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第三册.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800759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266.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第三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第三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第三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第三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第三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第三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第三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第三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第三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第三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第三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第三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第三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第三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第三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第三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第三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第三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第三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第三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第三册.docx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第三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第三册.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第三册.docx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第三册

江苏省睢宁高级中学

高二生物期中复习提纲

第一章生物科学和我们

第一节身边的生物科学

一、人类面临的问题之一:

生物多样性丧失

物种绝灭的原因

内因:

物种特化或基因功能的丧失

外因:

直接原因之一:

乱捕滥猎

重要原因:

栖息地的破坏和丧失

外来物种的入侵

环境污染

自然灾害

二、生物科学与社会:

科学合理地保护动物

1、营造全社会保护动物的氛围

2、对动物保护观念淡漠的人晓之以理,对触犯法律的人绳之以法

3、依靠科学与技术来保护动物:

建立野生动物保护区、采用人工繁殖技术、实施再引进工程、科学引种等

4、开展濒危动物的生物资源学研究

5、寻求广泛的国际合作

第二节生物科学的学习过程

一、科学家不断研究:

征服致病病毒路漫漫

烟草的怪病可怕的瘟疫SARS偷袭

重点:

伊凡诺夫斯基对烟草花叶病病原体的研究、SARS病毒的结构

二、像科学家一样研究:

科学探究

基本步骤: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试验(目的:

验证假设;重要内容:

控制变量;要求:

设计对照实验)实施实验分析证据(注意:

为方便分析,常常怎么做?

)得出结论

第二章生物个体的稳态

第一节人体的稳态

第二节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三节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四节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本章总纲

 

第一节人体的稳态

一、稳态的生理意义

(一)内环境

1、组成

细胞内液(5/8)

血浆(1/5)

组织液(约4/5)

淋巴(少)

内环境

体液

细胞外液(3/8)

2、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三者间的关系:

渗透渗透

血浆组织液淋巴

 

淋巴循环

(二)稳态

1、概念:

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调控下,通过人体自身的调节,机体会对内环境的各种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及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2、维持:

有赖于正反馈

反馈调节

负反馈

3、意义:

是细胞正常代谢所必需的,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二、人体稳态的调节

(一)体温调节

1、体温的概念:

人的体温是指人体内部的温度

2、体温的表示

腋窝温度

口腔温度

直肠温度

36.0~37.4℃

36.7~37.7℃

36.9~37.9℃

3、人的体温来源:

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热量

产热器官:

主要是骨骼肌和肝脏细胞中部位:

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

对应过程:

呼吸作用物质:

主要是糖类

4、散热器官:

皮肤(主要)

5、体温的调节

概念:

体温能够保持相对恒定,是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共同调节下,人体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1)体温调节中枢:

下丘脑

(2)温度感受器的分布和种类:

分布:

人体的皮肤、黏膜和内脏器官中

种类:

1)温觉感受器2)冷觉感受器

(3)内分泌腺:

肾上腺和甲状腺

(4)体温调节过程(见下图)

6、体温恒定的意义:

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需条件

体温保持相对恒定

寒冷环境

刺激

冷觉感受器减少散热增加产热代谢水平提高

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兴奋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垂体肾上腺

兴奋

温觉感受器增加散热

体温保持相对恒定

刺激

炎热环境

(二)、水和无机盐的调节

体内物质

来源

去路

1、饮水

2、食物主要

3、物质代谢

肾脏排尿、皮肤排汗、肺排出水汽、大肠排便

钠盐

 食物(主要)

肾脏排尿、皮肤排汗、大肠排便

钾盐

 食物(主要)

人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是在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共同作用下,主要是通过肾脏来完成的

肾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肾单位组成:

肾小球

肾小囊

(三)、血糖调节

1、来源:

①消化、吸收②肝糖元分解③非糖物质转变

2、去路:

①氧化分解②合成糖元③转变成脂肪、某些氨基酸

3、相关激素及其作用

胰岛素

(1)促进血糖进入细胞,并在组织细胞内氧化分解

(2)合成糖原或脂肪酸

(3)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为葡萄糖

高血糖素:

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为葡萄糖

4、血糖调节

5、血糖平衡的意义:

对于保证人体各种组织和器官的能量供应以及保持人体健康有重要意义

6、血糖失衡

正常人的血糖浓度:

3.9~6.1mmol/L

糖尿病:

症状“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

病因胰岛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

(四)免疫对人体稳态的维持

1、免疫的概念:

是指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持自身生理动态平衡与相对稳定的功能

2、免疫系统免疫器官:

胸腺、骨髓、脾、淋巴结、扁桃体

免疫细胞:

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

免疫分子:

体液中的各种抗体、细胞因子、补体等

3、免疫的种类

⑴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免疫):

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种天然防御功能。

特点:

人人生来就有,不具特异性,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一定的防御作用。

⑵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

特点:

出生以后才产生的,它通常只能对某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4、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

造血干细胞(骨髓)B淋巴细胞效应B淋巴细胞

刺激

抗原

胸腺

刺激

T淋巴细胞效应T淋巴细胞

5、体液免疫

记忆细胞②当同一种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

细胞就会迅速活化、增殖、分化,

形成大量的效应B细胞

抗原B细胞效应B细胞抗体

①发生抗原抗体反应,从而中和或清除抗原;②及时清除抗原

6、细胞免疫

记忆细胞当同一种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

细胞就会迅速活化、增殖、分化,

形成大量的效应T细胞

吞噬了抗原的

巨噬细胞活化

抗原T细胞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

释放某些细胞因子

效应T细胞

7、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1)免疫失调

免疫功能不足先天性:

如B细胞免疫缺陷病;后天性:

如艾滋病

 

免疫功能过强超敏反应、自身免疫病

(2)免疫缺陷症

举例: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

概念:

艾滋病(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俗称艾滋病病毒)引起的致死性传染病。

致病机理:

HIV侵入人体,攻击的主要对象是T淋巴细胞,病毒在细胞中能逆转录形成可以整合到寄主细胞染色体上的DNA,并能随寄主细胞的染色体的复制而复制,且不能被人体的免疫系统所识别。

它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合成并装配成大量的病毒颗粒,再通过出芽方式使寄主细胞裂解死亡。

大量T淋巴细胞的死亡导致患者免疫功能相继严重缺陷,各种病原体乘虚而入。

病毒分布:

艾滋病患者和携带者的血液、精液、唾液、泪液、尿液和乳汁中

传播途径:

1)性行为传播

2)血液传播

3)母婴传播

(3)超敏反应:

又称过敏反应,是机体在再次接触抗原时,异常机体会产生以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为表现的反应。

引起超敏反应的抗原也称为过敏原,预防的主要措施是找出过敏原并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过敏原。

预防接种是增强人体免疫力的有效措施之一。

(4)自身免疫疾病

概念: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的组织发生免疫反应。

从而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并出现症状,就成为自身免疫病。

举例:

1)风湿性心脏病

2)类风湿关节炎

3)系统性红斑狼疮

第二节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主要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两种,其中以神经调节为主。

(一)、神经系统

1、组成中枢神经系统:

由脑、脊髓组成

周围神经系统:

由脑、脊髓发出的神经组成

2、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

神经元

细胞体:

主要集中在脑和脊髓中

(1)结构树突:

几条短而呈树状分枝的结构。

有的神经元只有一条树突

轴突:

一条长而分枝少的结构

神经纤维:

轴突或树突+套在它们外面的髓鞘组成

神经:

由神经纤维集合成束,外裹结缔组织膜组成

神经末梢:

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枝

(2)神经元的功能:

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兴奋,并传导和处理兴奋,进而对其他组织产生调控效应

(3)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

动物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和内部的各种刺激所作出的有规律的反应。

通过反射弧完成。

反射弧:

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

(二)、兴奋在神经元上的传导

1、兴奋在神经元上的传导

神经元未兴奋时:

膜外:

正膜内:

兴奋时:

膜外:

负膜内:

结果:

形成局部电流,刺激相邻未兴奋的部位,使之产生兴奋

2、传导方式:

电信号

3、传导方向:

由兴奋部位向未兴奋部位传导

4、特点:

双向

(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

1、结构基础:

突触

突触前膜

结构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2、传导的方式:

化学信号(神经递质)

3、传导的方向:

单方向(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通过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

也就是说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二、人脑的高级功能

1、人脑的组成:

大脑、脑干、小脑

2、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语言

运动性语言中枢——运动性失语症(能看、能写、能听、不能说)

听觉性语言中枢——听觉性失语症(能看、能写、能说、不能听)

语言中枢书写性语言中枢——失写症(能看、能听、能说、不能写)

视觉性语言中枢—失读症(能听、能写、能说、不能看)

三、人体的激素调节

(一)、体液调节概念:

指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CO2)通过体液的传送,对人和动物的生理活动所进行的调节。

(二)人体激素调节

1、激素概念:

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高效生物活性物质,经血液或组织液传输而发挥调节作用。

2、人体主要激素及其作用(参教材P31表2-2)

3、相关激素间的作用

(1)协同作用:

指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都发挥作用,从而达到增强效应的结果。

如生长素与甲状腺素

(2)拮抗作用:

指不同激素对某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作用。

如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

4、激素分泌的调节

P32图2-26

(三)、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下丘脑把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紧密联系起来。

在人体内,内分泌腺的分泌活动受神经系统的支配,而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反过来也可能影

响神经系统。

人体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等的共同作用下,通过各种调控机制调节生命活动,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第三节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也主要是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主要是激素调节)

一、动物激素的调节

其他动物激素的调节与人相似,以下是昆虫激素的调节

1、概念:

由昆虫的内分泌器官或某些细胞分泌到体液中或体外,对其它器官或同种其它个体具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

2、种类:

内激素、外激素

3、脑激素:

脑的神经分泌细胞分泌,多肽,促使蜕皮激素和保幼激素的分泌。

内激素保幼激素:

咽侧体分泌,有使昆虫保持幼虫状态的性状、抑制成虫性状的出现等作用。

蜕皮激素:

前胸腺分泌,类固醇类物质,能够调节昆虫的蜕皮。

脑激素、蜕皮激素和保幼激素等共同控制着昆虫的生长发育过程。

4、外激素,又叫信息激素

分泌部位:

昆虫体表腺体。

种类:

性外激素、聚集外激素、追踪外激素、告警外激素等

应用:

人工合成性外激素引诱剂,防治害虫。

二、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

科学家已研制并人工合成了许多激素类似物,在农业、渔业、畜牧业生产及环境保护等方面得到

了广泛的应用。

P38图2-31

第四节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植物的生长发育受植物生长物质的调节和控制。

植物生长物质包括植物体内合成的植物激素和人工合成的具有植物激素活性的植物生长调节剂。

一、植物激素的概念:

在植物体内一定部位合成,并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作用的微量的化学物质。

生长素:

是最早发现的一种植物激素,它是科学家在研究植物的向光性的过程中发现的。

二、生长素的发现

(1)、达尔文的实验

(2)、温特的实验(3)、郭葛的结论

经典实验结论:

生长素的成分、合成及作用部位、运输方式:

①成分:

吲哚乙酸

②合成部位:

具有分生能力的组织

③作用部位:

生长旺盛的细胞、组织

④运输方向:

极性运输和横向运输方式:

主动运输

三、生长素的特性:

1、对生长的调节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实例:

顶端优势根的向地性

2、生长素具有极性运输的特性

四、植物生长素类似物的应用

1、生长素类似物的概念

2、常见的生长素类似物:

吲哚丁酸、萘乙酸2,4—D

3、生长素类似物的应用

(1)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2)促进果实发育

(3)防止落花落果

(4)控制性别分化

五、其它植物激素

(1)赤霉素产生部位:

芽顶端、根部和幼叶的分生组织、胚

功能:

刺激细胞伸长促进种子萌发和发芽、刺激开花和果实发育

(2)细胞分裂素产生部位:

根部

功能:

促进细胞分裂、刺激生长发育和开花、控制生长和分化,延缓衰老

(3)脱落酸产生部位:

叶、茎和绿色果实

功能:

抑制生长、促进器官脱落、促进休眠、缺水时促进气孔关闭

(4)乙烯产生部位:

成熟果实的组织、茎节、桔黄片和成熟的花

功能:

促进果实成熟、加速器官的衰老和脱落

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种类的植物激素大都同时存在于同一株植物体内。

植物细胞的分化,器官的发生、发育、成熟和衰老,整个植株的生长,是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的结果。

 

第三章生物群落的演替

第一节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

一、种群的特征

1.种群的概念:

生态学上把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称为种群。

(注意与物种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2.种群的特征

          统计对象:

主要是植物密度的调查

               样方法  操作过程:

随机取样,多次平均

种群密度       样方大小:

达物种饱和最小值

    数量  (调查方法)      统计对象:

主要是动物密度的调查

特征              操作过程:

同一地点,捕捉部分标记后释放,过一

标志   段时间重捕计数

重捕法  公式:

N(总数):

M(标记数)=n(重捕数):

 m(重捕中被标记个体数)

种群特征

强调:

标记技术极为重要。

阅读教材P51~52中三点。

       出生率和死亡率:

决定种群大小与密度最直接的因素

性别比例: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种群密度

             增长型:

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年龄结构  稳定型:

各年龄段数差不多,出生率几乎等于死亡率

          衰退型:

幼年个体少,中老年个体多,死亡率大于出生率

         

之间关系:

      

 

研究意义:

研究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对于分析种群动态和预测种群的未来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空间特征:

指种群的空间分布,例如有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等

遗传特征:

指种群的基因组成,是一个物种区别于其他物种的主要特征。

 二、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

        条件:

食物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

种群

数量

的增

长曲线

J型曲线   公式:

Nt=N0λt

(马尔萨斯方程) 实例:

在实验室条件下或一个种群到一个新的适宜地方初期的增长情况。

(课题研究:

探究酵母菌种群大小的动态变化)

     原因:

食物空间有限,捕食、竞争、天敌存在的有限制的环境条件。

        

      S型曲线  S型曲线体现了达尔文自然选择的生存斗争

    (逻辑斯帝增长) 特征:

有K值

         1/2K值与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

在1/2K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

可提供的资源数量最多,不影响资源的再生。

注:

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物种生存和繁殖的基本单位。

②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只有搞清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才能指导生活、生产实践。

③复习过程中注意种群各特征的概念及各特征间的关系。

④种群密度是种群结构最基本的参数。

种群密度通常分为绝对密度和相对密度。

绝对密度的测定,一般分为总数量调查法和取样调查法。

取样调查法中常用的是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第二节生物群落的构成

一、生物群落

1.定义:

同一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组成:

一定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群组成

3.一个群落中物种的多少和每个种群中的个体数量,是群落多样性的基础。

二、物种丰富度:

1.概念:

指一个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2.物种丰富度指数:

D=S/lnA(D物种丰富度指数,S物种数目,A样地面积)

3.边做边学:

统计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

三、生物群落中的种间关系:

1.关系:

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复杂的关系。

2.按性质分类:

⑴互利共生:

两上种群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相互得益。

体AB        同生共死

    

    时间     例:

地衣中的真菌与藻类;大豆与根廇菌

⑵竞争:

生活在同一区域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争夺同一资源而产生的相互妨碍作用的现象。

个A  A     个

体B    C         体       你死我活

     B 

        

   a  时间b 时间

竞争的强度因亲缘关系远近、生活习性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结果:

排斥、淘汰、抑制、共存,导致多样性,而非灭绝;决定竞争胜负的因素:

生态习性、生活型、生态幅状况等。

⑶捕食:

一种生物取食另一种生物。

体A      先生先死

BAB

      时间

⑷寄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的体液、组织液或已消化利用的物质为营养并对宿主造成危害的现象

            B         B  A

   A    

第三节生物群落的演替

一、群落演替

1.概念:

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过程过程中,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演变现象。

2.特征:

(1)演替过程中群落往往会发生有规律的或有序的变化

(2)是长期累积的体现,主要标志是群落生物在物种组成上发生质的变化,或者是在一定区域内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逐步替代。

3.演替类型:

            定义:

在从未有过生物生长或有过生物生长但被彻底消灭的原生裸地上发生的生物演替。

        原生演替  实例:

从裸岩到森林过程:

地衣、苔藓阶段  草本植物阶段  灌木阶段   森林阶段

      次生演替:

在次生裸地上开始的的生物演替。

    强调:

①原生裸地与次生裸地的判断

②演替的理解:

群落是不断变化的,演替是量变引起的质变。

4.生物群落演替的原因

是群落内部关系与外界环境中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具体表现为:

⑴植物的入侵和定居是群落形成的首要条件

⑵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是演替的动力

⑶种内和种间关系的动态变化是演替的催化剂

⑷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是引发演替的重要条件

⑸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十分巨大

         定义:

群落在垂直方向的配置状态,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分层现象

垂直结构  分层因素:

植物:

与植物生活型以及光照强度有关(高山植物分层与温度有关);动物:

与食物和微环境有关(水生的与食物、温度、阳光、溶氧量有关);

  植物的分层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

二、群落的结构        意义:

保证资源的有效利用                          

 定义:

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

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性

 水平结构  成因:

群落内部环境因子的不均匀性

 

生态位:

(1)概念:

一个种群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

(2)生态位相似的物种要通过竞争夺取生态位

(3)生态位的多样性是群落结构相对稳定的基础

(4)一般地说,生态位互相重叠的生物种间竞争激烈

(5)群落结构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生态位的分化提高了生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第四章生态系统的稳态

第一节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一、环境对生物非常重要

  定义:

生物体外部全部的环境因素。

1.环境因子      非生物因子:

光、温度、水分等

  分类  生物因子:

指各种生物

2.生态因子:

在环境因子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

3.耐受性定律

 

耐受性定

  曲线的解释:

适宜区、最适区、耐受上限、耐受下限、生态幅

曲线说明的问题:

生物对每一生态因子都有耐受的上限与下限,对同一生态因

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性限度时,就会使该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子而言,不同种群耐受范围是不同的,生态幅越宽,生物的适应性越广

  内容:

 

钟形曲线:

二、生物与环境构成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概念:

在一定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彼此相互作用,相互依赖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2.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产者:

绿色植物;光能自养生物、化能自养生物

   生物成分 消费者:

指各种动物,分为一级消费者,二级消费者等

(1)生态系统       分解者:

腐生细菌、真菌、蚯蚓、蟑螂、秃鹫

的成分   非生物成分

   食物链(食物网):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由于营养联系而形成的结构

(2)生态系统 食物链的分类:

捕食链、寄生链、腐食链      

的营养结构 捕食链与营养级的分类:

搞清XX营养级与XX消费者的区别  

食物链的计算方法:

从生产者开始,到这条链的最高营养级

三、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海洋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在地球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巨大作用

     水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

最活跃和最富有生机

       

自然生态系统

                冻原生态系统:

动植物种类组成简单

陆地生态系统

            荒漠生态系统:

植被稀疏,植物种类非常贫乏

生态系统的类型

                草地生态系统:

群落的生长发育受雨水的影响很大

          森林生态系统:

在生物圈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农业生态系统

                 人工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  

      

             概念:

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

     生物圈  范围:

岩石圈的上层、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联合国于1972年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上提出:

只有一个地球

第二节生态系统的稳态

         来源:

主要是太阳能,部分是化学能(化能合成作用)

         数量:

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所固定的能量

1.生态系统         自身生命活动(即呼吸消耗)

的能量流动   流动方向  下一营养级同化

             分解者分解

             单向流动:

食物链各营养级的关系不可逆转,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流动特点  逐级递减原因:

自身消耗、未被利用、分解者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