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讲现代文明的到来两次世界大战的世界通史限时集训.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784500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3讲现代文明的到来两次世界大战的世界通史限时集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第13讲现代文明的到来两次世界大战的世界通史限时集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13讲现代文明的到来两次世界大战的世界通史限时集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13讲现代文明的到来两次世界大战的世界通史限时集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13讲现代文明的到来两次世界大战的世界通史限时集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第13讲现代文明的到来两次世界大战的世界通史限时集训.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第13讲现代文明的到来两次世界大战的世界通史限时集训.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第13讲现代文明的到来两次世界大战的世界通史限时集训.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第13讲现代文明的到来两次世界大战的世界通史限时集训.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第13讲现代文明的到来两次世界大战的世界通史限时集训.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3讲现代文明的到来两次世界大战的世界通史限时集训.docx

《第13讲现代文明的到来两次世界大战的世界通史限时集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3讲现代文明的到来两次世界大战的世界通史限时集训.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13讲现代文明的到来两次世界大战的世界通史限时集训.docx

第13讲现代文明的到来两次世界大战的世界通史限时集训

通史限时集训(十三)

(时间:

45分钟 分值:

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肇庆一模)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面对经济“滞胀”,资本主义国家又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

对经济的干预或减少干预的根本出发点(  )

A.减轻经济危机造成的损失

B.保证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

C.扩大内需以刺激产品消费

D.缓和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B [国家干预是以保护国家整体的、根本的利益为出发点,故减轻经济危机造成的损失不是根本出发点,故A项错误;国家加强或减少干预都是为了国家经济更好更有序的发展,故B项正确;扩大内需以刺激产品消费是干预经济的具体手段,不能体现出其根本出发点,故C项错误;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国家干预或减少干预主要起到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维护资产阶级利益,故缓和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不是根本出发点,故D项错误。

]

2.(2019·齐齐哈尔)1933年6月,资源自给力较低、金融力量相对薄弱的德意互相靠拢,形成了法西斯集团;而英法美也捐弃前嫌,于1936年签订了《三国货币稳定协定》和《三国黄金协定》。

材料反映出经济危机(  )

A.推动了国家干预经济模式建立

B.改变了国际关系格局

C.使世界经济向制度化方向发展

D.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B [材料反映的是德意建立法西斯国家,英法美联合,可知经济危机导致民主程度不同的国家形成不同的集团,国际关系格局改变,故选B项;材料没有涉及国家干预经济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中德意形成法西斯集团,不能说明世界经济向制度化方向发展,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不同的经济团体,没有体现法西斯的侵略扩张引发二战,排除D项。

]

3.(2019·新乡二模)20世纪30年代,据对美国匹兹堡白领阶层和专业人员的调查显示,大多数家庭白天娱乐活动明显增多:

打乒乓球、拼板子、下跳棋、客厅游戏、打桥牌,尤其突出的是听广播。

这些现象(  )

A.说明当时美国民众生活悠闲

B.折射出美国失业现象的普遍

C.反映出美国家庭观念的重塑

D.表明新政已使美国重新繁荣

B [材料提供的时间是20世纪30年代,正值美国经济大危机期间,大多数家庭白天娱乐活动明显增多,尤其突出的是听广播,折射出美国失业现象的普遍,故选B项;材料提供的时间是20世纪30年代,正值美国经济大危机期间,排除A项;材料只说明大多数家庭白天娱乐活动明显增多,无法体现美国家庭观念的重塑,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供新政的任何信息,排除D项。

]

4.(2019·崇左一模)罗斯福新政期间,政府给演员支付工资,让他们搞免费演出;也曾雇佣研究人员专门去研究曲别针的历史。

这些做法(  )

A.实现了充分就业目标

B.推动了福利制度建设

C.体现了以工代赈思想

D.证明了新政的可行性

C [由材料“政府给演员支付工资,让他们搞免费演出;也曾雇佣研究人员专门去研究曲别针的历史”可知政府出资鼓励人民参加各类工作,是以工代赈思想的体现,故选C项;“实现了充分就业”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罗斯福新政时期加强社会救济而非社会福利制度建设,排除B项;材料强调罗斯福新政的内容而非新政的可行性,排除D项。

]

5.(2019·绵阳二模)一份由美国商人联名签署于1935年的反对新政的宣言中写道:

“新政葬送了我们先辈所创造的繁荣,让无功者不劳而获,由此毁掉了我们对于未来创造的进取心。

”宣言主要反对新政(  )

A.增发钞票以解决货币短缺

B.保护劳工的各项权利

C.举办了各项公共建设工程

D.建立了社会保障体系

D [反对新政的宣言书中说“让无功者不劳而获,毁掉了我们对于未来创造的进取心”,结合新政内容,这应该是新政中建立了社会保障体系,对社会的弱势群体实施基本的生活保障的反映,故选D项。

]

6.(2019·南通二模)首都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涌上街头,打出了“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打倒十个资本家部长!

”“决不同英法资本家签订秘密条约!

”的横幅,举行示威。

同时,莫斯科等大城市也爆发了群众游行活动。

由于前线战事吃紧,这次全国性的抗议活动没有继续下去。

这一抗议活动(  )

A.促使两个政权并立局面出现

B.遭到沙皇政府的严厉镇压

C.说明和平取得政权失去可能

D.得到布尔什维克党的指导

D [从材料中的参加者和口号可以看出,这场抗议活动体现了布尔什维克党的要求,应该是得到了布尔什维克党的指导,故选D项;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统治后,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排除A项;此时沙皇政府已经被推翻,他们反对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排除B项;这次游行没有被镇压,说明没有丧失和平夺权的可能,排除C项。

]

7.(2019·海门一模)《布尔什维克和世界大战》一书中写道:

“这个(资本家)政府给予人民的是军事管制而不是自由,它作为协约资本的人质,一次又一次地把工人、士兵们驱向战争,甚至从来不试图开始和平谈判。

”针对此状况,列宁(  )

A.提出支持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B.坚持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观点

C.主张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D.强调两个政权的并存不可避免

B [“一次又一次地把工人、士兵们驱向战争,甚至从来不试图开始和平谈判”表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参加一战,列宁反对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故A项错误;材料的内容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参加一战,对此,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故B项正确;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推翻沙皇统治,列宁号召的是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是社会主义革命,故C项错误;材料的内容表明列宁反对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无法并存,故D项错误。

]

8.(2019·永州一模)1919年3月,列宁在《俄共(布)党纲草案》中提到:

“俄共将力求尽量迅速地实行最激进的措施,来准备消灭货币”,要求“在全国范围内用有计划、有组织的产品分配来代替贸易”。

这一认识(  )

A.适应了当时战时经济体制的需要

B.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

C.直接导致苏俄政权陷入内忧外患的困境

D.为新经济政策的进一步实施提供了依据

A [由材料中时间“1919年”可知苏俄处于三年内战时期,由材料中内容“准备消灭货币”“用计划的产品分配代替贸易”可知此政策为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推行此政策是为了适应战时经济体制的需要,故选A项。

]

9.(2019·南充二模)苏俄1920年11月颁布租让法令,允许外国资本家经营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

1921年7月又决定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私人经营。

在流通方面,允许私人在地方范围内进行商业往来。

材料说明苏俄(  )

A.已放弃了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B.利用资本主义渐进过渡到社会主义

C.越过资本主义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D.按共产主义原则调整产品生产分配

B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使苏俄放弃了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而是利用资本主义渐进过渡到社会主义,故选B项。

]

10.新经济政策实施后,许多优秀的布尔什维克对此不理解,甚至为此痛哭。

列宁指出,新经济政策是一种为了继续前进的“有限的退却”。

列宁所指的“退却”是(  )

A.实行余粮收集制缓解饥荒

B.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C.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D.大力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C [列宁新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故选C项;实行余粮收集制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而非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排除A项;对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同样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而非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排除B项;大力推行农业集体化的苏联领导人是列宁的继任者斯大林,排除D项。

]

11.1929—1941年,苏联共建成大型国营企业9000多个,新增大型国营农场2752个,拖拉机站7064个,新建铁路13412公里,新增邮电企业3.6万个。

苏联成就的取得(  )

A.得益于计划体制的实施

B.深受新经济政策的影响

C.借助了二战的有利时机

D.受到罗斯福新政的推动

A [1929—1941年苏联通过两个“五年计划”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故选A项;新经济政策是1921—1928年实施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1941年6月22日德国进攻苏联,苏联卫国战争爆发,中断了第三个五年计划,排除C项;苏联的成就取得不会受到美国罗斯福新政的推动,排除D项。

]

12.下表为1930—1932年乌克兰地区粮食产量和征粮量(乌克兰每年向苏联中央政府上交的粮食量)统计。

时间

粮食产量(单位:

万吨)

征粮量(单位:

万吨)

1930年

2290

780

1931年

1760

700

1932年

1280

770

这表明当时苏联(  )

A.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存在重大失误

B.农村经济建设深受西方经济危机影响

C.农民为国家经济工业化做出巨大贡献

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难以恢复国民经济

C [由题干中“1930—1932年”可知,当时苏联正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集体化牺牲了农民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故选C项;受国际环境影响,苏联需要优先发展重工业,排除A项;当时苏联经济建设受资本主义大危机的影响不大,排除B项;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在1928年之前,时间不符,排除D项。

]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与苏俄经济的发展,市场化中计划化的倾向慢慢地表现了出来。

在新经济政策实施期间非但没有形成为新经济政策所必须的宽松的政治环境和民主化的政治制度,政治的集中倾向反而进一步趋于制度化。

斯大林认为新成长起来的“富农”是新生的“资产阶级”,认为富农是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政权的威胁,应该进一步强化阶级斗争观念,强化专政中暴力镇压的部分。

1929年,斯大林决定加快农业集体化的速度,结束了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从此,苏联社会主义进入了斯大林体制的轨道,苏联在斯大林体制下实行现代化,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摘编自孙旭东《新经济政策实施困境分析》

材料二 在私人企业发展过程中,联邦政府除了不断地制定扶植政策之外,不对经济活动做任何干预,这造就了一大批企业巨头、家族财团和金融寡头。

20世纪30年代为了应对经济危机,由政府出面,运用行政手段来监控全国市场就显得非常必要和迫切。

新政时期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不仅仅是暂时应对危机的手段,而且是使国家对经济干预走向全面化、经常化的开始,它不只是行政性的手段,而是通过立法程序化、法律化,它不仅涉及流通领域,而且还参与到从生产到消费的整个再生产过程。

——摘编自沈亚男《罗斯福新政与美国现代化新模式》

(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上半期苏俄(联)与美国经济政策的转变,并分析其原因。

(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美苏两国政府调整经济的不同方式及影响。

(13分)

解析:

(1)问,第一小问转变,根据材料一可知苏俄(联)从新经济政策向斯大林模式转变,根据材料二中从“不对经济活动做任何干预”到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之后,推行罗斯福新政得出美国从自由主义向国家干预转变。

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中“在新经济政策实施期间非但没有形成为新经济政策所必须的宽松的政治环境和民主化的政治制度,政治的集中倾向反而进一步趋于制度化”得出新经济政策没有转变思想观念,缺乏相应的政治环境,可从当时苏俄(联)面临的国内外的严峻形势分析;美国从自由放任政策的弊端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方面进行分析。

(2)问,美国的国家干预从对美国经济的恢复、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巩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方面分析;苏联的斯大林模式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其影响从对苏联的工业发展方面分析其积极影响,同时应该看到它所产生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弊端。

答案:

(1)苏俄(联):

由新经济政策转到斯大林模式。

原因:

外部环境受帝国主义的威胁;国家落后需要发展重工业;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没有转变思想观念。

美国:

由自由主义经济政策转向国家干预。

原因:

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自由放任的政策难以应对经济危机。

(2)美国:

方式:

政府全面干预经济,立法保障,长期实施。

影响:

美国经济恢复发展,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苏联:

方式:

政府实行高度集中计划经济(指令性计划),具有强制性。

影响:

苏联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基本实现了工业化。

同时,也带来了发展不均衡、降低了人民生活水平、压制了农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14.(2019·衡阳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危机爆发后,胡佛政府通过斯姆特-霍利法,将进口商品的关税大幅度提高,但很快遭到其他国家报复性措施,以致国内经济形势持续恶化。

上台后的罗斯福推出“三R”新政即复兴、救济、改革。

为保障《工业复兴法》《农业调整法》等政策的落实,罗斯福通过“炉边谈话”不断宣传和解释“新政”,逐渐破除了传统自由主义的束缚,为美国政府缓解危机走出困境起到了积极作用,还造成了战后美国经济长期上升的总趋势。

——摘编自康拉德·布莱克《罗斯福传》等

材料提供了罗斯福新政的案例,蕴含了国家应对危机和改革复兴的诸多启示。

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世界史知识予以说明。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12分)

解析:

启示:

根据材料中胡佛的错误措施导致国际反对及国内经济形势恶化,得出启示1:

加强国际合作是应对危机的有效措施。

根据材料“罗斯福通过‘炉边谈话’不断宣传和解释‘新政’,逐渐破除了传统自由主义的束缚,为美国政府缓解危机走出困境起到了积极作用”,得出启示2:

思想引领与民众思想观念的解放推动社会变革与进步。

根据材料二“为保障《工业复兴法》《农业调整法》等政策的落实,罗斯福……宣传和解释‘新政’……造成了战后美国经济长期上升的总趋势”,得出启示3:

改革是应对国家危机的必由之路。

说明1:

要紧紧围绕启示1:

加强国际合作是应对危机的有效措施来说明,可以举反面例子——胡佛的措施、法西斯侵略没有加强国际合作带来后果,国际有效联合取得积极成果;最后做一个总结。

说明2:

紧紧围绕启示2:

思想引领与民众思想观念的解放推动社会变革与进步,之后联系世界史的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来分别阐述其进步作用;之后做总结。

说明3:

紧紧围绕启示3:

改革是应对国家危机的必由之路,联系世界史中的成功改革——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里根新自由主义等如何战胜危机的;之后做总结。

答案:

示例一:

启示:

加强国际合作是应对危机的有效措施。

说明:

①大危机发生后,资本主义国家各自为政,为保护本国市场,纷纷提高关税壁垒,掀起了贸易大战与关税大战,加剧了世界经济局势的衰退。

②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势力疯狂侵略扩张,对整个世界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签订后,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最终取得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小结:

面对全球化加快的趋势,加强国际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必然选择!

示例二:

启示:

思想引领与民众思想观念的解放推动社会变革与进步。

说明:

①14世纪在意大利兴起的文艺复兴运动,以人文主义对抗神本主义,将人从神学的束缚中逐渐解放出来,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兴起和宗教改革开展,也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人文探索精神。

②16世纪宗教改革首先在德意志兴起,随后不断扩展到西欧其他国家,形成了新教诸如路德教、加尔文教等,动摇了罗马教皇和天主教会的权威,推动了世俗王权的加强和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也推动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

③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以理性主义为旗帜,反对教权主义和专制主义,倡导自由平等民主,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到来。

小结:

思想指引行动,思想解放有利于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

示例三:

启示:

改革是应对国家危机的必由之路。

说明:

①1920年底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一系列的政治危机与经济困难。

列宁决定以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保证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工农联盟政权的巩固。

②20世纪30年代,面对大危机的冲击,罗斯福推行新政,通过全面干预经济稳定了美国的民主政治秩序,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向复苏。

小结:

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调整生产关系是应对危机的重要手段。

(其他观点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