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入学联考 高中起点升专本科语文复习备考题库及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801308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7.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入学联考 高中起点升专本科语文复习备考题库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入学联考 高中起点升专本科语文复习备考题库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入学联考 高中起点升专本科语文复习备考题库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入学联考 高中起点升专本科语文复习备考题库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入学联考 高中起点升专本科语文复习备考题库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入学联考 高中起点升专本科语文复习备考题库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入学联考 高中起点升专本科语文复习备考题库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入学联考 高中起点升专本科语文复习备考题库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入学联考 高中起点升专本科语文复习备考题库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入学联考 高中起点升专本科语文复习备考题库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入学联考 高中起点升专本科语文复习备考题库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入学联考 高中起点升专本科语文复习备考题库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入学联考 高中起点升专本科语文复习备考题库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入学联考 高中起点升专本科语文复习备考题库及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入学联考 高中起点升专本科语文复习备考题库及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入学联考 高中起点升专本科语文复习备考题库及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入学联考 高中起点升专本科语文复习备考题库及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入学联考 高中起点升专本科语文复习备考题库及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入学联考 高中起点升专本科语文复习备考题库及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入学联考 高中起点升专本科语文复习备考题库及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入学联考 高中起点升专本科语文复习备考题库及答案.docx

《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入学联考 高中起点升专本科语文复习备考题库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入学联考 高中起点升专本科语文复习备考题库及答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入学联考 高中起点升专本科语文复习备考题库及答案.docx

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入学联考高中起点升专本科语文复习备考题库及答案

2014年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入学联考

(高中起点升专、本科)

语文复习备考题库及答案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项选择题(20题,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下划线的字的读音,不尽相同的一项是()

A:

祖传秘方袐鲁秘密秘书

B:

借题发挥告诫押解界碑

C:

疮痍满目逶迤鼎彝胰腺

D:

蓬门筚户臂膀庇护凋敝

2.下列词语中加下划线的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苗圃(pǔ)卓(zhuó)越狭隘(ài)荫(yǐn)庇

B:

忖(cǔn)度暂(zhàn)行怪癖(pǐ)拟(nǐ)定

C:

斡(wò)旋焚(fén)毁结束(sù)菲(fěi)薄

D:

摈(bìn)弃炽(chì)热掠(lüè)夺冗(yǒng)长

3.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不尽相同的一项是()

A.螳臂当车庇护凋敝荜路蓝缕

B.水波荡漾恰当档案安步当车

C.间谍间断间或间歇

D.便宜方便轻便大腹便便

4.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悖逆同仇敌慨人才辈出

B:

蔓延老生常谈彰善瘅恶

C:

暮霭甘之如怡金壁辉煌

D:

勘察浓装淡抹耳濡目染

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反馈照像机立竿见影

B:

脉搏跻身吓马威

C:

坐落百叶窗事必躬亲

D:

喝采岔道林阴道

6.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镇压振动寒暄松弛

B:

竟然蜕化震荡崛起

C:

胁从合理稿费妄想

D:

观摩题名演译竟赛

7.下列的各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初二三班的学生都是十三四,豆蔻年华,风华正茂。

B:

几十年魂牵梦绕,今天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他不禁泪流不止。

C:

在高考前夕,老师又一次鼓励王平同学要自信自强,沉着应考,然而他却心绪不宁,甚至不寒而栗。

D:

不法商贩在原料上以次充好,改弦更张,从而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8.下列的一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即使明天你没有时间打电话,那么后天就一定要打。

反正这个电话是必须打的,因为它关乎到我的求职和发展。

A:

即使;B:

那么;C:

反正;D:

因为

9.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县人大常委会决定,本条例自公布之日起开始_____。

②思想____和技能单一,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

③他的书包刚才还在这里,怎么才一会儿就____了?

④虽然他没有上过大学,但是他已经具备大学同等____的文化程度。

A:

实行僵硬不胫而走学历

B:

施行僵化不翼而飞学力

C:

施行僵硬不胫而走学力

D:

实行僵化不翼而飞学历

10.下列选项中,填入横线上的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你们可以通过电话____询自己的成绩。

②我们酒店会尽心____力地为你们服务的。

③我的别出心____的服装设计,受到了老师的高度称赞。

④他已经被一系列的丑闻搞得声名狼____了。

A:

查竭裁籍

B:

查竭裁藉

C:

察遏裁藉

D:

察竭栽籍

11.下列选项中,填入横线上的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____照上级布署,他们认真组织了一系列的观摩课,师生们反应热烈。

②别看他俩在一起有说有笑的,其实是貌____神离。

③我们都迫不____待地想知道,究竟谁能最后获胜。

④这哥俩,一个标新立异,一个循____蹈矩,差别太大了。

A:

按合及规

B:

安合急规

C:

安和及轨

D:

按和急轨

1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规范管理,领导和工人的共同努力。

B:

学校先后为教师、干部和工人解决了住房问题。

C:

每一个有志气的青年人都将来希望自己能够事业有成。

D:

诚信是决定一个人成功或失败的重要因素。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诚信是决定一个人成功或失败的重要因素。

B:

每一个有志气的青年人都将来希望自己能够事业有成。

C:

规范管理,领导和工人的共同努力。

D:

这里有他曾经戴过的一面呢帽和穿过的一双长筒皮靴。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可不可以找到一个既没有风险又能解决问题的办法呢?

我认为是可以的。

B:

渐渐地雨停了下来。

C:

在他这一次社会实践中,受到了很好的锻炼。

D:

夏日的早晨,金灿灿的早霞驱散了笼罩在大地上的雾气,雄伟的南京长江大桥便展现了。

15.“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写文章做演说倒可以不看读者不看听众么?

”这里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A:

比喻排比;B:

排比反问;C:

拟人借代;D:

排比设问

16.下列语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只要几分钟工夫,提起铁架子来,就看见铜胎全体通红,红得发亮,像烧得正旺的煤”。

A:

拟人说明法

B:

夸张说明法

C:

比喻说明法

D:

象征说明法

17.叶圣陶《景泰蓝的制作》:

“景泰蓝要涂上色料,铜丝粘在上面,涂色料就有了界限。

譬如柳条上的每片叶子由两条铜丝构成,绿色料就可以填在两条铜丝中间,不至于溢出来。

”这段话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A:

诠释法;B:

举例法;C:

比较法;D:

比喻法

18.构成议论文的要素是()

A:

论点论据论证B:

论题标题正文C:

材料主题结构D:

语言表达结构

19.冯骥才《书桌》一文中,写作者嫌在破书桌上作的画很难看,因而骂道“真该死,这破桌子!

”,“它听着,不坑一声”。

这段写书桌的话运用的修辞方法是()

A:

拟人B:

比喻C:

象征D:

对比

20.唐弢在《琐忆》中,引用鲁迅诗作为全文纲要的诗句是()

A: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B: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C: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D: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二、现代诗文阅读(15大题56小题,每小题5分)

(一).阅读王磊《走向21世纪的机器人》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总的来说,机器人所具有的“智能”只是一种非生命性的机械模仿,是人通过编程等手段赋予的。

在人类对生命与思维的起源还处在一个非常低的认识水平时,机器人智能的研究领域是不会出现什么令世界为之动容的质变的。

也许有人会问,那么“深蓝”(电子计算机)呢?

它战胜卡斯帕罗夫(国际象棋冠军)又说明了什么呢?

其实,“深蓝”甚至连一台真正意义上的智能机器人都谈不上,因为它几乎没有自适应、自学习等智能机器人必须具有的功能,它的获胜除了因为国际象棋的变化相对其他棋类来说要少得多以外,不过是依靠其强大而且不会出错的记忆能力和超乎想像的运算速度。

由此而引发的机器人将统治人类的担忧其实是大可不必的。

请回答:

1.这两段文字的要说明的道理是()

A.机器人所具有的“智能”只是一种非生命性的机械模仿

B.机器人将统治人类的担忧其实是大可不必

C.机器人将统治人类的不是没有道理的

D.机器人所具有的“智能”是一种非生命性强力模仿

2.“深蓝”甚至连一台真正意义上的智能机器人都谈不上”的原因是()

①它几乎没有自适应的智能机器人必须具有的功能

②它几乎没有自学习的智能机器人必须具有的功能

③它几乎没有超乎想像的运算速度的功能

④它几乎没有强大而且不会出错的记忆能力功能

A.①②B.①③④C.③④D.②③④

3.这里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A.举例法B.比喻说明法C.下定义法D.诠释说明法

(二).阅读贾祖璋《南州六月荔枝丹》中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①荔枝是亚热带果树,性喜温暖,成都、福州是它生长的北限。

②汉武帝曾筑扶荔宫,把荔枝移植到长安,没有栽活,迁怒于养护的人,竟然对他们施以极刑。

③宋微宗时,福建“以小株结实者置瓦器中,航海至阙下,移植宣和殿”。

④微宗写诗吹嘘说:

“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

”⑤实际上不过当年成熟一次而已。

⑥明代文征明有《新荔篇》诗,说常熟顾氏种活了几株,“仙人本是海山姿,从此江乡亦萌蘖。

”但究竟活了多少年,并无下文。

⑦现在科学发达,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有的事。

请回答:

4.本段文字运用的说明方法有()

A.比喻说明比较说明B.类比说明对比说明

C.引用说明举例说明D.定义说明诠释说明

5.本段文字的层次划分最合理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D.①②③/④⑤⑥/⑦

6.本段文字说明的荔枝的习性是()

A.荔枝不容易成活B.荔枝性喜温暖,有生长的北限

C.荔枝的不易移植D.荔枝适合于在北方生长

7.下列句子中,语气最不肯定的一句是()

A.使荔枝北移,将来不是不可能的事

B.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是可能的事

C.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D.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不可能的事

(三).阅读曹冲《神奇的极光》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极光这一术语来源于拉丁文伊欧斯一词。

传说伊欧斯是希腊神话中“黎明”(其实,指的是晨曦和朝霞)的化身,是希腊神泰坦的女儿,是太阳神和月亮女神的妹妹,她又是北风等多种风和黄昏星等多颗星的母亲。

极光还曾被说成是猎户星座的妻子。

在艺术作品中,伊欧斯被说成是一个年轻的女人,她不是手挽个年轻的小伙子快步如飞地赶路,便是乘着飞马驾挽的四轮车,从海中腾空而起;有时她还被描绘成这样一个女神,手持大水罐,伸展双翅,向世上施舍朝露,如同我国佛教故事中的观音菩萨,普洒甘露到人间。

请回答:

8.本段讲述的黎明女神的故事,说明的是()

A.极光出现的时间悠长、久远和神奇

B.极光的美丽和作用

C.从这传说中找出“极光”一词的来源,探索这一现象的共同性

D.从这传说中找出“极光”的踪影

9.文章开头运用神话故事进行说明的好处是()

①使文章有吸引力,留下悬念,引入探索

②增加文章的浪漫色彩

③增加了人们对极光的感性认识

④增强人们的文学知识

A.①②B.②③④C.②④D.①②③

10.“有时她还被描绘成这样一个女神,手持大水罐,伸展双翅,向世上施舍朝露,如同我国佛教故事中的观音菩萨,普洒甘露到人间”句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A.类比说明法B.举例说明法C.引用说明法D.定义说明法

(四).阅读曹冲《神奇的极光》中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在寒冷的极区,人们举目瞭望夜空,常常见到五光十色,千姿百态,各种各样形状的极光。

毫不夸大地说,在世界上简直找不出两个一模一样的极光形体来,从科学研究的角度,人们将极光按其形态特征分成五种:

一是底边整齐微微弯曲的圆弧状的极光孤;二是有弯扭折皱的飘带状的极光带;三是如云朵一般的片朵状的极光片;四是面纱一样均匀的帐幔状的极光幔;五是沿磁力线方向的射线状的极光芒。

请回答:

11.本段的说明中心是()

A.有弯扭折皱的飘带状的极光带B.极光千姿百态,绝无雷同

C.将极光按其形态特征分成五种D.有如云朵一般的片朵状的极光片

12.下边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划分极光种类的标准是其形态特征

B.“三是如云朵一般的片朵状的极光片”运用了拟人修辞方法

C.“面纱一样均匀的帐幔状的极光幔”运用了拟人手法

D.“有弯扭折皱的飘带状的极光带”句运用了夸张手法

13.本段文字整体上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A.举例说明B.分类说明C.对比说明D.排比说明

(五).阅读王谷岩《眼睛与仿生学》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跟人和上述各种动物的眼睛不同,另有一类动物的眼睛别具一格。

例如蜻蜓的眼睛,没有人眼的那种眼球,也不能转动,而是靠头部的转动朝向物体的。

它的表面是一层比较硬的半透明角膜,边缘与头部表面融微微一体。

我们用显微镜观察,会惊异地看到,蜻蜓的一只大眼睛竟是由两万多只表面呈六角形的“小眼睛”紧密排列组合而成的。

每只小眼都自成体系,有自己的光学系统和感觉细胞,都能看东西。

虾、蟹、蜂、蚁、蝇等肢节动物的眼睛都是复眼。

复眼构造的精巧,功能的奇异,在()为人眼所不及。

因此复眼已成为人们很感兴趣的研究对象,给了人们种种有益的启示。

请回答:

14.本段中划横线的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

A.举例说明比较说明B.比喻说明比较说明

C.引用说明数据说明D.定义说明诠释说明

15.可以插入文中括号处的语句是()

A.很多方面B.所有方面C.某些方面D.某一方面

16.人对复眼感兴趣的原因是()

A.复眼的构造精巧和功能的奇异能给人们种种有益的启示

B.复眼的构造精巧和功能的奇异让人产生好奇之感

C.复眼功能是人眼所不及的,引起人们的兴趣

D.复眼有自己的光学系统和感觉细胞,引起人的关注

17.王谷岩《眼睛与仿生学》一文的整体上采用的结构方式是()

A.总─分─总B.分─总C.总─分D.“分——总──分”

(六).阅读林希《石缝间的生命》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或者就是一团一团小小的山花,大多又都是那苦苦的蒲公英。

它们的茎叶里涌动着苦味的乳白色的浆汁,它们的根须在春天被人们挖去作野菜。

而石缝间的蒲公英,却远不似田野上的同宗生长得那样茁壮。

它们因山风的凶狂而不能长成高高的躯干,它们因山石的贫瘠而不能拥有众多的叶片,它们的茎显得坚韧而苍老,它们的叶因枯萎而失却光泽;只有它们的根竟似那柔韧而又强固的筋条,似那柔中有刚的藤蔓,深埋在石缝间狭隘的间隙里;它们已经不能再去为人们做佐餐的鲜嫩的野菜,却默默地为攀登山路的人准备了一个可靠的抓手。

生命就是这样地被环境规定着,又被环境改变着,适者生存的规律尽管无情,但一切的适者都是战胜环境的强者,生命现象告诉你,生命就是拼搏。

请回答:

18.对本段的主题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明石缝里的蒲公英没有田野的蒲公英鲜嫩

B.告诉人们生命是宝贵的

C.通过石缝里的蒲公英赞美顽强拼搏的生命

D.生命是不易的,要珍惜已有的生命

19.文中描写了石缝里的蒲公英与田野的蒲公英的不同,所用的表现手法是()

A.铺垫B.暗示C.对比D.象征

20.下列描写中,不属于对石缝里的蒲公英的描写的一项是()

A.因山风的凶狂而不能长成高高的躯干

B.与田野上的同宗生长得同样的茁壮

C.山石的贫瘠而不能拥有众多的叶片

D.它们的茎显得坚韧而苍老,叶因枯萎而失却光泽

21.对“命就是这样地被环境规定着,又被环境改变着”的理解有正确的是()

①环境对于赖以存活的生命来说,有着强大的支配力量,它对于生命是无情的

②凡是能够战胜环境,得以生存的就是强者!

③凡是依赖于一定的环境生存者都无法逃避环境的限制,因而人生是艰难的

④环境对于赖以存活的生命来说,有着强大的支配力量,因而是无法改变的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七).阅读《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

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不仅如此。

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情回答:

22.这两段文字论述了马克思在科学理论方面的丰功伟绩是()

A.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剩余价值的规律

B.总结生产规模化和集约化的规律

C.发现了人类社会本质意义和的特点的规律

D.总结了世界工人运动和无产阶级革命的规律

23.“这里就豁然开朗了”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用“豁然开朗”来表现“剩余价值”理论的真理光辉

B.用“豁然开朗”来表现人们对“剩余价值”的理解

C.用“豁然开朗”来说明“剩余价值”的存在价值

D.用“豁然开朗”来表现人们对“剩余价值”理论的理解情状

24.“不仅如此”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此”代指“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

B.“不仅如此”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

C.“不仅如此”增强了文章内容上的条理性

D.“此”指代的是“剩余价值”的规律

(八).阅读王力《请客》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被请的人有时候也很苦:

明知受人钱财就得与人消灾,但是又没有拒绝的勇气,于是计划“还席”或“回客”。

受了人家的好处,再奉还若干好处给人家,这样就算两相抵消,不再负报答的责任。

其实这样设想是自寻烦恼。

最干脆的办法是既不请人,也不怕被人请。

如果有人抢着代我付车费或会钞,我就一声不响地,让我的青蚨“回龙”。

如果有人请我吃大莱我就两肩承一口,去吃了就走,不耐烦道一声谢,更不理会什么是一饭之恩。

假使人人如此,中国可以归真返璞,社会上可以少了许多虚伪的行为,而政府也不再需要提倡俭约和禁止宴会了。

请回答:

25.本段文字要论证的道理是()

A.请客不是好风气,不值得提倡

B.被请者贪得无厌,受惠不知感谢

C.请客者即使倾家荡产也难得到预期效果

D.摒弃请客的陋习,提倡返璞归真,纯洁灵魂,纯洁社会的主张

26.被请者的“苦”,是因为()

①请客者虚伪和自私,以剩菜剩饭招待客人

②受人钱财要与人消灾

③受人钱财,没勇气拒绝,就得“还席”或“回客”

④受了人家的好处,再奉还若干好处给人家,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27.作者提出对付请客的方法是()

①受了人家的好处,再奉还若干好处给人家

②即便被人请,也决不“还席”、“回客”,

③受人钱财要与人消灾

④不请客,不助长请客的风气

A.①②B.②③④C.②④D.①③④

28.本段论证请客的危害时,论证的角度是()

A.请客者B.被请者C.旁观者D.政府

29.本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A.比喻论证法B.比较论证法C.归纳论证法D.引用论证法

(九).阅读张雨生《虎皮鹦鹉之死》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我佩服过杜甫的高见: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现在仔细一想,对他又有点疑惑。

……“纨绔不饿死”向来就不见得,纨绔子弟要真不饿死,就得有一个过硬条件,那就是他的老子没有罢官,或没有入阴曹。

若失去这个条件,娇养的虎皮鹦鹉们。

一不能自治,坐吃山空;二不能自防,挖墙脚的纷纭而至,很快被囊括一空。

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钟鸣鼎食之家,落得个蓬隔茅椽,绳床瓦灶,贫困潦倒,不足为奇。

老子“威赫赫爵禄高登”,儿女“昏惨惨黄泉路尽”,也是寻常事。

中国人向来只咒骂败家子,其实冤了一半,败家子的习性,十之八九,应该归过于兴家老子的娇养。

请回答:

30.本段议论要说明的道理是()

A.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B.过分娇养子女会获苦果

C.在中国家庭中,败家子是屡见不鲜的

D.在中国家庭中,样成败家子的责任一半是父母的

31.从文中看,这了所说的“纨绔子弟”指的是()

A.好逸恶劳,不学无术,只知享乐的剥削阶级家庭的子弟

B.穿着绢绸裤子、过着骄奢淫逸生活的富贵人家子弟

C.依赖父母,娇生惯养,不能自治自立的官家子弟

D.依仗父母的权势,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为非作歹的官吏子弟

32.本段议论所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A.例证法B.引证法C.类比反证法D.演绎法

33.作者认为“纨绔多饿死”的原因是()

①不能自重,游山玩水,胸无大志

②不能自治,坐吃山空

③不能自爱,自私狭隘

④不能自防,挖墙脚的纷纭而至,很快被囊括一空

A.②④B.①③C.①②④D.②③④

(十).阅读孙犁《荷花淀》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很晚丈夫才回来了。

这年轻人不过二十五六岁,头戴一顶大草帽,上身穿一件洁白的小褂,黑单裤卷过了膝盖,光着脚。

他叫水生,小苇庄的游击组长,党的负责人。

今天领着游击组到区上开会去来。

女人抬头笑着问:

“今天怎么回来的这么晚?

”站起来要去端饭。

水生坐在台阶上说:

“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

”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

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胀,说话也有些气喘。

她问:

“他们几个哩?

”水生说:

“还在区上。

爹哩?

女人说:

“睡了。

“小华哩?

“和他爷爷去收了半天虾篓,早就睡了。

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

水生笑了一下。

女人看出他笑的不像平常。

“怎么了,你?

”水生小声说:

“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水生说:

“今天县委召集我们开会。

假若敌人再在同口安上据点,那和端村就成了一条线,淀里的斗争形势就变了。

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

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

女人低着头说:

“你总是很积极的。

”水生说:

“我是村里的游击组长,是干部,自然要站在头里,他们几个也报了名。

他们不敢回来,怕家里的人拖尾巴。

公推我代表,回来和家里人们说一说。

他们全觉得你还开明一些。

女人没有说话。

过了一会,她才说:

“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水生指着父亲的小房叫她小声一些。

说:

“家里,自然有别人照顾。

可是咱的庄子小,这一次参军的就有七个。

庄上青年人少了,也不能全靠别人,家里的事,你就多做些,爹老了,小华还不顶事。

女人鼻子里有些酸,但她并没有哭。

只说:

“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

请回答:

34.对文中“夫妻对话”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

”───表现水生嫂对丈夫的忧虑和关切之情

B.“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

”--表现了水生对的妻子的问话的不厌烦

C.“她们几个呢?

”───水生答非所问,故意岔开话题,

D.“怎么了,你?

”───水生对妻子的问话用“还在区上”虚晃一枪,又岔开了话题

35.水生嫂听说丈夫明天“就到大部队上去了”的话所体现出来的复杂心情有()

①对丈夫的不理解②对家庭重担的忧虑

③对亲人远别的依依惜别之情④对丈夫的埋怨

A.①③④B.②④⑤C.①②③D.②③④

36.“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这话表现水生嫂()

A.考虑问题很实在的真实心理B.不愿丈夫上前线的自私心理

C.表面支持丈夫而实际不愿意的痛苦心理D.既支持丈夫又感家事为难的矛盾心理

37.“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这话表现水生嫂()

A.顾大局,明大义的崇高品质B.体贴、温柔、机敏的性格

C.善察言观色、机敏稳重的个性特征D.爱丈夫、爱家庭、爱孩子的善良性情

38.这一文段体现了水生和水生嫂的共同思想品格是()

A.爱家爱孩子以家庭为中心B.爱祖国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

C.爱老人爱村庄以家乡为中心D.爱自然以生活为重

(十一).阅读毛泽东词《沁园春·长沙》,回答文后问题: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请回答:

39.词上片的抒情方法是()

A.借景抒情B.叙事抒情C.典故抒情D.人物举止抒情

40.作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