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届高级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7讲.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782585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52.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届高级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7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届高级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7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届高级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7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届高级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7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届高级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7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高届高级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7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高届高级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7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高届高级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7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高届高级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7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高届高级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7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高届高级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7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高届高级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7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高届高级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7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高届高级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7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高届高级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7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高届高级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7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高届高级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7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高届高级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7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高届高级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7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高届高级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7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届高级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7讲.docx

《高届高级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7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届高级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7讲.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届高级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7讲.docx

高届高级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7讲

第7讲 内力因素与地表形态

2017版课程标准内容要求

2017级四省市教学内容建议

1.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说明其景观的主要特点[水平1-4]

1.1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等资料,识别3~4种常见地貌[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1.2描述所识别的地貌,说明这些地貌景观的主要特点[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2.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因素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水平3-4]

2.1说出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主要表现形式[综合思维]

2.2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因素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知识体系构建]

[主干知识整合]

一、内力作用及其地貌

1.能量来源:

主要是地球内部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及影响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地壳

运动

水平运动

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

垂直运动

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岩浆活动

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时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变质作用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3.对地表形态影响:

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易误辨析] 1.“内力作用都会对地表形态产生巨大影响。

”这句话正确吗?

为什么?

提示 不正确。

变质作用和岩浆侵入作用不会对地表形态产生巨大影响。

二、板块构造学说与宏观地貌

1.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全球的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板块处于不断运动状态之中;板块内部地壳运动比较平缓,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火山、地震主要分布于这一地带;板块之间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宏观地形。

2.六大板块

图中数码①代表美洲板块,数码②代表太平洋板块,③板块代表欧亚板块,④代表非洲板块,⑤为印度洋板块,⑥为南极洲板块。

3.板块运动形成的宏观地貌

[易误辨析] 2.全球的火山、地震带为什么多分布在板块交界处?

提示 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地带,是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带,多岩浆活动。

因此地球上的火山和地震也大多集中分布在这一地带。

三、地质构造与山岳地貌

1.地质构造

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层倾斜、弯曲,甚至是断裂等,称为地质构造,褶皱和断层是最常见的地质构造形态。

形式

岩层形态示意图

地貌

原因

背斜

一般成山

中间岩层向上隆起

有时成谷

背斜顶部受到张力,裂隙发育,易被侵蚀

向斜

一般成谷

中间岩层向下凹陷

有时成山

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紧实,不易被侵蚀

断层

形成谷地或陡崖

岩层发生断裂,断裂面易受侵蚀

[易误辨析] 3.是否能根据地貌是山岭或谷地来判断其地质构造是背斜还是向斜?

提示 不能,有可能是倒置地形,应根据中心和两翼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

2.构造地貌

含义

景观特点

典例

褶皱山

由褶皱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

地层弯曲,常呈弧形分布,大规模的褶皱山系可以绵延数千千米

科迪勒拉山系,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

断块山

由断层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

山峰高耸、山势陡峻,悬崖处往往形成瀑布

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华山、庐山、泰山

火山

地下深处的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火山

火山锥上部坡度较大,下部坡度较缓。

火山口中部是低凹的封闭洼地,往往积水形成湖泊

日本富士山,我国的五大连池、长白山

[易误辨析] 4.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有何区别?

提示 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导致的岩层变形变位,它是地壳运动的“足迹”,包括褶皱,断层,判断时与地表形态无关,关键是看地下岩层的弯曲状况及岩层是否连续。

构造地貌是由地质构造而形成的地表形态特征,主要类型有山地、谷地、平原、盆地、陡崖等,判断时只根据地表形态和高低起伏状况来回答。

特别注意向斜谷、向斜山、背斜谷、背斜山均为地貌类型。

3.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对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等有指导意义。

石油、天然气多储存于背斜构造中;地下水多在向斜盆地中;隧道、水库建设应避开断层。

[易误辨析] 5.背斜和向斜处采矿要避免遇到什么不同的事故?

提示 背斜处开采油气等,易发生瓦斯爆炸事故;向斜处开采煤炭,易发生透水事故。

考点一 板块分布的判断与应用

【例1】 (2013·海南地理)下图为某半岛地形图。

读图,完成

(1)~

(2)题。

(1)该半岛火山活动频繁,是因为受到(  )

A.太平洋板块张裂的影响 B.印度洋板块张裂的影响

C.印度洋板块挤压的影响 D.太平洋板块挤压的影响

(2)当地居民稳定的用电来源于(  )

A.地热能B.风能

C.水能D.太阳能

[尝试自解] 

(1)________ 

(2)________

[错因诊断] 区域定位不准确,确定不了板块的交界类型。

[解题步骤] 第一步,获取信息:

图像信息“经纬度”“图例中强调火山”。

第二步,思维路径:

根据图中的经纬度排列判断:

图中的纬度为北纬,经度为东经。

所以图示半岛位于北太平洋,具体为堪察加半岛。

该半岛位于太平洋板块的边界,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属于消亡边界,板块之间相互挤压。

该半岛位于板块边界,地壳活动频繁,所以地热能资源丰富。

第三步,筛选答案:

(1)D 

(2)A

1.板块的两种边界

地幔物质从海岭顶部的巨大开裂处涌出,凝固后形成新的大洋地壳,该地区为板块的生长边界。

以后继续上升的岩浆又把原先形成的大洋地壳以每年几厘米的速度推向两边,使海底不断更新和扩张。

当扩张着的大洋地壳遇到大陆地壳时,便俯冲到大陆地壳之下的地幔中,逐渐熔化而消亡,形成消亡边界。

具体如下图所示:

2.重点地区的板块位置

(1)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岛、塔斯马尼亚岛位于印度洋板块。

(2)亚洲东部半岛,岛群——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消亡边界。

(3)新西兰南、北两岛——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消亡边界。

(4)冰岛——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大西洋“S”形海岭处——生长边界。

(5)科迪勒拉山系:

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

下图为世界部分板块分布图。

完成1~2题。

1.在六大板块中,图示区域没有涉及的是(  )

A.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B.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

C.欧亚板块、美洲板块D.非洲板块、美洲板块

2.图中甲边界附近,常会形成(  )

A.岛屿B.裂谷

C.海岭D.海沟

解析 第1题,图示区域有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没有非洲板块和美洲板块,选D。

第2题,甲处属于大洋板块的生长边界,常见地貌是海岭。

答案 1.D 2.C

考点二 地质构造的判读与构造地貌

【例2】 (2015·浙江文综)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①~⑧为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

完成下题。

图中甲、乙两地有关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背斜岩层受到水平挤压成山B.甲-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谷

C.乙-背斜顶部受张力被侵蚀成谷D.乙-向斜上覆岩层容易侵蚀成谷

[尝试自解] ________

[错因诊断] 对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分辨不清,或对地质构造的判断不准。

[解题步骤] 第一步,获取信息:

文本中的“①~⑧为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

图像信息“甲处地表高突为山地地貌,岩层向下弯曲且中部新,两翼老;乙地地表低洼为山谷地貌,岩层向上拱起,且中部老,两翼新”。

第二步,思维路径:

第三步,筛选答案:

C

1.背斜和向斜的判断方法

剖面图中

平面图中

依据岩层弯曲状况判断

依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

图示

背斜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如图甲中①处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向斜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如图甲中②处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如图乙)

判读时最好将平面图(图丙)和剖面图(图丁)结合起来(图戊),利用平面图的直观性,再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确定就轻而易举了。

2.断层的判断方法

岩层受力破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如下图所示)。

注意断裂和断层的区别,断裂是指岩层的断裂,但断裂面两侧岩层没有发生明显的位移。

(2015·福建文综)下图示意某地的等高线分布,从a河谷到b、c河谷的地层均由老到新。

读图完成下题。

3.图中X地的地质构造地貌最可能为(  )

A.背斜谷 B.背斜山

C.向斜谷D.向斜山

解析 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分析,X地的岩层是中部老两翼新,为背斜,从X地的河流分布及等高线弯曲特征可以判断其为山谷,故A项正确。

答案 A

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1.冰岛是一块神奇的土地,全国共有火山200~300座,其中有40~50座活火山,被誉为“极圈火岛”。

冰岛的温泉数量居全世界之首,全岛约有250个碱性温泉。

去这座火岛看看火山、泡泡温泉,是每个旅行爱好者梦想。

为什么火山,地震,地热,温泉多分布在同一地域?

而且既不沿纬度,也不沿经度,更不沿高度分布。

答案 火山、地震、地热、温泉都是地质活动形成的,而地质活动最频繁的地域就是板块的交界处,板块交界的地方并没有经纬度的性质,而板块的交界也是地壳的断裂带,地幔的熔岩能顺着这些断裂带涌出地面形成火山景观或侵入到地壳中形成地热、温泉景观,而地震是由于板块运动而发生的,所以理所当然地震也大多与火山、地热、温泉景观分布在相同地域。

下图为目前世界主要板块接触关系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太平洋中的两大群岛都是(  )

A.火山岛B.冲积岛

C.板块挤压形成的D.内力作用形成的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包含了六大板块B.板块的交界处都是消亡边界

C.最深处位于大洋中脊附近D.大洋板块刚好和大洋边界吻合

解析 第1题,夏威夷群岛是海底火山喷发堆积而成,日本群岛是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挤压隆起形成,两群岛都是内力作用形成的。

第2题,图中有三处大洋中脊,为板块的生长边界,还有三处板块碰撞挤压的消亡边界,共包含了六大板块。

答案 1.D 2.A

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

2.某地质勘测组对长江三峡段进行地质勘查,并绘制了地质构造剖面图。

(1)图中①、②、③三地分别是哪种地质构造?

(2)从岩性和地质条件分析,下列四地中最适宜建水坝的是哪处?

为什么?

答案 

(1)①、②为背斜,③为向斜。

(2)从地质条件分析,①②两地为背斜不适宜建水坝;从岩性分析,③地是页岩和石灰岩,不适宜建水坝;④地是侵入性岩浆岩,岩性坚硬最适宜建水坝。

某地质勘测组对某一沉积岩进行探测后,得出下表数据。

表中甲、乙、丙三地自西向东水平距离各相差500米的三个探测点,斜线左侧数据为探测点所在地区的海拔(单位:

米),右侧数据为该岩层层顶的埋藏深度(即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单位:

米)。

据此回答3~4题。

地点

数据(m)

300/50

500/400

300/50

3.乙地地形可能属于

A.断块山B.地垒山

C.背斜山D.向斜山

4.下列有关乙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乙处的岩石容易开采B.修建一条南北走向的隧道宜选在乙地

C.适合在乙地寻找储油D.乙地地形成因主要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解析 第3题,根据海拔可知该地地形为山地,根据该岩层埋藏深度可知该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构造,故D项正确。

第4题,乙地地质构造为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坚硬,不易开采,不易被外力侵蚀,易形成山地,故A项错误,D项正确向斜构造不是良好的储油构造,也不宜修建隧道,故B、C两项错误。

答案 3.D 4.D

 地质剖面图

[获取信息]本图为地质剖面图,读图可以得到如下信息:

①为沿海冲积平原,②为河口沙洲,③为河流凸岸,④为岩浆冷凝形成的花岗岩外围,⑤为背斜成谷。

[解读信息]

(1)图中地下岩层有褶皱隆起,该岛屿由海底地壳受水平挤压而成。

(2)岩层向上拱起(背斜),背斜顶部岩层因外力作用破坏了其连续性。

(3)流水作用雕塑形成地表地貌景观。

地质剖面图的读图流程

第一步:

判断岩层新老关系

结合图中的图例、地层的层序、岩层的侵入关系等确定出岩层的新老关系。

(1)一般岩层越老,位置越靠下;岩层越新,位置越靠上;

(2)若岩层中有侵入岩存在,则侵入岩形成晚于其所在岩层。

第二步:

判断地质构造类型和地形

从岩层的弯曲变形、断裂错位以及连续延伸状况判断岩层形态,根据岩层形态判断地质构造的类型;利用岩层新老关系判断背斜和向斜。

地形类型看海拔高低变化。

第三步:

判断岩层运动特点和地质构造应用

(1)褶皱、断层的存在说明经历了地壳的水平(或垂直)运动;

(2)岩层破碎或缺失部分说明经历了侵蚀作用,也可能伴随着上升运动;

(3)有沉积岩层或沉积物说明经历了沉积作用且沉积时地势低洼,也可能伴随着下降运动;

(4)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等人类活动必须充分考虑地质构造情况,以利于施工和安全等。

考法一 地质构造的判断

1.汾河平原位于山西省中南部,土壤肥沃,灌溉便利。

结合黄土高原东西向基岩剖面图,回答

(1)~

(2)题。

(1)图中与我国泰山地质构造相同的是(  )

A.太行山B.太岳山

C.子午岭D.六盘山

(2)汾河平原的形成过程为(  )

A.断裂下陷—流水沉积B.褶皱—断层

C.断裂下陷—流水侵蚀D.水平挤压—风力沉积

解析 第

(1)题,图示太行山、太岳山、子午岭分别属于背斜山、向斜山、向斜山,六盘山和泰山一样是断块山。

(2)题,汾河平原的形成过程为:

地壳断裂下陷形成洼地→地势较低,集水成河→流水沉积作用形成沉积平原。

答案 

(1)D 

(2)A

考法二 地质剖面图判断构造地貌

2.(2018·北京海淀模拟)下图是某地地质构造示意图,图中(  )

A.岩层的形成顺序依次为①②③

B.甲地是背斜顶部被侵蚀而形成的谷地

C.乙地貌是岩层受张力作用后被侵蚀形成

D.丙地貌的地质构造与泰山相同

解析 根据岩层的弯曲状况可判断出甲地为背斜构造,其成为谷地的原因是背斜顶部被侵蚀;岩层的形成顺序依次为②③①;乙地貌是岩层受挤压作用后不易被侵蚀形成;泰山为断层构造,与丙处的地质构造不同。

答案 B

单选题:

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5分,共100分。

1.(2019·长沙市模拟)下图为我国北方某区域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示意图。

图中Ⅰ、Ⅱ、Ⅲ、Ⅳ处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

A.Ⅰ、ⅡB.Ⅲ、Ⅳ

C.Ⅰ、ⅢD.Ⅱ、Ⅳ

解析 图中显示,Ⅱ处是断层,Ⅳ处是岩浆侵入,均为内力作用所致。

答案 D

(2014·浙江7月学考)读岩石圈板块分布地球剖面示意图(局部),完成2~3题。

2.宏观地形M是(  )

A.巨大裂谷B.低缓高原

C.岛弧—海沟D.山脉—海沟

3.一般认为N处喷发的岩浆来自(  )

A.下地幔B.软流层

C.海底岩层D.板块内部

解析 第2题,图中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会形成岛弧和海沟。

第3题,岩浆发源于上地幔中的软流层。

答案 2.C 3.B

(2016·上海地理)火山是地球奉献给人类的最伟大奇观之一。

据此回答4~5题。

4.2016年,日本九州南部的樱岛活火山频频喷发。

该火山形成于板块的消亡边界。

下列火山中,同样形成于消亡边界的是(  )

A.南美大陆西部圣何塞火山B.大西洋中脊上的冰岛海克拉火山

C.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火山D.东非大裂谷中的乞力马扎罗火山

5.樱岛火山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岩石类似于(  )

A.黑色玄武岩B.灰色石灰岩

C.褐色沉积砂岩D.肉红色花岗岩

解析 第4题,南美大陆西部地处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多火山地震;大西洋中脊的火山、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火山及东非大裂谷的火山都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

A正确。

第5题,黑色玄武岩是火山喷发形成的;石灰岩、砂岩都是外力作用形成的沉积岩;花岗岩是岩浆侵入形成的侵入岩。

A正确。

答案 4.A 5.A

(2018·上海松江区一模)读某地区的地质剖面图,完成6~7题。

6.图中表现内力作用的主要有(  )

①固结成岩 ②褶皱 ③沉积作用 ④岩浆侵入 ⑤断层 ⑥侵蚀作用

A.①②③B.②④⑤

C.③④⑤D.④⑤⑥

7.图中最先发生的地质作用最可能是(  )

A.岩浆的喷出B.断层的发生

C.页岩的沉积D.褶皱的发生

解析 第6题,内力作用主要有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和变质作用,其中地壳运动形成褶皱和断层。

第7题,该地区地质作用的过程是:

沉积作用→水平挤压→褶皱隆起→岩浆侵入→断层发生→外力侵蚀→页岩沉积。

答案 6.B 7.D

(2016·北京文综)下图示意平顶海山的形成过程。

读图,回答下题。

8.平顶海山(  )

A.为褶皱山B.由沉积岩构成

C.顶部形态由内力作用塑造D.随着板块的移动没入水下

解析 由图可知,平顶海山为岩浆喷发形成的火山,由岩浆岩构成,A、B项错误;由图中阶段Ⅰ到阶段Ⅲ变化可知,平顶海山的相对高度变小,顶部面积变大,是风浪侵蚀造成的,是外力作用塑造,C项错误;由图中阶段Ⅰ到阶段Ⅲ变化可知,岩石圈下降导致平顶海山没入水下,D项正确。

答案 D

(2019·山东淄博一模)汤泉乡地处河北省遵化市西北部,地热资源丰富。

下图为汤泉地热田地质剖面图。

据此完成9~10题。

9.温泉疗养院适合建在(  )

A.①地B.②地

C.③地D.④地

10.图中岩石界面起伏波动较大的主要原因是(  )

A.褶皱弯曲B.断裂错动

C.地下水溶蚀D.岩浆侵入

解析 第9题,本题解答的关键词是“温泉”,由此可推知地热是选址的关键,读图可知,地下等温线向上凸出的位置地热富集,所以③地最适合。

第10题,溶蚀与岩浆活动形成的岩石界面比较平滑,所以C、D错;褶皱会使岩层弯曲,岩层界面也是平滑的,所以A错、B对。

答案 9.C 10.B

(2017·天津文综)读图,回答下题。

11.上图地貌景观显示的岩石类型和主要的地质构造最可能是(  )

A.岩浆岩、褶皱B.沉积岩、褶皱

C.岩浆岩、断层D.沉积岩、断层

解析 由图可知,该地岩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应该属于沉积岩。

图中岩层向同一个方向倾斜,应该是岩层受力挤压所致,因此,其地质构造应该为褶皱。

故本题选B。

答案 B

(2018·河北沧州上学期联考)下图示意某地某种地貌等高线分布。

据此完成12~13题。

12.图示区域地表岩石有可能是(  )

A.沉积岩B.变质岩

C.喷出岩D.侵入岩

13.图中湖泊周围陡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湖盆地下岩浆冷凝收缩,上覆岩层断裂下陷

B.自然植被稀疏,滑坡坍塌灾害多发

C.地壳运动引发湖盆断裂下陷

D.河流差异侵蚀作用较显著

解析 第12题,根据图示等高线及水系分布特点推断。

图示地貌为一座火山,火山地貌多为喷出岩。

第13题,地下岩浆发生冷凝,体积收缩,使上覆岩层因下面空虚而产生裂缝,火山口四周沿裂缝塌陷,形成坡度陡峻的断崖。

答案 12.C 13.A

读图,完成14~15题。

14.图中甲地地质构造和地貌成因分别是(  )

A.向斜 内力作用后,流水沉积B.背斜 内力作用后,外力侵蚀

C.断层 外力作用后,地壳抬升D.海沟 板块运动后,外力侵蚀

15.若只考虑岩层的软硬程度,依地形的高低起伏来判断,图中乙、丙、丁三种岩层由硬至软排列应为(  )

A.乙、丙、丁B.乙、丁、丙

C.丙、乙、丁D.丙、丁、乙

解析 第14题,读图可知,甲地从岩层形态上看,岩层向上拱起,所以甲地地质构造为背斜;其地貌为谷地,成因是地壳运动形成褶皱后,背斜顶部被外力侵蚀。

第15题,不同性质的岩层软硬程度不同,岩性较软的容易被侵蚀,而岩性较硬的不容易被侵蚀,保留在地表海拔较高的位置。

读图可知,乙岩层露出地面最高,说明岩石最坚硬;丁岩层露出地面最低,岩层最软。

答案 14.B 15.A

(2019·山东临沂一模)下图为“某河谷剖面图”。

读图,回答下题。

16.图中(  )

A.地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④①②B.③处地层断裂下陷

C.沉积岩层因地壳运动而弯曲D.甲地适合聚落的发展

解析 图中岩层具有明显的弯曲,形成褶皱构造,说明岩层受到地壳运动的挤压作用,故C正确。

下面的岩层形成时间早于上面的岩层,故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②①④,故A错误;图中③处无断层,没有出现断裂下陷,故B错误;甲位于平均洪水位以下,不适合聚落发展,故D错误。

答案 C

(2014·江苏地理)下图为某向斜山地形地质示意图。

读图,回答17~18题。

17.与M点的地形—地层关系相符的是(  )

18.与沿XY线相符的剖面图是(  )

解析 第17题,由题目可知该地为向斜山,岩层向下弯曲,由图示可知M地左侧为山,因此左侧向下,故B项正确。

A项岩层没有弯曲,错误。

C、D项是右侧向下弯曲,错误。

第18题,本题难度较大,需要依靠空间想象能力建立空间三维模型,如下图所示:

该地岩层弯曲方向如图所示,XY一线同一岩层海拔相同,岩层是水平的。

答案 17.B 18.A

(2018·河南省六市第一次联考)某地煤炭资源丰富,该地中学生在考察古生物化石的过程中绘制了一地形剖面图。

读图,完成19~20题。

19.B处地貌为(  )

A.断块山B.火山

C.背斜山D.向斜山

20.下列关于该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B处地下采煤易发生瓦斯爆炸

B.D处地下适合修建隧道

C.该地岩层主要由岩浆岩构成

D.该处地质构造受东西方向的挤压作用而成

解析 第19题,B处地貌为山地;岩层中间新、两翼老,为向斜地质构造。

第20题,瓦斯易在背斜顶部集聚,而B处是向斜构造;D处岩层中间老、两翼新,为背斜地质构造,岩层上拱,具有良好的支撑作用,且地下水沿岩层向两侧渗流,有利于保持隧道的干燥,适合修建隧道。

该地岩层富含化石,主要由沉积岩构成;结合指向标,可知该处地质构造受南北方向的挤压作用而成。

答案 19.D 20.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