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学十二五本科教育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785808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0.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峡大学十二五本科教育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三峡大学十二五本科教育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三峡大学十二五本科教育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三峡大学十二五本科教育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三峡大学十二五本科教育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三峡大学十二五本科教育发展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三峡大学十二五本科教育发展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三峡大学十二五本科教育发展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三峡大学十二五本科教育发展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三峡大学十二五本科教育发展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三峡大学十二五本科教育发展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三峡大学十二五本科教育发展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三峡大学十二五本科教育发展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三峡大学十二五本科教育发展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三峡大学十二五本科教育发展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三峡大学十二五本科教育发展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三峡大学十二五本科教育发展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三峡大学十二五本科教育发展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三峡大学十二五本科教育发展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三峡大学十二五本科教育发展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峡大学十二五本科教育发展规划.docx

《三峡大学十二五本科教育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峡大学十二五本科教育发展规划.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峡大学十二五本科教育发展规划.docx

三峡大学十二五本科教育发展规划

三峡大学“十二五”本科教育发展规划

(讨论稿)

根据教育部《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实施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教办〔2010〕8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和湖北省加强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关文件精神以及我校“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精神,制订本规划。

一、“十一五”时期本科教育的回顾与总结

“十一五”期间,我校开展了以全面推进“质量工程”为核心的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教学建设、教学管理与教学改革取得较大进展,本科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工作的评估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

(一)本科专业数量稳步增加,学生规模基本稳定。

“十一五”期间,我校本科专业数从49个增加到了57个,学生规模基本稳定在1.9万人左右。

“十一五”后期,我校主动适应水利电力行业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坚持“调整结构,重点建设,扬优扶新,交叉融合,全面规划,协调发展”的思路和做法,调整和优化了学科专业的布局以及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质量工程”项目的培育和建设力度不断加强,成效较为显著。

“十一五”期间,我校认真贯彻落实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相关文件精神,加强项目的培育和建设力度,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

获奖项目及数量见下表:

项目

项目数

项目名称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5个

水利水电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医学影像学、工程管理

国家级精品课程

1门

三峡文化

国家级教学团队

1个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教学团队

省级品牌专业

10个

水利水电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医学影像学、汉语言文学、临床医学、工程管理、生物工程、土木工程、化学

省级精品课程

18门

分析化学及实验、混凝土结构、电路、电子技术基础、有机化学、机械工程控制基础、人体解剖学、中国现代文学、药剂学、古代汉语、高等数学、水工建筑物、水利工程施工、三峡文化、电力系统分析、大学体育、大学物理实验、人力资源管理

省级试验教学示范中心

7个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文科综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英语语言学习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生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水利水电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省级教学团队

3个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教学团队、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教学团队、医学专业形态学教学团队

省级大学生创新活动基地

1个

大学生创新活动基地

省部级及以上学科竞赛获奖数

197项

其中包括全国大学数学建模大赛一等奖6项、二等奖5项;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

(三)完善学分制管理制度,确保学分制教学改革工作有序地推进。

“十一五”期间,我校启动和全面推行学分制改革已走过一轮,它为我们进一步总结和完善学分制管理制度提供了契机。

结合我校教学管理实际,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学校修订了学籍管理、自修免修、转专业、重修重考、恢复留降级、自愿选择重修学习等制度,进一步完善教务管理系统与学业预警系统,不断优化课程资源库,引导与方便学生科学合理地制订具有个性的修业计划,加强学生学业过程管理,加强学分制管理配套体系建设,保证了学分制教学改革的稳定推进和良好的教学秩序。

(四)不断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培育出一批较高水平的教学成果。

“十一五”期间,学校继续推进“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加强教学研究项目和新世纪教改项目的过程管理力度,涌现出一批得到同类高校认可的教学成果。

省级教学改革项目立项41项;2009年湖北省教学成果奖评选中,我校获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6项,获奖等次和数量均居省属高校第二位;大学英语四级一次性通过率从2006年(04级)的54%增加到2009年(07级)的78%。

(五)突出实践教学,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加强。

“十一五”期间,学校按照“高素质、强能力、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加大实验教学投入,不断增加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规范实习基地管理,强化毕业设计(论文)的分类指导,构建“校、省、国家”三级学科竞赛体系,加大创新实验室的建设力度,整合学校实验室资源,构建校级实验教学平台,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显著。

共获省部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奖197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奖570篇、省级大学生科研成果奖43项,获奖数均居省属高校前列。

在取得上述成绩的同时,我校的本科教学尚存在许多不足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教学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主要表现在投入本科教学的经费和精力不足、教师参与教学建设的积极性不高、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不够深入,等等。

二是教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主要表现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和教学名师至今未能突破、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的数量和质量均有待提升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竞争力不强,等等。

二、“十二五”时期本科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1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期间,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将达到40%,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9.5年提高到11.2年,其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0%以上,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比2009年翻一番。

认清形势,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是进一步推进我校本科教学建设的首要前提。

当前高校面临着一系列新的课题与挑战,其中最基础、最根本的是高校人才培养问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提出,要牢固树立人才培养在高等学校的中心地位,坚持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这在当前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优化结构办出特色”,是未来10年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

为了实现2020年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体目标,实施“高教强国工程”。

涉及本科教育教学的工程主要有:

(一)强校工程

——继续实施“985工程”、“211工程”;

——重点建设100所左右地方普通本科院校;

——重点办好100所左右示范性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

——重点支持办好一部分民办高校。

(二)质量工程

——继续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

——实施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和各类紧缺人才培养项目;

——实施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项目;

——实施大学生实训基地建设计划。

(三)高校自主创新工程

——实施“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育计划”;

——实施“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基地建设计划”;

——设立“高等学校自主创新工程重点专项”和“高等学校技术创新计划”;

——实施“教育部国际科技合作计划”。

(四)公共服务体系(高校信息基础设施与资源共享体系)建设工程

——继续建设基于“下一代互联网(CNGI)”的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中国教育科研网格(ChinaGrid);

——继续建设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ALIS)和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系统等公共项目;

——建设共享的优质教学资源和数字化平台;

——建立若干国家级学科信息中心和资料中心;

——实施数字化平台服务和信息服务计划,建立与世界同步的高等教育数字化信息服务体系和数字化平台服务体系。

面对上述机遇与挑战,我们的本科教育教学必须审时度势,开拓创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自主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为水利电力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十二五”时期本科教育发展的总体战略

(一)指导思想

我校“十二五”时期本科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是: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牢固树立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的理念;以树立先进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为先导,以培养高质量人才为目标,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重点,以课程建设、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为核心,以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为突破口,以水利电力行业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培养具有社会适应性和较强市场竞争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科学素质的高素质强能力应用型人才。

(二)发展目标

2011-2015年,经过5年的改革与建设,形成符合水利电力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体现时代特征,具有三峡大学特色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运行机制,推出一系列不同层次的具有较大影响、为同类高校认同的本科教学改革成果和经验;“质量工程”的培育机制更加健全,“质量工程”的层次和内涵不断提升;以优良的师资、高水平的学科专业、规范的培养过程、科学的教学管理、完善的教学设施、高雅的人文氛围、可靠的后勤保障、一流的校园环境,使我校人才培养工作在服务水利电力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2016-2020年乃至更长时期,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整体协调发展,建立教学研究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培养机制和新体系;专业布局合理,专业建设更加注重内涵,专业设置适应学科发展、国家目标以及行业和地方需求,建成一批在国内有重要影响的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更加科学先进,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一批课程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符合创建在国内享有较高知名度、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高水平省属综合性大学的教学要求;形成富有三峡大学特色的教学工作体系,教学改革的整体绩效和教学质量处于同类高校领先水平,部分教学成果在国内产生重要影响;人才培养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培养的各类拔尖人才在水利电力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社会各界普遍欢迎的重要骨干。

(三)战略重点

以“质量工程”为抓手,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重点,大力推进本科教学建设、管理与改革,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007年初,教育部启动了“质量工程”,这是建国以来在提高高校教学质量方面经费投入最大的一项工程,对于引导和带动本科教学改革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

“十二五”期间,我们要以《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提出的“全面实施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质量工程)”为抓手,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重点,大力推进本科教学建设、管理与改革,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十二五”时期本科教育发展任务

“十二五”期间,我校的本科教育要紧紧围绕国家和省“质量工程”建设项目,争创2-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点、高质量建设好10个省级品牌专业,本科专业数保持在63个左右,在校本科学生规模达2.2万人;争创国家级精品课程1-2门、省精品课程达到23-26门;每个专业至少开设1门及以上双语课程、争取1-2门双语课程入选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力争国家规划教材数量有所提升;高质量建设好7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争创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设立5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力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有所突破;力创1-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精心培育1-2名国家级名师;力争成为省级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学校,保持和提升我校在省级和国家级学科竞赛中的优势;大学生学士学位论文优秀奖居省属高校前三位;力争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3、二等奖3-5项;大学英语四级一次性通过率达80%;建立与完善学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

五、“十二五”时期本科教育发展策略

“十二五“期间,为进一步加强教学建设、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决定全面实施三峡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振兴计划(简称“振兴计划”)。

“振兴计划”共分八项子工程。

(一)实施“专业建设与特色培育子工程”

根据我校学校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结合当前水利电力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合理设置学科专业,拓宽专业口径,灵活设置专业方向,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注重培育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本科专业并不断加大建设力度,逐步形成专业品牌和特色。

1、新专业申办:

“十二五”期间,组织申报风能与动力工程、物联网工程、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药学、农业水利工程、广播电视编导、数字媒体技术(教育技术学改造)、预防医学等专业,力争获批5-8个专业;围绕国家新型战略产业的发展需要,增设相关专业方向,培育和申报相关专业。

2、专业改造

启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调整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的论证工作。

通过此项改造,一是解决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与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高度重复问题;二是发挥我校现有的信息学科和医学学科的支撑和综合作用,寻求学科交叉,做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

改造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和通信工程专业,明确各自就业目标市场,分类培养。

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中积极探索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通信工程专业中积极探索产学研联合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主动适应电力行业的变化,进一步优化输电线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突出电力行业特色。

改造教育技术学专业,取消师范性质,向数字媒体专业方向发展;优化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强化现代管理理论体系教育的同时,适当加强信息技术的教育。

优化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突出水电行业优势。

优化环境工程、行政管理和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划明确就业目标市场。

密切关注医学教育改革及发展趋势,特别是社区医院的发展和全科医生需求量的增加,将医学教育改革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紧密结合,拓展新思路,以积极的态度研究和调整医学教育目标和培养模式,推进我校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以适应国家及国际当前乃至未来对医学人才的需求。

推进水利电力类专业的结构调整。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和土木工程专业正面临着水利水电行业的战略大转移,水电行业企业正在努力从单一的水电设计、施工单位向大土木、大市场开拓的多元化经营企业转变,初步形成了传统水利电力、国内非水电和国际工程三大领域,由此我们的专业结构、专业方向的设置(如国际工程方向的增设)和课程体系(如加强水利水电管理方面的课程)的设计都应积极应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面临就业压力的情况下,应积极探索培养质量、与行业的紧密结合以及专业知识结构的优化等问题。

各专业,特别是大部分新专业应在充分进行人才需求和就业市场调研分析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进一步明确就业目标市场,进一步优化专业培养定位和人才培养方案,着力培养专业特色。

继续推进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改革,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3、专业认证与评估

继续按专业认证要求保持土木工程专业的认证状态。

加强水利水电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和工程管理专业建设,创造条件,力争在五年内有两个专业通过专业认证。

按照临床医学专业认证要求,做好临床医学专业建设和认证准备工作。

按照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标准和要求,加强和完善现有本科专业的建设。

标志性成果:

争创2-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点;停办部分专业;新办5-8个专业;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两个专业通过专业认证;接受评估的专业均通过评估;各专业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就业目标市场明确,特色鲜明,就业形势和质量明显改善。

(二)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子工程”

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举措,是学校主动适应社会和行业需要,适应学生发展需要的体现。

1、更新观念,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思想保障。

教育教学的改革,观念是先导。

各级领导和教师应把握水利电力行业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把握市场对人才需求变化,不断地更新观念,推进专业结构调整和改造,深化课程体系及内容改革,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2、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结构体系。

培养方案是培养人才的纲领性文件,为进一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水利电力行业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结合我校近几年培养方案执行情况和本科教学的实际状况,各专业应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全面的调研、研讨和修订。

重点包括进一步规范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要求、进一步优化各专业课程结构体系、专业方向的设置更加灵活、不断的推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等。

3、按照国家特色专业建设要求,在水利水电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医学影像学和工程管理五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积极探索并着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努力形成有价值的经验和成果,确保顺利通过国家验收。

4、继续在电子信息工程、生物工程等专业探索并深化正在推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快形成有价值的经验和成果。

5、在部分工科专业中积极引导并推进CDIO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大文科类专业中,选择部分专业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试点;积极探索并着力推进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6、结合湖北省教育厅关于“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计划”和“新兴(支柱)产业人才计划”工作的相关要求,及早筹划,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数学与应用数学、水利水电工程、土木工程等专业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计划”,力争列入省级“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计划”(英才计划);在环境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金属材料工程、电子信息工程、通讯工程、旅游管理、生物工程等专业“新兴(支柱)产业人才计划”,力争列入省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计划”。

7、选择试点,探索并推进创业教育,及早筹划,力争列入“就业创业示范基地计划”(创业计划)。

8、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导向,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水利电力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

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导向,推进医学教育改革。

9、积极探索特殊人才培养模式。

10、加强水电特色的人文素质教育公选课程建设,探索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并形成有价值的经验和成果。

标志性成果:

四个国家级特色专业通过验收;至少列入一项省级“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计划”(英才计划);至少列入1-2项省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计划”;至少列入一项省级“就业创业示范基地计划”(创业计划);形成3-5项经得起检验、有价值、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果;力争获得一项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

(三)实施“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与精品课程培育子工程”

大力推进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建设,探索并逐步形成促进网络教学的有效机制,形成多学科、多课程的网络共享平台。

1、重点投入,切实加强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尽快搭建一个性能优良、使用方便、兼容性好,易维护,且广大师生乐于使用的网络教学平台。

2、着力建设好一只技术过硬的网络教学的辅助技术队伍,设计好一套高效的运行机制和配套政策。

3、制定和完善激励政策,通过行政推动,调动和激励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广大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的积极性,大力推进网络资源建设和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以此为抓手和突破口,掀起新一轮教学基本建设和改革的高潮。

每个学院每年至少立项建设3门网络主干课程,学校设立专项资金资助,统一标准和要求,一年验收并评比,以奖代补。

4、将校级精品课程的建设与网络教学工作结合起来,强力推动校级精品课程的网络化教学,并由此推进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的申报和建设。

5、在现有省级精品课程中优选3-4门,及早规划,成立专班,专项经费支持,责任到人,重点突破,力争建成1-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

6、切实推进双语教学,在信息技术类、生物科学、化学生物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法学等专业中选择1-2门条件较好课程进行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的重点培育,其它专业至少开设1门及以上双语课程、争取1-2门双语课程入选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标志性成果:

150-180门高质量的网络主干课程(每个学院至少10门,公共任选课至少10门);新增5-8门省级精品课程;新增1-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新增1-2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大大丰富,网络教学进入实质性运行阶段并成为日常教学的重要补充。

(四)实施“实验室建设保障与实践教学改革子工程”

强化实践育人意识,切实推进实验室及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优化实践育人环境,构建健全的实践育人体系。

1、强化实践育人意识。

根据专业特点和要求,强化实践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科学合理地制订实践教学方案,制订专业基本技能规范,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切实加强实验、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保障各环节的时间和效果。

2、加大资金投入,在科学规划的前提下切实加强实验室与实验中心建设,确保每年不低于2000万的建设经费投入(不含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投入),力争通过“十二五”期间的建设,使我校的实验室功能、设施和条件基本适应我校的本科教学。

3、加快推进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力争2011年建成。

2012年秋季正式投入运行,将其建成一个高水平的大学生校内工程实践平台和创新基地。

4、创新理念,有效整合人文素质教育基地、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人设发展设计工作室、三峡文化中心、文学院、经管学院、艺术学院等相关资源,加强文科综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将其建成一个高水平的大文科校内实践平台和创新基地。

5、加快推进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2010年完成论证设计并投入建设,2011年建成并投入使用。

6、进一步加强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文科综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英语语言学习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生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水利水电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七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巩固建设成果,进一步改善条件,完善功能,发挥示范效应。

7、加强新专业实验室建设;改善部分专业实验室条件;重点建设好电子设计与创新实验室、数学建模创新实验室、机械设计与创新实验室、艺术广告设计与创新实验室、化学与生命科学实验中心综合创新实验室等支撑学科竞赛的创新实验室。

8、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进一步推进资源共享和产学研合作。

积极推进学校与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合作,有计划地建设一批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实习基地。

健全学校与学院两级实习管理机制,建立学生实习工作抽查制度,加强对各类实习教学环节的过程检查,确保实习经费的投入,提高实习质量与实习效果。

9、结合专业改造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力推进实践教学改革。

加强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重点是构建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整合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实践教学模式,理顺实践教学管理体制,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估体系和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标志性成果:

工程训练中心、文科综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三大实践教学平台良好运行;建成一个基于实践教学改革的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力争建成一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五)实施“学科竞赛与创新活动计划子工程”

进一步推进学科竞赛活动,加强第二课堂活动,构建大学生实践创新平台,营造和丰富校园科技文化氛围,多方面、多途径拓展大学生的综合知识,培养大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竞赛组织管理和参赛水平,造就“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协调发展的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创造型人才。

1、以创新实验室建设为载体,以学科竞赛为主线,探索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继续抓好数学建模、电子设计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省级以上学科竞赛活动;继续推进并完善每个学院一项学科竞赛活动的有效机制,扩大学科竞赛的参与面,将校级学科竞赛和省级以上学科竞赛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学科竞赛体系。

加强与学科竞赛相结合的创新实验室的建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