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学年高中湘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24 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073617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2.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学年高中湘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24 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新教材学年高中湘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24 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新教材学年高中湘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24 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新教材学年高中湘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24 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新教材学年高中湘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24 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新教材学年高中湘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24 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新教材学年高中湘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24 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新教材学年高中湘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24 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新教材学年高中湘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24 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新教材学年高中湘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24 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新教材学年高中湘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24 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新教材学年高中湘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24 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新教材学年高中湘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24 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教材学年高中湘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24 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docx

《新教材学年高中湘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24 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学年高中湘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24 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教材学年高中湘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24 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docx

新教材学年高中湘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24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素养评价

七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

(40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荒漠化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

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种种因素造成的一种土地退化。

以外力为主要依据,可以将荒漠化划分为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盐渍化等类型。

根据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下列荒漠的分布与其主要成因的对应关系中,不正确的是(  )

A.拉丁美洲南端东岸地区的荒漠——地形

B.阿拉伯半岛上的荒漠——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

C.南美洲西海岸的热带荒漠逼近赤道地区——地形

D.我国塔里木盆地中的荒漠——深居内陆

2.关于土地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中国南方土地荒漠化地区生态环境尤为脆弱

B.自然因素引起的荒漠化速率比人为活动引起的要快

C.三江平原过度垦殖,土地荒漠化更加严重

D.西北地区风蚀强烈,风沙灾害比较普遍

【解析】1选C,2选D。

第1题。

拉丁美洲南端的盛行西风受到安第斯山脉的阻挡,在东侧下沉增温,降水少,蒸发强,从而形成拉丁美洲南端东岸地区的荒漠;阿拉伯半岛位于回归线附近,全年在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下,降水少,蒸发强,形成热带荒漠;南美洲西海岸热带荒漠因受秘鲁寒流的减湿作用影响,向北扩展,逼近赤道地区;我国塔里木盆地深居内陆,水汽少,降水稀少,形成温带荒漠。

第2题,根据材料信息判断,中国南方土地荒漠化一般属于水蚀荒漠化,由于南方地区水热条件较好,生态恢复速度可能较快,因此相对于风蚀荒漠化地区来说,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较弱;由于自然因素相对变化缓慢,因此自然因素引起的荒漠化速率可能比人为活动引起的要慢;三江平原为湿润地区,三江平原过度垦殖,出现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盐渍化的可能性不大,因此当地荒漠化不严重;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植被稀少,风力较大,风蚀强烈,风沙灾害比较普遍。

【知识拓展】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原因

  人类的生产活动强度过大或活动方式不合理,大大加剧了荒漠化的发展,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具体如下表所示:

人为因素

主要分布地区

主要危害

过度樵采

干旱区的能源缺乏地区

林地、草场遭破坏

过度放牧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

加速草场退化和沙化

过度开垦

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特别是沙区边缘

沙质土壤肥力下降,废弃耕地变沙地,使土地沙化连片发展

水资源

利用不当

内陆河流和山麓冲积扇地区

生态用水紧张,植被退化,次生盐碱化

工矿交通建

设中不注意

环保

邻近城镇或者工矿开发区

建设用地周围草场退化、沙化

  (2020·重庆高二检测)机械防沙措施(包括尼龙网方格沙障固沙等)特别适用于无灌溉条件的流动沙丘地区,在工程防沙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据此完成3、4题。

3.相对于生物措施,机械防沙措施在流动沙丘地区得到广泛应用的主要优势是(  )

A.固沙速度快B.对环境适应性强

C.治理成本低D.需要劳动量较小

4.机械防沙的原理是(  )

A.增加降水B.提高地下水位

C.削减风力D.增强光合作用

【解析】3选A,4选C。

第3题,生物防沙固沙措施是通过生物的生长繁殖来削弱风力、固定沙土,生物的播种、成活、生长需要较长过程,而通过挡沙墙、拦沙网、石方格、草方格、尼龙网方格等机械防沙措施固沙效果见效快;相对生物措施,机械防沙措施在流动沙丘地区对环境适应性强,也是机械固沙的优势之一,但由于只要有充足的时间周期,生物固沙和防沙也能在当地见效,因此环境适应性强不是机械防沙措施的主要优势;机械防沙措施的防沙工程建设成本也较高;许多机械防沙措施的固沙工程要耗费大量劳动力。

第4题,机械防沙是通过挡沙墙、拦沙网、石方格、草方格、尼龙网方格等工程措施防沙固沙,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工程措施固定松动的泥沙,通过阻挡、增加地面粗糙度削减风力,从而达到固沙防沙的作用;机械防沙对增加降水、提高地下水位和增强光合作用影响不大。

  下图为2008~2016年我国某地荒漠化面积及开发利用面积统计图。

完成5~7题。

5.该地荒漠化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

A.毁林开荒B.过度放牧

C.矿山开采D.不合理利用水资源

6.2014~2016年中度荒漠化、轻度荒漠化面积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A.绿化面积减少

B.重度荒漠化土地治理

C.水资源持续短缺

D.耕地面积扩大

7.2014年后该地治理荒漠化采取的措施可能是(  )

A.提高资源利用率

B.全面退耕还林还草

C.减少矿产开采量

D.实施跨流域调水工程

【解析】5选C,6选B,7选C。

第5题,结合图示信息可知该地重度荒漠化严重,主要是矿山开采造成的。

第6题,绿化面积减少与荒漠化无关;水资源短缺和耕地面积扩大会造成荒漠化面积增大,但是重度荒漠化面积减小;2014~2016年重度荒漠化面积减小明显,最有可能是重度荒漠化治理导致中度荒漠化和轻度荒漠化面积有所增加。

第7题,结合图示可知该地在2014年前造成荒漠化的最重要原因是矿山开采,因此2014年后该地治理荒漠化采取的措施是减少矿山开采量。

  土壤盐渍化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通过毛细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盐分积累在地表土壤的过程。

下表为受土壤盐渍化危害较严重的亚非国家相关数据统计。

读表,完成8~10题。

国家

印度

中国

巴基

斯坦

乌兹

别克

斯坦

伊朗

土库

曼斯

埃及

受土壤盐渍化危害的灌溉面积(百万公顷)

7.0

6.7

4.2

2.4

1.7

1.0

0.9

占总灌溉面积比重(%)

17

15

26

60

30

80

33

8.土壤盐渍化主要发生在(  )

A.高寒地区

B.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C.耕地分布区

D.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

9.地中海沿岸与中国华北平原土壤盐渍化最严重的时间分别是(  )

A.夏季、春季B.冬季、夏季

C.秋季、夏季D.冬季、秋季

10.印度土壤盐渍化危害程度较土库曼斯坦轻,其主要原因是印度(  )

A.气温高B.降水丰富

C.地下水贫乏D.植被茂盛

【解析】8选D,9选A,10选B。

第8题,据材料分析,土壤盐渍化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这些地区气候干旱,蒸发旺盛;高寒地区蒸发弱;温带海洋性气候区降水多,蒸发少;耕地分布区合理灌溉,不易盐渍化。

第9题,地中海沿岸是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蒸发旺盛。

华北平原春季干旱,多大风天气,蒸发旺盛。

所以地中海沿岸与中国华北平原土壤盐渍化最严重的时间分别是夏季、春季;地中海地区冬季多雨,华北地区夏季多雨。

第10题,印度土壤盐渍化危害程度较土库曼斯坦轻,主要原因是印度是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土库曼斯坦是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蒸发较多;气温高、植被茂盛不是盐渍化的主要因素;印度地下水丰富。

 【补偿训练】

  马莲河是泾河的支流,位于陇东黄土高原,流域内地表支离破碎。

读马莲河流域1977~2010年植被覆盖情况变化示意图。

据此完成

(1)~(3)题。

(1)图示区域目前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A.土地荒漠化B.水土流失

C.盐碱化D.石漠化

(2)关于马莲河流域1977~2010年植被覆盖情况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

A.面积增加最多的是农作物

B.阔叶林面积逐年减少

C.前期马莲河流域林草覆盖率提高

D.近期马莲河流域退耕还草面积多

(3)根据马莲河流域植被覆盖情况的变化,下列推断最可能的是(  )

A.前期耕地增加导致森林面积减少

B.中期马莲河径流量变化幅度逐渐减小

C.近期流域内生物多样性在逐渐恢复

D.三个时期生态环境经历退化—恶化—持续恶化的过程

【解析】

(1)选B,

(2)选C,(3)选C。

(1)题,据材料可知,马莲河流域位于黄土高原地区,由于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受流水侵蚀作用的影响本区域目前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

(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面积增加最多的是草原;阔叶林面积前期和中期减少,后期增加;前期林草覆盖率提高,中期降低,近期又增加;近期马莲河流域农作物和草原面积都减少,灌丛、森林面积增加。

第(3)题,读图可知,前期耕地面积减少,草地面积不断增加;中期森林、草地面积不断减少,耕地面积增加,水土流失增多,河流径流量变化幅度会逐渐增大;近期耕地面积减少,森林面积增加,说明在退耕还林,所以生物多样性可能在恢复过程中;三个时期生态环境经历优化—退化—好转的过程。

二、非选择题(共20分)

1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20分)

  撒哈拉沙漠南缘的11个国家正联手打造一条横穿非洲大陆的绿化带(如图)。

这条被称为“绿色长城”的绿化带,计划总长度为7100千米,宽15千米。

绿化带沿线地区的天然树木旱季落叶。

新建的绿化带要求树木种植的密度比较大,且树木旱季不落叶。

(1)解释“绿色长城”沿线荒漠分布的自然原因。

(2)为遏制荒漠化发展,除建设“绿色长城”外,沿线国家还可以采取什么措施?

(3)从气候的角度,分析11个国家研究选择适应性强的树种的原因,并说明该类树种的基本特性。

【解析】第

(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绿色长城北部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形成热带沙漠气候,终年高温,蒸发量大,降水稀少,不利于植被生长;且其北面是面积广大的撒哈拉沙漠区,在东北信风驱动下,风沙易于向南移动,扩大了荒漠影响范围。

因此,“绿色长城”沿线分布有荒漠。

(2)题,本身气候干旱,荒漠广布;非洲人口增长快,粮食需求量大,过度开垦、过度放牧是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因此要防止过度开垦与放牧;控制过快的人口增长。

第(3)题,原因分析要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

答案:

(1)地处热带,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来自大陆内部的东北信风带交替影响,终年高温,蒸发量大,降水稀少,不利于植被生长;北面是面积广大的撒哈拉沙漠区,在东北信风驱动下,风沙易于向南移动。

(2)防止过度的开垦与放牧;控制过快的人口增长。

(任答一点即可)

(3)原因:

绿化带地处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区北缘,这里旱季干旱,土壤水分含量低,本地原有树种无法密集生长,且旱季落叶,起不到遏制荒漠化发展的作用。

特性:

比本地原来树种更加耐旱,且旱季不落叶,以利于密集种植,有效抵御风沙。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科尔沁草原属半湿润到半干旱的过渡气候区,在历史上不同时期曾有大量汉族人口迁入,下图为科尔沁草原示意图。

完成12、13题。

12.科尔沁沙地形成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

A.气候干旱B.乱砍滥伐

C.过度放牧D.过度垦殖

13.下列治理科尔沁沙地的方案中,合理的是(  )

A.大量植树造林B.禁止放牧

C.跨流域调水D.生态移民

【解析】12选D,13选D。

第12题,根据材料可知该地为农牧交错带,由于汉族人口大量迁入,过度垦殖是造成土地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

第13题,该地位于半湿润到半干旱的过渡气候区,大量植树造林会加剧当地生态缺水;该地为宜农宜牧区,应该合理放牧;跨流域调水只能缓解沿线荒漠化,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该地的荒漠化问题;汉族人口大量迁入加大了环境压力,生态移民可以从根本上治理该地的土地荒漠化。

 【补偿训练】

  灌丛荒漠往往呈带状分布于山麓地带和绿洲边缘。

灌丛植物能够阻挡风沙,并将其固定在周边形成灌丛沙堆。

若干旱加剧或者地下水位下降,灌丛植物根系无法再获取水分就会死亡,最终形成流动沙丘。

左图示意某区域植被分布,右图示意灌丛沙堆景观。

据此完成

(1)~(3)题。

(1)影响该区域植被分布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热量和光照B.地形和降水

C.热量和水分D.土壤和水分

(2)图中无植被区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人类不合理活动造成植被破坏

B.海拔高,气温低,生长条件差

C.降水少,气候干旱,土壤贫瘠

D.多砾石、粗砂,孔隙大,水分渗漏严重

(3)若农田大量引水灌溉,会导致荒漠化加剧的地区是(  )

A.绿洲东部灌丛荒漠区

B.绿洲植被灌丛荒漠区

C.无植被区西侧灌丛荒漠区

D.无植被区

【解析】

(1)选C,

(2)选D,(3)选A。

(1)题,灌丛荒漠往往呈带状分布于山麓地带和绿洲边缘,灌丛植物能够阻挡风沙,并将其固定在周边形成灌丛沙堆,影响该区域植被分布差异的主导因素是热量和水分。

(2)题,干旱加剧或者地下水位下降,灌丛植物根系无法再获取水分就会死亡,最终形成流动沙丘,无植被区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多砾石、粗砂,孔隙大,水分渗漏严重。

第(3)题,荒漠化产生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而人为原因对荒漠化起决定作用,农田大量引水灌溉,会导致荒漠化加剧的地区是绿洲东部灌丛荒漠区。

  下图为某国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该国西部及西南部为温带荒漠,近年来,该国甲地区草地退化、沙化日趋严重。

据此完成14、15题。

                   

14.该国西部及西南部形成荒漠景观的主要原因是(  )

A.距海洋较远,受海洋影响小

B.地处背风坡,焚风效应显著

C.常年受高压控制,降水量少

D.太阳辐射强,地表蒸发旺盛

15.该国针对甲地区草地沙化问题采取的措施不可行的是(  )

A.建设人工草场B.控制载畜量

C.实施退耕还草D.发展草原旅游

【解析】14选B,15选D。

第14题,图示为南美洲的阿根廷,地处安第斯山脉东侧,大部分地区在盛行西风的背风坡,焚风效应显著、降水少,形成荒漠景观。

第15题,甲是潘帕斯草原,针对草原沙化日趋严重问题,采取的措施主要是:

建设人工草场、控制载畜量、合理放牧,实施退耕还草,都有利于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发展旅游业会加重对草原的破坏。

二、非选择题(共20分)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分)

  我国是世界上生态脆弱区分布面积最大、脆弱生态类型最多、生态脆弱性表现最明显的国家之一。

我国生态脆弱区主要分布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区、南方丘陵区、西南山地区、青藏高原区及东部沿海水陆交接地区。

加强生态脆弱区保护,增强生态环境监管力度,促进生态脆弱区经济发展,有利于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示意图。

(1)图中A地区日照时数不及B地区,而积温却高于B地区,试分析其原因。

(2)B地区是我国典型的生态脆弱区,试分析造成该地区生态脆弱的原因。

(3)请为B地区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解析】第

(1)题,读图,根据经纬度及河流形状判断,A地区位于四川盆地,多阴雨天气,所以日照时数少。

A地区阴雨天多,云层厚,大气保温作用强,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所以积温高。

B地区位于云贵高原,海拔较高,所以日照时数大。

海拔高,云层薄,大气保温作用弱,高原地形散热快,所以积温较低。

(2)题,结合前面分析,B地区是云贵高原,石灰岩广布。

该地全年降水量大,溶蚀作用强。

土层薄,过度砍伐山体林木资源,植被覆盖率低,石漠化严重。

降水量大,植被覆盖率低,山体滑坡、泥石流灾害频繁发生。

所以生态环境脆弱。

第(3)题,针对B地区的环境特征,从生物措施、产业结构调整、生态保护、监测预警等方面回答。

答案:

(1)A地区位于四川盆地,多阴雨天气,日照时数少;云层厚,大气保温作用强,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积温高。

B地区位于云贵高原,海拔较高,日照时数大;海拔高,云层薄,大气保温作用弱,积温较低。

(2)石灰岩广布,全年降水量大,溶蚀作用强;土层薄,过度砍伐山体林木资源,植被覆盖率低,石漠化严重;降水量大,植被覆盖率低,山体滑坡、泥石流灾害频繁发生。

(3)开展山体综合治理,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提高山体林草植被覆盖率,控制水土流失;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以林果业、立体农业和生态旅游业为主的特色产业,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加大生态保护监管力度,加强区域生态监测与预警。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