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生物学.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742091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249 大小:205.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原生物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9页
病原生物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9页
病原生物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9页
病原生物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9页
病原生物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9页
病原生物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9页
病原生物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9页
病原生物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9页
病原生物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9页
病原生物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9页
病原生物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9页
病原生物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9页
病原生物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9页
病原生物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9页
病原生物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9页
病原生物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9页
病原生物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9页
病原生物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9页
病原生物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9页
病原生物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9页
亲,该文档总共24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病原生物学.docx

《病原生物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原生物学.docx(24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病原生物学.docx

病原生物学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学习指导

医学免疫学部分

第一章绪论

一、学法指导

学习绪论应以掌握微生物、免疫的基本概念为主,进一步搞清医学微生物学与医学免疫学的研究内容,了解其发展简史,为学好本门课程,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内容纲要

(一)微生物的概念及分类

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用肉眼不能直接看见,必须用显微镜放大后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叫微生物。

根据分化程度,微生物分三大类:

1、真核细胞型微生物,有真正的核,有核膜核仁,如真菌。

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无核膜核仁,只有原始核物质,包括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

3、非细胞型微生物,不具备细胞结构,不能独立代谢,严格胞内寄生,如病毒、亚病毒。

(二)医学微生物学

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致病微生物和条件致病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以及防治的一门科学。

(三)免疫的概念、功能和表现

1、免疫是机体识别与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持机体生理平衡的一种功能。

正常情况下对机体有利,异常情况下则可造成机体损伤。

2、免疫的三大功能

三大功能:

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

正常表现:

抗感染、防自身免疫病、防止发生肿瘤。

异常表现:

反复感染、超敏反应、易患自身免疫病、易发生肿瘤。

(四)医学免疫学

医学免疫学是研究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免疫应答的规律,免疫应答产物以及有关疾病的发生机制、诊断与防治的一门科学。

(五)对医学免疫与微生物学做出较大贡献的主要科学家及其成果

1、荷兰人Leeuwenhoek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显微镜,并在镜下看到微生物

2、法国人Pasteur创造巴氏消毒法,为微生物学创始人和奠基人

3、德国人Koch提出了郭霍法则及创用了细菌培养等,成为微生物学另一个奠基人

4、俄国人伊凡诺夫斯基发现病毒

5、英国人Jenner发明用牛痘预防天花,成为免疫学创始人

6、德国人Behring用白喉抗毒素成功治疗一名白喉患者,导致了血清学的发展,并逐步形成了抗原与抗体的概念

7、澳大利亚人Burnet提出细胞系选择学说

自我测题

一、选择题

1、免疫是指()

A、机体抗感染的过程B、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过程

C、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防御过程D、机体清除自身衰老、死亡细胞的过程

E、机体清除自身突变细胞的能力

2、牛痘苗的发明者是()

A、德国人BehringB、法国人PasteurC、德国人Koch

D、澳大利亚人BurnetE、英国人Jenner

3、免疫对机体是()

A、有利的B、有害的C、有利也有害D、有利无害

E、正常条件下有利,异常条件下有害

4、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时易发生()

A、自身免疫病B、超敏反应C、肿瘤D、免疫缺陷病E、移植排斥反应

5、最早接种牛痘预防天花的国家是()

A、中国B、美国C、日本D、俄罗斯E、英国

6、免疫自稳功能异常易发生()

A、肿瘤B、自身免疫病C、超敏反应D、反复感染E、移植排斥反应

7、属于非细胞型微生物的是()

A、噬菌体B、细菌C、支原体D、真菌E、放线菌

8、关于微生物的特点,错误的是()

A、结构简单B、繁殖迅速C、分布广泛D、多数致病E、可对人体有利

9、医学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是()

A、致病菌B、非致病菌C、条件致病菌D、A+CE、以上都是

10、微生物学的创始人是()

A、PasteurB、JennerC、BehringD、伊凡诺夫斯基E、Leeuwenhoek

二、填空题

1、根据分化程度微生物分(①)、(②)、(③)三大类。

2、英国医生Jenner发明了(①),可预防(②)。

3、免疫功能包括(①)、(②)、(③)。

4、免疫应答分为先天具有的(①)和后天获得的(②)两种类型。

5、在异常情况下,免疫防御反应过高会引发(①),反应过低或缺陷则可发生(②)。

三、名词解释

1、免疫2、免疫防御3、免疫自稳4、免疫监视5、微生物

四、问答题

1、简述免疫的功能和表现。

2、试述微生物的种类及特点。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2、E3、E4、C5、A6、B7、A8、D9、D10、A

二、填空题

1、①真核细胞型微生物②原核细胞型微生物③非细胞型微生物2、①牛痘苗②天花3、①免疫防御②免疫自稳③免疫监视4、①非特异性免疫应答②特异性免疫应答5、①超敏反应②免疫缺陷病

三、名词解释

1、免疫:

是指机体识别与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持生理平衡的一种功能,正常情况下,对机体有利;免疫功能失调时,会产生对机体有害的反应。

2、免疫防御:

是机体排斥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

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抵抗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感染和损害,即抗感染免疫;异常情况下,反应过高会引发超敏反应,反应过低或缺陷可发生免疫缺陷病。

3、免疫自稳:

是机体免疫系统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

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及时清除体内损伤、衰老、变性的细胞和免疫复合物等异物,而对自身成分则保持免疫耐受;若该功能失调时,可发生生理功能紊乱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4、免疫监视:

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畸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功能。

若该功能失调,有可能导致肿瘤发生,或因病毒不能清除而出现病毒持续感染状态。

5、微生物:

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用肉眼不能直接看见,必须用显微镜放大后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四、问答题

1、简述免疫的功能和表现。

见内容纲要(三)、2。

2、试述微生物的种类及特点。

见内容纲要

(一)、1、2、3

第二章抗原

一、学法指导

本章重点阐述了抗原、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的概念,抗原的性质,抗原的分类,医学上重要的抗原。

学习本章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抗原、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的概念,是做为引起机体免疫应答的重要外因而

提出,没有抗原也就没有免疫应答,通过免疫学基础的整个教学过程逐步加深理解而达到掌握。

(二)决定免疫原性的条件,也可说构成抗原的条件,其异物性和一定的理化性质做为熟悉内容处理,而特异性要做为重点和难点的内容处理。

没有特异性也就失去学习免疫学的重要性。

(三)抗原的分类有几种,需要了解的是根据抗原的性能、根据引起免疫应答倚赖T细胞的关系和割据与机体的亲缘关系而分类。

(四)要掌握医学上重要的抗原,其中要熟练掌握细菌的外毒素与类毒素、异嗜性抗原,同种异型抗原(HLA、血型抗原)、自身抗原、肿瘤抗原及超抗原的含义及意义,并且要把HLA抗原做为难点内容处理。

二、内容纲要

(一)抗原的概念与特性

凡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的物质,统称为抗原。

即:

抗原是能诱导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应答产物发生特异性结合的产物。

抗原具备的两个基本性质:

(1)免疫原性,即引起机体免疫应答的性质,能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性能。

(2)免疫反应性,即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引起免疫反应的性质。

(二)决定免疫原性的因素

1、异物性:

是指抗原与所刺激的机体的自身物质的差异。

2、一定的理化性质:

一方面决定分子的大小,凡具有抗原性的物质,其分子量都较大,一般在10000dal以上。

总的规律是分子量越大,抗原性越强。

另一方面抗原物质必须具有一定的化学组成和结构。

3、特异性:

抗原具有只与相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结合发生反应的特性,称为特异性。

抗原特异性是由抗原决定簇决定的,抗原决定簇是存在抗原表面,决定该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有时两种来源不同的抗原,彼此之间可以有相同的决定簇,由此决定簇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可以和两种抗原结合发生反应,称为交叉反应,此决定簇称为共同抗原。

一种抗原可有多种决定簇,因此,抗原是多价的。

(三)抗原的分类

1、根据抗原的性质分类:

(1)完全抗原(抗原):

既具有免疫原性又具有免疫反应性的物质。

如大多数蛋白质、细菌、病毒等。

(2)不完全抗原(半抗原):

有些简单的有机分子,本身不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既无免疫原性,但能与已产生的相应抗体相结合,即只有免疫反应性的物质。

如大多数的多糖和某些分子量小的药物。

半抗原与蛋白质结合后,可以获得免疫原性,成为完全抗原。

赋予半抗原以免疫原性的蛋白质称为载体。

2、根据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

可分为异种抗原,同种异性抗原、自身抗原和异嗜性抗原。

3、根据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是否需要T细胞辅助分类:

(1)胸腺依赖性抗原:

TD抗原。

绝大多数抗原属此类。

(2)非胸腺依赖性抗原:

TI抗原。

少数抗原,如细菌脂多糖,聚合鞭毛蛋白质等属此类。

(四)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

1、病原微生物。

2、细菌的外毒素与类毒素

3、异种动物血清:

异种动物的血清蛋白对人有抗原性。

临床上用来防治白喉、破伤风、蛇毒、等的抗毒素血清,一般都是用马血清制作的。

此种抗毒素血清,即含有抗毒素的马血清,对人体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向病人提供了特异性抗毒素、可以中和病人体内相应的外毒素,发挥防治疾病的作用;另一方面,马血清蛋白对人又具有抗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抗马血清蛋白的抗体,以后如再次接触马血清时可以发生血清过敏性休克,严重者可以致死。

4、异嗜性抗原:

是一类与种属特异性无关的,存在与人、动物、植物或微生物相互之间的共同抗原。

其意义是有写病原微生物与人体的某些组织之间具有共同抗原,从而导致某些免疫性疾病。

如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组织损伤,导致肾小球肾炎和风湿热。

5、同种异型抗原:

来自同种而基因型不同的个体的抗原物质。

(1)人类红细胞抗原;其中ABO血型系统在输血上最为重要。

(2)人类白细胞抗原(HLA),也称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

主要存在白细胞、血小板和所有有核细胞的细胞模上。

控制HLA抗原的基因群(称主要组织相容胸复合体,简称MHC)存在细胞第六对染色体短臂上,共有6个连锁的基因位点(HLA—A、HLA—B、HLA—C、HLA—DP、HLA—DQ、HLA—DR),每个位点都有许多不同的等位基因,目前(1987)已发现148个,每个基因控制一种HLA抗原。

因此HLA是一种庞大的抗原系统,可以形成许许多多不同的组合。

HLA的主要意义与移植排斥反应有关。

6、自身抗原:

能引起自身免疫应答的自身成分。

(1)隐蔽的自身抗原:

某些自身物质,在正常情况下,与血液和免疫系统相对地隔绝,称为隐蔽的自身抗原。

如甲状腺球蛋白、眼葡萄膜色素、眼晶状体蛋白、脑脊髓。

但当外伤、感染或手术不慎等原因,使这些物质进入血流,则可引起自身免疫应答。

如甲状腺球蛋白释放引起的变态反应性甲状腺炎,眼晶体蛋白释放引起的过敏性眼炎。

(2)修饰的自身抗原:

通常自身组织对自身没有抗原性,但在病原微生物感染、电离辐射或化学药物等影响下,自身组织分子结构可以发生改变,形成新的决定簇,成为自身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服用甲基多巴后,可使红细胞发生改变,产生新的抗原性,引起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7、肿瘤抗原:

包括

(1)肿瘤相关抗原(TAA):

指细胞发生癌变时,体内出现某种含量明显增加的物质,并非肿瘤细胞特有,正常细胞表面也可微量表达。

(2)肿瘤特异性抗原(TSA):

存在于某种肿瘤细胞表面,而正常细胞或其它肿瘤细胞上不表达的抗原成份。

8、超抗原(Sag):

是由细胞外毒素或逆转录病毒蛋白构成的抗原物质,极微量抗原即可活化多克隆T细胞,产生强的刺激效果,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自我测题

一、名词解释

1.抗原(Ag)2.免疫原性3.抗原性4.抗原决定基

5.共同抗原6.异嗜性抗原7.分化群(CD)

8.白细胞分化抗原9.超抗原(SAg)10.佐剂

二、单项选择题

1.抗原的抗原性是指

A.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的特性

B.抗原与抗体或效应T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

C.抗原对机体的反应性

D.抗原与载体结合后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特性

E.抗原与表位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

2.必须与载体结合后才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是

A.佐剂B.耐受原C.完全抗原D.超抗原E.半抗原

3.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抗原分子通常为大分子有机物B.具有一定的化学组成和结构

C.具有一定的物理性状D.与宿主本身的反应状态无关

E.易接近性

4.抗原的特异性取决于

A.抗原的分子量大小B.抗原的化学组成

C.抗原分子与机体的亲缘关系

D.抗原决定基的性质、位置和空间构型E.抗原结构的复杂性

5.关于功能性抗原决定基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非常少见B.即构象决定基C.即连续性决定基

D.位于抗原分子内部E.能被相应的淋巴细胞识别

6.位于抗原分子表面,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称为

A.抗原决定基B.BCRC.TCRD.CDRE.载体

7.不需APC加工处理即能被淋巴细胞识别的是

A.载体B.B细胞决定基C.BCRD.T细胞决定基E.TCR

8.T细胞决定基

A.即构象决定基B.不需APC处理即可被淋巴细胞识别

C.可处于抗原分子的任意部位D.能同时被T细胞和B细胞识别

E.抗原分子结构改变后失去T细胞决定基

9.抗体形成过程中识别载体决定基的是

A.T细胞B.B细胞C.DCD.巨噬细胞E.单核细胞

10.关于佐剂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可增加抗体滴度B.可增强抗原的免疫原性

C.可增强单核吞噬细胞处理和提呈抗原的能力

D.可刺激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E.可缩短抗原在体内潴留时间

11.半抗原的抗原结合价是

A.一价B.二价C.四价D.五价E.十价

12.关于超抗原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与T细胞相互作用时有MHC限制性

B.需经APC加工处理才能被T细胞识别

C.活化T淋巴细胞不需TCR参与

D.结合于MHCⅡ类分子的抗原结合槽

E.极微量即可激活多个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

13.抗原与抗体发生交叉反应的原因是

A.抗原与抗体均为蛋白质B.抗原与抗体的结构相似

C.抗原与抗体的分子量接近D.抗体蛋白为多聚体

E.不同抗原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基

14.半抗原

A.只有抗原性B.只有免疫原性C.为大分子蛋白质

D.只有与载体结合后才具有抗原性E.只有与佐剂结合后才具有抗原性

15.参与对TI-Ag识别和应答的细胞是

A.TH细胞B.CTL细胞C.B细胞D.NK细胞E.巨噬细胞

16.关于TD-Ag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时无需T淋巴细胞参与B.有B细胞决定基无T细胞决定基

C.不能刺激机体产生细胞免疫应答D.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记忆

E.只能刺激机体产生IgM类抗体

17.类毒素对人而言是

A.异种抗原B.半抗原C.同种异型抗原D.抗体E.以上都不是

18.HLA属于

A.异种抗原B.同种异型抗原C.异嗜性抗原D.自身抗原E.以上都不是

19.豚鼠组织与绵羊红细胞之间的共同抗原是

A.自身抗原B.异嗜性抗原C.异种抗原D.同种异型抗原E.独特型抗原

20.下列那种物质可诱导自身机体产生免疫应答

A.脑组织B.血小板C.红细胞D.血清蛋白E.肾上腺素

三、填空题

1.完全抗原同时具有(①)和(②),而半抗原只有(③)。

2.抗原特异性是由(①)决定的,交叉反应的出现是由于不同的抗原分子存在(②)。

3.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能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的抗原决定基为(①),掩盖于抗原分子内部,不能直接激发免疫应答的抗原决定基为(②)。

4.根据抗原的产生方式不同可将其分为(①)和(②);根据是否在抗原提呈细胞内合成可分为(③)和(④)。

5.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可将其分为(①)、(②)、(③)和(④)。

6.超抗原有(①)和(②)两类。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是一类能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2.指抗原分子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诱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

3.指抗原分子与所诱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的特性。

4.指存在于抗原分子中,决定该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它是与TCR/BCR及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结构单位。

5.不同的抗原分子表面存在的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基。

6.为一类与种属特异性无关,存在于人、动物、植物及微生物间的共同抗原。

7.应用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聚类分析法,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白细胞分化抗原归为同一分化群。

8.是血细胞在正常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和分化不同阶段以及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志分子。

9.某些抗原性物质,具有强大的刺激能力,只需极低浓度即可激活体内大量的淋巴细胞(约占淋巴细胞总数的2%~20%)克隆,产生强烈的免疫应答效应,这类抗原性物质称为超抗原。

10.是一类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强度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

二、单项选择题

1.B2.E3.D4.D5.E6.A7.B8.C9.A10.E11.A12.E13.E14.A15.C16.D17.A18.B19.B20.A

三、填空题

1.①免疫原性②抗原性③抗原性

2.①抗原决定基②共同抗原表位

3.①功能性抗原决定基②隐蔽性抗原决定基

4.①天然抗原②人工抗原③内源性抗原④外源性抗原

5.①异种抗原②同种异型抗原③自身抗原④异嗜性抗原

6.①内源性超抗原②外源性超抗原

第三章抗体与免疫球蛋白

一、名词解释

1.抗体(Ab)2.免疫球蛋白(Ig)3.可变区4.恒定区

5.超变区6.调理作用7.ADCC8.单克隆抗体(mAb)

二、单项选择题

1.抗体分子上与抗原结合的相应部位是

A.重链的C区B.轻链的C区C.铰链区

D.重链和轻链的V区E.Fc片段

2.免疫球蛋白分类的依据是

A.VH抗原性的差异B.CL抗原性的差异C.CH抗原性的差异

D.VL抗原性的差异E.以上都不是

3.免疫球蛋白的CDR位于

A.VH和CHB.VL和CLC.VL和VHD.CH和CLE.铰链区

4.免疫球蛋白的铰链区位于

A.VH与CH1之间B.CH1与CH2之间C.CH2与CH3之间

D.CH3与CH4之间E.VL与CL之间

5.IgG分子与补体C1q结合的部位是

A.VHB.VLC.CH3D.CH2E.CH1

6.分泌片是由下述哪种细胞产生和分泌的

A.浆细胞B.树突状细胞C.巨噬细胞

D.粘膜上皮细胞E.肥大细胞

7.婴儿通过自然被动免疫获得的Ig主要是

A.IgG和IgMB.IgG和IgEC.IgG和IgD

D.IgM和IgEE.IgG和SIgA

8.血清和细胞外液中含量最高的免疫球蛋白为

A.IgAB.IgGC.IgED.IgME.IgD

9.疫苗接种后,最先产生的抗体是

A.IgAB.IgGC.IgED.IgME.IgD

10.从理论上讲,IgM的抗原结合价为

A.10价B.8价C.5价D.4价E.2价

11.新生儿易发生消化道感染性疾病,与下述哪类Ig合成不足有关

A.IgGB.SIgAC.IgMD.IgEE.以上都不是

12.Ig的基本结构

A.由二硫键连接四条相同的肽链组成

B.由二硫键连接两条相同的肽链组成

C.由二硫键连接一条重链和一条轻链组成的二肽链结构

D.由二硫键连接一条重链和两条轻链组成的三肽链结构

E.由二硫键连接两条相同的重链和两条相同的轻链组成的四肽链结构

13.Ig分型的依据为

A.VH抗原性的差异B.CL抗原性的差异C.CH抗原性的差异

D.VL抗原性的差异E.HVR抗原性的差异

14.参与粘膜局部免疫的主要抗体为

A.SIgAB.IgGC.IgMD.IgDE.IgE

15.用胃蛋白酶可将IgG水解成

A.2Fab段和Fc段B.F(ab′)2和Fc段

C.F(ab′)2段和pFc′段D.2Fab段和pFc′段

E.Fd段和pFc′段

16.用木瓜蛋白酶可将IgG水解成

A.2Fab和FcB.F(ab′)2段和pFc′段C.F(ab′)2和Fc段

D.2Fab和pFc′E.以上都不是

17.发生宫内感染时,脐血中含量升高的Ig是

A.IgAB.IgGC.IgMD.IgEE.IgD

18.CDR即为

A.Fab段B.VHC.CHD.VLE.HVR

19.巨球蛋白为

A.SIgAB.IgGC.IgED.IgDE.IgM

20.关于Ig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其基本结构是有1条重链和1条轻链组成的二肽链结构

B.参与T细胞在胸腺内的发育过程

C.可提呈抗原

D.特异性不同的Ig可变区的氨基酸种类与排列顺序变化较大

E.同一种属动物L链的氨基酸种类与排列顺序比较恒定

21.用抗原免疫动物后获得的针对多种不同表位的混合抗体是

A.单克隆抗体B.多克隆抗体C.基因工程抗体

D.嵌合抗体E.生物导弹

22.由单一克隆杂交瘤细胞产生的抗单一抗原表位的均一抗体是

A.单克隆抗体B.多克隆抗体C.基因工程抗体

D.人源抗体E.嵌合抗体

23.Ig的生物学功能不包括

A.特异性结合相应抗原B.激活补体C.调理作用

D.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E.直接溶解靶细胞

24.血清中IgM为

A.单体B.二聚体C.三聚体D.四聚体E.五聚体

25.调理作用最强的Ig是

A.SIgAB.IgGC.IgED.IgME.IgD

三、填空题

1.机体针对同一抗原产生的不同类或亚类的抗体,他们(①)区是相同的,但(②)区不同;机体针对不同抗原产生的同一类抗体,其(③)区相同,但(④)区不同。

2.VH和VL的各三个(①)共同组成一个抗原决定基互补结合的部位,决定抗体的特异性。

3.免疫球蛋白的重链有(①)、(②)、(③)、(④)和(⑤)五种,由他们参与组成的免疫球蛋白分别称为(⑥)、(⑦)、(⑧)、(⑨)和(⑩)。

4.免疫球蛋白的L链分为(①)和(②)两型。

5.胃蛋白酶水解IgG获得一个(①)片段和无生物学活性的(②)段,前者具有(③)价抗体活性;木瓜蛋白酶水解IgG分子获得两个完全相同的(④)段和一个(⑤)段。

6.五类Ig中,半衰期最长的是(①),唯一能够通过胎盘的是(②),天然ABO血型抗体是(③),血清中含量最高的是(④),有J链和分泌片的是(⑤),介导Ⅰ型超敏反应的是(⑥),个体发育过程中最早合成和分泌的是(⑦)。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是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2.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3.免疫球蛋白H链和L链近N端(H链的1/4或1/5、L链的1/2)的区段内,约11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及排列顺序随抗体结合抗原的特异性不同而有较大的变化,称为可变区。

4.免疫球蛋白H链和L链近C端(H链的3/4或4/5、L链的1/2)的氨基酸残基组成和排列顺序相对稳定,称为恒定区。

5.在VH和VL中各有3个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特别易变化的区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