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改革.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1328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0.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魏孝文帝改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北魏孝文帝改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北魏孝文帝改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北魏孝文帝改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北魏孝文帝改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北魏孝文帝改革.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北魏孝文帝改革.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北魏孝文帝改革.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北魏孝文帝改革.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北魏孝文帝改革.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北魏孝文帝改革.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北魏孝文帝改革.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北魏孝文帝改革.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北魏孝文帝改革.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北魏孝文帝改革.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北魏孝文帝改革.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北魏孝文帝改革.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魏孝文帝改革.docx

《北魏孝文帝改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魏孝文帝改革.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魏孝文帝改革.docx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改革

时间:

2010-02-2117:

25|点击:

119次  1、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  1、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  

(1)、历史条件  A.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出现:

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加速发展,西晋与十六国时期那样剧烈的民族矛盾已渐渐随着民族融合而消除(北方民族学会农耕,走向农业定居生活,出现封建化趋势;汉人学习少数民族的畜牧业经验,丰富了生产知识;在共同反对各族统治者的压迫中密切了联系。

  B.北魏内部的问题——阶级和民族矛盾的加深北魏强大与统一北方是孝文帝改革的基础。

  北魏政权面临的问题。

如吏治败坏,赋税混乱,政府财政困难,北方草原的柔然对北魏的威胁很大,鲜卑贵族中保守势力还很强,皇权与旧贵族的矛盾加剧。

这些都表明,北魏仍用原有办法很难再统治下去了,必须实施改革;  C.北方长期以来兵革不息,土地大量抛荒,这使均田制的推行既有必要又具可能;鲜卑族原是游牧民族,文化较低,社会发展落后,进入文明程度较高的中原地区以后,他们接受先进文化也是历史的必然。

随着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与原有的落后国家制度产生矛盾。

于是,在一些有为、有志的统治者中产生了进行政治和社会改革的要求。

  

(2)、目的:

面对民族融合的大趋势,为加强对各族的统治,接受汉族地主的建议进行汉化改革。

  (3)、性质:

把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变革为封建制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2、如何评价北魏孝文帝  北魏孝文帝看清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冲破保守势力、习惯势力的阻挠,放弃本民族的旧俗,接受先进文化,大力推行改革,他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者。

  认识:

(这是规律性的认识需要同学们会应用)  

(1)、先进必然战胜落后;  

(2)、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3)、改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顺应民意;  (4)、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具有曲折性。

  3.关于民族融合的基本理论  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在民族迁徙、杂居相处、长期交往、矛盾斗争的过程中,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它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

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对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都有重要的作用。

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

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从文化风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4、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特点  第一,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是一个“汉化”或封建化的过程。

从本质上看,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体现了生产关系必需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社会发展规律。

  随着少数民族接受汉族的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必然随之调整;随着整个经济基础变化,上层建筑(包括制度、思想观念和某些生活习俗)必然随之改变,北魏孝文帝改革就是一个典型事例。

落后民族在征服先进民族后被先进民族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政治制度、文化知识所同化。

(马克思的观点)  第二,民族大融合促进国家统一,国家大统一又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因此,民族大融合是中  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

  第三,中华民族以儒家大一统思想作为民族的精神支柱。

  5、出现民族大融合的原因  ①政治因素:

国家分裂或战乱,民族迁徙、杂居加强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如西晋时,北方五族为躲避战乱大规模内迁。

  ②阶级因素:

统治者对各族人民残酷的剥削压迫或歧视,引起各族人民反抗,如西晋和前秦的民族压迫。

在反抗统治者的斗争中各族人民加强了联系,促进了融合。

  ③经济因素:

北方游牧民族进入中原或汉族拓展边疆,加强了民族的交流,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由游牧生活转向农业生活,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也促进了民族融合。

  ④统治者政策因素:

诸葛亮开明的民族政策、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

  6、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形式(途径):

  第一,民族迁徒、杂居相处和相互通婚。

魏晋以来,一些少数民族大批内迁,他们和北方汉族人民杂居相处;秦朝时内地人民迁徒到河套;中原人民迁徒到珠江流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民南迁江南地区等等。

  第二,联合斗争。

说到底是阶级斗争,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反对统治者的剥削和压迫,使民族联系更加密切。

  第三,友好交往。

特别是在我国古代的大统一的局面下,在和平的环境中友好相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融合加速。

  第四,中央政权的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

唐代的民族政策,魏孝文帝的改革,大大加速了民族融合。

  第五,“和亲”、“册封”促进民族融合。

641年,唐太宗派人护送文成公主人吐蕃同松赞干布结婚。

唐中宗又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从此唐朝和吐蕃“和同为一家”。

回纥的首领骨力裴罗接受唐朝“怀仁可汗”封号。

713年,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唐玄宗封皮罗阁为云南王。

  第六,兼并战争,促进民族融合。

春秋时在诸侯争霸过程中,大国兼并小国,诸侯国逐渐减少,华夏族和其他各族接触频繁。

  7、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意义  ①开发了边疆地区,拓展了疆域。

  ②促进了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传播了汉族先进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③创造和丰富了民族文化。

  ④促进中华民族总体发展,加强了民族的认同感,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

  认识:

中国历史上凡是入主中原建立政权的少数民族,无论是鲜卑、女真、蒙古,无论统治初期农牧文化冲突何等激烈,他们最终都必然采取汉化的政策,这是一个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由于历史、自然条件和环境的原因,汉族在经济文化发展与人口的数量上都处于领先地位或主导地位。

在中原建立上层建筑的少数民族政权就必然要适应当地封建的经济基础,于是,少数民族封建化就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其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8、关于均田制:

  

(1)西晋末年以来,北方多事,无宁日,农民离散,田地荒芜。

这时北魏政府的财政收入减少,也使政府掌握的无主荒地增多。

推行均田制不仅必要,而且也有可能。

  

(2)均田制是当时比较完备的土地制度,它不触动地主阶级的利益,又使更多的农民成为封建国家直接控制的编户,保证了政府对土地、劳动力的有效控制,这也就保证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

地主则根据奴婢、耕牛受田的规定,官吏还可以受公田,他们的利益也都得到了保障。

不准买卖土地的规定,对土地兼并有所限制;政府公开颁布均田令,公开授田,确定租调的数额,这些都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有些少数民族的贫苦百姓也成为均田制下的受田农民,这也促使他们转为农耕定居,促进了民族融合,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经典例题】  【例题1】民族融合是指一些民族同住在一个地区,互相影响,逐渐消失各自的特征,自然而然形成一个整体,是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北魏时期民族大融合的原因是什么?

  

(2)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其具体表现是什么?

  (3)民族融合的过程也是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过程,请结合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有关内容加以说明。

  (4)你认为民族融合的实质是什么?

  【答案】

(1)战乱的推动;各民族人民经济、文化交流的增加;孝文帝改革的促进。

  

(2)表现:

北方各族生活习惯汉化;鲜卑族完成了封建化过程;鲜卑族优秀文化融入汉族文化中,鲜卑族畜牧业生产经验和技能在汉人中得到传播;  (3)孝文帝改革,经济上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促进了经济的复苏和繁荣;政治上迁都,实行官吏俸禄制,设立三长制,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这些措施加强了国家的管理,有力推动了政权的汉化;移风移俗,全面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了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这些为隋唐时期国家的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

  (4)实质:

落后民族被先进的民族所同化。

  【能力训练】  1、便于北魏接受汉族思想文化的措施有  ①均田制②迁都③尊儒崇经④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北魏统一北方后,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其中社会矛盾不包括  A.阶级矛盾B.统治阶级内部矛盾C.民族矛盾D.鲜卑族内部矛盾  3、下列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

  A.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B.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  C.改鲜卑人为汉人D.消灭了鲜卑陋习  4、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内迁各民族最重要的影响是  A.学会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B.加速向封建生产关系的转化  C.生产生活比较稳定D.学会汉族的文字和风俗  5、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具有开创性的是  A.整顿吏治B.实行府兵制C.汉化政策D.颁布均田令  6、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是为了  A.接受汉族先进文化B.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  C.恢复和发展经济D.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7、孝文帝改革对汉族文明的影响不包括  A.恢复和发展经济B汉人胡食C.士族制度形成D.汉人胡装  8、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阻力主要来自  A.封建王室B.汉族地主C.鲜卑贵族D.广大农民  9、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措施是  A.实行均田制B.与汉族通婚C.迁都洛阳D.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  10、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内迁各民族最重要的影响是  A.学会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B.加速向封建生产关系的转化  C.生产生活比较稳定D.学会汉族的文字和风俗  11、下列历史现象中,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是  A、北方统一的实现B.鲜卑族的封建化  C.北方民族大融合D.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  12、关于商鞅的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改革都取得成功B.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C.改革的进展很顺利D.都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关系  13、北魏推行均田制的直接受益者是  A.贫苦农民B.鲜卑贵族C.汉族地主D.封建国家  1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中,起了促进鲜卑族封建化作用的措施有  ①整顿史治②颁布均田令③迁都洛阳④学习汉族文化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②④D.④  15、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A、封建化过程B.农业化过程C.工业化过程D.汉化过程  16、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有利于其直接控制黄河流域的是  A、迁都洛阳B.实行汉化措施  C.颁布均田令D.采纳汉族统治制度  17、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措施,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其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B.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  C.其结果有利于鲜卑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  D.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  18、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

  A.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B.提高少数民族的素质  C.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D.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  19、下列关于孝文帝改革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B.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统一  C.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D.使北方经济得到了恢复与发展  20、我们肯定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因为改革  A.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B.得到了汉族地主的支持C.解除了南朝的威胁D.巩固了鲜卑贵族的统治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

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魏书·高祖纪》  材料二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还者听逐空荒诸宰民之官(各地的地方长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

更代(离职与上任)相付。

卖者坐如律。

  ──《魏书·食货志》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说明北魏均田制的实质。

  

(2)它能抑制“富强者并兼山泽”吗?

为什么?

  (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鼓励农耕的措施。

  (4)简要评议北魏孝文帝均田令的影响。

  22、有人认为:

“以往对孝文帝改革的描述和评价有不妥之处,孝文帝的汉化不值得肯定,他的文化路线是一条加速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衰亡的路线。

”你认为这一观点正确吗?

为什么?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二、非选择题  21.

(1)北魏均田制是在不触动地主阶级土地占有的前提下,政府把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要交纳赋税和服徭役。

其实质是维护封建统治。

  

(2)不能抑制兼并。

因为均田制没有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而且官僚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土地兼并必然还会发展起来。

  (3)均田令使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土地;鼓励农民实行土地的休耕轮作;允许农民迁往荒地多的地方。

  (4)保证了北魏政府的财政收入;使黄河流域农业生产得到恢复与发展;促使北方少数民族逐渐定居农耕;对后世的土地制度有较大影响。

  22、不同意这一观点。

评价孝文帝改革应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促进历史前进,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进步为标准。

孝文帝改革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拓跋民族融入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整体中,这是历史的进步。

因此,孝文帝改革应充分肯定,孝文帝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

1、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  

(1)、历史条件  A.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出现:

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加速发展,西晋与十六国时期那样剧烈的民族矛盾已渐渐随着民族融合而消除(北方民族学会农耕,走向农业定居生活,出现封建化趋势;汉人学习少数民族的畜牧业经验,丰富了生产知识;在共同反对各族统治者的压迫中密切了联系。

  B.北魏内部的问题——阶级和民族矛盾的加深北魏强大与统一北方是孝文帝改革的基础。

  北魏政权面临的问题。

如吏治败坏,赋税混乱,政府财政困难,北方草原的柔然对北魏的威胁很大,鲜卑贵族中保守势力还很强,皇权与旧贵族的矛盾加剧。

这些都表明,北魏仍用原有办法很难再统治下去了,必须实施改革;  C.北方长期以来兵革不息,土地大量抛荒,这使均田制的推行既有必要又具可能;鲜卑族原是游牧民族,文化较低,社会发展落后,进入文明程度较高的中原地区以后,他们接受先进文化也是历史的必然。

随着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与原有的落后国家制度产生矛盾。

于是,在一些有为、有志的统治者中产生了进行政治和社会改革的要求。

  

(2)、目的:

面对民族融合的大趋势,为加强对各族的统治,接受汉族地主的建议进行汉化改革。

  (3)、性质:

把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变革为封建制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2、如何评价北魏孝文帝  北魏孝文帝看清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冲破保守势力、习惯势力的阻挠,放弃本民族的旧俗,接受先进文化,大力推行改革,他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者。

  认识:

(这是规律性的认识需要同学们会应用)  

(1)、先进必然战胜落后;  

(2)、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3)、改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顺应民意;  (4)、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具有曲折性。

  3.关于民族融合的基本理论  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在民族迁徙、杂居相处、长期交往、矛盾斗争的过程中,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它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

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对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都有重要的作用。

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

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从文化风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4、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特点  第一,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是一个“汉化”或封建化的过程。

从本质上看,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体现了生产关系必需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社会发展规律。

  随着少数民族接受汉族的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必然随之调整;随着整个经济基础变化,上层建筑(包括制度、思想观念和某些生活习俗)必然随之改变,北魏孝文帝改革就是一个典型事例。

落后民族在征服先进民族后被先进民族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政治制度、文化知识所同化。

(马克思的观点)  第二,民族大融合促进国家统一,国家大统一又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因此,民族大融合是中  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

  第三,中华民族以儒家大一统思想作为民族的精神支柱。

  5、出现民族大融合的原因  ①政治因素:

国家分裂或战乱,民族迁徙、杂居加强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如西晋时,北方五族为躲避战乱大规模内迁。

  ②阶级因素:

统治者对各族人民残酷的剥削压迫或歧视,引起各族人民反抗,如西晋和前秦的民族压迫。

在反抗统治者的斗争中各族人民加强了联系,促进了融合。

  ③经济因素:

北方游牧民族进入中原或汉族拓展边疆,加强了民族的交流,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由游牧生活转向农业生活,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也促进了民族融合。

  ④统治者政策因素:

诸葛亮开明的民族政策、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

  6、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形式(途径):

  第一,民族迁徒、杂居相处和相互通婚。

魏晋以来,一些少数民族大批内迁,他们和北方汉族人民杂居相处;秦朝时内地人民迁徒到河套;中原人民迁徒到珠江流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民南迁江南地区等等。

  第二,联合斗争。

说到底是阶级斗争,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反对统治者的剥削和压迫,使民族联系更加密切。

  第三,友好交往。

特别是在我国古代的大统一的局面下,在和平的环境中友好相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融合加速。

  第四,中央政权的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

唐代的民族政策,魏孝文帝的改革,大大加速了民族融合。

  第五,“和亲”、“册封”促进民族融合。

641年,唐太宗派人护送文成公主人吐蕃同松赞干布结婚。

唐中宗又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从此唐朝和吐蕃“和同为一家”。

回纥的首领骨力裴罗接受唐朝“怀仁可汗”封号。

713年,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唐玄宗封皮罗阁为云南王。

  第六,兼并战争,促进民族融合。

春秋时在诸侯争霸过程中,大国兼并小国,诸侯国逐渐减少,华夏族和其他各族接触频繁。

  7、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意义  ①开发了边疆地区,拓展了疆域。

  ②促进了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传播了汉族先进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③创造和丰富了民族文化。

  ④促进中华民族总体发展,加强了民族的认同感,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

  认识:

中国历史上凡是入主中原建立政权的少数民族,无论是鲜卑、女真、蒙古,无论统治初期农牧文化冲突何等激烈,他们最终都必然采取汉化的政策,这是一个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由于历史、自然条件和环境的原因,汉族在经济文化发展与人口的数量上都处于领先地位或主导地位。

在中原建立上层建筑的少数民族政权就必然要适应当地封建的经济基础,于是,少数民族封建化就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其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8、关于均田制:

  

(1)西晋末年以来,北方多事,无宁日,农民离散,田地荒芜。

这时北魏政府的财政收入减少,也使政府掌握的无主荒地增多。

推行均田制不仅必要,而且也有可能。

  

(2)均田制是当时比较完备的土地制度,它不触动地主阶级的利益,又使更多的农民成为封建国家直接控制的编户,保证了政府对土地、劳动力的有效控制,这也就保证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

地主则根据奴婢、耕牛受田的规定,官吏还可以受公田,他们的利益也都得到了保障。

不准买卖土地的规定,对土地兼并有所限制;政府公开颁布均田令,公开授田,确定租调的数额,这些都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有些少数民族的贫苦百姓也成为均田制下的受田农民,这也促使他们转为农耕定居,促进了民族融合,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经典例题】  【例题1】民族融合是指一些民族同住在一个地区,互相影响,逐渐消失各自的特征,自然而然形成一个整体,是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北魏时期民族大融合的原因是什么?

  

(2)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其具体表现是什么?

(3)民族融合的过程也是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过程,请结合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有关内容加以说明。

  (4)你认为民族融合的实质是什么?

  【答案】

(1)战乱的推动;各民族人民经济、文化交流的增加;孝文帝改革的促进。

  

(2)表现:

北方各族生活习惯汉化;鲜卑族完成了封建化过程;鲜卑族优秀文化融入汉族文化中,鲜卑族畜牧业生产经验和技能在汉人中得到传播;  (3)孝文帝改革,经济上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促进了经济的复苏和繁荣;政治上迁都,实行官吏俸禄制,设立三长制,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这些措施加强了国家的管理,有力推动了政权的汉化;移风移俗,全面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了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这些为隋唐时期国家的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

(4)实质:

落后民族被先进的民族所同化。

  【能力训练】  1、便于北魏接受汉族思想文化的措施有  ①均田制②迁都③尊儒崇经④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北魏统一北方后,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其中社会矛盾不包括  A.阶级矛盾B.统治阶级内部矛盾C.民族矛盾D.鲜卑族内部矛盾  3、下列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

  A.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B.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  C.改鲜卑人为汉人D.消灭了鲜卑陋习  4、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内迁各民族最重要的影响是  A.学会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B.加速向封建生产关系的转化  C.生产生活比较稳定D.学会汉族的文字和风俗  5、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具有开创性的是  A.整顿吏治B.实行府兵制C.汉化政策D.颁布均田令  6、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是为了  A.接受汉族先进文化B.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  C.恢复和发展经济D.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7、孝文帝改革对汉族文明的影响不包括  A.恢复和发展经济B汉人胡食C.士族制度形成D.汉人胡装  8、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阻力主要来自  A.封建王室B.汉族地主C.鲜卑贵族D.广大农民  9、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措施是  A.实行均田制B.与汉族通婚C.迁都洛阳D.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  10、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内迁各民族最重要的影响是  A.学会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B.加速向封建生产关系的转化  C.生产生活比较稳定D.学会汉族的文字和风俗  11、下列历史现象中,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