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714919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68 大小:97.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叙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记叙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记叙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记叙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记叙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记叙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8页
记叙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8页
记叙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8页
记叙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8页
记叙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8页
记叙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8页
记叙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8页
记叙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8页
记叙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8页
记叙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8页
记叙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8页
记叙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8页
记叙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8页
记叙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8页
记叙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8页
亲,该文档总共6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记叙文.docx

《记叙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叙文.docx(6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记叙文.docx

记叙文

     冷爱

    1母亲身体不舒服,还是硬着头皮去机场接女儿和她的女同学。

女同学是北京人,她俩一起在美国读书,一起租住。

女儿什么家务都会做,女同学却什么都不会,女儿像个保姆一样照顾她。

    2为了接这个同学,女儿自己一个人从老家坐长途车先赶到机场,等了三个小时,然后叫母亲开车去机场接她们。

    3“你难道不累吗?

”母亲心疼极了。

    4“不累不累。

    5母亲说:

“咱们去吃海鲜吧,你好久没吃了。

    6女儿说:

“她喜欢吃辣,我们去吃沸腾鱼吧。

    7“你不是上火吗?

    8“没关系。

    9母亲和日理万机的父亲,一起陪她俩玩。

父母无微不至地照顾她,她却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女同学。

然后,女儿还要父母开车送她们去一个小县城,做公益、献爱心。

    10父母累坏了,心也开始隐隐疼起来。

父母心疼着她,她却心疼着别人。

    11想起当年高考那几天,母亲给她送饭菜,所有碗筷都要用滚水烫一遍才敢给她用,手都烫出了泡。

送到学校前,把每道菜都先夹点出来,试吃一下。

但女儿一吃完,就催她快走快走,不要影响和她同住的同学午休。

    12高考结束那天上午,她走了好远的路,给女儿买了一束鲜花,满头大汗地伏在脏兮兮的花架上,写祝愿卡,希望给女儿惊喜。

为了让女儿一出校门就能看见自己,她执意提前下了空调车,去校门口晒着太阳等女儿。

女儿不知道,看到母亲和一大束花,害羞了,不愿意拿,连声说“不要不要”。

    13女儿是班干部,主动承担了帮全班同学准备毕业典礼小礼物的任务。

可她一个人,怎么拿得动呢?

母亲只好不顾上司的白眼请了假,载着她,跑东跑西。

    14终于放假了,女儿和同学们约好出去旅游,又揽下了给大家垫钱买机票的任务,然后,把这个任务,转交给了已经忙得不可开交的母亲。

    15母亲的心又隐隐疼起来,女儿怎么就不知道心疼一下家里人呢?

难道因为父母是自己人,就该毫不客气?

即使无意伤了,也伤得起?

    16有一天,女儿突然说:

“妈妈,高考那几天,我看到新浪上一个新闻,一个妈妈送女儿考试,被车撞了。

那几天,我好担心你。

    17母亲的泪一下子涌了上来。

    18怎么能怪女儿呢?

女儿还小,还不懂。

在她眼里,父母是万能的,这也是他们多年宠爱的结果。

不管怎样,她是善良的,是想对别人好的,这又有什么错呢?

难道,让她自私一点,少一点爱心?

    19这世上,总有一些“狗拿耗子”的热心人,不是伤了猫的心,而是,伤了最亲近的人的心。

    20曾经有一个杭州男人,业余时间为过路人义务修自行车,每天深夜才回家,修了整整二十年。

人人都说他好,他也很满足。

可他的妻子,独自操劳着一个个空洞无趣的日子,夜夜苦等。

    21一个农村男人,举债八万,买来各种杂志书籍,要自办一个乡村图书馆,免费为村民们服务。

儿子女儿为此辍学,妻子要和他离婚,村里并没有人帮他,说他好。

但他还是坚持。

    22一个刚刚怀孕的女人,得知自己领养的弃儿患了白血病,为了救他,偷偷瞒着丈夫,去做了流产。

丈夫实在无法接受,选择离婚。

一个家就散了。

    23这样的为外人想、让亲者痛,比比皆是。

    24有时,爱并不总是柔情似水,温暖如春,它也会结成冰,变成匕首,伤到至亲至爱的人。

可是,这份“冷”爱,好比玫瑰,花朵那么美,谁能在意刺呢?

 16.围绕“冷爱”,文章写了女儿的几件什么事?

请归纳。

(4分)

17.第19自然段在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上起了什么作用?

(3分)

18.请对文章第18自然段进行赏析。

(3分)

19.结合全文,谈谈你对题目“冷爱”含义的理解。

(3分)

参考答案:

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16.(4分)5件事:

1父母心疼她,她却心疼同学;2高考时女儿吃完母亲精心准备的饭菜而催她快走;3母亲给女儿送花她不愿拿;4母亲请假载着女儿帮全班买礼物;5女儿让母亲帮同学买机票。

(每点1分,答出4点即得满分)

17.(3分)1结构上:

承上启下;2内容上既小结了上文女儿爱帮别人,而不顾母亲的感受,又是对下文三种人为了旁人而伤了亲人的总起。

(结构作用1分,内容作用2分)

18.(3分)1这段运用了心理描写,或者说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任说一种都可得1分);2对前面叙事进行了总结,交代了前文母亲感动的原因;3三个反问句有力地道出了母亲对女儿的理解、体谅和首肯。

(后面2点每点1分)

19.(3分)对“冷爱”的理解:

1有些人总是为外人想,不顾亲人感受;2“爱”有时很冷,会伤到至亲的人;3但这种“冷爱”也是一种“爱心”,也是美丽的。

(要答出三点,每点1分)

 

每一朵云彩都是天空的孩子

①艾尔弗雷德出生于美国加州南部的一个农庄里。

他从小酷爱音乐,并梦想长大后成为像鲍文·埃文思那样优秀的钢琴家。

可是中学毕业后,他的母亲却让他留在农场干活并像他的父亲那样将来当一个农场主。

他和母亲大吵了一架并赌气离家出走,他暗自发誓:

一定要向母亲证明自己的音乐天赋。

②来到繁华的纽约城,艾尔弗雷德在一栋大厦前停下来,他想在这里歇息一会儿,然后再去找一份工作,一边挣钱,一边学钢琴。

艾尔弗雷德才在石阶上坐下,隐约听到一阵钢琴声,优美的旋律仿佛天籁之音,他从来没听过如此好听的音乐。

他一个激灵从石阶上站起来,顺着声音来到旁边富丽堂皇的大厅前,原来这里在开一场音乐会。

他问去哪里买票?

工作人员告诉他,门票一个星期前就已售罄。

③艾尔弗雷德站在大厅外如痴如醉,脸紧紧贴着玻璃门。

当大厅正中央悬挂的横幅上的几个大字映入艾尔弗雷德的眼帘时,他几乎停止了呼吸,横幅上写着:

著名钢琴家鲍文·埃文思音乐会。

④当熙攘的人群陆续走出大厅时,艾尔弗雷德才从音乐里醒过来。

音乐会已经结束,这时,他突然感到嗓子眼呼呼往外冒火,肚子也咕噜咕噜叫起来。

他朝路边的饭摊走去,吃饱喝足后准备离开时,一位穿着考究的先生走过来,并温和地对卖饭的老太太说:

“夫人,我有一件事想求您帮忙。

⑤“先生,请问我能帮您做什么?

⑥“夫人,您能不能搬到我家里去住?

至于支付给您的报酬,您可以随便要。

⑦“先生,您是要雇佣我做您的全职保姆吗?

或者家里有不能动弹的病人要我照顾?

哦,先生,我可不干。

⑧“不,夫人,我想让您做我的母亲。

⑨艾尔弗雷德忍不住抬头望了那位先生一眼,这是一位生活在上层社会的人物,但他的表情和他说话的语调一样温和,而且仿佛被一层淡淡的哀愁包裹着。

和艾尔弗雷德一样,老太太也被这位先生吸引了,于是很有兴致地听他说下去。

⑩先生望着远方的天空,仿佛自言自语地说,有一个男孩,为了追求自己的梦想,他十岁时从新哈勃郡山间的一处僻静村落来到纽约学习音乐。

每年他的生日以及圣诞节,男孩的母亲都催他回家,他全都当成耳旁风。

二十年后的一个秋天,男孩接到老家的电报,说他母亲病了,住在医院里,母亲盼望最后能见他一面。

可那时,男孩正准备参加一场音乐会,这场音乐会对他的艺术生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犹豫再三,最终放弃了回家看望母亲的念头。

那场音乐会上,男孩得了冠军,可是,当他手捧金灿灿的奖杯回到那个日思夜想的村落时,他的母亲已经不在人世了,他看到的是母亲留给他的一张冷冰冰的字条:

孩子,无论你将来做什么,你都是母亲最疼爱的孩子。

⑪这时,先生的眼睛里忽而闪出泪花,他把目光移向老太太接着说,那个男孩离家出走时给母亲说的最后一句话是:

成不了钢琴家,我就永远不回来。

可是,当他终于实现了梦想要向母亲炫耀时,任凭他踏遍万水千山,哭喊到山蹦地裂,却再也没有了母亲的音讯。

⑫我刚刚举办完一场音乐会,可是,我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夫人,您知道吗?

如今,我最大的梦想就是,每天回到家里能叫一声妈妈,然后和她一起坐在沙发里,静静地享受满屋的温馨。

⑬艾尔弗雷德鼓足勇气问,先生,请问您是......

⑭我叫鲍文·埃文思。

⑮著名音乐家鲍文·埃文思仍然絮絮地和老太太说着,艾尔弗雷德却悄悄离开了。

⑯艾尔弗雷德走在黄昏的纽约大街上,头顶的那片红烧云,一忽而白,一忽而红,一忽而厚,一忽而薄,一忽而肆无忌惮地东飘西荡,但,无论怎么变化,总也飘不出广袤的天空。

艾尔弗雷德看着看着,心里柔软极了。

他掏出手机,给母亲打电话:

“亲爱的妈妈,我终于懂了,无论我走多远,也永远飘不出您爱的天空。

” 

(《小小说选刊》2015第2期,有删改)

18.联系全文,说说文章第①段写艾尔弗雷德“一定要向母亲证明自己的音乐天赋”的誓言在文中有什么用意?

(4分)

19.请赏析句中的加点词语。

(6分)

(1)当熙攘的人群陆续走出大厅时,艾尔弗雷德才从音乐里醒过来。

(3分)

(2)他的表情和他说话的语调一样温和,而且仿佛被一层淡淡的哀愁包裹着。

(3分)

20.联系全文,请你谈谈对鲍文·埃文思这一形象的理解。

(4分)

21.第⑯段划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分)

22.文中鲍文·埃文思追求自己的音乐梦想成功后,却因失去了母爱,产生了深深的悔意,一点都高兴不起来。

这一点对艾尔弗雷德影响很大,你认为他还会继续追求自己的梦想吗?

说说你的理解。

(3分

 

答案:

18.(4分)写出了艾尔弗雷德对音乐的酷爱(1分),对自己梦想的追求(1分),对母爱不理解和不尊重(1分),同时为下文在纽约见到鲍文·埃文思以及明白了母亲的爱等情节做铺垫(1分)。

19.(6分)

(1)(3分)“醒”是动作描写(1分),准确地写出了艾尔弗雷德对鲍文·埃文思演奏音乐的极度的喜爱和陶醉的情态(2分)。

(2)(3分)“包裹”有包容的意思,这里指包围,(1分)形象地写出了鲍文·埃文思实现自己的音乐梦想后而失去母爱的一种内疚失落的情态(1分),也写出了他对母爱的渴求之意(1分)。

20.(4分)鲍文·埃文思对音乐执着追求,成功后但不忘母爱的优秀钢琴家(1分)。

是文中的线索人物,推动了小说的情节发展(1分);他的成长经历唤醒了艾尔弗雷德对梦想追求以及对母爱的理解(1分);深化文章主旨,突出了母爱的伟大(1分)。

21.(3分)环境描写,形象地写出了黄昏时天空云彩的变化过程(1分),烘托了艾尔弗雷德内心的不平静,母爱的博大(1分);点明题意,暗示了自己像天空的云彩一样,追求梦想,无论走多远,都无法远离母爱的天空(1分)。

(或者从修辞的角度作答,运用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彩变化的迅速,表现了艾尔弗雷德内心的不平静,感受到母爱的博大;点明题意。

22.(3分)我认为艾尔弗雷德会继续追求自己的音乐梦想,他从鲍文·埃文思身上明白了母爱的博大,不再一意孤行,完全远离自己的母爱,只要在生日或重大节日里,及时回到母亲身边或者打个电话给母亲一个问候,不让母亲牵挂,追求自己的音乐梦想才会有价值。

我认为艾尔弗雷德不会继续追求自己的音乐梦想,他从鲍文·埃文思身上明白了母爱的博大,看淡了名利,不想让母亲牵挂,回到母亲身边,顺从母亲的意愿做一个农场主,每天回到家里能叫一声妈妈,然后和她一起坐在沙发里,静静地享受满屋的温馨。

(只要扣住文意,凸显母爱,答得合情合理即可酌情给分)

 

陪着母亲看花开花落

68岁的母亲刚刚搬到城里不到半年,竟然被医生宣判得了老年痴呆症。

他一时无法接受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因为他心目中的母亲一向是坚韧的,那么多的磨难都没有击倒过她。

然而,他现在必须要面对这样的事实-----老年痴呆症正将母亲一点点地拉入越来越痛苦的死亡之旅,母亲开始失忆。

几个月后,竟连她最疼爱的儿子也不认识了。

母亲的这一生实在是太辛苦了,在黄土高原上那个贫瘠的小山村,母亲三十五岁失去丈夫,一个人守着几亩薄地,苦苦地拉扯着三个孩子,不但让他们健康地长大,还把他们都送进了大学,漏雨的寒舍竟成了山村远近闻名的“大学生之家”,还让三个孩子在外面的广阔世界里各自打出一片令人羡慕的天地。

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都是国外知名企业里的金领,最小的他如今已是一家大公司的总裁,身价早已过千万元。

自从母亲住进城里,他就开始减少工作上的应酬,努力地多挤出一些时间陪母亲。

母亲生病后,他连工作的时间都大大地压缩了,除了特别重要的事情到公司去处理一下,他把大量的时间留给了母亲,他想陪着母亲走完生命最后这一段让人心疼的路。

他想尽一切办法,期望唤醒母亲的记忆,然而,可恶的病魔似乎有意难为他,母亲已经什么都不记得了,任他怎样竭尽全力。

给她洗脚时,看到她那木然的样子,他心酸得直想大哭一番。

唯一让他感到有些欣慰的是,母亲对他摆到阳台上的那一盆盆花,似乎有着一种特别的喜爱。

每天都在忙着为它们浇水、松土、修剪……然后,就呆呆地坐在那里,静静地看着那些花,眼睛里闪着慈祥的光亮。

每每此时,他也会安静地坐在母亲身旁,一会儿看看母亲,一会儿看看那些姹紫嫣红的花朵,细细的阳光透过窗玻璃,柔柔地拂着面颊,听着时光流动的声音,他的思绪不禁肆意地漫射开来。

他记忆里的母亲一向喜欢花的,无论是爬满栅栏的牵牛花,还是后院的刺梅,连那金黄的蒲公英和紫色的打碗花,她都喜欢得了不得。

她曾说,懂得了花的生命,就能品出生活的滋味。

那时他正是被梦想激励的翩翩少年,无暇也不愿去慢慢地赏花,自然无法读出藏在花里的奥妙意蕴。

时间久了,那些鲜亮的花朵,仿佛都懂母亲和他的绵密的心思,在他们母子深情满怀的注视中,有的开得淡然,有的开得热烈,有的开得急促,有的开得从容,有的开得短暂,有的开得持久,有的开得繁盛,有的开得朴拙……每一种花似乎都在展示着一种生命的样式,都在讲述着一段生命的故事。

与花朝夕相守,渐渐地,他挥走了弥漫心头的伤感。

他知道:

痴呆的母亲依然是幸福的,虽然很多很多的人间往事,她都已经无法记起,但她慈爱的眼里有花,静谧的心里有花,她那如花一样丰富的情感,只是她无法与人交流而已。

在陪伴母亲看花开花落的日子里,他疏于公司的管理,丧失了几次重要的商机,少赚了数百万元。

但他丝毫不后悔,他跟最好的朋友说:

“其实,不是我在陪母亲,而是母亲在陪我。

伟大的母亲在她生命的最后历程里,仍然在默默地教我理解生命的要义。

一瓣瓣的花开,一瓣瓣的花落,谁听懂了岁月深情的叮咛?

谁又馈赠了岁月珍贵的礼物?

在那些平凡琐屑的日子里,在那些绚丽张扬的日子里,面对那一对心意绵绵母子,我们除了奉上一份由衷的敬佩,还应该轻叩心扉:

我们是否仍有一份从容看花的心情,是否仍有一份读懂花语的认真和执著?

9.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两项都对得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得2分,有选错的给0分)(4分)

A.这篇文章题为“陪母亲看花开花落”,其实更是一次母亲陪“他”看花并默默地教“他”理解生命的要义的过程。

B.当母亲在逐渐失忆几个月后,竟连她最疼爱的儿子也不认识了,他的心情是心酸、失望、痛苦而无奈的。

C.“漏雨的寒舍竟成了山村远近闻名的‘大学生之家’,还让三个孩子在外面的广阔世界里各自打出一片令人羡慕的天地。

”作者想告诉我们: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D.文中提到“他”减少工作上的应酬来陪母亲,虽然能够反映出他的一片孝心,但也能折射出成功后的他对工作已有了一丝懈怠。

E.本文运用第三人称的手法,将叙事与抒情巧妙地融合,语言朴实,内蕴丰厚。

10.根据全文内容,简要分析母亲的性格特点。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怎样理解“懂得了花的生命,就能品出生活的滋味”在文中的含义?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阅读本文,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请结合原文并联系自身的经历,谈谈你的认识。

(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9.AE

10.?

坚韧勤劳。

母亲经历了许多磨难,它们却未击倒她;在黄土高原贫瘠的小山村将三个孩子培养成人成才。

?

热爱生活,内心丰富。

母亲喜欢花,有如花一样丰富的情感。

?

从容、认真、执著。

在生命平凡或绚烂、健康或痴呆的日子里从容看花,品读花语。

(答对2点且分析给4分)

11.?

每一种花都在展示一种生命的样式,都在讲述着一段生命的故事;?

与花朝夕相处,让心更静谧,情感更丰富,使人理解生命的要义;

?

有从容看花的心情,有读懂花语的认真和执著,在花开花落中,可以听懂岁月深情的叮咛。

(答对2点4分)

12.?

孝敬最好的方式是陪伴,和亲人一起感受生命的历程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们;在岁月流逝中要拥有一份从容看花的心情。

从花的生命样式中品出生活的滋味,理解生命的要义。

花的生命那样丰富、认真、执著,人的生命也应拥有同样的品质。

联系现实略。

(结合原文每点2分,联系现实2分;若联系现实答出2点并言之成理,可给4分)

 

谁关注你的背影

母亲从老家来。

从火车站接到母亲,穿过车站广场,向停车场走去。

母亲年纪大了,走得慢,虽然他放慢了脚步,但还是落在了后面。

上了车,母亲忽然心疼地对他说,你的背怎么有点驼了?

是不是趴在桌子上太久了?

他是做文字工作的,每天都要伏案头十个小时。

他点点头,没关系的。

母亲轻声说,可你爸在你这个年纪的时候,腰杆还挺直的呢,你要照顾好自己啊!

父亲去世已经八年多了。

记忆中的父亲,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生命中的最后时光,躺在病床上,蜷缩成一团,干瘦,脸色蜡黄,了无生气。

但只要子女来到病榻前看望他,他就会强撑着坐起来,面带笑容。

父亲的背影,他还真记不大清了。

从小,他就喜欢走在前面,大步流星,或者奔跑。

总能听到身后的父亲或者母亲,大声地提醒他,慢点,注意安全。

因为总是跑在前面,他很少看到父母的背影,或者是看到了,也根本没有留意。

父亲的背影,到底是怎样的?

他一边开车,一边努力地回忆。

脑海中浮现的,都是父亲忙碌的身影,竟然没有想起一个完整的背影。

他的心猛地颤抖了一下。

人到中年,他发觉自己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也时常怀旧,变得多愁善感了。

他的脑海中突然跳出来一个背影,是儿子的。

去年秋天,他和妻子一起,送儿子去成都上大学,顺便旅游一趟。

陪儿子办好了入学手续,在学校门口,和儿子告别。

儿子转身向校园走去。

这时,一辆开往火车站的公交车来了,他喊妻子赶紧上车,妻子却一动不动,目不转睛地向校园里张望。

他循着妻子的目光看过去,在来来往往的人群中,他一眼就看到了儿子的背影,瘦削,高大。

公交车开走了。

他和妻子一直目送儿子的背影,消失在尽头的拐弯处。

儿子一直没有回头。

他看到妻子的眼里,噙着热泪。

妻子叹了口气,心疼地说,儿子太瘦了,你看他的背影,跟个电线杆似的。

儿子不会知道,妈妈和爸爸一直在他的背后,默默地注视着他。

就像那天一样,儿子留在他脑海中的,有很多很多背影。

从儿子迈出人生的第一步开始,他和妻子就习惯了他的背影。

儿子学步了,他小心翼翼地跟在儿子的身后,随时张开双臂,以防儿子绊倒;儿子会跑步了,他一路小跑跟在后面,不时地提醒儿子,注意别摔倒。

看着儿子轻快矫健的背影,他露出了开心的微笑;儿子上学了,每天送儿子到学校门口,目送儿子背着书包走进校园,他才放心地离开;儿子高考时,他答应儿子,不送他,以免给他造成精神压力。

儿子一走出家门,他和妻子就走到窗前,看着儿子走出居民楼,向小区外走去,直到他的背影,完全看不见了。

他知道,随着儿子一天天长大,留给他和妻子的,将是更多的背影。

他忽然意识到,作为人子,他却很少关注父母的背影。

年少时上课读朱自清的《背影》,他怎么也体会不到朱自清的那份情感,甚至觉得作者太煽情了。

等到自己长大成年了,目送的,也大多是孩子的背影,很少有父母的背影。

他总是走在前面,他像自己的儿子一样,把背影留给了父母双亲。

车开到小区外。

他打开车门,搀扶母亲下车。

他和母亲一起,向自己的家走去。

路上,他故意放慢脚步,走在了母亲的后面。

母亲七十多岁了,腰板还不错,但步履已经蹒跚,迈着碎步。

母亲真的老了。

母亲突然回头。

他揉揉眼睛,加快了脚步,和母亲并肩,缓缓地向家走去。

有时候,人生需要回一回头。

回头,你就会看见,默默地注视着你背影的那个人。

那个人,一定是这个世界上深爱着你的人。

1.文中第④段画线句,他的心为什么猛地颤抖了一下?

请说明理由。

2.文章的后半部分着重写儿子的背影,这对突出主题起到什么作用?

3.“有时候,人生需要回一回头。

”你觉得有这个必要吗?

为什么?

4.结合上文,请谈一下“谁关注你的背影”?

为什么?

参考答案:

1.因为从小到大,他很少关注父亲的背影,只顾自己而忽略了父爱。

2.作者将“关注儿子的背影”与“忽略父母的背影”作比较,突出了爱的侧重点,强化了中心思想,给人以反思。

3.有必要。

回头,不仅使自己看清走过的路,还能看清身后那个默默注视你的人,使你找到爱的归宿。

4.示例:

父亲和母亲。

他们是最关心“我”的人,不仅给了“我”生命,还照顾起居,嘘寒问暖,总在身后默默地关注着、鼓励着、陪伴着……

 

瑞典太太在北京

我的太太是个瑞典人,汉语说得还行。

她来北京也就三四次,对所见所闻总是充满好奇,同时,也以她的价值观对待一些人和事。

“五一”小长假,我们报团去山西旅游。

在结束旅程的路上,导游小张跟车上的游客告别时提到,由于自己的疏忽,在给大家结算门票款时找错了钱,赔了200元。

车上的答谢掌声还未落下,我太太便离开座位,向车后走去。

不大一会儿,她提着一个小塑料袋走向导游,并大声说:

“小张,你为了我们旅行快乐而受损失,我们过意不去,大家自发给你凑了点钱,以弥补你的损失。

你当导游很辛苦,也不容易,请你接受我们的心意。

小张一再推辞,眼睛有点湿润,说:

“过去,我们导游也发生过类似的事,可这次大家这样同情并帮助我,还是第一次遇到。

”说完,她紧紧地拥抱了我太太,车上又一次响起了掌声。

天突然热起来,我因眩晕,被送进326医院急诊室。

在医生对我实施诊断时,我太太发现,急诊室一个农民工模样的患者也躺在那里,因为缴不起治疗费一筹莫展。

她一边张罗着让大夫给我治疗,一边找到主治医生说:

“这个人缺的八百多元,我出了。

大夫确认我太太是个外国人,并不认识那位患者,思索了一会儿说:

“那位患者无钱治疗的事,不用你操心,由我们医院来解决。

”我太太说:

“不管怎样,人是最重要的,救人治病是最最要紧的。

后来,她给我解释道,我们替无钱的人花钱治病是值得的,钱要用在该用的地方,钱没有了可以再挣,人没有了就再活不过来了。

在瑞典这样做是不奇怪的。

在我输液的两个多小时里,主治医生两次找我太太致谢。

一天,我们去逛天意小商品市场。

出来取车时,车窗上贴着二指宽的小纸条,我一瞧,是写着停车时间的收费条。

四处观望,也没见收费员出现,我想尽快离场。

当我将车快开出的时候,太太突然拦住车,要我停下来。

她走上人行道,伸着白胖胳膊,高举着小纸条,边走边喊:

“收费啊,收费啊。

当收费员出现在我面前时,太太一边擦着汗水,一边气喘吁吁地跑过来。

收费员感慨地说:

“我是第一次遇到主动找我收费的啊。

在北京出门时,太太总是坐在副驾驶座上,比我还紧张,惟恐别人的车碰了我们。

最让我不高兴的是,她总是把“慢一点”挂在嘴上:

不许我并线、不许我超车。

这样难免就要斗嘴,发生冲突。

一次,我并线超了车,她马上摇下车窗,向旁边的车主高喊:

“对不起,对不起。

”我说,没那个必要,中国开车的人不习惯这样多事。

她生了气,一脸的不高兴。

尤其叫我不能忍受的是,开车到没有人行横道的土马路上,一见探头探脑要横穿马路的人,她立马要我停车,把手伸出窗外,招呼行人快过,结果引起后面的车按喇叭。

她见我不高兴,就大声对我说:

“你不知道行人第一吗?

你以为开车的人就特殊吗?

”所以,每当她坐在车上,我只有跟着前面车慢行的份儿,不敢并线、不敢超车,感到很是约束。

到了家,她教训我道:

“瑞典人少,车也没有北京这样拥挤,但都能遵守行车规则,我警告你,你不能把北京开车的恶习带到瑞典。

太太如今回了瑞典,我除了想她,赞赏和珍重她的善良、对生命的敬畏、循规蹈矩的执着外,也在设法弥补我们之间的那些差距。

1.文章第①段中哪句话可以作为全文的总领句?

2.文章主要写了“我”太太的哪几件事?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在文章第⑦段“在瑞典这样做是不奇怪的”中的“这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