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794397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2.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古诗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古诗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古诗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古诗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古诗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古诗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古诗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古诗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古诗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古诗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古诗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古诗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古诗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诗教学设计.docx

《古诗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教学设计.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诗教学设计.docx

古诗教学设计

《游山西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并掌握课后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了解诗句意思。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理解诗意,感悟是诗歌的含义。

  (2)通过背诵积累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在人生路上要不怕艰难,勇于开拓进取。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生字卡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导入

  出示教学挂图:

说说图上景物。

  师:

今天我们学一首对我们人生有启示的古诗《游山西村》。

板书诗题。

二、学习生字

  1.自由朗读,找出生字。

  2.检查生字

  (1)出示带生字的句子进行朗读。

  (2)出示生字卡片组词

  莫(莫非) 腊(腊月) 浑(浑身) 疑(怀疑)

  (3)出示整首诗进行测试。

三、学习诗歌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2.看注解,自由了解诗意。

  (1)了解词语意思。

  腊酒浑:

腊月里自家酿的酒很浑浊。

  足鸡豚:

鸡和猪很充足。

  山重水复:

走过一座座青山,经过一条条溪水。

  柳暗花明:

柳色葱郁鲜花明媚。

 (2)了解诗句意思。

(出示课件)

  不要笑农家腊酒浑浊,

  丰收之年,他们以丰盛的菜肴招待留下来的客人。

  走过一座座青山,经过一条条溪水,

  突然看见柳色葱郁鲜花明媚,又是一个村庄。

  (3)交流:

这首诗的1、2句与3、4句各写了什么?

  1、2句:

写了淳朴的村民习俗。

  3、4句:

写了秀丽的山村风光。

  3、欣赏诗句,朗读诗句。

  (1)找出最喜欢的诗句读一读,并说说从中感悟到什么?

  一生读“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用课件出示)

  谈感悟:

这两句诗写出了主人的盛情留客,渲染出农家丰收后的欢乐气氛,为下面的出游写景抒情作了有力铺垫。

(师总结)

  喜欢这两句的一起来读一读。

  师:

喝着农家的酒,吃着农家的美味,此时,你若是诗人会说什么?

吟一吟。

  诗人吃好喝好之后又干什么去了?

  (游历去了)

  师:

请读出相应的诗句。

(多媒体出示)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师:

喜欢这两句的站起来读一读。

  师:

这两句诗,大家欣赏什么,从中悟出了什么?

  “疑”字用得好,一个“疑”字把陆游游山村时四周山峦重叠、流水萦绕的迷惑感觉,刻画得形神毕现。

  “又”字用得好,一个“又”字把乡村处处繁花似锦的美景,描绘的宛然在目。

  谈感悟:

只要不惧困难、艰险,勇于开拓进取,就一定会达到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师:

你平时有没有类似的经历,举例说一说。

  (2)朗读诗句。

  师:

这么纯朴的民风,这么优美的景色,我们心中会油然而生什么之情?

    (向往)

  师:

请大家带着这份向往一起朗读《游山西村》

  (3)齐读古诗

四、背诵古诗《游山西村》

五、课堂小结: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千古名句,常用来比喻遇到困难,勇于克服不畏艰险,就一定会达到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六、布置作业

  背、默写古诗。

《秋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以“读”为主线,通过读通读顺、读出节奏、读懂诗意、读出

感情四个层次的朗读,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走进文本,理解作者的思乡

情。

2、以“思”为主导,引导学生品味诗句意蕴,体会作者情感。

3、以“思乡”为主题,引导学生感受张籍的思乡情,古人的思乡情,今人的思乡情。

教学重点:

以“读”为主线,读出层次,读出效果。

教学难点:

以“思”为主导,引导学生品味诗句背后蕴藏的作者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

  1、播放歌曲《故乡的云》。

  2、你能听出这首歌抒发了一种什么感情吗?

    (思乡之情是古代诗人常常会抒写的一种真挚的情感。

二、理解诗题,简介作者

  1、板书课题,简介作者。

  2、“秋思”怎么讲?

作者思什么?

三、自读古诗,了解大意

  1、观察诗中插图,想象图中画的是什么意思。

  2、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3、指名试读,指名评价,全班齐读。

  4、再读全诗,结合注释理解每句诗的大意,把不懂的词句做上标记。

  5、班级交流:

你读懂了哪些诗句?

还有什么难以理解的地方?

四、品读古诗,感悟诗情

  1、抓住重点词句导读:

    体会“见”、“意万重”、“恐”、“又开封”等词的含义。

  2、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和蕴含的故事,体味诗中的情感:

    诗人这样做是因为什么?

从他的行为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读完此诗,你被什么感动了?

你最感动的是哪些词句?

  4、感情朗读。

五、拓展延伸

  1、把此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2、课外搜集、积累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

《青松》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在诵读中领悟诗人情感;体会青松不畏严寒,纯洁高尚的品格;

教学重难点:

体会青松不畏严寒,纯洁高尚的品格;在诵读中领悟诗人情感;

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谈话

  今天我们来学一首诗,这首诗是陈毅爷爷写的。

  2、板书课题:

青松

3、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初读课文

  1、录音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

  3、指名试读。

  注意正音:

“青、挺、松”是后鼻音,“直、知、寺”是翘舌音。

  要求读出节奏,不能唱读。

三、细读课文。

1、自学课文

自由轻声读课文,查字典理解不懂的词语,想想诗句的意思。

2、引导理解诗句。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压:

重压。

挺:

直立而高耸。

且:

而且

指名说说一、二行的意思。

结合看图,说说青松是怎样不畏严寒的。

学生练习读一、二两行。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洁”是什么意思?

“高洁”呢?

(高尚纯洁)

“待”是什么意思?

(等待,等到)

“化”是什么意思?

(融化)

指名说说三、四两行的意思。

(要想知道青松怎样高尚纯洁,请等到大雪融化的时候)

大雪融化后,青松又是什么样儿呢?

请小朋友看图。

出示雪融化以后的青松图,指名说说这时修建青松的样子。

指导朗读。

(要读出赞、自豪的感情)

3、练说全诗的意思。

自由练说,同桌互说,指名说。

4、小结全诗。

课文一、二两行写看到的景象,突出表现青松不畏严寒;三、四两行表达了诗人的情感,赞美了青松的高尚纯洁。

(板书:

景不畏严寒情纯洁高尚)

四、指导朗读、背诵全文

  讨论怎样停顿才能读出诗中的意思。

  读一读,在什么地方停顿更能表现青松的“挺且直”和“高洁”呢?

  大雪/压/青松,

  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

  待到/雪/化时。

  找生读,再相互评价,然后男女生赛读。

朗读。

全诗朗读的速度不要太快,要读出停顿和重音。

五、背诵再升华

  陈毅的一首诗,我们反复读竟然有这么多的意思,让我们先来记住它吧!

相信这首诗会激励你的一生。

六、作业:

背诵《红梅》和《秋菊》。

《夏日绝句》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二、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2、通过对古诗修辞手法的赏析,使学生体味诗句表达的精妙。

四、3、通过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赏析,使学生明确做人的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4、由《夏日绝句》的赏析方法,延伸到其他的赏析方法,使学生能融会贯通。

六、教学重点

从修辞手法和思想感情入手进行赏析,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

  通过赏析诗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四、课前准备

  学生通过阅读、上网等方式,搜集有关李清照、项羽和南宋的历史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1、范诵“月满西楼”,学生谈感受。

 2、导入:

刚才我们欣赏的“月满西楼”柔美、清幽,这首词的作者就是堪称“婉约词宗”的李清照。

你对她有哪些了解,能介绍给大家吗?

 指名交流,根据学生回答适时出示资料。

 李清照的词成就最高,多是离愁别绪,婉约缠绵。

今天,我们共同赏析她的一首诗:

夏日绝句(板书课题)是否也是这种风格呢?

二、初读,感知古诗

 1、出示古诗朗读,生谈与《月满西楼》的区别。

 2、生自由朗读古诗,出示要求: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注意诗句的节奏和停顿。

 3、指名朗读,纠正错误读音。

三、再读,了解诗意。

  要求:

结合注释进行自学,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大意,有问题的可以标出。

 1、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2、全班交流、出示:

人活着要做人中豪杰,死了也要做鬼中英雄。

到现在人们还在思念项羽,就是因为他不肯回到江东。

 3、学生质疑,可能会问“项羽是谁?

他为什么不肯过江东……”四、品读,悟情入境

  1、师:

现在你已经了解了诗的大意,能不能告诉老师你最喜欢哪一句?

  生自由谈感受并说明理由。

  2、小结:

都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仅一河之遥,却是生死之界;仅一念之间,却是存亡之抉。

项羽这位叱咤风云的西楚霸王,放弃了生的希望,“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行”,这就是“士可杀而不可辱”的英雄气慨,这就是“死不惧而辱不受”的壮志豪情!

所以李清照赞颂他“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生读)这两句诗千百年来吸引着我们,激励着我们,让我们共同赏析,去感受它独特的魅力吧!

3、从修辞入手,体味诗句表达的精妙。

 思考:

从字面上看,你有什么发现?

 

(1)生:

“生”与“死”是一组反义词。

“人杰”和“鬼雄”……

 

(2)小结:

“生”与“死”、“人杰”与“鬼雄”,就是这样的对比,构成了对偶句,让我们感受到诗句工整,富有音乐感。

在我们学过的诗句中,有很多这样的句子,你能举出一个例子吗?

 如: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3)生再读这两句诗,体会其语言美。

4、从思想入手,理解诗人的感情。

  过渡:

楚汉战争以项羽的失败而告终,李清照,一个柔弱的女子为什么要去思念一位千年以前失败的英雄呢?

这和她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有直接的关系,谁能简单介绍一下当时情景?

 

(1)生自由谈,师补充“靖康之耻”资料。

 

(2)国破家亡,风雨飘摇,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南宋统治者却整日饮酒作乐,歌舞升平,不思恢复中原。

面对这样的统治者,李清照,再也忍不住了,她大声呼喊“南宋的统治者啊,你们面对金兵,为什么不能像项羽那样……”,“祖国的大好河山已失,百姓的美好家园已毁,你们什么时候才能像项羽那样……”(师生接读进行语言训练)

 (3)小结: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李清照做人的标准,那就是:

有正气、有骨气、有气节。

让我们读出她豪迈的情怀吧!

 (4)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诗。

五、研读,融会贯通

 1、你还知道哪些有气节的人,谁是你心目中的英雄?

  生自由谈。

 2、共同欣赏名言警句,古诗。

六、总结全诗,感情升华

  1、你想用哪句名言或诗句来激励自己?

  2、小结:

做人要像李清照那样,做一个有气节的人,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同学们只有从小勤奋学习,将来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才不会受别人欺辱,让我们怀着对李清照的敬仰,让我们抱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信念,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吧!

七、知识链接

    屏幕出示,诗歌赏析方法,推荐给大家。

板书: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  人杰  有骨气

         死  鬼雄  有气节

《西塞山怀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诗人刘禹锡的生平。

2、注意诗中的用词。

3、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境界。

教学重难点:

诗歌的境界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与背景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

他是中唐时期杰出的诗人、进步的思想家和哲学家。

晚年曾任太子宾客,后世称刘宾客。

讽喻诗、竹枝词、怀古诗是刘禹锡诗集中最有成就的作品,尤其是后两者在中国诗歌史上更有突出的地位。

刘禹锡一向反对藩镇割据,渴望四海统一,《西塞山怀古》就表达了诗人这种强烈的愿望。

二、解题:

三、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东面的长江边,形势险峻,是六朝有名

的军事要塞。

长庆四年(八二四年)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沿江东下,途经西塞山,即景抒怀,写下此诗。

三、朗读全诗,品析鉴赏.

一读诗歌理解大意

晋代王濬乘楼船自成都东下,

金陵帝王瑞气全都黯然收煞。

吴国千寻铁链也被烧沉江底,

一片投降白旗金陵城头悬挂。

人间有几回兴亡的伤心往事,

高山依旧枕着寒流没有变化。

从此四海一家过着太平日子,

故垒萧条长满芦荻秋风飒飒

二读诗歌评品赏析

1、“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这一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

①“下”和“收”字用得好。

②“下”:

一有符合地理形式,由上游向下游进军,符合历史事实的意思;又有西晋攻下了东吴的意思;“收”字,写出了东吴的望风披靡。

③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何其速也!

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声势赫赫,一方是闻风丧胆。

2、颔联将晋吴之战的形势从哪些方面

作了形象地描绘?

什么手法?

①从形象上看,一横一竖,一下沉一高扬;从色彩上看,一边是晋军烧毁铁锁的冲天火光,一边是投降的白旗;从气氛上,晋军得胜趾高气扬,东吴兵败无限凄惨。

②对比的手法。

在对比中写出了战争双方的强弱,更写出了胜利者那种摧枯拉朽、咄咄逼人,而失败者黯然失色,仓皇逃窜的神态。

三读诗歌把握寓意

刘禹锡所处的中唐是藩镇割据的时代,其间虽然在唐宪宗时期出现过短暂的统一,但至刘禹锡写作此诗时的唐穆宗长庆四年(824),河北三镇又恢复到了割据状态。

金陵(今南京)虽是六朝古都,但都是割据一方的政权。

诗人在诗中将批判的锋芒指向地方割据势力,因此诗人的怀古其实是在慨今;四海为家,江山一统是诗人所极力赞扬的。

同时,六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也是对当朝统治者的忠告,有一箭双雕的效果。

四、拓展阅读

1.比较下面两首诗,分析刘禹锡的性格.

赠梦得

白居易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2.刘禹锡作品欣赏

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台城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校本教材

诗文赏析教案

(五年级)

劳动街小学马海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