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评估重点内容.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716338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1.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健康评估重点内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健康评估重点内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健康评估重点内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健康评估重点内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健康评估重点内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健康评估重点内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健康评估重点内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健康评估重点内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健康评估重点内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健康评估重点内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健康评估重点内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健康评估重点内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健康评估重点内容.docx

《健康评估重点内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健康评估重点内容.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健康评估重点内容.docx

健康评估重点内容

【一般检查】

21.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

22.体温高于37.5℃时称发热;引起发热最常见的原因是感染,其他原因有创伤、恶性肿瘤、抗原抗体反应等。

23.体温低于36.3℃称体温过低;体温过低见于休克、急性大出血、极度衰弱、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病人。

24.脉搏超过100次/min称为脉搏增快,见于发热、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心功能不全等病人;脉搏低于60次/min称为脉搏减慢,见于颅内压增高、黄疸等病人。

25.脉搏骤起骤落、急促而有力称为水冲脉;水冲脉常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甲状腺功能亢进、重度贫血等病人。

26.脉搏节律规则而强弱交替出现称为交替脉;交替脉是左心室衰竭的重要体征之一。

27.病人平静吸气时脉搏明显减弱或消失称为奇脉(吸停脉);奇脉见于心包积液和缩窄性心包炎病人。

28.脉率少于心率称为脉搏短绌;脉搏短绌见于期前收缩、心房颤动等病人。

29.正常成年人静息时呼吸为16~20次/min。

30.呼吸超过24次/min称为呼吸增快;呼吸增快见于高热、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病人。

31.呼吸少于12次/min称为呼吸减慢;呼吸减慢见于颅内压增高、麻醉剂或镇静剂过量等病人。

32.呼吸变得深大而稍快称为Kussmaul呼吸(库斯莫尔呼吸或酸中毒大呼吸);Kussmaul呼吸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毒症酸中毒等病人。

33.呼吸由浅慢逐渐变为深快,然后再由深快到浅慢,继之暂停,周而复始,这种呼吸称为Cheyne-Stokes呼吸(陈-施呼吸或潮式呼吸)。

34.规则呼吸与呼吸暂停交替,这种呼吸称为Biots呼吸(比奥呼吸或间停呼吸)。

35.Cheyne-Stokes呼吸和Biots呼吸都是呼吸中枢受到严重抑制的表现,其中Biots呼吸更严重。

36.高血压为成人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37.脉压增大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原发性高血压、主动脉粥样硬化、甲状腺功能亢进、严重贫血等;脉压减小见于低血压、心包积液、严重二尖瓣狭窄等病人。

38.嗜睡病人可被唤醒,醒后能正确回答问题,但反应较迟钝,答后又迅速入睡。

39.意识模糊病人能保持基本的反应和简单的精神活动,但对时间、地点、人物的定向力发生障碍。

40.昏睡病人在强烈刺激下可勉强被唤醒,但答话含糊或所答非所问,答后很快再入睡。

41.昏迷病人意识不完全或完全丧失,任何刺激都不能唤醒。

42.浅昏迷病人意识大部分丧失,对强烈刺激可出现痛苦表情或防御反应;浅昏迷病人角膜反射、瞳孔对光反射、眼球运动、吞咽反射等存在。

43.深昏迷病人意识全部丧失,对各种刺激全无反应,深、浅反射均消失。

44.病人面颊潮红、兴奋不安、呼吸急促、痛苦呻吟等称为急性病容;急性面容见于急性感染性疾病。

45.病人双颊紫红、口唇发绀称为二尖瓣面容;二尖瓣面容见于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病人。

46.病人表情惊愕、眼裂增大、眼球凸出、目光闪烁、情绪亢奋称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面容。

47.慢性面容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病危面容见于大出血、严重休克、脱水等病人;满月面容见于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及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的病人。

48.判断营养状态最简便、迅速的方法是观察皮下脂肪充实程度。

49.病人不能自己调整或变换身体的位置称为被动体位;被动体位见于极度衰弱或意识丧失病人。

50.病人为减轻痛苦,被迫采取某种特殊的体位称为强迫体位;强迫坐位常见于心、肺功能不全病人,强迫停立位见于心绞痛发作时病人。

51.震颤麻痹病人行走时呈慌张步态;脑性瘫痪与截瘫病人行走时呈剪刀步态;小脑疾患病人行走时呈醉酒步态。

【皮肤、淋巴结检查】

52.皮肤黏膜呈青紫色为发绀,是由于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50g/L)引起;发绀在口唇、鼻尖、颊部和甲床容易观察到。

53.皮肤黏膜发黄称为黄染,是由于血液中胆红素过高引起;黄染主要见于各种黄疸病人,早期多发生于巩膜和软腭;食物引起的黄染多出现在手掌、足底皮肤。

54.皮肤弹性差病理情况常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或严重脱水病人。

55.皮肤黏膜下出血,直径小于2mm者称为出血点;直径在3~5mm者称为紫癜;直径大于5mm者称为瘀斑。

56.皮疹与紫癜的主要区别是:

皮疹压之褪色,紫癜压之不褪色。

57.蜘蛛痣的产生与体内雌激素增高有关,多见于肝硬化、慢性肝炎病人。

58.局部肿大的淋巴结有压痛、质地软、无粘连,考虑非特异性淋巴结炎。

59.颈部肿大的淋巴结大小不等,成串排列,质地稍硬,并互相粘连,考虑淋巴结结核。

60.局部肿大的淋巴结质地坚硬,无压痛,与周围组织粘连,考虑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

61.肺癌多向右侧锁骨上窝或腋窝淋巴结转移;胃癌多向左侧锁骨上窝淋巴结转移。

【头颈部检查】

62.方颅见于维生素D缺乏病等病人;巨颅见于脑积水病人。

63.正常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4mm。

64.虹膜炎或有机磷农药、吗啡、巴比妥类等药物中毒时病人瞳孔缩小。

65.阿托品中毒、视神经萎缩、青光眼绝对期和深昏迷时病人瞳孔散大。

66.颅内出血、脑肿瘤、脑外伤、脑疝等颅内病变时病人两侧瞳孔大小不等。

67.人体共有额窦、筛窦、上颌窦、蝶窦四对鼻窦,体格检查时蝶窦无法查出。

68.口唇黏膜呈樱桃红色见于一氧化碳中毒的病人。

69.扁桃体肿大分三度:

肿大的扁桃体不超过咽腭弓者为Ⅰ度;肿大的扁桃体超过咽腭弓者为Ⅱ度;肿大的扁桃体达到或超过咽后壁中线者为Ⅲ度。

70.一侧大量胸腔积液、气胸或纵膈肿瘤可将气管推向健侧;一侧肺不张、肺纤维化、胸膜粘连肥厚可将气管拉向患侧。

71.甲状腺肿大分三度:

检查者看不出甲状腺肿大,但能触及腺体为Ⅰ度;既能看到又能触及肿大的甲状腺,并且在胸锁乳突肌以内者为Ⅱ度;肿大的甲状腺超过胸锁乳突肌者为Ⅲ度。

72.肿大的甲状腺触诊时质地柔软、有震颤,听诊有血管杂音,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病人。

73.肿大的甲状腺触诊时质地硬,包块有结节感、形状不规则,见于甲状腺癌病人。

74.正常人平卧时颈静脉充盈水平不超过锁骨上缘至下颌角距离的下2/3处,超过此水平或坐位时见颈静脉充盈明显,称为颈静脉怒张;颈静脉怒张常见于右心衰竭、心包积液、缩窄性心包炎或纵膈肿瘤等病人。

75.护士用手按压病人淤血肿大的肝脏,可见其颈静脉充盈更加明显,称为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为右心衰竭的重要征象之一。

【肺脏检查】

76.胸骨角是计数肋骨和肋间隙的重要标志。

77.正常成人胸廓前后径与左右径的比例为1:

1.5。

78.胸廓扁平,前后径小于左右径的一半称为扁平胸;扁平胸可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如肺结核病人。

79.胸廓呈桶状,前后径约等于左右径,肋间隙加宽称为桶状胸;桶状胸多见于肺气肿病人。

80.胸廓前后径大于左右径称为佝偻病胸。

81.当上呼吸道梗阻时,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及肋间隙在吸气时有明显凹陷称为三凹征;三凹征是吸气性呼吸困难的典型表现,见于气管异物、喉头水肿等病人。

82.当下呼吸道部分梗阻时,病人出现呼吸费力、呼气延长,称为呼气性呼吸困难;呼气性呼吸困难见于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等病人。

83.大量胸腔积液、气胸、重症肺炎等疾病可使肺的呼吸面积减少,出现混合性呼吸困难。

84.肺实变、肺内大空洞的病人会出现触觉语颤增强;肺气肿、阻塞性肺不张、胸腔积液、气胸等病人会出现语颤减弱或消失。

85.叩诊音共有五种,清音、浊音、实音、鼓音、过清音。

86.正常人肺部的叩诊音为清音,肺部与心、肝重叠部位的叩诊音为浊音,胸部左侧5~6肋间隙以下叩诊音为鼓音。

87.如肺部清音区出现浊音、实音、鼓音和过清音均为异常。

浊音或实音见于肺炎、肺肿瘤、胸腔积液等病人;鼓音见于胸、肺内大空洞病人;过清音见于肺气肿病人。

88.正常人肺下界在锁骨中线上第6肋间,腋中线上第8肋间,肩胛下线上第10肋间。

89.在正常人的喉部、胸骨上窝、背部第6、7颈椎及第1、2胸椎附近均可听到支气管呼吸音。

90.在胸骨角、背部第3、4胸椎水平均可听到支气管肺泡呼吸音(混合性呼吸音)。

91.除支气管呼吸音及支气管肺泡音分布的部位以外的大部肺组织均可听到肺泡呼吸音。

92.运动、发热、缺氧、代谢性酸中毒等可出现两侧肺泡呼吸音增强;全身衰弱、肺气肿等病人可出现两侧肺泡呼吸音减弱。

93.在正常肺泡呼吸音部位若出现支气管呼吸音则为异常支气管呼吸音,见于肺实变、肺内大空洞和压迫性肺不张病人。

94.气流通过狭窄气管或大气管内有粘稠分泌物震动产生的声音称为干啰音。

发生在小支气管的干啰音称哨笛音,伴呼气延长的哨笛音称为哮鸣音;肺部听诊闻及两肺满布哮鸣音见于支气管哮喘病人。

95.气流通过有稀薄液体支气管或空洞,产生水泡并破裂形成的声音称为湿啰音。

①局部湿啰音见于肺炎、肺结核、肺肿瘤等病人;②两肺底湿啰音见于支气管肺炎或肺淤血病人;③两肺满布湿啰音见于急性肺水肿病人。

96.胸膜摩擦音最易听到的部位是前下侧胸壁,于吸气末或呼气开始最明显,屏气时消失;胸膜摩擦音见于胸膜炎病人。

97.肺实变病人综合体征:

视诊胸廓两侧对称,病侧呼吸运动减弱;

触诊语颤增强;

叩诊肺部呈浊音或实音;

听诊病侧肺泡呼吸音减弱,并出现异常呼吸音和湿啰音。

98.肺气肿病人综合体征:

视诊胸廓呈桶状胸,双侧对称性呼吸运动减弱;

触诊肺部语颤减弱;

叩诊肺部呈过清音;

听诊肺泡呼吸音减弱。

99.气胸病人综合体征:

视诊病侧胸廓饱满,病侧呼吸运动减弱或消失;

触诊肺部语颤减弱;

叩诊肺部呈鼓音;

听诊病侧肺泡呼吸音减弱或消失。

100.胸腔积液病人综合体征:

视诊病侧胸廓饱满,病侧呼吸运动减弱或消失;

触诊肺部语颤减弱;

叩诊肺部呈实音;

听诊病侧肺泡呼吸音减弱或消失。

【心脏、血管检查】

101.正常人心尖搏动位于胸骨左侧第五肋间锁骨中线内0.5~1.0cm处,其搏动范围的直径约为2.0~2.5cm。

102.心尖搏动向左移位为右心室增大的表现;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为左心室增大的表现。

103.大量胸腔积液或气胸时心尖搏动移向健侧。

104.大量腹水或腹腔巨大肿瘤时可使心尖搏动位置上移。

105.心脏触诊检查时如触及震颤即提示病人有器质性心血管病。

106.心脏叩诊音呈实音;心脏相对浊音界反映心脏实际大小。

107.左心室增大时,心脏浊音界呈靴形,常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病人。

108.左心房及肺动脉扩大时,心脏浊音界呈梨形,常见于二尖瓣狭窄病人。

109.心脏浊音界坐位时呈三角烧瓶形、卧位时近似球形,见于心包积液病人。

110.心脏听诊有五个瓣膜听诊区。

111.二尖瓣听诊区位于心尖部,即位于左锁骨中线内侧第5肋间。

112.主动脉瓣第一听诊区位于胸骨右缘第2肋间,第二听诊区位于胸骨左缘第3~4肋间。

113.肺动脉瓣听诊区位于胸骨左缘第2肋间。

114.三尖瓣听诊区位于胸骨体下端左右缘。

115.心脏瓣膜听诊顺序常按逆时钟方向,从二尖瓣听诊区开始,依次是肺动脉瓣听诊区、主动脉瓣听诊区、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三尖瓣听诊区。

116.正常人心脏搏动时通常听到两个心音(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部分正常人还可听到第三心音。

117.第一心音主要由于心室收缩时,二尖瓣和三尖瓣突然关闭振动所产生,它标志着心室收缩的开始,通常心尖部最清晰。

118.第二心音主要由于心室舒张早期肺动脉瓣和主动脉瓣突然关闭振动所产生,它标志着心室舒张的开始,通常心底部最清晰。

119.心脏听诊时心音减弱常见于心肌炎、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休克等病人。

120.舒张早期奔马律又称病理性第三心音,心率在100次/min以上,提示左心室功能严重障碍。

121.正常成人心率为60~100次/min。

122.每隔1个正常心脏搏动后出现1个期前收缩称二联律;每隔2个正常心脏搏动后出现1个期前收缩称三联律。

123.心房颤动时心脏听诊主要特点是三个不一致:

心音强弱不一致;心律快慢不一致;脉率与心率不一致(脉率少于心率)。

心房颤动常见于风湿性心瓣膜病二尖瓣狭窄病人。

124.心脏杂音的产生是由于血流速度加快、心脏瓣膜关闭不全或狭窄、心腔内有漂浮物或异常通道等原因引起。

125.心尖区舒张期隆隆样杂音提示二尖瓣狭窄;心尖区粗糙的全收缩期杂音,常提示二尖瓣关闭不全;心尖区柔和而高调的吹风样杂音常为功能性杂音。

126.主动脉瓣区收缩期喷射性杂音提示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区舒张期叹气样杂音提示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127.收缩期杂音二级以下多为功能性杂音,三级以上多为病理性杂音;舒张期杂音无论性质和强度如何,多为病理性杂音。

128.毛细血管搏动征、水冲脉、枪击音和Duroziez双重杂音统称为周围血管征,为脉压增大所致。

【腹部检查】

129.腹部膨隆呈蛙状腹,见于腹腔大量积液的病人;腹部严重凹陷呈舟状腹,见于极度消瘦或严重脱水的病人。

130.腹式呼吸减弱常见于腹膜炎、腹水、急性腹痛、腹腔内巨大肿瘤等病人。

131.腹壁静脉曲张,且脐水平以上静脉血流方向向上、脐水平以下静脉血流方向向下,见于门静脉循环障碍的病人。

132.腹壁静脉曲张,且曲张静脉的血流方向都向下,见于上腔静脉回流受阻的病人;曲张静脉的血流方向都向上,见于下腔静脉回流受阻的病人。

133.胃型和胃蠕动波见于幽门梗阻病人;肠型和肠蠕动波见于肠梗阻病人。

134.腹部触诊顺序应从健侧到患侧。

一般先从左下腹开始,自下而上,先左后右。

135.触诊腹壁明显紧张,甚至强直硬如木板,称为板状腹。

见于急性胃肠道穿孔或脏器破裂所致急性弥漫性腹膜炎。

136.触诊腹壁柔韧并且有抵抗力,如揉面团一样,称揉面感。

见于慢性弥漫性结核性腹膜炎、癌性腹膜炎病人。

137.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交界处的McBurney点是阑尾炎压痛点。

138.右锁骨中线与肋缘交界处为胆囊压痛点,触诊时因胆囊剧烈疼痛而致病人吸气终止,称为Murphy征(墨菲氏征)阳性,常见于急性胆囊炎病人。

139.腹部出现反跳痛提示炎症波及壁层腹膜。

140.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称为腹膜刺激征,是腹膜炎的典型体征。

141.正常人肝脏一般触不到,腹壁放松或体瘦的人在深呼吸时可触及肝下缘,但右肋缘下不超过1cm,剑突下不超过3cm。

142.正常肝脏触诊质地柔软,表面光滑,边缘规则,无压痛。

143.肝脏触诊质地稍韧,表面光滑,边缘规则,肝脏有压痛,见于急性肝炎或肝淤血病人。

144.肝脏触诊质地硬,表面不光滑,有小结节,边缘不整且较薄者见于肝硬化病人。

145.肝脏触诊质地坚硬,肝表面呈粗大不均匀结节、边缘厚薄不一者常见于肝癌病人。

146.正常脾脏不能触及,脾下缘在左肋缘下不超过2cm为轻度肿大;脾下缘在左肋缘下2cm但在脐水平线以上为中度肿大;脾下缘超过脐水平线或前正中线为高度肿大。

147.脾脏高度肿大见于慢性白血病、慢性疟疾病人。

148.正常腹部叩诊除肝、脾部位呈浊音或实音外,其余部位均呈鼓音。

149.肝浊音上界通常在右锁骨中线第5~6肋间。

肝上界下移见于肺气肿病人;肝上界上移见于严重腹水、肝肿大、右肺不张等病人。

150.肝浊音界消失,代之以鼓音,常见于胃肠穿孔病人。

151.腹部叩诊呈浊音,且随体位改变而移动称为移动性浊音;移动性浊音提示游离腹水在1000ml以上,见于肝硬化病人。

152.正常人肠鸣音4~5次/min。

超过10次/min称为肠鸣音亢进,见于急性肠炎病人;3~5分钟才听到1次或听不到称为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见于肠麻痹病人。

153.在空腹或饭后6~8小时以上听到振水音,多见于幽门梗阻病人。

【脊柱、四肢、外生殖器、神经反射检查】

154.远端指(趾)节呈杵状膨大称为杵状指;杵状指见于慢性肺心病、发绀性先天性心脏病、肺脓肿、支气管肺癌等病人。

155.指甲中央凹陷,边缘翘起称为匙状指(反甲),见于缺铁性贫血的病人。

156.垂腕征见于桡神经损伤的病人。

157.爪形手见于尺神经损伤、进行性肌萎缩的病人。

158.餐叉手见于Colles骨折(桡骨远端,距关节面2.5cm以内的骨折)的病人。

159.猿掌见于正中神经损伤的病人。

160.膝内翻、膝外翻见于维生素D缺乏病人。

161.直肠指诊时触及坚硬、凹凸不平的包块,见于直肠癌病人。

162.瞳孔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见于昏迷病人;两侧瞳孔散大伴对光反射消失为濒死状态的表现。

163.角膜反射、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足跖反射为浅反射。

164.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桡骨骨膜反射、膝腱反射、跟腱反射为深反射。

165.成人出现病理反射,提示锥体束受损;但1岁半以内婴幼儿因神经系统发育未完善,出现这种反射属于正常。

166.病理反射体格检查最常用的是Babinski征(巴宾斯基征)。

167.下肢锥体束征除Babinski征外,还有Oppenheim征(奥本海姆征)、Gordon征(戈登征)、Chaddock征(查多克征)。

168.上肢锥体束征有Hoffmann征(霍夫曼征)。

169.脑膜刺激征包括颈项强直、Kernig征(克匿格征)、Brudzinski征(布鲁津斯基征);脑膜刺激征见于脑膜炎、蛛网膜下隙出血等病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