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说课稿.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796597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68 大小:68.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说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说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说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说课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8页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说课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8页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说课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8页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说课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8页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说课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8页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说课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8页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说课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8页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说课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8页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说课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8页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说课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8页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说课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8页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说课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8页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说课稿.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8页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说课稿.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8页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说课稿.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8页
亲,该文档总共6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说课稿.docx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说课稿.docx(6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说课稿.docx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说课稿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说课稿

《只拣儿童多处行》说课稿

  一、教材简析

  《只拣儿童多处行》是苏教版第十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文章,这是冰心写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

“给世界爱和美”,这是冰心老人为“冰心奖”所作的题词,其实这正是冰心老人一生的真实写照。

《只拣儿童多处行》全文字里行间饱含了她对真爱和美的追求。

这篇文章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生机勃勃的“赶春”的儿童和春天里充满旺盛生命力的花儿,流露出作者对儿童的喜爱,对未来的美好希望,这篇散文宛如一首诗,一首吟诵蓬勃向上的生命力的诗歌;宛如一幅画,泼洒生机和快乐的油彩画;宛如一首歌,歌唱着鲜花与少年,歌唱着爱的主旋律,全文读来令人十分欢畅!

  这一单元的三篇文章,都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即:

感受童心、感受儿童的世界、感受儿童的智慧。

联系具体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一定的情感熏陶,这应该是这一单元的训练重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苏教版这一类文章的特点,结合我班学生的具体认知水平,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基础性的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6个只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背诵第五至第九自然段。

  创新性的目标:

  1、通过朗读、揣摩、讨论,联系具体内容体会文中一些重点语句的含义及写法的精妙。

  2、在朗读、品味的基础上,感受春天的生机勃勃,感受儿童的朝气与活力,产生愉快的阅读体验,发现生活中的美,热爱生活中的美。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朗读,联系具体内容去感悟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的爱与美

  难点:

引导学生自主的阅读,能及时、到位的点拨、引导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的生成,让学生形成个性化的阅读感受。

  四、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需要将文中部分精彩段落制作成课件,以便在教学时及时地呈现。

  五、教法与学法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根据本课特点及本班学生的特点,遵循“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在具体实施时,我想主要抓这样几个词语:

  1、疑问。

古人云:

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让学生逐步懂得在阅读中怎么思考,怎么发问,寻找作者的思路。

  2、研读。

阅读过程是学生在阅读时对课文相关信息的提取、加工、分析和处理,是对与课文相关的生活经历、认知经验的联想与沟通。

本节课的设计着重让学生经历这种阅读的过程,让学生在扎扎实实的自主研读实践活动中,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在研读过程中,感悟真情,回味真情,体验真情。

  3、对话。

《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本节课力求让课堂成为真诚对话的生命殿堂。

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架设学生与文本之间交流的平台。

使他们经历阅读的亲近、内化、超越的过程,感受与文本对话的充实。

只有引领学生亲历阅读过程,走进文本深处,倾听文本的声音,感受语言的色彩,触摸作者的心灵,体验文本的情感,尽情地读,大胆地说,自由地想,不断感悟实践,才能充分体现“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六、教学过程

  下面我就来介绍一下本课的教学过程,我打算分四步来实施:

(一)激趣导入、

(二)初读感知、(三)精读感悟、(四)拓展延伸

  

(一)激趣导入

  1、课始,直接出示“儿童不知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

”这句诗,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指名读,指导学生读准读好。

接下来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2、紧接着简介冰心,介绍这篇文章的一些写作背景,板书课题:

只拣儿童多处行指导学生朗读课题,引导学生质疑

  [这样设计旨在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爱护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

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阅读中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迸发,使学生在最强的学习欲望下学习。

  

(二)初读感知

  在初读感知这部分,我打算这样去实施:

  首先让学生带着刚才的问题自由读课文,提出要求:

字字响亮,句句流畅。

在此过程中教师行间巡视,注意倾听,及时解决在朗读中的一些问题。

学生初步读完后解决在初步朗读中出现的问题,接着让学生再读文章,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读、听,看看是不是比刚才有所进步了

  在此结束后教师范读,让学生注意倾听,有没有和自己不一样的地方。

然后指名单个读,想读哪小节就读哪小节。

在此过程中,注意正音,及时理解生词,引导学生自我进行朗读评价。

  [在这一部分,重点解决读通读顺,尽量给学生多一些时间,多一些机会,需要注意让学生带着目的或目标去读书,教师尽量去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三)精读感悟

  在学生读通读顺文章的基础上,细细品味文章。

在这一部分我打算围绕两个问题来展开:

1、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冰心奶奶只拣儿童多处行?

2、冰心奶奶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

  1、围绕第一个问题“文中哪些句子写的是冰心只拣儿童多处行?

把这些句子画下来。

”找好后,小组内进行交流,展开讨论,提示学生如果发现不一样,要向同学请教,为什么找这句?

理由是什么?

  [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我们要把他们的这种个体差异转变为课堂中的教学资源,为我所用,让学生在小组成果汇报时,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

  文中这些句子很多,我想重点引导学生读好极具代表性的重点句段,去感受儿童的生机与朝气。

  2、①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我们笑着下了车,迎着儿童的涌流,挤进颐和园。

  这一句的教学紧紧扣住“迎”、“挤”,点拨“谁能通过朗读让我们感受到儿童很多很多?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细细体会,感受儿童的欢声笑语。

  ②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我们本想在知春亭畔喝茶,哪知道

  太阳的香气息。

  这一句教学,首先引导理解“座无隙地”,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感受最快乐的活动去找感觉,反复朗读,引导学生之间进行朗读评价,激励他们读好“闪着汗珠、喷发着太阳的香气息。

”感受儿童的勃勃生机。

  ③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沿着

  匆匆地往前跑。

  这一句话的教学,可以问几个为什么,引导学生说说他的感受,谈一谈该怎样朗读这段话。

  [需要说明的是,这几句话的出示,并没有固定的先后顺序,而是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使得教学过程更具灵活性。

当然,文中还有许多句子也能说明冰心只拣儿童多处行,也需要适当的点拨、引导,我就不一一枚举了,我只是通过选择三个例句的重点指导、朗读,来说明我大体的教学思路。

最关键的还在于课堂上根据学生所流露的他们的独特感受,灵活机动地去引导,那样课堂才能显示出生命的鲜活。

只有在课前进行趋于周密的预设,课堂上才会呈现出不曾预约的精彩。

语文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我们所要做的是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和激励学生独立探究,所谓书是自己读懂的,情是自己悟出的.一定要让学生自主经历阅读实践,让他们在读中思,在读中悟,上述教学构想中给学生明确了读书方向,有利于突破难点。

  在学生感受了儿童的多、儿童的生机后,紧接着切入本课的难点“冰心奶奶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呢?

  1、继续读刚才这句话

  自由读,思考这个问题,进行交流。

学生可能会说“没有了儿童,就没有了太阳的香气息。

”等等答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板书:

儿童充满朝气

  2、读好这句后,进行过渡:

文中有一句话把儿童和花作比较,能不能找出来?

  出示“只要管理得好

  看着也快乐。

  自由读,找找看,花儿与儿童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旺盛的生命力、欢畅活泼、看起来很快乐)

  课文哪儿写出了灿烂的春光?

  出示“走进玉澜堂

  喷花的飞泉……”

  自由读,思考这里的海棠树与其他地方的有什么不同?

(密密层层、不留一点空隙、喷花的飞泉)指导学生读好。

  [朗读、思考,再交流,是将学生的感悟在积累语言的基础上进行内化,变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和感受,锻炼他们的说话能力]

  过渡:

看到这么美的春光,冰心奶奶不由得从心底发出赞叹,引导朗读“春光,

  释放出来了!

  指导读出赞叹之情,提示“饱满、蕴藏、尽情、释放”可以让学生自由的评价,朗读。

在学生充分朗读、感受的基础上提问“现在你知道了冰心奶奶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了吗?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

儿童多处春光灿烂

  3、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第七小节,看看能不能找出第三个原因。

可以提示学生在第七小节里出现了几个“笑”字?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笑?

让学生领悟,冰心她特别喜爱儿童。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

喜爱儿童

  [语言是极富弹性和张力的,因为有了思想渗透其中,语言已不再是一件外套,而是一个切切实实跃动着生命的鲜活的血肉之体。

语文课堂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更应当是生命的对话,“是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

”它的真正价值在于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

上述教学构想中,一方面组织学生围绕问题研读,从课文中汲取相关信息,另一方面唤起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不断向课文输出自己既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在此基础上展开对话和交流,在真诚的对话和交流中,激发学生情感的火花,加深对文本的升华。

  (四)拓展延伸

  这时,教师进行适当的小结,让学生从整体上对文章有个深层次的回顾:

因为儿童多处春光灿烂,因为儿童充满朝气,更因为冰心奶奶充满了爱心,所以冰心奶奶只拣儿童多处行。

  出示冰心曾说过的一句话:

世界上最大的是儿童,除了宇宙之外还是儿童。

  引导学生读冰心的诗《纸船——寄母亲》,让学生自由读这首小诗,说说能从中看出什么?

让学生明白,冰心对儿童充满爱心,同样她也爱她的母亲,爱星星,爱大海,爱一切美好的事物。

让学生感受到拥有一颗真诚的心,拥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生活是多么精彩。

  最后出示巴金对冰心的一段评价,学生自由读。

建议学生课后可以再去找找冰心的作品来阅读。

[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去拓宽学生学语文的渠道,课本仅仅是一小部分。

让学生能感悟到这些文学大家的独特的人格魅力,由此能够乐于去阅读他们的作品,能够让自己的精神世界有所触动,能够让自己做一个情趣高尚的人,我想就足够了。

](云里飞)

《梦圆飞天》说课稿

一、说教材

《梦圆飞天》一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首篇课文。

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生动详尽地记叙了“神州”5号飞船载着航天员杨利伟首次飞行太空的过程,表现了中国人民实现飞天梦想的无比喜悦与自豪。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主题是“科技之光”,《梦圆飞天》就是围绕这一主题来安排的。

“神州”五号是2003年发射的,在时间上比较接近学生,在选材方面较好地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奥妙。

(二)、本篇课文我用三课时来完成,针对这篇课文较有感情的特点,在第一课时教学生字词和进行初步的阅读之后,我把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4点:

1、知识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精读感悟。

2、

语感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男女同学轮流朗读课文,师生朗读课文,学生体会“神州”5号发射时人们无比喜悦与自豪的思想感情。

3、能力目标:

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

4、品德目标:

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妙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怀。

(三)、设重难点为: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通读熟,体会中国人民实现飞天梦想的无比喜悦与自豪。

(四)、教具准备:

拷有图片和视频录象的U盘、《歌唱祖国》的光盘,重点句子的纸张。

二、说教法

我们强调一堂好的语文课应面向全体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主动获取。

因为这是一篇讲读课文,是一篇感情较丰富的课文,只有让学生多读才能悟其真情。

所以,这节课我基本选用“群体合作”的教学方法。

以师生、生生及组际之间的多边活动为载体,充分开发和利用教学系统中的人力资源提高学习效率的立体化、多层次的学习方式。

体现了开发性教学的优点,有利于调动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

实现了学生主体的人人参与,个个投入,共同探讨,合作解决,互相激励以及信息共享的目标。

三、说学法

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

我在注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因为学生是个体,是充满情感,充满灵性的人。

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地让学生自主地思考,畅所欲言,为他们创设一个相对宽松的课堂氛围。

学生以读为本,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会,在读中升华,展开想象的翅膀,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缩短与本文的距离,从而对课文内容产生真切感,并能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妙的兴趣和崇尚科学的态度。

四、说课堂教学行为策略的具体运用

我设计的教学思路是这样的:

(一)、看录象,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二)、重点读,以读促解,理解课文。

(三)、看录象,激发想象,加深理解。

(四)、课堂演,丰富课堂,加深体会。

(五)、感情读,大胆质疑,谈谈收获。

(六)、创情境,课外延伸,资源共享。

下面我就逐项来说。

(一)、看录象,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获得知识、培养创造思维的巨大推动力。

看录象是学生最爱的事儿,开始让学生看送行场面录象片段,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学生与文本的距离缩短了,使学生乐学、爱学。

通过观看录象片段,学生的兴趣盎然,更好地进入角色,进入文本的学习。

(二)、重点读,以读促解,理解课文。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1、师简述:

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课文,知道课文描写了送行、发射和问候的场面,下面我们就一一来感受激动人心的场面。

2、录象片段再次把大家带到送行、发射和问候的现场。

这里分为五个环节来进行,上课的时候灵活来安排,可以根据课后第三道思考练习题:

在“神舟”5号飞船发射的过程中,哪些场面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找出来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受。

这样比较节省时间,学生找出来哪里我们就一块学习哪里。

我这样做的意图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比如下面这些比较重要的地方和重点句子:

(1)

感受人们为“神州”5号送行场面的热烈。

在送行的人中,有“与宇航员朝夕相处的教练、专家”,有“手举鲜花的少先队员”,他们“人人脸上写满了喜悦与自豪”。

配乐《歌唱祖国》朗读,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通过朗读把当时的气氛表达出来。

师生朗读,体会喜悦心情。

(2)通过“身着乳白色航天服”、“面向五星红旗肃然伫立”等语句来体会杨利伟严肃庄重的神情。

(3)

指导学生读好“总指挥同志,我奉命执行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准备完毕,待命出征,请指示!

”这句话,体会杨利伟同志出征前的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心。

(4)指导朗读感悟“发射”情节。

指导读好“随着发射时间一秒一秒地逼近,人们的心弦都绷得紧紧的,似乎可以听到自己急促的呼吸声”一句,想象当时的紧张气氛。

在这里,我先范读,然后让学生反复演练“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点火、起飞”。

读出现场特有的气氛。

还可以点名读,分角色读。

在此,还播发发射录象片段,激发学生想象力。

抓住“烈焰升腾”、“大漠震颤”等关键词语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火箭升空时的壮观景象。

朗读时我注意让学生展开想象,读出气势来。

(5)指导朗读杨利伟的话。

如果说前面读来让人紧张的话,那么朗读第三部分则是比较轻松和让人向往的。

因为读好杨利伟的话是学习这部分的关键。

杨利伟的话有两处。

第一处是当飞船运行到第七圈,距地面343千米时,杨利伟深情地向地球发回的问候,教这部分时我让学生朗读时要努力作到语调激扬、声音响亮、充满自豪。

第二处则是杨利伟与家人通话时兴奋地对儿子描绘自己眼中的太空,眼中的地球。

我让学生朗读时既要表达杨利伟首次登上太空的兴奋之情,又要表达对儿子的疼爱之情。

以上几个环节,通过教师范读、全班齐读、师生读、生生读、组际读、分角色读、抢读、个别读。

学生读得较好的给予鼓励,给予信心,学生拍着自己的胸脯说:

“我真棒!

”通过角色体验,在读中感悟。

指导学生品赏重点词句,促使学生“视文、发声、领悟、生情”。

在深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最终有效地达成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

(三)看录象,激发想象,加深理解。

和学生一起有感情地学完了课文的内容后,我和大家说:

“咱们这么投入,这么有感情地学完了这篇课文,大家想不想从头到尾地看‘神州’5号升天的情景呢?

”学生这个时候肯定是兴致勃勃地说“想”。

于是,接下来的环节是让学生完整地看“神州”5号升天的情景。

(四)课堂演,丰富课堂,加深体会。

看完整段录象后,我趁热打铁,说:

“看完‘神州’5号升天的热闹场面,大家想不想演一下呢?

”让学生课堂表演“神州”5号飞船发射成功后酒泉大地上人们欢庆的热烈场面。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课堂即生活。

在这个教学设计中,让学生通过表演,切身体会到课堂就是生活,自己就是课文中的人物,并能设身处地地体会当时热闹的场面。

(五)感情读,大胆质疑,谈谈收获。

让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后,进行小结收获,如让学生说说学到什么,有什么收获,最后让学生提出学习中的疑惑之处。

通过谈收获,检测学生对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让学生提出问题,及时补救反馈,以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和能力。

(六)创情境,课外延伸,资源共享。

师:

“这篇课文我们感情读了,我们深情演了。

那大家在课外时间都搜集哪些科技方面的消息呢?

说出来大家一块分享,好吗?

”在这,我简单地把“神六”在费俊龙和聂海胜两位宇航员合作下成功发射的情景讲给学生听,并且告诉学生我国现在的科学技术发展神速,中国将于2007年4月发射第一个月球探测器。

这样,更好地激发学生对科技的向往和探索的欲望。

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意识和搜集、筛选、加工信息的能力,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综合性学习,让学生的探究成为有米之炊。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设计能体现课文的重点内容和中心思想,使人一目了然。

因此,我抓住文章的重点,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5、梦圆飞天

送行——发射——问候——梦圆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苏教版第十册的一篇介绍火星知识的文章,说明火星与地球有若干相同之处。

文章在总述火星是地球的“孪生兄弟”之后,重点介绍关于火星上水的

来源的两个推测,至于火星上是否有存在生命,仍然是个“谜”。

本文八个自然段,可分两段。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

点明火星被称为地球的“孪生兄弟”的缘由,推测火星和地球一样有水和生命存在。

这一段围绕着“孪生兄弟”展开来写的。

第二段(第二至八自然段):

围绕水和生命具体介绍火星的情况。

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可分两部分。

一部分围绕“水”来写:

写了火星曾经有水,续写火星上水的来源,再写火星上水不能留住的原因。

另一部分围绕“生命”来写:

先写从火星表面找到生命已属渺茫,继写火星地表下可能有有水,相应地可以孕育出生命来。

最后,对火星可能有生命正是科学家进行探索的火星之谜。

(二)教学目标:

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教学效率的前提和关键。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我制定以下3点教学目标:

1、技能目标:

能有感情的读课文,学生能自学掌握本课生字新词,培养学生自学生字的能力。

2、知识目标:

理解火星的基础知识,初步认识设问和比拟的修辞手法。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培养我们热爱科学的志向。

(三)、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有关火星的基础知识。

2、领会本文用词准确严密的特点。

(四)、课时安排:

两课时(说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巧设作业,检查学生掌握生字词情况,培养学生自学生字的能力。

2、初读课文,理清层次。

3、学习第1至5自然段,懂得“火星与地球的相似之处,及其水的来源。

教学重、难点:

懂得火星和地球的相似之处及其水的来源。

二、说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要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注意学生的参与,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力达到目标。

(一)、教法。

1、自读自悟法:

先从从题目入手,让学生读课题质疑: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然后自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理解课文说明顺序。

2、品词析句法:

通过句式的推敲,透过相关词语,理解本文用词准确严密的特点,认识设问和比拟的修辞手法,领悟文章的内容。

3、以读代讲法:

通过反复的朗读,熟读成诵,从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们为什么八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弄明白两者之间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

(二)、学法

运用读、疑、思、划、议、说等方法,以及同学互学、互议等形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变“教堂”为“学堂”。

三、说教学流程

(一)、揭题解题,激疑导入。

1、板书: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读课题)

理解“孪生兄弟”的意思(同一胎出生的兄弟)。

2、齐读课题,提问:

(1)同学们你们读了这个题目,想知道些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培养求异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2)破折号有什么作用?

(二)、初读课文,理清层次

1、为什么说火星是地球的“孪生兄弟”?

哪个自然段回答了这一问题?

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认真默读课文,然后用笔划出有关的句子。

(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2、其它自然段跟我们介绍了哪些问题?

再读课文,同桌讨论。

(学生只有熟读课文,才能与教师、文本进行对话,才能做到自主阅读。

①火星上的水哪里来的?

②火星上原本有水,后来怎么就没了?

③火星上是否有生命还是一个谜。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学习第一自然段

1、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交流: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A、这一段中作者是怎样介绍火星是地球的“孪生兄弟”?

它们有哪些同样的地方?

结合讲解破折号的作用。

B、科学家还根据这些同样的地方推测了什么?

结合讲解“推测”。

(根据知道的事情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2、反馈交流(教师与学生对话)

学习第二自然段

1、同桌讨论以下问题:

这些推测有没有科学根据?

从课文哪些语句可以知道是有科学根据的?

2、个别同学读第二自然段,全班同学读。

学习第3—5自然段

1、过渡话:

从以上语句可见,火星有水的推断是具有科学根据的。

那么,火星上的水哪里来的?

接下来我们读一读第3—5自然段,然后用笔划出关键的语句。

2、读句子比较。

(1)也许是持续了数亿年的彗星和陨石风暴,给兄弟俩送去最初的水。

(2)与地球一样,火星上的水可能还有另外一种来源。

在兄弟俩诞生之初,水的成分就已经潜藏在一些矿物种了。

①去掉“也许”、“可能”两个词读句子,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严密性。

②简介“彗星”、“陨石”。

3、最初,火星和地球有没有水呢?

当时的火星跟地球是怎样的?

读语句回答(没有水、荒凉寂寞、常遭袭击)结合句子讲解“家常便饭”。

(四)、小结留疑

火星与地球,同是行星,环境相似,水的来源相似,为什么地球的水不但能留下来,而且孕育出生命,而火星上的水呢?

原本可能比地球上的水还多,为什么没有留住呢?

回去读课文,下节课我们完成这个问题。

(五)作业设计:

1、把本课中你自认为难写的字、难理解的词写在作业本上。

(培养学生自学生字词的能力)

2、把课文读3遍,然后完成自学手册第三题。

(巩固本课的学习内容)

四、说板书设计: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来源

也许是陨石和彗星风暴送去

 

可能潜藏在矿物中

 

散失

地火吸引力小

生命(谜)

球星

孪生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