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III.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758151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42.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III.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III.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III.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III.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III.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III.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III.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III.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III.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III.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III.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III.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III.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III.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III.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III.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III.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III.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III.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III.docx

《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III.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III.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III.docx

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III

2019-2020年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III)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鲁迅的通过转变国人的思想意识,振兴疲弱的旧中国的理想,我们称之为“精神至上观”或“精神至上主义”。

精神至上主义是鲁迅思想模式的一个特征,而这一思想特征的形成依据又主要与儒家文化传统有关。

精神至上主义作为鲁迅的一种思想模式,它需要长期的环境、心理、知识的积累和思想的训练才能形成。

就鲁迅的精神结构形成的历史文化语境而言,鲁迅从小受到的是正规的儒家文化的教育,他的最直接的文化环境是一个以儒家传统为信仰的正统家庭,鲁迅的精神结构在本质上是与儒家传统紧密传承的。

鲁迅之所以被誉为“民族魂”,之所以在一个动荡的时代而没有成为昙花一现的思想者,之所以始终没有失去他的现实意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脚踏着丰厚的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自觉或不自觉地与民族传统保持着积极的联系。

鲁迅的“个人”是指一种独立人格,而这种独立人格又是在个性精神的支撑下实现的,所以他才把民族振兴和民族文化重建的基本途径最终归结为“尊个性而张精神”上来。

在鲁迅看来,个人化的思想是历史进化和社会解放的动力之源。

他所强调的人的精神,不仅是一种民族解放和文化重建的历史需要,而且常常在他的历史文化评判中不声不响地成为某种价值标准。

他所提倡的是与肯定个性精神和思想意识的重要地位合拍的文化价值,他所反对的一般也是否定和压制精神至上的历史观念和文化现象。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一生思想和作为虽也不断地变化,但始终没有放弃思想启蒙这个追求。

鲁迅走上文艺的道路是出于他看准了文艺最善于改变人的精神。

作为文艺家的鲁迅,也正是自觉用这样一种价值原则去选择文化和接受文化的选择。

鲁迅批判政治和张扬文艺并非他真正的和最终的目的。

他所急于实现的历史功能是人的精神的改变,即人的精神的独立。

概而言之,从存在角度说,这种精神至上主义,在鲁迅的思维结构中是否是一种自觉,或者是在多大程度上的自觉十分复杂,但无可辩驳的是鲁迅的思维所触及的许多方面都体现出精神至上的思想倾向。

同时精神至上主义在鲁迅一生的精神活动中,构成了某种反复和不断出现的现象,这说明精神至上主义已经成为鲁迅的分析范式。

儒家思想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它的心学模式。

心学模式在中国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土壤,深入人心,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儒学的突出人的心智功能的思想倾向,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民族文化逻辑,这不

仅表现在中国哲学和思想史中,在实际的历史行为里,人们也从未忘记“民心”,忘记“人的因素”等,对人的精神的表达、理解和强调有时甚至有些过分。

由于这种思想模式是以一种文化基因的形式在鲁迅的精神结构中加以延续的,因而他本人没有清醒地察觉或是干脆没有察觉也是十分正常的,我们却不能因此对鲁迅的思想模式与儒家心性之学的密切关系视而不见。

 (选自《文学教育》,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精神至上观”就是鲁迅的转变国人的精神世界,振兴旧中国的理想,我们又称为“精神至上主义”。

B.从存在角度,我们可以清楚梳理“精神至上观”在鲁迅的思维结构中是否是一种自觉,或者是在多大程度上的自觉。

C.作为鲁迅思想模式之一的“精神至上观”,是在长期的环境、心理、知识的积累和思想的训练中积淀而成的。

D.鲁迅思想模式的一个特征是精神至上主义,而这一思想特征的形成依据与儒家文化传统有着密切关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脚踏着丰厚的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自觉或不自觉地与民族传统保持着积极的联系,这是鲁迅被誉为“民族魂”的原因。

B.鲁迅从小接触的是一个以儒家传统为信仰的正统家庭,在本质上,鲁迅的精神结构与儒家传统紧密传承。

C.鲁迅把民族振兴和民族文化重建的基本途径归结为“尊个性而张精神”,原因是鲁迅的“个人”是在个性精神的支撑下实现的。

D.精神至上主义已经成为鲁迅的分析范式,表现为精神至上主义在鲁迅一生的精神活动中,构成了某种反复和不断出现的现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走上文艺道路的原因是他看准了文艺最善于改变人的精神。

他所急于实现的历史功能是人的精神的改变,即人的精神的独立。

B.鲁迅一生思想和作为虽不断变化,但他始终没有放弃思想启蒙这个追求,他反对的是否定和压制精神至上的历史观念和文化现象。

C.鲁迅所强调的人的精神,不仅是一种民族解放和文化重建的历史需要,而且常常在他的历史文化评判中不声不响地成为某种价值标准。

D.儒学的突出人的心智功能的思想模式以一种文化基因的形式在鲁迅的精神结构中延续着,鲁迅对此没有清醒地察觉或干脆没有察觉也是正常的。

二、现代文阅读

(二)(1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4—6题。

中国航空之父——冯如

1909年9月21日,美国奥克兰市郊匹满高地的伍·吉·典梓农场。

一架升降舵装设在飞机前部的鸭式布局轻型飞机在农场崎岖不平的地面上由慢而快地滑行着升上天空。

那个驾驶着简陋的飞机在10~15英尺之间的低空飞行了约半英里航程的年轻、挺拔的身影,犹如一道永恒的闪电,把自己的名字镌刻在天空上--冯如。

中国航空之父,首位驾驶自制飞机上天的中国人。

旧金山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是美国西部重要的金融中心和贸易港口。

这座城市人口众多,工业发达,冯如终其一生的对于机器和工业的迷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他白天在工厂劳动,晚上回家学习,研读各类科技书籍。

经过十年的工作实践和学习,冯如

精通了机械和电机的专业技术知识,能够熟练地设计和制造各种机器。

特别是他制造的小型发电机,不但运输、移动方便,而且发电效率优良。

他设计制造的抽水机、打椿机、发电机、无线电报机等轻便耐用,深得社会赞誉。

1906年前后,有两件事情给冯如内心带来了强烈震撼。

一是1903年12月17日,莱特兄弟自制载人动力飞机试飞成功,揭开了世界载人动力飞行史的第一页。

冯如萌生了效仿莱特兄弟试制飞机的念头。

二是1904年,日本和沙皇俄国为了争夺我国东北的特权,在中国的土地上进行了一场狗咬狗的战争。

1905年9月两国在美国的调停下签订《朴茨茅斯和约》,和约竟规定将辽东半岛南端的旅顺口、大连及附近海域转让给日本;从长春到旅顺口的铁路也交给日本所有。

这件事情更使他坚定了研制飞机的决心。

冯如为祖国的不幸痛苦不已,他的"机器梦"破灭了:

“是(指制造机器)岂足以救国者。

吾闻军用利器,莫飞机若,誓必身为之倡,成一绝艺以归飨祖国,苟无成,毋宁死!

从此,他立下了“航空救国”的思想,发誓要用自己的一技之长报效祖国。

冯如勤奋学习、研究,先后从《美国科学》、《航空学》《航空器》和《昆虫式飞机》等当时著名的航空科学书刊上,搜集了大量制造飞机的技术资料。

为了探索飞机的制造和驾驶技术,冯如通过观察飞鸟的飞行情况,领会到要制造一架能够在空中飞行的飞机,不但要有合理的外形,良好、稳定的操纵系统,而且要达到最大功率和最小重量的完满结合。

经过充分观察研究之后,冯如选定以莱特式飞机为设计飞机的主要蓝本,同时参考花曼、寇蒂斯、伯里利奥等当时著名飞行家的飞机图形绘制成飞机结构施工图。

在施工过程中,由于资金不足,无法购置足够的生产工具,飞机的大小零部件都只能用简单的工具和手工操作完成,花费很多时间,才能制成一个合规格的零部件。

冯如的家人也屡屡催促他回国团聚,冯如复信婉言劝慰,并毅然宣布,“飞机不成,决不归国”。

1909年9月21日傍晚,冯如驾驶着经过检验和更换了新车轮的飞机,冒着强风,在伍·吉·典梓农场崎岖不平的地面上起飞。

围绕着一座小土山,飞机作椭圆形航线的绕空飞行,高度保持在10~15英尺之间。

在未经试飞证实确属安全之前,冯如不打算冒太大的风险,进行更高的飞行。

飞机飞行了一圈,航程约半英里。

这表明这架飞机具有良好的飞行性能,能够如意地进行操纵。

冯如首次试飞的成功,标志着中国航空史的开端。

1909年9月23日,美国《旧金山考察家报》、《旧金山呼声报》等英文日报,分别以《在航空领域,中国人把白人抛在后面》、《中国人驾驶自制的飞机在空中飞行》为题,报导了冯如制造飞机及试飞成功的经过,大大地鼓舞了旅美华侨投资支持冯如发展祖国航空事业的信心和兴趣。

相关链接

①冯如制造飞机和试飞成功的

消息,很快传到了中国。

当时国内发生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清政府两广总督张鸣岐想利用冯如为其建立航空部队,电召冯如归国,许以破格录用。

航空是当时最尖端的科学技术,冯如完全可以用他掌握的航空科学技术知识,在美国经营航空事业,赚取大量金钱,但冯如毅然回国。

②1912年8月5日,经民国临时政府批准,冯如在广州郊区做第二次飞行表演。

冯如意欲使飞机飞得更高,将两手所持之机关一抽,不意用力过猛,该机直上,头高尾低,冯如两足浮松,全身下坠,飞机亦即坠落。

冯如头、胸、股各部均受重伤。

终因失血过多,抢救无效,撒手人寰。

一代英豪,就此长眠,时年29岁。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旧金山对于冯如的意义在于,提供了他学习机械制造的完整理论,并能够在实践之中不断应用,使他最终研读各类科技书籍,精通了机械和电机的专业技术知识,能够熟练地设计和制造各种机器。

B.祖国的积贫积弱,激发了冯如强烈的爱国热忱,使他更加勤奋地学习研究,搜集资料,尤其是自己最感兴趣的飞机制造相关资料。

C.冯如回国后第二次在广州郊区进行飞行表演,以大无畏的勇气,努力使飞机飞得更高,由于用力过猛,飞机失事,冯如遇难,年仅29岁。

D.冯如试飞成功,美国的报纸大力加以报道,这对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大大地鼓舞了旅美华侨投资支持冯如发展祖国航空事业的信心和兴趣。

5.为什么称冯如为中国航空之父?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4分)

6.央视近期正热播“大国工匠”,冯如作为一名飞机设计工程师,你认为大国工匠的精神品质在他身上有怎样的体现?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分)

 

三、现代文阅读(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14分)

保护人莫泊桑(法)

玛兰做梦见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好的官运!

有天早上,他从报上看到从前一位同学新近当了议员。

玛兰重新成了他那位同学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朋友。

不久议员摇身一变当了部长,半年后玛兰就被任命为行政法院参事。

起初,他简直有点飘飘然了。

为了炫耀,他在大街上走来走去,仿佛别人只要一看见他,就能猜到他的身份。

后来出于一种有权势而又有宽宏大量者的责任感,他油然萌生一股压抑不住要去保护别人的欲望。

无论在哪里遇到熟人,他都高兴地迎上去,不等人家问,就连忙说:

“您知道,我现在当参事了,很想为您出点力。

如有用得着我的地方,请您甭客气,尽管吩咐好了。

我在这个位置上,是有权力的。

一有机会,他对任何人都主动给予无限慷慨的帮助。

他每天都要给人写十封、二十封、五十封介绍信,他写给所有的官吏。

他感到幸福,无比幸福。

一天早上,他准备去行政法院,屋外已经下雨了。

雨越下越大。

他只好在一个房门口躲雨。

那儿已有个老神父。

在当参事前,他并不喜欢神父。

自一位红衣主教在一件棘手的事情上客气地向他求教以后,他对他们也尊敬起来。

他看看神父,关切地问:

“请问您到那一区去?

神父有点犹豫,过了一会儿才说:

“我朝王宫方向去。

“如果您愿意,神父,我可以和您合用我这把伞。

我到行政法院去。

我是那里的参事。

神父抬起头,望望他:

“多谢,我接受您这番好意。

玛兰接着说:

“您来巴黎多半是为散心吧。

神父回答:

“不,我有事。

“哦!

是件重要的事吗?

如果您用得着我,尽管吩咐好了。

神父好像挺为难。

吞吞吐吐地说:

“啊!

是一件无关紧要的私事……一点小误会。

您不会感兴趣的。

是……是一件内部的……教会方面的事。

“哎呀,这正属行政法院管。

您尽管吩咐我好了。

“先生,我也正要到行政法院去。

您心肠真是太好了。

我要去见勒尔佩、萨翁两位先生。

说不定还得见珀蒂帕先生。

“哎呀,他们都是我最好的朋友,刮刮叫的同事。

我都恳切地去替您托托关系。

包在我身上好了。

神父嘟囔着说了许多感恩的话。

玛兰高兴极了。

“哼!

您可碰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神父。

瞧吧,瞧吧,有了我,您的事情解决起来一定非常顺利。

他们到了行政法院。

玛兰把神父领进办公室,请他坐在火炉前面,然后伏案写到:

“亲爱的同事:

请允许我恳切地向您介绍德高望重的桑蒂尔神父,他有一件小事当面向您陈述,务请鼎立协助。

他写了三封信,那受他保护的人接了信,千恩万谢地走了。

这一天平静地过去了。

玛兰夜里睡得很好,第二天愉快地醒来,吩咐人送来报纸。

他打开报纸念到:

有个桑蒂尔神父,被控告做过许多卑鄙龌龊的事……谁知他找到一位叫玛兰的行政法院参事做他的热心辩护人,该参事居然大胆地替这个披着宗教外衣的罪犯,给自己的同事们写了最肯切的介绍信……我们提请部长注意该参事令人不能容忍的行为……

他一下就蹦起来去找珀蒂帕。

珀蒂帕对他他说:

“唉!

您简直疯了,居然把那老阴谋家介绍给我。

他张皇失措地说:

“别提了……您瞧……我上当了……他这人看上去那么老实……他耍了我……卑鄙可耻地耍了我。

我求您,求您设法狠狠地惩办他一下,越狠越好。

我要写信。

请您告诉我要办他,得给谁写信?

……对,找总主教!

他突然坐下了,伏在珀蒂帕的桌子写道:

“总主教大人:

我荣幸的向阁下报告,最近有一个桑蒂尔神父欺我为人忠厚,用尽种种诡计和谎言陷害我。

受他花言巧语哄骗,我竟至于……“

他把信封好,扭转头对同事说:

“您看见了吧,亲爱的朋友,这对您也是个教训,千万别再替人写介绍信了。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由于同学的帮助,玛兰才当上了行政法院参事。

因此他无论在哪里遇到熟人,都主动向对方提供帮助,这是他回报的方式。

B.在当参事前,玛兰并不喜欢神父,但是在一位红衣主教向他请教以后,“他对他们也尊敬起来”。

这样描写达到了照应上文的目的。

C.玛兰被珀蒂帕训斥后,急于为自己辩解,并马上归罪于桑蒂尔神父。

这足以看出他似乎很想保护别人,但实际上更关心自己的利益。

D.给总教主写信后,玛兰告诫同事要牢记自己的教训,“千万别再替人写介绍信了”。

这表明他力图文过饰非,变被动为主动。

E.桑蒂尔神父担心自己的丑行暴露并不想用“一件无关紧要的小事”麻烦玛兰。

8.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报纸上的一段报道,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那些作用?

(4分)

9.这篇小说以“保护人”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6分)

 

四、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10—13题

太宗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长安人,隋右骁卫将军晟之女也。

少好读书,造次必循礼则。

性素俭约,凡所服御,取给而已。

太宗甚礼遇之,常与论及赏罚之事,对曰:

“牝鸡司晨,惟家之索。

妾以妇人,岂敢豫闻政事?

”太宗固与之言,竟不之答。

时后兄无忌,夙与太宗为布衣之交,又以佐命元勋,委以腹心,出入卧内,将任之朝政。

后固言不可,每乘间奏曰:

“妾既托身紫宫,尊贵已极,实不愿兄弟子侄布列朝廷。

汉之吕、霍,可为切骨之诫。

特愿圣朝勿以妾兄为宰执。

”太宗不

听,竟用无忌为左武侯大将军、吏部尚书、右仆射。

后又密遣无忌苦求逊职,太宗不获已而许焉,改授开府仪同三司,后意乃怿。

太子承乾乳母遂安夫人常白后曰:

“东宫器用阙少,欲有奏请。

”后不听,曰:

“为太子,所患德不立而名不扬,何忧少于器物也!

后所生长乐公主,太宗特所钟爱,及将出降,敕所司资送倍于长公主。

魏徵谏曰:

“昔汉明帝时,将封皇子,帝曰:

‘朕子安得同于先帝子乎!

’然谓长主者,良以尊于公主也,情虽有差,义无等别。

若令公主之礼有过长主,理恐不可,愿陛下思之。

”太宗以其言退而告后,后叹曰:

“尝闻陛下重魏徵,殊未知其故。

今闻其谏,实乃能以义制主之情,可谓正直社稷之臣矣。

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纳之则俗宁,杜之则政乱,诚愿陛下详之,则天下幸甚。

”后因请遣中使赍帛五百匹,诣徵宅以赐之。

八年,从幸九成宫,染疾危惙。

将大渐,与太宗辞诀,曰:

“妾生既无益于时今死不可厚费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见自古圣贤皆崇俭薄惟无道之世大起山陵劳费天下为有识者笑。

但请因山而葬,不须起坟,无用棺椁,所须器服,皆以木瓦,俭薄送终,则是不忘妾也。

十年六月己卯,崩于立政殿,时年三十六。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一•后妃上》,有删改)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妾生既无益/于时今死/不可厚费/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见/自古圣贤/皆崇俭薄/惟无道之世/大起山陵/劳费天下/为有识者笑

B.妾生既无益于时/今死不可厚费/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见/自古圣贤/皆崇俭薄/惟无道之世/大起山陵/劳费天下/为有识者笑

C.妾生既无益于时/今死不可厚费/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见/自古圣贤/皆崇俭薄/惟无道之世大起/山陵劳费天下/为有识者笑

D.妾生既无益于时/今死不可/厚费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见/自古圣贤/皆崇俭薄/惟无道之世/大起山陵/劳费天下/为有识者笑

11.下列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魏徵:

字玄成,谥文厉。

唐朝政治家。

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是《谏太宗十思疏》。

他的重要言论大都收录在《魏郑公谏录》和《贞观政要》两本书里。

B.三司:

我国北宋前期最高财政长官。

始设于后唐长兴元年,即盐铁、户部、度支使,总管国家财政。

宋初沿此旧制。

三司职权仅次于中书、枢密院,三司的长官被称为计相,地位略低于参知政事。

 

C.棺椁:

guānguǒ泛指棺材。

棺亦称寿棺,是盛载死尸的匣子,通常在葬礼中使用;椁,是套在棺外的外棺,就是棺材外面套的大棺材。

汉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服制》中说:

“生有轩冕、服位、贵禄、田宅之分,死有棺椁、绞衾、圹袭之度。

”可见,棺材是一种统称,棺椁则显示死者的地位。

D.十年六月己卯:

中国古代以干支纪年,即用天干地支相互配合为六十花甲,来记录年月日时。

卯是十二地支之一,卯日就是地支为卯的日子,共有五个,轮流当值。

每隔12天出现一个卯日,根据天干不同,每60天就出现一个天干地支都相同的日子,因此每年有五至六个相同的卯日,即:

乙卯、丁卯、己卯、辛卯、癸卯。

由此看来,太宗死于在位十年六月的卯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长孙皇后爱好读书,知书达理。

太宗想要与她讨论政事,但她却认为,作为女人,不可参与政事,拒绝和太宗讨论。

B.长孙皇后吸取汉朝吕后家族、霍光家族的前车之鉴,不愿兄弟子侄担任高官。

她一再向太宗请求不要将兄长长孙无忌任命为宰相。

C.长孙皇后节俭朴素,在世时所用的东西,仅仅够用而已,临死前,还向太宗表明节俭下葬的心愿,不愿劳费天下百姓。

D.长孙皇后为人大度,赞赏爱护正直的大臣。

魏征

建议减少皇后女儿的嫁妆,皇后不仅不生气,还私下派遣使者赏赐给魏征财物,表彰他的正直。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为太子,所患德不立而名不扬,何忧少于器物也!

(5分)

(2)纳之则俗宁,杜之则政乱,诚愿陛下详之,则天下幸甚。

(5分)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4-15题。

(11分)

山亭夏日

高骈①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夏意

苏舜钦②

别院③深深夏簟④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①高骈:

唐末大将,爱好文学。

②苏舜钦:

北宋诗人,曾因遭诬陷被革职。

此诗作于其罢官后隐居苏州期间。

③别院:

正宅边的小院。

④簟(diàn):

竹席。

1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两首诗都写夏日之景,高诗着眼“山亭”,苏诗着眼“别院”,虽然所写景同有异,但都写出了夏日的清静优美。

  B.两首诗都写到“树阴”,高诗的“浓”、苏诗的“满”等词语都正面描写了树木的葱绿繁茂,写出了树阴带来的阴凉。

  C.高诗中,“入”字写出了夏日午时晴空骄阳,池水清澈见底,映在塘中的楼台倒影十分清晰的特点。

苏诗中,“别院”“深深”“清”三个词语却层层深入,构成清幽的气氛。

  D.两首诗都写到“帘”,高诗写微风下“帘动”情状,以动衬静;苏诗写透过帘看到石榴花开的景象,突出花的明艳。

  E.两首诗都从不同感官角度写景,高诗从嗅觉角度写满架蔷薇的芳香,苏诗从听觉角度写午睡中梦到流莺清脆的啼鸣。

15.两首诗蕴含的情感有何异同?

请加以赏析。

(7分)

  答案: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维在《使至塞上》中用“_______,_______”两句对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了细致的刻画。

(2)杜甫《登高》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

前人也曾把这两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3)《醉翁亭记》中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春之景的句

子:

________。

第II卷  表达题总分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当中国女排捧回冠军奖杯时,举国弹冠相庆,而对女排精神的解读、传播与弘扬也日渐成为大众热议的话题。

②文章生动细致的描写了小麻雀的外型、动作和神情在叙述、描写和议论中倾注着强烈的感情,读来楚楚动人,有很强的感染力。

③经过半个多月的鏖战,里约奥运会最终尘埃落定,中国体育代表团共获得26枚金牌、18枚银牌、26枚铜牌,共70枚奖牌。

④某些管理机构缺乏“大数据思维”,以邻为壑,不与相关机构共享信息资源,公共数据中心的建设将有助于改变这种状况。

⑤法国大昆虫家法布尔,把科学和文学巧妙地结合起来,用富有诗意的笔触给人们描绘了一个绚丽多姿、光怪陆离的

昆虫世界。

⑥基金活期定额投资具有相似临时储蓄的特性,能集腋成裘,平摊投资利息,降低局部风险。

A.③⑤⑥    B.②⑤⑥

      C.①②④       D.③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是中国领导人基于对国际政治格局和各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反复考量作出的决断,体现的是一代政治家的勇气、担当和创新。

B.新出台

的网络支付管理规则,充分考虑了未来小电商发展的空间,不仅保护日交易额小于万元的交易,而且保护了超过百万元的大额交易。

C.IMF成员国中,德国、法国、英国和加拿大等投票权举足轻重的国家都已经成立了人民币清算银行,意味着人民币即将纳入特别提款权稳操胜券。

D.虽然中国已经在法律法规的层面上进行了一系列的规范,但由于某些地方对利益的渴求,依旧纵容走私“洋垃圾”等行为,有法不依。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一个人在选择专业时,一定要了解专业的内涵, ① 要看看它的主干课程是什么:

是否属于特色专业或国家重点学科,专业对学生的相关科目成绩和身体状况有无特殊要求。

② 忽略这些问题,就 ③  出现因为失误而造成的专业调配甚至落榜。

④顺利录取, ⑤进入大学后若发现所学专业与自己想象的不一样, ⑥ 难免造成心理上的落差。

 

A

首先

如果

容易

即使

/

那么

B

/

一旦

很可能

就算

C

当然

如果

/

尽管

但是

D

一定

要是

即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