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湾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746333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265.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荔湾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荔湾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荔湾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荔湾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荔湾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荔湾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荔湾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荔湾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荔湾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荔湾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荔湾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荔湾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荔湾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荔湾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荔湾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荔湾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荔湾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荔湾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荔湾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荔湾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荔湾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荔湾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荔湾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荔湾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荔湾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荔湾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征求意见稿)

 

荔湾区发展与改革局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

二〇一六年二月

 

一、发展基础与成效

“十二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文化引领、商旅带动、产业转型、创新驱动、环境优化”战略,协同推进“三大板块”建设,在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动荡、社会治理结构深刻调整背景下,攻艰克难,砥砺前行,基本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推动了“四个荔湾”持续健康发展。

(一)经济实力稳步提升,经济发展稳中提质

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

“十二五”时期,我区坚持结构调整、布局优化、转型升级发展主线,正确处理改革、发展、转型三者关系,实现了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2015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11.9亿元;一般预算收入达42.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716.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1316亿元,实现经济、投资超额完成“双千亿”规划目标。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十二五”期间,全区三次产业比例由2010年的0.8:

28.6:

70.6调整至2015年的0.5:

23.6:

77.9,第三产业比重提高7.3个百分点,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

其中,以电子商务、文化创意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2015年占第三产业比重45.1%,比“十一五”期末提高11个百分点。

新型工业稳步壮大,工业高级化、轻型化特征日益凸显,高附加值烟草制品业地位上升,新业态发展实现重大突破,成功打造全市首个3D打印产业园,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新亮点。

主导产业优势凸显。

电子商务领航发展,年交易规模居全市之首,2015年,花地河电子商务集聚区电子商务促进网上交易额4200多亿元,其中,网络商品销售额394.71亿元,增长1.9倍。

共集聚电商企业60多家,先后培育出广东塑交所、唯品会等一批全国电商领军企业,花地河电子商务集聚区被评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和纳入省市共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塑交所·中国塑料价格指数正式成为国家级价格指数。

创意产业独领风骚,信义国际会馆、1850创意园等一批创意产业基地初具规模,引入创意企业210多家,形成了全市规模最大、产业链较完整的珠江西岸滨水创意产业带,并被评为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专业市场加快转型,改造提升6个品牌市场,注销了12个低端粗放市场,步云天地、花卉科技园被评为广州市示范专业市场,酷有拿货网、品众批发网等实现与

专业市场对接,成功搭建万商台、壹昊茶仓等电商平台。

发展方式加速转变。

低碳发展成效凸显,“十二五”时期,全区累计完成60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关停搬迁,全区单位GDP能耗下降超19.5%,超额完成预期目标。

土地利用更加集约,到2015年,全区经济密度17.12亿元/平方公里,约为全市平均水平的7倍,稳居全市前三位。

楼宇经济迅速崛起,广州圆大厦、立白国际商务中心、广新信息大厦等一批楼宇投入使用,沃野商业广场基本完工,岭南V谷、油富城动工建设。

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大中型骨干企业研发投入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不断扩大。

2015年,全区专利申请总量5461件,增长61.6%,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1790件,增长113.1%,增速均列全市第二。

民营经济保持较强活力,2015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40.8%,比2010年提高4.3个百分点。

截止2015年,在有效期内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44家,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总数量达19家,总孵化面积3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579家。

(二)功能布局不断完善,区域发展格局优化

“十二五”时期,全区按照“一江两圈三片”的既定空间发展布局,结合“退二进三”、“三旧”改造以及“西联”战略推进等新情况、新变化,不断探索与调整,逐步确立了“传统、现代、自然”三大板块的区域发展格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形成“两圈两带三片”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传统、现代、自然”三大板块区域格局正式确立。

根据辖区各板块的历史资源禀赋、开发强度和发展趋势,在空间上逐步确立了三大板块的空间发展战略(图1)。

其中:

“传统板块”主要包括珠江北岸的原荔湾老城区,以塑造“岭南风情区”为主题,凸显“传统广州”风采。

“现代板块”主要包括珠江南岸的原芳村城区部分和大坦沙岛,以“白鹅潭经济圈”为主要载体,着重发展现代服务业及总部经济。

“自然板块”主要包括珠江南岸的“芳村花地”部分,重点推进生态低密度大型综合商业设施建设,打造“花卉产业总部基地、水秀花香城市品牌、广州西肺生态水城”。

图1荔湾区“传统、现代、自然”三大板块规划示意图

“两圈、两带、三片”产业发展格局日益完善。

随着“退二”加速推进和沿江滨水地带新兴产业的兴起,在原规划“一江两圈三片”产业布局基础上,全区逐渐呈现“两圈、两带、三片”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两圈”即“十二五”规划确立的白鹅潭经济圈和十三行商圈;“两带”即沿江2.8公里的珠江西岸文化创意产业带和以电子商务、创意产业为重点的花地河经济带;“三片”即东沙现代产业集聚区,大坦沙商务休闲风情岛以及以花卉产业为主导的海龙围生态乐居区。

(三)城市建管成效显著,人居环境提升改善

“十二五”时期,我区以基础设施和河涌整治为引领,以保护岭南历史文化风貌为重点,不断提升城区公共设施和管理水平,深入推进“传统荔湾、现代荔湾、自然荔湾”环境形象建设,实现绿色城区、现代气息和岭南风情有机结合,“乐居城区”建设迈上新台阶。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五年来,先后完成芳村大道南扩建、芳村体育中心规划路三期、花地河东岸规划路南段、黄大仙祠南侧规划路等一大批道路建设和桥梁修造工程,洲头咀隧道顺利通车,荔湾涌桥拆除重建,同德围南北高架桥等工程竣工,城区路网结构进一步优化,城市交通承载力进一步增强。

积极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建成儿童公园、儿童活动中心、泮溪停车场等项目。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绿化建设稳步推进,完成辖内高快速路沿线环境景观整治和海龙围周边、花地河西岸、荔枝湾涌沿线的绿道建设任务,完成荔枝湾涌绿化提升和大坦沙岛滨江公园项目,展现水秀花香生态特色。

大气污染重拳治理,清洁能源计划顺利实施,机动车污染实现源头控制,施工与道路扬尘得到有效治理,餐饮业顺利通过“三百工程”验收,成功实现“退二”及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全面建成“无燃煤区”。

河涌整治卓有成效,完成水闸联控系统建设,实现广佛跨界河涌有效整治,荔枝湾涌水系循环得到显著改善。

到2015年,全区主要环境质量指标不同程度提升(表1)。

表1荔湾区主要环境质量指标

指标名称

单位

2010年

2014年

2015年

城区绿化覆盖率

%

24.8

26.25

26.4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平方米

6.97

7.42

7.43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

%

97.87

100

100

“三旧”改造有序推进。

“十二五”时期,全区办理标图建库用地面积24.63平方公里,占全区建设用地54.3%;已获批实施或正在实施的“三旧”项目共42个,改造规划用地总面积550.72公顷,改造规划建筑总面积929.3万平方米;已完成改造的用地面积21.66公顷,建筑面积68.97万平方米。

依托旧厂、旧城改造,建成全市最具规模的珠江西岸滨水创意带,以“五区一街”为主体的岭南文化展示区初具风采。

城市管理水平稳步提高。

围绕提升环境品质,有序推进旧城社区“微改造”试点,全面清理“城中村”安全隐患,重点实施上下九步行街商圈综合治理,积极落实管道燃气三年发展计划,取得初步成效。

生活垃圾分类稳步推进,55个社区启动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完成16座垃圾压缩站的升级改造,西村街“政企合作”模式逐步在全市推广。

按照“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模式,建立健全巡查机制、立体监控体系和有效查处网络,实现了违建管理全覆盖。

全面实施网格化巡查和片区执法模式,城市管理综合考评成绩列全市第二名。

(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民众幸福稳步提高

“十二五”时期,全区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举办年度十件民生实事为导引,着力提升教育、医疗卫生、公共安全、就业、社会保障等领域的公共服务能力,社会治理体系逐步完善。

社会事业持续进步。

教育事业优质均衡发展,全面完成规范化学校建设,教育信息化应用大幅提升,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顺利实施,高考本科和专科上线率保持全市第一,成功获授全省首批“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和“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

医疗卫生体系更趋完善,圆满完成基层医改并形成“荔湾经验”,顺利通过“全国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评估,逐步形成信息化、网格化、中医药、医联体服务四大特色。

社区体育设施进一步完善,人均拥有体育场地面积达2.72平方米,基本达到“十二五”规划目标,在第十六届广州市青少年运动会上荣获金牌数第一名。

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社会保险参保人数持续增长、覆盖面不断扩大,社会福利养老机构达30家,养老床位总数6487张。

社会治理不断创新。

基层公共服务不断完善,22条街道全部完成“一队三中心”建设,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进入实质性服务阶段,全区获评为首届全国社会工作服务示范区、全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示范区,第二次被评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

稳步推进“幸福社区”工程和“特色社区”建设,打造了一批幸福社区、品牌社区和亮点社区,探索形成文化融合型和社区自治型两种特色模式。

全面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将全区划分为1363个网格,整合社区服务和执法管理资源,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显著提升。

“平安荔湾”成效明显,精心培育“平安社区”、“平安街道”、“平安边界”,平安细胞覆盖面持续扩大;深入开展立体化治安巡逻防控,完善街面巡控网格、社区警务网格的“双网格”防控模式,社会治安状况持续向好。

安全生产保障有力,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每年均控制在7‰以内。

维稳机制不断完善,建立区、街两级维稳形势定期分析研判制度和矛盾排查台账等调处工作机制,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推进百名律师进村居,实现“村居法律顾问”全覆盖。

多元治理体系逐步形成,逐步建立政府、居民、驻社区机团企事业单位共同合作的社会多元共治模式,“西关阳光驿站”过渡性社区帮扶机制进一步完善。

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

全区财政投入公共服务建设资金与地区生产总值实现同步增长,用于民生和各项公共事业经费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比例基本保持在85%以上。

十件民生实事连续五年列入《政府工作报告》,让市民群众共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公共服务逐步向常住人口覆盖。

居民收入稳定增长,2015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49877元,比2010年增长了66.6%,实际年均递增10.6%,保持了与经济发展的同步提高。

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十二五”期间,全区年均新增就业19500个,超额完成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率保持在70%以上的目标,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控制在市下达指标以内,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率保持在70%以上。

(五)文化实力显著提升,“文化荔湾”形象凸显

“十二五”时期,我区紧紧围绕世界文化名城建设,大力推进文化与经济互融共促,深入挖掘岭南文化精髓,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突出打造文化产业体系与品牌,区域文化软实力得到有效提升。

2014年我区被国家文化部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区”。

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公共文化设施实现全覆盖,基本建成“10分钟文化圈”,每万人口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980平方米,超额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

区博物馆上升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广州丝织行业博物馆建成开放,西关美食文化博物馆、粤剧艺术博物馆基本建成,十三行博物馆完成布展规划,以国有博物馆为龙头、专业博物馆为特色、民营博物馆为补充的博物馆群体系逐步形成。

积极开展“文化惠民”工程,先后组织策划“水上花市”、“穗港澳”粤剧日等老广州民间艺术节系列活动,组织各类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和文化站到基层开展文化演出。

文化精品不断涌现,粤曲《情醉珠江》、《西关食通天》和《南音新唱十三行》荣获国家群星奖,舞蹈《西关风情·囍》荣获广东省第六届群众音乐舞蹈花会金奖。

历史文化遗存进一步挖掘与彰显。

人文历史风貌得到有效保护,康有为、詹天佑、蒋光鼐、陈廉伯、千里驹等一批名人故居得到修缮保护,聚龙村岭南古村落、西门口瓮城遗址整治改造顺利完成,“五区一街”特色文化商业街区格局基本形成,历史文化街区建设稳步推进。

梳理确定了19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非遗项目和传承人数居广州市各区之首。

民俗民粹不断弘扬,我区被评为“广东十大传统美食之乡”和“中国曲艺之乡”。

顺利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荔湾胜境、古祠流芳和珠水流光入选“羊城新八景”,成为我区新文化名片和广州新城市标志。

西关文化旅游品牌日益凸显。

全面推广西关文化旅游品牌,定期举办“老广州民间艺术节”、“西关美食节”等品牌文化旅游节庆活动。

积极复兴西关民俗文化,定期在荔枝湾举办粤剧私伙局表演和西关婚俗巡游活动。

初步建成西关“老字号一条街”和“广州工艺美术中心”,推广“西关美食”和“西关五宝”。

开通全省首个旅游官方微博,成功举办荔湾文化旅游香港推介会。

文化产业稳步发展。

拥有珠江钢琴集团(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蓝弧动画公司(国家动画产业基地)等一批著名文化企业,从业人数2万多人,逐步形成“两带”(珠江黄金西岸创意产业带、花地河新经济产业带)、“八区”(荔湾北路设计港、东沙广州工业设计科技园等)、“十园”(1850创意园、922宏信创意园等)的新兴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格局。

(六)重大改革稳步推进,营商环境优化改善

“十二五”时期,我区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以开放增活力,以法治优环境,围绕中央和省市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各项任务部署,以构建阳光、法治、服务、效率政府为核心,加快推进重大改革,继续深化依法行政,营商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各项改革稳序推进。

全力推进“一号改革工程”,完善政务改革“三集中、三到位”集成服务模式,全面推行“综合受理、分类审批、统一出件”的综合受理联合审批模式,实现政务服务从“一站式”向“一表制”、“一网化”、“一窗式”转变。

率先开展综合行政执法和社区网格化管理改革,在全市成立首个区级综合行政执法局,实现了全区行政执法“连成一张网、基层全覆盖”。

全面铺开商事登记改革,实现营业执照全区通办,率先实行国税、地税、组织机构代码“三证合一”,实现了企业信息“一表制”和“四证一章联办”流程优化,使注册新办企业大幅提速。

财政监督管理进一步强化,积极推动区、街两级“三公”经费信息公开,实行财政专项资金竞争性分配,“三公”经费公开内容翔实程度和数据透明度均领先于全国其他地区。

营商环境持续改善。

精简优化行政审批,实施导办、协办、代办、联办“一站式”服务,推行政务服务“六个一”模式,实行并联审批、联合审批,做到网上办事大厅与实体办事大厅一体化,2014年,全区平均审批时间压缩率超过70%,“政务服务窗口数量压减率”和“政务服务功能覆盖率”均位列全市第一。

进一步推动政府信息向社会公开、开放,建成项目、税源、企业、招商、国有资产五个数据库并投入使用。

深入开展“三暖、三贴”活动,支持企业做大做强,成立区招商选资工作队伍,实施敲门招商、联动招商、靶向招商和产业链招商,贴身服务各招商载体和项目。

“十二五”期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也凸显出一些突出问题和不足,主要是:

经济结构调整处于“阵痛期”,经济增长总体乏力,产业结构升级缓慢,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占比较低。

城市转型进展迟缓,“三旧”改造与专业市场转型低于预期,城区环境形象仍需改善,白鹅潭经济圈和十三行商圈未能发挥应有的动力“引擎”作用;空间资源配置有待继续优化,以专业市场和滨江“退二”国企为代表,落后业态长期占用着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源,导致地区价值未能有效发挥。

文化驱动力依然不足,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尚未成为区域竞争的主要推动力。

此外,公共财税收入增长趋缓,财政收支压力较大,难以满足日益繁重的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任务。

二、发展环境与趋势

(一)机遇

1.世界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机遇

世界进入科技创新和商业模式更新互动耦合期,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趋势加快,“互联网+”如火如荼,“中国制造2025”加速推进,新商业模式和智能制造蓬勃兴起,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机器人、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和新业态迅猛发展,这些将为我区加速功能置换、结构调整和择机引入战略新兴产业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2.全面深化改革的机遇

党的十八大关于深化改革决定将成为贯穿“十三五”时期的主线,随着国家336项改革措施全面落实,将有助于推动国内逐步破除体制性、结构性矛盾,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社会创新活力,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创造新一轮改革红利,这无疑对缺乏土地等硬资源的荔湾而言形成持续性利好。

3.扩大对外开放的机遇

当前,国家正大力实施“一带一路”和自贸区战略,同时加速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广州市亦获批建立南沙自贸实验区,作为这一战略的有效配合和呼应,市委十届六次全会进一步提出加快建设“三中心一体系”,新一轮扩大开放格局为促进我区营商环境的优化及加大优势企业“走出去”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与契机。

4.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机遇

近期,区域合作浪潮涌动,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粤桂黔三省区启动高铁经济带共建,泛珠三角地区合作不断深化,我市与佛山、肇庆等市启动建设“广佛肇清云”大都市圈。

作为“西部门户、广佛之心”,我区恰处于这些区域战略的交汇点上,这为我区加大跨区资源整合及拓展战略性腹地提供了有利条件,为进一步加强与泛珠三角腹地城市合作带来了广泛机遇。

5.新型城镇化的机遇

国家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广州成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

我区是典型老城区,市政设施日益老化,危破旧房比重高,产业层次低,专业市场遍布全区,老国企遗留厂房较多,城乡二元结构明显,“三旧”改造任务繁重。

国家及广州实施新型城镇化试点,有利于加快我区“三旧”改造步伐,逐步探索形成旧城更新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与历史文化保护相兼顾的旧城区综合更新模式。

(二)挑战

1.“新全球化”趋势带来的挑战

当前,世界经济虽然呈现缓慢复苏之势,但整体上处于后危机时代的深度调整中的状况没有根本性改变。

在未来一段时期,国际投资贸易规则加速重塑,贸易保护主义仍将盛行,发达国家普遍加大“制造业回归”,而东南亚、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加快发展,外资吸引力显著增强,所有这些都使中国面临更加复杂的国际经贸环境与竞争,如果我们不能适应这种国际经贸“新常态”,则必将导致我区享受全球化红利的空间进一步缩小。

2.区域同质化竞争带来的挑战

一方面,与我区同处中心城区的越秀、天河、海珠等区,逐步建成民间金融街、国际金融城、琶洲国际会展商务区等高能级产业平台,不仅对我区总部经济、新兴产业等发展形成了强力竞争,也给规划打造白鹅潭滨水商务区造成了巨大的竞争压力。

另一方面,与荔湾相邻的佛山市及正在推进的广佛同城化是一把“双刃剑”。

随着广佛地铁的开通,千灯湖商圈功能日趋完善,商务吸引力与日俱增,与花地生态城接壤的南海、顺德则继续保持“县域强区”本色,由此形成了“弱中心”对接“强周边”格局,从而对我区吸引高端资源、提升产业能级形成了巨大挑战。

3.产业结构低端化锁定的风险

在宏观层面上,我区产业结构比例关系相对合理的,具有明显的城区经济特征。

然而,从产业内部结构看,与其它几个城区相比,我区产业层次明显偏低,传统商贸业占经济比重高,金融、信息、科技、专业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比重偏低;遍布全区的专业市场以“三现”为主,经营业态和模式落后,产业附加值和财税贡献低,却具有超强的发展惯性;制造业创新力弱,且产业结构单一,呈现“一业独大”的发展特征;电子商务、光电、3D打印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业态占比很低,远未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4.城区转型升级缓慢带来的风险

我区主要为老城区和过去的郊区组合构成,城市规划起点相对偏低,环境品质相对较差。

辖区北岸为广州最悠久的老城区,市政设施、交通道路及城市建筑群落陈旧拥挤,优质产业载体稀缺,危破旧房占全市50%以上;而南岸为典型的郊区地带,公共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在建设上存在较多局域性功能冲突。

一般而言,老城区的振兴发展,主要依赖对存量土地的再开发。

然而,近年来,我区城市更新难度加大,土地收储成本不断攀升,上位政策摇摆不定,房屋拆迁涉及多方利益博弈复杂激烈,耗时较长,“三旧”改造陷入几乎停滞的状态中,如果不能迅速扭转这种状况,加快释放优质产业载体,则我区经济在“十三五”时期将进一步陷入增长乏力的困境中。

(三)发展阶段及趋势

到“十二五”期末,荔湾区人均GDP近2万美元,理论上已进入高收入国家水平或发达经济行列。

但事实上,从产业结构、创新能力、环境保护、社会治理等方面看,我区尚处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过渡的交叉阶段,远未达到当今世界发达经济体的发展水平。

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我区经济增长进入换挡期,结构调整处于阵痛期,改革创新步入攻坚期,新兴产业及新业态发展处于成长期,空间整合(城市更新)与区域一体化进入加速期。

展望“十三五”时期,广州市确立了建设“三中心一体系”、“一江三带”及国家创新中心城市战略布局。

我区作为传统的“千年商都”,有着悠久的商贸文化传统,在“三中心一体系”战略中将重点致力于国际贸易中心的建设,突出打造白鹅潭商业中心和十三行商圈;作为“广佛之心、西部门户”,是全市唯一拥有“一江两岸”的城区,在“一江三带”战略实施中将成为最大受益者,成为城市更新与滨水环境改造的典范。

未来一段时期,借助市级重大战略的实施推进,我区经济发展模式将加速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内生增长、精明增长、品质增长、绿色增长成为主要的追求目标,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显著提升,以信息、科技、电商、金融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城市更新成为新一轮发展的主动力,同时,全区发展将逐步由城区经济向都市圈经济联动发展转变,资源拓展广度将进一步提升。

三、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遵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紧紧围绕省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目标要求和市实施“三中心一体系”、“一江三带”及国家创新中心城市建设等战略布局,以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为核心,以改革、开放与创新为动力,以深化区域合作发展为支撑,以白鹅潭经济圈建设为重要增长极,以改善民生福祉为根本落脚点,全面推进“传统、现代、自然”三大板块建设,优化完善“一核三带八区”产业空间布局,加快构建“1+3+N”层次分明、互促共融的区域特色产业体系,大力促进产业、科技、文化元素跨界交融发展,加快形成新的发展动力源和增长极,着力营造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和干净整洁平安有序城市环境,坚持稳中求进,着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增后劲,大力提升政府服务深度、区域产业高度、资源拓展广度、企业创新力度和民众幸福强度,努力打造旧城古韵与都市时尚有机融合、文明富裕、宜居宜业、充满魅力的“广佛之心、西部枢纽”。

(二)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达到发达国家基准水平,经济发展质量、城市环境品质和居民生活水平实现全面协同提升,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取得重大突破,白鹅潭商业中心、广钢新城贸易总部集聚区、大坦沙科技文化健康产业集聚区形成初步框架,“广佛之心、西部枢纽”进一步凸显,基本建成产业与文化、工作与生活平衡良好的魅力之城,基本建成服务经济发达、文化软实力彰显、公共服务优质、城市管理有序、环境优美宜居的广州西部副中心,基本建成广州融合周边、辐射泛珠三角的重要枢纽。

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我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1.繁荣荔湾

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改善,内生增长动力进一步增强,产业结构层次明显上升,创业活力进一步激发,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市场主体能级明显提升,经济实力实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成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