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中考物理总复习 题型复习二实验题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740849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32.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中考物理总复习 题型复习二实验题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安徽省中考物理总复习 题型复习二实验题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安徽省中考物理总复习 题型复习二实验题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安徽省中考物理总复习 题型复习二实验题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安徽省中考物理总复习 题型复习二实验题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安徽省中考物理总复习 题型复习二实验题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安徽省中考物理总复习 题型复习二实验题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安徽省中考物理总复习 题型复习二实验题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安徽省中考物理总复习 题型复习二实验题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安徽省中考物理总复习 题型复习二实验题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安徽省中考物理总复习 题型复习二实验题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安徽省中考物理总复习 题型复习二实验题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安徽省中考物理总复习 题型复习二实验题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安徽省中考物理总复习 题型复习二实验题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安徽省中考物理总复习 题型复习二实验题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安徽省中考物理总复习 题型复习二实验题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安徽省中考物理总复习 题型复习二实验题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安徽省中考物理总复习 题型复习二实验题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安徽省中考物理总复习 题型复习二实验题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安徽省中考物理总复习 题型复习二实验题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中考物理总复习 题型复习二实验题试题.docx

《安徽省中考物理总复习 题型复习二实验题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中考物理总复习 题型复习二实验题试题.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徽省中考物理总复习 题型复习二实验题试题.docx

安徽省中考物理总复习题型复习二实验题试题

题型复习

(二) 实验题

题型之一 光学实验

           

1.如图所示,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时,将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个可以沿ON向前、向后折的纸板垂直放置在平面镜上.

(1)让一束红光贴着纸板沿AO射到O点,为了便于测量和探究,需要在纸板上记录的是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传播路径;将纸板的右半边沿着ON向后折去,则在折过去的纸板上不能(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

(2)为了得到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规律,应当改变入射角大小,进行多次实验.

2.(2016·新疆)某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竖直放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选择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目的是便于确定像的位置.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2)实验中刻度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是否相等.

(3)在寻找蜡烛A的像时,若用光屏代替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观察光屏,将

不能(填“能”或“不能”)观察到蜡烛A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虚(填“实”或“虚”)像.

3.小文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时,将光从空气分别射入玻璃和水中.其实验过程如下:

实验一:

将光从空气射入玻璃中

①将半圆形玻璃砖放在标有角度的圆盘上,如图1所示;

②将一束激光从空气射向玻璃砖的圆心O处,激光在O处发生折射.记录入射角和折射角;

③逐渐增大入射角,重复步骤②;

实验所测数据如表格一所示:

表格一

实验次数

1

2

3

4

入射角i

30°

45°

60°

玻璃中折射角r

17°

24°

30°

实验二:

将光从空气射入水中

①将标有角度的圆盘按图2所示安放;

②将一束激光从空气射向水面O处,激光在O处发生折射,记录入射角和折射角;

③逐渐增大入射角,重复步骤②;

实验所测数据如表格二所示:

表格二

实验次数

1

2

3

4

入射角i

30°

45°

60°

水中折射角r

22°

35°

40°

分析以上数据可得:

(1)当光从空气垂直入射到其他透明介质时,传播方向不发生改变.

(2)当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或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入射角;

(3)当光以相同的入射角斜射入不同的介质中时,折射角不相等(填“相等”或“不相等”).

4.(2016·盘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

(1)照图那样在桌面上铺一张大纸,纸上竖立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沿着玻璃板在纸上画一条直线,代表平面镜的位置.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再拿一支外形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前面那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由此可知平面镜成像时,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2)某同学共进行了三次实验,用刻度尺分别测出蜡烛和像到玻璃板的距离,数据记录如下:

次数

蜡烛到玻璃

板的距离/cm

像到玻璃板

的距离/cm

1

10

10

2

15

15

3

20

20

分析上表数据可以得出:

平面镜成像时像和物体到镜面距离相等.

5.(2015·湖州)小明喝水时,偶然发现透过水面看不见玻璃水杯外侧的手指,他感到很惊奇;玻璃和水都是透明物质,为什么光却不能透过呢?

小明决定找出原因,下面是小明的探究过程:

根据光经过的路径,首先想到了这种现象与光的折射有关,为此他根据光从水中射向空气的光路进行了推测,如图,光从水中射向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当入射角逐渐增大时,折射角也逐渐增大,那么,当入射角增大到某一值时,会不会…

(1)小明的推测是折射光线消失.

(2)小明为了验证自己的推测,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实验过程中逐渐增大激光笔射向水面的入射角的角度,当增大到某一角度时,小明观察到光斑消失,证实了自己的推测.

(3)当光从空气射向水中时,也会出现“看不见”的现象吗?

说出你的观点并解释:

不会;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始终小于入射角.

6.(2016·株洲)小明同学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实验步骤如下:

(1)将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放置在光具座上50cm处,把蜡烛和光屏分别安放在光具座上凸透镜的两侧,如图所示.然后调整蜡烛、凸透镜及光屏的高度,使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2)将蜡烛放在光具座上20cm处,移动光屏,直到呈现出最清晰的像,然后比较蜡烛和光屏分别到凸透镜的距离;

(3)将蜡烛移至光具座上45cm处,接下来的探究操作不必要的是AB.(填字母)

A.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寻找蜡烛的像

B.在凸透镜左侧透过凸透镜观察蜡烛的像

C.在凸透镜右侧透过凸透镜观察蜡烛的像

7.(2016·枣庄)小峰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之后,又对凸透镜的焦距与其凸起程度的关系进行了探究:

(1)小峰第一次选取一个凸起程度较小的凸透镜,测量焦距的实验如图甲所示,测得的焦距为10.0__cm.

(2)第二次他又选用一个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但凸起程度较大的凸透镜,测得的焦距为8cm,由这两次实验可得出的初步结论:

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的凸透镜,凸起程度越大其焦距越小.

(3)小峰回想起白光经三棱镜后,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如图乙所示),受此启发,于是他选取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用红光和蓝光来进行图甲的实验,实验结论:

对同一凸透镜,红光的焦距大些.

(4)在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探究成“等大实像”的实验时,老师发现有两个小组所测像距分别为17.5cm和22cm,与理论像距20cm相比偏差较大.若不是因为长度测量方法错误和测量误差导致的,请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光屏上还没有出现清晰的像时就测出了像距.

题型之二 力学实验

              

1.(2016·合肥六大名校押题卷一)某同学利用天平测一块橡皮的质量,测量前,他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此时指针和游码的位置如图甲所示.

(1)如何正确调节天平平衡?

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并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

(2)添加

砝码过程中,发现在天平右盘加最小质量砝码时,指针停在分度盘的右侧,如图乙所示,则该同学接下来应取下最小的砝码,并移动游码直到衡梁平衡;

(3)天平平衡后,所加砝码数值和游码的位置如图丙所示,则橡皮的质量是33.2g.

2.(2016·齐齐哈尔)小红的妈妈从市场买回了一桶色拉油,妈妈担心买的油是地沟油,小红为解除妈妈的顾虑,在网上查得优质色拉油的密度在0.91g/cm3~0.93g/cm3之间,地沟油的密度在0.94g/cm3~0.95g/cm3之间,她决定用测密度的方法鉴别油的品质.

(1)实验步骤如下:

A.将托盘天平放于水平桌面上,移动游码至标尺零刻度线处,发现指针静止时如图甲所示,则应将平衡螺母向右(填“左”或“右”)调节,使横梁水平平衡.

B.用天平称出空烧杯的质量为10g.

C.往烧杯中倒入适量的色拉油,将装色拉油的烧杯放在左盘,在右盘加减砝码使天平平衡.天平平衡时所用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烧杯和色拉油的总质量为56g.

D.将烧杯中的色拉油全部倒入量筒中,如图丙所示,量筒内色拉油的体积是

50cm3.

(2)该色拉油的密度为0.92g/cm3,由此,小红判断色拉油的品质是合格(填“合格”或“不合格”)的.

(3)分析小红同学的实验过程,你认为测量结果偏大(填“偏大”或“偏小”).小红通过反思后想到:

其实不需要增加器材也不需要添加额外的步骤,只要将上面的实验步骤顺序稍加调整就会大大减少上述实验的误差,她调整后的实验步骤是ACDB(填代号).

3.(2016·绍兴)为探究“影响弹簧形变大小的因素”,兴趣小组作出下列猜想:

猜想一:

弹簧形变的大小可能与弹簧的长度有关.

猜想二:

弹簧形变的大小可能与受力的大小有关.

猜想三:

弹簧形变的大小可能与弹簧的材料有关.

(1)分析表中数据可知:

在拉力相同的情况下,甲弹簧伸长的长度小于(填“大于”或“小于”)乙弹簧伸长的长度.

(2)要证实猜想一,需比较甲和丙两组弹簧的数据.

(3)在弹性限度内,同一弹簧伸长量与它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4.如图为某同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装置,实验中该同学先后三次将同一小车放在同一斜面上的同一高度,然后分别用不同的力推了一下小车,使其沿斜面向下运动,逐渐减小水平面的粗糙程度,观察小车移动的距离,从而得出力和运动的关系.

(1)在实验操作中有一处明显的错误是(不解释错误原因):

分别用不同的力推了一下小车.

(2)实验时,为了使小车在水平面上开始运动时具有相同的速度,采取的措施是:

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自由滑下.

(3)小车在水平轨道上滑行时,受到的力一共有3个.

(4)更正错误后进行实验,从实验中可观察到,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速度减小得越慢.

(5)一般人的思维都局限在直接比较小车在不同表面上运动的距离不同,但科学家们却能发现物体运动的表面越光滑,相同情况下物体受到的阻力越小,物体运动的距离越长;并由此推想出进一步的结论:

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外力作用,它将做匀速直线运动.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就是在此基础上推理总结出来的,该定律不能(填“能”或“不能”)用实验直接证明.

5.(2016·蜀山二模)物理兴趣小组为了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实验中,小桶内装入适量的沙子,滑块恰好做匀速直线运动.(轻绳与滑轮的摩擦不计)

(1)实验中测得:

滑块的质量m1、小桶和沙子的总质量m2.

(2)根据二力平衡可知,滑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f1=m2__g(用物理量符号表示).

(3)在此实验装置中定滑轮的作用是改变施力方向.

(4)实验中难以判断滑块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请你对上述实验方法提出改进意见:

拉动木板向左运动,使滑块保持静止状态,测出小桶和沙子的总质量即可.

6.(2015·盘锦)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活动中,主要通过探究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来实现探究目的.

(1)如图,甲装置是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一种方法,实验中通过改变砝码的质量来探究二力大小的关系;通过扭转小车松手后观察小车的状态,来探究二力是否在同一条直线上.

(2)小明发现用图甲装置无法完成全部探究过程,又设计了图乙所示的装置.在卡片平衡时,用剪刀将卡片从中间剪开,并观察随之发生的现象,由此可以得到二力平衡的又一个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把硬纸板支撑起来,不再与桌面接触的目的是减小摩擦(力)对实验的影响.

7.(2015·南平)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小张和小黄同学利用所提供的器材设计了如图2(a)、(b)、(c)所示的三个实验.

(1)小张通过观察海绵凹陷程度大小来比较小桌对海绵的压力作用效果.

(2)小张选做(a)(b)(填序号)两次实验得出:

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3)小黄选做(a)和(c)两次实验得出:

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不明显.请你分析造成前后两个结论不一致的原因是受力面的材料不同.

8.(2015·巴中)在探究液体压强的实验中,进行了如图所示的操作:

(1)实验中,探究液体压强的工具是U形管压强计.

(2)由丙、丁两图进行实验对比,得出液体压强与盛液体的容器形状无关(填“有关

”或“无关”).

(3)甲、乙两图是探究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结论是:

液体内部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4)要探究液体压强与密度的关系,应选用乙、丙两图进行对比.

(5)在图乙中,固定金属盒的橡皮膜在水中的深度,使金属盒处于向上、向下、向左、向右等方位时,两玻璃管中液面高度差不变,说明了在液体内部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相等.

9.(2016·武汉)为了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某兴趣小组的同学,用同一物体进行了如图所示的操作,并记下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图乙中物体未放入前溢水杯装满水,物体浸没后用量筒测出溢出水的体积,如图丁所示.

(1)为了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液体密度的关系,应选择甲、丙两图;该小组同学通过比较F1和F2的大小,得到“浮力大小与物体浸没的深度有关”的结论,产生错误的原因是物体接触了容器底.

(2)物体浸没在水中时所受浮力大小为0.5N,盐水的密度为1.2×103kg/m3.

10.(2016·济宁)小希用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影响物体动能大小的因素.

   

图1        图2

(1)本实验运用了物理研究方法中的转换法:

用木块被推动的距离来表示小球动能的大小.

(2)小希通过实验探究发现质量和速度都是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得出实验结论后,又提出了新的问题:

物体的质量和速度对物体动能的影响一样大吗?

小希查阅了相关资料,收集了一些物体的动能(如表所示),结合生活经验分析表中数据,你认为在“质量”和“速度”这两个因素中,对物体动能影响较大的是速度.

一些物体的动能

行走的牛

约60J

跑百米的运动员

约3×102J

飞行的步枪子弹

约5×108J

(3)如图2为某段道路的标志牌,请结合所学知识解释:

①对机动车限定最高行驶速度:

质量一定,速度越快动能越大.

②对不同车型限定不一样的最高行驶速度:

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4)用如图1中使用的装置和器材

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必须增加的器材是B(请从以下三个选项中选择).

A.倾斜程度不同的斜面

B.粗糙程度不同的水平面

C.质量不同的钢球

11.(2016•潍坊)为了探究“弹簧的弹性势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小明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并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将弹簧放在水平面上,一端固定.

②在弹性限度内,用物块(物块与弹簧不连结)将弹簧压缩,测量并记录弹簧的形变量ΔL.

③由静止释放物块,测量并记录物块在水平面上滑行的距离s.

④多次改变弹簧的形变量,重复步骤②③.

⑤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请回答以下问题:

(1)本实验中,探究了弹簧弹性势能大小跟弹簧形变量的关系.

(2)本实验中,弹簧弹性势能大小是通过物块滑行的距离来间接反映的.

(3)本实验中,从物块离开弹簧到静止,物块将动能转化为内能.

12.(2016·宜宾)如图所示,探究小组利用铁架台、带有刻度的杠杆、细线、若干相同钩码、弹簧测力计(单位:

N)等实验器材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在探究实验中:

(1)在挂钩码前,小组发现杠杆左端高右端低(如图甲),应将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向左(填“左”或“右”)端调节,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方便读出力臂;

(2)接着小组在杠杆的两侧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移动钩码的位置,使杠杆重新在水平位置平衡(如图乙),这时杠杆两侧受到的作用力大小等于(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各自钩码所受重力大小,若在A,B下方再增挂一个相同的钩码,则杠杆左(填“左”或“右”)端将下沉;

(3)如图丙是已经调节平衡的杠杆,用弹簧测力计在杠杆C处竖直向上拉,在A处挂上适当的钩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则弹簧测力计读数为3__N,钩码总质量为0.2kg.(g取10N/kg)

13.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杠杆的机械效率.实验时,竖直向上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挂在杠杆下面的钩码缓缓上升.

(1)实验中,将杠杆拉至图中虚线位置,测力计的示数F为0.5N,钩码总重G为1.0N,钩码上升高度h为0.1m,测力计移动距离s为0.3m,则杠杆的机械效率为66.7%.请写出使用该杠杆做额外功的一个原因:

克服杠杆的自重.

(2)钩码从A点改挂在B点后,拉力作用点及拉力方向都不变,此时把相同的钩码匀速提升相同的高度,则所测机械效率将变大(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4.小亮看到工人利用斜面把货物推到小车上,联想到物理课上学到的知识,提出了以下两个问

题:

①斜面越缓越省力,是不是机械效率越高呢?

②对于同一个滑轮组,提升的物体越重,机械效率越高;对于同一个斜面,是不是所推的物体越重,机械效率越高呢?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小亮与几个同学一起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了多次实验探究,记录的部分实验数据如下表:

实验

次数

斜面

倾角

物重

G/N

斜面

高度

h/m

沿斜面

拉力

F/N

斜面长

s/m

有用功

W有/J

总功

W总/J

机械

效率

η(%)

45°

1

0.7

0.9

1

0.7

0.9

77.8

30°

1

0.5

0.7

1

0.5

0.7

71.4

30°

2

0.5

1.4

1

1

1.4

71.4

(1)表格中缺少2个数据,请补充完整(保留一位小数).

(2)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应沿斜面向上匀速拉动木块;实验时要使木板的倾斜角变大,应该把木板下面的木块向左(填“左”或“右”)移动.

(3)通过对比实验①②的数据,得出的结论是斜面越缓越省力,机械效率越小.

(4)通过对比实验②③(填实验次数)的数据,得出的结论是对于同一斜面,机械效率与所拉物体的重力无关.

题型之三 电学实验

             

1.某小组同学通过实验研究导体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如图所示,他们在常温下将横截面积、长度不同的各种电阻丝接入电路的AB两点间,同时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电流、电压,计算出相应的电阻值,将数据记录在表一、表二中.

表一:

铜丝

实验序号

横截面积

S(毫米2)

长度l(米)

电阻R(欧)

1

0.2

1.0

0.09

2

0.2

2.0

0.18

3

0.2

3.0

0.27

4

0.1

1.0

0.18

5

0.3

4.5

0.27

6

0.4

2.0

0.09

表二:

康铜丝

实验

序号

横截面积S

(毫米2)

长度l(米)

电阻R

(欧)

7

0.1

1.0

5

8

0.2

1.0

2.5

9

0.3

4.5

7.5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4或2与6或7与8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常温下,导体的材料、长度相同时,导体的横截面积越大,电阻越小.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8或4与7或5与9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常温下,导体的横截面积、长度相同时,材料不同,电阻不同,且铜丝的电阻比康铜丝的小.

(3)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2与3的相关数据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常温下,导体的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时,导体的电阻与长度成正比.

2.(2016·河南)小海和小梅一起做“探究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实验.

(1)图甲是他们设计的电路图,图乙是他们测量电流时连接的实验电路,此时电流表测量的是C(填“A”“B”或“C”)处的电流.

(2)请在图乙中移动一根导线,测量另外一处的电流.在移动的导线上画“×”,并用笔画线代替导线连接正确的电路.移动后电流表测量的是A(或B)(填“A”“B”或“C”)处的电流.

解:

或:

(3)测出A、B、C三处的电流如表所示,由此得出初步结论:

IC=IA+IB(只写表达式).小梅指出:

为了得出更普遍的规律,应当进行多次实验.操作方法是:

换上规格不同的灯泡多次实验.

位置

A

B

C

电流/A

0.30

0.24

0.54

(4)小海利用原有的实验器材,添加一个开关,又设计了一个电路.利用这个电路,不用更换电流表的位置,就可直接测出A、B、C三处的电流,同样可得出三处电流的关系.请在图丙中的虚线框中画出电路图.

解:

3.(2016·赤峰)用如图所示的电路来探究串联电路的电压特点时:

(1)实验中应选择规格不相同(填“相同”或“不相同”)的灯泡.

(2)用电压表测出L1和L2两端电压及串联总电压的值分别为U1、U2、U,经过多次实验,得到的数据记录在如表中.分析实验数据,可得到串联电路的电压特点是U=U1+U2(用公式写出).

实验次数

U1/V

U2/V

U/V

1

2.3

0.7

3.0

2

2.0

1.0

3.0

3

1.7

1.3

3.0

(3)进行多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寻找普遍规律(填“寻找普遍规律”或“减小实验误差”).

4.(2016·云南)小明在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跟电压的关系”实验中,根据实验目的设计出实验电路图,并按电路图连接实验器材如图甲所示.

(1)电路中有一根线未连接,请在图甲中以笔画线代替导线,将电路连接完整.

解:

(2)连接电路过程中,开关应处于断开状态,闭合开关前应将滑动变阻器滑片调至阻值最大的位置.

(3)实验中要控制电阻不变,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

(4)电流表和电压表示数记录如表:

序号

电压表示数U/V

电流表示数I/A

1

1.4

0.14

2

2.2

0.22

3

2.8

表中空白处的电流值如图乙

所示,该值为0.28A.

(5)分析实验数据可得结论:

当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和其两端电压成正比.

5.(2016·厦门)用图甲所示的电路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电源电压15V保持不变,滑动变组器的规格是“50Ω 2A”,阻值为10Ω、20Ω、30Ω、40Ω、50Ω的定值电阻各1个,电流表量程0~0.6A、

0~3A,电压表量程0~3V、0~15V.

(1)根据图甲将图乙所示的实物图连接完整,电压表量程选择应满足能测量5组数据.

解:

(2)小明将10Ω的电阻接入电路中,闭合开关,多次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记录对应的几组电表示数.此过程小明实际探究的问题是电流与电压

的关系,其中自变量是电压.

(3)要完成预定实验探究任务,滑动变阻器除了保护电路外,另有一个重要作用是保持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

(4)如表为另一同学提交的实验数据,林老师指出有的数据不符合实际,你认为不符合实际的是实验次序4、5的数据,理由是要控制电阻两端的电压6__V不变,所需分压电阻超出了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

实验次序

R/Ω

I/A

1

10

0.59

2

20

0.30

3

30

0.20

4

40

0.15

5

50

0.12

6.(2016·济宁)小希在测额定电压为2.5V的小灯泡电阻时,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电路图.

(1)实验时,小希按电路图连接了电路,闭合开关,在调节滑动变阻器的过程中,发现电压表示数突然变大,电流表无示数,其可能的原因是:

灯泡L断路.排除故障后,小希通过实验测量了多组实验数据并画出了I-U图象,如图乙所示.

(2)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为10Ω.

(3)选取图象中的三组数据,通过计算后发现电阻值相差较大,你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是灯泡灯丝的电阻跟温度有关.

7.(2011·安徽)在伏安法测量电阻R阻值的实验中:

(1)为了完成实验,请将下图连成一个完整的实验电路图,并使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阻值最大.

 解:

(2)实验测得的数据如下表,请你根据表中的数据计算出R的阻值,要求写出计算过程,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实验次数

1

2

3

U/V

1.2

2.4

2.8

I/A

0.12

0.24

0.27

解:

R1=

=10Ω

R2=

=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