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三思想文化会考复习学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745988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7.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必修三思想文化会考复习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历史必修三思想文化会考复习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历史必修三思想文化会考复习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历史必修三思想文化会考复习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历史必修三思想文化会考复习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历史必修三思想文化会考复习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历史必修三思想文化会考复习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历史必修三思想文化会考复习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历史必修三思想文化会考复习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历史必修三思想文化会考复习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历史必修三思想文化会考复习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历史必修三思想文化会考复习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历史必修三思想文化会考复习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历史必修三思想文化会考复习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历史必修三思想文化会考复习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历史必修三思想文化会考复习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历史必修三思想文化会考复习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历史必修三思想文化会考复习学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历史必修三思想文化会考复习学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历史必修三思想文化会考复习学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必修三思想文化会考复习学案.docx

《历史必修三思想文化会考复习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必修三思想文化会考复习学案.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必修三思想文化会考复习学案.docx

历史必修三思想文化会考复习学案

必修三思想文化会考复习学案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国古代思想)

中国封建社会思想特征(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

考点1、一、春秋战国(先秦)“百家争鸣”

一、含义:

战国时期,代表不同阶级、阶层的学者和思想流派,按照本阶级的利益,针对宇宙、社会的各种问题进行解释,发表不同的见解,展开争论,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二、“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1、时代特征:

社会大变革

2、经济:

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

三、诸子百家

1、儒家:

春秋:

孔子,战国:

孟子和荀子;

2、道家:

春秋:

老子,战国:

庄子;

(1)老子:

姓李,名耳,字聃,代表作是《老子》又名《道德经》。

①主要思想:

A、世界本原: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观点;

B、辩证法思想:

任何事物都有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C、政治:

无为而治,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

②身份地位: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2)庄子:

名周,代表作是《庄子》。

①主要思想:

A、“齐物”;(任何事物本质相同);

B、“逍遥”;(旁观、超然,无所恃);

C、天人关系:

“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

3、墨家:

墨子,名翟,代表作是《墨子》。

①主要思想:

A、兼爱、非攻;

B、尚力;

C、反对浪费,主张节用、节葬;

②身份地位:

战国时期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

③影响:

墨子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在战国时期成为显学。

4、法家:

战国:

韩非子,代表作是《韩非子》。

①主要思想:

A、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B、反对儒家“是古非今”,主张变法革新;

C、主张“法治”

②身份地位:

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5、兵家:

春秋:

孙子(兵圣),战国:

孙膑;

(1)孙子:

名武,春秋时期齐国人,代表作《孙子兵法》;

(2)孙膑:

战国时期齐国人,代表作《孙膑兵法》

(四)百家争鸣的意义

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基础;

考点2:

儒家思想的演变

一、先秦儒家思想的形成——孔子、孟子、荀子

1、创始人——孔子:

名丘,字仲尼,代表作是《论语》。

(1)主要思想主张及成就:

①核心主张:

A、“仁”:

“仁者爱人”;方法——“忠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作用:

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

B、“礼”:

“克己复礼”;方法——“正名”;评价:

体现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面

②政治主张:

提倡“为政以德”。

④教育思想:

A、“有教无类”;兴办私学(打破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扩大了受教育对象的范围);

B、“因材施教”;

(2)影响:

①对当时:

不适应诸侯争霸的需求,未受重视;

③对后世:

传统文化主流;

2、奠基人——孟子:

春秋时期邹国人,名轲,代表作是《孟子》。

(1)主要思想主张:

①政治:

“仁政”;“民贵君轻”(民本思想)

②性善论(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

③“养浩然之气”和先义后利的精神品格。

3、百家集大成者——荀子:

名况,代表作是《荀子》。

(1)主要思想主张:

①天人观:

“致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

②性恶论;

③政治思想:

“礼法并施”。

(2)评价:

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在很长时期被视为儒家异端;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新儒学

1、西汉初的治国思想——黄老之学

(1).兴起的原因

①汉初,百废待兴,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适应了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2)盛行的时间:

从汉高祖到汉武帝即位;

(3)内容:

无为而治

(4)评价:

①积极:

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发展,巩固了西汉政权。

②局限:

不适应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独尊)

(1)原因

①黄老思想“无为而治”不适用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②董仲舒改造、发展儒学。

③汉武帝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董仲舒的新儒学:

②主要内容:

A、“天人感应”学说。

(人君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

B、“君权神授”。

(认为人君受命于天,进行统治)。

C、提出“大一统”思想。

(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D、“三纲五常”。

(伦理道德标准)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1)对政治:

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

(2)对文化:

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传统文化主流;

三、宋明理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1、宋明理学形成背景:

(1)“三教并立”、“三教合一”;儒学出现危机。

2、程朱理学:

(1)代表人物:

北宋的程颐、程颢;集大成者是南宋的朱熹。

(2)特征:

以儒学为基础,吸收佛、道,形成理学。

(宋代出现的新儒学)

(3)主要思想主张:

①世界观:

世界的本原是“理”。

(儒家伦理道德。

②方法论:

格物致知。

③朱熹:

“存天理,灭人欲”。

(实质:

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3、陆王心学:

(1)陆九渊思想主张:

①世界观:

“心即理也”(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

②方法论:

“发明本心”(内心的反省求理。

(2)王阳明思想主张:

“致良知”。

4、理学的影响:

①消极:

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②积极:

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程朱理学:

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

主观唯心主义

四、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反封建民主思想;)——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1、背景

①经济: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②政治:

封建社会衰落,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③文化:

思想文化专制,八股取士,程朱理学束缚思想。

2、思想家及其思想

(1)明代的异端思想家——李贽(代表作——《藏书》、《焚书》)

①思想主张(抨击程朱理学、纲常礼教)

A、鞭挞程朱理学,否认孔孟学说的权威,认为人人有权作出自己的判断

B、批判封建礼教,反对“存天理,灭人欲”,提倡个性自由发展,主张男女平等。

C、认为万物皆生于两,从根本上否认“天理”的存在。

(2)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

①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黄宗羲:

天下为主君为客;学校是判定是非的场所;反对重农抑商

顾炎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众治主张”

王夫之:

“循天下之公”;尊重物质运动规律(唯物主义)

▲理解“经世致用”:

指的是一种治学思潮,将学术研究与现实相结合,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⑤影响(评价):

有启蒙作用,影响近代民主思想。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古代科技文学艺术)

考点1:

中国古代的科技

一、四大发明

成就

发明过程

及完成时间

世界影响

造纸术

1汉——植物纤维纸

②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1、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2、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

3、帮助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

4、推动了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

印刷术

1雕版印刷术:

隋唐,《金刚经》—现存最早

2活字印刷术;北宋平民(毕升)发明;

指南针

战国:

司南

北宋:

指南针用于航海

火药

发明:

唐代

③唐末火药用于战争。

【分析归纳】

1、归纳: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从内容看:

实用科技;

从方法看:

经验总结;③综上:

传统科技;

2、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原因:

①经济:

农耕经济高度发达;②政治:

大一统;③政策:

统治者的重视;

3、16世纪前后,近代科学首先在西方诞生,中国反而落在西方后面,原因:

西方领先原因:

①经济:

资本主义发展迅速②思想: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解放思想

中国没能产生近代科技的原因:

1经济:

小农经济占主导政治: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文化:

八股取士、文化专制外交:

闭关锁国

领域

时代背景

成就

风格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混战

秦统一,推行“书同文字”

1、商代:

甲骨文

2、商周:

金文

3、春秋战国:

混乱

4、秦:

小篆、隶书

5、汉代:

隶书

6、东汉:

楷书

7、

8、

 

 

字型丰富、数量庞大的单体汉字

知识群体形成,是汉字成为书法艺术的动力

笔墨纸张的改进

魏晋南北朝:

书法发展成自觉的书法艺术

代表人物:

王羲之,《兰亭序》,

天下第一行书

书法成为表达自我对意境、神韵、风骨追求的理想形式

 

①政治:

隋唐统一

②经济:

经济发展

③文化:

科举制;文化多元

隋唐:

代表人物:

张旭,怀素

颜真卿、柳公权

书法理论日趋成熟

狂放不羁的草书

注重规范法度的楷书

1政治:

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南宋国家分裂;

2思想:

理学兴起;重文轻武。

③经济:

商品经济发达;市民阶层壮大;

宋代:

代表人物:

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宋四大家”。

推崇魏晋书法风范,倡导有意无法

1经济:

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

2政治: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3思想:

文化专制;出现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明代:

祝枝山、文徵明

平民化、世俗化、个性化

 

文人画

 

同上

魏晋:

出现突显个性的文人画

代表人物:

顾恺之,《女史箴图》

“以形写神”,注重抓住描绘对象的精神气质

同上

唐代:

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吴带当风”

同上

宋代:

文人山水画兴起

代表人物:

马远《山径春行图》

夏圭《山水十二景》

注重意境

同上

明清代表人物:

清八大山人

风格独特,不拘成法

①经济:

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

北宋: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明清:

小说、剧本中的木刻版画插图

杨柳青年画

风俗画

①经济:

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

北宋: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明清:

小说、剧本中的木刻版画插图

杨柳青年画

中国绘画分类:

题材:

()、()、()

技法:

()、()

出现非功利、主写意的文人画(“士大夫画”:

融()、()()、()为一体)

 

 

战国:

楚辞

代表人物:

屈原,《离骚》

地方色彩浓重

采用楚国方言

句式自由灵活

政治:

统一

经济:

发展

汉朝:

汉赋

代表人物:

司马相如

文才华丽

专事铺陈词藻

同上

盛唐:

代表人物:

()

自信乐观、昂扬进取、张扬个性

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

中唐

代表人物:

()

中唐以后:

代表人物:

白居易

包含了国破家亡的痛苦、忧国忧民的情怀

同上

代表人物:

李清照、辛弃疾、

苏轼

派别:

();();

宋词

思想:

汉族文人进取无望,心情压抑

经济:

商品经济发展

元散曲

同上

唐代——传奇

小说

同上

宋代——话本

(说书人所用的的底本)

同上

明清——小说

四大奇书、三言、二拍、批评现实的力作

商人第一次作为歌颂的对象进入文学世界

 

宋代南戏:

在浙江、福建一带流行的戏剧形式

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

杂剧将诗词、歌唱等多种表演形式结合起来

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角色配合

北京作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徽班进京,徽调中融入北京词汇

清代京剧:

四大徽班

第一个繁盛期:

同治、光绪年间,同光十三绝;

京剧四大行当:

生旦净丑

专题六近现代中国先进思想

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概况

派别

学习

内容

思想主张

目的

影响

特点

地主阶级抵抗派

器物

师夷长技以制夷

维护封建统治

1、学习内容:

由器物到思想,由浅入深。

2、阶级:

多个阶级广泛参与。

3、目的:

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相结合。

地主阶级洋务派

器物

(中体西用)

洋务运动

资产阶级维新派

制度

维新思想

政治:

变法;君主立宪

经济:

发展资本主义

文化:

提倡西学

 

走资本主义道路

戊戌变法

资产阶级革命派

制度

民主共和(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

辛亥革命

国民大革命

激进民主主义者

思想

民主、科学

新文化运动

无产阶级

思想

制度

社会主义

考点1:

地主阶级抵抗派(19世纪40年代)

1、背景:

(1)政治:

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

2、林则徐:

“(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成就:

《四洲志》、《华事夷言》

3魏源:

成就:

《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4、目的:

维护封建统治。

考点2:

地主阶级洋务派

1、背景

(1)政治:

鸦片战争,民族危机加深;太平天国;

2、代表人物:

李鸿章;曾国藩;张之洞;

3、思想:

(中体西用)

4、目的:

(维护封建统治)。

5、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1)相同:

维护封建统治;地主阶级;

(2)不同:

争论的焦点:

要不要学习西方技术。

6、实践:

洋务运动(创建军用、民用企业;创建新式学堂;创建海军)

7、洋务运动的影响

(1)消极:

学习仅局限于技术层面,没有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

(2)积极:

近代化。

考点3:

资产阶级维新维新派

1、维新思想产生的背景:

经济:

19世纪末(维护封建统治)初步发展。

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壮大

理论:

西学的传播。

政治:

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大大加深。

2、代表人物: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天演论)》,系统地将近代西方文化介绍中国的第一人。

3、主张

政治:

变法;(君主立宪)

经济:

发展(发展资本主义)

文化:

提倡西学

4、维新派与顽固势力的论战

(1)内容:

要不要维新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废“八股”、提倡西学、改革教育;

(2)意义:

传播了维新思想。

5、评价维新思想

(1)思想:

思想解放运动。

解放了思想。

(2)政治:

戊戌变法;

(3)经济;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考点4:

资产阶级激进派:

新文化运动

一、背景:

1、政治:

帝国主义的侵略,民族危机加深。

袁世凯推行“尊孔复古”的反动逆流。

2、思想:

西方启蒙思想传入中国。

3、经济:

一战期间,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新文化运动概况

1、性质:

(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2、开始的标志:

1915年;陈独秀;上海;《青年杂志》

3、思想阵地:

《(中心)》

4、活动基地(中心):

北京大学

5、代表人物: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刘半农;蔡元培;

6、口号(核心内容):

民主、科学;

4、主要内容: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愚昧。

三、意义:

(1)性质:

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2)思想:

动摇了封建思想,促进了思想解放。

(3)政治:

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五四运动的爆发。

四、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儒家学说?

原因:

(1)儒家思想实质是封建思想,目的是维护封建专制;

考点5:

资产阶级革命派:

民主共和思想

一、旧三民主义

1、背景

(2)政治:

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的代理人;

(3)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

(4)思想:

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2、标志:

1905年;《民报》;

3、基本内容:

民族主义;民生主义;民权主义;

4、核心:

民权主义;

5、评价

(1)政治:

指导了辛亥革命;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

(2)局限性:

A、没有明确提出反帝要求;

B、没有提倡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二、新三民主义

1、标志:

1924年;广州;国民党一大;

2、内容:

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3、核心: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5、评价:

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

6、新旧三民主义的异同

三民主义(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

反满清贵族统治(反封建)

反(帝);反封建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

考点6: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概况:

(1)开始传播:

十月革命后;李大钊;《(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庶民的胜利)》

(2)扩大影响:

五四运动;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2、意义:

为中共的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指导思想。

考点7:

毛泽东思想

一、内容:

核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问题。

发展阶段

时间

思想

著作

形成

大革命失败后

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井冈山道路)

《井冈山的斗争》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成熟

1940年

阐明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革命目标、革命前途等问题。

《新民主主义论》

1945年,中共七大;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注意:

毛泽东思想不包括毛泽东个人的错误。

二、毛泽东思想的影响

1、性质:

(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2、政治:

指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是新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基础;

考点8: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

一、邓小平理论

1、内容:

核心:

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1)十一届三中全会:

(改革开放);

(2)南方讲话:

(解放思想);

(3)十四大(1992):

A、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国企改革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5)十五大(1997):

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评价邓小平理论

(1)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2)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1、内容: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2、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2002年;十六大

专题五:

新中国的科技与文化

考点1:

新中国的科技

领域

时间

重大成就

地位

两弹一星

1964

第一颗中近程导弹研制成功

1964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70

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发射成功

世界第五,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载人航天

2003

神舟5号,杨利伟成为中国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

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杂交水稻

1973

袁隆平1973年世界首次培育出杂交水稻——

不仅大大提高粮食产量,而且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被国际当做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考点2:

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扫盲工作:

1、地位:

建国后,扫盲工作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2、成就:

20世纪末,全国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二、义务教育:

①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我国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_,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②“文化大革命”使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各行各业专门人才缺乏,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了。

4邓小平复出后,恢复高考,制定了科教兴国战略,颁布了《义务教育法》,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极大推动着中国教育的持续发展。

5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

20世纪90年代,为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国家着手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计划;在教育投资上,实行国家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体制。

社会力量办学也应运而生,启动了“希望工程”;国家加大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

建国初期

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2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3我国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学前教育、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学前教育、成人教育共同发展。

考点3:

“双百方针”

一、提出

1、时间:

1956年

2、地位:

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针。

二、曲折:

1、时间:

1957年——1976年。

2、表现:

戏剧:

只有八个样板戏。

三、春天

1、时间:

1978年;

四、贯彻“双百”方针中的经验和教训

1、正确处理科学、文艺工作和政治的关系,和人民生活的关系,处理好继承传统和不断革新的关系

专题三:

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与发展(西方古代、近代思想)

西方奴隶社会思想:

人文精神起源;

西方封建社会思想:

基督教神学垄断思想,人文精神消失;

西方近代思想:

人文精神复兴、发展、成熟;(资产阶级思想)

考点1: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希腊先哲

一、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希腊先哲

1、智者学派(公元前5世纪)

(1)条件:

①政治:

民主政治高度发展;

②经济:

工商业和对外贸易发达。

(2)代表人物:

普罗塔哥拉

(3)主张:

“人是万物的尺度”(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是个人的感觉)。

(4)评价:

①积极:

提倡怀疑、反对迷信,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内涵)

2、苏格拉底

(1)主张:

①认识人自己。

②知识即美德。

(2)影响:

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考点2:

文艺复兴

一、时代背景:

1、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2、阶级:

资产阶级兴起;

3、思想:

天主教神学束缚思想;

二、文艺复兴概况:

1、时间:

14C.—16C;

2、地点:

发源和中心是意大利,后向西欧传播;

3、性质:

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4、思想核心:

人文主义。

内涵:

提倡人性,反对神性;提倡追求现世幸福,反对禁欲主义;

三、文艺复兴巨匠的人文风采(成就):

代表

作品

内容或特点

地位

但丁

《神曲》

文艺复兴前三杰(14C.)

彼特拉克

薄伽丘

《十日谈》

达芬奇

《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

艺术要表现和歌颂人的美和人的思想感情,呼唤人性觉醒;

文艺复兴后三杰(15C.晚期)

米开朗琪基罗

《大卫》《摩西》

专注人体,用雕塑体现人物的思想、意志和精神气质。

拉斐尔

“画圣”

《西斯廷圣母》

其画笔下的圣母温柔美丽,洋溢着母性的慈爱和幸福。

莎士比亚

哈姆雷特

塑造独有个性人物形象,体现人文主义,提升人的尊严

文学最高成就(16C.)

哥白尼、伽利略

《天体运行论》,提出太阳中心说

制作望远镜,发现木星的四颗卫星,证实了日心说

天文学革命

四、文艺复兴运动评价:

1、性质:

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

2、思想:

打破了神学的束缚,解放了思想。

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

3、经济:

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推动了新航路开辟;

考点3、宗教改革

一、宗教改革的背景:

经济:

新航路开辟和资本主义发展。

②政治:

资产阶级壮大;民族国家形成,王权加强

思想:

文艺复兴解放思想;

④宗教:

天主教会的封建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具体体现:

森严的教阶、繁琐的仪式、僵化的教规、贪婪的敲诈)

⑤直接原因:

1517年,教皇在德意志兜售赎罪券。

二、宗教改革的概况

1、时间:

16C.2、范围:

开始于德意志,后扩展到西欧

3、斗争矛头:

天主教会

4、实质:

资产阶级反封建思想改革运动。

8、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内涵:

反对教会、教皇的权威,获得精神得救的自主权,树立人文主义宗教观;

三、重要改革

改革

国家代表著作

主要观点及活动

马丁.路德

宗教改革

德意志

《九十条论纲》

①发表《九十条论纲》,反对赎罪券;——序幕

2主张:

因信称义;

加尔文宗教改革

瑞士

 

1张:

先定论;

四、宗教改革的意义

1、性质:

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2、宗教:

新教登上历史舞台,形成新教、天主教、东正教三足鼎立局面;

3、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