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3讲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教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748584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90.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3讲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教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3讲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教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3讲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教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3讲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教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3讲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教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3讲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教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3讲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教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3讲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教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3讲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教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3讲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教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3讲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教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3讲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教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3讲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教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3讲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教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3讲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教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3讲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教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3讲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教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3讲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教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3讲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教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3讲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教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3讲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教师.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3讲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教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3讲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教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3讲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教师.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3讲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教师

第13讲 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考点1|商业的发展

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

一、“工商食官”与民营商业的崛起

1.商业的产生

(1)原始社会末期,氏族部落内部和氏族部落之间出现商品交换。

(2)商代后期,货币广泛流通。

2.“工商食官”制度形成

商代后期,官府控制着绝大部分手工业品的生产和商业经营,形成“工商食官”制度。

3.民营商业的崛起

(1)时间:

春秋战国时期。

(2)原因: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使商业冲破“工商食官”制度的束缚。

(3)表现

①涌现出许多大商人。

②城市不断涌现。

③金属货币的出现并大量流通。

4.商业的发展

(1)时间:

秦汉时期。

(2)原因

①秦始皇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统一货币和度量衡,修建驰道,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②西汉开通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发展。

(3)城市经济的特点

①都城长安等中等以上城市设“市”,即商业区。

②市与居民区(坊)严格分开。

③市内设官署,监管交易。

④有严格的时间限制。

二、唐宋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初步繁荣

1.唐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1)原因

①政治统一。

②隋朝大运河开通。

③南方的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大量涌入市场。

(2)表现

①城市增多,长安和洛阳是全国著名的商业大都会。

②农村的草市和墟市日益增多。

③出现兼营旅店、货栈和商品交易的邸店,后来分离出专营货币存取和借贷的柜坊。

④出现最早的兑汇飞钱。

2.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1)北宋中期1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增多,草市和墟市普遍。

(2)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3.唐宋城市的变迁

(1)唐代:

市与坊分开,市有时间限制。

(2)宋代:

打破坊市制度,出现了瓦肆,营业时间不受限制。

4.元朝商品经济继续发展

(1)交通发达,漕运畅通,海运规模空前,海外贸易繁盛。

(2)元大都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

[易误辨析]       正确区分“柜坊”与“邸店”的职能

“邸店”是兼营旅店、货栈的场所,随着商业的发展,又从邸店中分离出柜坊。

“柜坊”是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的场所,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

三、明清的商帮

1.形成原因: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繁荣。

2.概念:

以血缘、乡谊为纽带,以会馆、公所进行联络,形成的地域性的商人集团。

最著名的是徽商和晋商。

3.特点

(1)人数多、资本雄厚。

(2)经营大宗商品交易和长途贩运,且走出国门。

(3)晋商还创办票号,开展汇兑、存款、放款业务。

(4)其经营之道在于重视商业信誉和商业道德,以儒道经商。

4.评价

(1)活动于明清商界,推动着商业的发展。

(2)其经营之道,反映了中国传统商业经营的最高水平。

[轻巧识记]       商业发展的“三先”、“三后”

NO.2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变化

史料一 ①海客乘天风,将船远行役。

②譬如云中鸟,一去无踪迹。

——[唐]李白《估客乐》

③夜雨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

——[唐]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时会琴客》

史料二 ④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宋]陆游《杂赋》

⑤尔来盗贼往往有,劫杀贾客沉其艘。

——[宋]王安石《商感》

史料三 ⑥(吴地市镇上)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远行村坊织成丝,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蜂攒蚁集,挨挤不开,路途无停足之隙。

……苏州长阊门外南濠黄家巷……(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甚繁,人物殷富,闾阎且千,鳞次栉比。

……⑦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

……千里之商贾,骈肩辐辏……吴越州郡,察其市肆,贸迁多系晋省之人。

——[清]徐锡龄《熙朝新语》

[学会读史]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

唐代商业发展概况

①“海客乘天风,将船远行役”→商业发展活跃,海外贸易发达;

②“譬如云中鸟,一去无踪迹”→商人为了逐利而离开家乡

③“夜雨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夜市出现,娱乐业、酒店等行业发达

史料二:

宋代商业发展概况

④“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商业发展深入农村

⑤“尔来盗贼往往有,劫杀贾客沉其艘”→商人安全得不到保障

史料三:

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基本情况

⑥“(吴地市镇上)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远行村坊织成丝,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蜂攒蚁集,挨挤不开,路途无停足之隙”→大量手工业产品进入市场,市镇经济发展

⑦“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

……千里之商贾,骈肩辐辏……吴越州郡,察其市肆,贸迁多系晋省之人”→区域间长途贩运业的较快发展

[学会用史]

(1)根据史料一,概括唐朝商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提示:

唐朝时,商业贸易活跃,一些商人为追逐利润而远离家乡;海外贸易发达,出现不受时限的夜市,酒店和娱乐业兴旺。

(2)根据史料二,你能看出哪些历史信息?

面对商品经济发展的新状况,宋朝依旧实行什么经济政策?

提示:

历史信息:

商业发展深入农村,出现“草市”;富商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得不到保障。

政策:

重农抑商。

(3)根据史料三,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提示:

区域间长途贩运业的较快发展;大量手工业产品进入市场;市镇经济发展;商帮出现。

史论归纳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变化规律及其影响

(1)变化规律

①商业活动场所、时间的变化:

先在城市,后向农村发展;先是时间、地点固定,后时空限制被打破。

②交易内容的变化:

先以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奢侈品为主,后转向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品。

③交易媒介的变化:

开始是物物交换,接着出现一般等价物——贝等货币,后来货币固定为金银。

北宋还出现纸币交子。

④商人组织的变化:

由最初的亲缘组织发展为商帮。

⑤经营领域的变化:

由只局限于流通领域到逐渐与生产相结合。

(2)影响

①刺激了农业、手工业和城市的发展。

②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对自然经济起了破坏作用,同时也是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的挑战。

③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市民的生活和观念发生了变化。

NO.3应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

1.《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家喻户晓的诗作。

诗中叙述老翁“晓驾炭车碾冰辙”到长安城,“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此处的“市”是(  )

A.没有行政管理的草市B.地方自治的市镇

C.严格管制的集中市场D.沿街开铺的街市

C[南北朝时期,草市即已形成,且政府对这种草市实行行政管理,故A项错误;草市虽是民间集市,但政府对草市实行行政管理,并非地方自治,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可知在时间和空间上实行严格管制,故C项正确;唐代市尚未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可能沿街开铺,故D项错误。

]

2.商业是古代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中国(  )

A.工商食官是秦朝统一前商业经营活动的唯一模式和基本特征

B.重农抑商政策是导致唐代以前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社会根源

C.宋代打破坊市界限以及取消商业经营时间的限制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D.明清时期徽商、晋商的出现反映出商业领域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C[工商食官指的是官营手工业,它并不是秦朝统一前商业经营活动的唯一模式和基本特征,故A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是导致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社会根源,并非只是唐代以前,故B项错误;宋代“市”和“坊”的界限被打破,出现了早市和夜市,政府监管也不严格,故C项正确;明清时期徽商、晋商的出现只是反映了商品经济的繁荣,不能反映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判断资本主义萌芽的关键在于是否存在雇佣关系,故D项错误。

]

3.宋朝的户籍制度根据居城或居乡,划为“坊郭户”与“乡村户”,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划分城市户口与乡村户口。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等级观念的影响B.城市经济的发展

C.征收赋税的需要D.社会管理的需求

B[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增加,市民阶层不断扩大,于是有了“坊郭户”与“乡村户”的划分,B项符合题意。

]

考点2|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

一、明清的资本主义萌芽

1.开始产生:

明中期以后,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产生。

2.产生条件

(1)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达。

(2)小商品生产者产生两极分化

①破产的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②少数人积累资金,变成商人或手工业作坊主。

3.产生标志:

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出现。

4.发展表现:

手工工场的规模扩大,包买商更为活跃,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行业增多。

5.评价

(1)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十分缓慢而曲折,直到鸦片战争前夕,始终处于萌芽状态。

(2)就全国而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则是稀疏而又脆弱的。

[轻巧识记]       资本主义萌芽

二、明清的“重农抑商”政策

1.产生:

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

2.含义及措施

(1)重农政策

①含义:

重视农业生产,保护小农经济。

②目的:

确保封建赋税和地租的征收。

③措施:

抑制土地兼并,兴修水利、恤贫救灾、蠲免税粮等。

(2)抑商政策

①含义:

限制民营工商业的发展。

②措施:

继承传统的禁榷制度,对盐、茶叶等实行专卖制度;设置关卡,对民营商业、民营手工业征收重税等。

3.影响:

不仅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而且强化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概念阐释]       农本思想

农本思想是“农为本,工商为末”,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黄宗羲“工商皆本”的思想,是在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情况下产生的,是对中国古代“农本”思想的一种冲击。

三、清朝的“海禁”政策

1.实施原因

(1)防止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阻止外族入侵。

(2)受“天朝上国”思想的支配。

(3)根本原因: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2.表现

(1)下令“禁海”,禁止商人前往南洋贸易,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2)只开广州一个口岸进行对外通商,由“十三行”统一经营外贸事宜。

3.影响

(1)阻碍了国内工商业的发展和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

(2)使中国与世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3)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落后于世界潮流。

[易误辨析]       “海禁”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

“海禁”是指明清时期严厉禁止私人出海贸易,海外贸易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主要是防内。

闭关锁国是指明清时期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如清朝规定一切对外贸易均在广州“十三行”进行,主要是防外。

NO.2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史料一 (明清时期)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①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

因此,我们可以说,②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史仲文、胡晓琳《中国全史·商贾史》

史料二 即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至远之无方,故有四五千金所造之洋船,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

……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论南洋事宜》

[学会读史]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

“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①“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商人投资方向为买田置地和供应下一代读书

②“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说明了阻碍商业发展的原因

史料二:

“海禁”政策产生的危害

注意省略号在研读史料中的作用:

省略号前内容→“海禁”政策限制了开拓海外市场

省略号后内容→“海禁”政策导致了沿海居民贫困化等严重的社会问题

[学会用史]

(1)概括指出史料一中描述的社会现象。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上述现象出现的经济政策因素。

提示:

现象:

财富主要用于购田置地;供应子女读书。

政策:

重农抑商。

(2)史料二反映的经济政策产生了哪些消极影响?

提示:

不仅使沿海人民生活走向困苦,也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还造成了社会的动荡不安。

史论归纳

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实行的原因、主要表现和影响

(1)原因

①封建经济以农业为本,农业直接关系到封建政权的兴衰存亡。

②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的流动性,与农耕经济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相矛盾。

③法家强调抑商的主张。

④“重义轻利”观念的影响。

⑤根本原因:

自然经济的产物,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

(2)主要表现

①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商业为末,形成轻视商人的主流价值取向。

②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

③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

④从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通过国家立法、征收重税、国家垄断经营等方式打击商人。

(3)影响:

“重农抑商”对于保护农业生产的发展,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以及维持社会的相对稳定,都起过积极作用;但在封建社会后期,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NO.3应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

4.(2017·揭阳质检)在明朝中后期通行的日用百科全书里收有雇工文约的一般格式:

立雇约某都某人,今因生意无活,情愿托中雇到某都某名下,替身农工一年,议定工银若干,言约朝夕勤谨,照管田园,不敢懒惰,主家杂色器皿,不敢疏失,其银按季支取,不致欠少,如有疏失,照数扣算。

风水不虞,此系天命,存照。

对这一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

①说明了雇佣关系的货币化 ②雇主和佣工有浓厚的人身依附关系 ③反映出当时土地兼并严重 ④佣工在农业生产上已大量使用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A[由雇主用白银支付雇工工资可知雇佣关系货币化,故①正确;雇主和佣工之间通过合同契约在工作上建立一定的人身依附关系,但是佣工有人格和身份上的独立性,人身依附关系不强,故②错误;材料只是展现雇工文约的格式,无法得出土地兼并严重的信息,故③错误;由材料中把雇工文约形成了统一的格式,体现出雇工现象普遍,故④正确,A项符合题意。

]

5.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帝王们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

照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下列结论中成立的是(  )

A.重农抑商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

B.重农抑商是因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而导致的

C.重农抑商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们的明智选择

D.重农抑商政策是由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决定的

B[重农抑商在明清以前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但后期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故A、C两项错误;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帝王们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说明“重农抑商”政策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这主要是由自然经济生产方式决定的,故B项正确,D项错误。

]

6.“在广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

……他们在十三行住的时候,照法令不能随便出游。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这表明清政府(  )

A.禁止外国商人来华B.重视维护外商利益

C.加强沿海军事防御D.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D[由材料信息可知,清朝时期,在广州的外商,只有在夏秋两季商业交易时才能居住在十三行,而且,即使居住在十三行时,依照法令也不能随便出游。

这充分反映了清政府严格限制对外交往的政策,故选D项。

]

主题一 “车如流水马如龙”——古代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主题立意]

从春秋战国时期大商人的崛起到明清地域商人群体的兴起(徽商与晋商),反映了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由官府垄断到地域范围不断扩大、城镇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和发展的过程。

唐宋时期城市商品经济发展;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出现,且在自然经济的母体中开始孕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知识交汇]

系统归纳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发展阶段

商人

城市

商路

政策

兴起

商周

产生

整齐划一、逐渐繁荣、经济功能不强

国内商路

重视鼓励

春秋战国

私商

“重农抑商”

发展

秦汉

丝绸之路

全面控制

魏晋南北朝

中唐后有所松动

繁荣

隋唐

宋元

自由繁荣

鼎盛

明清

商帮

工商业市镇,经济功能为主

清朝只保留广州十三行

抑商锁国

主题二 “农本意识”“以末敛财,以本守之”——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主题立意]

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小农经济与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物,可以分为“重农”与“抑商”两方面。

“农本商末”思想滋长了小农意识、闭关自守思想,导致了“以末敛财、以本守之”观念的盛行,延缓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导致了商业文化的滞后。

闭关锁国政策是重农抑商政策在对外交往方面的延续和体现,抑制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直接导致清王朝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下迅速衰败。

[知识交汇]

比较“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

比较项

“重农抑商”政策

“海禁”政策

实施时期

战国时期开始实行,贯穿整个封建社会

明清时期

目的

相同点

维护封建统治

不同点

压制商人势力,维护封建统治基础,发展地主经济

防御外来殖民势力,维护封建体制

内容

相同点

压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不同点

严格控制国内市场和商业活动

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影响

相同点

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不同点

前期对古代农业的发展有利,后来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有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限制了中国与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本讲全国卷命题情况分析

考纲

考题统计

情境创设

相关考点

(1)商业的发展

(2)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2015·全国卷Ⅱ·27

明成祖迁都

明代商业发展

2015·全国卷Ⅰ·26

宋代东南沿海出现民间崇拜

宋代沿海商业发展

2014·全国卷Ⅰ·27

外国货币涌入中国

古代对外贸易

2014·全国卷Ⅱ·26

交子在民间流通

宋代商品经济发展

2013·全国卷Ⅱ·26

人物描述

明代区域长途贸易

2013·全国卷Ⅰ·40

古代海洋的利用

古代经济特点

2012·全国卷·26

社会结构的变动

明清工商业的发展

把握高考规律 领悟高考真谛

真题实战

解题支招

1.(2015·全国卷Ⅱ)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

这一举措客观上(  )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迁都并不是都城位置的简单变化,这一举措势必需将大量人口、物资由南方迁往北方,这在客观上会对区域间的经济交流产生积极影响

B[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的含义。

明成祖迁都北京,实现了政治重心的北移,客观上加强了南北经济交流,促进了贸易的发展,故选B项。

明成祖时期国家早已统一,故A项错误;迁都有利于跨区域贸易的发展,明清时期出现了以徽商和晋商为代表的商帮,故C项错误;南宋时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这种经济格局一直到明清时也未改变,故D项错误。

]

2.(2015·全国卷Ⅰ)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

这反映出(  )

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自然崇拜与人的社会存在有着密切关系,一般都崇拜其生存地区的对社会生产与生活影响最大或危害最大的自然物和自然力,宋代东南沿海的民间崇拜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答案一目了然

C[材料中的“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等信息,反映了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的上升,故C项正确。

B项材料中有所反映但不是材料的主旨,A项结论无法从材料中得出,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不可能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D项说法错误,故排除A、B、D三项。

]

3.(2014·全国卷Ⅱ)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

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

这表明交子(  )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何谓交子,交子有何作用,带着这两个问题来分析选项,答案唾手可得

A[根据材料中“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可知B项的结论错误。

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

4.(2014·全国卷Ⅰ)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

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在对外贸易中一直处于出超地位,根据出超的表现筛选答案,轻松易得

A[题干材料反映了清初实施海禁以前,中外贸易在民间表现突出,但外国货物在中国很少,外国银钱已在民间流行开来,体现了中国货物出口增多,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居于优势地位。

题干材料无法体现外来货币是否干扰了中国市场,排除B项。

也无法体现自然经济受到冲击或清朝统治出现问题,排除C、D两项。

]

5.(2013·全国卷Ⅱ)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

“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

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

”这表明当时(  )

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 

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

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

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贸易,简而言之就是区域间互通有无,商人跋涉千里进行贸易,其目的是获得丰厚的利润,利益的驱使促使贸易繁荣,再进一步分析为什么会存在这种商业利益

D[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理解材料的主旨,同时应理解“大庾岭”这一地理概念,分清岭南、岭北为不同的地理区域。

大庾岭为五岭之一,明朝时期由于大庾岭以南和大庾岭以北物产的差异,使得长途贩运贸易兴盛。

A、C两项在材料中都没有体现,B项结论片面,故选D项。

]

6.(2012·全国卷)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

“(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

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

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

”据此可知(  )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B.工商业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数据比较要“慧眼识变化”。

从“变化”中可以看出农业人口的大幅减少和从事工商业人数的增加,如此一“看”,答案立刻“浮出水面”

B[“(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说明从事农业的人数多)、“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说明许多原本从事农业的人员转而从事工商业)、“今去农而……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说明大部分原本务农的人员已不再从事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