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高中生物必修3第四章第12节精练卷解析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782766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23.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免费高中生物必修3第四章第12节精练卷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免费高中生物必修3第四章第12节精练卷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免费高中生物必修3第四章第12节精练卷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免费高中生物必修3第四章第12节精练卷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免费高中生物必修3第四章第12节精练卷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免费高中生物必修3第四章第12节精练卷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免费高中生物必修3第四章第12节精练卷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免费高中生物必修3第四章第12节精练卷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免费高中生物必修3第四章第12节精练卷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免费高中生物必修3第四章第12节精练卷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免费高中生物必修3第四章第12节精练卷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免费高中生物必修3第四章第12节精练卷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免费高中生物必修3第四章第12节精练卷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免费高中生物必修3第四章第12节精练卷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免费高中生物必修3第四章第12节精练卷解析版.docx

《免费高中生物必修3第四章第12节精练卷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免费高中生物必修3第四章第12节精练卷解析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免费高中生物必修3第四章第12节精练卷解析版.docx

免费高中生物必修3第四章第12节精练卷解析版

高中生物必修3第四章第1、2节精练卷(解析版)

1.(2012·高考海南卷)某小组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随机取样

B.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

C.根据调查数据估算该种群密度

D.根据地段的形状确定取样方法

解析:

选B。

样方法最主要的是进行随机取样,A正确,B错误;根据调查数据取平均数可估算该种群的种群密度,C正确;根据地段的不同可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样方法,如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等,D正确。

2.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该害虫的种群密度将明显减少,该种群密度下降是因为(  )

A.雄性个体数量的减少使雌性生殖能力下降

B.成年个体大量迁出使幼年个体数量比例减小

C.受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影响雌性个体也减少

D.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使种群的出生率下降

解析:

选D。

影响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性引诱剂诱杀雄性个体,导致种群中性别比例严重失调,从而影响出生率,使种群的密度下降。

3.经调查,第一年某种昆虫的种群数量为N0,如果在理想的条件下,每年的增长率α=1.3且保持不变,则第三年该种群数量为(  )

A.1.3N0       B.1.69N0

C.2.3N0D.5.29N0

解析:

选D。

要注意在Nt=N0λt中,λ代表的是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不代表增长率;增长率=增加的个体数/原来的个体数,设第一年个体数为X1,第二年个体数为X2,则α=(X2-X1)/X1=1.3,求得X2/X1=2.3,即λ=2.3。

第一年种群数量用N0表示,则第三年种群数量就是(2.3)2×N0=5.29N0。

4.

如图所示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关于种群在某环境中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为0

B.种群数量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C.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克服环境阻力生存下来的个体数量

D.若该种群在c点时数量为100,则该种群的K值为400

解析:

选A。

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数量不再变化,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

环境阻力一直存在。

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或淘汰的个体数量。

5.(2012·高考重庆卷)

如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

B.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

D.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解析:

选B。

由图中看出,该东亚飞蝗种群初始阶段种群增长曲线为S型。

在a点时种群增长率最大,为了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故A项正确。

a~b段种群增长率越来越小,但种群密度不断增加,二者不呈正相关,故B项错误。

性引诱剂可以诱杀雄虫,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可用于防治害虫,C项正确。

将蝗虫种群数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既不使其灭绝,也不使其成灾,有利于维持食物链的稳定,维持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项正确。

6.(2012·高考江苏卷)蓝藻、绿藻和硅藻是湖泊中常见藻类。

某课题组研究了不同pH对3种藻类的生长及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结果见图1、图2。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1和图2分析,3种藻类中pH适应范围最广的是________;在pH为8.0时,3种藻类中利用CO2能力最强的是________。

(2)在培养液中需加入缓冲剂以稳定pH,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实验中需每天定时对藻细胞进行取样计数,请回答以下问题:

①取出的样液中需立即加入固定液,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计数前通常需要将样液稀释,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将样液稀释100倍,采用血球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计数,观察到的计数室中细胞分布见图3,则培养液中藻细胞的密度是________个/mL。

图3

解析:

(1)分析图1,3种藻类中pH适应范围最广的是绿藻,不同pH条件对其生长速率没有明显的影响。

分析图2,在pH为8.0时,蓝藻的光合速率最大,可见其利用CO2的能力最强。

(2)藻类自身的生长代谢会改变溶液的pH,如光合作用会吸收培养液中的CO2,导致pH升高,故在培养液中需加入缓冲剂以稳定pH。

(3)藻类繁殖速度快,取样计数时若不立即加入固定液进行固定,则藻细胞会因细胞分裂而数量增多,导致计数结果偏大。

培养后期藻细胞密度过大,会因一个小方格内藻细胞数量过多而难以计数,故需在计数前将样液进行稀释。

统计图3中四个角落及位于中间的中方格中的藻细胞数量,求平均值得每个中方格中约含藻细胞4个,则每毫升培养液中含藻细胞的数量为4×25×1000÷0.1×100=1×108个。

答案:

(1)绿藻 蓝藻 

(2)藻类生长代谢会改变培养液pH (3)①维持藻细胞数量不变 ②藻细胞密度过大

③1×108

1.下列关于种群的正确叙述是(  )

①内蒙古草原上全部的牛是一个种群

②种群内的雌雄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完成生殖过程

③在种群内常因争夺食物而发生竞争

④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⑤性别比例也可影响种群密度

⑥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⑦迁出率和迁入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A.①③⑤⑥      B.②③⑤⑥⑦

C.②⑤⑥⑦D.②④⑤⑥⑦

解析:

选D。

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内蒙古草原上的牛既不是一个物种,又分布在不同的区域,形成不同种群。

种群内的雌雄个体之间由于无生殖隔离,可以完成生殖过程。

竞争是种间关系,种群内争夺食物为种内斗争。

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死亡率而影响种群密度。

2.下列选项中,对种群密度影响最严重的是(  )

编号

生态系统

采收对象

现有生物量

年增长率/%

年采收量

马尾松林

马尾松

200000m3

2

1000m3

淡水湖泊

鲫鱼

10000kg

35

3600kg

山地

甘草

1000kg

20

300kg

滩涂

沙蚕

10000kg

30

500kg

 

A.①         B.②

C.③D.④

解析:

选C。

种群密度的变化取决于年增长率和年采收率,各组计算结果为:

①年增加1.5%,②年减少1%,③年减少10%,④年增加25%。

3.甲、乙、丙是同一物种的三个种群,其年龄组成见表。

三个种群年龄结构的类型为(  )

年龄期

个体数

幼年期

600

400

200

成年期

400

400

400

老年期

200

400

600

A.甲是增长型,乙是稳定型,丙是衰退型

B.甲是稳定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

C.甲是增长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

D.甲、乙、丙三个种群都是稳定型

解析:

选A。

甲种群幼年个体多于老年个体,故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乙种群各年龄段个体比例适中,故种群年龄结构为稳定型;丙种群老年个体比幼年个体多,故丙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4.按一对夫妇生两个孩子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和预测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翻一番大约需要20~40年,美国需要40~80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

预测人口的这种增减动态主要决定于(  )

A.种群数量和密度B.种群的年龄

C.种群的性别比例D.出生率和死亡率

解析:

选B。

从题目中的预测数据看,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和美国的人口为增长型,瑞典人口为稳定型,而德国人口为衰退型,这主要是由种群的年龄决定的。

5.

生态学家对某地区两个生物种群(Ⅰ和Ⅱ)的存活率进行了调查,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关于对种群Ⅰ和Ⅱ实施重点保护时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Ⅰ和Ⅱ都为7~10岁

B.种群Ⅰ和Ⅱ都为1~10岁

C.种群Ⅰ为0~1岁,种群Ⅱ为6~7岁

D.种群Ⅰ为1岁后以各年龄期,种群Ⅱ为7岁以后各年龄期

解析:

选C。

由题意可知,对于种群Ⅰ来说,在0~1岁种群存活数下降较快,也就是死亡率较高,所以应重点保护;同理对于种群Ⅱ来说,6~7岁应重点保护。

6.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五点取样和等距离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式,遵循了随机取样的原则

B.调查古树木、蝗虫的幼虫、某种蛇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

C.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确的实际值

D.将M只鹿标记,在捕获的n只鹿中有m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M×n÷m)只

解析:

选B。

本题主要考查种群密度调查的相关知识。

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在选取样方时要随机取样。

样方法除适应于植物的种群密度调查外,一些运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生物,如昆虫卵、蚜虫和跳蝻等也可用此法进行密度调查;由于蛇的活动范围较广,故调查其种群密度不宜采用样方法,而用标志重捕法。

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种群密度时,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得到的密度只是估计值,一般不是最精确的实际值。

将M只鹿标记,在捕获的n只鹿中有m只被标记,根据种群密度计算公式可知,该鹿群约有(M×n÷m)只。

7.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

B.达到K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也可以为负值

C.种群增长的开始阶段不受自身密度的影响

D.相同的种群K值也可能不同

解析:

选C。

在自然情况下,种群都是按“S”型曲线增长的;达到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零,但也有可能某个时刻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负值;种群增长受自身的种群密度影响,刚开始时种群密度较小,种群数量增长较快,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较小。

K值可以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8.

(2013·浙江省浙南、浙北部分学校联考)如图所示为一个鼠群迁入一个新环境后的种群增长曲线,其中最可能表示因种内斗争加剧而限制鼠群数量增长的曲线段是(  )

A.ABB.BC

C.CDD.AC

解析:

选C。

分析曲线图可知,CD段种群数量接近环境容纳量,种内斗争比较剧烈,故最可能表示因种内斗争加剧而限制鼠群数量增长的曲线段。

9.

(2013·北京西城区检测)如图所示为某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关于各阶段种群数量变化的表述,不准确的是(  )

A.第1阶段种群数量缓慢增长

B.第2阶段种群增长速率先快后慢

C.第3阶段种群数量缓慢增长接近K值

D.第4阶段种群数量在K值上下波动

解析:

选C。

种群数量在呈“S”型曲线增长的过程中,第1阶段种群增长速率较低,种群数量增长缓慢,故A正确;在第2阶段种群增长速率先快后慢,在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故B正确;第3阶段种群数量超过了K值,种群数量先上升后下降,故C错误;第4阶段种群数量在K值上下波动,故D正确。

10.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的实验,正确的叙述是(  )

A.改变培养液的pH值不影响K值(环境容纳量)大小

B.用样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

C.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对酵母菌准确计数

D.营养条件并非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唯一因素

解析:

选D。

养分、空间、温度和有毒排泄物等是影响种群数量持续增长的限制因素,pH变化影响微生物的生长。

样方法是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方法,对酵母菌采用抽样检测法计数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

稍待片刻,待细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按样方法计数几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求平均值,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

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对酵母菌准确计数的操作方法错误。

11.温州某地乌鸫连续10年的种群数量增长情况如图所示,后一年的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的λ倍,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第6年以前乌鸫种群进行S型增长

B.第5年和第7年的乌鸫种群数量相同

C.第3年的乌鸫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D.第3年的乌鸫种群数量最大

解析:

选D。

从曲线可知,1至3年之间种群数量不断增加,但增加速率不断下降,到第3年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3至9年种群数量不断减少,9至10年稳定。

12.(2012·高考新课标全国卷)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

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

如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

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

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

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

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

解析:

选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各种因素对种群数量的影响。

据图可知,不同月份种群的年龄结构不同,其中4至10月份,个体逐渐发育到性成熟,12月份没有未成熟个体,表明在10月份种群的出生率可能为零,A、C两项正确。

天敌迁入后,会捕食该种群中年幼或弱小的个体,影响种群的年龄结构,B项正确。

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会降低种群的出生率,从而对种群的密度产生影响,D项错误。

13.如图为一种生物三个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种群A和种群B未来个体数量的变化趋势是:

A________,B________。

(2)假如种群B是某种珍贵的野生动物资源,我们应特别保护哪一年龄段上的个体?

________。

对珍贵的野生生物资源,我们应采取哪些保护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有一种外来生物入侵,并以种群C的幼体为食,这将使种群C的年龄组成发生变化。

请在坐标图中用曲线表示这种变化。

解析:

种群A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种群年龄组成属于增长型,未来个体数量会越来越多;种群B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种群年龄组成属于衰退型,未来个体数量会越来越少;种群C各个年龄阶段的个体数差别不大,种群年龄组成属于稳定型。

如果外来生物入侵并以种群C的幼体为食,则会使种群C的年龄组成变成衰退型。

答案:

(1)越来越多 越来越少 

(2)幼年 就地保护,易地保护,对公民加强教育和法律管理等

(3)如图

14.如图是大兴安岭某一森林生态系统中红松的种群密度的变化。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的种群密度变化速率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株/(100m2·a)(以“+”代表增加,以“-”代表减少),以此变化速率估计到1995年,红松的种群密度将是______株/100m2。

(2)图中哪一阶段所对应时间内种群的变化最明显?

________(填写字母序号)。

a.A→Bb.A→C

c.B→Cd.无明显差别

(3)图中红松种群密度的变化曲线通常是采取________(方法)调查获得的。

(4)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有________(填写字母序号)。

a.空间b.营养

c.迁移d.季节变化

e.人为改变环境

解析:

由图中的信息可知,A→B经过了5年,种群密度由10株/100m2降到约5株/100m2,因此计算可知,红松每年种群密度平均减少约1株/100m2,按此变化速率,再过5年,到1995年,红松的种群密度将是0株/100m2。

由图中信息可知,A→B的种群密度变化速度大,种群变化最明显。

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是样方法。

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有环境条件的改变(包括营养)、迁入、迁出、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

答案:

(1)-1 0 

(2)a (3)样方法 (4)abcde

15.回答下列有关生态学的问题:

(1)研究人员将S1与S2两个种群放在一起培养,在环境温度为T1与T2条件下,测得种群数量变化如图A、B所示。

①S1种群与S2种群的关系是____________。

②如果环境温度是不稳定的,在一定频率下发生T1、T2的交替变化,S1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如图C。

S2种群数量变化将会怎样?

请在图C的坐标中表示出来。

图D

(2)科研人员对海洋某种食用生物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变化,如图D所示,分析图回答问题。

①在________点附近时,种群补充量最大;在______点附近时,表示环境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K值)。

②图D所示的原理在生物捕捞中的指导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分析图A、图B可知,S1种群比S2种群适应较低温度的环境,而S2种群比S1种群适应较高温度的环境,据两图中的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可确定两者为竞争关系;据此,可绘出S2种群随温度变化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2)结合图示可知,在B点附近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补充量最大;在D点附近时,种群增长速率为0,此时种群的数量达到K值,即环境容纳量。

捕捞后,应保证种群密度在B点附近,以便获得较大的增长速率。

答案:

(1)①竞争

②如图

(2)①B D ②可以根据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及环境的最大负荷量,确定最适捕捞量,实现可持续发展(合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