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_1篇(共9页)5500字.docx

上传人:b**** 文档编号:10720016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5.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_1篇(共9页)5500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_1篇(共9页)5500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_1篇(共9页)5500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_1篇(共9页)5500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_1篇(共9页)5500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_1篇(共9页)5500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_1篇(共9页)5500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_1篇(共9页)5500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_1篇(共9页)5500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_1篇(共9页)5500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_1篇(共9页)5500字.docx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_1篇(共9页)5500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_1篇(共9页)5500字.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_1篇(共9页)5500字.docx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第一阶段:

创建新制度(主要由冯太后主持)

  政治方面采取俸禄制和三长制(设邻长、里长和党长),经济方面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

地方上设立三长制。

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朝廷采用了大臣李冲的建议,规定:

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设一党长。

推行新的租调制,规定:

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使农民负担大大减轻,国家收入增加。

  第二阶段:

汉化

  1.迁都洛阳(494年)

  2.改变风俗习惯:

易汉服、讲汉话、改汉姓、通汉婚、定门第、改籍贯

  3.学习汉族典章制度:

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1、政治及经济方面

  班禄制北魏初年,官俸制度沿用「掠夺制」,官员俸禄乃从战争中掠夺他人财物,後来国家渐渐安定,官员间贫富差距渐大,贪污成风。

故此孝文帝仿效汉人的班禄制,官员每季定时发薪。

  三长制北魏初年,户籍制度沿用「宗主督护制」,平民百姓大多因为生计依附世家大族(宗主),成为宗主的私产,中央政府不但难以收税,平民百姓更多受宗主威迫。

孝文帝制定「三长制」,以五家一邻,五邻一里,五里一党,各设一长,即「邻长」、「里长」和「党长」。

有助重新整理户口,方便收税。

  均田制均田制」配合「三长制」而行,计口授田,平均土地和牲畜,使平民百姓安居乐业。

同时,推行「均田制」,亦可视为北魏政权由游牧业跃进为农业的过程。

  2、习惯与文化

  以下这些措施,是为了改变胡人习惯以作的:

  改服装首先改变衣著,命令人民改穿汉服,不得再穿胡服。

《魏书&#XXXX年;高祖纪下》云:

「太和十八年&;&;革衣服之制。

  改籍贯迁居洛阳的鲜卑人,籍贯不得再称「代人」,须改称「河南洛阳人」,且死葬洛阳,不得回到北方落地归根,又「太和十九年&;&;诏迁都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

於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

」这样一来便可绝代人故土之恋;反之,若不如此,鲜卑终无法成为中原士族。

  禁胡语孝文帝实施汉化中最重要的政策,即将语言改变,规定不再说鲜卑复合语,而须改说单音节的汉语,《魏书&#XXXX年;咸阳王禧传》记载孝文帝言:

「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

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改汉姓孝文帝下令把鲜卑族人的姓氏(通常是复姓),改为单姓。

以下是一些例子:

  拓拔(皇族)&;元姓、独孤&;刘姓尊孔子孝文帝迁都洛邑後,立即下令加紧修建孔庙祭孔。

又给予孔子後裔土地与银钱,让他们可以继续祭祀这位伟大的祖先。

  北孝文帝的改革概述

  孝文帝改革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范围极其广泛,内容也极为丰富。

总体概括起来有以下四点:

第一,推行均田制。

在均田制的同时又颁布了与之相联系的三长制和租调制。

均田制使农民分得了一定数量的土地,将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成为国家的编户,保证了地主们的基本利益及土地私有制。

而租调制则相对减轻了农民的租调负担,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从另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实行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

吏治的败坏不仅激化了社会矛盾,同时也使统治阶级内部产生了矛盾。

在这项改革措施中,以&;治绩&;的好坏为标准。

整肃了官僚机构,巩固了封建统治。

第三,迁都洛阳。

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

495年正式迁都洛阳。

第四,革除鲜卑旧俗,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主要内容有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复姓、定族姓、迁都洛阳等,这是孝文帝改革中最重要的措施。

  1、推行均田制

  推行均田制:

即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士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均田制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设立三长制:

这是北魏基层的行政组织,它的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租赋,征发徨役和兵役,推行均田制。

三长制的推行健全了地方基层政权,取代了宗主督护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

  推行&;均田制&;,把国家控制的土地(露田)分配给农民,成年男子每人四十亩,妇女每人二十亩,让他们种植谷物,另外还分给桑地。

农民必须向官府交租、服役。

农民死了,除桑田外,都要归还官府。

这样一来,开垦的田地多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比较稳定,北魏政权的收入也增加了。

  推行新的租调制:

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

改革了原来赋税征收上的混乱现象。

使农民的负担大为减轻。

  2、实行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

  北魏孝文帝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不许官吏自筹。

惩治贪污。

这些措施使吏治有所好转;

  3、迁都洛阳

  魏孝文帝是一个政治上有作为的人,他认为要巩固魏朝的统治,一定要吸收中原的文化,改革一些落后的风俗。

同时,北魏自定都平城以来到孝文帝已近百年。

平城气候恶劣,生产粮食逐渐不能满足京城的需要。

平城地处偏僻,使北魏政府很难有效地控制中原地区,北方的少数民族柔然也逐渐强大起来,对北魏构成威胁。

  为了学习中原先进的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巩固北魏政权。

他决心把国都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迁到洛阳。

  他怕大臣们反对迁都的主张,先提出要大规模进攻南齐。

有一次上朝,他把这个打算提了出来,大臣纷纷反对,最激烈的是任城王拓跋澄。

  孝文帝发火说:

&;国家是我的国家,你想阻挠我用兵吗?

&;拓跋澄反驳说:

&;国家虽然是陛下的,但我是国家的大臣,明知用兵危险,哪能不讲。

&;

  孝文帝想了一下,就宣布退朝,回到宫里,再单独召见拓跋澄,跟他说:

&;老实告诉你,刚才我向你发火,是为了吓唬大家。

我真正的意思是觉得平城是个用武的地方,不适宜改革政治。

现在我要移风易俗,非得迁都不行。

这回我出兵伐齐,实际上是想借这个机会,带领文武官员迁都中原,你看怎么样?

&;

  拓跋澄恍然大悟,马上同意魏孝文帝的主张。

  公元493年,魏孝文帝亲自率领步兵骑兵30多万南下,从平城出发,到了洛阳。

正好碰到秋雨连绵,足足下了一个月,到处道路泥泞,行军发生困难。

但是孝文帝仍旧戴盔披甲骑马出城,下令继续进军。

大臣们本来不想出兵伐齐,趁着这场大雨,又出来阻拦。

孝文帝严肃地说:

&;这次我们兴师动众,如果半途而废,岂不是给后代人笑话。

如果不能南进,就把国都迁到这里。

诸位认为怎么样?

&;

  大家听了,面面相觑,没有说话。

孝文帝说:

&;不能犹豫不决了。

同意迁都的往左边站,不同意的站在右边。

&;

  一个贵族说:

&;只要陛下同意停止南伐,那么迁都洛阳,我们也愿意。

&;许多文武官员虽然不赞成迁都,但是听说可以停止南伐,也都只好表示拥护迁都了。

  孝文帝把洛阳一头安排好了,又派任城王拓跋澄回到平城去,向那里的王公贵族,宣传迁都的好处。

后来,他又亲自到平城,召集贵族老臣,讨论迁都的事。

  平城的贵族中反对的还不少。

他们搬出一条条理由,都被孝文帝驳倒了。

最后,那些人实在讲不出道理来,只好说:

  &;迁都是大事,到底是凶是吉,还是卜个卦吧。

&;

  孝文帝说:

&;卜卦是为了解决疑难不决的事。

迁都的事,已经没有疑问,还卜什么。

要治理天下的,应该以四海为家,今天走南,明天闯北,哪有固定不变的道理。

再说我们上代也迁过几次都,为什么我就不能迁呢?

&;

  贵族大臣被驳得哑口无言,迁都洛阳的事,就这样决定下来了。

  孝文帝把国都迁到洛阳以后,决定进一步改革旧的风俗习惯。

  革除鲜卑旧俗,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主要内容有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复姓、定族姓、迁都洛阳等,这是孝文帝改革中最重要的措施。

  迁都洛阳原因:

  洛阳是古代帝王理想的建都立业之所,也是汉文化积淀深厚之地,迁都洛阳是北魏孝文帝一生最重要的功业之一。

作为少数民族的政治家和改革家,这一举措体现了一代帝王的雄才大略。

孝文帝为何要迁都洛阳,今天仍值得我们去探究。

  第一,与倾慕汉族文化有关。

孝文帝拓跋宏受过良好的汉文化教育,对汉民族的文化极其崇拜。

他从小由其祖母冯太后抚养,冯太后是汉族人,知书达理,聪明果断,曾执掌北魏大权二十多年,她参照汉族的文化制度,颁布了许多重要的改革措施。

孝文帝在她的熏陶下,成长为汉文化忠实的推行者。

  孝文帝说过:

&;此间(指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魏书&;任城王传》),这段话清晰表明:

为了向先进的汉文化学习,改变本民族的落后面貌,就必须迁都到汉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去,而洛阳是中国文化比较集中的地方。

迁都以后,孝文帝推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政策,可见孝文帝迁都与其倾慕汉族文化有关。

  第二,统治中原的需要。

孝文帝是一个有作为的政治家,他不愿仅仅做&;夷狄&;君王,还要做中国人的君王。

要想做中国人的君王,自然要把国都放在中国正统的国都所在地更名正言顺。

孝文帝曾说:

&;国家兴自北土,移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任城王传》)这表明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北魏都城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广大中原地区的统治。

他关于&;帝宅&;、&;王里&;的说法,说明他要通过迁都洛阳以获得汉族地主认可的正统地位。

另外,孝文帝在迁都洛阳以后,连年对南齐用兵,直到卒于南征的军事行动中,可见孝文帝还希望通过迁都洛阳达到统一全国的目的。

  第三,解决粮食供给问题。

平城偏北地寒,粮食产量非常有限。

当时有人作《悲平城》诗:

&;悲平城,驱马入方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

&;后来,作为京城的平城人口日益增多,官吏队伍逐渐庞大,粮食供给问题凸显出来。

当时平城没有水陆漕运,交通极不发达,从关内运粮到平城,不仅费时费力消耗多,成本也极其昂贵。

而洛阳处于北方的中心地带,平原地区,交通便利,迁都洛阳就解决了最根本的粮食问题。

  第四,地理环境的影响。

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地处偏北,地形多山,气候干旱,气温偏低,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自然条件制约着北魏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洛阳地处黄河中下游西岸,卧居中原,山川纵横,素有&;九州暖地&;之称,四季分明,气候宜人,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也自然成了古代帝王理想的建都场所。

曾是东周、东汉、曹魏等朝代的都城。

孝文帝迁都洛阳真乃明智之举,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第五,减小改革阻力。

平城有强大的保守势力,是改革的巨大阻碍。

迁都洛阳有利于减小改革阻力,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

  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举措,不仅展现了一代帝王的雄才大略,其结果使洛阳在曹魏、西晋之后再度繁华、辉煌。

  孝文帝还是一位卓越的少数民族的政治家和改革家。

  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

  1.易服装:

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2.讲汉语:

孝文帝宣布以汉语为&;正音&;,称鲜卑语为&;北语&;,要求朝臣&;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3.改汉姓:

定门第等级。

孝文帝下诏,将鲜卑人原有的姓氏改为汉姓。

他还参照汉族门阀制度的做法,来确定鲜卑贵族的门第高下,并按照门第高低来选拔人才,任命官吏。

  4.通婚姻:

孝文帝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通过这种政治联姻把两族统治者的利益和命运紧密联在一起,以巩固统治。

  5.改籍贯:

凡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

目的:

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贵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作用:

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的支持,有力地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

  北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孝文帝的改革是北魏政治、经济发展以及鲜卑族进一步封建化的必然结果。

但从另一方面,孝文帝的改革也促进了北魏政治、经济的发展,体现了民族融合的巨大作用。

鲜卑族用武力征服了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但却不得不被汉族较高的文化所征服,并从中吸收了汉族文化精华,更加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巩固了封建统治。

同时汉民族也从中吸收了鲜卑族文化中优秀的部分,使自己的发展更为完善。

  孝文帝的改革体现了民族融合的巨大推动作用。

整个中华民族的文明就是各个民族不断交流、融合所产生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我们应该具有高度的民族凝聚力与民族情感,懂得民族间的尊重与友爱。

然而孝文帝的改革也遇到了鲜卑旧贵族的强烈反对,在孝文帝的坚决镇压下才保证了汉化政策的推行,巩固了改革的成果,由此也可见孝文帝改革的勇气与决心以及高瞻远瞩的改革眼光。

  但是,在历史上,一度因改革而强盛的北魏王朝,在孝文帝死后仅30余年便迅速地分崩离析,走向灭亡了,这事实本身就很自然会引起历史学者对孝文帝改革(尤其是他的汉化措施)的作用与意义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并形成不同的看法。

因此,对孝文帝改革持否定态度者也不乏其人(尽管仅占少数)。

早在古代,批评孝文帝汉化政策的言论就多见于有关典籍,马端临、叶适、王夫之、赵翼等人均在自己的著作中斥责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是&;好名慕古而不实见国家大计&;(《习学记言序目》卷三十四),强调&;国势之衰,实始于此。

一传而宣武,再传而孝明,而鼎祚移矣&;(《廿二史剳记》卷十四)。

指出孝文帝是典型的虚伪之徒,&;拓跋宏之伪也,儒者之耻也。

夫宏之伪欺人而遂以自欺久矣&;(《读通鉴论》卷九)。

  整合:

  1.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

农业生产工具得到改进,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粮食产量增多,畜牧业得到发展。

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商业活动也日趋活跃。

  2.政权封建化加速:

迁都洛阳以后,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北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

  有利于我国的民族大融合,有利于我国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有利于我国少数民族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促进了鲜卑族的发展,是鲜卑族最终汇入我国中华民族的大家庭,有利于我国民族的团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化宗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