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面对面采访技巧实用word文档 17页.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802041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6.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荐面对面采访技巧实用word文档 17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推荐面对面采访技巧实用word文档 17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推荐面对面采访技巧实用word文档 17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推荐面对面采访技巧实用word文档 17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推荐面对面采访技巧实用word文档 17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推荐面对面采访技巧实用word文档 17页.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推荐面对面采访技巧实用word文档 17页.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推荐面对面采访技巧实用word文档 17页.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推荐面对面采访技巧实用word文档 17页.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推荐面对面采访技巧实用word文档 17页.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推荐面对面采访技巧实用word文档 17页.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推荐面对面采访技巧实用word文档 17页.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推荐面对面采访技巧实用word文档 17页.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推荐面对面采访技巧实用word文档 17页.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推荐面对面采访技巧实用word文档 17页.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推荐面对面采访技巧实用word文档 17页.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推荐面对面采访技巧实用word文档 17页.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推荐面对面采访技巧实用word文档 17页.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推荐面对面采访技巧实用word文档 17页.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推荐面对面采访技巧实用word文档 17页.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推荐面对面采访技巧实用word文档 17页.docx

《推荐面对面采访技巧实用word文档 17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荐面对面采访技巧实用word文档 17页.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推荐面对面采访技巧实用word文档 17页.docx

推荐面对面采访技巧实用word文档17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面对面采访技巧

篇一:

采访的一般程式与技巧

采访的一般程式与技巧

□翟河贵

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必经程序和重要环节,是写作前为搜集素材而进行的调研活动;它是新闻写作的前提和基础,是记者必备的基本功。

美国著名新闻记者杰克·海顿在《怎样当好新闻记者》中说:

“新闻事业是一个跟人打交道的行业。

大约有95%的新闻是部分或全部以访问——也就是向人提出问题——为基础写成的。

”可以这样说,没有采访就没有新闻。

新闻界流行着“七分采,三分写”的行话,实质上是新闻写作诀窍的经验总结。

西方新闻界普遍认为:

一流的采访者必定是一流的撰稿人。

可以说,在整个新闻生产的链条中,采访是最生动精彩,最引人入胜,是最具有挑战性的一环,也是作品成育的先天摇篮。

一、采访准备

采访,在某种程度上说,是采访者能力与智力的展示与亮相,也是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智慧的对垒与较量,是一场放射智慧火花的碰撞,也是一场战局未卜的艰难鏖战。

毛泽东说过,“不打无把握之仗”和“初战必胜”。

兵家有言,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成功的采访,在访前必得作好充分的准备。

准备,有常态准备和特别准备两种。

常态准备,指的是记者、通讯员的日常学习与知识积累,养成与具备了应对大多情况与大多环境的能力。

一般而言,记者大多为立体战将,笔触大千,无所不及,面对宇宙天文地理,也面对世间三教九流,林林总总,都得涉猎,不求精通如行家,但求闻知一二三。

特别准备,指的是针对即将进行的采访而作的相关准备。

其大致是:

A、主题准备。

通常,采访之先已对采访对象有了个初粗印象,为何采访、采访何事、采访目的,在心中已有轮廓,并先入为主地形成了某个主题。

当然,也有并未形成主题而事先一无所知的采访,即无主题无目的采访,像一只游动的饿狼在漫无目标的寻找猎物。

比如,我写警察破案的几篇稿件,就是随机采访的,通讯《药房鬼影的末日》发在《人民公安报》上,通讯《恢恢法网》发在《贵州公安报》上。

如果事先有了主题,就一定要围绕主题进行相关的资料准备,尽可能熟悉采访对象,通过查阅与搜集,占有尽可能多的信息量,由此形成采访提纲和问话提纲,做到有的放矢。

没有准备的仓促上阵,结果只能是一败涂地。

有位写家说了这样一件事:

他在香港铜锣湾采访刘德华时,一内地女记者喋喋不休地问刘德华:

“请问你是哪里人?

什么时候从艺的?

你有多高?

多大?

你拍的第一部戏是什

么?

?

”结果刘德华冷冷地看了她一眼,回答说:

“你去查查资料吧。

”而笔者因事先准备充分,开口便引起了对方的注意:

“我很喜欢你在《神雕侠侣》中的表演,你和小龙女陈玉莲的表演真是金童玉女、珠连璧合、天生一对!

我们私下感叹:

唉,现实中你们怎么没有在一起啊?

?

”结果,暗恋陈玉莲的刘德华一听就脸红过耳,摇头笑着直说:

“没缘分啦,没缘分啦。

”采访成功!

他说:

采访准备很重要,试想,如果事先不去搜索当事人的背景资料,不去了解了解什么叫围棋的大飞、引征、打劫、双活?

?

你怎么去采访聂卫平?

当他神采飞扬地给你讲述他的得意之战时,你怎么可能不听得一头雾水!

B、工具准备。

主要是笔纸、相机和录音设备等。

记者采访不带笔纸,好比战士作战不带刀枪。

我亲眼见有的电视新闻记者不带笔纸,仅仅用手机作为录音工具。

姑且不说这记者是一个不称职的记者,但至少不是一个很敬业或有出息有成就的记者。

笔记,通常是重点要点,显眼醒目,而重听录音,则得全部原原本本再来一遍,费时费力。

C、形象准备。

是对记者或通讯员的外在形象与衣着装束而言,得体的衣着形象和谈吐举止,会拉近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的距离,否则,产生距离。

被誉为“世界第一女记者”的意大利名记奥莉娅娜·法拉奇,在采访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时,就穿上了伊斯兰妇女的披风。

再如,有位电视女记者前往采访一位学者,

因为妆扮装束过于艳丽显得轻佻而受到冷遇。

D、接触准备。

与受访者进行联系,预约采访的时间、地点、访谈的内容与形式,先期沟通,便于采访时尽快与顺利地进入预期设想。

二、采访形式

无论是预约采访还是随机采访,都是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的交际与交流,从而达到信息沟通的目的。

这种交流与沟通的形式,有如下几种:

1、正面采访

采访者与被采访者面对面直接交谈,这是采访中最常见、最普遍也最大量的采访形式。

特点是:

信息交流零距离、没有中间环节、情感情绪直观直觉,直接获取第一手原始资料。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可能采用正面采访的形式。

2、侧面采访

采访者因某种原因不能直接从所设想的被采访者处获得相关信息,而是通过采访第三人获得。

这虽然也是一种有效途径,但毕竟转了一个弯,其信息的真实程度和细节,有可能打了折扣,同时,有的信息从第三人处是无法获得的。

3、个体与群体

根据主题与实际需要,有选择性地进行单个访谈或集体座谈。

4、不见面采访

因条件所限或因采访对象自身的原因,有时是不能当面进行采访的,可采用书信、电话、短信或网聊的形式进行。

如果仅是事实核实性采访,事情缘由与经过并不复杂的采访,一般是可以采用电话采访的。

如果事情相对复杂且容量又较庞大,而时间要求也较宽泛,则适宜于书信与电话相接合的采访。

三、采访技巧

采访是一门语言交谈艺术。

这门艺术,并不是每个人天生具备,而是在后天学习中摸索与掌握其技巧才练就而成。

采访技巧,说白了就是记者在采访中

娴熟地运用巧妙而灵活的访问方法而获得所需信息的技能。

采访技巧和新闻敏感性一样,都是新闻工作者应该具备的一种专业素质。

这种技能,是记者采集真实素材、打开真相之门的一把钥匙,也是让新闻作品获得成功的基本条件。

1、平等人格

采访者与受访者,都拥有平等的人格。

在记者的眼里和心里,应该只有新闻题材的大小,而不应有被采访者身份的高低贵贱,因此,在采访中无论是面对政府高官、公司老总、还是街头小贩、工地农民工,都应一张脸孔,一副心肠。

采访政要阔佬,不低声下气,不唯唯诺诺。

采访小贩民工,不趾高气扬,不粗言糙语。

采访中,既要热诚大方,又要谦逊和蔼;问话得当,举止得体,不卑不亢,仪容磊落。

正如我国著名报人、《京报》创办者邵飘萍所说“谦恭不流于谄媚,庄严不流于傲慢。

记者不是高官与大款的奴婢。

有“国际政治采访之母”美誉的法拉奇采访卡扎菲,卡扎菲让她等了两个小时,为了报这怠慢之仇,她朝他的新闻秘书头上猛投去一本书。

我们不提倡这种过激的冲动行为,但至少提倡双方不论地位怎样悬殊,在人格上大家是平等的,应互相尊重。

记者既不是权力与金钱的奴婢,也不是它的形象代言人。

2、现场操控

采访现场,无论规模大小,也无论对象身价尊卑,都是一个特殊的社会交际平台,也正如一幕正在上演精彩戏剧的舞台,所有人都是演员,而作为采访者的记者不但是演员,同时还是这出戏剧的导演;戏的质量好坏和成功与否,导演是主要的决定因素。

采访开始时的气氛调节,是否存在僵局和尴尬,是否尽快找到共同兴趣的兴奋点,是否因文化、阅历、身份的不同而话不投机,是否各有心思而互执芥蒂?

尤其是初次相见的陌生人,不要急于进入情景,要千方百计先套套近乎,转弯磨角地拉近关系,从生人变熟人,俗话说,人熟好办事,熟人话更多,从而更好地调适出轻松、和谐、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氛围。

美国著名记者、作家约翰·根室说:

“目的在于使被采访人轻松自如,让他真正的说,而不仅仅是

答”。

小品《昨天·今天·明天》,就能给我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崔永元面对紧张的二位老人,就机巧地调适了现场气氛,成功地实现了采访目的。

进入采访过程中,要及时观察受访者的表情与情绪变化,引导其向预先设计的方向发展。

根据受访者感受,适时与恰当地使用照相和录音器材。

用笔记录,是记者应有的良好养成,一方面能及时将最重要的东西记下来,另一方面还是对受访者的尊重。

不作记录固然不行,但只顾埋头记录而忽略了与受访者的目光与情绪交流,同样不行。

在听谈中,要不时地用简短的语言对谈话进行回答,哪怕就是“嗯”、“哦”等单调的声音,也是在互动,是一种既表现虚心,同时又对受访者是心理认同与言语鼓励。

一般而言,调适轻松的氛围,不仅仅是靠语言能力就能达到的,更重要的还有眼神、表情、肢体语言等,情感交流有时比语言交流,更让人乐于接受。

3、提问技巧

提问是采访的最基本形式,是采访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是采访艺术技巧的集中体现。

如何提问,问题是否提得恰当与准确,直接关系到采访意图能否顺利实现。

表面上简简单单的问话,其实个中大有学问、大有技巧、大有乾坤。

地有东西南北,人有三教九流,仅仅就人的性格而言,也千差万别,有的人情感外露,有的人性格内向,有的人口若悬河,有的人沉默寡言,有的人善于表达,有的人木讷口拙?

?

面对不同类型的人,记者只有因人而异,活用技巧,才能做到问之有理、问之有趣、问之有物,达到采访的目的和效果。

简单说,提问无非就两种方式,美国新闻学家麦尔文·曼切尔将其归纳为开放式和闭合式两大类。

开放式提问,所提问题比较笼统、概括,被采访者的回答范围较广,发挥余地较大。

这种提问较灵活,被采访者可以自由选择回答的角度和方向,不受拘束,因而有利于创造一种轻松融洽的谈话氛围。

对记者来说,开放式提问也比较省力;特别是对不熟悉的领域、行业、事件、事情,也更容易掌控与把握,不至于很快陷于僵局或走进死胡同。

比如问一个镇长:

“你对镇里今年的经济发展有些什么打算?

”就给镇长留下相当大的发挥空间,也给自己在镇长的回答中找到新的具体话题的更多机会。

篇二:

记者的采访技巧

引言

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报。

美国著名的资产阶级新闻学家和报业巨匠约瑟夫-普利策(1847--1911)的这句响彻新闻界的名言一语中的作为一名记者应尽的责任和本该有的荣誉。

记者,既熟悉又陌生的一群人。

说他们熟悉,是因为21世纪的我们的生活里,处处可见记者的身影,报纸上、广播里、电视上、网络里,记者无处不在。

不管你是通过镜头看到的或者逛街正好遇上的,记者现场采访的形象已经在人们的心里留下了抹不去的痕迹,摄像机,麦克风,记者在奔波采访中?

?

而说他们陌生,是因为在人们的眼里,记者是一个崇高的职业,尽管所有人都可能成为记者,但真的不是谁都可以成为真正的记者,于是我们感到陌生又无法想象的是记者每时每刻为新闻而战的能力和坚持。

人们一定很好奇,难道记者是神吗,要不然他们怎么能够只要一拿起麦克风只要一遇到人群就有说不完的话就有问不完的问题呢,难道他们有什么法术让所有的采访对象说出他们需要的东西吗,他们写消息写评论写通讯,短则几十字长要几十万字,难道他们真的是魔法师吗,手指一挥新闻作品就出炉了?

既然问题这么多而且都问到这里了,那么就不需要着急了,因为接下来本文就会从专业的角度娓娓地道来一一地解决这些问题,而这些问题有一个核心的词在里面,那就是记者的采访技巧。

正文

一、主体:

记者

在中国早期的新闻机构中,编辑和记者没有严格的分工,编辑、采访合一。

1872年,《申报》创刊后开始设立访员,专门采访本地新闻。

之后,《申报》在北京、南京、杭州、武昌、宁波、扬州等26个城市聘有“报事人”或“访员”。

1899年《清议报》第7期上出现“记者”一词。

媒体从事信息采集和新闻报道工作的人通常称为记者;记者属于职业的一种。

记者最主要的工作,就是代替广大的民众前往事情发生的现场,或是接触新闻事件的当事人,并将事情的真相及其代表的意义,透过报导呈现于大众媒体之上,协助媒体达成守望、教育、讨论、娱乐等功能。

由于记者拥有阅听人赋予的权力,所以也被冠以“无冕王”的雅称。

记者的职责与任务,可以说是多方面的。

主要有三点:

第一,敏锐地去发现事实;第二,忠实地去报道事实;第三,当好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我国新闻工作者先贤们也都给记者的能力或应有的担当下了权威性的言论。

被称为“中国第一个真正现代意义上的记者”,其“远生通讯”更是被视为当年中国新闻界的一大品牌,他就是黄远生(1885--1915),他的著名的“四能”说道出了一名真正的记者应有的的基本功,即,“调查研究,有种种修养”,是谓能想;“交游肆应,能深知各方面势力之所存,以时访接”,是谓能奔走;“闻一知十,闻此知彼,由显达隐,由旁得通”,是谓能听;“刻画叙述,不溢不漏,尊重彼此之人格,力守绅士之态度”,是谓能写。

能想,能走,能听,能写,这就是记者的“四能”。

邹韬奋(1895--1944),中国卓越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出版家,他对新

闻工作者的期待是: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二、客体:

采访对象和新闻事件

采访对象,记者为获取新闻事实或掌握社会舆论动向而访问的人物,或主动向记者提供情况和意见的人士。

前者包括当事人、目击者、知情人,以及与新闻事实有这样那样关系的人;后者主要是有关部门的新闻发布人员,有时还有与新闻事实有特殊关系的人。

对于后一类采访对象提供的情况,需要认真分析、区别对待,引用他们提供的事实要适当交代来源。

采访对象可以包括报道对象,但其涵盖范围远远超过报道对象。

记者在采访活动中,既要根据新闻线索或报道意图慎重选择采访对象,也要尽可能预先了解采访对象的情况,包括他们与新闻事实的关系和心理状态,采取相应的采访方式和方法。

这是顺利进行采访活动、确保事实真实、可靠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于是,记者怎样处理好和采访对象的关系来让采访对象开口便成了记者首先要学会的功课。

而新闻采访中,最难的是对问题性事件的采访。

利害关系决定了当事人常常想尽办法、设置种种障碍阻挠采访。

在这样的当事人面前,记者并非无所作为,关键是看记者用怎样的方法进行采访。

有经验的记者总结出了这样一条思路来让采访对象开口:

首先通过公共资源寻找问题;接着寻找敲门砖;再接着把握当事人的心理活动适时敲击;然后通过为当事人出主意打开缺口;最后步步推进引导当事人主动和盘托出。

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应该是一种平等的关系。

要赢得采访的成功还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不要自己怯场,而要大胆适应;第二不要消极等待,而要主动“出击”;第三不要格格不入当外人,而要寻找媒介当亲人;第四不要知难而退,而要迎难而上;第五不要千篇一律,而要见机行事。

而性质不同的新闻事件也要求记者运用不同的采访技巧来更顺利地进行采访,如面对突发性新闻事件就需要记者灵活的调整采访技巧。

突发性新闻事件:

把那些不可预料到的属于不可抗力下毫无预兆和征兆下发生的意外不为人所能控制的新闻事件称为突发性新闻事件。

突发性新闻事件的突出表现是:

偶然突发并带有很强的破坏性,它是客观事物急剧质变的状态,呈现的是一种与正常情形相反的态势,并且这种偶发的质变与人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遇到突发性新闻事件,就是很好的考验记者的灵活采访技巧的时候了。

三、采访

新闻采访,即记者为取得新闻材料而进行的观察、调查、访问、记录、摄影、录音、录像等活动。

是一种媒体信息的采集和收集方式,通常通过记者和被获取信息的对象面对面交流。

这里特别介绍一下新闻采访的一种特殊形式,隐性采访。

所谓隐性采访,是指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或者隐瞒记者的身份,以体验的方式或者其他方式,不公开猎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又未被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形式。

它是与显性采访相对而言。

这种采访的优点是不会因为记者的采访而改变采访对象活动的原貌。

隐性采访是

隐藏记者的身份与采访目的的采访方式。

只适用于某种特殊场合、特殊题材或特殊采访对象。

运用这种方式,目的在于减少采访障碍和干扰,获取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务必十分慎重,一般应控制在法律和新闻道德允许的范围之内,或已经得到有关部门的授权,切勿滥用。

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采访方式,隐性采访与公开采访相比较,有自己较为显著的特征:

记者主动出击。

隐性采访是记者主动出击进行采访的行为,记者采访时一定始终在新闻发生的现场,否则隐性采访就无法完整地进行。

在某些特定情况下,记者也有可能出现在突发新闻的现场进行采访。

有的时候,记者还有可能直接成为新闻事件的当事人,例如记者乘坐的汽车发生车祸等,但这种不期而遇的目击新闻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隐性采访,因为记者是被动地介入了新闻事件。

隐性采访进行之前有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从采访计划的设定,到采访设备安排,都应精心计划,可谓有备而来,不容有所闪失。

四、采访技巧

新闻采访是新闻材料的采集与对采访对象的访问的合称,是指记者和其他新闻工作者,为完成报道任务或了解某些情况,围绕采集新闻事实材料而进的一项特殊的调查研究活动。

新闻采访最能体现新闻记者职业活动特点,是新闻工作的一项基本功。

而采访技巧就是记者在新闻采访活动的过程中运用的一种新奇巧妙而又灵活多变的访问方法,它是采集真实材料、打开真相之门的一把金钥匙,也是许许多多新闻记者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汇集起来,加以概括、提炼的结果。

记者只有掌握了采访技巧,采访时才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也才能采集到真正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写出好的文章。

下面本文将就采访前的准备、策划工作,采访中的提问、语言、如何与采访对象谈话、可能遇到的问题等问题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采访前的准备

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流程中的第一环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新闻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又是新闻采访得以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

磨刀不误砍柴工,采访前的充分准备会给采访一个很好的开始,所以要详细地考虑这件事情。

如何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呢?

(1)必须准备相关的资料

采访前,一定要吃透对你所要采访对象所从事的工作相关的政策方针,了解国家相关部门对某项工作、某事件的具体规定,从而考虑采访什么、报道什么、怎样报道。

这都是采访前必须考虑的问题。

把握住了方向之后,对采访什么人、在何处采访、记者的介入方式、采用的报道形式和节目的结构安排,也应事先有所考虑,以便使采访有的放矢。

(2)围绕报道内容准备相关资料

从宏观上讲,就是要站在全局角度,掌握上级精神,党的政策,全局范围内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动态等等。

记者如果对宏观情况不甚了解,胸无全局、视野短浅,那么采访时自然无法站在全局的角度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写出的报道就容易就事论事,缺乏内涵。

从微观上来说,就是我们了解被采访者的历史和现状。

比如,我们要采访一个人,就要通过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渠道事先了解他的经历、性格习惯、特长等等。

(3)必要的知识准备

记者的采访活动往往要涉及各个领域,这就要求记者努力成为一名“杂

家”。

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法律、文史、科技,哪方面都要能讲出子丑寅卯,这是记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新闻工作者应重视平时积累。

新生事物的层出不穷,使得这种积累又是无止境的。

所以,新闻记者一定要经常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提高自己。

(二)采访策划

采访策划也是一次成功的采访必不可少的环节。

第一,策划预案要充分。

记者身处采访的第一现场,事件往往瞬息万变,所以记者在采访之前应该做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一旦第一选择不能顺利实施马上就拿出备份,而且采访准备方案最好是一正一反,不要雷同。

第二,策划不能一锤定音,要全程跟进,即时调整。

策划的依据和思路来源于三个方面:

中央精神和主管部门的指示、部门工作的部署、社会环境的反馈。

策划是在某一阶段、针对某一情况制定的带有导向性质的报道计划,是报道的开始或准备,策划的实现靠记者现场采访,因为受实践的约束和限制,所以不能闭门造车任意杜撰。

这就存在着策划与实践是否能够吻合的问题。

现实是变动的,所以策划应是动态的、变化的,这样才能适应多变的现实。

第三,策划不宜过细,既要重点框定,也要激发记者开阔采访思路。

策划的作用在于确定主旨、规定范围、规划采访行动,属于宏观调控。

但是策划不能过细,不能把记者手脚捆得太死,不能扼杀记者的主观能动性。

策划在确定重点的同时要提出多种思路和方案,打开记者的思维之门,使其以积极的探索思维面对丰富多彩、不断变化的现实,采写出精品佳作。

(三)提问的角度

记者的采访技巧,也即记者的提问技巧,一般来说可以运用以下三种提问的角度来提问:

正面提,侧面探,反面激。

(1)开门见山正面提

从正面提问,又叫正问法,记者向采访对象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

问题提得明快、直接,不拐弯抹角。

一般来说,这种提问方式进入话题快,采访效率高。

它适合于两类采访对象:

一是记者较为熟悉的采访对象,有话直说不客套更能显示彼此交往的随和;二是有相当的社交经验和社会阅历的人,他们见多识广,容易接受记者的采访,过多的绕弯子反而造成尴尬别扭,令对方莫名其妙。

开门见山地提问可以使得采访气氛直率坦诚。

(2)迂回曲折侧面探

这是从侧面入手,采用启发引导的方法,旁敲侧击,循循善诱,促使对方回答记者的提问。

这种情况,一般是在正面问不能奏效的情况下用。

这种方式首先适合于记者不熟悉的采访对象。

侧面探往往是从一些一般性的、对方熟悉的话题聊开来。

可以先交朋友,从关心采访对象工作、生活等方面入手;也可以先找一个与采访对象能沟通的一事一物,引起共鸣,由此入题。

(3)逆向提问反面激

反面激用的是激将法,它从逆向设问,通过一定强度刺激的问题

,激起采访对象由“要我谈”变成“我要谈”,从而打开采访通道。

这种方式通常适合于那些不善谈、不屑谈的采访对象。

(四)提问的类型

记者的提问五花八门,划分的类型也不一而足,但所有的提问不外乎两大类型:

一是开放式提问,二是闭合式提问。

(1)开放式提问

所谓开放式提问,就是问题提得比较概括、广泛、范围限制不很严格,给对方以充分的自由发挥的余地。

这样的提问比较宽松,不唐突,也常得体。

它的特点是:

常用于访谈的开头,可缩短双方心理、感情距离,但由于松散和自由,难以深挖。

(2)闭合式提问

所谓闭合式提问,就是问题提得比较具体、明确、范围限制得很严格,给对方自由发挥的余地很小,对方回答只能限于提问的具体内容。

它的特点是:

闭合式提问易突破,常用于深入追问或查证、核实,以及转换话题,也往往比较敏感,要注意提问的角度和口气。

闭合式提问可以说是问什么对方就得答什么,所以战斗力比较强。

开放式提问与闭合式提问的优点与缺点,实际上是互补的。

一般而言,开放式问题适于转入话题、搜索情况、调节气氛、发现遗漏、缓冲记者的压力等情况。

闭合式问题一般适于层层追问、深入突破、证实事实等。

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灵活运用,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提问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要问得自然。

这是提问的态度和气氛问题。

如果问得十分唐突、生硬,就会破坏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关系;第二要问得明白。

这是提问的内容问题。

记者应该善于把一个大问题化成一些具体的问题。

问得具体,才容易问得明白;第三要问得简洁。

这是提问的表现形式问题;第四要问有特色。

这是提问的个性问题。

只有问你眼前这个采访对象最合适的问题,才是有特色的问题。

(六)采访中的语言风格

记者在采访实践中,在运用语言开启采访对象心扉、挖掘新闻素材时,由于个人思想境界、知识修养、性格特点、审美情趣和采访对象、采访目的、采访内容、采访情境等主客观因素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言语表达方式,呈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

一个记者的采访语言,由于这不同的个性特征而区别于其他记者的采访提问,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语言风格。

篇三:

采访提问技巧

对话型采访“善”提问

对话型采访是在采访对象积极配合的语境下进行的。

只要善于提问,就能从采访对象处摄取更多更好的新闻素材。

1.开门见山,直接入题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能使对方一听就明白要回答什么问题。

请看记者采访德国某汽车公司在中国的人事经理沈坚的一段对话:

记者:

在外资企业中,雇员跳槽是一种普遍现象,许多公司为此而烦恼,你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是什么?

沈坚:

外资企业需要的是有能力而面对市场竞争的人才,而我们国家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目前能够适应这种转变,在知识、能力和经验诸方面达到市场要求的人才还为数不多,尚不能满足所有外资企业的需要……

记者将“员工跳槽”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