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上部分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799940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297.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上部分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三上部分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三上部分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三上部分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三上部分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三上部分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三上部分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三上部分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三上部分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三上部分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三上部分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三上部分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三上部分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三上部分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三上部分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三上部分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三上部分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三上部分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三上部分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三上部分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上部分教案.docx

《三上部分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上部分教案.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上部分教案.docx

三上部分教案

教学内容:

青岛版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用连乘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感知一般连乘应用题的特征,会口述解题思路,学会用连乘的方法解决问题,进一步体会连乘式题的运算顺序。

(2)运用直观策略培养学生自主获取信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条件、问题关系的思考,提高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4)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进一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结合现实情境,学会用乘法解决两步计算的问题。

教学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铺垫新知

师: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温故”才能“知新”,学习新知识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学过的知识。

(投影出示) 

师:

噢!

也就是先划出条件和问题,再列式计算。

默读题目,会做吗?

(在学生做的过程中,教师提示学生如何找的条件和问题)

学生交流答案后,教师可问学生:

仔细观察找出的条件和问题,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问,解决问题不是至少要有两个已知条件,第二个问题怎么只有一个已知条件?

【设计意图:

这里的“复习”用作铺垫,一是检测一下学生根据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让学生弄清条件和问题是什么?

因为接下来要学习的连乘问题,必须让学生明白其中两个条件的组合,可以寻求中间问题,从而解决最后的问题。

另外让学生先用直线划出条件,用波浪线划出问题,然后列式计算。

有了这种直观的依托,学生很自然地就发现并提出了问题。

这一环节的设计无论是在知识方面还是学习心理方面,都给学生搭了一个台阶,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二、分析信息,解决问题

1、动态出示信息图,整理条件和问题

师:

同学们,你们去过绿色生态园吗?

老师带你们去看看,(课件出示信息图)一组组、一片片盛开的鲜花,漂亮吧?

看这个展区的花,有粉色的、黄色的,还有红色的。

三种颜色的花同样多,(板书)看老师从中找到了数学信息呢!

你还能从图中发现哪些数学信息呢?

(有的会发现每行有8盆,还有的会发现每种花有5行。

)(根据学生发言,随机形成板书:

三种颜色的花同样多,每种颜色各摆5行,每行8盆。

师:

看到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如果学生提出:

每种颜色的花各多少盆?

直接让学生解答,如果学生提出:

三种颜色的花一共摆了多少盆?

则板书。

抽生完整地读一下这道题。

【设计意图:

在动态出示信息图后,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需要的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将题目完整地呈现给学生,为接下来的分析问题做好了前期的准备。

2、独立分析,解决问题

师:

到底三种颜色的花一共有多少盆呢?

为了便于分析问题,我们用小圆点代替花,借助点子图来研究研究。

(课件出示:

由实物图到点子图的变化)能看明白吗?

你能在点子图上圈一圈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列式计算吗?

老师给每个同学准备了这样的一张点子图,开始吧!

学生借助点子图独立分析、解决问题。

教师巡视,注意搜集学生不同的解决方法。

3、交流讨论,算法多样

师:

谁能借助点子图完整地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预计生可能出现:

第一种:

先算一种颜色的花有几盆,再算3种颜色的花有几盆?

(抽学生展示,不解释,让其他学生猜他的方法。

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其列出分步和综合算式,并板书)

第二种:

先求一大行有几盆,再求5大行有多少盆?

(根据学生发言板书)

(这里是学生第一次学习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教师在交流反馈环节,引导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如果有错误方法,可以在巡视时搜集,展示出来,让学生发现问题,并分析问题)

【设计意图:

让学生借助点子图进行研究,圈一圈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再列式计算。

可以让孩子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直观策略的优势。

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算法,是算法多样化的实质,体现了“用不同的方法学习数学”的思想。

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借助点子图去思考、去议论、去探索,在引导学生自己介绍选择的方法及理由的同时,促使学生在交流中反思,在反思中进一步梳理了解题思路。

4、比较归纳,总结方法

师:

这个问题咱们已经解决了,写上答句就可以了。

咱们同学真了不起,解决同一个问题找到了几种不同的方法。

下面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课件回顾)

师:

仔细观察,(教师指课件和板书)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发现几种方法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学生找不同点时,会发现几种方法的“先算什么”也就是中间问题不同;学生找相同点时,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连乘问题的基本结构,并板书课题:

“用连乘的方法解决问题”)

师:

解决这个连乘问题,用到几个已知条件?

同样是用连乘的方法解决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就会有不同的方法。

大家再来看,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是什么帮了我们的大忙?

是啊!

以后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咱们也可以利用这种画一画的方法来分析问题。

【设计意图:

在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交流讨论后得出不同的解决方法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让学生通过观察两种方法的课件演示回顾在自主探究、交流比较中感悟到思考的角度不同,就可以得到不同的方法。

三、巩固新知,拓展应用

1.队列问题

师:

下面请同学们看一段运动会的情景,(课件)看!

这是二年级的参赛情况,谁来读读,会做吗?

师:

请同学们借助点子图圈一圈,然后在下面列式计算。

2.做贴画

做一朵花需要6个小贝壳,

做这样的8张画需要多少个小贝壳?

 

抽学生读题后,教师问,做8张画需要多少个贝壳?

(学生可能会脱口而出:

48个)

师反问:

你们同意吗?

(期待学生会发现问题,即还需要一个隐含的信息,即:

每张画有5朵花,根据学生回答,课件补充完善问题,再让学生解决。

3.讲数学故事

师:

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

那我们来讲讲数学故事吧!

就讲用连乘解决的数学故事。

(1)   课件:

三块油菜地,每块都有3行,每行4棵

 你会讲吗?

(讲完让学生分析,用到几个已知条件,是用连乘解决的数学故事吗?

然后找学生解答)

(2)(课件:

每只羽毛球4元,一盒有6只,,?

)你能接着讲完吗?

(抽生解答)

(3)就像这样,你能再讲一个用连乘解决的数学故事吗?

【设计意图:

第一个练习是仿例练习,由运动会引入,旨在巩固新知,同时进一步体验连乘问题的结构及解决方法;第二个练习,为学生提供一个有隐含信息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第三个练习安排了讲数学故事的练习,通过讲故事使学生深刻理解连乘问题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四、归纳总结,提升思考

师:

同学们,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告诉老师,你学得快乐吗?

把你的快乐说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

通过这节课的学生,你有什么疑惑或什么新的问题,也说出来,会提问题的孩子才是会学习的孩子。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出课堂,老师相信大家运用所学的知识去探索,一定会有新的收获!

【设计意图:

课堂总结,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快乐,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场,期待孩子们满脑子的小问号会自然流淌,生成更多的精彩。

《乘法分配律》第三稿教案

【教学内容】:

青岛版五四制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29页《乘法分配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2.经历对具体问题的“思考、试探——观察、理解——发现、概括规律”的全过程,初步构建起乘法分配律的数学模型。

3.经历乘法分配律的推导、发现过程,体验比较、分析、归纳、概括,反思的学习方法,渗透模型思想。

4.培养学生的解决、发现问题的能力,在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这些探索活动中,渗透模型思想和建模的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经历对具体问题的“思考、试探——观察、理解——发现、概括规律”的全过程,初步构建起乘法分配律的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

归纳、概括乘法分配律,建立模型。

一、创设现实情境,发现提出问题:

教师:

要过六一儿童节了,为了迎接六一儿童节,学校在前院装饰了长方形的花坛(如图),从图中,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生1:

芍药每行12棵,牡丹每行8棵。

教师:

嗯,有补充吗?

生2:

芍药和牡丹都有5行。

教师:

瞧,她不仅发现了图中的文字信息,连图中隐藏的图画信息也发现了,掌声送给她。

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生:

一共有多少棵花?

教师:

他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你会解决吗?

先想一想。

(教师板书问题:

一共有多少棵花?

教师:

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

生:

芍药花比牡丹花多多少棵?

(教师板书问题:

芍药花比牡丹花多多少棵?

教师:

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

(增加学生提问的时间,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并筛选问题,再对问题进行定向。

教师:

看得出,同学们都很善于发现提出问题。

第一个问题会解决吗?

(会)先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列出算式,并把你的想法在图上圈一圈、画一画,与同桌交流。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巡视。

解决第一个问题:

教师:

谁想把你的想法和大家交流?

学生展示做法。

生:

我的算式是(12+8)×5=100(棵)

教师:

能够结合图,边圈边画给大家解释一下吗?

生:

我是先算一行有多少棵?

然后有这样的5行,就用(12+8)乘5。

教师:

同意吗?

(同意)有没有不同算法?

生:

我是先算出芍药有多少棵?

再算出牡丹有多少棵?

再把它们加起来。

我的算式是:

12×5+8×5=100(棵)

教师:

大家看明白了吗?

梳理两种方法:

教师:

刚才我们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咱们一起来理一理这两种方法。

要求一共有多少棵花?

我们可以先求一行有多少棵花?

(课件圈,板书:

12+8),有这样的5行,就是求——(生:

5个12+8的和),列式为:

(12+8)×5

也可以先分别求出芍药和牡丹各有多少棵,再合起来。

芍药每行12棵,有5行,求芍药有多少棵,就是求——5个12相加是多少?

求牡丹有多少棵,就是求——5个8相加是多少?

最后再加起来。

列式为:

12×5+8×5=100(棵)

对比第一组算式的特点:

教师:

仔细观察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生:

运算顺序不一样,数没变,积一样。

教师:

嗯?

是积吗?

咱们来看看。

第一个算式是先算——(12+8的和),再乘5,求的是积;第二个算式是先分别算乘,再求和,所以我们可以怎么说——(得数相等)

教师:

那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学生:

它们的意思一样,都算了一共有多少棵花?

教师:

哦,它们都算出了一共有多少棵花?

教师:

那这两个算式结果相同,意思相同,中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学生:

等号(教师板书)

教师:

刚才那个同学说,数没变,都用了哪几个数?

(12、8、5)

教师:

那什么地方不一样?

学生:

运算顺序变了。

教师:

运算顺序变了,那左边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右边呢?

学生:

左边先算(12+8),再×5,右边是先算的是12×5和8×5,在加起来。

教师:

你听出不同了吗?

左边是先算(12+8),再×5,右边是先用括号里的两个数分别乘5,在加起来。

 解决第二个问题:

教师:

为了让花坛更美丽,又增加了一部分花,(课件动态呈现增加的4行)现在有几行了?

(9行)那现在一共有多少棵花?

你会解决吗?

学生列式。

生:

(12+8)×9(教师板书)

教师:

有不同方法吗?

生:

12×9+8×9(教师板书)

教师:

看到这两个算式你又想说些什么?

学生:

应该相等。

学生之间相互质疑。

生:

结果相等。

教师:

我们没有算出结果。

不算结果你能说明他们相等吗?

生:

现在这两种方法都算出了“现在有多少棵花”。

(相等,板书“=”)

生2补充:

左边是先把一行合起来算再乘,右边是分开算的,先乘后加,都算的是一共有多少棵花,所以相等。

教师再和学生一起看数字图,感悟两个算式意义上的相等。

 

解决第三个问题:

教师:

这么美丽的花坛,你想不想算出它的面积啊?

从图上你又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呢?

生:

芍药的长是25米,牡丹的长是15米,它们的宽都是18米。

生:

我想纠正一下,我觉得芍药地的长是18米,宽是25米,牡丹地的长是18米,宽是15米。

教师:

你说的是芍药地的长和宽,是吧?

芍药地的长是25米,牡丹地的长是15米,宽都是18米。

会解决吗?

学生直接出两种不同的算法。

教师板书。

教师:

听明白了,她是怎么想的?

学生:

先算花坛的长是多少?

再乘宽。

学生:

也可以用25×18+15×18,我是先分着算出芍药地的面积和牡丹地的面积,最后加起来。

【教师板书:

(25+15)×18=25×18+15×18)】

教师:

这两个算式呢?

(相等)

 

对比猜想,抽象规律:

教师:

刚才我们解决了3个问题,得到了3组算式。

我们先读一读这3组算式,在读的过程中思考一下,看这三组算式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自己读)

教师:

已经有同学有想法了,先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

(教师巡视)

学生:

这三组算式左右两边都相等。

教师:

你关注到了这个重要的数学符号“=”。

(教师用彩色笔在黑板上画出)

教师:

还有补充吗?

学生:

他们都是用左边括号里的数,乘括号外面的数。

教师:

左边怎么样?

右边怎么样?

学生:

我想说的是,相同的地方就是里面用的数字一样。

学生:

这三组算式的样子一样。

教师:

哦,你说这三组算式的样子一样。

左边怎么样?

右边怎么样?

学生:

左边都是用括号里面的两个数先加起来,然后再乘括号外面的数。

右边是用括号里面的数先分着乘括号外面的数,再加起来。

教师:

哎,是不是这个意思啊,左边是(--+---)×---,右边是---×---+---×---(教师板书)

教师:

是不是想这个样子的式子的左右两边都相等呢?

(板书:

)这只是我们的猜想,有了猜想就得——(验证),请同学们拿出2号作业纸,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来验证吧!

学生自主验证。

教师巡视,查看学生验证情况。

 

汇报交流。

教师:

我们来看看这些同学的例子。

(展示5组例子)

教师:

像这样的例子能举得完吗?

(不能,教师板书:

……)有没有左右两边不相等的例子啊?

教师:

那这到底是个什么规律呢?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

生1:

(思考了约20秒,)我觉得乘法分配律就是一个数加一个数再乘另一个数,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乘另一个数再加起立。

生2:

我觉得乘法分配律就是(a+b)×c=a×c+b×c。

生3:

就是(O+♢)×△=O×△+♢×△

……

教师:

那数学家是怎么说的呢?

我们来一起看看。

(出示,并集体读一读。

这就是我们数学上非常重要的运算律——乘法分配律(教师板书)

用字母表示就是:

(a+b)×c=a×c+b×c并且画一画。

 

三、解释应用模型。

1.教师:

同学们学会了吗?

会,那拿出3号作业纸写一写吧。

填一填:

(12+40)×3=×3+×3

15×40+15×8=×(40+8)

教师:

这个能用吗?

学生:

能,就是反过来了。

就是说,两个数乘同一个数再相加,就等于这两个数的和再乘这个数。

66×28+66×32+66×40=(++)×66

教师:

这个还能用吗?

学生:

能,不仅2个数可以,3个数、四个数、很多个数都可以。

2.教师:

刚才我们探索出了乘法分配律,你能结合算式讲个有关乘法分配律的故事吗?

老师先来一个吧!

教师:

看到这个算式,我就想起了前天我去给同学们买校服,上衣25元,裤子15元,买了18套,一共花了多少钱?

可以用这个算式吗?

学生:

桌子25元,椅子15元,买了18套,一共花了多少钱?

学生:

小红上午捡了25块垃圾,下午捡了15块垃圾,18天一共捡多少块垃圾?

教师:

对,我们得养成爱护环境的好习惯。

学生:

我想讲一个熊出没的故事。

熊大上午保护25棵树,下午保护15棵树,18天一共保护多少棵树?

教师:

动画片里还有数学知识呢!

学生:

我也想讲一个熊出没的故事。

光头强每天砍25棵树,机器光头强每天砍15棵树,18天一共砍多少棵树?

学生:

反了反了,我说一个,机器光头强每天砍25棵树,光头强每天砍15棵树,18天一共砍多少棵树?

教师:

这个能用乘法分配律吗?

(能)但是我们要保护森林!

学生:

小红每分钟走25米,小明每分钟走15米,他们俩18分钟到图书馆,小红家到小明家共多少米?

学生:

我想提个问题,必须是“同时”

教师:

对了,这里“同时”重要不重要啊?

只有“同时”,他们才能分别乘18。

学生:

大桶牛奶每桶25元,小桶牛奶每桶25元,各买18桶一共花多少钱?

教师:

同学们说的多好啊,其实乘法分配律我们一起就见过,用过,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它,就是让我们用联系的眼光,看数学,看生活,聪明的数学。

四、回顾反思

教师: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

我学会了乘法分配律。

乘法分配律就是(a+b)×c=a×c+b×c

学生:

我们在探索规律的时候,先是猜测,然后再是验证,最后是得出了规律。

教师:

对,这是我们在方法方面的收获。

学生:

我们先是解决了一些问题,然后探索出规律,还讲了一些数学故事来用规律。

教师:

瞧,她说的多好,我们是在解决问题中探索规律,并通过讲数学故事来解释规律,应用规律。

我们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也会用到这些知识方面的、方法方面的、经验方面的收获,解决新的问题。

教师:

前面我们提出的“芍药比牡丹多多少棵”这个问题会解决吗?

那大家就带着我们今天的收获来解决这个问题,看有没有新的发现。

下课!

 

乘法分配律

一共有多少棵花?

(12+8)×5=12×5+8×5芍药花比牡丹花多多少棵?

(12+8)×9=12×9+8×9

(25+15)×18=25×18+15×18

……

(a+b)×c=a×c+b×c

 

岛版五年制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14-15页的内容。

【教学背景分析】

 本课例属于图形与几何的知识领域,是一节图形的认识课,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它是在学生初步识别长方体、正方体,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特征及二者之间关系,具有了一定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以及认识其他立体图形和学习有关计算作准备,由二维空间发展到三维空间的学习是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一次飞跃。

 学情调研汇总发现:

1.学生对于“形”与“体”的区别比较模糊。

2、学生对于面的认识经验相对丰富,对于棱、顶点非常的陌生。

3、学生对于研究几何体特征的方法几乎为空白。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些数学学习的方法,能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去发现、探究新的知识,具有一定的认识水平。

 因此,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节课的教学中,力求整体把握教材,注重学段衔接,变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给足学生思维的空间和时间,关注课堂的生成,将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形成表象,积累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与抽象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比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及二者间的联系和区别,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意义。

 2.提高观察、抽象、推理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掌握研究一类问题的学习方法。

 3.感受长方体、正方体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养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习惯。

【教学重点】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建立长方体、正方体的正确表象。

【教学准备】

教师:

课件、长方体模型(2个)、正方体模型(1个)、长方体框架;

学生:

长方体模型2个、正方体模型1个、框架材料、尺子、研究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同学们,我们生活中的物体形状各异,请看(出示:

果汁盒、微波炉、魔方、电冰箱、奶粉盒、洗衣机、足球、牙膏盒、骰子的图片)

 这些物体哪些形状是长方体的?

哪些形状是正方体的?

 这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板书:

长方体),魔方、骰子的形状是正方体的(板书:

正方体)(用课件在将物体分类的同时,将物体抽象成长方体、正方体模型)

 大家找的这么快,看来长方体和正方体有许多独有的特征,这节课我们就进一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揭示课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设计理念:

从生活中引入,既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也能充分暴露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认识的“原始状态”,并且借助实物抽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完成由实物到几何体的抽象过程。

二、突出主体,顺思导学

(一)认识面、棱、顶点,确定研究方面

 师:

前面我们研究过平面图形的特征,回忆一下是从哪些方面研究的?

 生可能说:

我们是从边和角两方面进行研究的。

我们研究了边和角的数量,还研究了边的长短,角的大小。

 师:

今天我们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你觉得应该从哪些方面呢?

 生可能说:

从它们的面、边、角进行研究,根据学生的回答,利用模型介绍面、棱、顶点,最后用课件演示一遍。

 师:

这些平平的地方是面,两个面相交的线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板书:

面、棱、顶点)

 【设计意图:

学生之前研究平面图形已经积累了方法,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本环节注重学生的初步感知,采用尝试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各部分的名称,确定研究方面,为下面学生借助模型,探索抽象特征做好铺垫。

(二)借助模型,探索抽象特征

 师:

根据大家的建议,下面我们就从面、棱、顶点三方面深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给大家几点建议(课件出示:

温馨建议):

 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参与,了解每个小组完成的情况。

 小组汇报、补充质疑,教师适时引导提升,板书相应内容。

 师:

咱班同学很会研究问题,不仅能归纳出长方体、正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而且能讲出是怎样研究出来的。

 师:

你们还有什么发现?

 生可能说:

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师:

(指着板书)这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二者有什么区别?

 生可能说:

长方体的6个面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2个面是正方形),正方体的6个面都是正方形;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正方体所有的面完全相同;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正方体所有的棱长度相等。

 生可能说: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学生说明自己的想法后课件演示长方体变成正方体的过程)

 师:

当长方体的所有棱变的长度相等时,就变成了正方体。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如果我们用这样一个图表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课件出示下图),你觉得该怎样填呢?

(三)拼插框架,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师:

刚才大家合作发现了长方体这么多的特征,对长方体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想不想拼插一个长方体框架?

(想)

 小组比赛拼插长方体框架。

 展评长方体框架。

 师借用学生拼插的框架: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收起来)你们现在还能想象出它的样子吗?

(能)现在我让它变一下,看好了——

 1根,2根,剩长、宽、高的三根,

 师:

至少保留几根小棒就能确定一个长方体的样子?

 课件演示:

在长方体中,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师:

一般情况下,我们把底面上较长的棱叫做长方体的长,较短的棱叫做长方体的宽,垂直于底面的棱叫做长方体的高。

 课件给长方体标注数据,你能说出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吗?

 变换长方体模型,横放、竖放让学生分别说出它的长、宽、高。

(课件演示)

 注意观察,当长方体的长宽高相等时,变成什么了?

这时叫棱长。

(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

新课标指出: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本环节给足学生思维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通过对长方体、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