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纲版走向高考一轮生物复习阶段性测试十四生态系统环境保护.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74934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37.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纲版走向高考一轮生物复习阶段性测试十四生态系统环境保护.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大纲版走向高考一轮生物复习阶段性测试十四生态系统环境保护.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大纲版走向高考一轮生物复习阶段性测试十四生态系统环境保护.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大纲版走向高考一轮生物复习阶段性测试十四生态系统环境保护.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大纲版走向高考一轮生物复习阶段性测试十四生态系统环境保护.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大纲版走向高考一轮生物复习阶段性测试十四生态系统环境保护.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大纲版走向高考一轮生物复习阶段性测试十四生态系统环境保护.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大纲版走向高考一轮生物复习阶段性测试十四生态系统环境保护.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大纲版走向高考一轮生物复习阶段性测试十四生态系统环境保护.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大纲版走向高考一轮生物复习阶段性测试十四生态系统环境保护.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大纲版走向高考一轮生物复习阶段性测试十四生态系统环境保护.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大纲版走向高考一轮生物复习阶段性测试十四生态系统环境保护.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大纲版走向高考一轮生物复习阶段性测试十四生态系统环境保护.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大纲版走向高考一轮生物复习阶段性测试十四生态系统环境保护.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大纲版走向高考一轮生物复习阶段性测试十四生态系统环境保护.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大纲版走向高考一轮生物复习阶段性测试十四生态系统环境保护.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大纲版走向高考一轮生物复习阶段性测试十四生态系统环境保护.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大纲版走向高考一轮生物复习阶段性测试十四生态系统环境保护.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纲版走向高考一轮生物复习阶段性测试十四生态系统环境保护.docx

《大纲版走向高考一轮生物复习阶段性测试十四生态系统环境保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纲版走向高考一轮生物复习阶段性测试十四生态系统环境保护.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纲版走向高考一轮生物复习阶段性测试十四生态系统环境保护.docx

大纲版走向高考一轮生物复习阶段性测试十四生态系统环境保护

阶段性测试(十四) 生态系统、环境保护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2010·广东惠州二调)以下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个池塘中的全部水生植物组成一个水生生物种群

B.能够顶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的是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C.马尾松林地中的所有树木构成了生物群落

D.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种植、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

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A项中的“水生植物”包括多种生物,所以不是种群;能够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的是种群的年龄组成;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答案:

D

2.(2009·北京西城抽样测试)在生态系统中,连接生物和无机环境的两个重要组成成分是(  )

A.生产者和非生物成分

B.消费者和有机物质

C.生产者和消费者

D.生产者和分解者

解析:

从生态系统三类生物成员的作用考虑,无机自然界中的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只有通过生产者才能进入生物群落。

构成生物的各种物质元素,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将动植物的尸体、粪便及残枝败叶分解并全部转变为无机物归还到无机自然界。

由此可见,没有生产者,就不会有复杂多样的生物界,而没有分解者,生产者就不能长期生存。

答案:

D

3.(2010·河南南阳质检)在“草→蝗虫→鸟”组成的食物链中,蝗虫所获能量或其能量去向不包括(  )

A.蝗虫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

B.由蝗虫的粪便流入分解者体内的能量

C.流入鸟体内的能量

D.由鸟的粪便流入分解者体内的能量

解析:

蝗虫粪便中储藏的能量是没有被蝗虫消化吸收的草的能量,不属于蝗虫同化的能量,因此B选项所述能量既不是蝗虫所获得的能量,也不是蝗虫体内能量的去向。

答案:

B

4.(2010·北京西城检测)某生态系统中存在如右图所示的食物网,如将丙的食物比例由甲∶乙=1∶1调整为甲∶乙=2∶1,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该生态系统能承载丙的数量是原来的(  )

A.1.875倍        B.1.375倍

C.1.273倍D.0.575倍

解析:

解题时应该从丙出发,设当食物比例为甲∶乙=1∶1时,丙的能量为x,则需要的甲为(1/2)x×10+(1/2)x×10×10=55x;设当食物比例为甲∶乙=2∶1时,丙的能量为y,则需要的甲为(2/3)y×10+(1/3)y×10×10=40y。

由于两种情况下,生产者的数量是一定的,所以55X=40y,y=1.375x。

答案:

B

5.(2010·湖北武汉4月调研)对一个受到农药轻度污染的湖泊进行调查,测得该湖泊内具有食物链关系的甲、乙、丙、丁四个生物种群所同化的总能量如下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生物种群

能量(kJ)

1.3×108

2.8×109

2.9×107

9.1×107

A.从种群的营养关系上看,它们之间只能形成一条食物链

B.除甲种群外,其他三个种群的同化作用类型都属于异养型

C.按照生物富集原理,丁种群体内的农药残留量是最多的

D.因捕食引起的竞争关系,可能涉及甲、丁两个种群

解析:

根据表中食物链的能量流动数据分析,乙为生产者;甲、丁两生物种群能量相近,不是捕食关系,其都是初级消费者;丙是次级消费者。

所以,它们之间能形成两条食物链;除乙种群外,其他三个种群的同化作用类型都属于异养型;根据生物富集原理,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种群体内的农药残留量越多,如题中的丙种群。

答案:

D

6.(2010·河北秦皇岛检测)下图1表示某水池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的种群密度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图2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图3表示某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同化的有机物的量占该生态系统有机物总量的比例关系;图4表示某生态系统中食草虫个体存活数与发育期的关系。

请同学们判断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分析图1,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间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仅剩一个种群,则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后仅剩下丙种群

B.分析图2可知:

若在第10年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200只,估算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负荷量约为200只

C.分析图3可知:

这四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最可能的是甲→乙→丙→丁

D.分析图4可知:

食草虫死亡率最大的时期是一龄幼虫

解析:

据图1可知,甲与乙是捕食关系,据题意,丙专以浮游动物为食,且一次性向水池中投入大量的丙,这样丙一方面大量捕食乙,另一方面又与乙争夺有限的水池空间,最后乙逐渐灭绝,丙因为没有食物也死亡,所以最后剩下来的只有甲;分析图2可知,第10年,种群的增长率最大,此时种群的数量达到K/2,因此,估算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负荷量约为400只;根据能量传递效率(10%~20%),分析图3可知,这四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最可能如图所示:

;分析图4中相关曲线的含义,同学们会很容易知道“食草虫死亡率最大的时期是一龄幼虫”,因为此时种群数量下降最快。

答案:

D

7.(2010·广西玉林、南宁两市联考)某山区在过去一段时间内,由于人们滥用农药和滥捕青蛙,导致农田中的青蛙几乎消失,虫害严重,粮食减产。

近年来当地村民已逐渐认识到上述做法的危害,同时在农科所科研人员的帮助下,向农田内放养一小批青蛙;几年来,虫害减少,粮食产量提高,农田内的青蛙数量逐渐增多。

有关科研人员对放养后青蛙种群的增长速率的变化情况进行取样调查,获得结果如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在图中a~c段内,农田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逐渐提高

B.在图中e点时,青蛙的种群数量达到K值,农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C.在测量时期内,青蛙种群呈“S”型曲线增长

D.上述情况表明农田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非常关键

解析:

在图中a~c段内,青蛙的增长速率逐渐加快,农田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逐渐变得复杂,抵抗力稳定性逐渐提高,恢复力稳定性逐渐降低,A错;在测量时期内,青蛙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升后降至0,则种群呈“S”型曲线增长;在图中e点时,增长速率为0,青蛙的种群数量达到K值,农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答案:

A

8.(2010·河北唐山模拟)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和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能量沿食物链单向流动,传递效率随营养级的升高而逐级递减

B.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自身的同化量

C.硫元素主要以SO2的形式,通过叶片上的气孔进入生物群落

D.森林生态系统比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高

解析:

能量流动的传递效率不会随营养级的升高而改变;硫元素主要以硫酸盐的形式被植物吸收,进入生物群落;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高于草原生态系统,而恢复力稳定性低于草原生态系统。

答案:

B

9.(2010·湖北重点中学联考)设计生态工程的常用方法之一是给食物链(网)“加环”,下列就是一种“加环”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用残渣来培育食用菌和蛆蛹,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

B.用玉米的副产品玉米芯生产木糖醇,可增加经济效益

C.用蛆蛹排泄物作有机肥还田,运用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D.在离开人的管理条件下,该生态工程仍可以正常运转

解析:

生态工程的设计原理是物质循环再生和能量的多级利用;离开人的管理,生态工程将不能正常运转。

答案:

D

10.(2010·四川巴中质检)红豆杉是我国珍贵的濒危树种。

南京中山植物园于20世纪50年代从江西引进一些幼苗种植于园内。

经过几十年的生长繁殖,现在已形成了一个种群。

某同学对红豆杉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统计,将统计到的植株按高度(h)分为5级,每一级的植株数量见下表。

请据此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等级

a级

b级

c级

d级

e级

高度(cm)

h≤10

10<h≤30

30<h≤100

100<h≤300

h>300

数量(株)

120

62

32

16

6

A.在植物园引种栽培红豆杉的措施属于迁地保护(易地保护)

B.对红豆杉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

C.分析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此红豆杉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稳定型

D.红豆杉的种子成熟后被某种鸟类吞食,果肉状的假种皮被消化而种子随粪便散播到山坡上再萌发生长,从种间关系看,鸟类与红豆杉之间存在捕食和种间互助关系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表格信息:

幼年个体数量多,老年个体数量少,可以确定此红豆杉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

答案:

C

11.(2010·浙江金华模拟)下面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请分析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曲线图中的“环境容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

B.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排列,三种模式的顺序依次为Ⅰ、Ⅱ、Ⅲ

C.据图可知虽然人类可以局部地改造环境,但不能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容量

D.据图分析给我们的启示是:

发展中国家经济相对落后,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路子势在必行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健是识图、获取有效的解题信息。

通过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的分析,很容易发现Ⅰ曲线是最理想的,可以说达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Ⅱ、Ⅲ曲线表示当人的数量超过“环境容量”时,环境就会对人类产生反作用,在生存斗争中,人的数量会大幅度下降;特别是Ⅲ曲线表明的情况最严重,已经造成“环境容纳量”的下降,因此,要达到可持续发展,就要注重环境效益,把保护环境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上,而不是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路子。

答案:

D

12.(2010·湖南十二校联考)“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在人们期盼的春天提前到来的时候,许多生态系统中相互依赖的物种,开始出现生殖发育不同步的危险变化。

如图所示在某国家公园记录到的随着橡树发芽长叶时间的提前出现的一些现象。

据图分析不合理的是(  )

A.图示相关的食物链是橡树→毛虫→鸟

B.由于气温上升提前的刺激,鸟类哺育幼鸟的时间也会提前,适应新环境

C.橡树发芽长叶时间提前,哺育幼鸟时期缺少食物,使幼鸟的成活率下降

D.全球变暖将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解析:

气温上升提前,橡树发芽长叶时间提前,毛虫数量峰值提前,但哺育幼鸟时期并没有改变,因缺少食物,会使幼鸟的成活率下降。

全球变暖使某些植物的发芽长叶时间提前,造成相关动物因生殖发育与之不同步而无法适应新变化而死亡,甚至灭绝,从而影响生物多样性。

答案:

B

13.(2010·江西南昌三校联考)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自动调节能力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热带雨林

B.湿地生态系统有十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它还有“地球之肾”的美称

C.农田生态系统总是朝着对人类有益的方向发展

D.人类活动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起支配作用,但分解者的功能较弱

解析: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越小,抵抗力稳定性越低;反之,越高,热带雨林的营养结构是最复杂的;农田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非常突出,只有人们不断地进行播种、施肥、灌溉、除草和治虫等活动,才能朝着对人类有益的方向发展。

答案:

C

14.(2010·中原油田质检)下图是用集合的方法表示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其中与图示不相符的是(  )

解析:

本题利用集合的方法考查有关的概念。

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地区)与海洋生态系统没有共同部分,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干旱地区,A项错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二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答案:

A

15.(2010·黑龙江大庆检测)下图1为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所反映的能量流动情况,图中的箭头符号为能量的流动方向,单位为kcat/(m2·年);图2为某一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其中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E1、E2代表能量的形式;图3为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的图解。

据图分析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据图1可知,在入射的太阳能中,生产者只利用了其中的1%左右

B.据图2可知Ⅳ为分解者,相当于图1中的A,能够利用各营养级转移来的能量

C.图3中猫头鹰体重每增加1kg,至少消耗A约25kg

D.据图可知,图1中的生产者相当于图2中的Ⅰ,相当于图3中的A

解析:

分析图1数据可知,16000/1500900≈1%,A项的结论是正确的;根据能量金字塔(图2)的特点,可知Ⅰ为生产者、Ⅱ为初级消费者、Ⅲ为次级消费者、Ⅳ为三级消费者,能量金字塔中不包括分解者;图3中的A是生产者,D项正确;对于C项,抓住“至少消耗”去解题,当猫头鹰体重增加1kg,全部来自食物链A→B→猫头鹰,且传递效率为20%时,消耗的A最少,1÷20%÷20%=25(kg)。

答案:

B

16.(2010·河南实验中学模拟)下列关于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产者、消费者与无机环境之间都可以直接进行碳循环

B.物质循环是指物质在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出现、循环流动,且带有全球性

C.物质循环沿着食物链、食物网进行

D.物质循环过程中始终伴随着能量流动

解析:

生产者可以通过光合作用(绿色植物等)或化能合成作用(硝化细菌等)将无机环境中的CO2转化成贮存能量的含碳有机物,又可通过有氧呼吸将含碳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转变成CO2释放到无机环境,但是消费者只能从生产者那里获取现成的有机物,所以A错;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答案:

A

17.(2010·河南六地市联考)某种植玉米的农场,其收获的玉米籽粒既可作为鸡的饲料,也可作为人的粮食,玉米的秸秆则加工成饲料喂牛,牛和鸡供人食用,人、牛、鸡的粪便经过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作为能源,沼渣、沼液作为种植玉米的肥料。

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据题干信息可以绘制出由鸡、牛、玉米和人组成的食物网,如:

B.流经该农场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自于生产者(如玉米)所固定的太阳能,无机环境中的碳以CO2的形式进入该人工群落

C.从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的角度分析,这种种植养殖模式较好地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高效利用

D.该农场各生物间的关系有牛与鸡之间的竞争关系、人与牛之间的捕食关系、人与鸡之间的捕食关系

解析:

收获的玉米籽粒作为鸡的饲料,玉米的秸秆则加工成饲料喂牛,牛和鸡所需的食物资源不同(或牛食玉米秸秆、鸡吃玉米籽粒),所以二者无竞争关系;收获的玉米籽粒既作为鸡的饲料,也作为人的粮食,鸡供人食用,所以人与鸡之间的种间关系是捕食与竞争;牛供人食用,所以人与牛的种间关系为捕食。

答案:

D

18.(2010·陕西宝鸡检测)甲、乙两个水池中各有由5个物种构成的食物网,如图所示,且这两个水池的生态系统在没有人为干扰的情况下均达到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

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每个水池的生态系统中有4条食物链,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自绿藻所固定的太阳能

B.假如鲫鱼1/4的食物来自绿藻,1/2来自轮虫,如果鲫鱼种群增加的能量为200kJ,那么其中直接来自绿藻和轮虫的能量最少分别为500kJ和2500kJ

C.为增加甲水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向池中引种了大量浮萍,一段时期后,水面长满了浮萍,水草、绿藻和轮虫相继死亡

D.为促进生物量的增加,向乙池中加入了较多的有机肥,一段时间后,池中绿藻爆发,其他4种生物会因生产者数量大增而迅速繁殖

解析:

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终止点是该生态系统中不能被其他生物所取食的生物,中间不能间断,因此图示中食物链有5条。

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本食物网包括绿藻和水草)所固定的太阳能。

B项中的“最少”是计算的题眼,能量的传递效率以20%来计算,如果鲫鱼种群增加的能量为200kJ,其中来自绿藻的能量为200×1/4÷20%=250kJ,来自轮虫的能量为200×1/2÷20%=500kJ。

引入浮萍,浮萍长满水面,使水草和绿藻缺少光照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死亡,轮虫因缺少食物而死亡。

较多地加入有机肥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出现水华现象,使水中溶解氧减少,会导致动物死亡,水草也会大量死亡。

答案:

C

19.(2010·吉林通化调研)下图表示生物圈中部分物质的循环。

A、B、C、D构成生物群落,①~⑨号箭头表示循环过程。

请据图分析判断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

A.若此图为硫循环的部分示意图,则X气体可以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由A的根从土壤或水体中直接吸收

B.若此图为硫循环的部分示意图,X气体造成大气污染的根本原因是SO2的排放量远远超出了生物圈的自动净化能力

C.若此图为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则图中标号①所代表的生理过程是光合作用

D.若短时间内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迅速增加,会造成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是温室效应

解析:

若此图为硫循环的部分示意图,则X气体为SO2,SO2可以转化成H2SO4随降水落入土壤或水体中,并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被A吸收,再用于合成蛋白质等有机物;若此图为碳循环示意图,从图中可看出①所代表的生理过程是光合作用;若短时间内大气中的CO2迅速增加,会造成温室效应。

答案:

A

20.(2010·重庆调研)下列有关生物圈和酸雨等问题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生物圈是一个在物质和能量上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 ②生物圈都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如一种生物数量增加时,它的天敌数量也会相应增加 ③酸雨能直接伤害植物的根,间接伤害植物的叶和芽 ④应用“原料—产品—原料—产品”的生产模式有利于生物圈的稳定 ⑤生物圈的形成是地球的理化环境与生物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 ⑥植物能吸收硫酸盐并将S元素用于合成核酸、蛋白质

A.①③⑥B.①②③④⑤

C.②④⑤⑥D.②④⑤

解析:

生物圈在物质上是自给自足的,但需要有源源不断的太阳能的输入;一种生物的数量增加时,它的天敌数量也会相应地增加,使这一物种的数量再降低,生物圈趋于稳定,体现了生物圈的自我调节能力;酸雨能直接伤害植物的叶和芽,影响植物的生长;为了维持生物圈的稳态,应用“原料—产品—原料—产品”的生产模式,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植物能吸收硫酸盐并将S元素用于合成蛋白质,但不能用于合成核酸,因为核酸中不含S元素。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21.(8分)(2010·河北石家庄4月检测)下图是某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图,雏鸭吃稻田里的杂草和害虫,用作物养猪、养鸭,用秸秆培育蘑菇、生产沼气,猪鸭粪:

沼渣肥田,生产出无公害的大米与蛋肉类。

请据图回答:

(1)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鸭与害虫的关系是________。

(2)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从生态角度分析,人们建立图示的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产的大米无公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蘑菇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________,如图示,在农业生产上,将蘑菇房与蔬菜大棚相通,可提高蔬菜产量,试分析其增产原因:

________。

(5)一般地说,农田生态系统的________稳定性较低。

(6)猪鸭粪、沼渣肥田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因此水稻和杂草是该生态系统中最主要的成分。

从能量角度看,建立生态农业的主要目的是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使其尽可能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从物质循环的角度看,建立生态农业的主要目的是减少污染,“废物”循环利用。

由于稻田中的鸭子捕食了大量的田间害虫,其粪便又可以肥田,因此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减少了污染。

由于农田生态系统中的作物种类单一,因此其群落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较低。

答案:

(1)水稻、杂草 捕食

(2)实现生态系统内能量和物质的多级利用,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减少环境污染(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提高能量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

(3)生产过程中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减少了对水的污染

(4)分解者 蘑菇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可以供蔬菜进行光合作用,使其光合作用增强

(5)抵抗力

(6)微生物分解有机物可产生矿质元素供植物利用

22.(11分)(2010·江西南昌二轮复习测试五)一个科研小组对某温带湖泊及周边环境进行了生态学调查,此湖泊中生活着不同类型的植物和动物,在夏季和冬季不同水层的溶氧量的变化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调查时发现,绿藻和蓝藻主要分布在水体的表层,引起这一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________。

绿藻主要区别于蓝藻的细胞结构是________。

湖泊底泥层中分解者的异化作用类型是________。

(2)调查结果表明,夏季湖水6~l0米深处溶氧量下降,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这一水层中冬季湖水溶氧量明显高于夏季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调查时还发现,由于湖泊周围的森林被大量砍伐,开垦成农田,导致了湖泊的蓄洪能力下降,常发生水涝灾害,说明森林的功能是________。

(4)在此湖泊附近有一个以烧煤为主的热电厂,经检测发现,空气中SO2浓度较高。

湖水的pH呈酸性,且水中生物种类逐年减少。

大气中SO2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是:

一部分被________直接吸收,另一部分被氧化后与大气中水结合,形成H2SO4型酸雨落入土壤或水体中,以________形式被植物根系通过________的方式吸收进入植物体,在代谢中S元素可参与________的组成,进而被各级消费者所利用。

酸雨对生物体的危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引起藻类垂直分布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照。

绿藻是真核生物,有细胞核,蓝藻是原核生物,无细胞核。

湖泊底泥层中氧气少,分解者的异化作用类型是厌氧型。

(2)夏季湖水6~10米深处溶氧量下降,其主要原因是这一深度光照弱,植物的光合作用相对减弱,产氧少,而动物大多生活在这一空间内,对氧的消耗量大。

冬季温度低,生物的有氧呼吸减弱,对氧的消耗相对减少,故在这一水层中冬季湖水溶氧量明显高于夏季。

(3)森林被大量砍伐后,常发生水涝灾害,说明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

(4)大气中SO2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有两条:

一条是以SO2的形式被气孔吸收,一条是以硫酸盐的形式被根主动运输吸收。

S元素在生物体内参与蛋白质的合成。

答案:

(1)光(阳光) 有细胞核 厌氧型

(2)动物大多生活在这一空间内,对氧的消耗量大,而植物的光合作用相对减弱 冬季温度低、生物的有氧呼吸减弱,对氧的消耗相对减少

(3)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4)(绿色)植物 硫酸盐 主动运输 蛋白质 影响水生生物(鱼类)的生殖和发育;直接伤害植物的叶和芽,影响植物的生长

23.(10分)(2010·辽宁抚顺模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