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一附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71814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史一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国古代史一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国古代史一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国古代史一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国古代史一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中国古代史一附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中国古代史一附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中国古代史一附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中国古代史一附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中国古代史一附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中国古代史一附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史一附答案.docx

《中国古代史一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史一附答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古代史一附答案.docx

中国古代史一附答案

历史学科单元练习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史

(一)

一、选择题

1.2000年,国家“九五”重大科研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向社会公布了《夏商周年表》。

该年表将中国历史的确切纪年提前了()

A.1200多年B.1500多年C.1700多年D.2000多年

2.从夏、商两代的覆亡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历史教训是统治者应该()

A.重视教育B.勤政爱民C.发展经济D.增强国力

3.井田制是中国奴隶社会重要的经济制度,以下各项最能体现其性质的是()

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B.“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C.“普天之下,莫非王土”D.“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4.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

A.促使井田制瓦解B.导致地主阶级兴起

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5.迄今已有两千多年,但依然泽惠于成都平原的著名水利工程是()

A.郑国渠B.灵渠C.芍陂D.都江堰

6.春秋时期频繁的诸侯争霸战争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奴隶社会的经济制度瓦解B.民族融合的趋势进一步加强

C.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瓦解D.为争夺土地人口而混战不休

7.认为商鞅变法是社会制度根本变革的最主要的依据是()

A.重农抑商,奖励耕织B.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

C.废除奴隶主特权,奖励军功D.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

8.中国历史上完成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主要形式是()

A.战争B.变法C.统一D.争鸣

9.关于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B.诸侯林立,战乱频繁,导致社会经济停滞不前

C.兼并战争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

D.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

10.孔子兴办私学的作用是()

A.儒学成为统治思想B.打破官府垄断教育局面

C.促成百家争鸣的出现D.“五经”成为教育的传统课程

11.“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

12.中国古代记载物理学知识,其中包括杠杆原理和浮力理论、声学和光学知识的著作是

A.《墨子·墨经》B.《梦溪笔谈》C.《营造法式》D.《山海经》

13.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直接原因是()

A.儒生攻击郡县制。

非议秦始皇B.儒生主张“非攻”,反对兼并战争

C.秦的暴政与儒家仁政思想相抵触D.儒家的仁爱主张不利于秦始皇横征暴敛

14.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以后,秦朝()

A.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B.贵族不得担任地方行政长官

C.家族势力在地方绝迹D.县以下不设立基层组织

15.下列关于西汉刺史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一种监察制度B.是皇帝派往地方的常驻代表

C.每一州作为一个监察区D.实行“以小驭大”的原则,位卑而权重

16.以下关于汉武帝时期实行的“察举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汉朝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②规定以考试成绩决定是否录用③一种由上而下的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④一种监查检举不法官员的制度

A.①②B.①③C.①②③D.①②④

17.下列有关汉武帝政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推恩”“夺侯”,解决王国问题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C.击匈奴,通西域;在西南设郡县

D.设太学,办学校,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较完备的教育体制

18.西汉时期,西域各族向汉族学会的生产技术是()

A.制瓷和丝织B.丝织和煮盐C.铸铁和凿井D.麻织和冶铁

19.班超和张骞通西域所起的作用,不同之处是()

A.促进西域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B.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出贡献

C.促进中国与西亚、欧洲的友好往来D.直接帮助西域各族摆脱匈奴的控制

20.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强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②④B.①②④C.①③D.①②③

21.自汉代以来,更便于人们自由交流思想文化的最重要物质条件是()

A.社会的安定B.太学的建立C.造纸术的发明D.中外交流频繁

22.张仲景被后人称为“医圣”,他在中医方面最大的贡献是()

A.开创了中医传统的“四诊法”B.最早提出了病理学说

C.最早采用分科治病的方法D.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23.下列史学著作中论及当时统治者的是()

A.《史记》B.《汉书》C.《后汉书》D.《资治通鉴》

24.两汉时期,中越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越南输往中国的特产是()

①文豹②象牙③犀牛④果下马⑤珍珠

A.①②③B.①④⑤C.②③④D.②③⑤

25.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的表述,正确的是b()

A.受田农民可以纳绢代役B.一直延续到北宋

C.有利于商业经济的发展D.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26.下列历史现象中,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是()

A.北魏统一黄河流域B.北方民族融合C.北魏颁行均田制度D.阶级矛盾激化

27.南北朝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是b()

A.农作物引进新品种并广泛种植B.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C.南北经济发展趋于平衡D.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8.梁武帝时,“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

僧民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

”(北)周武帝时“自废佛以来,民役稍希,租调年增,兵师日盛,东平齐国……岂非有益。

”这表明的中心问题是()

A.南北朝统治者尊崇佛教尤甚B.佛教的兴盛便于统治者维护统治

C.南北朝时期寺院经济一直很盛D.寺院占有大量人力、财力,妨碍社会经济的发展

29.范缜指出“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刃。

形之于用,犹刃之于利。

然舍利而无刃,舍刃而无利,未闻刃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

”这实质上说明了()

A.存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B.精神与肉体的关系

C.鬼神与人的关系D.刀刃与锋利的关系

30.南北朝时期的优美民歌《敕勒歌》出自()

A.匈奴族B.鲜卑族C.羯族D.羌族

二、非选择题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选择天下之贤者,立为天子。

”“虽有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墨子》

材料二“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孟子·梁惠王》

材料三“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

鲍叔辞曰:

‘臣,君之庸臣也……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管仲)!

……’公曰:

‘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殆于死,今乃用之,可乎?

’鲍叔曰:

‘彼为其君勤也。

君若宥而反之,其为君亦酋也。

’……公乃使鲍叔成行……至于堂阜之上,鲍叔祓而浴之三,桓公亲迎之郊。

”——《管子·小匡》

请回答:

(1)三则材料反映的共同问题是什么?

 

(2)据材料一概括墨子用人主张。

 

(3)据材料二概括孟子规定的贤人标准。

 

(4)结合史实,指出齐桓公任用管仲的结果如何?

 

3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朝长江流域仍是“江南卑湿,……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溽”。

汉以后长江流域开发进程加快,至南朝后期沿赣江一带已开发成重要的稻米产地。

从东晋、南北朝到隋唐宋时期的几百年间,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大量南徙,使南方人口明显大增,移民纷纷转向丘陵山区开荒种地,从而促进了长江流域山区的开发。

——李文澜《唐代长江中游水患与生态环境诸问题的历史启示》

材料二在长江流域早期开发中,畲田开发是一种典型形式。

畲田,“峡中刀耕火种之地也,春初砍山,众木尽蹶。

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灭之,借其灰以粪。

明日雨作,乘热下种,即苗盛倍收。

”这种耕作方式至今在我国四川、云南等长江流域地区仍有所见。

材料三历史上荆江水水位抬高统计

时间

历时

最高洪水水位上升

平均每年上升量

新石器时代至汉

2300年

0.2m

0.0087m

汉至宋元

1400年

2.3m

0.164m

宋元至今

800年

11.10m

1.39m

材料四唐代至清末长江较大水灾初步统计

朝代

年数

水灾次数

平均几年一次

唐代

289

16

18

宋朝(金)

317

63

5

元朝

91

16

5.6

明朝

276

66

4.1

清朝

268

62

4.2

材料2、3均引自《长江流域水患研究》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历史知识分析长江流域开发的进程和原因。

 

(2)结合材料分析长江流域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运用哲学价值观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长江流域古代开发的认识。

 

3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匈奴对汉一再侵扰,刘秀为了防御的需要,将幽、并二州边地的居民迁到常山关(今河北正定)和居庸关(今属北京)以东。

在长城一带筑亭候,修烽隧,加强防御。

——张传玺《中国古代史纲》(上)

材料二鲜卑慕容部原居鲜卑山……晋太康十年(289年),慕容率领部落迁居徒河(今辽宁义县),不久又迁到大棘城(今辽宁锦州),从事农桑和畜牧。

永嘉以后,北方农民大批流入慕容部中,士大夫来避难的也不少。

……在内徙各胡族逐步封建化的过程中,各胡族不但大量吸收了汉人的封建文化,而且也以自己的文化习俗影响汉人。

靠近胡族地区的汉人,甚至在生产上也受到胡人的影响,从事畜牧或兼营畜牧。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上册

材料三(绍兴五年,即1135年)尚书左司元外郎耿自求以为:

“荆湖、江南与两浙上腴之田,弥亘数千里,无人以耕,则地有遗利;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则人有余力;今若使流寓失业之士农,许佃荒闲不耕之田,则地无遗力,人无遗力,可以资中兴之业。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86

回答下列问题:

(1)从有无组织性来看,中国古代移民可划分为哪两种?

 

(2)从上述材料看,古代移民产生了什么作用与影响?

你如何正确认识我国古代的“移民”现象?

 

34.试比较春秋时期的诸侯改革和战国时各国变法在目的、内容和特点上的不同点。

分析出现这些不同的根本原因。

 

35.简要评述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历史地位及其深远影响。

 

36.两汉时期,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其影响突破了东亚范围,远及欧洲和非洲。

试分析两汉对外交往活跃的条件和两汉对世界的影响。

 

37.两汉之际,中原政权与边疆少数民族之间关系如何?

试举例说明。

这些关系对历史发展有何影响?

 

历史学科参考答案第一单元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选项

A

B

D

C

D

C

B

B

B

B

B

A

A

A

B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选项

B

D

C

D

D

C

D

C

D

D

B

C

D

A

B

 

二、非选择题:

31.

(1)用人问题。

(2)选举贤能,根据才干来确定爵位、俸禄、任免。

(3)根据国人的评价,并结合考查进行推举。

(4)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为齐桓公称霸奠定了基础。

32.

(1)进程:

西汉以后开发进程加快,至唐宋时长江流域逐步成为中国的经济重心。

原因:

江南自然条件优越,北方战乱,劳动人民南迁。

(2)问题:

生态环境破坏,水位抬高,水灾逐年增加。

原因:

落后的耕作方式,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

(3)认识:

古代长江流域的经济开发,只注重了自然的经济价值,忽视了自然的生态价值。

这种片面的价值观,导致了对大自然的过度挥霍,最终遭到自然惩罚。

因此,今后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应重视环境保护,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33.

(1)政府移民与自发移民。

(2)政治上加强统治,军事上加强防御,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共同发展。

移民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如南朝与两宋时,北方农民为避战乱迁移到南方,为南方经济发展带来了技术和劳动力;移民还有利于国内各地区间、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民族融合,有利于社会进步。

34.

(1)不同点:

1)目的:

春秋时期,诸侯国的改革是奴隶主贵族为了建立霸业;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是新兴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制,建立和巩固地主阶级专政,实现统一。

2)内容:

前者都注意重用人才,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整顿军队;后者主要内容是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战,建立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削弱奴隶主贵族的权力。

3)特点:

前者改革维护的仍是奴隶主专政的旧制度;后者则废除了旧的奴隶制,用新的生产关系取代旧的生产关系,确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

(2)根本原因:

两者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不同。

春秋时期是大国争霸时期,奴隶制经济基础还比较巩固。

到了春秋末年和战国初年,随着井田制的瓦解,产生了新的剥削方式,封建生产关系随之出现和发展。

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正是新兴地主阶级经济强大之后的必然要求。

封建制度的确立,也是顺应这一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35.

(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是第一个统一的全国的封建王朝,它是一个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朝代。

(2)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长期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次大统一,这是历史的进步。

秦的统一,是战国以来逐渐形成的统一趋势的必然发展结果,也符合各族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

秦的统一,是在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起来的基础上实现的。

秦的统一,为后来西汉的强盛提供了重要条件。

(3)秦统一后,秦王赢政采用战国时期法家代表韩非子的学说,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

自秦以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就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直至清朝灭亡。

如秦以后历代最高封建统治者均称皇帝,都是皇权至高无上;大多数朝代中央政府都设丞相、御史大夫等官职;元以前各朝代基本上都实行郡县制。

(4)秦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自秦以来,历经两汉、隋唐、宋元几个历史时期的不断发展,到明清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下来。

直到今天,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空前巩固和强大,秦的贡献是巨大的。

(5)秦统一货币,使用圆形方孔钱,以后历朝均以圆形方孔钱为主要流通货币,直到清朝。

秦统一文字后,先以小篆作为通行全国的标准字体,后来出现隶书,成为后世长期使用的主要字体,后来的楷书就是从隶书转化来的。

36.

(1)条件:

1)国家统一、社会相对稳定;2)经济迅速发展、国力强盛;3)文化大发展;4)道路畅通,有陆上、海上丝绸之路;5)统治者实行与各国友好往来的对外开放政策。

(2)影响:

1)两汉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居于世界先进行列,成为东亚文明的中心。

对外交往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各国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扩大了中国的影响。

2)各国(地区)的文明对两汉文明也起着有益影响。

37.

(1)两汉之际,中原与边疆少数民族存在两种关系:

其一是矛盾和战争(史实略)。

其二是友好的经济文化交流。

(史实略)其三:

设机构进行管辖。

(略)

(2)影响:

两汉对匈奴的战争,解除了匈奴贵族对边疆的威胁,有利于北方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

王莽对少数民族的战争加深了各族人民的痛苦,激化了阶级矛盾。

汉时的友好的经济文化的交流丰富了双方人民的生活,有利生产技术的提高和民族融合,西南郡县的设置加强了内地与西南的联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