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091薛佩佩开题报告修改后.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072337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务管理091薛佩佩开题报告修改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财务管理091薛佩佩开题报告修改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财务管理091薛佩佩开题报告修改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财务管理091薛佩佩开题报告修改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财务管理091薛佩佩开题报告修改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财务管理091薛佩佩开题报告修改后.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财务管理091薛佩佩开题报告修改后.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财务管理091薛佩佩开题报告修改后.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财务管理091薛佩佩开题报告修改后.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财务管理091薛佩佩开题报告修改后.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财务管理091薛佩佩开题报告修改后.docx

《财务管理091薛佩佩开题报告修改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务管理091薛佩佩开题报告修改后.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财务管理091薛佩佩开题报告修改后.docx

财务管理091薛佩佩开题报告修改后

财务管理091——薛佩佩开题报告(修改后)

开题报告: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相关关系——基于食品饮料行业的实证研究”

开题报告

1.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研究背景

在公司治理问题中,中外学者的注意力集中在各种因素对公司绩效的影响上,而股权结构在这些因素中占据重要地位,也一直是一个热点论题。

近些年来,我国企业的公司制改造取得较大进展,股份制公司发展迅速。

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既不同于英美式的机构投资者占主体,股权高度分散化;也不同于德日式的法人间交叉持股,股权集中度较高的模式。

中国复杂的股权结构表现为:

股票种类繁多;股权过度集中,不利于监督机制与外部接管机制的形成,无法行使小股东的权力;国有股比例过大,处于控股地位;国有股、法人股不能流通等。

无论是深化国企改革,还是规范和发展证券市场,都受到股权结构不合理,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不完善带来的诸多弊端的困扰。

我国扭曲的股权结构导致扭曲的公司治理机制,从而影响了公司绩效的提高。

本文以食品饮料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出于以下原因:

(1)“民以食为天”这句话浸透着食品在消费品领域的重要地位,它是与国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民生产业。

(2)在经济显现高通胀的背景下,食品饮料行业具有较强的抗通胀特性,资金流向食品领域。

中国食品行业仍然具有巨大的成长空间。

近几年,相比于其他行业而言,中国食品行业的投资事件频发。

不过,2011年上半年,中国食品饮料行业的投资事件锐减,主要是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严重影响了资本对市场的信心与判断。

(3)中国食品行业集中较低,生产方式落后,在生产技术、新产品开发及渠道建设方面都落后于外资品牌。

而这也普遍归咎于我国以制造业崛起为标志的经济体系大而不强,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注定是不可持续的。

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政策导向下,消费升级已成为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长期主线。

因此,作为重要的消费品行业,食品饮料业的快速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增长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正是基于上述考虑,对食品饮料业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进行实证研究,希望找到我国食品饮料行业股权结构优化的明确方向,从而更好地优化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促进上市公司的健康发展,规范企业运作和提高竞争力提供一点理论指导和操作建议。

1.2研究的意义

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公司的经营激励、收购兼并、代理权竞争、监督等方面均有较大影响。

只有合理的股权结构才能促进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才能保证公司提高经营绩效。

因此,对食品饮料业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研究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大方面:

1.通过股权结构的优化达到对公司绩效的提升。

股权结构决定着公司控制权的配置和治理机制的运作方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绩效。

由于对公司绩效评价指标、分析方法不同等原因,导致股权结构与公司的研究结论差别很大,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

而股权分置改革后,限售流通股将度过解禁期走向全流通,更加迫切需要适合我国实际的股权结构优化方法的指导。

所以,对我国食品饮料业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研究,意义就在于探讨优化我国食品饮料业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模式。

2.当前,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中,国有股一股独大的现象相当普遍,所有者结构失衡,以及股票二级市场存在的缺陷影响企业展开兼并和收购活动等现实问题直接一想到公司绩效。

通过股权结构研究有助于找到这些问题的原因和解决的方法。

本文试图在经过股权分置改革后的市场环境下,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研究对我国食品饮料业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相关关系,对于提高企业绩效,促进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公司治理的有效性直接体现在公司经营绩效上,而股权结构在公司治理中其有基础性的地位,因此股权结构直接决定着公司的经营绩效表现。

国内外对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国外的国家股比例极小,更加关注对股权集中度的研究,而我国由于国家股处于绝对控股地位,因此在这两方面均有涉及。

基于此,本文分别对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简要的梳理和总结。

2.1国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际上对于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关系的研究主要立足于两种相反的效应,即利益趋同效应和利益侵占效应。

Berle和Means(1932)是利益趋同效应学说的代表。

他们出版的《现代企业和私有产权》表明,1929年末,美国大型企业的股权十分分散,股权分散影响管理层对企业监督激励效果,因而股权集中型公司的公司绩效优于股权分散型公司。

Grossman和Hart(1980)发现,分散的股权结构并不有利于股东对管理者实施有效的监督。

在股权结构分散条件下,单个股东缺乏经营管理、积极参与企业治理和驱动企业价值增长的动力,因为他们从中得到的收益小于他们付出的成本,没有股东愿意积极监督经营者。

Demsetz(1985)和LaPorta(1999)是利益侵占效应学说的代表。

他们的研究认为,控股股东的利益和外部小股东之间存在严重的利益冲突。

在缺乏外部控制威胁,或者外部股东类型比较多元化的情况下,控股股东可能通过追求自身利益目标而不是公司价值目标来实现自身福利最大化。

此时,股权分散型公司的绩效和市场价值要优于股权集中型公司,随后的大量实证研究也证明了利益侵占效应学说。

另外还有些研究则发现股权结构集中度和公司绩效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

Demsetz和Villalonga的实证结果发现前五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与绩效指标之间的关系并不显著。

Holdness和Sheehan(1988)利用美国上市公司的数据对美国公司的股权结构进行了实证研究。

发现90%以上的控股股东派出了自己的直接代表人甚至自己本人出任公司董事长或总经理,但是他们的研究却发现,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不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

2.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于股权结构的研究起步较晚,因为我国直到90年代中后期暴露出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方面的严重问题,股权结构问题的重要性才引起国内经济理论研究者的重视。

近年来也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

国内有很多学者从股权集中度或从复杂的股权属性结构涉足于该领域的研究,但结论仍然是各执一词。

1.股权性质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

股权性质可分为国家股、法人股、公众股(流通股)或外资股、管理者持股等。

许小年、王燕(1997)最早对沪深两市上市企业股权结构和企业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说明法人股东有能力监督和控制企业经理人员,法人股东持股比例对企业绩效有显著的正效应;国有股与公司绩效呈反向关系,国有股对企业绩效有负的且不显著的影响。

陈晓、江东(2000)的分析表明,国有股对公司绩效的负面影响,以及法人股和流通股对公司绩效的正面影响都只在竞争性较强的电子电器行业成立,而在竞争性相对较弱的行业和公用事业并不成立。

连其陈(2003)重新检验了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之间的经验关系的理论解释。

研究显示:

当前我国的国有股股东在公司治理中的缺位和低效率的情况严重限制了公司绩效的发挥,法人股股东成为是最有积极性参与公司治理的一方,持股比重和绩效表现存在显著正相关的关系。

流通股比例与公司综台绩效之间的关系不显著。

孙菊生、李小俊(2006)研究结果表明:

由于国有股权人格化代表的缺位和不可流通性,其持股比重与公司绩效之间呈显著的负关系。

法人股东具有经济人的人格化特征,有较强的监控动力,其持股比重与公司绩效之间呈显著的正关系。

流通股股东由于具有较强的投机动机和“搭便车”心理,其持股比重与公司绩效之间呈显著的负关系。

2.股权集中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

孙永祥、黄祖辉(1999)按股权结构情况将公司分为三种类型:

股权高度集中、股权高度分散和股权相对集中的公司,这样的划分具有较高的代表性。

他们用1998年中国503家A股企业作为样本,对股权结构(第一大股东所占股份比例)与企业绩效(托宾Q值)进行了回归分析。

他们认为,有一定集中度并且有其他大股东存在的股权结构在总体上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具有该种股权结构的企业的绩效趋于最大。

于东智(2001)以1999年12月31为止上市的923家A股上市公司(包括同时发行B股)为样本,进行回归分析。

研究得出,股权集中度与绩效的相关性并不明显,尽管适度的股权集中度可能有利于企业绩效的提高,但由于其大股东身份的限制,导致了其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较弱。

张根明、柳超、温秋兴(2009)以2007年1019个沪深两市A股公司为样本。

分析研究发现:

随着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公司绩效上升,但并没有出现大股东利用控制权来掏空公司的现象。

这可能是因为我国的大股东持股普遍偏高。

样本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平均为35.66%。

如果考虑大股东的间接持股.持股比例会更高,而这也导致大股东和其他股东利益趋于一致。

2.3小结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相关性研究结果所呈现的多样性和不一致性,而这有很多原因:

(1)国外的研究中绩效指标大部分采用的是托宾Q值,而该值在国内很难获得准确的数值,不太适合中国。

(2)国内的学者多将国有股、法人股和个人股作为股权结构的重要变量加以研究,而在国外尤其在英美等国,国家股的比例极小,对公司经营影响不大,当然这也就不成为研究的重点。

(3)不同的行业,不同时期的样本,不同样本中企业所处的阶段,不同的研究方法都会导致研究结果存在差异。

研究中也较少对实证结论的不一致性和行业特征因素的影响作出解释。

另外宋敏等(2004)认为研究股权结构与公司业绩关系时,控制变量的多少对计量结果有明显影响,因此控制变量应尽可能的全面,具有代表性。

本文结合中国实际情况,以我国食品饮料业的相关数据研究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关系。

最后针对实证结果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3.研究方法

1.本文在国内外对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研究的基础上,以我国食品饮料业上市公司相关数据和实际情况为依据,根据理论分析提出相关假设,构建研究模型。

2.对股权结构和公司绩效分别选取典型代表性指标,先利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食品饮料行业的股权结构进行基本分析,然后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将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一次线性回归、二次和三次曲线回归分析。

最后根据实证结论,得出相应的政策与建议。

使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

4.研究内容和逻辑框架

4.1研究内容

本文以我国食品饮料业上市公司的现实情况为基础,从股权性质和股权集中度两方面分析了股权结构对公司绩效的影响,进而提出优化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提高公司绩效的对策和建议。

本文共分为五部分,具体结构如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绪论。

1.1选题背景和意义

1.2文献综述

1.3研究方法

1.4研究内容和逻辑框架

1.5本文创新之处

1.6论文实施进度计划

第二章:

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的理论基础。

2.1股权结构的理论基础

2.2企业绩效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

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的理论分析并提出研究假设

3.1股权集中度与企业绩效

3.2股权性质与企业绩效

第四章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实证分析。

4.1样本的选取和数据来源

4.2变量的选取

4.3描述性统计分析

4.4模型的构建

4.5回归分析

4.6实证分析结果

第五章结论与建议。

5.1研究结论

5.2政策建议

4.2逻辑框架

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的理论分析并提出假设

实证分析

结论与建议

股权结构的理论基础

企业结构的理论基础

股权集中度与企业绩效

股权性质与企业绩效

描述性统计分析

回归分析

一次线性

二次曲线

三次曲线

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的理论基础

绪论

5.本文创新之处

虽然国内外对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的研究成果已有很多,但研究者还远未就相关问题达成一致意见。

很多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整体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探讨。

食品饮料业属于制造业下的一个分支,现有研究中对我国制造业的研究并不多,且很少对制造业进一步细分,单独研究食品饮料业的更是不多见。

由于不同细分行业的企业规模、股权结构等存在一定差异,故研究结论始终没有统一定论。

本文选择制造业下的食品饮料业作为研究对象。

旨在通过研究与国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行业的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对公司绩效的影响,为我国食品饮料业上市公司的管理者进行决策提供一定参考。

6.实施进度计划

为了合理有效地进行文章各部分的写作,现制定了如下的研究计划:

为了合理有效地进行文章各部分的写作,本人制定了如下的研究计划:

第一阶段:

2009年11月30日——2009年12月17日,阅读并收集文献资料,撰写文献综述的初稿。

第二阶段:

2009年12月18日——2009年1月9日,撰写开题报告初稿,并对文献综述初稿进行修改完善。

第三阶段:

2009年1月10日——1月17日,对开题报告进行修改完善,并准备PPT,为开题答辩做准备。

第四阶段:

2月初——3月底,收集资料,相关数据进行调查。

第五阶段:

4月初——5月初,撰写毕业论文初稿。

第六阶段:

5月初——5月中旬,初稿修改。

第七阶段:

5月中旬——6月初,二次修改,定稿。

第八阶段:

6月初,论文答辩。

参考文献

[1]Berle,A.andG.Means.TheModernCorporationandPrivateProperty[M].NewYork:

Macmillan,1932.

[2]Grossman,Sanfordand01iverHart.TakeoverBids,theFree-·raidProblem,andtheTheoryoftheCorporation[J].BellJournalofEconomics,1980(11):

42—46.

[3]Demsetz.HandK.Lehn.TheStructureofCorporateOwnership:

CauseandConsequences[J].JournalofP1iticalEconomy.1985(95):

1155~1177

[4]Holderness,Sheehan.TheRoleofMajorityShareholdersinPubliclyHeldCorporations:

AnExploratoryAnalysis.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1988(20):

317—346

[5]Morck,R.A.ShleiferandR.W.Vishny.ManagementOwnershipandMarketvaluationanempiricalanalysis[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1988(20):

293~315

[6]许小年,王燕.中国上市公司的所有制结构与公司治理[M].北京:

中国人民出版社,2000,105-124

[7]周业安.金融抑制对中国企业融资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1993.3

[8]连其陈.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实证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5)

[9]孙菊生,李小俊.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J].当代财经.2006

(1)

[10]孙永祥,黄祖辉.上市企业的股权结构与绩效[J].经济研究,1999(12):

32—32

[11]陈晓,江东.股权多元化、公司业绩与行业竞争性[J].经济研究,2001,(11)

[12]于东智.股权结构、治理效率与公司绩效[J].中国工业经济2001.5

[13]张卫国,吴静,陈学梅.电子电器行业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与绩效关系[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

[14]孙月静.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0

(2)

[15]张根明,柳超,温秋兴.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公司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价值工程.2009,28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