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镜岩第三版生物化学下册课后习题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783696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63.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镜岩第三版生物化学下册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王镜岩第三版生物化学下册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王镜岩第三版生物化学下册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王镜岩第三版生物化学下册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王镜岩第三版生物化学下册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王镜岩第三版生物化学下册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1页
王镜岩第三版生物化学下册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1页
王镜岩第三版生物化学下册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1页
王镜岩第三版生物化学下册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1页
王镜岩第三版生物化学下册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1页
王镜岩第三版生物化学下册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1页
王镜岩第三版生物化学下册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1页
王镜岩第三版生物化学下册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1页
王镜岩第三版生物化学下册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1页
王镜岩第三版生物化学下册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1页
王镜岩第三版生物化学下册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1页
王镜岩第三版生物化学下册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1页
王镜岩第三版生物化学下册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1页
王镜岩第三版生物化学下册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1页
王镜岩第三版生物化学下册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1页
亲,该文档总共5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王镜岩第三版生物化学下册课后习题答案.docx

《王镜岩第三版生物化学下册课后习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镜岩第三版生物化学下册课后习题答案.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王镜岩第三版生物化学下册课后习题答案.docx

王镜岩第三版生物化学下册课后习题答案

第34章DNA的复制和修复

⒈生物的遗传信息如何由亲代传给子代?

答:

在细胞分裂间期,DNA分子边解旋边复制,分别以亲代DNA的两条母链为模板,以核中游离的脱氧核苷酸为原料,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两条子链,它们分别与相应的模板链螺旋化就形成了两个与亲代DNA一样的子代DNA,在生物传种接代的过程中,亲代将复制出的一份DNA通过配子传给子代,从而实现了亲子代间遗传信息的传递。

接下来,在子代个体发育的过程中,将利用DNA(gene)来指导自身蛋白质的合成,从而表现出与亲代相似的性状。

也有一些生物如某些病毒,是通过将亲代的RNA复制后传给子代的方式进行遗传信息的传递。

⒉何谓DNA的半保留复制?

是否所有的DNA复制都以半保留的方式进行?

(双链DNA通常都以半保留方式复制。

答:

DNA在复制时首先两条链之间的氢键断裂两条链分开,然后以每一条链分别做模板各自合成一条新的DNA链,这样新合成的子代DNA分子中一条链来自亲代DNA,另一条链是新合成的,这种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semiconservativereplication)。

并非所有的DNA复制都以半保留的方式进行,但双链DNA通常都以半保留方式复制。

⒊若使15N标记的大肠杆菌在14N培养基中生长三代,提取DNA,并用平衡沉降法测定DNA密度,其14N-DNA分子与14N-15N杂合DNA分子之比应为多少?

答:

这两者之比为1:

3。

⒋比较DNA聚合酶Ⅰ、Ⅱ和Ⅲ性质的异同。

DNA聚合酶Ⅳ和Ⅴ的功能是什么?

有何生物学意义?

答:

在E.coli中,共发现了3种DNA聚合酶,即DNA聚合酶Ⅰ、Ⅱ、Ⅲ。

DNA聚合酶Ⅰ是个多功能酶,具有5’--→3’聚合功能;3’--→5’外切功能以及3’--→5’外切功能。

DNA聚合酶Ⅱ与DNA聚合酶Ⅰ功能相似,但没有5’--→3’外切功能。

DNA聚合酶Ⅲ与DNA聚合酶Ⅱ功能相同,但其聚合活性比DNA聚合酶Ⅰ高1000倍,是E.coliDNA复制中的最主要酶。

DNA聚合酶Ⅳ和Ⅴ是在1999年才被发现的,它涉及DNA的错误倾向修复(errorpronerepair)。

当DNA受到较严重损伤时,即可诱导产生这两个酶,使修复缺乏准确性(accuracy),因而出现高突变率。

其生物学意义在于高突变率虽会杀死许多细胞,但至少可以克服复制障碍,使少数突变的细胞得以存活。

⒌DNA复制的精确性、持续性和协同性是通过怎样的机制实现的?

答:

DNA聚合酶Ⅲ由10个亚基组成,这些亚基将催化DNA合成、校对和夹位DNA等功能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保证了DNA复制的精确性、持续性和协同性。

⒍何谓DNA的半不连续复制?

何谓冈崎片断?

试述冈崎片断合成的过程?

答:

DNA的双螺旋结构中的两条链是反向平行的,当复制开始解链时,亲代DNA分子中一条母链的方向为5′~3′,另一条母链的方向为3′~5′。

DNA聚合酶只能催化5′~3′合成方向。

在以3′~5′方向的母链为模板时,复制合成出一条5′~3′方向的前导链,前导链的前进方向与复制叉的行进方向一致,前导链的合成是连续进行的。

而另一条母链仍以3′~5′方向作为模板,复制合成一条5′~3′方向的随从链,因此随从链会成方向是与复制叉的行进方向相反的。

随从链的合成是不连续进行的,先合成许多片段,即冈崎片段。

最后各段再连接成为一条长链。

由于前导链的合成连续进行的,而随从链的合成是不连续进行的,所以从总体上看DNA的复制是半不连续复制。

DNA复制时,在滞后链上,较短的DNA片段(大约1000-2000个核苷酸)是在分段合成引物的基础上,非连续合成的,这些不连续的DNA片段最先由日本科学家冈崎在电子显微镜下发现,故称为冈崎片断(Okazakifragment)。

引发体在滞后链上沿5'→3'方向不停的移动(这是一种相对移动,也可能是滞后链模板在移动),在一定距离上反复合成RNA引物。

DNA聚合酶Ⅲ从RNA引物的3,-OH端合成冈崎片段。

⒎DNA复制时双链是如何解开的?

比较类型Ⅰ和类型Ⅱ拓扑异构酶的作用特点和生理功能。

答:

DNA复制起始的体外实验表明需要6种蛋白,DnaA、DnaB、DnaC、组蛋白样蛋白(HU)回旋酶及单链结合蛋白(SSB)形成起始复合物。

DnaA单体首先结合到复制起始点上4个含9bp的重复顺序上。

然后20~40个DnaA单体结合到复制起始点形成一个核心。

在DnaA蛋白的作用下位于复制起始点右侧的3个含13bp的重复顺序开始解链形成开放复合体。

DnaB/DnaC在复制起始区充当了起始的引发体(primosome)。

DnaB?

DnaC复合体转变为DnaB六聚物,形成复制叉。

DnaB提供解旋酶(helicase)活性,使DNA解旋,可能它识别复制叉上潜在的单链结构,从13bp的重复顺序上取代出DnaA,并开始解螺旋。

DnaB在复制起始区域以很少的量(1-2六聚物)担负着催化作用。

在那儿DnaB还具有激活DnaG引发酶的能力。

解旋反应还需要另外两种蛋白,旋转酶(Gyrase)和SSB(单链结合蛋白)。

旋转酶也就是TopⅡ,其作用是解旋,即让一条链绕着另一条链旋转。

若没有这步反应,解开双链就会产生DNA的扭曲。

SSB可使已形成的单链处于稳定状态。

拓扑异构酶Ⅰ(TopoⅠ),将环状双链DNA的一条链切开一个口,切口处链的末端绕螺旋轴按照松弛超螺旋的方向转动,然后再将切口封起。

拓扑酶I松弛超螺旋不需ATP参与。

拓扑异构酶Ⅱ(TopoⅡ),它的作用特点是切开环状双链DNA的两条链,分子中的断端经切口穿过而旋转,然后封闭切口。

TopoⅡ在ATP参与下,将DNA分子从松弛状态转变为负超螺旋,为DNA分子解链后进行复制及转录作好准备。

⒏天然双链闭环DNA(cccDNA)的比超螺旋(δ)为-0.05,复制时解螺旋酶将双链撑开,如果反应系统中无旋转酶,当比超螺旋达到+0.05时,DNA的扭曲张力将阻止双链解开,此时已解开的双链占DNA分子的百分数是多少?

答:

此时已解开的双链占DNA分子的百分数是9.52%。

⒐何谓复制体?

试述其主要成分的功能。

答:

与DNA复制有关的酶和蛋白质因子由30多种,他们在复制叉上形成离散的复合物,彼此配合,进行高度精确的复制,这种结构称为复制体。

复制体的主要成分有,DnaA、DnaB、DnaC、组蛋白样蛋白(HU)回旋酶、单链结合蛋白(SSB)、引物合成酶、RNA聚合酶、DNA旋转酶,Dam甲基化酶以及DNA聚合酶等。

复制体在DNA复制叉上进行的基本活动包括:

双链的解开,RNA引物的合成,DNA链的延长,切除引物,填补缺口,连接相邻的DNA片断,切除和修复尿嘧啶和错配碱基。

⒑DNA的复制过程可分为哪几个阶段?

其主要特点是什么?

复制的起始是怎样控制的?

答:

DNA的复制过程包括复制的起始、延伸和终止三个阶段。

(1)复制的起始

引发:

当DNA的双螺旋解开后,合成RNA引物。

引发体沿着模板链5’→3’方向移动(与冈崎片段合成的方向正好相反,而与复制叉移动的方向相同),移到一定位置上即可引发RNA引物的合成。

(2)DNA链的延伸

前导链只需要一个RNA引物,后随链的每一个冈崎片段都需要一个RNA引物,链的延长反应由DNApol.Ⅲ催化。

复制体沿着复制叉方向前进合成DNA。

DNApolⅠ的5,→3,外切活力,切除RNA引物。

DNApolⅠ的5,→3,合成活性补齐缺口。

DNAligase,动物、真核由ATP供能,原核由NAD供能。

(3)DNA合成的终止

环状DNA、线性DNA,复制叉相遇即终止。

DNA复制的调控主要是起始阶段的调控。

原核生物DNA复制的调控与其生长环境有关,真核生物DNA复制的调控与细胞周期蛋白等多种蛋白质因子有关,机制十分复杂,但复制起始点必须全甲基化后复制才能发生。

⒒真核生物DNA聚合酶有哪几种?

它们主要功能是什么?

答:

真核生物DNA聚合酶有α、β、γ、δ等五种。

 真核生物的DNA复制是在DNA聚合酶α与DNA聚合酶δ互配合下催化进行的,还有一些酶及蛋白质因子参与反应。

DNAPolα与引发酶共同起引发作用,然后由DNAPolδ催化前导链及随从链的合成。

在链的延长中,有PCNA(增殖细胞核抗原)参与,保障连续性DNAPol的性质与DNAPolδ有相似之处,在有些情况下,它可代替DNAPolδ起作用,例如在DNA损伤时,催化修复合成。

DNAPolγ是线粒体中DNA复制酶。

 DNAPolδ及均有外切酶活性,因此也有编辑功能,校正复制中的错误。

它们的5′→3′外切酶活性可能在切除引物RNA中有作用。

真核生物DNA聚合酶的主要功能见下表:

酶活性

  5′→3′聚合作用

  3′→5′外切作用  α  β  γ  δ  e

  +

  -  +

  -  +

  +  +

  +  +

  +

  细胞内定位功能  核

  复制、引发  核

  修复  线粒体

  复制  核

  复制  核

  复制

⒓真核生物染色体DNA的端粒有何功能?

它们是如何合成的?

答:

真核生物线形染色体的末端具有一种特殊的结构,称为端区或端粒。

端区结构中有核苷酸重复序列,一般在一条链上为TxGy,互补链为CyAx,x与y大约在1-4范围内,人的端粒区含有TTAGGG重复序列。

  端区具有保护DNA双链末端,使其免遭降解及彼此融合的功能。

端区的平均长度随着细胞分裂次数的增多及年龄的增长而变短,可导致核生物染色体稳定性下降,并导致衰老。

其分子机制在于,线形DNA分子不能从末端核苷酸外合成RNA引物,如此染色体将逐代缩短。

但是在生殖细胞、胚胎细胞和肿瘤细胞中,由于有端粒酶,所以并不出现这种情况。

  端粒酶是一种由RNA和蛋白质组成的酶,RNA和蛋白质都是酶活性必不可少的组分。

可看作是一种反转录酶。

此酶组成中的RNA可作为模板,催化合成端区的DNA片段。

端粒酶催化合成端区,在保证染色体复制的完整性上有重要意义。

⒔哪些因素能引起DNA损伤?

生物机体是如何修复的?

这些机制对生物机体有何意义?

答:

一些物理化学因子如紫外线、电离辐射和化学诱变剂均可引起DNA损伤,破坏其结构与功能。

然而在一定条件下,生物机体能使这种损伤得到修复。

紫外线可使DNA分子中同一条链上两个相邻的胸腺嘧啶碱基之间形成二聚体(TT),两个T以共价键形成环丁烷结构。

CT、CC间也可形成少量二聚体(CT、CC),使复制、转录受阻。

细胞内具有一系列起修复作用的酶系统,可以除去DNA上的损伤,恢复DNA的双螺旋结构。

目前已知有4种酶修复系统:

光复活、切除修复、重组修复、SOS反应诱导的修复,后三种不需要光,又称为暗修复。

1.直接修复

1949年已发现光复活现象,可见光(最有效400nm)可激活光复活酶,此酶能分解由于紫外线形成的嘧啶二聚体。

高等哺乳动物没有此酶。

2.切除修复

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将DNA分子中受损伤部分切除,并以完整的那一条链为模板,合成出切去部分,DNA恢复正常结构。

3.结构缺陷的修复:

(1)核酸内切酶识别DNA损伤部位,在其附近将其切开。

(2)核酸外切酶切除损伤的DNA。

(3)DNA聚合酶修复。

(4)DNA连接酶连接。

4.无嘌呤无嘧啶——碱基缺陷或错配——脱碱基(N-糖苷酶):

甲基磺酸甲酯可使鸟嘌呤第7位氮原子烷基化,活化β-糖苷键,造成脱嘌呤作用;酸也能使DNA脱嘌呤。

DNA复制时,DNA聚合酶对dTTP和dUTP分辨力不高,有少量dUTP掺入DNA链。

细胞中的尿嘧啶-N-糖苷酶可以切掉尿嘧啶。

腺嘌呤脱氨形成次黄嘌呤时也可以被次黄嘌呤-N-糖苷酶切掉次黄嘌呤。

对于无嘌呤无嘧啶的损伤有两种修复方法:

(1)AP核酸内切酶切开,核酸外切酶切除,DNA聚合酶修复,DNA连接酶连接。

(2)插入酶插入正确碱基。

5.重组修复

切除修复发生在DNA复制之前,而当DNA发动复制时尚未修复的损伤部位,可以先复制,再重组修复。

在重组修复过程中,DNA链的损伤并未除去。

重组修复至少需要4种酶组分。

重组基因recA编码一种分子量为40000的蛋白质,它具有交换DNA链的活力。

RecA蛋白被认为在DNA重组和重组修复中均起关键作用。

recB、recC基因分别编码核酸外切酶V的两个亚基。

此外,修复合成还需要DNA聚合酶和连接酶。

6.易错修复和应急反应(SOS反应)

诱导修复是细胞DNA受到严重损伤或DNA复制系统受到抑制的紧急情况下,为求得生存而出现的一系列诱导性修复。

SOS反应诱导的修复系统包括避免差错的修复(无差错修复)和易错的修复。

避免差错的修复:

SOS反应能诱导光复活切除修复和重组修复中某些关键酶和蛋白质的产生,从而加强光复活切除修复和重组修复的能力,这属于避免差错的修复。

易错的修复:

SOS反应还能诱导产生缺乏校对功能的DNA聚合酶,它能在DNA损伤部位进行复制而避免了死亡,可是却带来了高的突变率,这属于易错的修复。

SOS反应是由RecA蛋白和LexA阻遏物相互作用引起的。

RecA蛋白不仅在同源重组中起重要作用,而且它也是SOS反应的最初发动因子。

在有单链DNA和ATP存在时,RecA蛋白被激活而表现出蛋白水解酶的活力,它能分解λ噬菌体的阻遏蛋白和LexA蛋白。

LexA蛋白(22Kd)许多基因的阻遏物,当它被RecA的蛋白水解酶分解后就可以使一系列基因得到表达其中包括紫外线损伤的修复基因uvrA、uvrB、uvrC(分别编码核酸内切酶的亚基)以及recA和lexA基因本身,还有单链结合蛋白基因ssb,与λ噬菌体DNA整合有关的基因himA、与诱变作用有关的基因umuDC,与细胞分裂有关的基因sulA,ruv,和lon,以及一些功能不清楚的基因dinA,B,D,F等。

DNA的修复机制对保证遗传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忠实性,连续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⒕何谓应急反应(SOS)和易错修复?

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SOS反应对生物机体有何意义?

答:

诱导修复是细胞DNA受到严重损伤或DNA复制系统受到抑制的紧急情况下,为求得生存而出现的一系列诱导性修复。

SOS反应诱导的修复系统包括避免差错的修复(无差错修复)和易错的修复。

避免差错的修复:

SOS反应能诱导光复活切除修复和重组修复中某些关键酶和蛋白质的产生,从而加强光复活切除修复和重组修复的能力,这属于避免差错的修复。

易错的修复:

SOS反应还能诱导产生缺乏校对功能的DNA聚合酶,它能在DNA损伤部位进行复制而避免了死亡,可是却带来了高的突变率,这属于易错的修复。

易错修复是应急反应(SOS)中的一种。

SOS反应广泛存在于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它为生物在极为不利的环境中求得生存提供了机会。

⒖何谓突变?

突变与细胞癌变有何联系?

答:

基因突变是指由于DNA碱基对的置换、增添或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变化,亦称点突变。

在自然条件下发生的突变叫自发突变,由人工利用物理因素或化学药剂诱发的突变叫诱发突变。

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主要原因,是生物进化的主要因素。

在生产上人工诱变是产生生物新品种的重要方法。

根据基因结构的改变方式,基因突变可分为碱基置换突变和移码突变两种类型。

基因突变有可能破坏DNA复制和细胞分裂的正常调控机制,引起细胞癌变。

⒗DNA复制时两条链发生错配的概率是否相等?

两条链错配修复的概率是否相等?

答:

DNA复制时两条链发生错配的概率不相等。

两条链错配修复的概率也不相等。

⒘为什么引起SOS反应的化合物通常都是致癌剂?

答:

由于癌变有可能是通过SOS反应诱变造成的,因此能引起SOS反应的化合物通常都具有致癌作用。

⒙试述Ames试验的原理。

答:

B.N.Ames等经十余年努力,于1975年建立并不断发展完善的沙门氏菌回复突变试验,亦称Ames试验。

该法比较快速、简便、敏感、经济,且适用于测试混合物,反映多种污染物的综合效应。

Ames试验的原理是:

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typhimurium)的组氨酸营养缺陷型(his-)菌株,在含微量组氨酸的培养基中,除极少数自发回复突变的细胞外,一般只能分裂几次,形成在显微镜下才能见到的微菌落。

受诱变剂作用后,大量细胞发生回复突变,自行合成组氨酸,发育成肉眼可见的菌落。

某些化学物质需经代谢活化才有致变作用,在测试系统中加入哺乳动物微粒体酶,可弥补体外试验缺乏代谢活化系统之不足。

鉴于化学物质的致突变作用与致癌作用之间密切相关,故此法现广泛应用于致癌物的筛选。

第35章DNA的重组

⒈DNA重组有何生物学意义?

是否可以说没有DNA重组就没有生物进化?

答:

DNA分子内或分子间发生遗传信息的重新组合,称为遗传重组。

DNA重组能迅速增加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使有利突变与不利突变分开,通过优化组合积累有意义的信息。

DNA重组参与许多重要的生物化学过程,为DNA损伤或自制障碍提供修复机制。

某些基因的表达受DNA重组的调节。

基因发育过程也受到基因加工的控制。

另外,DNA重组对生物进化起着关键性作用。

可以说没有DNA重组就没有生物进化。

⒉是分析DNA复制、修复和重组三者之间的关系。

答:

DNA复制是DNA修复和重组的基础,修复保证了DNA复制的准确性,重组是修复的方式之一。

⒊DNA重组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它们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

DNA重组有3种类型,分别是同源重组、特异位点重组和转座重组。

同源重组发生是依赖大范围的DNA同源序列的联会。

重组过程中,两个染色体或DNA分子交换对等的部分。

其特点是:

需要重组的蛋白质参与;蛋白质因子对DNA碱基序列的特异性要求不高;真核生物染色质的状态影响重组的频率。

特异位点重组的特点:

重组依赖于小范围同源序列的联会,发生精确的断裂、连接,DNA分子并不对等交换。

转座重组的特点:

完全不依赖于序列间的同源性而使一段DNA序列插入另一段中,但在形成重组分子时往往是依赖于DNA复制而完成重组过程。

⒋什么是同源重组?

它有何功能?

答:

同源重组又叫一般性重组,它是由两条同源区的DNA分子,通过配对、链的断裂和再连接,而产生片段交换的过程。

同源重组的功能是在减数分裂中使四联体某些位置的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可以发生交换。

⒌简要说明Holliday模型。

答:

一对同源染色体有4个染色单体,每一染色单体是一条DNA双链,所以一对同源染色体有4条DNA双链。

在晚偶线期和早粗线期染色体配对时,同源非姊妹染色单体的DNA分子配合在一起;核酸内切酶识别DNA分子上的相应断裂点(breakagepoint),在断裂点的地方把磷酸二酯键切断,使两个非姊妹DNA分子各有一条链断裂;两断链从断裂点脱开,螺旋局部放松,单链交换准备重接;在连接酶的作用下,断裂以交替方式跟另一断裂点相互联结,形成一个交联桥(cross-bridge),这结构又称Holliday中间体(Hollidayintermediate);这交联桥不是静态的,可以靠拉链式活动沿着配对DNA分子向左右移动,其中互补碱基间形成的氢键从一条亲本链改为另一条亲本链,于是移动后在两个亲本DNA分子间留下较大片段的异源双链DNA,这种结构又称为Holliday结构;随后这交联桥的两臂环绕另外两臂旋转成为十字形,并在交联部分断开,消除交联体,恢复为两个线性DNA分子,即形成Holliday结构的异构体;断开方向或沿东西轴进行,或沿南北方向进行;如沿东西方向切断,即上连、下连,则产生的两个异源双链的两侧基因为AB和ab,仍保持亲代类型,如沿南北方向切割,即左连、右连,则两侧基因为Ab和aB,产生两个重组类型,但不论是那种情况,即Holliday结构断裂是否导致旁侧遗传标记的重组,它们都含有一个异源双链DNA区,有关的两核苷酸区段分别来自不同的亲本,从而由原来的G-C、A-T配对变为G-A、C-T非配对。

⒍细菌基因转移有哪几种方式?

它们有何生物学意义?

答:

细菌的基因转移方式有转化、转导、溶原性转换、接合和原生质体融合等五种方式。

细菌可通过细胞间基因转移,并通过基因重组以适应随时改变的环境。

⒎参与同源重组主要的酶和辅助因子有哪些?

简要说明其作用机制。

答:

参与同源重组主要的酶和辅助因子有:

RecA蛋白、RecBCD酶、RuvA蛋白、RuvB蛋白、RuvC蛋白、DNA聚合酶和DNA连接酶。

RecA蛋白,能促使两个同源DNA分子的碱基配对,形成杂种分子。

RecA蛋白首先与单链DNA结合(约每分子可结合5个核苷酸),形成一条DNA-蛋白质细丝(需消耗ATP)。

于是RecA蛋白即被活化而可将双螺旋解旋和分离,同时企图将它结合的单链与被解旋区域退火,如此继续下去,直到找到互补顺序。

只要一旦有一小部份被真正“退火”,ATP供应的能量就会继续驱使配对反应趋于完成,其方向是5’→3’(单链部分)。

当新的杂交双链形成时,RecA蛋白即从原来的单链掉下来。

RecBCD酶首先结合在又螺旋的游离端上,然后利用ATP供给的能量沿着双螺旋向前推进。

在其行经之处,一路上解旋并又复旋。

但由于解旋的速度快于复旋速度,所以解旋的双链区就越来越长。

RuvA蛋白识别Holliday联结体的交叉点,RuvA蛋白四聚体结合其上形成四方平面的构象,使得分支点易于移动,RuvA蛋白还帮助RuvB蛋白六聚体环结合在双链DNA上。

RuvB是一种解旋酶,可推动分支移动。

同源重组最后由RuvC可将Holliday联结体切开,并由DNA聚合酶和DNA连接酶进行修复合成。

⒏何谓特异位点重组?

其作用特点是什么?

答:

位点专一性重组这类重组在原核生物中最为典型。

它发生在特殊的序列对之间,这种重组依赖于小范围同源序列的联会。

在重组对之间的短的同源序列是供重组蛋白识别用的,它对同源性的要求不象同源性重组那么重要,蛋白质和DNA、蛋白质和蛋白质之间的作用更为关键。

重组时发生精确的切割、连接反应,DNA不失去,不合成。

两个DNA分子并不交换对等的部分,有时是一个DNA分子整合到另一个DNA分子中,因此又将这种形式的重组称为整合式重组(integrativerecombination)。

例如l噬菌体DNA通过其att位点和大肠杆菌DNA的attB位点之间专一性重组而实现整合过程。

在重组部分有一段15bp的同源序列,这一同源序列是重组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还须位点专一性的蛋白质因子参与催化。

这些蛋白质因子不能催化其他任何两条不论是同源的还是非同源序列间的重组,这就保证了l噬菌体DNA整合方式的专一性和高度保守性。

这一重组不需要RecA蛋白质的参与。

⒐说明λ噬菌体DNA的整合和切除过程。

答:

这是一种特异位点重组,其基本过程如下:

attB由称为BOB’的序列组成,而attP由POP'组成。

O是核心序列,是attB和attP所共同的。

而其两侧的序列是B,B’和P,P’,被称为臂。

噬菌体DNA是环状的,重组时被整合入细菌染色体中,成为线性序列。

前病毒的两侧是两个新的杂种att位点,左侧称为attL,由BOP’组成,而右侧为attR,由POB’组成。

可见,整合和切出并不涉及相同的一对序列:

整合需要识别attP和attB,而切出要求识别attL和attR。

因此,重组位点的识别就决定了位点专一性重组的方向──整合或切出。

虽然位点专一重组是可逆的,但反应的方向取决于不同环境条件,这对决定噬菌体的生命力周期是非常性重要的。

整合的。

整合酶和IHF对整合和切出都是是必需的,而切出酶在控制反应方向上起重要作用──它对切出是必须的,但能抑制整合。

在切除的环化过程中如果发生错误,前噬菌体可能失去某些基因而代之以其相邻的细菌基因。

因为整合位点处于细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