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社会分层的想象.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758847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55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前中国社会分层的想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当前中国社会分层的想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当前中国社会分层的想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当前中国社会分层的想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当前中国社会分层的想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当前中国社会分层的想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当前中国社会分层的想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当前中国社会分层的想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当前中国社会分层的想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当前中国社会分层的想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当前中国社会分层的想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当前中国社会分层的想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当前中国社会分层的想象.docx

《当前中国社会分层的想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前中国社会分层的想象.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当前中国社会分层的想象.docx

当前中国社会分层的想象

当前中国社会分层的想象

当前中国人的社会分层想象

一、当前中国人的阶级、阶层意识

阶层意识定义:

陈天柱、苏祥:

阶层意识所指的是居于一定社会阶层地位的个人对社会不平等状况及其自身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的主观意识、评价和感受。

沈贯力:

所谓阶层意识,是指某个社会阶层的成员对本阶层的归属感、认同感,也就是全体成员对本阶层共同处境和共同利益的共同认识。

它所强调的是个体的心理和意识状态,其基础也并非仅仅建立在物质经济利益的基础之上,各种经济、权力、文化、技术资源的不平等分配,都可以成为这种意识的基础。

它包括三个内容:

(1)人们是否有阶层认知,也就是人们是否意识到自己懂得社会存在着不平等的地位结构。

(2)如果有阶层认知的话,那么在人们观念中划分阶层地位高低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3)人们是否把自己归属于不同的社会阶层

中国人的阶层意识:

《阶级或阶层意识中的心理因素:

公平感和态度倾向》翁定军《社会学研究》2010.1

本文按照“客观社会位置→公平感→态度倾向→阶级意识”这一思路探讨个体的公平感和态度倾向等心理因素在阶级阶层意识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在研究方法上,以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等统计手段作为建立态度倾向等主观变量的工具,以多项逻辑斯蒂回归(multinomiallogisticregression)模型验证变量之间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不公平感强的人在社会态度上容易出现“嫌富怜贫”等倾向,公平感等心理因素具有分解来自客观社会位置影响的作用,导致在客观社会位置的维度下,人们的阶级意识呈现“碎片化”特征;进而认为,阶级意识不是自发形成的。

(2005年1月10日,世界知名调查机构“盖洛普”正式对外发布一项调查结果:

在迅速发展并日渐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的中国,富裕阶层和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差距也在迅速加大,1月,北京市统计局的一个报告显示,北京高低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由2000年的3.1∶1扩大到2003年的4.7∶1。

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认为:

中国社会目前尚能承受较高的收入差距,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国的经济始终保持高速增长,这给了民众一个良好的心理预期。

但这并不等于,可以暂时将收入差距问题放在一边。

因为这种预期要求中国经济持续的高速增长,不能发生宏观政策的重大调整或者失误。

根据国际惯例,一般认为,当基尼系数小干0.2时为高度平均;0.2—0.3之间表示相对平均;0.3—0.4之间为比较合理水平;0.4—0.6之间为不平均;0.6以上为高度不平均,通常把0.4作为贫富差距的警戒线,往往认为超过这条警戒线,就容易产生社会的动荡。

目前,对于中国全国的基尼系数,说法各异。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为0.4左右,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课题组的数据是0.454,南开大学的研究成果是已经超过0.5。

但是考虑到最高收入阶层中有不少没有经过统计的灰色收入,因此很可能事实上中国已经超过警戒线。

尽管国家统计局一再表明:

中国目前的贫富差距总体上是合理的,不能以基尼系数的一般标准来看待中国。

尤其是中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基尼系数要放大一些才管用。

但是必须看到的是,差距在不断拉大的事实。

1990年,中国的基尼系数在0.34左右,目前已经逼近0.45(按照中国社科院的口径);其中,1990年中国城乡收入差系数为2.57,2003年差距扩大为3.23;1990年行业收入差为1.76,至2003年行业收入差系数飞速扩大为4.63。

郑晨,《阶层归属意识及其成因分析——中国广州市居民的一项调查》浙江学刊2001年第3期

(一)阶层归属意识类型分析

我们在问卷中设计了有关阶层归属意识的两类问题:

(1)如果今天的社会人们可以分为五层——上层、中上层、中层、中下层、下层,您认为自己属于哪一层?

(2)您认为您15岁时,您的家庭属于哪一层?

要求被访者就上述两类问题分别作出选择。

调查结果表明,80.8%认定自己今天处于中层和中下层两个层次上,而在追溯本人15岁时,74.5%认定自己那时的家庭处在中层和中下层,前者比后者的比例高出6.3%。

如果仅以主观评价为中层的相比较,前者比后者更高出10%。

可见,从总体上,阶层的归属意识是呈现“向上”发展的趋势。

《主观阶层认同研究综述》侯 静:

二、研究现状:

李培林等研究发现,中国城市公众的自我阶层认同呈明显“向下偏移”趋势,表现为自认为处于社会中层的人偏少,自认为处于社会底层的人较多。

收入、教育和职业等客观分层指标与主观阶层认同存在一定联系,但关联强度不大,在各种影响因素中,决定人们主观阶层认同的最主要因素是父辈社会地位[14]。

李春玲研究发现,处于社会顶层与底层的阶层其内部身份认同率较高。

此外,成员较稳定阶层其身份认同率较高,流动性、变动性较大的阶层和新生阶层其身份认同率较低[15]。

卢福营和张兆曙认为,主观阶层认同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心理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与客观分层结构体系存在一定偏差[16]。

它是人们从自身视角来审视自己的阶层归属,虽然这种“自己眼中的自我”可能不是真实的自我,但共同的主观阶层认同容易形成共同的阶级意识和行为取向,直接影响一个人对社会阶层的态度和群体价值观。

当社会成员对自我社会阶层认同率较高时,往往对该阶层的归属感较强,阶层意识较清晰。

因此,主观阶层认同不一定源于个人对客观地位差异的直接体验和认知,文化传统、心理因素、思维方式、现有社会结构体系或权力分配及由非制度化运作而造成的相对剥夺感等因素,都有可能导致人们的认同产生一定偏移。

阶层意识成因:

郑晨,《阶层归属意识及其成因分析——中国广州市居民的一项调查》浙江学刊2001年第3期

(二)阶层意识归属原因分析

决定一个人属于某一个阶层的原因是什么?

哪一个原因认为是最重要的?

调查结果表明,人们首先选择的是权力(26.3%),其次是收入(24.9%),第三是教育程度或文化水平(20%),第四是职业(13.1%),接下来依次为财产(5.8%)、家庭背景(4.2%)、社会声望(1.4%)、其它(0.3%),另有4.1%的人表示“不知道”。

不过如果进一步分析,就会发现不同的阶层归属意识,对决定社会分层形成的原因的看法也不尽相同。

不难看出,层次越高者越倾向于看重“教育程度”的因素,而层次越低者越倾向于看重“权力”因素及“家庭背景”因素,至于“收入”因素则在各个层次均占据重要地位。

个人的阶层归属意识直接影响到决定一个人属于某一个阶层的原因的认识。

但总的来看,那些认为自己为中上层的,认为“教育程度”是最重要原因,而主观评价自己为中层以下的,则把“权力”视为一个人从属某一阶层的最重要原因。

这种对权力的崇拜心理,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权力在社会现实生活中所起的作用。

(有关阶层归属意识的相关因素分析的两个表格)

根据上面的有关资料和相关分析,我们对当今广州居民的阶层归属意识以及形成的原因有了一定的认识,由此,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人们阶层归属意识中的“层次”也在相应提高。

第二,对于社会分层的形成原因,在阶层归属意识中那些“层次”较低者更多地归结为权力或家庭背景的原因,而那些“层次”较高者,则更多归结为教育因素。

第三,多元回归分析模型揭示了“本人15岁时的家庭阶层属别”对阶层归属意识的影响力最大。

第四,对社会公平程度的判断,也是与阶层归属意识相关的一个指标,换言之,对社会不公平、不平等反映强烈的,往往是那些阶层归属意识中“层次”较低者。

这从一个侧面表明,社会分层的实质就是社会资源的分配问题。

第五,正如我们预计的那样,个人的收入水平与阶层归属意识有明显关连。

同时,具体表现为居住状况的物质生活条件都会影响到个人的阶层归属意识。

第六,生活变化的好坏也直接影响个人的阶层归属意识。

调查表明,中国的改革开放,给大多数广州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可喜的变化。

当问及“您的生活在过去5年中发生了如何变化”时,回答“变好了”占27.3%,“有些变好”占44.7%,“没有变化”占15.5%,回答“有些变坏”或“变坏了”分别占7.3%和3.2%,表示“不知道”占2%。

不言而喻,生活水平的总体提高,也令广州居民阶层归属意识向高的“层次”发展。

第二,当前中国人的自我阶层定位

案例分析:

刘波《“第五代”青年阶层意识研究》:

我国改革开放政策实施至今已经30多年,出生在1978年至1988年的“第五代”青年已逐渐成长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三)“第五代”青年对自己所属阶层的主观阶层意识

调查显示,五成“第五代”青年认为自己属于社会中层,四成“第五代”青年认为自己属于社会中下层及以下,总体呈现出纺锤型。

(四)“第五代”青年的客观阶层地位

以“个人受教育程度”、“上个月的总收入”、“上个月各项支出”、“拥有奢侈品数量”、“主要交往人群类型”、“家庭人均居住面积”、“房屋属性”、“所在单位性质”、“职业身份”、“政治面貌”等变量作为观测变量,通过因子分析,形成“单位与收入因子”、“个人才能因子”、“居住条件因子”和“交际消费因子”。

通过将4个因子快速聚类,将“第五代”青年聚合成3个群体。

也就是中上层(6.4%)、中层(37%)、中下层群体(56.6%),金字塔形结构仍然较为明显。

(五)主观阶层意识和客观阶层地位的差异

客观处于中上层的“第五代”青年中,31.9%自认为属于中上阶层,43.8%认为自己属于中层,21.9%认为自己属于中下层;客观处于中层的“第五代”青年中,5.6%自认为属于中上阶层,49.6%认为自己属于中层,41%认为自己属于中下层;客观处于中下层的“第五代”青年中,8.3%自认为属于中上阶层,44.8%认为自己属于中层,43.1%认为自己属于中下层。

产生主客观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不同群体看中的划分标准存在差异,例如低估的群体更看重收入而忽视了自己的高消费,这就是所谓“穷忙族”被扩大化的原因。

此外,总体看不同阶层(客观、主观)的“第五代”青年都表现出积极向上的趋势。

这种积极向上表现在维持现状和积极进取上为更倾向选择积极进取,在个人兴趣满足和收入满足上更倾向收入的满足,可见“第五代”青年关于阶层向上流动的内在动机还是非常强烈的。

但值得注意的是对收入满足的追求随主观社会地位的上升而下降,这与近些年来的舆论导向不无关系,青年人更多地表现出对个性的追求。

自我高估的群体(自认为是高层的青年)则表现出安于现状和满足个人兴趣的趋势,因此可以估计这部分群体的家庭可能相对富裕,他们不太愿意工作,更愿意表现出自己的与众不同。

影响因素:

《主观阶层认同研究综述》侯 静:

三、影响因素

在对以往相关研究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将影响主观阶层认同的因素分为主、客观两方面。

其中客观因素包括个体(收入,权利,消费,职业,教育性别)、家庭(父辈社会地位,婚姻)及环境因素(静态环境和动态环境);主观因素包括个体“相对剥夺”感和观念固着因素。

2.观念固着

指长期以来社会上存在的客观社会阶层划分给阶层成员造成的一种身份固着观念,属身份壁垒遗留问题。

尽管该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受父辈社会地位影响,但它更多强调的是个体自身感受,体现了个体的心理感知。

较典型例子是农民阶层,依据陆学艺十大社会阶层的划分,许多农业劳动者阶层已转变为产业工人、商业服务人员、个体工商户阶层等。

但他们在职业身份改变后,仍认为自己是农民的有24%的个体工商户,2314%的工人,1217%的商业服务人员,1012%的办事人员,615%的私营企业主,419%的专业技术人员,218%的经理人员,7%的失业半失业者[15]。

除上述主、客观因素外,社会交往、宗教信仰、年龄等因素也对主观阶层认同产生一定影响,如“党员”对自己的主观阶层认同程度一般高于“非党员”,年龄越大主观阶层认同越高等。

正如人们的主观阶层认同并非一成不变,随着社会的发展,将会出现一些新的影响因素,而各因素的影响强度也可能发生改变。

自我阶层定位:

《态度、认同与社会分层的主观建构——基于2008CGSS的描述性分析》陆益龙《湖南社会科学》2011/5

较多居民觉得中国阶层结构呈金字塔型,而个人的阶层认同则具有宝塔型特征。

居民的相对剥夺感处于中等程度,而对收入差距拉大非常关注。

从个人的阶层认同情况来看,当前的阶层结构则属于“宝塔型”,也就是中层及以下阶层为主的认同,这一结果显示人们的阶层认同已经发生变迁,从“偏低层”的认同转向中层及以下阶层为主的认同。

调查结果显示,居民的相对剥夺感处于中等程度,不过收入差距拉大问题已受到广泛关注,由此说明人们对收入分配机制的合理性提出了挑战。

图1反映的是居民对自身阶层地位的判断和认同,其中从1-10分别表示从最高层到最底层。

由数据结果我们可以看到,当前中国居民的阶层认同形态与表2中的五种典型结构类型都有一定差异。

也就是说,国际上常用的五种典型阶层结构类型并不能反映当前中国居民的阶层认同状况。

而且当前的阶层认同结构特征也呈现出与以往的“偏低层”阶层认同特征有所不同,“偏低层”的认同则是更多的人偏向于将自己认同为中下层及社会底层。

从类型的角度看,当前的阶层认同特征可描绘为“宝塔型”,其特点是认同中上层的人数很少,为宝塔的顶部和塔尖,而中层、中下层和底层比例较高且基本相当,构成宝塔的主体。

从图1的数据来看,有47.1%的人属于“中层”(5、6)认同,25.5%的人将自己认同为“中下层”(7、8),16%的人认同为“底层”(9、10);属于“上中层”(3、4)认同的占9.9%,认同为“上层”的占1.5%。

根据这一结果,我们可将这种“宝塔型”认同结构特征概括为中层及以下阶层的认同,也就是人们以中层认同为主,且中下层和底层认同的人仍较多。

出现中层及以下阶层的认同格局,一部分原因来自于客观现实,即是客观现实在人们观念世界的反映。

因为当前中国社会,虽然社会经济经历了快速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得到了提高,但是总的看来,仍有较多的民众尤其是农村居民实际处在中层及以下阶层,只是少数人通过市场得到很好发展,经济收入达到中上层以上。

另一部分原因则是源于社会快速转型过程中人们相对剥夺感的增强,也就是说,较多的人倾向于横向比较,在横向比较中,人们往往感觉自己的地位很一般,甚至比其他人要低。

 

第三,当前中国人阶级阶层意识的评析

《东南沿海县域居民阶层意识比较分析———基于福建省福清市和龙海市的调查》程丽香《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1期

摘要:

文章以抽样问卷调查数据为依据,对福建省福清市和龙海市居民的阶层意识进行实证分析。

研究发现,两县域居民在主观分层标准中都突出了金钱/财富在社会分层中的地位,同时,福清居民还强调权力和社会地位的重要性,而龙海则强调社会地位和教育水平的重要性;在阶层地位的自我认同中,两县域居民的“中等认同”比例较高,且不同的地位认同对个人年总收入有显著差异。

研究还发现,两县域居民在对经济地位获取的实然判断中既突出了能力主义的地位又强调了权力资本和经济资本的重要性;在对经济地位获取的应然判断中则充分体现了能力主义的价值观。

(一)阶层差异的主观判断标准比较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社会阶层的划分有三重标准:

即财富———经济标准,权力———政治标准和声望———社会标准,被称为三位一体的分层理论[7]。

运用SPSS13.0的多选项分类法对调查问卷中的“您认为阶层之间的最大差别在哪些方面?

”进行数据处理后显示:

福清、龙海两县域居民观念中阶层差异的主观判断标准大致相同。

福清居民认为阶层差异的最大差别依次是金钱/财富(33%)、权力(13.3%)、社会地位(12.8%)、消费水平(8.1%)、教育水平(7.3%)、生活方式(7.1%)、职业(5.5%)、住房(5%)、道德修养(3.9%)、家庭出生(3.1%)及其他(1%);而龙海居民则认为是金钱/财富(28.2%)、社会地位(13.8%)、教育水平(10.4%)、权力(9.7%)、职业(9%)、消费水平(7.3%)、道德修养(6.4%)、生活方式(6.1%)、住房(4.2%)、家庭出生(4%)及其他(0.8%)。

可见,两地居民对阶层差异的主观判断标准基本符合韦伯的分层理论,都凸显了金钱/财富在阶层差异中的绝对影响力。

(二)阶层地位的自我认同比较

日本国际价值事务局于1979年对美国、法国、巴西、韩国、印度等13国家的公众进行的阶层认同的调查表明,各国认为自己处于社会“中层”的公众比例都在50%-70%之间。

日本总理府1965年进行的“关于国民生活的舆论调查”中,当时日本认为自己处于“中层”的公众比例达到了52.6%。

运用SPSS13.0的频数描述法对调查问卷中的“在您所在的市/县里,如果把人分成五个等级,您认为您属于哪一等级的人?

”进行数据处理后显示:

福清和龙海居民自认为属于“上等”的分别占有效样本0.9%和0.2%,“中上等”的分别占7.4%和14.6%,“中等”的分别占63.3%和56%,“中下等”的分别占22.5%和23.2%,“下等”的分别占4.7%和4.2%,回答“不清楚”的占1.3%和1.8%。

可见,两县域居民分别有超过半数的人自认为属于“中等”,有接近1/4的人自认为属于“中下等”。

这是一组十分令人鼓舞的数据,它说明两县域居民中有“中层认同”的人口比例是比较高的,龙海达56%,福清更是高达63.3%。

(三)经济地位获取的实然及应然判断比较

《态度、认同与社会分层的主观建构——基于2008CGSS的描述性分析》陆益龙《湖南社会科学》2011/5

调查分析结果给我们的实践启示是:

首先,在提高分层的正当性,促进社会公平方面,我们需要进一步的改革创新,降低家庭代际资本和关系资本对不平等所起的作用,提高个人人力资本的激励作用;其次,调节收入分配,缩小收入差距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特别是要改革不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促进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有较快增长;最后,为形成温和的社会分层意识,需要建立和完善社会文化机制,如发展社会保障、福利、慈善和社会工作事业,调和贫富阶层以及不同阶层之间的矛盾,以构建起和谐的社会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