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一中届高三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795826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1.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淄博一中届高三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山东省淄博一中届高三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山东省淄博一中届高三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山东省淄博一中届高三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山东省淄博一中届高三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山东省淄博一中届高三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山东省淄博一中届高三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山东省淄博一中届高三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山东省淄博一中届高三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山东省淄博一中届高三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山东省淄博一中届高三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山东省淄博一中届高三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山东省淄博一中届高三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山东省淄博一中届高三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山东省淄博一中届高三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山东省淄博一中届高三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山东省淄博一中届高三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山东省淄博一中届高三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山东省淄博一中届高三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山东省淄博一中届高三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淄博一中届高三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山东省淄博一中届高三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淄博一中届高三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省淄博一中届高三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山东省淄博一中届高三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山东省淄博市第一中学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12月份高三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2、用2B铅笔涂卡,用黑色签字笔答题。

考试结束后,只收答题纸。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40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礼记·祭统》云:

“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

”《国语·晋语》曰:

“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

”这两则材料说明统治者都重视

A.道德规范B.宗法关系C.战争祭祀D.儒学思想

【答案】B

【解析】考点:

宗法制。

从材料“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可以看出,作者十分重视血缘关系的作用,认为血缘关系近的更能够同心同德。

2、元代划分行政区体现了“犬牙交错”的原则,将环境差异大的地区拼成一个又一个的行省。

如设置湖广行省,洞庭湖横亘其间,而且又跨岭南,直到今广西。

元政府这样做的目的是

A.扩大统治区域B.加强专制皇权

C.促进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D.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

【答案】D

【解析】考点:

行省制度。

元代实行行省制度,一方面为了确保在广大疆域法德国土里能够提高行政效率,另一个方面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割据。

3、西汉学者贾谊在其《治安策》中宣称:

“天下之势,方病大肿。

一胫之大几如腰,一指(脚趾)之大几如股,平居不可屈信(伸),一二指搐,身虑亡聊(身心担心无法依靠)。

失今不治,必为锢疾,后虽有扁鹊,不能为已。

”其旨在告诫统治者要

A.大力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       B.注意防治结合,消灭传染病源

C.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D.严惩官吏腐败,加强专制主义

【答案】C

【解析】考点:

汉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

贾谊的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地方势力太强,这是当今最大的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的话,就像身体有病一样会越来越严重,虽有扁鹊再世,亦不能治疗了,建议C。

4、唐太宗在位时曾说:

“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

人心所见,互有不同,苟论难往来,务求至当,舍己从人,亦复何伤。

比来或护己之短,遂成怨隙,或苟避私怨,知非不正,顺一人之颜情,为兆民之深患,此乃亡国之政也。

”材料最能表明唐太宗

A.十分重视门下省职能的发挥B.对中书省的工作不满意

C.希望三省之间友好合作,和谐共处D.认识到三权分立体制的重要性

【答案】A

【解析】考点:

三省六部制。

材料强调中书省与门下省相互牵制的作用,但是用更多的笔墨重点强调门下省在审核中的作用,认为可以有效的解决中书省起草诏令中存在的弊端。

5、《旧唐书•郑注传》记载:

“上(文宗)访以富人之术,(郑注)乃以榷茶(茶叶专卖制度)为对。

其法,欲以江湖百姓茶园,官自造作,量给值分,命使者主之。

”材料直接反映了

A.唐朝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B.唐朝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C.唐朝已放弃重农抑商政策D.封建官府与百姓争夺茶利

【答案】D

【解析】考点:

唐代的经济政策。

从材料“欲以江湖百姓茶园,官自造作,量给值分,命使者主之。

”可以看出,官府与民争夺茶园的经营权,体现了与民争利的思想。

6、2006年4月19日,某报纸刊登一篇题为《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的文章中指出:

“今年的五月十六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四十年前的这一天,一场席卷中国大地的政治运动爆发了。

它无论是从广度还是深度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害超越了任何一场战争,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浩劫。

”导致此浩劫的主要原因是

A.国际形势的日益恶化B.反党集团的推动和利用

C.指导思想出现重大失误D.个人崇拜的发展和推动

【答案】C

【解析】考点:

文化大革命。

从时间2006年五月十六日40年前的这一天可以看出,当时发动了文化大革命,给党和人民都带来了巨大地灾难。

文革出现的做大的原因就是左倾错误的发展。

故选C。

7、《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

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

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

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

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

这最能说明

A.历朝皇帝注重反思自己的言行      B.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

 C.清代君主的权力不再受制约       D.《起居注》所载史料不够真实

【答案】B

【解析】考点:

皇权的不断加强。

从编著《起居注》这件事就可以看出,皇权的不断加强。

汉时,皇帝无权观看《起居注》,但是在后代朝代不但允许看,甚至下令停止编撰,反映了皇帝的控制明显加强。

8、1892年张弼士在烟台创办“张裕酿酒公司”,拉开了中国葡萄酒工业化序幕。

2010年7月10日,上海世博会山东馆展出了1915年该公司在旧金山世博会所获得的金奖奖牌,堪称一个世纪前“中国制造”走出国门的象征。

这枚奖牌可以印证我国历史上

A.洋务运动取得了辉煌成就B.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C.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D.民族企业日益萎缩

【答案】C

【解析】考点:

民族工业的发展。

张裕葡萄酒公司属于民族工业,A错误;19世纪60年代民族工业产生,在一战期间得到快速的发展,张裕集团获奖就是在这一时期发生的。

9、《明史》记载“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

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及吏部左侍郎张四维人,恂恂若属吏,不敢以僚自处。

……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

内阁首辅张居正的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折射出

A.内阁职权大小取决于皇帝的旨意B.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

C.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一度激化D.六部正式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答案】A

【解析】考点:

明代专制皇权的加强。

张居正生前完全贯彻皇帝的意思,身居要职,位高权重,但是死后光环尽失,还被判罪,这种变化充分说A项正确。

10、1912年,孙中山自豪地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所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

这里的“变局”和“创举”被后人誉为“旧邦改造”,其史实依据是

A.辛亥革命的爆发B.清朝统治被推翻

C.中华民国成立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答案】C

【解析】考点:

中华民国的创立。

1912年中华民国创立。

推翻了专制政体,建立了共和制度,因而被称为“破天荒创举”。

11、“已有不少人将周恩来喻为日内瓦会议的挽救者,他已赢得了外交舞台第一流人物的地位”。

这样的评价基于他在日内瓦会议上发表了一篇重要的演说。

其演说的宗旨是

A.号召亚非国家采取不结盟政策B.各国坚持反帝反霸的方针

C.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D.解决亚非尤其是印度的和平问题

【答案】B

【解析】考点:

日内瓦会议。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根据题干中“周恩来喻为日内瓦会议的挽救者”分析说明了周恩来在日内瓦会议上的作用。

1954年4月26日至7月21日苏、美、英、法、中5国外交会议在瑞士日内瓦国联大厦举行。

会议主要讨论如何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

12、澳大利亚学者费约翰将20世纪中国的国际形象的转变过程概括为三句话,即“醒起来,站起来,飞起来”。

其中标志着中国“醒起来”的历史事件是

A.鸦片战争B.洋务运动C.辛亥革命D.新中国的成立

【答案】C

【解析】考点:

近代民族觉醒。

根据材料中“20世纪中国”这一前提,可以把AB两项排除,A项鸦片战争发生于1840—1842年;B项戊戌变法是在1898年,不符合20世纪的前提。

分析材料结合所学,“醒起来”应指1911年始的辛亥革命;“站起来”指新中国的成立;“飞起来”指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中国。

13、有历史学家在探讨20世纪20、30年代中国某一政治现象时指出:

“从城市向农村的退却又是一种历史的进军。

”“进军”的主要任务是

A.建立巩固的抗日联盟B.开辟民主革命的新道路

C.保存中国革命有生力量D.以退让求合作

【答案】B

【解析】考点:

新民主主义革命。

20世纪20、30年代中国“从城市向农村的退却”是指中国共产党走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故C符合题意。

14、“俄国十月革命不是马克思主义原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即资本主义已经不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而被社会主义取代的革命,而是在俄国以资本主义方式进行的传导型现代化受到阻碍的背景下发生并取得成功的。

”该材料反映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在于

A.是列宁主义的伟大胜利B.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C.开创了现代化的新模式D.推动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运动

【答案】C

【解析】考点:

十月革命。

材料强调十月革命发生的背景是“俄国以资本主义方式进行的传导型现代化受到阻碍”,据此可知十月革命的意义在于开创了现代化的新模式。

15、“只有将各事件与总体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一起揭示出来,指出其相似点和不同点,才有可能认识历史的全貌。

”“其治史,乃以社会形态为躯壳,以阶级斗争为灵魂。

所论厥为自秦以来,中国社会形态之阶段分别。

”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观是

A.整体史观和唯物史观B.文明史观和整体史观

C.唯物史观和文明史观D.现代史观和唯物史观

【答案】A

【解析】考点:

史观。

强调各事件与总体之间的联系,这体现了整体化史观;强调阶级斗争,这属于唯物史观的内容。

16、张謇说:

“二十年来,所见诸企业之失败,盖不可以卒数,推原其故,则由创立之始,

以至于业务进行,在皆伏有致败之衅,则无法律之导之故也。

……无公司法,则无以集厚资,而巨业为之不举;无破产法,则无维信用,而私权于以重丧。

”据此,他认为民族工业进程迟缓的主要原因是

A.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B.受中外反动势力双重压迫

C.官僚资本的经济垄断D.缺乏充足货币资本的支持

【答案】A

【解析】考点: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解题时注意材料中“无法律之导之故也”“无公司法”“无破产法……私权于以重丧”等信息,可知A项正确。

17、光荣革命后,英国议会上院(贵族院)和下院之间围绕权力问题多次较量。

经过多次改革,权力不断由上院转移到下院。

时至今日,上院已经沦为下院的辅助工具。

这一过程体现了英国政治进程的什么特点?

A.法制化B.制约化C.民主化D.集权化

【答案】C

【解析】考点:

英国的制度创新。

英国光荣革命后,民主进程不断地加强。

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确立了君主立宪制;18世纪的责任内阁制的出现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1832年的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进入了议会。

这都体现了民主化的进程。

18、明朝有学者言:

“惟夫国之有是,出于群心之自然……匹夫匹妇之所是,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非;匹夫匹妇之所非,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是。

”以上言论强调的观点是

A.民主制比君主制进步B.治理国家应当尊重民意

C.建立法治社会D.实行君主立宪制

【答案】B

【解析】考点:

明清进步思潮。

分析材料大意是说,封建统治者治理国家应当尊重民意,百姓认为“之所是”君主和大臣都不能“矫之以为非”,百姓认为“之所非”君主和大臣都不能“矫之以为是”。

19、历史学家萧功秦在《危机中的变革》一书中指出:

“中国近代历史剧变的基本分界线,是距今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

下列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开始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B.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产生

C.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D.开启了制度变革的探索历程

【答案】D

【解析】考点:

本题考查甲午战争的影响。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为挽救民族危亡,先后掀起了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开启了近代中国制度变革的探索历程,故C项符合题意。

A、D两项在鸦片战争后就存在;B项时间是19世纪70年代。

故排除A、B、D三项。

20、陈独秀认为,某历史事件体现出来的精神是“对于社会国家的黑暗,由人民直接行动,加以制裁”,该事件是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五四运动D.新文化运动

【答案】C

【解析】考点:

五四运动。

抓住材料关键信息"由人民直接行动",说明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A、B、D没有群众基础。

21、20世纪50年代,中国农村流传着一首歌谣:

天上多少星,小孩数不清;全民盖土炉,神仙数不清。

材料所述现象产生的影响是

A.加快了工业化步伐B.提高了生产效率

C.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D.破坏了国民经济

【答案】D

【解析】考点:

大跃进。

材料反映的是20世纪50年代全民大炼钢铁的壮观场景,解题时还要注意"影响"这一核心关键词,A、B说法错误,大炼钢铁破坏了生产关系,阻碍了工业化的步伐,小土炉的效率是很低的。

C项不是影响。

因此,D项为正确答案。

22、苏俄革命早期领导人加米涅夫说:

“我认为列宁同志是不对的,他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结束。

我认为它还没有结束……说资产阶级民主制已丧失了实行民主的一切可能性还为时过早。

”这番言论主要针对列宁

A.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决定B.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立场

C.实行社会主义革命的主张D.进行武装起义的决定

【答案】C

【解析】考点:

本题旨在考查《四月提纲》的内容。

根据题干中“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结束”、“资产阶级民主制已丧失了实行民主的一切可能性”可知,这些话是在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统治后,列宁在《四月提纲》中要求将革命从第一阶段(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第二阶段(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时提出的。

23、近代太平天国运动为了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这一制度

A.代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

B.突出反映了农民对农业近代化的强烈要求

C.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D.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

【答案】D

【解析】考点:

《天朝田亩制度》。

《天朝田亩制度》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

24、和解是一个进程,是各方在共同努力下,创造性地实现了冲突的转换。

著名和平学家约翰·保罗·莱德里奇(JohnPaulLederach)认为:

和平、真相、正义、宽恕是和解的核心要素。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是中日和解的重要里程碑。

中日双方和解最重要的基础是

A.日本放弃敌视中国的政策B.日本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C.日本对侵华战争深刻反省D.日本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

【答案】C

【解析】考点:

新中国国外交。

近代以来特别是1937年以来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二战结束后,日本必须正确面对历史,结合题干“和平、真相、正义、宽恕是和解的核心要素”,中日双方和解是建立在正确面对历史,对侵华战争深刻反省基础之上的

25、“兼容统一、秩序与自由的价值,非平衡地利用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优点,营造出一个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共同发展”的政体。

确立这种“政体形式”的法律文件最有可能是

A.英国《权利法案》B.《德意志帝国宪法》

C.法国《1875年宪法》D.美国《1787年宪法》

【答案】B

【解析】考点:

考查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理解。

关键信息是:

“统一”“君主制”“民主制”,由此结合德意志的历史背景,可知是D

26、在1500年到1800年的三百年间,西方殖民者在拉丁美洲掠夺的白银有一半都流进了中国,以购买丝与瓷器这些当时的高级奢侈品。

这说明①新航路的开辟刺激了中国经济的发展②中国是当时的世界经济和贸易中心之一③中国出现了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势④世界经济联系的加强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答案】C

【解析】考点: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本题可用排除法。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中国向工业文明过渡的趋势,故排除③,①②④符合材料和史实。

27、《吕氏春秋·上农》载:

“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

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

”小农经济的这种形态,主要取决于

A.个体分工  B.社会制度C.生产能力  D.劳动力短缺

【答案】C

【解析】考点:

小农经济的特点。

材料描述了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征,作为一种生产关系,这是由生产能力决定的。

28、苏洵在《田制》中指出:

“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已(富民)得其半,耕者得其半。

”这反映的是

A.自耕农式经营B.千耦其耘式经营C.庄园式经营D.租佃式经营

【答案】D

【解析】考点:

古代经营方式的变化。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耕者与富民之间形成以土地租赁为核心的生产关系,所得收入进行合理分配体现了宋朝租佃关系的发展。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

29、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

A.有家畜养殖的传统B.牛耕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C.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D.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答案】D

【解析】考点:

农业经济的特点。

中国古代农耕经济有三个特点: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精耕细作;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材料反映的是农耕经济的第一个特点,农业和家畜饲养业相结合。

30、《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从中得出的信息最确切的是

A.城市布局打破了坊市界限B.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视

C.市的启闭不再受官方规定时间限制D.江南经济的繁荣

【答案】C

【解析】考点:

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从材料“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可以看出,此时商业活动已经不再受政府在时间上的严格限制,出现了夜市。

31、(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一《售农用》记载:

“同州以二月二日与八日为市,四方村民毕集,应蚕桑所用,以至车檐、椽木、果树、器用杂物皆至。

”材料表明

A.宋代开始出现定期举行的草市B.宋代草市开始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

C.宋代草市方便了民众的生活D.宋代草市受到政府的严格管理

【答案】C

【解析】考点:

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草市的理解和材料分析能力。

“四方村民毕集,应蚕桑所用,以至车檐、椽木、果树、器用杂物皆至。

”反映了宋代草市方便了民众的生活。

而草市形成于南朝,唐代草市开始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且宋代草市不再受到政府的严格管理,故A、B、D有史实错误。

讲评时要讲清草市的发展概况。

32、汉密尔顿在《美国宪法原理》中指出,“立法机关越权之危险性乃与行政机关越权,流于专制政治之严重性,实不相上下”。

其意在表明

A.当时三权分立流于形式B.立法与行政机关矛盾重重

C.三权分立无法防止专制D.权力机关依法行事的重要性

【答案】D

【解析】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对美国1787年宪法中三权分立原则的意义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立法机关越权之危险性乃与行政机关越权反映的是立法机关如果超越宪法赋予它应享有的权利,那么就如同行政机关越权都会出现专制倾向,故议会应在宪法赋予它的权利的范围内行驶立法权即要依法行事,防止专制,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

33、蒋介石曾告诉国民说:

“我国自清季开始与列强订立不平等条约以来,到了去年正是百周年。

我们中华民族经五十年的革命流血,五年半的抗战牺牲,乃斯不平等条约百周年的沉痛历史,改变为不平等条约撤废的光荣纪录。

……”蒋介石这段话发表于

A.民国三十年B.民国三十一年C.民国三十二年D.民国三十三年

【答案】C

【解析】考点:

本题考查中国收回权益的斗争。

结合材料中“我国自清季开始与列强订立不平等条约到了去年正百周年”可知与列强签订条约在1842年,“到了去年正百周年”综合分析可知1943年,转化后民国三十二年。

34、对某一历史事件,学者有不同评价。

肯定者认为它是西欧经济的“强心剂”、“及时雨”,是促进西欧走向联合的“粘合剂”;否定者认为它是导致欧洲分裂的“加速器”、“绝缘体”。

依据你的历史知识,判断这一历史事件是

A.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B.欧洲经济共同体启动

C.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D.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答案】A

【解析】考点:

马歇尔计划。

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经济,把西欧绑在了美国冷战的战车上,一方面有力的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另一个方面也使得欧洲分裂。

35、中国有句俗话:

“远亲不如近邻”。

联系新时期中国的外交活动,能够体现上述思想的外交事件是

A.参加日内瓦会议B.加入不结盟运动组织

C.发起上海合作组织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C

【解析】考点:

新中国的外交。

“远亲不如近邻”体现的是加强与我国周边国家发展关系的思想。

上合组织的成立是我国加强与周边国家关系的重要的体现,其他各项都不是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36、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前夜”,下列史实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B.“佃农所获,朝登垄亩,夕贸市廛”

C.“工匠各有专能。

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D.“借问屋中人,尽去做商贾”

【答案】C

【解析】考点: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经济。

根据题干“近代的前夜”是指近代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选项D中体现的现象是大户出资,雇佣小户的现象,大户给小户报酬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其余选项在封建社会时期也能体现

37、建国后一首提倡“深耕密植”的民谣唱到:

“红色大军千千万,深翻土地突击战,冲天干劲如猛虎,铁锨飞舞似闪电。

寒风凛冽汗满面,手中血泡磨成串,保证质量深二尺,超过定额驾火箭。

”其创作的背景是

A.土地改革运动的完成B.农业合作化进入高潮

C.“大跃进”运动的开展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

【答案】C

【解析】考点:

大跃进运动。

从材料“寒风凛例汗满面,手中血泡磨成串,保证质量深二尺,超过定额驾火箭”可以看出,此时生产出现了跃进的趋势,忽视了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体现了大跃进的历史知识。

38、19世纪末,上海“凡物之贵重者时皆谓之洋。

高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曰洋灯,火锅曰洋锅。

……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

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近代生活习俗受西方影响较大②近代上海社会出现崇洋风尚

③民族工业产品已丧失国内市场④民众生活方式发生根本转变

A.②④B.①②C.②③④D.①②④

【答案】B

【解析】考点:

近代社会习俗变化。

“凡物之贵重者时皆谓之洋”可以看出近代生活习俗受西方影响较大;“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反映了近代上海社会出现崇洋风尚。

因此①②正确。

③材料为体现;④说法极端。

故选A

39、《韩非子》载:

“鲁人善织屦(麻等织成的单底鞋);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

‘子必穷矣。

’鲁人曰:

‘何也?

’曰:

‘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从中我们可以获得的信息有①战国时期已经有了私人手工业②当时手工业者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③手工业者受到歧视④当时手工业者可以自由流动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考点:

古代的手工业。

从材料信息来看,鲁人打算到越地经商,别人劝告他别去,因为越人不穿鞋。

材料并无轻视手工业的意思。

故把③排除,答案为B。

40、1896年初,御史王鹏运建议清廷“特谕天下,凡有矿之地,一律准民招商集股,呈请开采,地方官认真保护,不得阻挠”。

清廷户部和总署对议奏照准。

清廷支持这一议奏的目的是

A.模仿西方国家实现“工业立国”B.发展商办企业与外商竞争

C.支付战争赔款和改善财政状况D.取消对发展工商业的限制

【答案】C

【解析】考点:

甲午战后清政府的经济措施。

 AD项明显错误,清政府只是迫于还债压力,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B项材料未体现。

C项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