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段考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395410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2.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段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段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段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段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段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段考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段考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段考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段考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段考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段考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段考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段考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段考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段考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段考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段考试题.docx

《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段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段考试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段考试题.docx

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段考试题

2021-2022年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段考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儒家廉德思想

任松峰

“廉”是中华传统伦理的重要范畴,也是儒家政治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

在“何为廉”“为何廉”以及“何以廉”的问题上,儒家有一套系统阐释。

关于“廉”的含义,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解释说:

“廉,棱也。

引申之,为清也,俭也,严利也。

”大致可知,“廉”的本义为侧边、棱角,后来引申为正直、清廉、俭朴、收敛、廉耻的意思。

而这些含意也正是儒家所追求的道德修养。

儒家如何释“廉”呢?

《论语》中,孔子虽仅有一次用到“廉”字,但实际上“行已有耻”“欲而不贪”等思想中已包含了“廉”的内容。

可以说,先秦时期,儒家主要是从道德伦理层面来认识“廉”的,认为“廉”是君子所具有的一种基本道德操守。

汉代以后,随着儒家思想的制度化,“廉”更多地与政治行为联系在一起。

汉代实行察举制度,出现了专门的举廉科,将“廉”作为官员选拔、任用的主要依据。

儒家学说是一种内圣外王之学。

儒家倡“廉”,主要基于内圣与外王的需要。

从内圣来看,“廉”是个人修身、成就完美品格的必然要求。

无论是孔子心中的圣人、君子,还是孟子心中的大丈夫,都内蕴着“廉”这一基本道德操守。

从外王来看,“廉”是为政之本,能“廉”则政兴。

《晋书·阮种传》中说:

“夫廉耻之于政,犹树艺之有丰壤,良岁之有膏泽,其生物必油然茂矣。

”廉洁对于为政的重要性,就像土壤和雨露于生物之必不可少,一旦失去,政权终会倾覆,为官者的廉洁是实现政权稳固持久的客观需要。

实现“廉”的目标,为政者既需“修身以德”,也需“为政以德”。

《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强调上至天子、下到百姓,都要以修身为本。

孟子“仁政”思想,论及的是如何做一名好官。

在儒家思想中,包含着这样的逻辑:

要做一名好官,先要做一个好人。

所以,为政者只有先修身以德,才能“安人”“安百姓”。

当然,成为一个好人并不意味着就能当一个好官,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还需把廉德运用到政治实践中。

为政以德,既要有崇公抑私、立公去私的公心,又要有义利面前舍利取义的勇气;既需“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地举贤任能,也需“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地勤政守职;既有为政俭约、“节用而爱人”的品行,更需有涵养一腔浩然正气的节操。

如此,才能实现《论语·为政》中描述的“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那般的清明气象。

儒家廉德思想形成于古代社会发展的过程之中,对历史上风清气正社会局面的出现起到过积极作用。

然而,在封建王朝中,天下莫非王土、四海皆是王臣,以廉为政归根结底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政权,这也使封建臣子在践行“廉”的过程中遭遇局限和困境。

但是,以史为鉴能够知兴替,这些都不妨碍今天我们从中汲取有益启示。

(节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3月28日)

1、下列各项中,言行不属于本文所论述的“廉德”思想的一项是

A.孔子主张把俭朴的生活与远大的理想相统一,如他称赞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

B.墨子认为“仁人之士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达到此目的,就必须加强自身修养,首先做到“志强智达,言信行果”。

C.诸葛亮强调,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即“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诫子书》)。

D.清朝陕西蒲城知县蔡信芳离任时,作《罢郡》一诗来抒发情感:

“罢郡轻舟回江南,不带关中一点棉。

回看群黎终有愧,长亭一别心黯然。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正直、清廉、知廉耻等是儒家所追求的廉德思想,它们既是中华传统的伦理道德,也是儒家重要的政治伦理思想。

B.汉代以后,儒家对“廉”的认识由道德层面转到政治层面,把“廉”这种基本的道德操守转化为为政的根本。

C.在汉代依据察举制度中的举廉科,有廉德的人可以被选拔、任用为官员,可见当时的统治者对廉德思想非常重视。

D.廉是一种基本道德操守,也是为政之本,从修身、成就完美品德和治国理政的要求出发,儒家积极倡导廉德。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从“内圣外王”的角度倡“廉”,“内圣”侧重个人修养,而“外王”强调“廉”则政兴,这就很好地解释了怎么做到“廉”的问题。

B.《晋书·阮种传》中形象地说明了廉洁对于为政的重要意义,只有为官者廉洁才能保证政权稳固持久,一旦失去廉洁,政权早晚会灭亡。

C.儒家思想认为:

“做好官”的前提条件是“做好人”,但这还不够,还要在政治实践中贯彻运用“廉德”,做到有公心、有节操等。

D.尽管封建官员在践行“廉”的过程中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廉德思想对清明的社会局面也起到过积极作用,也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8题。

邓训,字平叔,南阳新野人,大司徒禹第六子也。

少有大志,不好文学,禹常非之。

显宗即位,初以为郎中。

训乐施下士,士大夫多归之。

永平中,理摩沱、石臼河,从都虑至羊肠仓,欲令通漕。

太原吏人苦役,连年无成,转运所经三百八十九隘,前后没溺死者不可胜算。

建初三年,拜训谒者,使监领其事。

训考量隐括,知大功难立,具以上言。

肃宗从之,遂罢其役,更用驴辇,岁省费亿万计,全活徒士数千人。

章和二年,护羌校尉张纡诱诛烧当种羌迷吾等,由是诸羌大怒,谋欲报怨,朝廷忧之。

公卿举训代纡为校尉。

先是小月氏胡分居塞内,胜兵者二三千骑,皆勇健富强,每与羌战,常以少制多。

时迷吾子迷唐,来至塞下,未敢攻训,先欲胁月氏胡。

训拥卫稽故,令不得战。

议者戚以羌胡相攻,县官之利,以夷伐夷,不宜禁护。

训曰:

“不然。

今张纡失信,众羌大动。

原诸胡所以难得意者,皆恩信不厚耳。

今因其迫急:

以德怀之,庶能有用。

”遂令开城及所居园门,悉驱群胡妻子内之,严兵守卫。

羌掠无所得,又不敢逼诸胡,因即解去。

由是湟中诸胡皆言汉家常欲斗我曹今邓使君待我以恩信开门内我妻子乃得父母咸欢喜叩头曰唯使君所命。

训遂抚养其中少年勇者数百人,以为义从。

羌胡俗耻病死,每病临困,辄以刃自刺。

训闻有困疾者,辄拘持缚束,不与兵刃,使医药疗之,愈者非一,小大莫不感悦。

迷唐伯父号吾乃将其母及种人八百户,自塞外来降。

永元二年,大将军窦宪将兵镇武威,宪以训晓羌胡方略,上求俱行。

训初厚于马氏,不为诸窦所亲,及宪诛,故不离其祸。

四年冬,病卒官,时年五十三。

吏人羌胡爱惜,旦夕临者日数千人。

羌俗父母死,耻悲泣,皆骑马歌呼。

至闻训卒,莫不吼号,或以刀自割,又刺杀其犬马牛羊,曰:

“邓使君已死,我曹亦俱死耳。

”遂家家为训立祠,每有疾病,辄此请祷求福。

(节选自《后汉书·邓训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训考量隐括 隐括:

审度,查核 

B.更用驴辇 更:

复,再

C.原诸胡所以难得意者 原:

推究,考察 

D.悉驱群胡妻子内之 内:

接纳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是湟中诸胡/皆言汉家常欲斗我曹/今邓使君待我以恩信/开门内我/妻子乃得/父母咸欢喜/叩头曰/唯使君所命

B.由是湟中诸胡/皆言汉家常欲斗/我曹今邓使君/待我以恩信开门内我妻子/乃得父母/咸欢喜叩头曰/唯使君所命

C.由是湟中诸胡皆言/汉家常欲斗我曹/今邓使君待我以恩信/开门内我妻子/乃得父母/咸欢喜叩头曰/唯使君所命

D.由是湟中诸胡皆言/汉家常欲斗/我曹今邓使君/待我以恩信/开门内我/妻子乃得/父母咸欢喜/叩头曰/唯使君所命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隐括”是审度,查核的意思,与前面“考量”组合,意为考察测算。

B、古汉语中,妻和子合称妻子;现代妻子是指男女结婚后,对女方的称谓,与丈夫相对应。

中国古时对他人称自己的妻子多以拙荆或内人来称呼。

C、“原”是宽恕、原谅之意,和后面的诸胡搭配,意为原谅了胡人。

D、“大将军”武官名,始于战国,汉代以后历代沿置,为将军的最高或较高的称号。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邓训少有远志,礼贤下士。

邓训是东汉官员邓禹的六儿子,他年轻时有远大志向,但他不喜欢文学,因此常常被父亲责怪;邓训喜欢施恩于人,士大夫大多归依他的门下。

B.邓训心系百姓,治理有方。

肃宗任命邓训为谒者,派他监理漕运,邓训知道这件事难以成功,上报皇上,肃宗听从他的意见停止了漕运,因此保全和救活了服役的几千人。

C.邓训深明大义,以德立信。

羌人迷吾的儿子迷唐为父报仇心切,欲胁迫小月氏胡人一起攻打邓训,在这关键时刻,邓训力排众议,下令打开城门并敞开家门,放胡人进城,派重兵保护。

D.邓训恩施异族,深受爱戴。

羌胡人生病时,邓训找来医生为其治病,羌胡之人非常感动,前来归顺;邓训死后羌人以悼念父母的方式祭奠他并为之立祠。

8、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因其迫急,以德怀之,庶能有用。

(5分)

(2)训初厚于马氏,不为诸窦所亲,及宪诛,故不离其祸。

(5分)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11分)

灞上秋居

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注】①灞上:

地名,位于长安东,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

9.诗的颈联上下两句写景各用了什么表现技巧?

描绘出怎样的意境?

(6分)

10.这首诗哪两个字最能抒发诗人的情感?

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日暮途穷”大概是人生的大悲,很多诗人也会在不得志时痛苦、悲叹,李白《行路难》中便展现了这种无法前行的痛苦:

“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的《阿房宫赋》中写到秦的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地浪费掉,揭露和控诉了秦这种自私无道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出师表》中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25分)

城市人的压力

克瑞斯·罗斯

我在大街上走着,步履匆匆,因为我快要迟到了,但是我想不起来是被什么事耽搁了。

我注意到我手中拿着一只香蕉,可是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要拿着这只香蕉,只是隐约觉得这只香蕉对我十分重要,而且肯定与耽误我的事有关。

然后,在一个拐弯口,我碰到了艾丝尔姨妈。

这应该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因为我已经有20多年没有见过她了。

“姨妈,你好。

”我对她说,“我们已经有二十多年没有见面了!

” 艾丝尔姨妈见到我后并不惊奇。

“小心你手中的香蕉!

”她说。

我大笑,因为我知道这是一根重要的香蕉,我会小心的。

她提出与我同行,这让我很为难,因为我快要迟到了,必须加快步伐,艾丝尔姨妈走得实在太慢了。

拐了一个弯,一头大象挡在我们面前。

大象出现在别的城市大街上也许不算是奇怪的事,可这是曼彻斯特呀!

然而,不知为什么,我并没有感到奇怪。

我想的是:

“糟糕,大象挡住了去路,我真的要迟到了,艾丝尔姨妈和我在一起,我手里还有一只重要的香蕉……” 

我十分着急,然后就醒了。

“只是一个梦。

”我长舒一口气,但还是觉得有些不可思议,怎么会梦到大象、香蕉和艾丝尔姨妈呢?

收音机还在播放着节目,它每天早晨6点钟自动开启,起到闹钟的作用。

我抬头看了一眼表,已经是7点7分了。

我必须加快行动,我洗漱时听到一则新闻:

一头大象从马戏团逃到大街上,给行人带来了许多麻烦。

我恍然大悟,或许我是在半睡半醒的状态下听到了这则新闻的,然后就梦到了大象。

我吃完早饭,准备去上班。

我在一家电影公司上班,负责策划、创意、写剧本。

我突然想,如果有一部关于大象出现在曼彻斯特大街上的电影,效果肯定会不错。

我拿包的时候,发现包旁边有一张纸条,纸条上是我妻子的笔迹:

“下班回家时,不要忘了顺路买一些香蕉!

”我忽然明白梦中的香蕉为什么是重要的东西,因为我妻子最近在减肥,好几次让我买香蕉回家,而我每次都忘了。

我想,我今天肯定会把香蕉买回家的。

在我刚出门时,手机响了。

是我母亲的电话。

“有一个坏消息,”母亲说,“你还记得你的艾丝尔姨妈吗?

”“记得。

”我说,“不过,我已经有20多年没有见过她了。

”“是的,她昨天晚上去世的。

她两周前就病得卧床不起,我对你说过的。

”奇怪的梦终于得到了解释。

我匆匆赶路,但是发现我越是想走快,却走得越慢。

我看了看手表,又发现了一个奇怪的事,手表的指针往逆时针方向旋转。

“这很有意思。

”我想,“如果手表是逆时针旋转,这说明我上班就不会迟到了……”然后,我又醒了。

这太奇怪了。

我拧了一下自己的胳膊,很疼,确定这一次不是在梦境里,而是真的醒了。

时间是五点半,收音机还没有自动开启呢。

我不会迟到。

我看到了妻子,就问她:

“你今天还需要买香蕉吗?

”“为什么问我这个问题?

”她显得很诧异。

“我以为你要减肥呢?

”“减肥?

”她说,“我胖吗?

”“哦,不……那么,你听说过大象的事吗?

”我问。

“大象?

”“对,一头大象从马戏团逃出来了。

“曼彻斯特没有马戏团,更没有大象。

你怎么了?

是不是工作压力太大?

也许你需要在家里休息一下。

”妻子说。

“不过,我先要给母亲打一个电话。

”我说。

“现在才五点半,你为什么要去打搅母亲呢?

”妻子不明白我的意思。

“嗯,确实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

”我说。

“好了,放松一点,行吗?

”妻子说完就出去了。

 

我立即给母亲打了电话。

“妈妈。

”“哦,亲爱的,这么早打电话有什么事呀?

”“你还记得艾丝尔姨妈吗?

”“当然,不过,我已经有二十多年没有见过她了……”“她还好吗?

”我打断母亲。

“我不知道,你怎么突然关心起她了?

”“哦,没什么,再见!

” 

放下电话,我想,也许妻子说的对,我需要好好休息一天,于是我拨通了老板的电话。

“是这样的。

”我说,“我今天身体不舒服,可能是这几天策划剧本过于劳累了。

”“你病的真不是时候,”老板说,“我们刚刚有了一个很好的创意,我本想今天和你好好谈论的。

这是一个动作片,故事情节也非常有意思。

我简单说给你听一听:

一头大象从马戏团逃到了一个大城市,它吃了一只被恐怖分子注射了具有放射性物质的香蕉后,变得焦虑暴躁……”“我的艾丝尔姨妈什么时候在这部片中出现?

”“姨妈?

什么姨妈?

”老板很生气。

我挂断了电话。

希望这一切不过是一个城市人生活压力太大的症状。

(选自《小说中的小说》,译林出版社) 

(1)下列对小说的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在梦境中,我遇到了二十多年没有见过的艾丝尔姨妈,却因害怕以致而对与她同行感到为难,这折射了城市人因紧张忙碌而无暇顾及亲情的现实。

 

B.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我”因为老是忘记给妻子买香蕉这件事情而心怀愧疚,所以才会在梦中觉得这是件重要的事,并提醒自己一定要把香蕉买回家。

C.在梦中,我拿着香蕉匆匆赶路,偶遇艾丝尔姨妈,又被一头大象挡住扶持路,这些莫名其妙的事情在后来的梦境中有了解释,并最终在现实中得到了证实 

D.当发现被大象挡住去路的状况并不是现实中发生的事情后,我长舒了一口气,因为这样自己就不会因为上班迟到而被暴躁的老板训斥了。

E.小说主要是写“我”的压力,而以“城市人的压力”为题,突出“我”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使“我”的生存状态成为城市人生活的缩影,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2)小说为什么反复写到“香蕉、大象和艾丝尔姨妈”?

请简要分析。

(6分) 

(3)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请简要分析。

(6分)

(4)这篇小说在构思上很有特色,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8分)

第Ⅱ卷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17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鼓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长久以来,余秋雨的   、纵横捭阖而又优美空灵的文化散文都是我心灵的慰藉,像《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和《山居笔记》等,我都如数家珍。

②较于传统齿轮换档型变速箱.自由客在加速换档时,不仅不会让驾驶者察觉明显的速比变化,更能联动发动机瞬间反应,使整个操控过程更直接、平滑,从而让驾驭体验   。

③尼康特有的图像创作系统在D7200上表现得更加    。

它将自定义功能和创意性控制功能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使用户能够自由追求影像效果。

A、淋漓尽致 汪洋恣肆 酣畅淋漓  B.酣畅淋漓 淋漓尽致 汪洋恣肆

C、酣畅淋漓 汪洋恣肆 淋漓尽致  D、汪洋恣肆 酣畅淋漓 淋漓尽致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说实话,每个大学生的家庭背景、经济状况不一样,每个家长的思想也都不一样,送不送孩子上大学,完全是个人意愿的选择,是没有对错之分的。

B、想让城市变得得文明,靠的是专业的管理、高效的组织、科学的协调、连贯性的政策取得的,而非短时间的突击、会战、更不是将不好的东西遮掩藏匿。

C.大型公益互动社交平台“青年之声”的快速成长,充分展示这项工作的活力和强大影响力的旺盛,充分证明‘青年之声”适应时代发展、符合青年需求

D.为进一步推进高校网络文化,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与弘扬,首届全国高校网络宣传思想教育优秀作品评选活动正式启动

15.请根据上下文,在材料的空格处补写恰当的内容。

要求:

语音连贯,表达简明,每处不超过12个字。

(6分)

文学形象如同绘画形象,一样是心中的形象,一样全凭虚构,一样先要用心来看。

写人、写物、写环境,必须看得逼真,直至看到细节,方能落笔。

①,绘画是片断静止的文学。

文学用文字作画,所有的文字都是色彩;②,所有的线条色彩都是语言。

画非画,文非文,画亦文,文亦画。

我画,不过再现一句诗,一阕词,一段散文而已;站在画面上的千姿百态的树,全是感动过我的不同境遇中的人物,或者全是我自己;淌过纸表的流水,不论舒缓、激荡,还是迷茫虚渺,更是我一时真切的情绪,这与写作时的心又有何异?

16.下面是我国颁布的“中国劳动安全卫生标志”,请写出该标志的构图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60个字。

(5分)

五、写作(60分)

17.阅读下面内容,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一辆旅游大巴进入山区,一对情侣被窗外的美景吸引,便招呼司机停车。

他们下车后,大巴继续前行。

就在这对情侣欣赏山景时,前方轰隆一声巨响,大巴被山体滑坡滚落的巨石砸中,落入万丈深谷。

事后得知,车上乘客无一生还。

对此,一般人可能会庆幸地说:

“幸好我们不在车上!

”而这对情侣却伤心地说:

“假如我们不中途下车,那辆大巴就能赶在山石滑落之前驶过,车上的人也许就不会遭遇这场劫难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语文段考(三)参考答案

1.B(所论述的是“信”。

2.B(依据原文“‘廉’更多地与政治行为联系在一起”,可知并非“转到”“转化”,汉代以后“廉”在“道德层面”和“为政层面”都存在)

3.A(“内圣外王”解释的是“为何廉”。

4.B  更:

改换 

5.C 

6.答案C解析:

原:

推究,考察,推究……原因。

7.D(选项中“以悼念父母的方式祭奠他”的说法是错的,原文说羌人父母去世,以悲哀哭泣为羞耻,都骑着马歌唱叫喊。

等听说邓训去世,没有人不大吼长号。

8.

(1)现在趁他们处境危急,用恩德来安抚他们,可能(或希望)会有用处。

(“因”“怀”“庶”各1分,句意2分。

(2)邓训当初和马氏交情深,不被窦氏族人亲近,到窦宪被杀时,他因此没有遭受祸患。

(“厚”“离”“为……所”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邓训,字平叔,南阳新野

人,东汉官员大司徒邓禹第六子。

邓训年轻时有远大志向,不喜欢文学,邓禹常常责怪他。

汉显宗即位,最初把他任命为郎中,喜欢施恩于人,礼贤下士,士大夫大多归依他的门下。

永平年间,朝廷下令疏理虖沱河和石臼河,从都虑直到羊肠仓,想使这两地之间通漕运。

太原的官吏百姓苦于劳役,连续多年没有完成,漕运所经过的三百八十九个险要的地方,前后落水淹死的人不计其数。

建初三年,肃宗任命邓训为谒者,派他监理此事。

邓训经过考察测算,知道这件事难以成功,把情况全部汇报给肃宗。

肃宗听从他的意见,于是停下这一工程,改用驴车运输,每年节省费用数以亿万计,保全和救活了服役的几千人。

章和二年,护羌校尉张纡诱杀烧当种羌迷吾等人,因此羌人各部落都非常愤怒,谋划想报仇,朝廷很担心这件事。

大臣们推荐邓训替代张纡为护羌校尉。

此前小月氏胡人散居在塞内,能作战的二三千骑兵,都骁勇健壮,每次和羌人交战,常常能够以少胜多。

当时迷吾的儿子迷唐,来到塞下,不敢攻打邓训,先想胁迫月氏胡人。

邓训加以保护阻碍,使双方不能交战。

谋士们都认为羌人、胡人互相攻击,对汉朝有利,用夷人攻打夷人,不应该阻止他们交战。

邓训说:

“不对。

现在张纡不讲信誉,羌人各部落大举行动。

推究胡人各部落不能满意的原因,都是因为我们对他们的爱护和信誉不够。

现在趁他们处境危急,用恩德来安抚他们,可能(或希望)会有用处。

”于是下令打开城门以及他自己住处的园门,驱使所有的胡人的妻子儿女进来,派重兵守卫。

羌人抢劫没有收获,又不敢逼近胡人各部落,于是就退兵离去。

从此湟中的胡人都说“汉朝常想让我们相互争斗,现在邓使君用恩德信誉来对待我们,开门收容我们的妻子儿女,我们这才得以与父母团聚”。

大家都高兴地叩着头说:

“我们只听邓使君的命令。

”于是邓训收养了几百个勇敢的年轻人,把他们作为随从。

羌人、胡人的风俗以病死为羞耻,每当病重到了危急关头,就用刀自杀。

邓训听说有病重的人,就把他抓来绑好,不给他刀子,派医生用药治疗,治好的人很多,大人小孩没有不感激高兴的。

迷唐的伯父号吾就带着母亲和八百余户族人,从塞外来投降。

永元二年,大将军窦宪率兵镇守武威,窦宪认为邓训通晓对付羌胡人的方针策略,上朝请求派邓训与他同行。

邓训当初和马氏交情很深,不被窦氏族人亲近,到窦宪被杀时,他因此没有遭受祸患。

永元四年冬,邓训因病死于任上,时年五十三岁。

官吏百姓和羌人、胡人爱戴他,早晚来哭吊的每天有几千人。

羌人习俗:

父母去世,以悲哀哭泣为羞耻,都骑着马歌唱叫喊。

等听说邓训去世,没有人不大吼长号,有人用刀子割自己,又杀死自己的狗、马、牛、羊,说“邓使君已死,我们也一起去死吧”。

于是家家为邓训立祠位,每当有人生病,就在邓训祠位前祈祷求福。

9.颈联中“空园白露滴,”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突出夜阑人静,只有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声响的静寂,(2分)“孤壁野僧邻“则是运用烘托,以只有“野僧”这样一个邻居,衬托作者的孤身一人的情景。

(2分)营造出孤寂、凄清的氛围,抒发了作者独处空园,与野僧为伴的孤苦无依。

(2分)

10.“独”与“久”最能抒发诗人孤苦无依的情感。

(1分)面对急飞的雁群,诗人触景生情,引发了乡思之情;在他乡落叶时节,孤独人独对寒灯,一“独”字写尽了他乡的孤独。

(2分)尾联直接说出心中的感慨:

寄居已久,却不知何时才能找到机会?

率直地道出了怀才不遇的苦楚和希望的渺茫。

(2分)

答案

11.

(1)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3)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2.

(1)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D给1分,答B、C不给分。

(B项“老是忘记给妻子买香蕉这件事情”是梦境,而非现实;C项“最终在现实中得到了证实”理解不准确;D项“被暴躁的老板训斥”依据不充分,从小说结尾处不足以断言老板脾气暴躁。

) 

(2)①起线索作用。

这些内容反复出现在“我”的梦境中,贯穿全篇,使情节更加集中,紧凑,连贯;②暗示小说主题。

无论是一根普通的香蕉,在城市里很难出现的大象,还是二十多年未见面的姨妈,都在梦中给“我”以紧张、焦虑的感觉,它们的反复出现,象征着压力的难以摆脱和排遣(压力大、重)。

③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

小说通过反复写“香蕉、大象和艾丝尔姨妈”,表现了“我”在梦中和梦醒之后对梦境追因溯源的执着,表现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