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考化学综合题的综合中考真题分类汇总及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749818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88.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中考化学综合题的综合中考真题分类汇总及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全国中考化学综合题的综合中考真题分类汇总及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全国中考化学综合题的综合中考真题分类汇总及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全国中考化学综合题的综合中考真题分类汇总及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全国中考化学综合题的综合中考真题分类汇总及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全国中考化学综合题的综合中考真题分类汇总及答案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全国中考化学综合题的综合中考真题分类汇总及答案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全国中考化学综合题的综合中考真题分类汇总及答案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全国中考化学综合题的综合中考真题分类汇总及答案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全国中考化学综合题的综合中考真题分类汇总及答案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全国中考化学综合题的综合中考真题分类汇总及答案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全国中考化学综合题的综合中考真题分类汇总及答案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全国中考化学综合题的综合中考真题分类汇总及答案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全国中考化学综合题的综合中考真题分类汇总及答案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全国中考化学综合题的综合中考真题分类汇总及答案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全国中考化学综合题的综合中考真题分类汇总及答案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中考化学综合题的综合中考真题分类汇总及答案解析.docx

《全国中考化学综合题的综合中考真题分类汇总及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中考化学综合题的综合中考真题分类汇总及答案解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国中考化学综合题的综合中考真题分类汇总及答案解析.docx

全国中考化学综合题的综合中考真题分类汇总及答案解析

一、中考初中化学综合题

1.漳州小吃手抓面,制作时要用发到大树碱,大树碱的主要成分是K2CO3.为了测定大树碱中K2CO3的质量分数,小文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1)用托盘天平称取10g大树碱样品,在称量过程中发现天平指针如图所示,则此时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

(2)用量筒量取一定量的水,为了准确量取水的体积,还需要使用的仪器是_________.

(3)把大树碱样品和水加入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使大树碱完全溶解,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_.

(4)向配好的溶液中逐渐加入CaCl2溶液,生成1g沉淀(假设大树碱中其它成分不参与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l2+K2CO3═CaCO3↓+2KCl).计算大树碱中K2CO3的质量分数.

(5)小文同学在配制好溶液后,发现纸片上还有残留固体,则计算出的大树碱K2CO3的质量分数_________(填“偏大”或“偏小”)

【答案】

(1)往左盘加树碱至天平平衡;

(2)胶头滴管;(3)搅拌,加速溶解;

(4)大树碱中K2CO3的质量分数为13.8%;(5)偏小。

【解析】

试题分析:

(1)指针偏右,说明左盘大树碱样品小于10g,则此时应进行的操作是往左盘加大树碱,至天平平衡;

(2)用量筒量取一定量的水,为了准确量取水的体积,还需要使用的仪器是胶头滴管;(3)溶解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加速溶解;(4)设碳酸钾的质量为x,根据两种盐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aCl2+K2CO3═CaCO3↓+2KCl

138100

x1g

解得x=1.38g,所以大树碱中K2CO3的质量分数:

(1.38g÷10g)×100%=13.8%;(5)纸片上还有残留固体,则溶液中溶质偏小,质量分数偏小。

考点:

考查量筒、托盘天平的使用及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的知识。

2.氯化钠的生活、生产中有广泛的用途。

(1)除去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实验中,主要有四步实验,如图:

①下列关于步骤Ⅱ操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_____(填字母)。

A 滤纸的边缘要低于漏斗口B 液面不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C 玻璃棒要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D 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紧靠烧杯的内壁

②操作Ⅲ中,用到的仪器有酒精灯、铁架台、蒸发皿和_____;当观察到蒸发皿内_____时,停止加热,让余热蒸干剩余液体。

(2)用氯化钠固体配制

质量分数为

的氯化钠溶液。

①配制时,涉及以下实验步骤A称量及量取B计算C溶解D装瓶贴标签。

其正确的实验步骤顺序是_____(填字母)

②用托盘天平称量所需的氯化钠,托盘天平调节平衡后,接下来的操作应该是_____(填字母)。

A 先在左盘纸片上加氯化钠,后在右盘纸片上加砝码

B 先在右盘纸片上加砝码,后在左盘纸片上加氯化钠

③下列操作会导致配制的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大的是_____。

A 氯化钠固体中含有杂质

B 烧杯未干燥直接用于配制溶液

C 用量筒量取水时采用俯视方法读数

D 称量药品时

砝码放在左盘并移动了

游码

④若用质量分数为

的氯化钠溶液配制上述溶液,需要加水_____

【答案】B玻璃棒出现较多量固体BACDBC62.5

【解析】

【分析】

【详解】

(1)除去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实验中,主要有溶解、过滤、蒸发、计算产率四步,

A、过滤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滤纸的边缘要低于漏斗口,选项正确;

B、液面不低于滤纸的边缘会造成杂质不经过滤纸过滤直接进入滤液中,不能起到除杂的目的,选项不正确;

C、过滤时若玻璃棒靠在单层滤纸一边容易捣破滤纸,使杂质进入滤液,所以要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选项正确;

D、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紧靠烧杯的内壁,加快过滤速度,选项正确;

②操作Ⅲ是蒸发,用到的仪器有酒精灯、铁架台、蒸发皿和玻璃棒;当观察到蒸发皿内出现较多量固体时,停止加热,让余热蒸干剩余液体;

(2)

①用氯化钠固体配制

质量分数为

的氯化钠溶液,需要经过计算、称量及量取、溶解、装瓶贴标签,则正确的实验步骤顺序是BACD;

②用托盘天平称量所需的氯化钠,托盘天平调节平衡后,应先在右盘纸片上加砝码,后在左盘纸片上加氯化钠;

A、氯化钠固体中含有杂质,使得所称量的氯化钠质量偏小,导致溶质的质量分数偏小;

B、烧杯未干燥使溶液中溶剂水的质量偏大,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C、用量筒量取水时采用俯视方法读数,则所量取水的实际体积偏小,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偏大;

D、称量药品时应左物右码,若砝码和物品放反了,且移动了游码,则所称量物质的实际质量=砝码-游码=

-

=4g<6g,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④若用质量分数为

的氯化钠溶液配制上述溶液,根据稀释前后溶液中溶质质量不变,设需要加水的质量为x,则有100g×6%=(100g-x)×16%,x=62.5g。

【点睛】

除去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实验中,主要有溶解、过滤、蒸发、计算产率四步;用一定量固体氯化钠配制溶液过程中,用到的仪器有天平、量筒、烧杯、玻璃棒、药匙、胶头滴管;配好的溶液盛放于细口瓶中;导致配制的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低的因素有:

氯化钠固体中含有杂质,烧杯不干燥直接用于配制溶液,用量筒量取水时采用仰视方法读数,药品与砝码位置放反等,在稀释溶液时抓住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

3.金属材料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中。

(1)下图金属应用的实例,主要利用金属的导热性的是____________(填序号);

(2)用一氧化碳和磁铁矿石(主要成分是Fe3O4)炼铁,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用2000t含Fe3O480%的磁铁矿,理论上能炼出含铁96%的生铁的质量为____________t。

(3)铝制品形成致密保护膜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氢化镁(MgH2)是一种贮氢合金,当它与H2O混合时释放出氢气,同时生成一种碱,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某同学在实验室进行了两个有关金属性质的实验:

实验I:

硫酸镁溶液和锌粉混合

实验II:

硫酸亚铁溶液与锌粉混合

在上述两个实验结束后,该同学将实验I和II的物质全部倒入同一个烧杯中,发现烧杯内的银白色固体明显增多,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方程式说明)。

一段时间后过滤,向滤渣中滴加盐酸,结果有气泡产生。

那么,滤液中所含金属离子的情况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写序号)。

①Mg2+②Mg2+、Zn2+③Mg2+、Fe3+④Zn2+、Fe2+⑤Mg2+、Zn2+、Fe2+

【答案】B4CO+Fe3O4

3Fe+4CO21206.94A1+3O2=2A12O3MgH2+2H2O=Mg(OH)2+H2↑FeSO4+Zn=ZnSO4+Fe②⑤

【解析】

【详解】

(1)

A、金属制成电缆主要是利用了金属的导电性,故不符合题意;

B、电热水壶主要是利用了金属的导热性,故符合题意;

C、金属丝主要是利用了金属的延展性,故不符合题意;

D、金属乐器主要是利用了金属的耐腐性和特殊光泽,故不符合题意;故填B;

(2)一氧化碳还原Fe3O4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故填

设生成含铁96%的生铁的质量为x,

232∶168=(2000t×80%)∶96%x

解得x≈1206.9t,故填1206.9t;

(3)铝在空气中和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阻止里层的铝继续被氧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故填4A1+3O2=2A12O3;

(4)由题意可知氢化镁(MgH2)与H2O反应生成氢气和氢氧化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故填MgH2+2H2O=Mg(OH)2+H2↑;

(5)锌的活动性比铁强,但比镁弱,锌粉和硫酸镁溶液混合后不反应,锌粉剩余,但实验Ⅱ中的锌和硫酸亚铁反应,能置换出铁,当实验结束后混合废液出现银白色固体明显增多,说明锌和硫酸亚铁继续反应生成铁和硫酸锌,方程式故填FeSO4+Zn=ZnSO4+Fe;一段时间后过滤,向滤渣中滴加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滤渣中一定含有铁,可能含有锌,滤液中一定含有未参加反应的镁离子,反应生成的锌离子,可能含有剩余的亚铁离子,即溶液中所含金属离子的情况可能是Mg2+、Zn2+或Mg2+、Zn2+、Fe2+,故填②⑤。

4.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同金属材料关系十分密切。

(1)我国“蛟龙”号载人潜入器上使用了钛合金,钛合金放在海水中数年仍光亮如初,这是因为它_____。

(填字母代号)

a.易加工b.密度小c.熔点高d.耐腐蚀

(2)铁制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用盐酸清除铁锈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3)向含有Cu(NO3)2和AgNO3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所得固体的质量等于加入锌粉的质量。

①请分析所得固体的成分_____。

②写出一个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4)钢铁是基本的结构材料,称为“工业的骨骼”。

实验室可利用下图装置模拟炼铁反应。

a

b

①写出A装置玻璃管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②虚线框内选择D装置用于吸收CO2并收集CO,装置的连接顺序是:

c接_____,_____接d。

③请设计实验证明C装置烧杯中溶质的成分。

_____(简要写出实验步骤、现象及结论)

(5)国产C919大型客机上使用了大量的铝合金。

工业上常用电解熔融的氧化铝冶炼铝,同时得到氧气。

计算电解20.4t氧化铝,理论上能生成铝的质量是多少_____?

【答案】dFe2O3+6HCl=2FeCl3+3H2O银、铜或银、铜、锌Zn+2AgNO3==2Ag+Zn(NO3)2或Zn+Cu(NO3)2=Cu+Zn(NO3)2Fe2O3+3CO

2Fe+3CO2ba取C中溶液适量,于试管中,先加入足量的氯化钙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证明有碳酸钠,然后向所得溶液中加入酚酞试液,如溶液变红则证明溶液中除有碳酸钠外,有氢氧化钠,如不变色,则溶液中只有碳酸钠。

10.8t

【解析】

【分析】

【详解】

(1)我国“蛟龙”号载人潜入器上使用了钛合金,钛合金放在海水中数年仍光亮如初,这是因为它耐腐蚀性强,故选d;

(2)铁制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用盐酸清除铁锈的原理是氧化铁和盐酸生成氯化铁和水,化学方程式为Fe2O3+6HCl=2FeCl3+3H2O;

(3)锌、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锌>铜>银,向含有Cu(NO3)2和AgNO3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锌先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银,每65份质量的锌生成216份质量的银,使固体质量增加;硝酸银完全反应后,加入的锌与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铜,每65份质量的锌生成64份质量的铜,使固体质量减少。

充分反应后过滤,所得固体的质量等于加入锌粉的质量,说明硝酸银、硝酸铜都与锌发生了反应。

①据上述分析可知所得固体的成分银、铜(锌刚好完全反应)或银、铜、锌(锌过量);

②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Zn+2AgNO3=2Ag+Zn(NO3)2或Zn+Cu(NO3)2=Cu+Zn(NO3)2;

(4)①A装置玻璃管内发生反应为氧化铁和一氧化碳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Fe2O3+3CO

2Fe+3CO2;

②虚线框内选择D装置用于吸收CO2并收集CO,装置的连接顺序是:

c接b,a接d;

③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C中的溶质一定有碳酸钠,可能有氢氧化钠,即溶质可能是Na2CO3或Na2CO3、NaOH;

设计实验证明C装置烧杯中溶质的成分的方法:

取C中溶液适量,放入试管中,先加入足量的氯化钙溶液,生成白色沉淀,验证并除掉碳酸钠(排除对氢氧化钠的验证的干扰),燃烧向所得溶液中加入酚酞试液,如溶液变红则证明溶液中还有氢氧化钠,如不变色,则溶液中只有碳酸钠;

(5)设电解20.4t氧化铝,理论上能生成铝的质量是x

x=10.8t

5.金属钴(Co)在国防工业中有重要应用。

某矿石中含钻的氧化物(CoO、Co2O3)研究人员在实验室用硫酸酸浸的方法提取钴元素,并探究最佳提取条件。

(1)写出下列化合物中Co元素的化合价:

CoO_________,Co2O3______________。

(2)酸浸时钴的氧化物发生如下反应:

反应ICoO+H2SO4=CoSO4+H2O

反应Ⅱ2Co2O3+4H2SO4=4CoSO4+O2↑+4H2O

反应ⅢCo2O3+2H2SO4+Na2SO3=2CoSO4+2H2O+Na2SO4

①反应后溶液中含钴元素的微粒是_________(填化学符号)

②已知反应前矿石中CoO的质量为ag,Co2O3的质量为bg,则理论上可以生成CoSO4____g(用含a、b的式子表示)

(3)为探究最佳提取条件,将矿石在一定条件下酸浸4小时,测量钴元素的浸出率部分数据如下:

编号

矿石用量(g)

硫酸用量(g)

Na2SO3用量(g)

温度(℃)

钻元素浸出率(%)

1

85.71

12.62

0

85

56.39

2

85.71

6.31

0

85

49.98

3

85.71

6.31

0

65

43.33

4

85.71

6.31

0.43

65

73.95

5

85.71

6.31

0.86

65

74.77

①本实验研究了哪些因素对钴元素浸出率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根据上表数据,其他条件不变,温度升高,钴元素的浸出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工业生产中采用实验______________(填编号)的提取条件更合理。

【答案】+2+3Co2+155×(a/75+b/83)硫酸用量、亚硫酸钠用量、温度增大4

【解析】

【分析】

【详解】

(1)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化合物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CoO中Co为+2价,Co2O3中Co为+3价;

(2)①由上述方程式可知,反应后钴元素以CoSO4存在于溶液中,所以溶液中含钴元素的微粒是Co2+;②设CoO生成CoSO4的质量为x,Co2O3生成CoSO4的质量为y,

CoO+H2SO4=CoSO4+H2O

75155

agx75/ag=166/xx=155×ag÷75

2Co2O3+4H2SO4=4CoSO4+O2↑+4H2O

332155×4

bgy332/bg=155×4/yy=155×4×bg÷332

则理论上可以生成CoSO4的质量为:

155×(a/75+b/83);

(3)①由表格中数据可知,对钴元素浸出率产生影响的因素有硫酸用量、亚硫酸钠用量、温度;②根据上表数据,其他条件不变,温度升高,钴元素的浸出率增大;③工业生产中应采用实验4的方案,虽然实验5的方案中钴元素浸出率最高,但考虑到实验4中亚硫酸钠的使用量接近实验5方案中的一半,综合考虑选择实验4的方案。

 

6.兴趣小组的同学探究一瓶敞口放置的NaOH溶液(原质量分数为10%)是否变质,进行了下述实验:

同学

小柯

小江

小龙

操作

各取一支相同规格的试管,在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待测溶液

滴入无色酚酞

加入足量的?

加入足量的BaCl2溶液

现象

变红

产生气泡

产生白色沉淀

结论

没变质

变质

变质

 

(1)小江加入的“?

”是___。

(2)小江认为小柯的实验和结论不正确,理由是___。

(3)小龙将沉淀过滤、洗涤、干燥,称量质量为1.97g。

已知小龙所取的待测溶液质量为10g,请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该待测溶液中变质生成物的质量分数。

_________

【答案】稀盐酸溶液(或稀硫酸或稀硝酸)碳酸钠溶液也是碱性的,也能使无色酚酞变红10.6%

【解析】

【分析】

【详解】

(1)因为氢氧化钠溶液在空气中如果变质,就会生成碳酸钠,而碳酸钠跟稀盐酸、稀硫酸、稀硝酸等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所以根据实验现象有气泡生成可知,小江加入的是稀盐酸(或稀硫酸或稀硝酸),且可判断氢氧化钠溶液变质;

(2)小柯的实验和结论不正确,理由是:

变质后产生的碳酸钠溶液也是碱性的,也能使无色酚酞变红

(3)解:

设该溶液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

106:

197=x:

1.97g,解之,x=1.06g,

答:

该溶液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10.6%。

7.NaOH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研究其制备、检验、贮存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1)工业上常用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方法制取Na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Cl+2H2O

2NaOH+Cl2↑+X↑。

X的化学式为______。

(2)为了探究NaOH样品中是否存在NaCl、Na2CO3杂质,设计如下实验方案:

注:

AgCl是白色固体,难溶于水和稀HNO3。

①乙中有无色无味气体产生,证明样品中含有Na2CO3。

产生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②试剂X为_____溶液;可证明NaCl存在的现象是______。

(3)某兴趣小组试图通过测定生成的CO2质量确定因久置而变质的NaOH固体中Na2CO3的质量分数,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并进行如下实验:

步骤一:

取一定质量的样品,加入气密性良好的锥形瓶中,然后在分液漏斗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称出装置总质量为m1。

步骤二:

打开分液漏斗旋塞,逐滴加入稀硫酸,待气泡不再产生时,关闭旋塞,称出装置总质量为m2。

①球形干燥管中不用NaOH固体而用CaCl2固体的原因是______。

②小明同学认为(m1-m2)即为生成的CO2质量,小红同学认为小明的想法不合理,理由是______。

(4)某工厂化验室用20%NaOH溶液洗涤一定量石油产品中残余H2SO4,共消耗NaOH溶液20g,洗涤后的溶液呈中性。

这一定量石油产品中所含H2SO4的质量为______(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H22HNO3+Na2CO3=2NaNO3+H2O+CO2↑硝酸银丙中产生白色沉淀CaCl2不吸收CO2,而NaOH吸收CO2锥形瓶内有残留的二氧化碳气体,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没有全部排出锥形瓶,导致(m1-m2)比实际生成的CO2质量偏小4.9g

【解析】

【分析】

【详解】

(1)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Na、Cl、H、O原子的个数分别为:

2、2、4、2,2、2、2、2,故X的化学式为H2;

(2)①硝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硝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NO3+Na2CO3=2NaNO3+H2O+CO2↑;

②为检验氯离子,试剂X为硝酸银溶液;可证明NaCl存在的现象是:

丙中产生白色沉淀;

(3)①球形干燥管中不用NaOH固体而用CaCl2固体的原因是:

CaCl2不吸收CO2,而NaOH吸收CO2;

②小明同学认为(m1-m2)即为生成的CO2质量,小红同学认为小明的想法不合理,理由是:

锥形瓶内有残留的二氧化碳气体,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没有全部排出锥形瓶,导致(m1-m2)比实际生成的CO2质量偏小;

(4)设一定量石油产品中所含H2SO4的质量为x。

x=4.9g

答:

这一定量石油产品中所含H2SO4的质量为4.9g。

8.厨房中,蕴藏着很多化学知识:

(1)活性炭常用于冰箱内除异味,是利用了它的_____性。

(2)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其灭火原理为_____。

(3)蛋白质是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

下列食品中富含蛋白质的是_____(填字母序号)。

A.米饭和馒头B.花生油和大豆油

C.鸡蛋和牛肉D.水果和蔬菜

(4)厨房中能用来除去水壶中水垢的物质是_____(填字母序号)。

A.食醋B.食盐水C.食用油D.洗洁精

【答案】吸附隔绝氧气 CA

【解析】

【分析】

【详解】

(1)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色素和异味;

(2)物质燃烧的条件是,物质具有可燃性、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与氧气充分接触,用锅盖盖灭,可以隔绝氧气,达到灭火的目的;(3)米饭和馒头中富含淀粉,属于糖类,花生油和大豆油富含油脂,鸡蛋和牛肉富含蛋白质,水果和蔬菜富含维生素;(4)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镁,食醋能和碳酸钙、氢氧化镁反应,能够去除水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