课程与教学论2.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713899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2.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程与教学论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课程与教学论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课程与教学论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课程与教学论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课程与教学论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课程与教学论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课程与教学论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课程与教学论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课程与教学论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课程与教学论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课程与教学论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课程与教学论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课程与教学论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课程与教学论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程与教学论2.docx

《课程与教学论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程与教学论2.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课程与教学论2.docx

课程与教学论2

课程与教学论

1.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是研究课程与教学的一般原理、价值和策略问题的学科。

课程论主要研究教学的内容问题,教学论主要研究教学的形式与过程问题。

2.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

(1)是教师专业化的需要。

(2)是胜任小学教育工作的需要。

(3)是适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4)可以为将来的专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课程的含义

课程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这通常被称为广义的课程;狭义的课程则是指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

4.课程类型

学科课程;经验课程(活动课程);分科课程;综合课程

学科课程:

定义:

是以文化知识(科学、道德、艺术)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          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

(1)优点:

符合认识的规律,能保证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有效地完善个人的知识结构。

(2)缺点:

课程内容较为抽象和理论化,和学生的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不太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5.综合课程

含义:

有意识地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知识观和方法论去考察和探究一个中心主题或问       题的课程。

分类:

学科本位综合课程(或综合学科课程);社会本位综合课程;经验本位综合课程(或综合经验课程、儿童本位综合课程)。

优点:

1、符合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

     2、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

     3、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6.隐性课程

定义:

隐性课程(或潜在课程)是在学习中伴随着显性课程的实施与评价而产生的,可能对学习者产生实际影响而又不为某一(几个)课程主体(开发者、实施者、学习者)所意识的教育因素。

优缺点:

1、隐性课程的影响具有弥散性和普遍性。

2、隐性课程的影响具有持久性。

3、隐性课程影响的不确定性,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4、隐性课程的内容可能是学术性的,也可能是非学术性的。

7.课程的实践形式

1.理想的课程(ideologicalcurriculum)

2.正式的课程(formalcurriculum)

3.领悟的课程(perceivedcurriculum)

4.运作的课程(operationalcurriculum)

5.经验的课程(experientialcurriculum)

8.课程目标的含义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与任务指标。

普遍性目标:

根据一定的哲学或伦理观、意识形态、社会政治的需要,对课程进行总括性和  原则性规范与指导的目标。

行为性目标:

以设计课程行为结果的方式对课程进行规范与指导的目标,它指明了课程结束后学生自身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9.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1、学习者的需要

2、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

3、学科的发展

10.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

1.注重基础性

2.贴近社会生活

3.尊重学生经验

4.强化价值观和道德教育

11.课程实施的含义

课程实施就是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具体过程。

12.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

含义:

课程实施的取向是指对课程实施过程本质的不同认识以及支配这些认识的相应的课程价值观。

基本取向:

1.得过且过取向  2.忠实取向  3.适应取向   4.创生取向

13.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1)课程计划本身的特性

(2)课程开发者与实施者的交流与合作

(3)课程实施的组织和领导

(4)教师的培训

(5)各种外部因素的支持

14.课程评价的含义

课程评价是对课程系统各个部分以及整体系统所进行的各种形式的价值判断。

15.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基本走向

(1)关注学生终身发展

(2)注重国际理解教育和多元文化教育

(3)强调综合实践能力的发展

(4)加强课程、教学与生活、社会的联系

(5)倡导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6)课程自主更新与学校文化的重建

16.课程目标的转变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课程内容的改变;改变课程结构;(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考试和评价制度;实现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1.教育目标:

培养真正全面发展的人    2.教育价值:

奠定可持续发展的素质基础

3.教育本质:

师生的共同成长与发展    4.教育民主:

关照并尊重学生的个性

5.教育形式:

生活、活动、实践中学习  6.教育评估:

以评价促进发展

7.教育成本:

充分利用教育资源        8.教育管理:

自主的学校、教师和学生

课程功能的转变: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      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17.教师角色的转变

(1)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研究者            

(2)由独白者转变为对话者

(3)由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发展的主体

(4)由学生学习的评判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18.教学的含义

教学是由教和学两个部分组成的。

是指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

通过这个交往过程和活动,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形成一定的能力态度,人格获得一定的发展。

19.教学的地位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1、是由教学的作用决定的;2、是由学校的特殊职能决定的;

3、是我国学校教育正反经验教训的总结;4、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主,并不是教学唯一。

20.教学原则(重点)

含义:

是指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遵循教学过程的规律而制定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指导教学活动的一般原理。

中小学常用教学原则:

徐特立认为“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

”他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两种人格,一种是“经师”,一种是“人师”,除了教学问以外,还要注意学生的品质、作风、生活、习惯等

(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

基本要求:

1、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要注意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

2、发掘教学材料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3、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素质

教师必须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文化水平和思想修养,才能确保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朱熹——“为学之实,同在践履。

苟徒知而不行,诚与不学无异,然欲行而未明于理,则其践履者又未知其果何事也。

” 王阳明——“知行合一”

基本要求:

1、加强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教学。

2、根据学科内容、任务及学生特点,采取有效的方式,恰当地联系实际

在教学中,教师联系实际的方式很多,常用的方式有三种:

一是教师讲解过程中的举例和演示。

事例要典型、鲜明、有较强的说服力。

演示也要及时准确,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是组织学生练习、实验、实习、参观、访问,增强感性认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是在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和其它社会实践中,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了解这些活动蕴含的书本知识,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3、重视基本技能的培养。

4、适当补充乡土教学材料。

(3)直观性原则

1.根据教学任务、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恰当选择和使用各种直观教具、直观方式。

2.运用感知规律,加强直观教学效果。

 3.运用直观要和语言讲解相结合。

4.要重视语言直观的作用。

(4)      启发性原则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具有愉快的学习情绪。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培养学习的责任感和探求真理的精神

3.研究学生与教材,找准启发点   4.善于启发,启发有方   5.教会学生学习

学生学习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抽象的逐步深化过程。

这是人的发展的基本规律,教学只有顺其自然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否则就如《学记》所言:

“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5)循序渐进原则

基本要求:

1、严格按教学内容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2、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4、培养学生踏踏实实地、系统地学习的好习惯。

5、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灵活处理“渐进”和“骤进”的关系

朱熹——“学者读书,须是无味处,当致思焉,至于群疑并兴,寝食俱废,乃能骤进”

(6)巩固性原则

基本要求:

1、教师讲授知识要清晰而深刻。

2、帮助学生掌握记忆的规律和方法。

3、组织好学生的复习。

孔子——“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乌申斯基——“复习是学习之母。

(7)因材施教原则

朱熹把孔子的这一教学经验概括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因材施教”源于此

①首先要了解学生,了解班级的整体情况和学生的个别情况

②注意发现和培养“天才儿童”以及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

所谓“天才”是指才华超众,但“天才”不是全才,不是各方面都超众。

“天才儿童”就是早慧儿童。

他们也是国家的财富。

人才难得,贵在识才。

③ 正确对待“差生”,做好“差生”转化工作。

④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使其朝着最有利的方向发展。

21.教学方法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教学方法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的方法。

启发式教育方法观:

指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有效的形式(激发、启动、引导)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指导他们自己去学习的方法。

22.讲授法、问答法、演示法

(1)讲授法

含义:

它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递知识、观念和指导学生进行智力活动与操作活动的方法。

它是讲述法、讲解法、讲读法、讲演法和说服法的总称。

运用的基本要求:

A、讲授内容要具有科学性和思想性;B、讲授要有系统性,举例恰当,富有启发性;

C、讲授语言要简炼、准确、生动; D、注意讲授与板书和直观教学相结合

2、问答法

含义:

它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问学生,并引导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作出回答,从而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智力和提高思想觉悟的方法。

问答法是一种古老的教育方法。

运用问答法的基本要求:

A、课前要充分准备,精心设计问题。

B、要按计划进行提问,掌握时机,善于发问。

C、要面向全体学生,做到因人施问。

D、提问结束时,教师应当结合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总结。

(2)演示法

含义:

演示法是教师上课时,配合讲授或谈话,把实物、教具(标本、模型、图表、幻灯

多媒体等)呈示给学生,或者向学生作示范性的实验,来说明或印证所传授的知识和理论的方法。

运用演示法的基本要求:

A、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演示目的,选好演示教具,做好演示准备。

B、演示要适时,并使全班学生都能看到演示的对象。

C、演示时,教师应对演示对象加以必要的说明,要指导学生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和重要方面,并尽可能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

D、演示时要配合讲解,最后要进行总结。

23.教育方法改革的趋势

(1)倡导启发式教学方法;

(2)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与综合性;

(3)强调教法与学法的统一;(4)教学方法的主体化和个性化;

(5)教学方法的现代化; (6)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品德等全面发展。

24.教学模式

含义:

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和在长期的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为完成特定任务所采用的比较稳定的教学程序。

模式:

1、传递—接受模式 2、引导—发现模式 3.自学--辅导模式  4.情境—陶冶模式

传递—接受模式:

指教师主要通过口头语言传递或示范操作,使学生掌握系统知识技能的一种教学模式。

操作程序:

激发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运用—检查评定。

优点:

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技能;能在单位时间内对众多的学生施教,教学效率高。

缺点:

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养成被动听讲的习惯;不利于能力的培养;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易造成理论脱离实际;不利于因材施教。

引导—发现模式:

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思考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模式。

操作程序:

提出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交流提高。

优点:

学生经历探究的历程,有助于养成探究的态度和习惯,提高探究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既重知识结论,更重知识产生的过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缺点:

费时;不利于系统知识的掌握;主要适用于自然学科,社会学科也可以采用,但不适用于艺体学科;对教师要求更高。

25.合作学习(重点)

含义:

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实施

(1)陈述教学目标

A当学生个人独立操作的时间和条件不充足时要合作

B.当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要合作

C.当学生个人得出的结论不全面时要合作

(2)进行分组

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小组成员人数视学习任务和具体情况而定。

(3)分配角色

(4)建立积极的目标互赖

(5)进行追踪与指导

(6)实施评价与反馈

合作学习的形式:

(1)讨论

一个讨论小组的构成:

小组长、记录员、发言人、资料员等,小组成员定期轮换角色

A、明确任务   B、充分自学   C、提出解决问题的答案   D、小组发言

(2)团体调查

A面临问题  B激发学生调查探究的兴趣 C明确调查任务,进行任务分工

D采取行动,进行探究  E整理资料,分析问题,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合作学习中要注意的问题:

作而未合、参与度不均、放而不导、分组分工不合理、角色资源的分配

26.评课技能(重点)

(1)评课的指导理念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2)课堂教学评价内容

(3)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授课质量标准体系(理论类);授课质量标准体系(技能、实验类)

27.良好课堂教学纪律的建立

(1)认识良好课堂纪律的特点               

良好课堂纪律的最基本特点就是学生形成了自觉纪律。

它具有以下特征:

1、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自尊心;严格要求学生遵守纪律与尊重学生人格相结合。

2、以学生自我控制为主,外加的他控为辅;以他控为始,实现自控为终。

3、以积极的指导为主,消极的强制性管理为辅。

4、培养良好的纪律行为为主,惩罚不良行为为辅。

5、实行民主管理,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合作精神。

1、教师方面的原因

1、学科内容太难2、学科内容太易3、对学生期望过高4、对学生期望太低5、教师备课不足6、教学组织混乱7、对待学生不耐心8、为学生布置不恰当的学习活动9、缺乏对学生特点的考虑10、讥讽和训斥学生11、功课讲解不清楚12、天天使用同样的教学方法13、未能照顾个性差异14、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模糊15、单纯强调事实性学习16、课表安排不当。

2、学生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不良情绪的困扰。

挫折、焦虑不安或者不满、敌视、冷漠等心理、不正确的社会价值观的影响。

其次是自身缺乏自制力和坚持性。

生理障碍,智力训练不够,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最后是学生间的人际关系的矛盾冲突

3、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重点)

1、课下

(1)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     

(2)教师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

(3)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   (4)建立优良的班风

2、课上——善于使用各种调控的方法策略

课堂问题行为的纠正方法主要有两类:

通过非言语反应方式实现;  通过言语反应方式实现

预防式:

在问题行为没有出现之前,有针对性的提示、指导和鼓励,增强学生自我调控的心理准备。

临近控制:

问题行为发生时,教师逐渐向行为不当学生靠近来矫正问题行为的方法。

一般情况下只要教师表露出向行为不当的学生靠近的意向,就会使该学生结束不当行为。

当然对于少数仍不改正的学生,教师可以在不妨碍正常教学的情况下走到该生身旁,进而暗示、提醒。

目光扫视:

教师用自己的目光扫视行为不当学生,以目光暗示学生停止问题行为或用目光制止学生问题行为的方法。

静场制止:

在课堂秩序混乱、声音嘈杂、问题行为较多时,教师突然停止正常教学,以静制动,矫正问题行为。

因为突然停止正常教学,课堂上失去教师的声音,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异刺激,往往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使课堂平静下来。

移除诱因:

如果问题行为的产生和一定的诱因相关联,教师移除诱因,铲除问题行为产生的根源,可以起到矫正问题行为的效果。

转移注意:

当偶发事件发生时,教师要善于引导,转移学生的注意,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

分为因势利导和安排任务两种。

使用幽默:

使用幽默的话矫正问题行为,这样没有恶意不会使学生产生反感,也不会使学生窘迫。

但是要把握好分寸,不要使幽默成为讽刺。

信号制止:

如果经过多方处置但问题行为没有中断,教师可以使用信号明确予以制止。

可以是明确的,也可以是暗示的,如摇头、咳嗽、敲桌子。

激励式:

该方式不是着重于责备学生的违纪行为,而是正向的激励鼓励学生,使其更加积极地投入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