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语文A版五年级下册第十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精编.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784525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7.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语文A版五年级下册第十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精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学年语文A版五年级下册第十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精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学年语文A版五年级下册第十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精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学年语文A版五年级下册第十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精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学年语文A版五年级下册第十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精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学年语文A版五年级下册第十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精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学年语文A版五年级下册第十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精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学年语文A版五年级下册第十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精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学年语文A版五年级下册第十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精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学年语文A版五年级下册第十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精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学年语文A版五年级下册第十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精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学年语文A版五年级下册第十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精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学年语文A版五年级下册第十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精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学年语文A版五年级下册第十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精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学年语文A版五年级下册第十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精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学年语文A版五年级下册第十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精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学年语文A版五年级下册第十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精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学年语文A版五年级下册第十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精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学年语文A版五年级下册第十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精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学年语文A版五年级下册第十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精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语文A版五年级下册第十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精编.docx

《学年语文A版五年级下册第十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精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语文A版五年级下册第十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精编.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语文A版五年级下册第十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精编.docx

学年语文A版五年级下册第十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精编

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16秦兵马俑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

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

理解“兵马俑规模宏大、

个性鲜明”的特点。

2、从文章的语言文字中感受到祖国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秦兵马俑规模、类型、个性等方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过渡句承上启下的作用以及冒号、分号、省略号的用法。

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16秦兵马俑(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体会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的特点

教具准备:

生字新词卡片、有关秦兵马俑的图片以及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秦,指的是秦代;俑,指古代殉葬的偶像;秦兵马俑,是给秦始皇殉葬的军队官兵和战刀的偶像。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读准字音,勾划新词,理解词意。

  思考:

秦兵马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三、检查、交流:

 

  1、指名朗读生字、找出新词。

  

  2、意思:

享誉世界:

在全世界取得(权利、声誉、威望等)。

举世无双:

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

形容极其稀有。

  南征北战:

形容转战南北,经历了许多战斗。

  所向披靡:

所向:

指力所到达的地方;披靡:

溃败。

比喻力量所达到的地方,一切障碍全被扫除。

  昂首挺胸:

抬起头,挺起胸膛。

形容斗志高,士气旺。

  若有所思:

若:

好像。

好像在思考着什么。

  惟妙惟肖:

描写或模仿的非常逼真。

  跃跃欲试:

跃跃:

急于要行动的样子;欲:

要。

形容急切地想试试。

  久经沙场:

形容参加过多次战斗。

  身材魁梧:

指人的身材长得高大、强壮。

 

3、朗读词语。

 

4、指名朗读课文,说每一自然段讲什么意思。

 

(1)写秦兵马俑和它出土的地方。

 

(2)写秦兵马俑规模宏大。

 (3)写秦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4)写将军俑姿态。

 (5)写军士俑姿态。

(6)写骑兵俑姿态。

 (7)写车兵俑姿态。

 (8)写弓弩手姿态。

(9)写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

 (10)写马俑姿态。

 (11)写秦兵马俑是昔日秦王朝强大国力和军威的象征,体现了我国古代的雕塑、制陶的高超水平。

 5、从过渡段入手给课文分段。

(将3至10节归并在一起。

引导学生用过渡段概括段意。

四、精读第二段 

  1、指名朗读,课文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三个俑坑的总面积和兵马俑的数量;一号坑的长、宽、面积和兵马俑的数量。

)  

  2、这一段在说明方法上有何特点?

(列举了大量的数据,增强直面感受。

  3、人们看到如此规模宏大的秦兵马俑会有什么感受?

(走进大厅,人们无不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1)这是什么句?

(双重否定句)

 

(2)换一种说法。

 (走进大厅,所有的人都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  

  走进大厅,人们怎能不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段。

五、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感情朗读课文

                

16秦兵马俑(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了解秦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

2、总结全文,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秦兵马俑规模、类型、个性等方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过渡句承上启下的作用以及冒号、分号、省略号的用法。

教具准备:

秦兵马俑各种类型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回首秦俑,激情导入:

1、谈话导入。

2、上一节课我们已经走进了秦兵马俑,你知道了什么?

举世无双的秦兵马俑是我国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它出土于西安以东30千米的临潼。

秦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法国总理希拉克说:

“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中国”。

今天我们班学生组成的秦兵马俑考古学习小组,将再次出发,到这神奇的地下王国去看一看。

二、精读第三段 

 1、学习过渡句,领会其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生找出承上句与启下句。

兵马不仅俑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2、自学课文第三段(3-10自然段)完成表格。

      兵  马  俑

     类型众多 个性鲜明

     将军俑  久经沙场,肩负重任

     军士俑  威武凝重

     骑兵俑  勇猛善战

     兵车俑  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弓拏手  张弓搭箭,神情专注

     马 俑  形体健壮,跃跃欲试

   3、朗读有关语句。

   4、学习第10节引读

   5、小结:

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

三、齐读最后一段 

   1、师:

同学们,秦兵马俑规模宏大,场面威武,气势空前绝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作者是怎样评价秦兵马俑的呢?

大家一起来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指名说说自己读后的感想。

 

   3、指导学生朗读:

体会句中体现出的秦兵马俑的珍贵历史价值,流露出的拥有这样的历史文物的自豪之感。

四、总结课文

   1、课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和(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完成课课练。

板书:

16秦兵马俑

             规模宏大

     16 秦兵马俑  类型众多  举世无双

             个性鲜明  

17圆明园的毁灭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

    想象当年圆明园的辉煌,了解它毁灭的经过。

 教学难点

    让学生接受爱国教育,领悟到“落后就要挨打”和勿忘国耻。

 教学准备

    1、查阅有关圆明园的资料。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17圆明园的毁灭(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清脉络,分段、概括段意。

体会第一段在全文所起的作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清脉络,分段、概括段意

教学难点:

体会第一段在全文所起的作用。

教具准备:

搜集保到的圆明园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课本98页的插图,让学生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

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曾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

现在我们看到的只是残墙断壁。

那么圆明园以前是什么样儿,它又是怎样被毁灭的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7课《圆明园的毁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

2、区别形近字,理解字义。

3、联系课文理解词义。

众星拱月:

群星环绕着月亮。

比喻许多东西围绕着一个中心。

玲珑剔透:

玲珑,精致灵巧,剔透,剔除多余的部分而使透空明晰。

形容精工制作、内部镂空的工艺品。

流连:

留恋,舍不得离开。

瑰宝:

珍奇的宝物。

金碧辉煌:

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象征:

用具体东西表现事物的某种意义。

西洋:

泛指欧、美各国。

有如:

好像,仿佛。

损失:

没有代价地消耗或失去的东西。

宏伟:

(规模、计划等)雄壮伟大。

举世闻名:

举,全。

全世界都知道。

形容名望极大。

饱览:

饱,足足地、充分地。

览,看。

充分地观看。

圆明园:

始建于1709年,是一座专供皇帝、后妃居住游乐的皇家园林,位于北京西郊。

清朝康熙皇帝将这里的一座面积约600亩的园林赐给他四子胤祯,并亲自题写园名为“圆明园”。

4、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记叙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和遭毁灭的历史。

师:

对照书上的插图,想象当年圆明园的壮观景象,你有什么感受?

发散思维,主要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做准备。

5、理清脉络,分段、概括段意。

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指导学生逐段朗读,弄清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课文一开始点明了圆明园是我国及世界文化的壮举,它的毁灭是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接着分了三个层次对圆明园辉煌的景观进行了介绍。

第一,先介绍了圆明园的位置与总体布局;第二,再介绍圆明园中的景点;第三,对圆明园内收藏的历史文物和奇珍异宝,及其文化艺术价值进行了介绍。

最后讲述了英法侵略者毁灭圆明园的强盗行径。

根据以上分析,这篇课文可以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地讲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第二段(第2-4自然段)主要讲当年的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第三段(第5自然段)写英法侵略军毁灭了圆明园。

三、学习第一段。

指导朗读第一段,体会这一段在全文所起的作用。

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

(这一段告诉我们圆明园毁灭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估量”是什么意思?

“不可估量”说明了什么?

(“估量”的意思是推算、计算。

“不可估量”说明圆明园毁灭的损失之巨大,没有办法推算了。

齐读第一段,使学生体会到圆明园的价值和侵略者的可耻。

这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点题。

四、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读熟课文

17圆明园的毁灭(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想象当年圆明园的辉煌,了解它毁灭的经过。

 教学难点:

让学生接受爱国教育,领悟到“落后就要挨打”和勿忘国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内容,学习了第一段。

哪位同学来说一说课文分几段写的?

第一段告诉我们什么?

(通过读书和分析课文结构,我们把这篇课文分为三段,第一段告诉我们:

圆明园毁灭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板书:

损失不可估量

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呢?

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朗读第二段。

二、学习第二段。

1、范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整体感知圆明园的辉煌景观。

  2、默读、思考。

第二段从哪儿方面向我们介绍了圆明园?

提示学生按照不同方面把这一段分成三层。

(第二段第二、三、四自然段分别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圆明园的辉煌景观。

第二自然段是一层,介绍了圆明园的位置与总体布局;第三自然段是第二层,介绍了圆明园的种种景点,突出了它在园林建筑上的杰出成就;第四自然段是第三层,介绍了圆明园内收藏的历史文物和奇珍异宝,突出了它的文化艺术价值。

3、逐层讲解,理解当年圆明园的辉煌。

(1)学习第一层(第二自然段)。

找一位同学朗读这一自然段

请同学们画出圆明园由哪几部分组成?

(圆明园主要是由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组成,因此也叫圆明三园。

另外,还有很多小园。

这些小园是怎样分布的呢?

(“众星拱月”般地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众星拱月”是什么意思?

(“众星拱月”的意思是无数星星环绕着月亮,比喻许多东西围绕着一个中心。

请同学们在纸上画一画“众星拱月”的各种园子。

引导同学想象圆明园当年的模样,根据自己的“众星拱月”图,谈谈感想,圆明园的布局规模(宏大)

板书:

圆明三园众星拱月

(2)学习第二层(第三自然段)

①默读思考:

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圆明园的宏伟建筑的?

(作者很形象地描述)园中的民族建筑和西洋景观。

指导学生画出具体的景点和建筑,结合修饰语,想象当时的景观,并为背诵做准备。

②理解“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请同学讨论理解这句话,教师给予适当指导。

这一句话中用“有如”、“好像”、“仿佛”、“流连”这些词语进一步点明了游览圆明园的感受,对园内汇聚天下风光的迷人景色和融合中外风格的建筑艺术,作者由衷地赞叹。

板书:

民族建筑西洋景物

 ③组织学生讨论。

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结合第3自然段内容,前后桌讨论。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

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

圆明园集中外名胜于一身,所以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然后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学习了这一部分,我感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非常聪明,也感到作者对祖国的灿烂文化非常热爱。

⑤练习背诵这一自然段

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练习背诵,也可以抓住重点词句,同学们互相提示着背诵。

(3)学习第三层(第4自然段)

找一位同学朗读,教师指导同学们思考:

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圆明园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史名人书画,”说明年代久远,种类繁多,可称做“奇珍异宝”。

因此,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板书:

博物馆、艺术馆

指导学生朗读,练习背诵。

(4)小结第二段

这一段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圆明园的辉煌。

你认为这一段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你怎样看待圆明园的辉煌。

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灿烂文化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我觉得圆明园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园林史上的奇迹。

三、学习第三段。

1、请同学们默读这一段,在文中找出三个字来概括侵略者毁灭圆明园的强盗行径。

(“掠”、“毁”、“烧”这三个字概括了侵略者的强盗行径。

指导学生具体分析侵略者的暴行。

(“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

”这句中的“凡是”和“统统”二词说明侵略者什么都拿,毫不留情。

而且“拿不动的”也不放过,还用车拉,牲口搬运。

还有“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任意”一词突出表现了侵略者的暴行,想怎样就怎样。

“为了销毁罪证”,他们在园内放火,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使得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很快化为灰烬。

同学们,我们这样一个举世瞩目的皇家园林,就这样被这群强盗烧毁了。

2、结合课后练习第2题,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带点词语的意思,并谈谈体会到什么?

(祖国文化史、世界文化史指的是我国和世界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不可估量”指的是无法推算,不能估计。

从带点的词语中体会到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巨大损失。

3、简单介绍侵略者毁坏园林的资料,渗透近代史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4、观察书中的插图,或播放有关录像资料片,请同学们齐读第一段,进一步体会圆明园的毁灭在中外文化史上所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5、组织同学讨论:

侵略者为什么能如此为非作歹?

通过讨论,使学生了解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今天我们的国家改革开放,越来越富强的自豪感。

四、总结全文,概括中心思想。

圆明园有众星拱月的布局,民族建筑、西洋景物非常宏伟、博物馆、艺术馆中的文物都很珍贵。

因清政府腐败无能,这样一个皇家园林遭到侵略者的浩劫,这一切都是野蛮的强盗行为。

今天我们要认真学习,将来把我们国家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这种可耻的历史再不能重演。

板书:

布局宏伟珍贵强盗

请同学结合板书,归纳课文的中心思想。

(课文记叙了“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圆明园惨遭侵略者毁灭的经过,揭露和控诉了侵略者毁灭圆明园,疯狂掠夺的罪行,表达了作若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

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思想叙述的呢?

请同学完整地朗读一遍课文,体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作者围绕中心思想着重写了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圆明园的宏伟壮观相它收藏的大量无价之宝;二是侵略者肆意毁坏圆明园的罪行。

这两方面的内容紧密联系,都能激起人们热爱祖国和仇恨侵略者的思想感情。

师:

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生,我们该怎么办?

(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板书:

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板书

17圆明园的毁灭

损失不可估量

圆明三园众星拱月(布局)

民族建筑西洋景观(宏伟)

博物馆艺术馆(珍贵)

能拿走的——掠走

拿不动的——车运(强盗)

运不走的——毁掉

园内放火——三天

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选读六别了,语文课

(一)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主要情节。

2、学习通过别人的语言、行动来衬托人物心理等多角度的心理描写方法。

3、抓住文中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4、领会本文所表达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2、体会文中的心理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

1、通过语言、行动来衬托心理活动的方法。

2、领会文中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从课文题目看,你知道了什么?

你还想知道什么?

2、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

学习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

但是有一个小孩在刚刚爱上了自己民族的语言时,却失去了学习语文的机会,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随着他笔下的人物一起进入语文课堂。

板书:

别了,语文课

二、默读课文,走进文本。

默读课文,引导学生依照自己的兴趣,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自由阅读。

三、交流阅读感受

1、在自由阅读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谈谈自己阅读的体会、感受以及困惑。

2、结合课文,谈谈自己最感动或者有同感的地方。

四、整理归纳,多层次读课文

1、分角色朗读。

2、表演再现。

五、质疑悟读

1、陈小允为什么不喜欢语文课?

表现在哪些方面?

2、重点品读有表现我的心理变化的语段,分析我的心理产生变化的原因。

3、存疑总结:

当得知自己即将和家人移民海外的时候,我的心里不禁为自己可以不用默写而窃喜,可见我对语文是厌恶到了极点。

可是,面对张先生的鼓励和礼物,我的心里又产生了哪些变化呢?

我是不是依然讨厌语文呢?

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

选读七别了,语文课

(二)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与文本、作者展开对话,感受作者的爱国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琢磨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

结合资料,深入文本体会作品所表达的爱国之情。

教学准备

查找海外华侨学习国语的事例。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

“别了,我亲爱的老师,我亲爱的同学!

我一定不会忘记中国语文,我要把我的作业本一生一世留在身边,常常翻阅它。

我一定会激励自己把中国语文自修好,像这作业本上的成绩那样。

“同学们,看了这段话,你的心中涌动的是怎样的情感呢?

过渡:

那一声声“别了,我亲爱的老师,我亲爱的同学……”。

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在分别的时刻,是多么不忍心离去呀!

二、质疑,研读课文。

1、陈小允前后有怎样的变化?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2、你对他的变化有什么感情?

3、对于语文课,“我”由开始的“厌恶”到后来的“喜爱”,最后因为知道自己无法再学习语文而“热泪盈眶”,从这些心理变化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4、对于语文课,对于中国语言,文学,你又有了怎样的认识?

结合一些海外华侨不忘学习国语的事例,谈谈自己的感受。

三、总结升华

是啊,这是作者热爱祖国的表现,是对祖国的深深眷恋。

所以当他离开中国那一刻,再一次深情地呼唤着——别了,我亲爱的老师,我亲爱的同学。

“我”深情的告别,抒发了自己的爱国之情。

这种爱国情有着一股绵绵不息的力量,它激励着我们华夏儿女、炎黄子孙。

同学们,我们都深切地爱着我们的祖国,就像我们深切地爱着我们伟大而慈祥的母亲,而亲爱的祖国就是我们最伟大的母亲。

而今天作者要漂洋过海,离开母亲,怎能不深情地呼唤——别了,语文课。

语文乐园六

教学目标:

    1、学习并巩固所学的词语,积累词语。

2、学习并掌握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的写作方法。

3、阅读《仰望布达拉》

4、说一说自己不喜欢或喜欢的课程以“一堂课”为题写一篇习作

教学重点

按照一定的顺序表达习作,并能够突出这节课令人印象深刻的部分。

教学难点

把印象深刻部分写具体,写生动。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西藏的资料,制作课件。

教学课时:

4课时

教学过程:

语文乐园六(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语海拾贝和自主阅读部分。

教学重点:

巩固所学的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教学难点:

掌握从不同角度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词语超市

1、学生自由读词语,要求读准确。

2、出示词语卡片,指名个别读,检查学生认读的情况。

教师强调下列字的读音。

“炯”读作“jiǒng”,不能读成“jǔn”;‘‘烬”是前鼻音;“俑”

3、教师出示词语卡片,大家一起读一读。

4、引导学生观察要求会写的字的书写要点。

注意区别“宏,,和“弘”;“考,字下面不能多一横,写成“与”;‘‘虑”字注意和“虚”区别;毁”字的左边书写要注意,特别是“臼’的书写顺序要注意;‘‘煌”是火字旁,不要写成“光”。

二、金钥匙

1、学生自由读一读。

2、指名反馈:

读了这段文字,你发现了什么?

(原来,表达人物的心理活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写。

3、教师:

那么:

段中为我们介绍了哪些主要的方法呢?

请大家把相关的语句画出来。

4、指名反馈。

(1)直接写感受。

(2)通过动作来写心理。

(3)直接写心里的想法。

(4)通过侧面描写他人的强烈反应,烘托人物的内心。

5、教师:

这段话中编者分别列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呢?

(指名反馈)

6、教师:

你能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出这样的例子来吗?

(学生到学过的课文中找一找)

教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不同的角度描写人物的心理,不仅避免了重复,而且生动地再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使得文章的表达更加的生动。

三、词语接龙

1、学生自主完成练习。

2、集体反馈。

3、学生一起读一读,读中积累。

四、自主阅读

1、教师板书“布达拉宫”,导读:

同学们,对“布达拉宫”,你们一定不陌生吧,你们能用收集到的资料简单的介绍一下吗?

2、教师一边展示相关的图片,一边简单的介绍布达拉宫。

3、教师导读: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那“高原圣殿”——布达拉宫。

4、教师提纲导路,学生自读:

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布达拉宫的?

画出表达作者心理感受的语句,读一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集体反馈,深入探究。

a)指名反馈:

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布达拉宫的?

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概括,教师适当的引导:

作者先后从四个方位仰望布达拉宫(宫前,红山西侧,红山北麓,八角街,主要写宫前所见,其他三处又各有不同)

b)教师小结:

同学们,布达拉宫气势恢宏,庄严神圣,作者身临其境的心理感受是什么呢?

找出体现作者内心的语句。

c)引导学生各抒己见。

d)指导学生由感情的朗读。

五、课堂小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