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沪教版六年级下古诗问解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744047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沪教版六年级下古诗问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上海沪教版六年级下古诗问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上海沪教版六年级下古诗问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上海沪教版六年级下古诗问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上海沪教版六年级下古诗问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上海沪教版六年级下古诗问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上海沪教版六年级下古诗问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上海沪教版六年级下古诗问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上海沪教版六年级下古诗问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上海沪教版六年级下古诗问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上海沪教版六年级下古诗问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上海沪教版六年级下古诗问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上海沪教版六年级下古诗问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沪教版六年级下古诗问解析.docx

《上海沪教版六年级下古诗问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沪教版六年级下古诗问解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上海沪教版六年级下古诗问解析.docx

上海沪教版六年级下古诗问解析

六年级下古诗

原文】 绝句【宋】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

  杖藜(lí)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

译文】 在参天古树的浓阴下,系了小船,拄着藜杖,慢慢走过桥,向东而去。

阳春三月,杏花开放,绵绵细雨像故意要沾湿我的衣裳似的,下个不停。

轻轻吹拂人面的,带着杨柳清新气息的暖风令人陶醉。

【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乐趣。

作者资料:

志南:

南宋诗僧,志南是他的法号,生平不详。

 

原文】雨晴唐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

译文】

下雨之前鲜花初开可以看到花蕊,下雨之后绿叶中间再也不见鲜花。

蜜蜂蝴蝶就纷纷飞到墙的那边去了,我真怀疑春色在隔壁人家的院子里。

[2]

这首即兴小诗,写雨后漫步小园所见的残春之景。

诗中摄取的景物很简单,也很平常,但平中见奇,饶有诗趣。

注释】蕊(ruǐ):

花朵开放后中间露出的柱头花丝等,分雌蕊、雄蕊。

王驾】唐代诗人。

生卒年不详。

字大用,自号守素先生。

公元890年(唐昭宗大顺元年)进士及第,官至礼部员外郎。

《全唐诗》存其诗六首。

有文集六卷。

[3]

 

题弟侄书堂晚唐杜荀鹤(846~904),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池州石棣(今安徽石台)人。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译文

虽然处境困顿,但知识却没有变少。

尽管外面已经战乱纷纷,我还是与往常一样努力学习。

故乡虽然战火纷飞,可是弟侄还在接受儒家思想的教化。

窗外竹子的影子还在书桌上摇摆,砚台中的墨水好像发出了野外泉水的叮咚声。

年轻时候的努力是有益终身的大事,对着匆匆逝去的光阴,丝毫不要放松自己的努力。

注释】

(1)何事:

为什么。

居穷道不穷:

处在不顺利的时候,但仍然注重道德修养。

  

(2)乱时:

战乱时期。

静时:

和平时期。

  (3)家山:

家乡的山,这里代指故乡。

干戈:

干和戈本是古代打仗时常用的两种武器,这里代指战争。

  (4)礼乐:

这里指儒家思想。

礼,泛指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贵族等级制的社会规范和道德体系。

乐,音乐。

儒家很重视音乐的教化作用。

  (5)书案:

书桌。

案:

几案。

  (6)砚:

砚台,用来磨墨的一种文具。

  (7)终身事:

这里表示少年时辛苦是为了终身的大事。

(8)惰,懈怠。

寸功,形容极小的功夫。

 此诗是一首七言律诗。

这两句是告诫弟侄——少年时期辛苦学习,将为一生的事业扎下根基,切莫有丝毫懒惰,不要浪费了大好光阴。

诗句是对后人的劝勉,情味恳直,旨意深切。

前句是谆谆教诲,年轻时不要怕经历辛苦磨难,只有这样才能为终身事业打下基础。

否则,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悔之已晚。

后句是危言警示,有的年轻人认为光阴无限,可以不断索取,寸寸浪掷。

因之大喝一声:

不要在怠惰中浪费光阴。

寸功在怠惰中失去,终身事业也就寸寸丧失。

“寸功”极小,“终身事”极大,然而极大却正是极小日积月累的结果。

说明了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辩证道理。

[

 

南园十三首·其五》【作者】李贺 唐

原文】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译文】男子汉们为什么不跨上骏马,手执军刀?

  奔赴疆场,收复关山呢?

  但是,自古封侯拜相,登上凌烟阁的,

  哪一个是像我这样的文弱书生呢?

注释】 1、吴钩:

“吴钩,刀名也,刃弯,今南蛮用之,谓之葛党刀”(沈括《梦溪笔谈》)。

  2、南园:

昌谷南园为李贺读书处。

其《南园》组诗十三首,写当地景物和杂感,此为第五首。

 

  3、关山五十州:

指当时藩镇割据、中央不能掌管的地区。

《通鉴·唐纪》载唐宪宗元和七年李绛云:

“今法令所不能制者,河南北五十余州。

” 

  4、凌烟阁:

在长安。

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3)年画开国功臣二十四人于凌烟阁。

[3]

【这首诗由两个设问句组成,顿挫激越,而又直抒胸臆,把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都淋漓酣畅地表达出来了。

【李贺(790~816)字长吉,被称为鬼才、诗鬼,又名李昌谷、李奉礼,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对酒秋瑾近代民主革命志士

原文】不惜千金买宝刀①,貂裘换酒也堪豪②。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③。

译文】毫不吝惜千金为了买一把宝刀,

用珍贵的貂皮大衣去换酒喝也能引以为豪。

  满腔热血应该珍惜重视,

  让它洒出去后还能化作碧血波涛。

注释

  ①吴芝瑛《记秋女侠遗事》提到,秋瑾在日本留学时曾购一宝刀,诗当写于此时。

这首诗表现了秋瑾轻视金钱的豪侠性格和杀身成仁的革命精神。

  ②「堪豪」足以称豪。

堪,能够,可以。

貂裘换酒:

以貂皮制成的衣裘换酒喝。

多用来形容名士或富贵者的风流放诞和豪爽。

秋瑾以一女子,而作如此语,其豪侠形象跃然纸上。

  ③“一腔”二句:

要多珍惜自己的满腔热血,将来献出它的时,一定可以化成碧绿的波涛(意即掀起革命的风暴)。

勤,常常,多。

碧涛,用《庄子·外物》典:

“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

”苌弘是周朝的大夫,忠于祖国,遭奸臣陷害,自杀于蜀,当时的人把他的血用石匣藏起来,三年后化为碧玉。

后世多以碧血指烈士流的鲜血「勤珍重」多加珍惜和保重﹔「碧涛」碧血的波涛。

  狱中题壁谭嗣同【清】(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

  望门投止思张俭①,忍死须臾待杜根②。

  我自横刀向天笑③,去留肝胆两昆仑④。

注释

  ①张俭(jiǎn):

东汉末期,张俭被反诬为结党营私,在困迫中逃亡,一路上受人保护,其投宿人家多被治罪牵连。

谭诗第一句用此典故,其意思是说,谭不愿亡命,贻累亲友。

  ②东汉时,杜根曾上书要求邓太后把政治权交给安帝。

太后大怒,命人把杜根装入袋中摔死,执法者同情他,让他逃过一劫。

太后死后,他又复官。

谭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未能上书太后,请其归政光绪,有愧杜根。

  ③谭这一句诗的意思是:

新党既不宜逃,又不宜谏,只有诉诸武力。

今所谋既不成功,谭视死如归,亦甘之如饴。

  ④比喻去者和留下的都是光明磊落、肝胆相照,像昆仑山一样巍峨高大。

译文】望门投宿想到了东汉时的张俭,希望你们能像东汉时的杜根那样,忍死求生,坚持斗争。

即使屠刀架在了我的脖子上,我也要仰天大笑,出逃或留下来的同志们,都是像昆仑山一样的英雄好汉。

【意义】为革命献身精神大无畏精神坚持理想信念!

反抗精神。

  在绝大多数中国人都甘心做奴才、受压迫的阴霾时代,一个怀着信念和先进理想、为民族觉醒而奔走呼号最后献身的形象显得尤为鲜明动人,荡气回肠。

 

鸟鸣涧【唐】王维字摩诘(mó、jíé),人称诗佛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注释】选自《王右丞集笺注》

  鸟鸣涧:

鸟儿在山中鸣叫。

山名。

  涧:

两山之间的小溪。

  闲:

安静、悠闲,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

  空:

空寂、空空荡荡。

空虚。

这时形容山中寂静,无声,好像空无所有。

  月出:

月亮出来。

  时鸣:

时常,不时。

不时地啼叫。

  时:

时常,偶尔。

  桂花:

木犀的通称。

有的春天开花,有的秋天开花。

  惊:

惊动,惊扰。

译文】春山的夜晚寂静无声,桂花不知不觉地凋落,

 寂静使春夜里的山更让人觉得空空荡荡。

  月亮出来了,竟惊动了正在栖息的小鸟,

山涧中时不时地传出一阵阵清脆的鸟鸣。

【这首诗写春山之静。

“静”被诗人强烈地感受到了。

为什么呢?

是由于“人静”,也就是人静。

人静缘于心静,所以觉察到桂花的坠落。

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景,却反衬出春涧的幽静】

《客中作》【别名】:

《客中行》【年代】:

盛唐【作者】:

李白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注释】【兰陵】地名。

【但使】只要。

  【郁金香】一种香草,古人用它来泡酒。

  【琥珀】一种化石,色泽晶莹。

这里形容美酒色泽如琥珀。

【译文】兰陵出产的美酒,透着醇浓的郁金的芬芳,盛在玉碗里看上去犹如琥珀般晶莹。

只要主人同我一道尽兴畅饮,一醉方休,我管它这里是故乡还是异乡呢

抒写离别之悲、他乡作客之愁,是古代诗歌创作中一个很普遍的主题。

《游山西村》南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注释

  选自《剑南诗稿》。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①腊酒:

腊月里酿造的酒。

  ②足鸡豚(tún):

意思是准备了丰盛的菜肴。

豚,小猪,诗中代指猪肉。

  足:

足够,丰盛。

  ③山重水复:

一座座山、一道道水重重叠叠。

  ④柳暗花明:

柳色深绿,花色红艳。

  ⑤箫鼓:

吹箫打鼓。

  ⑥追随:

紧跟着。

  ⑦春社:

古代把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作为春社日,拜祭社公(土地神)和五谷神,祈求丰收。

  ⑧古风存:

保留着淳朴古代风俗。

  ⑨若许:

如果这样。

  ⑩闲乘月:

有空闲时趁着月光前来。

  ⑾无时:

没有一定的时间,即随时。

  ⑿叩(kòu)门:

敲门。

译文】不要笑话农家腊月做的酒浑浊,丰收之年有丰足的佳肴款待客人。

  一重重山,一道道水,怀疑会有无路可行的时候,忽然看见柳色暗绿,花色明丽,又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

  你吹着箫,我击着鼓,结队喜庆,春社祭日已经临近,布做成的衣衫,最普通的帽,简朴的古风仍然存在。

从今日起,如果可以乘着月光闲游,我这白发老翁也要随夜乘兴,拄着拐杖,敲开农家朋友的柴门。

【这首诗描写了山西村古朴的民风,也表达了诗人的向往之情,这是容易看出来的。

但陆游是爱国诗人,虽是写记游的诗,未必与政治无关,因为当时世风衰颓,跟山西村这种古朴的风尚确实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丰乐亭游春欧阳修1007-1073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籍贯:

庐陵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译文】将要从天空中落下的太阳,映着红艳艳的花,绿莹莹的树和高耸入云的山峰,广阔的郊外草原上,碧绿的草色一望无际。

游人们顾不上春天即将结束,还在亭前踏着地上落下的花儿嬉戏玩耍,竟没有一丝遗憾:

美好的春天就这么过去了!

【诗离不开景物的描写,诗歌的意境是通过景物来表现的。

因此,要体味一首诗的意境,可从诗中描写的景物着手。

《丰乐亭游春》描写的是暮春时节丰乐亭周围的景色及游人尽兴游春的情怀,通过诗中的“红树”、“青山”、“绿草”、“落花”等景物来表现这种意境】

 

富春至严陵山水甚佳①纪昀(1724—1805),清代学者。

字晓岚

  浓似春云淡似烟,参差绿到大江边。

  斜阳流水推篷坐,翠色随人欲上船。

【 】①这首绝句写诗人由富春至严陵旅行途中所见。

富春,浙江省古县名,在富春江下游。

严陵,山名,在浙江省桐庐县西。

同题二首,这是其二。

②参差:

长短、高低、大小不齐。

③推篷:

拉开船篷。

译文】好似春天的云彩那样浓厚,又好似薄烟一般清淡。

江边的绿树高低不齐。

  不禁推开船篷,看着斜落的夕阳和秀丽的流水。

这一片翠色正在紧紧地追随着我,甚至似乎涌上了船头。

 

问刘十九⑴中唐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绿蚁新醅酒⑵,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⑶,能饮一杯无⑷?

[1]

注释

  ⑴刘十九:

白居易留下的诗作中,提到刘十九的不多,仅两首。

但提到刘二十八、二十八使君的,就很多了。

刘二十八就是刘禹锡。

刘十九乃其堂兄刘禹铜,系洛阳一富商,与白居易常有应酬。

  ⑵绿蚁:

指浮在新酿的没有过滤的米酒上的绿色泡沫。

醅(péi):

酿造。

  绿蚁新醅酒:

酒是新酿的酒。

新酿酒未滤清时,酒面浮起酒渣,色微绿,细如蚁,称为“绿蚁”。

  ⑶雪:

下雪,这里作动词用。

  ⑷无:

相当于“否”。

能饮一杯无,就是“能饮一杯否?

”[2]

作品译文

  【韵译】

  新酿的米酒,色绿香浓;

  小小红泥炉,烧得殷红。

  天快黑了,大雪将要来。

  能否共饮一杯?

朋友!

  【意译】

  我家新酿的米酒还未过滤,酒面上泛起一层绿泡,香气扑鼻。

  用红泥烧制成的烫酒用的小火炉也已准备好了。

  天色阴沉,看样子晚上即将要下雪,

  能否留下与我共饮一杯?

[2]

创作背景

  《问刘十九》乃白居易晚年隐居洛阳,“天晚欲雪,思念旧人”时所作。

也有人认为此诗作于公元817年(元和十二年),但诗人时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不可能邀约洛阳故旧对饮。

[2]

 

登飞来峰(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主旨】表达了不畏艰险、自信向上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注释

  

(1)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

飞来峰:

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

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飞来,故名。

  

(2)千寻:

极言塔高。

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耸。

  (3)不畏:

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4)浮云:

暗喻奸佞的小人。

汉陆贾《新语》:

“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

”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5)缘:

因为。

  (6)眼:

视线。

    (7)塔:

铁塔。

  (8)最高层:

最高处。

又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决策层。

  〔9〕鸡鸣见日升:

鸡鸣时可以望见太阳升起。

译文】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

  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

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

宋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

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

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特强,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

1042年(庆历二年)登杨镇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官吏。

1067年(治平四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

1069年(熙宁二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

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钟山,赠太傅,谥号“文”,又称王文公。

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过上湖岭望招贤江南北山 宋·杨万里选自《诚斋集》

  岭下看山似伏涛,见人上岭旋争豪;

  一登一陟(zhi)一回顾,我脚高时他更高。

名句】一登一陟一回顾我脚高时他更高

译文

  在山岭下看山就像伏涛一样,

  看见别人登山岭也想去登山岭。

  登上山岭一步回头看一下他人,

  当我爬得很高的时候山却更高。

注释

  1.岭:

山岭

  2.回顾:

回头看

  3.陟(zhi):

升;登

  4.选自《诚斋集》△

诗人介绍

简介: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

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

南宋杰出的诗人,汉族人。

一生力主抗金,与范成大、陆游等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海棠》[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也作香雾霏霏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编辑本段注释

  【按】这是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

一作“东风…,香雾霏霏月转廊。

只…,高烧银烛照红妆”

  【海棠】昔明皇召贵妃同宴,而妃宿酒未醒,帝曰:

“海棠睡未足也”,此诗戏之。

  【袅袅】风细貌

  【崇光】月光或花光

  【霏霏】迷蒙状

  【故】于是

  【红妆】用美女比海棠

  【夜深花睡去】暗引唐玄宗赞杨贵妃“海棠睡未足耳”的典故。

(典出《太真外传》)

  海棠,迷蒙的海棠,昏昏欲睡的海棠。

  拟人的手法。

  爱花,惜花。

翻译

  在淡淡的月光下,春风轻轻的,

  花香弥漫的雾气中,月亮在不经意中转过了厅廊.

  我恐怕夜深时分花儿就凋谢了,

  于是燃起高高的烛火以观赏这海棠花的骄艳风姿.

赏析

  “东风袅袅”形容春风的吹拂之态,化用了《楚辞·九歌·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之句。

“崇光”是指正在增长的春光,着一“泛”字,活写出春意的暖融,这为海棠的盛开造势。

这首诗写的是苏轼在花开时节与友人赏花时的所见。

 

泛吴松江王禹偁(chēng)(954—1001),宋代诗人、散文家。

字元之

苇蓬疏薄漏斜阳, 半日孤吟未过江。

唯有鹭鸶知我意,时时翘足对船窗

译文】太阳西斜,点点胭红的光亮洒落到船舱里,

  独自吟诗了大半天却还是没有过江。

  能够理解我心意的恐怕只有水边的鹭鸶了,

  它们不时地弯起一只脚,静静的单足,矗立在船窗,似乎在聆听着吟诵.

(注:

鹭鸶,羽毛白色,腿很长,能涉水捕食鱼.虾等.)

中心】暗示了官场的险恶,点出了自身的孤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