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练习含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801636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5.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练习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练习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练习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练习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练习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练习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练习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练习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练习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练习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练习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练习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练习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练习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练习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练习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练习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练习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练习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练习含答案.docx

《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练习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练习含答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练习含答案.docx

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练习含答案

 

说明文知识点

1、定义:

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对事物和事理进行解说和阐释的一种文体。

2、分类:

事物性说明文:

对事物的形状、性质、方位、构造、类别、功能等进行说明的文章。

事理性说明文:

对事物的概念、原理、成因、规律、联系等进行说明的文章。

3、说明对象及特征:

根据说明文的分类把握说明对象:

事物性说明文,主要看文章标题,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说明对象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

事理性说明文:

要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形成一个对象加内容的短语“介绍了……的……”来表述,这样就要求我们把握事物的特征---说明的要点。

4、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

介绍实体事物的建造过程、产品的生产过程、事物的发展演变过程(强调“过程”)。

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

空间顺序:

介绍建筑的构造、实体事物的形状。

如《雄伟的人民会堂》、《核舟记》。

逻辑顺序:

介绍事物的性质、原理、功用和解释事理本质的。

如《中国石拱桥》。

注意事项:

局部理解,整体把握,答题时看要求(因为有些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说明顺序)。

5、说明文结构:

整体结构:

引出说明对象(引说部分)——阐释说明对象(主题部分)——总结说明对象(收尾部分)。

(作为题型,往往是针对主题部分出题)主题部分的结构(层次关系):

并列式——各层之间是并列的;连贯式——各层之间按事物发展安排层次的,前后相承;递进式——各层之间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总分式——总括,分述,总结。

具体分为:

总分、分总、总分总。

6、说明方法及作用:

A、下定义:

把握:

“XX叫什么”或“XX是什么”的判断句。

作用:

准确、简明地说明了()的()特征。

(括号内要结合文本填写)

B、举例子:

把握:

往往用“比如”,“例如”,“如”等。

作用:

具体有力地说明了()的()的特征。

C、列数字:

作用:

准确具体地说明了()的()的特征。

(注意“列”字的书写;表示某个年份的,不是列数字。

D、打比方:

把握:

从修辞角度看,是比喻的修辞方法。

作用:

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的()的特征。

E、作比较:

把握:

有明显比较的双方;标志性的词语是“比XX”、“与XX相比”等。

作用:

突出了()的()的特征。

F、分类别:

把握:

多有“按照XX分为XX”表述(分类一定要有分类的标准)。

作用:

条理清晰地说明了()的()的特征。

G、摹状貌:

把握:

是表达方式中的描写。

作用:

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的()特征。

H、列图表:

把握:

示意图、表格、插图

作用:

直观形象地说明了()的()的特征。

I、做诠释:

作用:

通俗易懂地说明了()的()的特征。

J、作引用:

把握:

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语。

作用:

更有力地说明了()的()的特征。

小结:

说明方法的作用概括为:

()地说明了()的()的特征。

强调:

要结合文本答题。

7、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准确、严密、科学。

围绕修饰、限制性词语的作用出题。

题型:

A、加点词有何作用?

答题方法:

该词表……该句的意思是……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严密性。

B、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

并说明理由。

答题方法:

(1)不可以。

(2)理由:

该词表……,原词的意思或内容+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换了后有何改变,不符合实际+原词的运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严密性。

C、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答题方法:

(1)不能删去。

(2)该词……意识,表……,若删去,原来……意思就变成了……意思,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严密性。

常见词语:

大约、左右、可能、几乎----表估计

很、十分、非常、急剧----表程度

之一、以上、大部分----表范围

大量、少数、许多----表数量

在当时、日前、今后----表时间

经常、往往、有时、常常、时常----表频率

据透露、据记载、据说----表来源

8、归纳说明文的中心意思。

答题方法:

本文介绍了……,说明了……,赞美了……,体现了……,展示了……。

9、说明文开头的作用:

引出说明对象;

引出说明的内容;

提出说明的问题;

(引用警句、名言、诗句或俗语、谚语等,)吸引读者,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10、说明文结尾的作用:

总结全文;

提出一些希望、展望、预测等;

与开头呼应;

深化中心。

11、说明文标题的作用:

事物性说明文:

揭示说明对象或揭示说明对象的特征;

事理性说明文:

概括文章的说明内容;

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12、说明语句、段落的作用:

(1)结构方面:

承接上文、引起下文、承上启下,有时在文章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或说明事理的作用。

(2)内容方面:

总领全段(全文)、总结全段(全文)。

(3)主题方面:

揭示(点明、深化、升华、突出)主题(中心),卒章显志、画龙点睛。

 

说明文试题精编

(一)

①速冻食品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它的出现解决了食物的保鲜问题,它以与新鲜食物相差无几的营养和口感走进了千家万户。

②通常人们把没有经过加工和未做过储存处理的食物都叫做新鲜食物,但是收割或者宰杀时闻比较长的“新鲜食物”,在营养和安全方面都会变差。

因为在后续的保存过程中,植物体内的生化反应还会继续进行,缺少了水和养分的供给,这些生化反应的结果往往会使食物腐败;对于肉类来说,它们特有的香味物质不很稳定,容易挥发或者氧化。

更严重的是,在这一过程中,食物很容易成为致病细菌生长的“乐园”。

③怎样才能控制这些生化反应和细菌生长呢?

人们想到了低温保存。

④把食物体存在低温下,上述的反应就会减慢,细菌的生长也会变缓。

但是在一般的低温(比如冰箱的“保鲜”温度4℃)下,这些反应和细菌的生长并不能停止。

在冷冻的温度(比如冰箱的“冷冻”温度-l8℃至-20℃)下,这些反应就基本停止了,细菌也不会生长。

从理论上说,食物在这样的温度下可以长期保存,这样我们就得到了冷冻食品。

⑤后来人们发现冷冻食品的口感不太好。

实验表明,在一般的冷冻过程中,温度是慢慢降到0℃的,食物中会出现一部分水的“晶核”,随着温度继续降低,“晶核”逐新增大,因为冰的密度比水小,所以这样的”冰晶”可能会破坏食物的细胞结构,从而导致食物的口感变差。

⑥于是速冻食品应运而生。

速冻的过程比较独特。

在这一过程中,食物的温度快速降低,远远低于水的凝固点。

由于降温速度很快,水在零度的时候并没有结冰,从而出现了一种被称为”过冷”的状态。

等到温度远远低于零度的时候,大量的水同时结冰,这样形成的冰没有”冰晶”,对细胞的破坏比较小,从而可以保持食物速冻前的状态,真正达到保鲜的目的。

⑦不过,速冻保存只是基本停止了食物中的生化反应和细菌生长,并不能杀死其中的细菌。

食物一解冻,细菌就会恢复生长,如果把食物反复解冻,就会积累越来越多的细菌。

另外,解冻之后再将其冻回去,就不再是速冻食品了,口感会受到比较大的影响。

⑧速冻食品是“冻透”的,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从外到内完全解冻。

应该如何解冻呢?

常用的方法有三种。

一是用凉水。

如果用很热的水,会过度加热食物的外层;温水则会使食物成为细菌生长的温床。

二是用冰箱,把食物放在冰箱的保鲜层中,在保鲜的温度下,既能慢慢解冻,又能大大减缓细菌的生长速度。

还可以使用微波炉,因为微波炉的加热方式跟传统的加热方式不同,能快速有效的解冻。

⑨总的来说,新鲜食物是我们最好的选择。

如果食物不得不经过一段时间的周转才能到我们手里,那么相对于存放了好多天的“未冰冻”和“一般冰冻”的食物,速冻食品是更好选择,它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新鲜食物的营养和口感,而且更加安全。

1、给本文拟写一个能显示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标题。

(3分)

2、第⑧段主要运用了哪一种说明方法?

请结合文意分析其作用。

(3分)

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

为什么?

(3分)

这样的“冰晶”可能会破坏食物的细胞结构。

4、根据第⑦段内容,写出下面说法的依据。

(3分)

买来的速冻食品最好是吃多少解冻多少,一旦解冻就最好不要再冻回去了。

(二)

《自给自足的人体生物能发电》

①随着煤炭、石油等资源日趋枯竭,环境恶化日趋严重,一些科学家为了开发更多的新能源,已把研究课题转向人类自身的生物能这一领域,利用人体生物能发电现已初见成效。

②人体中存在着一些化学物质,它们之间在发生反应时会产生化学能量。

像新陈代谢过程中,葡萄糖和氧分子的反应就有能量释放出来若稍加利用,这种能量就可以转化为电能根据这一原理,科学家开始了人体生物电池的研究。

③据专家介绍,人体生物电池的电极是由两根长2厘米、直径约1/7000纳米的碳纤维制成,在每根碳纤维的外层还涂有一种聚合物,此外还有一种作为催化剂的葡萄糖氧化酶聚合物的作用是将碳纤维与葡萄糖氧化酶连接成一个电路,而葡萄糖氧化酶则是用来加速葡萄糖与氧分子的化学反应。

这种人体生物电池在37℃、pH为7.2的环境下工作,这很接近人体血液的温度和酸碱度它产生的动力可以驱动一个监控糖尿病的小型传感器。

④人体生物能发电还有其它形式。

当一个人坐着或站立时,就会持续产生重力势能。

此时,若能采用特制的重力转换器就能将这种能转换成电能。

美国有一家公司将发电装置埋在行人拥挤的公共场所,外面是一排踏板。

当行人从板上走过时,体重压在板上,使与踏板相连的摇杆向另一个方向运动,从而带动中心轴旋转,使与之相连的发电机启动。

⑤除此以外,人体生物能中的热能也可被利用。

人每天都要散发大量的热能,而且是通过辐射传播出去。

一般一个50千克重的成年人一昼夜所散发的热量约为2500千卡利用人体的热能制成的温差电池,可以将人体的热能转换成电能。

这种温差电池做得很精致,只要放在衣服口袋里就能工作。

它可以起到电源的作用,给助听器、袖珍电视机、微型发电机等供电,可谓是自己发电自己使用。

⑥人体能源可以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没有污染如此神奇的能源是我们每个人都具有的,充分利用它,便会为我们的社会节约更多的能源,希望这种新型的能源会越来越多地造福于人类。

1、选文介绍了哪几种利用人体生物能发电的形式?

(3分)

答:

2、研制人体生物电池依据的科学原理是什么?

(3分)

答:

3、选文第③段加点字“约”有什么作用?

(3分)

答:

4、选文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3分)

答:

5、请从“节约能源”的角度,拟一则富有文采的宣传用语。

(2分)

(三)

《钧瓷》

⑴中国是瓷器的故乡,而河南是瓷器的原生地。

产于禹州的钧瓷以其品种繁多、造型独特、色彩瑰丽而名闻天下,自古以来,就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说法。

⑵与江西景德镇、广东佛山所产名瓷相比,钧瓷最大的特色就是“窑变”。

别的瓷,描云是云,画竹是竹。

而钧瓷不然,你想让它是什么,它 a ;你不想让它是什么,它 b 。

钧瓷烧制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釉料的配方不同,所用燃料不同,窑内温度不同,窑炉结构、烧制程度不同,都会造成千差万别的结果。

有美艳绝伦的,也有根本不成器的。

即便同用一种釉,同装一个窑,同烧一种燃料,同样三天出窑,烧出来的钧瓷也是境界各异。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这些色彩构成了绚丽多彩的世界。

钧瓷周身还往往会布满珍珠点、兔丝纹、鱼子纹、蟹爪纹或蚯蚓走泥纹等各不相同的窑变流纹。

甲有的像春花烂漫,有的像冬雪裹枝,有的像高山流瀑,有的像繁星满天……这种流纹的变化是无法事先设计的,所以有“钧瓷无对,窑变无双”之说。

古人曾用“夕阳紫翠忽成岚”来形容钧瓷釉色灵活、变化多端之美。

一个小小的钧瓷窑,简直能烧出缤纷天下。

⑶钧瓷还有一个神奇之处是“开片”。

出窑时,钧瓷会响起一种“噼噼啪啪”的声音。

之后,这种声音渐渐趋缓,一般来说,可以断断续续地响几十年。

伴着响声,钧瓷釉层下会出现纵横交错的冰裂纹路,而表面却依旧光洁如镜。

这就是钧瓷的“开片”。

⑷在宋代,钧瓷盛极一时,宋徽宗时,钧瓷艺术几乎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

“靖康之变”后,酷爱钧瓷的宋徽宗成为金人的阶下囚。

其后改朝换代,时势迭变,钧瓷渐呈式微之势,几欲失传。

⑸国运兴,陶瓷盛。

最近几年,钧瓷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尤其是以液化气为燃料的气烧窑投入使用后,不仅大大降低了烧制的劳动强度,就连“窑变”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十窑九不成”成了历史。

⑹但是,这种发展也带来了一个问题:

“窑变”的不确定性,恰恰是钧瓷有别于其他类瓷器的地方,也是钧瓷之所以珍贵的地方。

现在,乙由于“窑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所以钧瓷的产量迅猛增长。

在神垕(hòu地名,在河南禹州),十块八块钱就能买到一件钧瓷。

昔日的皇家宝物,如今满街都是。

对于这种变化,有人认为,“窑变”的可控性毁了钧瓷,使得钧瓷身价大降,把高雅的艺术品变成了大路货;另一种看法却认为,让昔日的皇家珍品走进寻常百姓家,在普通大众中普及钧瓷,正表明时代的进步,也是钧瓷的幸事,况且,钧瓷的大众化与少量高档钧瓷艺术品的存在并不矛盾。

⑺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河南省人民政府向香港特区政府赠送的礼品就是一对钧瓷“豫象送宝”,这对钧瓷巨制总高1.997米,意寓“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这一永载史册的重要时刻。

禹州人说,宋代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所以当时钧瓷鼎盛。

现在国家空前兴旺,人民安居乐业,钧瓷再度辉煌已经为期不远。

1、第⑴段引用“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件”意在说明什么?

从全文看,钧瓷与其他瓷器相比最突出的两个特点是什么?

(2分)

2、根据上下文推断,在第⑵段a、b两处写上恰当的语句。

(2分)

a:

 b:

3、钧窑“窑变”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分)

4、请从第⑵段、第⑹段画横线的甲、乙两处句子中任选一处,对其语言特点作具体分析。

(3分)

5、烧制技术的改进给钧瓷带来的变化有喜有忧,可见技术进步可能是把“双刃剑”。

请再举一个类似的例子,说说它带来的喜与忧。

(3分)

(四)

《漫谈食用胶》

①近日,有关老酸奶、果冻等“可能添加工业明胶”的新闻甚嚣尘上,让人们对陌生的“明胶”产生恐慌。

此前,关于有些拉面、米线等添加“食用胶”使面条筋道的报道,也曾拨动过公众对于“食品添加剂”敏感的神经。

如果确实在食物中添加了“工业明胶”,那对身体恐怕是有害的,而真正的“食用胶”,对健康基本不会造成任何威胁。

②所谓的“食用胶”,一般翻译成“水胶体”,是一大类食品原料。

常用的水胶体,其实都是“天然产物”。

比如琼脂和卡拉胶,是海藻的提取物。

明胶,是从动物的皮或者骨头水解熬制而来。

食用胶中比较“高级”的果胶,主要来源是橘子皮和苹果榨汁后的残渣。

还有一些食用胶是来自于植物的种子,比如阿拉伯胶、瓜尔豆胶、槐豆胶,都是从相应植物的种子中提取而来的。

还有一些水胶体由微生物发酵得到,比如黄原胶。

多数的水胶体是直接的提取物,只有很少数经过一定的加工,比如羧甲基纤维素(CMC),它是从植物中提取的,又通过化学反应在分子中的某些位置加上了“羧甲基”,虽然它也可以称为“化学产品”,不过其安全性已经经过了广泛检验,并没有发现对健康有什么危害。

③常见的食用胶多数是碳水化合物,从分子结构上来看,它们跟淀粉很类似,都是由小分子的糖(称为“单糖”)互相连接而成的高分子聚合物,叫做“多糖”或者“多聚糖”。

淀粉是最常见的多糖,是由葡萄糖连接而成的,而组成其他多糖的除了葡萄糖,还有果糖、半乳糖等等。

不同的单糖和不同的连接方式,造就了各种各样特性不同的多糖。

也有一些食用胶是蛋白质,常见的就是明胶。

④一般而言,食用胶在食物中的使用量不大,起到的作用主要有增稠、成胶、改善食物成分特性等。

有一些食用胶只需要很少一点,就可以大大增加水的黏度,比如黄原胶。

还有的食用胶在常温下不溶于水,在高温下溶解之后,降低温度就变成了固体,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成胶”了,明胶就是典型的例子。

在不同的酸碱条件下,它们还可能和食物中的其他成分比如蛋白质、淀粉等发生连接,从而改善其他食物成分的特性,产生更加丰富多样的食品。

比如许多蛋白质在酸性条件下不溶解,而很多人又喜欢酸性饮料的口味,加入适当的果胶,让果胶和蛋白质连接,就可能使蛋白质在酸性条件下溶解,从而获得清澈透明的酸性饮料。

在面条中加入适当的食用胶,也可能使得面条更加筋道,这也是一种改善。

此外,还有一些食用胶,本身也被当做膳食纤维,比如果胶、瓜尔豆胶、琼脂等。

膳食纤维能够提供饱足感但是不产生热量,对于减肥有帮助。

不溶性的膳食纤维有助通便,而可溶性的膳食纤维(比如果胶)到达大肠之后能被那里的细菌分解,产生一些有助健康的小分子物质。

⑤除了淀粉,其他的食用胶是作为食品添加剂管理的。

这些水胶体除了可以用于食品,还可以用于其他工业产品。

作为工业原料,其生产过程的控制和要求就不像食品原料那么严。

所以,工业级的水胶体会比食品级的要便宜。

这就造成了不法商贩使用工业级原料代替食品原料的可能。

而工业级原料,就可能存在有害杂质。

就像任何的食品添加剂一样,合法生产规范使用的食用胶没有问题,但是食品安全的保障需要进行严格监管。

公众和媒体,应该关注的是这些添加剂的使用是否合法,而不是仅仅因为陌生就产生恐慌。

1、根据第②段内容,填写下表。

(3分)

食用胶

(水胶体)

加工方式

名称

原料来源

直接提取

琼脂和卡拉胶

海藻

(2)

动物的皮或者骨头

果胶

(3)

阿拉伯胶、瓜尔豆胶、槐豆胶

植物的种子

黄原胶

由微生物发酵

(1)

羧甲基纤维素

植物

2、本文第④段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3分)

3、第⑤段中加点的“可能”如果删掉,表达效果有什么变化?

(2分)

4、下列对本文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第①段从老酸奶、果冻等“可能添加‘工业明胶’”的新闻说起,既引出说明对象,又能引发读者的关注。

B.常见的食用胶多数是碳水化合物,比如淀粉;也有一些食用胶是蛋白质,比如明胶。

C.食用胶在食物中的使用量都不大,起到的作用就是增稠、成胶、改善食物成分特性。

D.真正的食用胶,对健康基本不会造成任何威胁,如果在食物中添加了“工业明胶”,那对身体恐怕是有害的。

5、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如何才能做到合法生产、规范使用食用胶。

(3分)

(五)

《祸从天降,谁为真凶》

①2010年8月7日,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甘肃省舟曲县,昔日秀美的山中小城顿时满目疮痍,许多同胞不幸罹难。

罪魁祸首,就是泥石流。

那么,泥石流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呢?

②泥石流是暴雨、洪水将含有沙石且松软的土质山体经饱和稀释后形成的洪流。

相对于普通洪水,泥石流含有大量泥沙石等固体碎屑物,最高体积含量可达80%,因而具有更大的破坏力。

它往往发生在山区等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

③舟曲县城所在的白龙江地区地势起伏较大,山谷地势高差达1000-2000米,而且舟曲正好处于两山之间的峡谷地带,这给泥石流汇集和流动形成了天然的地理条件。

舟曲位于龙门山地震活动带北缘,又临近天水地震活动带。

由于历史上的几次大地震,舟曲附近的地质构造岩性松软、破碎,风化程度严重,堆积物很多。

此外,灾害发生之前持续的干旱造成附近山体干缩,加大了岩石间、山体间的缝隙,使原本已十分松散的岩体、山体互相之间更加没有黏性。

  ④这些地质条件给舟曲埋下了安全隐患,但如果没有力量去推动这些松散物质的话,泥石流依然不会发生。

暴雨就是推动泥石流的“手”。

⑤处于黄土高坡上的舟曲县原本是一个干旱的地区,多年的平均年降水量不到200毫米。

有历史记载的暴雨近百年来只发生过2次,分别是1973年7月12日的57.2毫米暴雨和1994年8月8日的63.3毫米暴雨。

舟曲泥石流暴发当晚,该地区在短短40分钟内突降97毫米的大暴雨。

大量的水浸透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

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形成了泥石流。

作为生命之源的水成了这场灾难的导火索和帮凶。

⑥如果说强降雨是“导火索”的话,山体风化、水土流失则是“火药”,而人类活动担当了“催化剂”的角色。

⑦20世纪50年代,舟曲县森林覆盖面大,生态环境平衡,有“陇上江南”之称。

然而之后的半个多世纪,舟曲的森林覆盖率从67%锐减到20%。

森林的过度砍伐导致舟曲水土流失严重,山体风化,土地裸露,一旦遇到狂风暴雨,泥石流就容易形成并沿着山谷倾泻而下。

另外,近10年来,舟曲县获批的大小水电站有55座。

修建水电站要炸山辟地,会令岩体变得松动,植被遭到破坏,制造了大量的松散物质。

更有甚者,舟曲矿产资源丰富,开矿遗留的废弃土石处理不当,使松散碎屑物质量大增。

这样,在自然状态下需数十、数百乃至上千年才能聚集起来的松散碎屑物质量,现在几年内便达到了。

桶里装满了“火药”,自然一点就炸。

⑧由此可见,舟曲泥石流的形成不完全是因为天灾,人为因素也促进了泥石流的发生发展,扩大了它的规模,加重了危害程度。

在经济发展中应该重视环保,只有真正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才能避免悲剧重演。

1.请简要概括舟曲泥石流形成的原因。

(3分)

(1)

(2)

(3)

2.第⑦段中划线句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3分)

3.第②段“它往往发生在山区等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一句中,加点的“往往”一词不能删掉的理由是什么?

(2分)

4.第⑥段文字,在结构上起着的作用,在语言上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2分)

5.为了避免悲剧重演,结合你所掌握的知识对泥石流易发生山区的居民提出两条预防泥石流的建议。

(2分)

(六)

《中国的龙》

许进雄

①在十二生肖中,龙是最受人们称崇的。

它的形象虽然有些凶恶,却被中国人选为吉祥及高贵的象征,广受欢迎。

不像西欧中世纪的文学艺术,把吐火焰的龙看成恶势力的象征。

龙与中国文化圈的关系非常密切,常被用以代表中国。

②龙是十二生肖中唯一不存在的动物,但它应是源于人们见过的存在的动物。

因其罕见,形象才慢慢起变化,后又被神化,才脱离实际,成为虚构的动物。

【A】河南濮阳几个6000多年前的墓葬,发现有用蚌壳在尸体旁边排列的龙的图案,寓有宗教信仰的作用。

其形象颇为写实,有窄长的嘴,长身,短腿,粗长尾巴,但无犄角。

【B】发展至商代的甲骨文,龙字已是个头有角冠、上颌长、下颌短而下曲,身子蜷曲的动物形。

从流传的文物看,龙早期的形象较写实,后来为了夸张其神奇,就选择九种不同动物的特征加以修饰:

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当然就不可能在现实的世界找到它的形象。

③龙是古代的图腾①,图腾大多是自然界实有其物的。

春秋时代的铜器铭文有过龙的记载。

西周早期的《周易》,把龙描写成能潜藏于深渊,飞跃于天空,相斗于地面,流出的血是玄黄的颜色。

《左传》记载公元前523年,郑国遭受大水时,有龙相斗于城门外的洧②渊;还记载龙有黄河龙及汉水龙的不同种类,还有人能豢养它们。

从这些描写及遗留的图形,可知龙原是种两栖类爬虫动物的总称,能生息于陆地及水中,有些还能跳跃甚高,像是能飞翔的样子。

④至于认为龙能飞翔和致雨,可能和栖息于长江两岸的扬子鳄的生活习性有关。

龙的特征,脸部粗糙不平,嘴窄扁而长,且有利齿。

在中国地区,除鳄鱼以外,这些特征是他种动物所无的异征。

扬子鳄除了没有角外,身躯、面容酷似龙,可能就是龙形象的取材。

何况远古的龙是无角的。

扬子鳄每在雷雨之前出现,有秋天隐匿、春天复醒的冬眠习惯。

古人每见扬子鳄与雷雨同时出现,雨下自空中,因此想象它能飞翔。

⑤人们认为龙有致雨的神力,起码可以追溯到商代。

有甲骨贞③辞作“其作龙于凡田,又雨?

”是有关卜问建造土龙以祈雨的仪式。

西汉的董仲舒于《春秋繁露》中,详载建造土龙以祈雨时,如何依五行学说的原则,在不同的季节,建造不同数量、不同大小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