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词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408195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91 大小:93.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古诗词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1页
小学古诗词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1页
小学古诗词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1页
小学古诗词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1页
小学古诗词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1页
小学古诗词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1页
小学古诗词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1页
小学古诗词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1页
小学古诗词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1页
小学古诗词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1页
小学古诗词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1页
小学古诗词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1页
小学古诗词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1页
小学古诗词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1页
小学古诗词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1页
小学古诗词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1页
小学古诗词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1页
小学古诗词教学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1页
小学古诗词教学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1页
小学古诗词教学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1页
亲,该文档总共9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古诗词教学设计.docx

《小学古诗词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古诗词教学设计.docx(9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古诗词教学设计.docx

小学古诗词教学设计

六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

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

  这首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

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教学这首诗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3.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了解作者相关资料并收集有关送别诗。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复习旧知,谈话导入。

    

(1)你们在课外都积累了哪些古诗?

     学生反馈背诵。

    

(2)由旧知引入送别诗。

   2.指导读诗题,解诗题。

    

(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试读课题。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读读课题,想想怎样读比较好?

    

(2)指名读课题,学生思考:

从课题中读懂了什么?

   学生反馈。

教师提醒:

诗题告诉我们是谁送谁到什么地方去?

    (3)教师总结,重点强调:

       元二:

姓元,在弟兄中排行老二,因此称他为元二。

       安西:

指安西都护府,在今天的新疆库车附近,唐朝时设立在西北边疆的最高军政机构。

    (4)师指导读课题

   3.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本环节通过学生积累的一系列古诗,引导学生走进美妙的古诗世界,创造学习古诗的氛围。

读清、读懂题目,为后面的理解诗意、品味感悟诗情奠定基础。

  

(二)初读古诗,掌握大意。

   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1)现在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01页,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谁来读读阅读提示?

(提醒学生:

在读的过程中,注意两个生字和几个多音字的读音。

    

(2)学生自由读诗,教师巡视,发现问题。

    (3)指名学生读诗,适时纠正错误读音。

      教师相机强调多音字,区别不同意义的多音字的读音,并让学生组词。

(舍、朝等)。

教师指导学生书写“舍”。

要求:

这是教材中要求掌握的生字,大家在写的过程中要注意人字头的写法。

教师巡视。

    (4)学生齐读古诗。

   2.学生默读古诗,要求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1)请大家默读古诗,联系生活实际,思考这首诗讲了什么?

提醒学生结合注释。

理解地名时,教师可适时出示从渭城到安西的地图,引导学生体会渭城至安西的路途遥远。

    

(2)同桌之间先试着说一说。

    (3)指名学生说全诗大意。

老师发现学生理解的难点,并适时指导理解难理解的词语。

(如朝雨、轻尘、故人等)

    (4)指名学生具体生动地概括诗的大意。

    (5)出示背景视频,教师总结诗意并抒情解说,学生回顾古诗大意,体会古诗中朋友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境。

   3.学生同桌互读,要求读出感情,注意节奏。

    

(1)师配乐范读古诗。

(背景音乐:

《阳关三叠》)

    

(2)学生多种方式读诗,教师指导有感情地读诗。

(学生互读、师生共读、教师范读、指名读)。

(背景音乐:

《阳关三叠》)

    (3)学生配乐齐读。

      【设计意图:

通过自读、指名读、范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能够把诗读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

在读的基础上,学生交流已读懂的内容,教师适时点拨,从而梳理出诗的大意,感悟诗情。

  (三)创设情境,悟酒中情。

   1.过渡:

从这首诗中,我们体会到了离别时朋友之间的依依不舍,请大家看大屏幕,你们又会有什么感受呢?

     出示课件:

从渭城到安西一路上地形地貌变化图片。

   2.学生交流、反馈。

   3.引导学生感受:

渭城距安西路途遥远,自然环境恶劣,一路上交通不便,元二孤身前往安西,远离朋友,举目无亲,作为朋友,王维心中一定充满牵挂和担忧。

   4.出示后两句,教师范读。

     此地一别不知何日再相见,因此,在这离别的时刻,王维举起酒杯,脱口而出: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5.启发学生思考:

这一杯杯的酒中包含着什么?

师生引读后两句。

(板书:

酒。

     师:

离别之际的留恋与不舍,都赋予了临别时的这一杯酒,让我们举起酒杯,送别元二,生读: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

前路珍重的关切与牵挂,都凝聚为离别时的瞬间豪爽,让我们再次举起酒杯,送别元二,生读: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

建功立业的期盼与祝福,都汇成离别时的这杯酒,让我们再次举起酒杯,送别元二,生读: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7.摘抄名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

通过情境的创设,角色体验,拓展想象空间,带领学生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通过感情诵读,师生共唱千古名曲,摘抄千古名句,让学生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魅力。

  (四)尝试背诵,拓展延伸。

   1.背诵《送元二使安西》。

     同学们,如果有一天,你们来到渭水河畔,看到杨柳依依,你一定会记起两个人在这里依依惜别的情景,也一定会想起这首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因此也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这首诗。

     (背景音乐:

《阳关三叠》)

   2.古诗中还有许多是写送别的,请同学们读一读你们课外所搜集到的送别诗。

    (出示PPT,教师和学生一起对诗。

  (五)布置作业,发散思维。

   1.口语交际:

除了饮酒,他们彼此之间还会说些什么?

说一说,演一演。

   2.小练笔:

试着把这首诗改写成为一篇记叙文。

     【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善于利用文本,充分挖掘教材的有利资源,填充“空白”的过程本身就是让学生驰骋想象,激越创造性思维的实际操作行为。

设计本环节,使学生不仅在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上有所提高,也在精神上与诗人发生共鸣。

  五、板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

               祝福  关切  期盼

           王维      元二

                  依依惜别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体会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感受朋友依依惜别的情谊。

 4、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生——课前熟读古诗;收集李白的诗歌、生平资料;不理解的词查查字典,试着理解诗歌。

    师——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加导入:

   1、(播放音乐)平时大家积累了许多古诗,想和老师对对诗吗?

   2、能记住这么多的古诗,你们真棒。

知道我们刚才所对的古诗是谁写的吗?

你了解李白吗?

(课件李白素描图出现)

   3、(过渡)千年圣地黄鹤楼,如诗如画江南春。

当时诗人李白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在黄鹤楼上共饮美酒,吟诗作赋,但此时老朋友却要东下扬州,这真是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这首送别诗。

(出示课题)

  二、解诗题,知作者

   1、师:

同学们,老师写在黑板上的课题少了哪个字呀?

(陵)这是我们这节课要掌握的生字之一。

现在你们观察下,有什么要给大家提个醒的?

(“陵”右上是“土”,下边是折文)观察细致,请大家举起小手和老师一起把课题补充完整。

   2、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交流自己读题后所得:

送的地点、谁送谁、“之”的含义、对黄鹤楼、广陵及人物的了解、李白和孟浩然友谊故事等)

   3、教师随机点拨学习方法:

是啊,搜集资料,也是理解古诗的一个方法!

题目中的关键词我们都知道了,你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生试着说题目意思)

   4、古代交通不方便,朋友分别之后就很难再见,于是呀写诗送别就成了一种风俗,当时的送别诗就和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多。

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这一送别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堪称千古一别啊。

为什么这么著名呢?

这里有三名,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

论年龄,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然而一样的兴趣爱好,一样的才华横溢,使他们互相仰慕,相见恨晚,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么依依不舍。

  三、读通读顺,整体感知

   1、就是这么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我想大家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读了吧,来自己先放声读读,读的时候一定要看清字形,读准字音,读吧。

   2、学习生字(我们先和刚才还未认识的生字朋友打声招呼,谁愿意读?

容易读错的再给大家提个醒。

个别读——所有生字词语都来了,全班齐读)

   3、请一个同学来读这首诗,老师给你加点伴奏,希望你能读出韵味。

其他同学边听边想想你的头脑中会浮现出怎样的情景?

   4、想象得真好!

正像大家说的,这首诗描写了孟浩然在黄鹤楼向李白告别和李白站在岸边目送孟浩然远去这两个情景。

有谁知道哪几句诗描写了孟浩然在黄鹤楼向李白告别的情景,哪几句诗描写了李白目送孟浩然的情景?

    (学生读诗句,交流:

前两句描写了孟浩然告别的情景,后两句描写了李白目送孟浩然的情景)

  四、感悟诗境,品读古诗。

   1.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自西向东流,顺流而下就能到达广陵。

我们在数学课上已经学过方位,知道平面图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哪个同学能帮我贴出黄鹤楼和扬州的位置?

指名上台贴出“黄鹤楼”·“扬州”·贴对了吗?

生:

对。

评价:

真厉害!

为什么这么贴?

能结合诗句说一说吗?

指名说。

    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所以诗人说故人———

    孟浩然从黄鹤楼去扬州要顺流而下,所以诗人说烟花三月-----------

    “故人”是什么意思?

(老朋友)在这指谁?

(孟浩然)从哪知道的?

(注释)真好,结合注释是弄清古诗意思的好办法。

    师:

烟花给你们什么感觉?

(漂亮,绽放……)为什么用烟花形容三月呢?

还可以说什么样的三月?

    生:

百花盛开的三月,争齐斗艳的三月,阳光明媚的三月,鸟语花香的三月……

    师:

扬州是东南都会,自古繁华,现在又逢三月,这个季节去扬州,李白仿佛看见了扬州怎样的一番景象?

    生:

也是花团锦簇、绣户珠帘,繁荣而又太平……

    师:

老师请大家欣赏下这时的江南一带的美景。

(播放课件)此时此情此景,好友要去繁华都市,你有什么想说的?

(小结:

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时间也选择得恰当。

李白对友人的这次出游自然十分羡慕。

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与向往。

    师:

有一个读书的好方法就是展开想象,请想象刚才说的画面并带自己的感觉读读这两句诗。

   2.孟浩然的船走了。

可李白还在黄鹤楼上久久的望啊望啊,他在看什么啊?

指名说:

船。

几只?

生:

一只。

师:

诗中哪儿告诉我们?

生:

孤帆。

师:

对!

孤帆就是?

生:

孤孤单单的一只船。

    可那是唐朝盛世啊!

长江是主要的交通渠道。

江上应该有许许多多来往的船只(课件点击:

江上千帆)。

为什么李白只看见孟浩然的孤帆呢?

生:

因为李白所有的注意力和感情都在孟浩然身上。

师:

李白眼中只有——孟浩然,是因为李白的心里只有——孟浩然。

看到的自然就只有孟浩然的——孤帆。

(点击课件一支孤帆。

    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

这是多么深厚的友谊啊!

谁来读读,指名读。

你的眼里有孤帆了。

谁再来读?

眼中只有孤帆了,能不能读出心里只有孤帆的感觉?

你再试试。

很好,范读,再来一遍。

齐读。

   3.“孤帆远影碧空尽”,真的都尽了吗?

不尽的是什么?

不尽的是滚滚长江水;不尽的是对孟浩然的无限思念之情。

   4.送上祝福的话。

    送君千里,终有一别。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李白望着孤帆远去,江水滔滔,会在心里默默地对远去的孟浩然说些什么呢?

(江水是永远流不尽的,我们之间的情意是不会断的;今番远去,何时再能相会?

愿你一帆风顺,一路平安……)能否用上我们积累过的送别诗来送送孟浩然?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能不识君。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5、就像老师上课开始时介绍过的,送别诗已经成为当时一种风俗,有许多诗人都在送别他的亲人和朋友时,寄情于诗表达出自己的深情厚义。

请看(出示送别诗)古诗的学习还需要平时的积累,希望大家课下能多积累、多背诵送别诗。

   6、孟浩然的孤帆渐渐远去,渐渐消失了。

李白还在看什么啊?

生:

江水。

哪句诗告诉我们?

生:

唯见长江天际流。

一起读一读。

唯见是什么意思?

只看见。

对,只能看见江水了了为什么李白还不离开啊?

生:

舍不得。

这又是怎样的情啊?

生:

依依惜别、难分难舍。

是啊,怎样才能读出难分难舍的感情?

自己读看看。

指名读。

    加上第三句诗,谁来?

    帆尽了可情未尽啊,碧空尽和天际流降下来,延长来读就更有味道了。

一二组读。

我仿佛看到了那如长江水般永不停息的深情。

三四组读。

我仿佛看到了那如江水般绵绵不断的厚谊。

男同学站起来吧。

让我们一起送孟浩然。

这是豪壮的相送。

女同学你们也来送送他。

这是柔情的相送。

    导读:

我的眼前是那一双双饱含深情的眼睛,我的眼前是那一个个翘首东望的李白:

    ⑴帆船渐渐远逝了,已成了帆影。

李白没有离去,他望啊望啊,心中不禁涌起——

    ⑵帆船渐渐远逝了,已消失在蓝天碧水的尽头,李白还不肯离去,他望啊望啊,心中默念——

    ⑶帆船消失了,只剩下那滚滚东流的长江水想起昨日种种,他踮起脚来,又在望啊望啊!

心中再次默念——

   8.师:

是啊!

人虽分,情永在,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目送朋友远去的情景,抒发了朋友之间怎样的感情?

(板书:

依依惜别)一年后,李白对自己的朋友,对当时送别孟浩然的情景仍旧念念不忘。

这深深地情,这浓浓的意化作了这首千古名诗。

老师情不自禁想吟诵。

师范读。

你们也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生配合读。

老师读一、三句,你们读二、四句。

  五、小结。

是啊,相见时难别亦难,从这首千古流传的送别佳诗中,我们感受着古人那浓浓的情意,其实这样的深情谁没有遇到过呢?

谁没有这样的亲人朋友呢?

一样的深情,别样的故事,下节课我们继续感受诗人王维和朋友依依惜别的深情。

  六、作业。

课下,背诵默写这首诗,可以搜集送别的古诗读一读,背一背;还可以把这首古诗改编成一篇小故事,好吗?

下课。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图片——扬州城图片

                 依依惜别

《赋得古原草送别》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时的设计理念:

以读促悟,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景;以语言运用为中心,通过朗读、想象、合作、表达等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学生的情感。

让学生在彰显个性中,边学,边积累,边创造;让学生在自读中真正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得到情感的陶冶。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

巧妙设计引语拓展知识点发展学生的想象空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

发掘诗句中关键词,利用图片帮助理解,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活跃。

通过视频的情景朗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拓展送别诗积累扩大学生阅读量,进一步感受友情、友爱的温馨。

  在操作过程中,在朗读方面效率低,范读还要多揣摩,想象力这一环节因时间关系而不能尽情发挥,有点草草收场的感觉。

在表扬学生方面做得比较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赞扬学生的用词比较格式化,感觉与学生还是有点距离。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字。

  2、朗诵古诗,熟读成诵。

  3、通过看图读诗,使学生体会到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过程:

  一、图画激趣,孕伏导入

   1、出示课件:

以书上图画为基本,加上“古道”“荒城”和远行的人,再配以春风吹拂草地的动感,在学生眼前展现一幅生机盎然的草原美景图。

   2、在出示课件的同时,响起悠扬、凄婉的古筝曲,渲染草原的空旷和离别的愁绪。

   3、孩子们,用你们的心去静静地听,用你们的眼睛仔细地看,你看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

感受到什么?

   4、给孩子们一分钟时间欣赏音乐和动画,放手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画之中,像诗人一样,尽情地去感受、去体验。

   5、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什么?

感受到什么?

分层要求,孩子有哪一层能力就回答哪一层问题。

   6、学生自由表达,谈谈自己此时的感受。

在孩子回答过中,相机引导孩子们赞叹草原的一碧千里、生机盎然;引导孩子观察图中主要人物的面部表情,感受送朋友时的离别愁绪。

   7、大家的耳朵会听,眼睛会看,小嘴会说。

刚才你们这么多精彩的发言,老师可以用短短的40个字全说出来。

课件上出示古诗《赋得古原草送别》。

     想读这首诗吗?

先要认识5个字宝宝。

  二、整体通读,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卡片,卡片外形像小草,指名认读。

   2、请自信、声音响亮、读音正确的孩子当小老师带着大家读生字。

   3、调皮的字宝宝把头上的拼音帽子摘掉了,你们还认得它们吗?

开火车认读不带拼音的生字。

   4、字宝宝夸大家真能干,把它们的音读得真准。

字宝宝还想和大家玩捉迷藏的游戏,有兴趣吗?

赶快拿出铅笔,打开课本第122页,在这首诗中找出字宝宝,画上圈,再大声地读几遍。

   5、大家的本领真大,都把字宝宝找到了。

快速看看这首诗,一共有几句话?

(4句)你能把每一句话都读正确吗?

孩子们自由练读,教师巡回辅导。

你觉得自己哪句话读得最棒,想读给大家听?

孩子们自信地读自己读得最好的一句话。

   6、哪位小朋友能把第1、第2句话连起来读?

哪位小朋友能把第3、第4句话连起来读?

   这两位小朋友真能干,如果两位小朋友能合作,把这首诗连起来读就更棒了。

同座之间相互合作,试着读读吧。

哪两位小朋友想合作读给大家昕?

还有想读的吗?

谁能勇敢地站起来,一个人读整首诗?

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准备准备。

     表扬勇敢的孩子。

  三、读品结合,渐入诗境

   1、你从这位小朋友的朗读中,感受到什么?

 (任由孩子们说,说出大意即可,说得不对的地方教师伺机引导正确理解。

   2、这首诗中还有你不明白的地方吗?

    根据学生质疑,相机引导孩子们结合图文感悟。

    

(1)“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4句诗班上部分学生曾经学过,可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教学资源,让学生之间相互解决质疑。

    

(2)“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两句诗可利用草原图像来帮助学生想象、感悟草原的辽阔和美丽。

    (3)“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

”引导学生在读中通过“满”字感受不忍分离的离别之情。

   3、不懂的地方弄明白了,再读读诗,你最喜欢哪句诗?

把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请读给大家听。

分别指多名学生诵读,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使学生渐惭进入诗境。

  四、整体诵读,体悟诗蕴

   1、瞧!

你们都是小诗人了。

诗人们,一起美美地读读这首诗吧!

齐读全诗。

   2、音乐响起,老师有感情地诵读,请学生们闭上眼睛听。

你听到了什么?

感受到什么?

与开课初步感知相照应,引导学生体悟诗蕴。

     孩子说完感受,请他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体现孩子对诗的个性化理解和感悟,可以是对草原的赞美,可以是对小草的歌颂,还可以表达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让孩子个性化诵读。

   3、这么美的诗,你能把它背下来,记在脑子里吗?

     自由背、指名配乐背、配乐齐背。

  五、小结全诗,课外延伸

    这短短的几句话,40个字,把我们的所看、所想、所感全写出来了。

不过。

这可不是王老师的杰作,这是唐朝大诗人白居易16岁时所作的一首诗。

他一生写了三干八百多首诗,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大诗人。

回家后,大家找找白居易的其他诗读一读,感受其中的诗情画意,激发大家读古诗的兴趣。

《诗经采薇》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

 2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3养成自主、合作的学习品质和习惯  4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已经有两千年诗歌的历史了。

从古至今涌现出屈原、李白、杜甫、郭沫若等许多诗人。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欣赏先人们给我们留下来的文化瑰宝。

  二、学生初读古诗

  1出示古诗,指明读、齐读。

教师指导学习“矣”、“微”、“依”、“霏”生字

  2学生自由读古诗,在书上标出不懂的地方 3学生质疑

  三、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师:

同学们,你们通过刚才的自学,了解了哪些与这首诗有关的知识,在小组内和其他同学交流交流。

如果还有疑问,也在小组内提出来,大家互帮。

  四、检查学习效果、组织讨论

  1通过自学与讨论你们有了那些收获?

谁愿意来和大家说一说?

  2指名讲解诗句的意思,简单介绍《诗经》

  3教师相对提问重点词:

昔、矣、依依、思、霏霏

  4抽查学生说一说诗的大意。

  五、创设情境,加深感悟,引导读背

  1播放多媒体课件,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

  2老师作简单讲解:

一位远征战士归来,在回乡途中,他抚今昔,描写了春天和冬天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回想了自己在军中心情。

  3、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练习朗读。

  4、指明读,师生互读,读后评后议,齐读。

  六、总结学习方法。

  自读质疑——结合资料自学——合作学习——组织讨论——感悟背诵

  七、根据刚才总结的学习方法自主合作学习唐诗《春夜喜雨》

  师引导学生重点体会“喜”字。

  八、背诵这首五言律诗。

  九、布置作业

  1、搜集几首自己喜欢的古诗与同学交流。

  教学反思

  人教版第十一册语文的第六单元的主题是:

“轻叩诗歌的大门”。

这对我来说是很陌生的,从没教过这样整组诗歌的。

诗歌,无论是古体诗还是现代诗,对学生来说也是很陌生的。

怎样让学生对诗歌教学既感兴趣又有所得呢?

于是,我采用综合实践的学习方式来学习这一单元。

下面是我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诗经采薇》教学反思:

  教学《诗经采薇》一课时,我首先激情导入课文后,接着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自己读课文提出质疑,然后引导学习生字“矣”、“依”、“思”、“霏,再点拨四个字的巧妙压韵,使学生感到诗歌韵味独特,读起来有趣味。

在感悟这个环节上,我还通过“读”来使每个学生进行自我感悟。

对古诗的学习更要通过朗读这一主要形式来让外部语言转化为内部认识。

所以,我鼓励学生自读自悟,大力提倡“以读代讲”,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读书中思考、在小组中交流、在班级中展示自我,从而培养他们对古诗的语感。

这节课课堂气氛活跃,较好地体现了生生互动,生本对话,师生对话的理念,教学效果良好。

《春夜喜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节奏的诵读本诗,感受古诗词带来的韵律美,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以字的品析为切入点,抓住古人讲究炼字、炼句乃至炼意的特点,体味诗词推敲字句的妙处。

3、品读杜甫,感受杜甫忧国忧民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制度规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