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9 高三地理南京市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地理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756257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99.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779 高三地理南京市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地理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1779 高三地理南京市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地理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1779 高三地理南京市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地理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1779 高三地理南京市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地理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1779 高三地理南京市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地理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1779 高三地理南京市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地理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1779 高三地理南京市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地理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1779 高三地理南京市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地理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1779 高三地理南京市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地理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1779 高三地理南京市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地理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1779 高三地理南京市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地理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1779 高三地理南京市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地理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1779 高三地理南京市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地理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1779 高三地理南京市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地理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1779 高三地理南京市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地理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1779 高三地理南京市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地理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1779 高三地理南京市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地理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1779 高三地理南京市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地理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1779 高三地理南京市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地理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1779 高三地理南京市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地理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779 高三地理南京市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地理试题.docx

《1779 高三地理南京市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地理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779 高三地理南京市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地理试题.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779 高三地理南京市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地理试题.docx

1779高三地理南京市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地理试题

江苏南京市2015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3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5年3月20日,欧洲各地出现日全食现象。

图1为“地月系示意图”,阴影表示夜半球,甲乙丙丁为月球绕地公转的位置。

据此完成1-2题。

1.日全食发生时,月球位于图1中的()

A.甲   B.乙    C.丙     D.丁

1.B

【考查方向】本题旨在考查日食的形成与原理,要求学生熟练的掌握基本知识和原理并运用到实际案例中。

【解析】发生日全食是因为太阳靠近月球轨道与地球轨道的一个交点,而同时月球在距此点的最远的点上。

当月亮完全处于地球和太阳之间时,对那些完全处于月亮阴影中的人来说,太阳的表面便被完全遮挡了,就发生了日全食,此时月球位于图中的乙地。

2.次日,恰逢农历二月初二,俗称春龙节。

我国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谚语。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春分节气,B.春龙抬头,各地观测北极星仰角开始增加

C.春龙播雨,农事活动开始D.冬季结束,舞龙庆祝

2.C

【考查方向】本题旨在考查跟节气相关的活动,跟实际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考察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解析】3月20日,由图可知,此时正值昼夜平分,应为春分日;第二天开始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向北运动,各地观测到的北极星的角度就是当地的纬度;龙抬头(二月二)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农事活动的开始;二月二象征象征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所以排除A.B.D。

   图2是“沿某经线附近部分地区气温、降水量分布图”。

读图完成3-4题。

3.据图判断甲乙两地的气候类型分别为()

A.热带季风气候  地中海气候B.热带草原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C.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D.热带草原气候  地中海气候

3.D

【考查方向】本题旨在考查气候类型的判断,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读图能力和对课本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

【解析】由图可知,甲地全年气温较高,一月份降水量较多,且最多为300mm左右,七月份降水较少,分为明显的干湿两季,为热带草原气候;乙地最冷月均温在0-15度之间,为亚热带气候,且雨热不同期,应为地中海气候。

4.对该图的表述,正确的是()

A.1月降水量南多北少B.7月气温自北向南递减

C.甲地降水量季节变化比乙地小D.甲地气温年较差比乙地大

4.B

【考查方向】本题借助气候类型统计图考查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析】由图可知,1月份降水量自南向北先减少到北回归线附近达到最少,后又随纬度增加持续上升;7月份气温自南向北逐渐降低;由上题判断可知,甲地为热带草原气候,降水量季节变较大,气温年较差较小。

【感悟园】气候是每年高考的必考内容,一般以区域作为背景,结合气候类型统计图考查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成因等,掌握好各种气候类型的相关知识就变得非常关键。

大家主要掌握好热带的四种气候类型(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沙漠和热带季风)、亚热带两种气候(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两种气候(温带海洋和温带大陆)的相关知识要求必须熟记,其他类型作为了解,只有掌握了之后,才能根据我们的气候类型三步走来判断气候类型:

(1)根据最冷月均温判断南北半球

(2)以温定带:

①、热带最低气温高于15度

、亚热带最低气温0-15度

、温带最低气温低于0度

寒带最高气温0度.(3)以水定型:

①夏雨型:

季风气候(热带亚热带温带)和热草

、冬雨型:

地中海

年雨型:

热雨温海

、少雨型:

热沙温大极地.

    图3是2015年寒假期间某位驴友在云南拍摄到的“孤峰残丘油菜花”。

图4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甲乙丙丁戊分别表示各类岩石和岩浆,abcde分别表示各种地质作用。

据此完成5-6题。

5.关于图3地区自然地理特征及其原因的分析,叙述正确的是()

A.冬季寒冷干燥——受西北季风影响      

B.缺乏地表水——渗漏严重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纬度低,海拔较高 

D.地表“孤峰残丘”——流水堆积作用

5.B

【考查方向】本题旨在考查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要求学生熟练的掌握我国的相关自然地理知识

【解析】由材料可知,本地位于云贵高原,四季如春;孤峰残丘为典型的流水溶蚀形成的喀斯特地貌,容易发生地下水的渗漏;亚热带硬叶林为地中海气候区的地带性植被,所以本题选B

6.该地的岩石类型及其地质作用与图4对应正确的是()

A.甲  c         B.丙d         C.丁e       D.戊  a

6.D

【考查方向】本题旨在考查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要求学生具备能有效从图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和举一反三的能力。

【解析】该地中的岩石为石灰岩,属于沉积岩;图4中由风化物经过固结成岩形成沉积岩。

【举一反三】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变式图例)

无论哪一种变式图,有三个箭头指向的一定是岩浆,岩浆向外一定指向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各有两个箭头指向。

  图5为“新疆某区域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为山前冲积扇绿洲。

完成7—8题。

7.关于该山前冲积扇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主要形成原因是风力堆积B.主要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

C.地势特点是南高北低D.气温日较差与年较差较大

7.D

【考查方向】本题旨在考查流水堆积形成的地貌,要求学生具备能有效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解析】山前冲积扇的形成属于流水堆积作用;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为土地荒漠化;由图可知,地势北高南低;本地位于大陆内部,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日较差与年较差较大。

8.该山前冲积扇绿洲的分布,体现的是()

A.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D.非地带性现象

8.D

【考查方向】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地环境的差异性的掌握,考查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和举一反三的能力。

【解析】本区域位于塔里木盆地,其地带性植被为温带荒漠,但此处出现绿洲,应为非地带性植被的体现。

   图6为“我国殷商以后山参资源主要分布区示意”图。

读图完成9—10题。

9.图6中显示我国殷商以后山参资源空间分布的特点是()

A.分布经度范围不断扩大                 B.分布纬度位置不断降低

C.向东北方向扩展,分布范围缩小         D.向西北扩展,分布面积缩小

9.C

【考查方向】本题旨在考查农作物的分布,考查学生有效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解析】由图可知,山参的分布向东北方向扩展,分布范围缩小。

10.殷商以后山参资源空间分布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①气候变迁,华北山参生长环境退化   ②东北开发较晚,原始森林茂密

③华北人口激增,过度采挖山参       ④消费市场萎缩,环保要求高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0.D

【考查方向】本题旨在考查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要求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举一反三的能力。

【解析】引起山参资源分布范围的变化,主要是因为:

①气候变迁,华北山参生长环境退化; ②东北开发较晚,原始森林茂密③华北人口激增,过度采挖山参。

    图7为“1990年—2008年上海不同区域常住人口年均增量(单位:

万人/年)图”。

读图完成11-12题。

11.关于图中不同区域常住人口年均增量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1990年至2005年中心城核心区人口减少

B.1990年至2005年近郊和远郊人口增加

C.2005年至2008年中心城核心区人口增加

D.2005年至2008年中心城边缘区人口增加

11.D

【考查方向】本题旨在考查人口数量的变化,要求学生具备能有效从图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解析】由图可知,1990年至2005年中心城核心区人口减少;1990年至2005年近郊和远郊人口增加;2005年至2008年中心城核心区人口增加;2005年至2008年中心城边缘区人口减少。

12.图中不同区域常住人口年均增量变化的的原因是()

A.远郊人口出生率不断提高

B.近郊环境与基础设施不断改善

C.中心城边缘区知名度不断上升

D.中心城核心区交通便捷

12.B

【考查方向】本题旨在考查人口变化的影响因素,搞清影响具体到某地的人口变化主导因素。

【解析】远郊区人口不断增加主要是由于人口的大量迁入;近郊区环境与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是吸引人口大量迁入的原因,导致本区域人口大增;中心城核心区人口外迁是由于大城市中心出现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污染等问题,导致大城市出现中心空洞化,也就是逆城市化现象。

图8为“丹麦两种不同农业地域类型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3-14题。

13.A区域的重要出口农产品有()

A.牛肉、面粉  B.葡萄酒、红肠    C.乳酪、奶粉   D.花卉、水果

13.C

【考查方向】本题旨在考查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举一反三的能力。

【解析】由图可知,A区域位于温带海洋气候区,农业地域类型的典型代表为乳畜业,产品以牛奶及其制品为主。

14.影响丹麦A与B农业区分布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水源        B.科技C.劳动力        D.热量

14.D

【考查方向】本题旨在考查农业的区位因素,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举一反三的能力。

【解析】A与B均位于温带海洋气候区,但A地纬度较高,热量略低。

图9为“2015年1—2月我国各省区规模以上工业同比增速地区分布”。

读图完成15—16题。

15.2015年1—2月我国各省区规模以上工业同比增速()

A.最快的两个省级行政分别是藏、贵

B.最慢的两个省级行政分别是辽、秦

C.东部经济带各省区快于西部经济带各省区

D.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级行政区北多南少

15.D

【考查方向】本题旨在考查工业的区位因素,对学生知识迁移和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能力要求较高。

【解析】由图可知,增长速度最快的两个省份为西藏和重庆;最慢的为黑龙江和上海;增加速度西部要快于东部,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级行政区北多南少。

16.各地区增速存在差异,其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①黑龙江、辽宁接受产业转移②北京、上海第三产业发展迅速

③江苏、山东、广东高新技术发展迅速 ④江西、湖南面临资源问题,工业发展受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6.B

【考查方向】本题旨在考查影响工业发展的因素,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知识迁移能力。

【解析】由图可知,各省区规模以上工业同比增速地区分布增速存在差异,主要原因是:

北京、上海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江苏、山东、广东高新技术发展迅速 。

图10为“2002-2011年我国某运输方式收入构成图”;表1为“2011年该运输方式里程长度居世界前五位的国家”。

读表完成17-18题。

排名

国家

里程数(km)

1

美国

224792

2

中国

93000

3

俄罗斯

87157

4

印度

63974

5

加拿大

46552

17.该运输方式可能为()

A.公路运输       B.航空运输    

C.铁路运输       D.管道运输

17.C

【考查方向】本题旨在考查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读图分析的能力。

【解析】由图可知,本交通运输方式的总收入不断增加,且以货运为主,运量较大,应该为铁路运输。

18.与该运输方式营运里程相关度最高的是()

A.人口数量       B.经济水平C.地形与气候     D.国土面积

18.D

【考查方向】本题旨在交通运输方式的影响因素,考察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解析】影响交通运输方式的因素主要从社会经济和自然、技术等因素考虑,铁路的特点是以中长途运输为主,所以国土面积较大国家更容易发展,里程更长。

(二)双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2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每小题选两项且全选对者得3分,选错、少选或不选均不得分。

图11是我国部分地区某年7月高温日数分布。

读图完成19—20题。

19.与乙地相比,甲地高温天气的原因有()

A.深居内陆,沙漠广布,吸热快 B.正午太阳高度大,白昼时间长

C.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降水少 D.地形封闭,不利散热

19.AD

【考查方向】本题旨在考查气候的要素气温,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读图能力。

【解析】首先确定两地的地理位置,甲地位于我国西北内陆,乙地位于长三角附近;其次温度分布的影响因素有:

海陆因素、地形、纬度、洋流、太阳直射点、天气等。

本题中甲地深居内陆,沙漠广布,吸热快;盆地地形,地形封闭,不利散热;本地受大陆气团控制,降水较少;同一时刻,距离太阳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

20.该月的高温酷暑对乙地造成的损失比甲地大,其原因是()

A.甲地资源储量较乙地小  B.乙地人口密度较甲地大

C.甲地防暑措施较乙地好D.乙地经济发达能源紧张

20.BD

【考查方向】本题旨在考查气候因素的造成的影响,要求学生具备能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

【解析】对于乙地来说,人口密度更大且经济更发达,能源更为短缺,所以对乙地造成的影响更大一些。

 图12为某区域水系图,图13为甲湖泊及与其相连乙河段的水位变化图。

读图完成21-22题。

 

21.湖泊水补给河水的月份是()

A.1月   B.7月    C.8月    D.11月

21.AD

【考查方向】本题旨在考查河流的补给问题,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读图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解析】由图13可知,6-10月份河流水位高于湖泊水位,此时河流位于丰水期,河流水补给湖泊水;11-次年5月份湖泊水位高于河流水,河流处于枯水期,湖泊水补给河水。

22.关于图中丙河河水流动方向的说法正确的是()

A.6月——从东北流向西南     B.7月——从西南流向东北

C.8月——从东北流向西南     D.11月——从西南流向东北

22.CD

【考查方向】本题旨在考查河流的补给问题,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读图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解析】由上题可知,6-10月份河流水位高于湖泊水位,此时河流位于丰水期,河流水补给湖泊水;11-次年5月份湖泊水位高于河流水,河流处于枯水期,湖泊水补给河水。

当河流水补给湖泊水时,由乙流向甲;湖泊水补给河流水时,由甲流向乙。

  图14为“全球稻—鱼系统分布图”。

稻-鱼系统是通过有效利用水土资源同时产出稻谷和水产品的重要农业方式。

完成23—24题。

23.该农业类型及其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混合农业,保护生态环境和保障食物供给  B.生态农业,物质和能量循环利用

C.立体农业,有效利用时间和空间           D.基塘农业,有效防止洪涝灾害 

23.AB

【考查方向】本题旨在农业类型的分布及特点,,要求学生具备能有效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解析】由材料和所学相关知识可知,稻-鱼系统属于混合农业,既可以更好的适应市场,增加收入,又可以保护环境和保障食物供给;同时又属于生态农业,有利于物质和能量循环利用。

【知识拓展】稻鱼共生系统是中国南方一种长期发展的农业生态系统,其主要特征是在水稻田中养鱼。

有的地方还发展为稻鱼鸭共生系统。

稻鱼共生系统的代表是浙江省青田县,稻鱼鸭共生系统的代表是贵州省从江县。

这两个项目都被列入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中国国家级重要文化遗产。

24.关于图中四地的地理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A.当甲地水稻收割之际,乙海域洋流流向自西向东

B.丙地发展稻-鱼系统有可能加剧当地用水紧张

C.南美洲较少发展稻鱼系统的主要原因是地形崎岖

D.戊地发展稻-鱼系统的优势条件是市场广阔

24.BD

【考查方向】本题旨在考查农业的区位选择,熟练的掌握的各地的地理特征,快速的将所学知识迁移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析】甲地位于非洲南部,属于亚热带地区,水稻一年两到三熟;乙海域洋流流动方向遵循“冬逆夏顺”;丙地区为热带沙漠气候,虽然紧靠尼罗河,但是蒸发量大,发展发展稻-鱼系统有可能加剧当地用水紧张;南美洲较少发展稻鱼系统主要是因为南美洲季风气候面积分布较小,水稻种植较少;戊地发展稻-鱼系统的优势条件是位于欧洲,经济发展水平高,市场广阔。

图15为“我国1985-2005年不同地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市场份额(%)变化图”。

完成25-26题。

25.关于三个区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市场份额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Ⅰ区先变大后变小B.Ⅱ区先变大后变小   

C.Ⅲ区2000年至2005年变化最大D.2005年Ⅱ区市场份额最大

25.AC

【考查方向】本题旨在考查三角坐标图的读法、工业的区位因素以及变化,要求学生具备能有效从图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解析】读懂三角坐标图是本题解决的关键,由图可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市场份额在Ⅰ区先增长,2000年达到最大值,之后开始下降;Ⅲ区1985-2000年浮动较小,2000年至2005年变化最大;Ⅱ区份额一直在增大;2005年市场最大份额依然被Ⅰ区占领,为50%左右。

26.导致Ⅰ区2000年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市场份额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新兴技术产业的引入B.国内外的产业转移    

C.劳动力数量不断减少D.产品产量不断下降

26.AB

【考查方向】本题旨在考查工业的区位因素变化以及产业转移,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和迁移。

【解析】Ⅰ区在2005年后劳动密集型产业与当地的经济发展不适应,大量外迁,为本地的产业结构升级和新技术的引入留出空间。

二、 综合题:

本大题分必做题(第27题—第29题)和选做题(第30题),共计60分。

2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3分)

材料一:

图16为陕西省区域图

3—5月

6—8月

9—11月

12—2月

5.4℃

19℃

7.7℃

-3.7℃

材料二:

陕西省太白县地处秦岭腹地。

境内海拔最高3767米,最低740米,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年降水量823mm。

表2为太白县四季平均气温资料。

 

 

(1)渭河平原与秦岭山地≥10℃积温的差异是  ▲ ,差异形成的原因是   ▲ 。

(2分)

(2)渭河平原与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分别是  ▲  、  ▲   ,它们的地貌特点分别是   ▲   、   ▲   。

(5分)

(3)太白县的发展方向之一是打造生态休闲产业,其考虑的主要自然条件有▲  。

(2分)

(4)汉水谷地城市分布的特点是   ▲  ,原因是   ▲  。

(3分)

27.(13分)

(1)差异:

渭河平原为3500℃-4500℃之间,秦岭为2500℃-3500℃之间(或渭河平原≥10℃积温比秦岭高)(2分)

原因:

渭河平原地势较秦岭低,积温较高(或秦岭地势较渭河平原高,积温较低)(2分)

(2)成因:

渭河平原因断裂(或地堑)下陷而成(或断层一侧岩体下降而成)(1分);黄土高原因风力堆(沉)积作用而成(1分)

特点:

渭河平原,地表平坦(1分);黄土高原地表崎岖(或千沟万壑)(1分)

(3)地处秦岭山地,地表崎岖,地貌景观丰富;长冬无夏(或夏季凉爽、气候适宜);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或植被茂密、空气洁净等)(任答两点得2分)。

(4)分布在河流沿岸(1分)  地形平坦;水源充足;水运便利(任答两点得2分)。

【考查方向】本题旨在考查影响温度的因素、地貌的形成原因、生态休闲产业的发展条件、城市的区位条件等,要求学生具备能有效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较强的读图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析】

(1)积温可以从图中直接读出,渭河平原为3500℃-4500℃之间,秦岭为2500℃-3500℃之间,渭河平原更高一些,主要是因为秦岭海拔较高;

(2)渭河平原的形成主要是断裂下陷而成的地堑,内部为平原地形,平坦开阔;黄土高原则是经过长时间的风力堆积形成,由于流水的侵蚀形成了沟壑纵横的地貌;(3)由材料二可知,太白县地处秦岭腹地,以山地地形为主,地形起伏较大,冬季气温在00C以下,夏季凉爽,植被茂密,空气良好等都为本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2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3分)

材料一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至少与20个国家进行了高铁合作或洽谈,其中“莫斯科—喀山—北京”的高铁途经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中国三国,全长超过7000公里,是欧亚高速运输走廊的试点项目。

材料二图17中,①②③分别表示“莫斯科—喀山—北京高铁线、西气东输三线工程和中俄原油管道”。

                                 图17

材料三  图18为“俄罗斯概况”图。

(1)分析俄罗斯鄂毕河下游大面积沼泽分布的原因。

   ▲  (3分)

运输线路

运输方式的特点

 

 

(2)比较①与③两类条运输线路 (4分) 

 

(3)俄罗斯人口集中分布在国土的   ▲  和   ▲  地区,影响其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

(3分)

(4)分析中俄原油管道对我国东北地区可持续发展产生的影响。

   ▲  (3分)

28.(13分)

(1)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地下有冻土层存在;有凌汛(任答三点)(3分)

(2)运输路线 运输方式特点

① 优点:

连续性强、运量大;缺点:

投资高、灵活性差(2分)

② 优点:

速度较快、运量较大、运费较低;缺点:

成本较高(2分)

(说明:

只要能答出相应特点,即可得分;分优、缺点两个角度,)

(3)南部(1分)

     南部:

纬度相对较低、气候相对温暖;矿产资源丰富。

(2分)

(4)经济意义:

缓解我国能源紧张状况,带动相关基础设施的发展,促进经济发展。

     社会意义:

增加就业,提高人民收入。

     生态意义:

改善大气环境。

(三点各1分,只答“促进经济发展”不给分)

【考查方向】本题旨在考查湿地的形成原因、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等,要求学生具备能有效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较强的读图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析】

(1)湿地的形成原因主要从气温较低,蒸发较弱;地形平坦,排水不畅等;地下冻土;河流的泛滥等方面回答;

(2)熟记铁路和管道优缺点即可回答本题,知识点比较简单。

(3)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为纬度、气候、海拔、资源、经济发展程度、交通等方面,俄罗斯纬度较高,所以人口分布在纬度相对较低的南部地区,矿产资源丰富的区域等。

(4)资源的跨区域其调配对于输入地来说,经济上,缓解我国能源紧张状况,带动相关基础设施的发展,促进经济发展;社会方面:

增加就业,提高人民收入;生态上,可以改善大气质量。

2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4分)

材料一   成渝经济圈总面积20.61万平方公里,2009年人口9840.7万,GDP总量1.58万亿元。

区域内水资源、矿产资源、天然气、森林资源均位居全国前列,工业和交通有相当基础。

长三角经济圈21.07万平方公里。

图19为成渝经济圈与长三角经济圈分布图。

 

材料二:

图20为中国产业转移路线示意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