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一轮总复习专题突破01传统文化与STSE命题揭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794364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6.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化学一轮总复习专题突破01传统文化与STSE命题揭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考化学一轮总复习专题突破01传统文化与STSE命题揭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考化学一轮总复习专题突破01传统文化与STSE命题揭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考化学一轮总复习专题突破01传统文化与STSE命题揭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考化学一轮总复习专题突破01传统文化与STSE命题揭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高考化学一轮总复习专题突破01传统文化与STSE命题揭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高考化学一轮总复习专题突破01传统文化与STSE命题揭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高考化学一轮总复习专题突破01传统文化与STSE命题揭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高考化学一轮总复习专题突破01传统文化与STSE命题揭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高考化学一轮总复习专题突破01传统文化与STSE命题揭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高考化学一轮总复习专题突破01传统文化与STSE命题揭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高考化学一轮总复习专题突破01传统文化与STSE命题揭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高考化学一轮总复习专题突破01传统文化与STSE命题揭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高考化学一轮总复习专题突破01传统文化与STSE命题揭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高考化学一轮总复习专题突破01传统文化与STSE命题揭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高考化学一轮总复习专题突破01传统文化与STSE命题揭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高考化学一轮总复习专题突破01传统文化与STSE命题揭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高考化学一轮总复习专题突破01传统文化与STSE命题揭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高考化学一轮总复习专题突破01传统文化与STSE命题揭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高考化学一轮总复习专题突破01传统文化与STSE命题揭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化学一轮总复习专题突破01传统文化与STSE命题揭秘.docx

《高考化学一轮总复习专题突破01传统文化与STSE命题揭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化学一轮总复习专题突破01传统文化与STSE命题揭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化学一轮总复习专题突破01传统文化与STSE命题揭秘.docx

高考化学一轮总复习专题突破01传统文化与STSE命题揭秘

高考化学一轮总复习专题突破01

---传统文化与STSE

【命题揭秘】

1.难度:

较低。

2.呈现方式:

文字叙述。

3.考查点:

生活中化学问题,文言文信息、经典史籍中的材料;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反应本质、基本原理等。

4.关注点:

(1)生活、生产中与化学有关的热点。

(2)利用所学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化学问题。

(3)传统文化中与化学有关的实验及原理等。

(4)化学与环境、能源、生命、材料等学科的内容,特别是新材料、新技术、新成果的化学知识。

【核心透析】

核心一 传统文化

1.传统文化中的物质与工艺判断:

(1)传统文化涉及的“物质”判断:

根据文言文信息分析物质的性质,然后根据性质判断是哪种物质。

例如有关“强水”的叙述:

“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第,惟玻璃可盛。

”这里的“强水”是指硝酸。

(2)传统工艺涉及的“变化”判断:

由古代文献记载的内容,联系化学反应,判断是否为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等。

例如“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是描述石灰石的焚烧过程发生了化学变化。

(3)传统工艺涉及的“分离”方法:

根据过程判断是蒸馏、升华、干馏还是萃取等操作。

2.传统文化中的化学知识的思考角度:

(1)传统文化中的物质变化与反应类型。

如成语“火上浇油”(主要是化学变化)、“百炼成钢”(主要是化学变化),古诗词“千锤万凿出深山”(主要是物理变化),滴水穿石,落汤螃蟹着红袍等。

(2)传统文化中的物质组成。

如《本草经集注》中“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也”,“硝石”指KNO3;如《汉书》中“高奴县有洧水可燃”,“洧水”的主要成分是石油等。

(3)传统文化中的实验操作。

如《本草衍义》中对精制砒霜过程的叙述:

“取砒之法,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累然下垂如乳,尖长者为胜,平短者次之。

”涉及的操作方法是升华;如明代《本草纲目》记载烧酒的制造工艺,“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以烧酒复烧二次……价值数倍也”涉及的操作方法是蒸馏;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操作中“渍”和“绞”分别表示浸取和过滤。

(4)传统文化中的物质性质与用途。

如前对强水的描写。

【答题技法】

传统文化中的化学知识类试题解题关键

(1)经典史籍中的化学成就,体现了化学的久远与魅力。

解决此类问题要认真读题,认真阅读题干中的文字信息,抓住关键字词进行回答。

如《本草衍义》中精制砒霜过程中“置火上”“器覆之”“烟上飞”“凝结”等明确指明了“升华”的操作特点等。

(2)根据古典文籍中的材料,考查有关物质的名称、成分、基本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古代化学成就及相关化学史,体现化学学科素养,反映化学最本质的特征。

如古代的陶瓷文化、冶金文化、古代的本草医药和炼丹术、古代酿酒制醋、四大发明等,体现了科学探究精神和实验研究能力。

解决此类问题,需要在平时训练中注意记录和多积累。

【题型突破】

题型1“物质”的判断

例1.唐代刘禹锡撰于818年的《传信方》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治气痢巴石丸,取白矾一大斤,以炭火净地烧令汁尽,则其色如雪,谓之巴石。

”据此推测,用于治气痢的巴石丸,其主要原料的化学成分为(  )

A.CuSO4           B.FeSO4·7H2O

C.KAl(SO4)2·12H2O D.Fe2(SO4)3·9H2O

【解析】选C。

根据实质性信息“白矾”,明矾也叫白矾,“烧令汁尽”意思就是固体本身带有结晶水,“其色如雪”意为烧后颜色如雪一样白,CuSO4不含结晶水,A错误;FeSO4·7H2O、Fe2(SO4)3·9H2O烧后不可能“色如雪”,B、D错误;KAl(SO4)2·12H2O失去结晶水后呈白色,C正确。

【拓展思考】

(1)B项物质的俗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绿矾。

FeSO4·7H2O的颜色是绿色。

(2)C项物质有什么用途?

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净水剂。

明矾溶于水后电离产生了Al3+,Al3+水解生成了氢氧化铝胶体,氢氧化铝胶体具有吸附作用,可用来净水。

例2.《神农本草经》说:

“水银……熔化(加热)还复为丹。

”《黄帝九鼎神丹经》中的“柔丹”“伏丹”都是在土釜中加热Hg制得的。

这里的“丹”是指(  )             

A.氯化物B.合金

C.硫化物D.氧化物

【解析】选D。

在土釜中加热Hg,金属汞和氧气发生反应得到氧化汞,氧化汞属于氧化物。

题型2物质“变化”判断

例1.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在浩瀚历史文明中有许多关于化学的记载。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选项

古代文献

记载内容

涉及原理

A

《元丰行示德逢》

“雷蟠电掣云滔滔,夜半载雨输亭皋”

雷电时发生了化学反应

B

《陶埏(陶瓷)》

“水火既济而土合……后世方土效灵,人工表异,陶成雅器,有素肌、玉骨之象焉”

“陶成雅器”的主要原料是黏土

C

《天工开物》

“凡火药,硫为纯阳,硝为纯阴”

纯阴指化合价降低,利用硝酸钾的不稳定性

D

《肘后备急方》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

利用物理方法提取青蒿素

【解析】选C。

“雷雨发庄稼”时发生了化学反应,A正确;制作陶器的主要原料是黏土,B正确;硝酸钾、硫等在一定条件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利用硝酸钾的氧化性,C错误;“绞取汁”是用物理方法提取青蒿素,D正确

例2.古代的很多成语、谚语都蕴含着科学知识,下列对成语、谚语的解释正确的是(  )

A.“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说明相同质量和温度的水和冰,冰的能量高

B.“玉不琢不成器”“百炼方能成钢”发生的均为化学变化

C.“甘之如饴”说明糖类均有甜味

D.“火树银花”中焰火实质上是金属元素的焰色反应

【解析】选D。

相同质量的水和冰比较,水的能量高,A错误;“玉不琢不成器”是物理变化,B错误;不是所有的糖类都有甜味,如淀粉、纤维素属于糖类,它们均没有甜味,C错误;焰火实质上是金属元素的焰色反应,D正确。

题型3物质“分离”方法

例1.明代《本草纲目》记载了民间酿酒的工艺:

“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以烧酒复烧二次,……,价值数倍也”,这里用到的方法可用于分离(  )

A.丙烯酸甲酯和甲醇 B.甲苯和碳酸钠溶液

C.硝酸钾和氯化钠  D.氯化铵和硫酸钠

【解析】选A。

民间酿酒的工艺中涉及的液体的分离方法是蒸馏,丙烯酸甲酯和甲醇分离用蒸馏的方法,甲苯和碳酸钠溶液分离用分液,硝酸钾和氯化钠分离用结晶的方法,氯化铵和硫酸钠分离用加热的方法。

【核心透析】

核心二 STSE

1.绿色化学的特点:

(1)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

(2)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进行反应,以减少向环境排放废物。

(3)提高原子利用率,力图使原料的原子都转化为目标产物,实现零排放。

(4)生产出有利于环境保护、社会安全和人体健康的环境友好产品。

2.环境污染:

(1)光化学烟雾:

汽车、工厂等污染源排入大气的碳氢化合物(CxHy)和氮氧化物(NOx)等发生化学反应后生成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

(2)酸雨:

正常雨水偏酸性,pH约为5.6,这是大气中的CO2溶于雨水中的缘故。

酸雨是指pH<5.6的降水,主要是人为排放的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等酸性气体转化而成的。

(3)温室效应:

二氧化碳、甲烷引起的。

3.生活、生产中的材料:

(1)金属材料:

常见的是合金,其硬度比各组成成分大,熔点比各组成成分低。

(2)无机非金属材料:

玻璃、陶瓷、水泥和光导纤维。

(3)有机高分子材料:

塑料、纤维和橡胶。

4.能源:

包括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阳光、风力、潮汐以及柴草等。

(1)新能源:

利用先进技术所获得的能源,如核聚变能、风能、太阳能、海洋能等。

(2)可再生能源:

在短时间内可连续再生利用的一次能源。

例如,水能、风能。

(3)不可再生能源:

经过亿万年形成的,短期内无法恢复的能源。

例如,煤、石油、天然气等。

【命题点】

1.生活材料的常见考查:

(1)普通玻璃的主要成分是硅酸钠、硅酸钙和二氧化硅。

(2)三大传统硅酸盐工业的产品:

玻璃、水泥、陶瓷。

2.化学与资源开发利用的常见考查:

(1)石油的分馏(常压、减压):

物理变化,得到石油气、汽油、煤油、柴油、重油等。

(2)石油的裂化:

化学变化,获得更多的轻质油,特别是汽油。

(3)石油的裂解:

化学变化,获得主要有机化工原料,如乙烯、丙烯、甲烷等。

(4)煤的干馏:

化学变化,隔绝空气加强热,得到焦炉

气、煤焦油、焦炭等。

(5)煤的气化:

将煤转化为可燃性气体的过程主要是

====

C(s)+H2O(g)CO(g)+H2(g)。

(6)煤的液化:

把煤转化为液体燃料的过程。

3.必备的“六大”生活知识:

(1)明矾净水:

明矾溶于水电离出的Al3+水解生成氢氧化铝胶体,吸附水中悬浮物形成沉淀。

(2)常用饮用水消毒剂:

Cl2、ClO2、漂白粉、NaClO(84消毒液)。

(3)漂白剂:

漂白粉、漂白液(主要成分NaClO)、SO2、H2O2、Na2O2、O3。

(4)加碘食盐:

一般添加KIO3(性质较稳定)。

(5)胶体知识:

丁达尔效应与树林中的晨曦、雨后彩虹、舞台上的光柱。

(6)焰色反应:

节日的焰火(燃烧的金属元素)和城市中的霓虹灯。

【答题技法】

1.解答化学与生活试题的三大注意点:

(1)回归基础:

挖掘化学知识与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达到化学源于基础文化知识,高考回归基础的目的。

(2)联系热点:

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热点问题,有意识地积累有关热点素材。

(3)掌握原理:

熟记常见的化学工业原理,能够从原料利用率、循环利用、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等角度对化工生产流程及方案进行正确分析与评价。

2.解答化学与生活试题的步骤:

(1)读题:

认真阅读题干中的信息,做到逐字逐句读,找到对解题有价值的信息,抓住其中的关键字词进行回答。

(2)联题:

在读题基础上,结合题中问题或逐个选项分析,联系所学习的知识和原理,找准信息(知识、原理、方法)的方向。

(3)析题:

找准知识点后,从新情境回归教材,同时注意解同类题时易犯的错误、易漏的知识等。

(4)解题:

针对题目要求,回答相应问题。

【题型突破】

题型1化学与工业生产和环境保护

例1.下列有关燃料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燃料燃烧产物CO2是温室气体之一

B.化石燃料完全燃烧不会造成大气污染

C.以液化石油气代替燃油可减少大气污染

D.燃料不完全燃烧排放的CO是大气污染物之一

【解析】选B。

燃料燃烧产物CO2是温室气体,A正确;化石燃料即使完全燃烧也会产生SO2以及氮氧化物等大气污染物,B错误;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分是烃类,完全燃烧的主要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可以减少大气污染,C正确;CO有毒,是大气污染物,D正确。

例2.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地沟油经过加工处理后可用来制生物柴油和肥皂

B.用填埋法处理未经分类的生活垃圾

C.大量使用薪柴为燃料,践行低碳生活

D.含PM2.5(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的空气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解析】选A。

地沟油经加工处理后,可用来制肥皂和生物柴油,可以实现废物合理利用,A正确;使用填埋法处理未经分类的生活垃圾会污染土壤和水资源,B错误;大量使用薪柴为燃料能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没有体现低碳思想,C错误;胶体的胶粒在1~100纳米,比PM2.5小,则含PM2.5的空气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D错误。

题型2化学与人类的日常生活

例1.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碳酸钠可用于去除餐具的油污

B.漂白粉可用于生活用水的消毒

C.氢氧化铝可用于中和过多胃酸

D.碳酸钡可用于胃肠X射线造影检查

【解析】选D。

碳酸钠溶液显碱性,会使油污中的油脂发生水解生成可溶性的物质而除去,A正确;漂白粉的主要成分为CaCl2和Ca(ClO)2,其中Ca(ClO)2具有强氧化性能够杀菌消毒,可用于生活用水的消毒,B正确;胃酸的主要成分为HCl,而氢氧化铝能够中和胃酸,故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C正确;碳酸钡能够溶于胃酸而形成可溶性的钡盐,重金属盐溶液能使蛋白质变性而造成人体中毒,D错误。

例3.化学遍及人们的生活、工作和生产。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金属燃料可能成为新能源,纳米金属燃料更易点燃

B.镁可以通过2Mg+CO22MgO+C,达到既节能减碳又释放能量的效果

C.SiCl4在战争中常用作烟雾弹,是因为它水解时生成白色烟雾

D.铝合金的大量使用归功于人们能使用焦炭等还原剂从氧化铝中获得铝

【解析】选D。

纳米金属燃料表面积大,活性高,易点燃,A正确;镁与CO2反应有节能减碳又释放能量的效果,B正确;SiCl4在空气中容易吸收水蒸气生成原硅酸H4SiO4)和HCl而产生白色烟雾,C正确;铝不能用热还原法冶炼,只能用电解熔融氧化铝的方法,D错误。

题型3化学与前沿科学技术

例1.下列生活用品中主要由合成纤维制造的是(  )

A.尼龙绳  B.宣纸   C.羊绒衫   D.棉衬衣

【解析】选A。

尼龙绳主要成分是合成纤维,宣纸的成分是纤维素,羊绒衫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棉衬衣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

例2.化学与工农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合成纤维和光导纤维都是新型有机非金属材料

B.淀粉、纤维素和油脂都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

C.碳纤维是一种新型的高强度的有机高分子材料

D.造纸工艺中使用明矾,会导致纸张发生酸性腐蚀,使纸张变脆,易破损

【解析】选D。

合成纤维为有机材料,SiO2为无机非金属材料,A错误;油脂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B错误;碳纤维只含碳元素,为单质,不属于有机高分子,C错误;明矾是KAl(SO4)2·12H2O,其水溶液显酸性,纸张的成分是纤维素,纤维素在酸性条件下发生水解反应,因此会导致纸张发生酸性腐蚀,使纸张变脆,易破损,D正确。

【方法小结】

(1)天然纤维包括棉花、麻、蚕丝、羊毛等;而合成纤维包括腈纶、涤纶等。

(2)三大合成材料是指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

(3)复合材料指的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性能的材料组合起来的具有优良性能的材料。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玻璃钢)就是玻璃纤维和合成树脂组成的复合材料。

还有碳纤维复合材料等。

【专题提升】

1.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血糖过低的患者可利用静脉注射葡萄糖溶液的方法迅速补充营养

B.固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其内部的分子之间存在斥力作用

C.用活性炭为糖浆脱色和用SO2漂白纸浆的原理不同

D.海水淡化的方法有蒸馏法、电渗析法等

【解析】选B。

葡萄糖可以被人体直接吸收,故静脉注射葡萄糖溶液可以迅速补充能量,A正确;固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分子之间的间隔距离小,B错误;用活性炭为糖浆脱色是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用SO2漂白纸浆是利用SO2漂白性,所以原理不同,C正确;蒸馏法、电渗析法都是海水淡化的方法,D正确。

2.化学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氯气是合成塑料、橡胶、农药和制盐酸、有机溶剂的重要原料

B.“辽宁舰”上用于舰载机降落拦阻索的特种钢缆,属于传统材料

C.加工后具有吸水性的植物纤维可用作食品干燥剂

D.白酒中混有少量塑化剂,少量饮用对人体无害,可通过过滤方法除去

【解析】选C。

氯气是合成塑料、橡胶、农药和制盐酸、有机溶剂的重要原料,A正确;“辽宁舰”上用于舰载机降落拦阻索的特种钢缆,属于合金,属于传统材料,B正确;塑化剂和酒精互溶,不能通过过滤除去,且塑化剂有毒,C错误;具有吸水性的植物纤维无毒,则可用作食品干燥剂,D正确。

3.下列诗句或谚语,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雷雨发庄稼”不包含化学变化

B.“落汤螃蟹着红袍”肯定发生了化学变化

C.“水乳交融,火上浇油”前者包含物理变化,后者包含化学变化

D.“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的海市蜃楼是一种自然现象,与胶体知识有关

【解析】选A。

“雷雨发庄稼”发生了反应N2+O2

2NO,2NO+O2

2NO2,3NO2+H2O

2HNO3+NO等,A错误;“落汤螃蟹着红袍”体现了在加热条件下生成了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B正确;水乳交融体现的是物质的溶解性,属于物理变化,火上浇油体现的是物质的燃烧反应,属于化学变化,C正确;空气属于胶体,海市蜃楼是光线在沿直线方向密度不同的气层中,经过折射造成的结果,D正确。

4.央视栏目《国家宝藏》不仅介绍了历史文化知识,彰显了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历史文物本身也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战国·曾侯乙编钟属于青铜制品,青铜是一种铜锡合金

B.南朝·《竹林七贤与启荣期》砖画的砖块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

C.清·乾隆“瓷母”——各种釉彩大瓶中的红色窑变釉的主要成分是氧化亚铜

D.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中的绿色颜料铜绿的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

【解析】选B。

青铜是一种铜锡合金,A正确;砖画的砖块的主要成分是黏土、含铁的氧化物,不是二氧化硅,B错误;氧化亚铜是红色的,红色窑变釉的主要成分是氧化亚铜,C正确;铜绿的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D正确。

5.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含氮、磷元素的污水任意排放,会导致水华、赤潮等水体污染问题

B.煤的气化、液化和干馏是实现煤的综合利用的主要途径

C.家用天然气中,不需要添加有特殊臭味的气体

D.生物质能是可再生能源,是间接利用的太阳能

【解析】选C。

含氮、磷元素的大量污水任意排放,会出现水华、赤潮等水体污染问题,A正确;煤的干馏、煤的气化和液化可获得洁净的燃料和多种化工原料,B正确;天然气本身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家用管道天然气添加难闻的物质,是为了便于及时发现燃气泄漏,以免造成重大伤害,C错误;生物质能就是直接或间接利用太阳能形成的生物有机物,是可再生能源,D正确。

6.化学与生活、环境、材料、信息、能源关系密切,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变质的植物油有难闻的气味是由于植物油发生了氧化反应

B.酱油中添加的补铁剂中含有维生素C

C.氮的固定只有在高温、高压、有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才能实现

D.高纯度的二氧化硅广泛用于制作光导纤维,光导纤维遇强碱会“断路”

【解析】选C。

植物油发生氧化反应产生难闻的气味,A正确;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酱油中添加的补铁剂中含有维生素C,B正确;豆科植物在常温下也能固氮,C错误;高纯度的二氧化硅广泛用于制作光导纤维,光导纤维遇强碱会发生反应生成Na2SiO3从而“断路”,D正确。

7.化学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应用,下列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SO2具有还原性,可用SO2漂白纸浆

B.Fe3+具有氧化性,所以硫酸铁可用作净水剂

C.维生素C易被氧气氧化,用作食品抗氧化剂

D.因H2O2受热或光照易分解,可用作医疗上的消毒剂

【解析】选C。

SO2具有漂白性,可漂白纸浆,A错误;铁离子水解可生成氢氧化铁胶体,胶体具有吸附性,可作净水剂,B错误;维生素C易被氧气氧化,可用作食品抗氧化剂,C正确;过氧化氢溶液具有强氧化性,可作医疗上的消毒剂,D错误。

8.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不含任何化学物质的食品属于绿色食品

B.糖类、油脂、蛋白质均可发生水解反应

C.煤属于一次能源,电力属于二次能源

D.自来水中加入漂白粉与加入硫酸铝的作用相同

【解析】选C。

绿色食品是指产自优良生态环境、按照绿色食品标准生产、实行全程质量控制并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的安全、优质食用农产品及相关产品,A错误;单糖不能水解,B错误;煤可以直接燃烧放出能量,属于一次能源,电力是由其他能源转化而来的,属于二次能源,C正确;自来水加入漂白粉是用来杀菌消毒,自来水加入硫酸铝是净水作用,D错误。

9.化学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用硫黄熏蒸馒头,使馒头变得更白

B.将海产品用甲醛溶液浸泡以延长保鲜时间

C.用K2FeO4代替氯气给自来水消毒,提高效率并减少二次污染

D.在熟食中添加过量的亚硝酸钠,防腐并改善肉食的色泽与口感

【解析】选C。

二氧化硫是有毒气体,该做法会危害人体健康,A错误;甲醛有毒,不用甲醛溶液浸泡海产品以保鲜,B错误;氯气给自来水消毒会产生有机氯化物,影响人体健康,用K2FeO4代替氯气给自来水消毒,可以提高效率并减少二次污染,C正确;亚硝酸钠是常见的致癌物质,在熟食中添加过量的亚硝酸钠会危害人体健康,D错误。

10.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涉及很多的化学知识。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凡白土曰垩土,为陶家精美器用”中“陶”是一种传统硅酸盐材料

B.“凡火药,硫为纯阳,硝为纯阴”中“硫”指的是硫黄,“硝”指的是硝酸

C.曹植诗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这里的能量变化主要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D.《本草纲目》中“冬月灶中所烧薪柴之灰,令人以灰淋汁,取碱浣衣”中的碱是K2CO3

【解析】选B。

陶瓷是传统硅酸盐材料,A正确;“凡火药,硫为纯阳,硝为纯阴”中“硫”指的是硫黄,“硝”指的是硝酸钾,B错误;“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是指用锅煮豆子时,锅底下豆萁在燃烧,化学能转化为热能,C正确;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K2CO3,取“碱浣衣”中的“碱”是K2CO3,D正确。

11.生活处处有化学。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制饭勺、饭盒、高压锅等的不锈钢是合金

B.做衣服的棉和麻均与淀粉互为同分异构体

C.煎炸食物的花生油和牛油都是可皂化的饱和酯类 

D.磨豆浆的大豆富含蛋白质,豆浆煮沸后蛋白质变成了氨基酸

【解析】选A。

不锈钢主要是铁、铬、镍、碳形成的合金,A正确;棉、麻和淀粉都是多糖,但不是同分异构体,B错误;花生油是不饱和的酯类化合物,C错误;豆浆煮沸后蛋白质发生变性,不能彻底水解成氨基酸,D错误。

12.化学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铁表面镀锌可增强其抗腐蚀性

B.用聚乙烯塑料代替聚乳酸塑料可减少白色污染

C.大量燃烧化石燃料是造成雾霾天气的一种重要因素

D.含重金属离子的电镀废液不能随意排放

【解析】选B。

铁表面镀锌,能增强铁的抗腐蚀性,A正确;聚乙烯塑料不可降解,可造成白色污染,聚乳酸塑料可降解,可减少白色污染,B错误;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可产生烟尘、SO2、氮的氧化物等污染物,可造成雾霾天气,C正确;含重金属的电镀废液随意排放可造成土壤和水体污染,D正确。

13.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可将大量的硫黄添加到肥皂中作消毒剂

B.维生素D可促进人体对钙的吸收

C.2M+N

2P+2Q,2P+M

Q(M、N为原料,Q为期望产品),不符合绿色化学的理念

D.糯米蒸熟后,经过一系列的水解反应可得到甜酒

【解析】选B。

硫黄有杀菌消毒的作用,少量的硫黄可添加到肥皂中用作消毒剂,A错误;维生素D能调节钙、磷的代谢,促进小肠对钙的吸收,B正确;2M+N

2P+2Q,2P+M

Q的总反应是3M+N

3Q,原料完全转化为期望产品,符合绿色化学的理念,C错误;糯米蒸熟后,经过一系列的水解反应可得到葡萄糖,葡萄糖再发酵可得到酒精,D错误。

14.化学与生产、生活、技术密切相关。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硅酸钙可用于生产黏合剂和防火剂

B.改燃煤为燃气,可以减少废气中SO2等有害物质的排放量

C.编织渔网所用的尼龙线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

D.发泡塑料饭盒适用于微波炉加热食品,不适于盛放含油较多的食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