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实验专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783061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65 大小:500.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实验专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高考生物实验专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高考生物实验专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高考生物实验专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高考生物实验专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高考生物实验专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5页
高考生物实验专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5页
高考生物实验专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5页
高考生物实验专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5页
高考生物实验专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5页
高考生物实验专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5页
高考生物实验专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5页
高考生物实验专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5页
高考生物实验专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5页
高考生物实验专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5页
高考生物实验专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5页
高考生物实验专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5页
高考生物实验专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5页
高考生物实验专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5页
高考生物实验专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5页
亲,该文档总共6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实验专题.docx

《高考生物实验专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实验专题.docx(6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生物实验专题.docx

高考生物实验专题

高考生物实验专题

考点1 高考实验范围、类型和要求 

编号

实验名称

类型

实验目标

1

高倍显微镜的使用和观察叶绿体

观察实验

观察实验现象

理解实验原理

选择实验材料

掌握实验步骤

学会观察方法

2

细胞质流动的观察

3

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4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

5

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的鉴定

鉴定

理解实验原理

掌握实验步骤

分析实验结果

6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7

DNA的粗提取和鉴定

8

比较过氧化酶和Fe3+的催化效率

生化

学会选择材料、善于控

制条件、分析实验结果

9

观察SO2对植物的影响

10

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

探究

确认变量、作出假设和预期、设计可行方案、处理解释结果、作出合理判断

11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12

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和观察

生理

确认变量、作出假设和预期,选择材料、控制条件、分析结果;设计可行方案,观察、记录实验结果,合作完成

13

设计实验,观察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4

设计并制作生态瓶,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

15

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调查实验

理解原理

学会方法

善于分析 

16

调查人数中的遗传病

17

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

 一、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 

1.实验原理

某些化学试剂能够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糖中的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与斐林(Fehling)或斑氏糖定性试剂(简称斑氏试剂)发生作用,可以生成砖红色沉淀。

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

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可以产生紫色反应。

因此,可以根据与某些化学试剂所产生的颜色反应,鉴定生物组织中糖、脂肪或蛋白质的存在。

 

2.实验目的

初步掌握鉴定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方法。

 

3.实验材料 

苹果、梨。

花生种子大豆种子(或用豆浆),或用鸡蛋蛋白

4.实验仪器 

仪器:

剪刀,解剖刀,双面刀片,试管,试管架,试管夹,大小烧杯,小量筒,滴管,玻璃漏斗,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火柴,研钵,石英砂,纱布,载玻片,盖玻片,毛笔,吸水纸,显微镜。

5.试剂

斐林试剂(主要由质量浓度为0.1g/mL的NaOH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5g/mL的CuSO4溶液配制而成),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双缩脲试剂,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蒸馏水。

6.实验步骤

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

脂肪的鉴定

蛋白质的鉴定

 

 

 

7.注意事项

 

⑴选材:

由于本实验室利用颜色反应鉴定不同的物质,因此在实验的选材上应该注意一下两点:

①材料本身应该无色,以免对结果产生干扰;②材料应该富含相关物质。

使现象更显著。

⑵斐林试剂很不稳定,必须新配制

⑶双缩脲试剂在使用时,应当先加入试剂A(0.1g/mL的NaOH溶液,形成碱性环境,再加试剂B(0.01g/mLCuSO4溶液)。

⑷鉴定脂肪的实验中,若选用花生种子,必须提前浸泡3---4小时。

浸泡时间短,则不易切片;浸泡时间长,则组织太软,切下的薄片不易成形。

另外染色时间也不易过长。

⑸选择蛋清作实验材料时,一定要充分稀释,防止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后粘固在试管内壁上,使反应不彻底,也不易洗刷试管。

⑹做完鉴定还原糖和蛋白质的实验时,在鉴定之前可以留出一部分样液,以便于鉴定后样液的颜色作对照,这样可以增强说服力。

二、高倍显微镜的使用和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

1.实验原理

高等绿色植物的叶绿体存在于细胞质基质中。

叶绿体一般是绿色的、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可以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它的形态和分布。

活细胞中的细胞质处于不断流动的状态。

观察细胞质的流动,可用细胞质基质中的叶绿体的运动作为标志。

2.实验目的

⑴初步掌握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⑵观察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

⑶通过在显微镜下的实际观察,理解细胞质的流动是一种生命现象。

3.实验材料

藓类的叶(或菠菜叶等)。

新鲜的黑藻。

4.实验仪器

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镊子,刀片,培养皿,台灯,铅笔。

5.实验步骤

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

高倍显微镜观察细胞质流动

 

 

6.注意事项

 

⑴换上高倍物镜后,只调细准焦螺旋,不能调组准焦螺旋(注意:

细准焦螺旋只在调节图像清晰度时使用。

⑵叶绿体的分布情况,可以通过下述方法获得:

将三个含藓类叶的装片分别放在“200W,25W”的白炽灯下河黑暗处,依次处理5分钟、10分钟后再观察。

可以看到强光下,叶绿体的侧面对着光源;在弱光下,叶绿体以最大的面对着光源;在暗处,叶绿体呈无规律排列。

⑶观察细胞质流动必须选择活体材料,且要选典型的实验材料。

不同的植物细胞质流动速度不同,而实验的时间有限,加之人眼在观察显微镜时也会疲劳,因此必须选用细胞质流动速度较快的植物,如黑藻叶。

⑷提高实验效果的措施:

观察中如发现细胞质不流动或流动很慢,可采取增强细胞呼吸作用的方法,来加速细胞质的流动。

他、如将载玻片置于白炽灯下烘热;切伤部分叶片。

实验温度会影响细胞质的流动速度,如果环境温度太低时,可利用灯光或阳光照射,也可以将黑藻叶放入温水(25℃左右)中一段时间,使其升温,细胞质的流动就会加快。

 三、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1.实验原理

在植物体中,有丝分裂常见于根尖、茎尖等分生区细胞。

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分为分裂问期和有丝分裂期的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可以用高倍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根据各个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或染色质)的变化情况,识别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哪个时期。

细胞核内的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如龙胆紫溶液)着色。

2.实验目的

⑴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识别有丝分裂的不同时期。

⑵初步掌握制作洋葱根尖有丝分裂装片的技术。

⑶初步掌握绘制生物图的方法。

3.实验材料

洋葱(可以用蒜、葱代替)。

4.实验仪器

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玻璃皿3个,剪刀,镊子,滴管。

5.试剂

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质量浓度为0.01g/mL的或0.02g/mL的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

6.实验步骤

 

7.注意事项

⑴培养材料要提前准备,注意时间、温度、勤换水。

⑵培养的根尖不宜过长,解离时切取长度不能超过3mm。

⑶解离是否充分时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只有解离充分,压片时细胞才能分散开来,制成单层细胞的装片。

植物细胞之间有胞间质,利用解离液可以溶解胞间质,使原来紧密粘在一起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

在解离时,细胞已经被杀死,永久地固定于分裂周期中的某个时期。

⑷漂洗可洗去根尖上的盐酸,以便染色时碱性染料着色。

⑸染色可放在载玻片上进行。

步骤是:

将根尖放在载玻片上。

滴一滴染液,染色3—4分钟,盖上盖玻片,用吸水纸吸去多余的染液。

用龙胆紫溶液染色时,染液浓度和时间必须掌握好。

染色过深将导致镜下一片紫色,无法观察。

⑹压片时用力要恰当。

用力过猛过重可能将组织压烂压碎玻片等,过轻时细胞未充分分散而相互重叠。

二者都会影响观察。

压片时,对好在盖玻片上方一片吸水纸,然后再其上面加一块载玻片,再拇指垂直向下压。

这样可以防止上面的载玻片与盖玻片粘在一起,避免根尖细胞各区位置错动。

压片的目的是使细胞分散成单层。

压片时不可使载玻片移动。

⑺在用高倍镜观察时,一个视野中一般不会同时有分裂各时期细胞,这时,可通过移动装片寻找。

四、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

1.实验原理

新鲜的肝脏中含有过氧化氢酶,Fe3+是一种无机催化剂,它们都可以催化过氧化氢分解成水和氧。

分别用一定数量的过氧化氢酶和Fe3+催化过氧化氢分解成水和氧,可以比较两者的催化效率。

经计算,用质量分数为3.5%的氯化铁溶液和质量分数为20%的肝脏研磨液做实验,每滴氯化铁溶液中的Fe3+数,大约是每滴研磨液中过氧化氢酶分子数的25万倍。

2.实验目的

⑴初步学会探索酶的催化效率的方法。

⑵探索过氧化氢酶和Fe3+催化效率的高低。

3.实验材料

新鲜的质量分数为20%的肝脏(如猪肝、鸡肝)研磨液。

4.实验仪器

量筒,试管,滴管,试管架,卫生香,火柴。

5.试剂

体积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质量分数为3.5%的氯化铁溶液。

 

6.实验方案

 

1号试管

2号试管

①注入H2O2溶液

2mL

2mL

②加入不同的催化剂

2滴肝脏研磨液

2滴FeCl3溶液

③结果观察

产生气泡速度和数量

快、多

慢、少

卫生香燃烧

剧烈燃烧

燃烧,不剧烈

冒气泡时间

④结论

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

7.注意事项

⑴肝脏必须是刚从活体动物中取出的新鲜的,因为过氧化氢酶是蛋白质,放置久了会被细菌等微生物分解,使酶数量减少或活性降低。

⑵要将肝脏研磨成液,目的是使细胞内的过氧化氢酶充分释放出来,增大与H2O2的接触面。

实验五、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

1.实验原理

淀粉和蔗糖都是非还原糖。

它们在酶的催化作用下都能水解成还原糖。

还原糖能够与斐林试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砖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

用淀粉酶分别催化淀粉溶液和蔗糖溶液,再用斐林试剂鉴定溶液中有无还原糖,就可以看出淀粉酶是否能催化这两种化学反应。

2.实验目的

1.初步学会探索酶催化特定化学反应的方法。

2.探索淀粉酶是否能催化这两种化学反应。

3.实验材料

质量分数为2%的新鲜的淀粉酶溶液。

4.实验仪器

试管,大烧杯,量筒,滴管,温度计,试管夹,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火柴。

5.试剂

质量分数为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质量分数为3%的蔗糖溶液,斐林试剂,热水。

6.实验方案

 

1号试管

2号试管

①注入物质

2mL可溶性淀粉溶液

2mL蔗糖溶液

②加入新鲜淀粉酶溶液

2mL

2mL

③震荡

④60℃热水

恒温5min

恒温5min

⑤加入刚配制好的斐林试剂并震荡

2mL

2mL

⑥沸水浴加热

1min

1min

⑦结果观察

砖红色沉淀

无变化

⑧结论

酶具有专一性

六、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1.实验原理

淀粉遇碘后,形成紫蓝色的复合物。

淀粉酶可以使淀粉逐步水解成麦芽糖和葡萄糖。

麦芽糖和葡萄糖遇碘后不显色。

2.实验目的

⑴初步学会探索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的方法。

⑵探索淀粉酶在不同温度下催化淀粉水解情况。

3.实验材料

质量分数为2%的新鲜淀粉酶溶液。

4.实验仪器

试管,量筒,烧杯,滴管,试管夹,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温度计,火柴。

5.试剂

质量分数为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热水,冰块,碘液。

6.实验方案

 

试管1、1′

试管2、2′

试管3、3′

①加等量可溶性淀粉溶液

1号2mL

2号2mL

3号2mL

②加等量新鲜淀粉酶溶液

1′号2mL

2′号2mL

3′号2mL

③控制不同温度条件

60℃热水(5min)

沸水(5min)

冰块(5min)

④淀粉酶溶液与淀粉溶液混合

1′号注入1号保持60℃(5min)

2′号注入2号保持沸水(5min)

3′号注入3号保持冰块(5min)

⑤加等量碘液

1滴

1滴

1滴

⑤观察实验现象

不出现紫蓝色复合物

出现紫蓝色复合物

出现紫蓝色复合物

⑦得出结论

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酶的活性。

7.注意事项

⑴本实验研究某一因素,如温度或pH(实验变量)对某一特定反应(实物)的影响,要在其他因素(控制变量)相同的条件下进行。

观察不同的实验变量(如不同温度)对特定反应(或事物)的影响结果(因变量),以便对实验结果(实验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进行科学分析。

⑵设计温度对酶活性影响实验时,要把盛有等量的可溶性淀粉溶液的3支试管和等量淀粉酶溶液的3支试管分别放在60℃热水、沸水和冰块中放足5min后,再将相同温度下淀粉酶溶液注入淀粉溶液中继续保持5min。

这样才能保证3支试管中除温度条件不同即实验变量不同外,其他因素(控制变量)完全相同。

造成不同的实验结果(因变量)的原因才肯定是不同温度条件(实验变量)影响所致。

⑶不同温度的设置可以是低温(加冰块)、适宜温度、高温(沸水),也可以设置为一定梯度的温度,如0℃、20℃、40℃、60℃、80℃和100℃。

不同pH的设置蒸馏水、蒸馏水+NaOH、蒸馏水+HCl外,也可以设置为一定梯度的pH来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七、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1.实验原理

叶绿体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丙酮中,所以,可以用丙酮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

层析液是一种脂溶性很强的有机溶剂。

叶绿体中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

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溶解度低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慢。

这样,几分之后,叶绿体中的色素就在扩散过程中分离开来。

其中胡萝卜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最高,扩撒速度最快,叶黄素和叶绿素a次之,叶绿素b溶解度最低,扩散速度最慢。

2.实验目的

⑴初步掌握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方法。

⑵探索叶绿体中有几种色素。

3.实验材料

新鲜的绿色叶片(如菠菜叶片)。

4.实验仪器

干燥的定性滤纸,烧杯(100mL),研钵,小玻璃漏斗,尼龙布,毛细吸管,剪刀,小试管,培养皿盖,药勺,量筒(10mL),天平。

5.试剂

丙酮,层析液,二氧化硅,碳酸钙。

6.实验步骤

⑴提取色素

①称量5g绿色叶片并剪碎

②加少量SiO2、CaCO3和5mL丙酮

③用研钵研磨充分

④过滤

⑤收集到试管中并塞紧管口

⑵制备滤纸条

⑥将干燥的滤纸条剪成长6cm、宽1cm的纸条,剪去一端两角

⑦在距离剪角端1cm处用铅笔画一条直线

⑶画滤液细线

⑧用毛细玻璃管吸取少量滤液,沿着铅笔线处均匀地画一条直的滤液细线

⑨干燥后,重复画2—3次

⑷色素分离(纸层析)

⑩倒入3mL层析液

⑾将滤纸条一端(有滤液细线端)朝下略微斜靠烧杯内壁轻轻插入层析液中(高度不能超过滤液细线,以避免层析液溶解色素)

⑿用培养皿盖上烧杯

⑸观察结果

⒀滤纸条上出现四条宽度、颜色不同的色素带:

 

⑹整理、洗手

实验中可能接触到了有毒的苯等物物质。

7.特别提醒

⑴从色素带的宽度可知色素含量的多少:

叶绿素a>叶绿素b>叶黄素>胡萝卜素。

⑵从色素带的知道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和扩散速度:

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b>叶绿素a。

⑶在滤纸上距离最近的相邻两条色素带是叶绿素a和叶绿素b;距离最远的相邻两条色素带是叶绿素a和叶黄素。

8.特别提醒

⑴叶片要新鲜、颜色要深绿;

⑵滤液收集后,要及时用棉塞将试管口塞紧,以免滤液挥发;

⑶滤液细线不仅要细、直,而且要含有较多的色素(可以重复画2——3次);

⑷滤纸上的滤液细线不能浸入层析液中,以避免层析液溶解滤液细线中的色素。

9.实验成功的关键

⑴裁取定性滤纸时,注意双手尽量不要接触纸面,以免手上的油脂或其它赃物污染滤纸;

⑵根据烧杯的高度制备滤纸条,让滤纸条长度高于烧杯1cm,高出的部分做直角弯曲;

⑶画滤液细线时,用力要均匀,速度要适中;

⑷研磨要迅速、充分。

因为:

丙酮易挥发;为了使叶绿体完全破坏,从而能提取到较多的色素;叶绿素极不稳定,能被活细胞中的叶绿素酶水解而破坏;

⑸制备滤纸条时,要将其一端剪去两角,这样可以使色素在滤纸条上扩散均匀,便于观察实验结果。

八、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1.实验原理

⑴成熟的植物细胞具有大液泡和选择透过性的原生质层,与外界溶液接触时能够发生渗透作用。

⑵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

⑶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时,进行渗透失水,导致质壁分离;当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时,发生渗透吸水,导致质壁分离复原。

2.实验目的

⑴初步学会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的方法。

⑵理解植物细胞发生渗透作用的原理。

3.实验材料

紫色的洋葱鳞片叶。

4.实验仪器

刀片,镊子,滴管,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显微镜。

5.试剂

质量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清水。

6.实验步骤

 

7.注意事项

⑴实验成功的关键:

是实验材料的选择,必须选择有大液泡并且有颜色的植物细胞,便于在显微镜下观察现象。

⑵正确撕取洋葱鳞片叶表皮,在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装片时应无重叠、无气泡、不带叶肉。

⑶观察时要找到紫色的细胞,有的细胞无色,可能在取叶片表皮时撕破了细胞或本身无色素,不能活不易观察到实验现象。

一般用低倍镜即可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较大)。

⑷滴加蔗糖溶液和清水,要在载物台的载玻片上进行,否则,不容易对比观察某个细胞的失水和吸水情况。

8.拓展应用

⑴判断植物细胞的死活。

设计思路:

待测细胞+蔗糖溶液制成临时装片→镜检:

若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则该细胞是活细胞;若不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则该细胞是死细胞。

⑵测定细胞液浓度。

设计思路:

待测细胞+一系列浓度梯度的蔗糖溶液制成临时装片→分别镜检:

细胞液浓度范围介于未发生质壁分离和刚发生质壁分离的相邻的外界溶液的浓度范围。

⑶比较不同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

设计思路:

用不同植物细胞+同一浓度的蔗糖溶液制成临时装片→镜检,记录并比较刚发生质壁分离的时间,判断质壁分离速度并判断溶液浓度的大小:

时间越短,未知溶液的浓度越大。

    ⑷比较未知浓度溶液的浓度大小。

设计思路:

    同一成熟的植物组织(细胞)+未知浓度的溶液制成临时装片→镜检观察,记录并比较刚发生质壁分离所需时间的长短,判断溶液浓度的大小:

时间越短,未知溶液的浓度越大。

另:

判断两未知溶液的大小的设计思路如下图,马上观察液面的变化:

若液面下降,则溶液A浓度小于溶液B;若液面上升,则A的浓度大于B;若液面不变化,则A的浓度=B。

⑸验证原生质层和细胞壁伸缩性的大小。

设计思路:

 成熟植物细胞+蔗糖溶液制成临时装片→镜检观察:

若发生质壁

分离,则说明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的伸缩性;若不发

生质壁分离,则说明细胞壁的伸缩性大于原生质层的伸缩性。

⑹鉴定不同种类的溶液(如一定浓度的KNO3溶液和蔗糖溶液)。

设计思路:

 成熟植物细胞+不同种类溶液制成的临时装片→镜检:

若只发生质壁分离,则溶质不能通过半透膜(如蔗糖溶液);如质壁分离后自动复原,则溶质能通过半透膜(如KNO3溶液)。

九、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与观察

1.实验原理

向性运动是植物受单向外界因素的刺激而引起的定向运动,它的运动方向随刺激的方向而定。

在单侧光刺激下,植物表现出向光性运动。

在地心引力(重力)的影响下,植物的根表现出向重力性运动。

 

2.实验目的

⑴初步学会设计植物向性运动实验的方法。

⑵学会观察植物的向性运动。

3.实验材料

植物幼苗(如玉米、小麦等),刚萌发并已长出幼根的蚕豆种子或玉米种子

4.实验仪器

锡纸,滤纸,不透光的纸盒,培养皿,剪刀,台灯,胶布,橡皮泥,棉花,

5.试剂

清水,琼脂。

6.实验方案

植物根向重力性实验

植物向光性实验

 

 

7.对照和变量

实验组

根尖向其它方向放置

单侧光照

对照组

根尖垂直放置

光线均匀照射(或黑暗)

变量

根尖放置方向

单侧光

8.

控制变量

材料

选择实验材料时,应该注意材料一致性,以避免因材料差异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

条件

应注意实验材料的可对照性,培养皿中玉米粒的位置必须保持不变,使最上面的玉米粒的胚根垂直向下,最下面的玉米粒的胚根垂直向上,左右两个玉米粒的胚根处于水平位置。

⑴选用单子叶植物幼苗应该是真叶未长出胚芽鞘的。

⑵用于实验的纸盒应该保证不透光。

⑶人造光源与纸盒距离不应太近,以免烤着纸盒,且人造光源应与纸盒上的小孔高度相当。

⑷打开纸盒观察实验现象的时间尽可能短,并保持透光孔的方向与前次一致。

十、设计实验,观察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实验原理

⑴生长素的浓度不同,对植物生长的作用也不同。

⑵生长素对扦插枝条、果实发育和落花落果的作用。

2.实验目的

⑴初步学会设计一个观察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发育影响的实验方法。

⑵学会观察实验中产生的现象,分析观察到的现象,得出你的结论。

3.实验材料

枸杞、垂叶榕、叶子花(勒杜鹃)、垂柳

4.试剂

2mg/L、3mg/L、4mg/L、5mg/L、6mg/L、7mg/L、8mg/L的2、4—D或@-萘乙酸(NAA)

5.实验方

取材

枸杞、垂叶榕、叶子花(勒杜鹃)、垂柳

步骤

(浸泡法)把插条的基部浸泡在配制好的2,4-D溶液中,深约3cm,处理3小时。

取出枝条插入装满细沙的花盆中。

每天浇一次水,保持盆内湿润。

观察长出根的时间及根的数量。

结果

枸杞  不用生长素类似物,先长芽,还没长根

 

2mg/L

3mg/L

4mg/L

5mg/L

6mg/L

7mg/L

8mg/L

垂叶榕

-----

-----

不生根

生根明显

生根

-----

-----

叶子花

-----

-----

不生根

不生根

生根

生根明显

生根

垂柳

不生根

不生根

生根

生根2cm

生根

生根

不生根

结论

①生长素类似物能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

②不同植物的最适浓度不同

十一、DNA的粗提取和鉴定

1.实验原理

①DNA在氯化钠溶液中的溶解度,是随着氯化钠的浓度的变化而改变的。

当氯化钠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14mol/L时,DNA的溶解度最低。

利用这一原理,可以使溶解在氯化钠溶液中的DNA析出。

②DNA不溶于酒精溶液,但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则可以溶于酒精溶液。

利用这一原理,可以进一步提取出含杂质较少的DNA。

③DNA遇二苯胺(沸水浴)会染成蓝色,因此,二苯胺可以作为鉴定DNA的试剂。

2.实验目的

初步掌握DNA的粗提取和鉴定的方法,观察提取出来的DNA物质。

3.实验材料

鸡血细胞液(5~10mL)。

4.实验仪器

铁架台,铁环,镊子,三角架,酒精灯,石棉网,载玻片,玻璃棒,滤纸,滴管,量筒(100mL,1个),烧杯(100mL,1个,50mL、1000mL各2个),试管(20mL,2个),漏斗,试管夹,纱布。

5.试剂

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实验前置于冰箱内冷却24h),蒸馏水,质量浓度为0.1g/mL的柠檬酸钠溶液,物质的量浓度分别为2mol/L和0.015mol/L的氯化钠溶液,二苯胺试剂。

6.实验方案

 

7.注意事项

⑴实验材料的选择标准:

①所选动物的血细胞具有细胞核,含大量核DNA;②经济又易得;③鸡血红细胞、白细胞都具有细胞核,含大量DNA;

⑵制备鸡血细胞液时,要取新鲜鸡血的同时加入抗凝剂,以便使血液分层,取下层血细胞沉淀。

⑶获得较多DNA的关键是向鸡血细胞液加入足够的蒸馏水以便使细胞膜和核膜破裂,核内物质释放出来。

⑷实验中数次相同操作目的的比较:

 

操作及作用

使用蒸馏水2次

①加到鸡血细胞液中,使血细胞吸水胀破。

②加到含DNA的2mol/LNaCl溶液中,使DNA析出。

使用纱布进行三次过滤

①过滤血细胞破裂液,提取细胞核物质(滤液)。

②滤取0.14mol/LNaCl溶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