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802380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57.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观经济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微观经济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微观经济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微观经济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微观经济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微观经济学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2页
微观经济学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2页
微观经济学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2页
微观经济学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2页
微观经济学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2页
微观经济学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2页
微观经济学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2页
微观经济学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2页
微观经济学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2页
微观经济学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2页
微观经济学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2页
微观经济学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2页
微观经济学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2页
微观经济学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2页
微观经济学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2页
亲,该文档总共6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微观经济学教案.docx

《微观经济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观经济学教案.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微观经济学教案.docx

微观经济学教案

 

微观经济学教案

 

目录

第一章引论

第一节什么是西方经济学

第二节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

第三节西方经济学企图解决的两个问题

第四节对西方经济学应持有的态度

第五节为什么学习西方经济学

第六节本教材的特点

第二章需求和供给曲线概述以及有关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微观经济学的特点

第二节需求曲线

第三节供给曲线

第四节供求曲线的共同作用

第五节经济模型、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第六节弹性的概念

第七节运用供求曲线的事例

第八节*蛛网模型(动态模型的一个例子)

第九节结束语

第三章效用论

第一节效用论概述

第二节无差异曲线及其特点

第三节商品的边际替代率

第四节消费者的预算曲线

第五节消费者的均衡

第六节消费者的需求曲线

第七节正常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第八节低档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第九节从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到市场需求曲线

第十节*不确定性

第十一节结束语

第四章生产论

第一节生产函数

第二节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

第三节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

第四节成本方程

第五节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

第六节利润最大化可以得到最优生产要素的组合

第七节扩展线

第八节规模报酬

第九节结束语

第五章成本论

第一节成本的概念

第二节短期总产量曲线与短期总成本曲线的关系

第三节短期总成本曲线和扩展线的图形

第四节根据短期总成本曲线可得各种短期成本曲线

第五节短期产量曲线与短期成本曲线之间的关系

第六节长期总成本曲线

第七节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与长期边际成本曲线

第八节结束语

第六章完全竞争的市场

第一节市场的类型

第二节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

第三节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和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

第四节完全竞争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

第五节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

第六节完全竞争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第七节消费者统治说法的理论基础

第八节结束语

第七章不完全竞争的市场

第一节垄断

第二节垄断竞争

第三节寡头

第四节不同市场的经济效率的比较

第五节结束语

第八章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需求方面

第一节分配论概述

第-3-页共72页

第二节引致需求

第三节完全竞争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

第四节完全竞争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

第五节从厂商的需求曲线到市场的需求曲线

第六节*卖方垄断对生产要素的使用原则

第七节*卖方垄断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

第八节*买方垄断情况下生产要素的价格和数量的决定

第九节结束语

第九章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供给方面

第一节第一节对供给方面的概述

第二节第二节劳动供给曲线和工资的决定

第三节第三节土地的供给曲线和地租的决定

第四节第四节资本的供给曲线和利息的决定

第五节*欧拉定理

第六节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

第七节结束语

第十章一般均衡论与福利经济学

第一节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

第二节判断经济效率的标准

第三节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第四节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第五节交换和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第六节完全竞争和帕累托最优状态

第七节社会福利函数

第八节市场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第九节结束语

第十一章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

第一节垄断

第二节外部影响

第三节公共物品

第四节不完全信息

第五节结束语

第六节微观经济学结束

 

第一章引论

第一节什么是西方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是一个内容相当广泛而松散的名词。

一般来说,它至少应含有下列方面的内容:

第一,企事业的经营管理方法和经验,如市场分析、产品质量控制等。

第二,对一个经济部门或领域的集中的研究,如资源经济学、石油经常等。

第三,经济理论的研究和考察,如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

上述三个方面不过是一种粗略的区分方式。

按照第一、第二和第三的顺序,纯技术的成分越来越少,而意识形态的成分越来越大。

本教材所涉及的主要是第三部分。

第二节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由来的演变

西方经济学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即:

重商主义、古典学派、庸俗经济学和庸俗经济学后的阶段。

庸俗阶段始于1930年,终于19世纪40年代;其目的主要为反对当时的空想社会主义,并为资本主义进行辩护。

在其后,边际效用学派兴起于19世纪70年代。

在19世纪70年代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期间,边际学派的理论经历了三次比较重大的修改与补充,涉及到垄断、价值论和国家干预经济生活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边际效用学派的理论及其三次重大的修改与补充被综合在一起,基本上构成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正统思想体系。

 

第三节西方经济学企图解决的两个问题

企图解决的问题为:

第一,在意识形态上,宣传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从而加强对该制度永恒存在的信念。

第二,作为资本主义制度的上层建筑,西方经济学也必须为改善和拯救这一制度提供政策建议。

上述两点表明:

西方经济学具有双重性质,它既是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又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经验的总结。

第四节对西方经济学应持有的态度

认识到西方经济学的双重性质可以使我们决定对它所应持有的态度。

首先,根据邓小平的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理论,必须抵御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侵蚀。

既然西方经济学属于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我们对它应持否定的态度。

其次,按照邓小平理论,市场计划都是管理国民经济的手段。

因此,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具有某些共同之处。

如果把私有制的独特性质考虑在内,那末,作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总结的西方经济学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借鉴意义。

此外,西方经济学含有的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济管理方法也可以对我国有用。

综合上述两点,我们对西方经济学应持有的态度是:

在整个理论体系上否定它,而在具体的内容上应该看到它的有用之处。

当然,是否真正有用,还需考虑到国情的差别。

 

第五节为什么学习西方经济学

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原因在于下列四点:

第一,为了辨明是非,区别西方经济学的有用之处和有害的地方。

第二,即使对被判别为西方经济学的有用之处,也要结合我国的国情进行考察,以便决定它适用的程度与范围。

第三,西方的有关经济方面的论著和报道含有大量的西方经济学术语和理论。

为了通过西方论著和报道来了解西方的经济情况,必须知道这些术语的理论的含义。

第四,西方经济学在不同的程度上构成许多西方的经济学科和课程理论基础。

因此,为了给其他西方的经济学科课程的铺设道路以及了解它们在整个西方经济学科中所占有的位置,也必须学习西方经济学。

第六节本教材的特点

本教材的特点可列出如下:

第一,西方经济学是随着历史条件的变迁而改变其内容的学科,从而其教材应该照顾到这一点。

为了对此加以照顾,本书所包含的大体为居于主流地位的正统经济理论及其体系。

第二,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我国一般读者没有必要去掌握西方经济学专业所要求的全部理论。

因此,本书所介绍的西方经济学说限于主要的理论以及理论发展的线索和重要的应用方面。

对于那些细枝末节或与某些国家有特殊关系的部分,本书一概略去。

虽然如此,为了某些有必要作进一步了解的读者,本书设置了带有*号的章节,此外,在每章末尾附有简要参考书目,以备必要时的研究之用。

第三,西方经济学教材或教科书所讲授的内容,不论其正确与否,往往很容易被学生一概接受,因为,作为初学者没有能力判别其内容的是非。

有鉴于此,为了帮助读者辨别西方经济学的有用之处和有害的地方,本书除了介绍西方学说以外,也将对它进行必要的分析和评论。

第四,本书的评论部分并不拘泥于某一固定的方式。

针对某一西方学说,除了指出其错误的直接方式以外,也使用本书思考题的提问方式、章节安排以及提供评论方面的参考著作的方式。

总之,本书企图帮助读者在整个理论体系上觉察到西方经济学在意识形态上的有害之处,从而对它持否定的态度,而与此同时,又能在具体内容上看出它的有用的地方,并且结合我国的国情加以借鉴和吸收。

只有这样,才能对西方经济学“弃其糟粕、取其精华”,达到“洋为中用”的目的。

 

第二章需求和供给曲线概述以及有关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微观经济学的特点

一、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个体经济单位。

个体经济单位指单个消费者、单个生产者和单个市场等。

微观经济学对个体经济单位的研究,是在三个逐步深入的层次上进行的。

它们的顺序是:

首先分析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的经济行为,然后分析单个市场的价格决定,最后分析所有单个市场的价格的同时决定。

二、微观经济学的两个基本假设条件

在微观经济学中,对每个经济问题的研究都是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进行的。

其中,基本的假设条件有如下两个:

第一、合乎理性的人的假设条件。

它假定在经济活动中,人们总是在利己的动机下,力图以最小的代价去换取最大的利益。

第二、在大部分的微观经济学中都有完全信息的假设条件。

它假定市场上每一个从事交易活动的人都对有关的经济情况具有完全的信息。

西方经济学家承认,这两个基本假设条件未必完全合乎事实,它们是为了理论分析的方便而设立的。

三、对微观经济学的鸟瞰

在此对微观经济学鸟瞰的目的在于大致描绘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框架。

这种描绘将有助于读者往后的学习中更好地把握微观经济学的整个理论体系及其核心思想。

在这里,以图2-1来大致说明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框架。

利用图2-1可以说明,在完全竞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各自追求自身最大经济利益的经济行为,如何通过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的供求关系联系起来,以及单个市场供求相等的均衡状态。

在此基础上,微观经济学进一步说明在所有单个市场的资源配置,以及为克服资本主义现实经济中的“市场失灵”所制定和执行的微观经济政策。

(尽管图2-1中没有表示出一般均衡理论、福利经济学和微观经济政策的内容。

图2-1

第二节需求曲线

一、需求函数

一种商品的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

假定仅分析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对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影响,则可以建立需求函数:

(PfQd)

其中dQ和P分别表示商品的需求量和价格。

二、需求表和需求曲线

商品的需求表是某商品的各种价格和相应的需求数量的数字序列表。

把需求表里的数字序列用曲线形式表示出来就是需求曲线。

需求曲线可以分为直线型和曲线型。

线性需求函数的通常形式为:

PQdba

其中,a、b为常数,且a、b>0。

需求表和需求曲线一般都表示商品的价格和需求数量成反方向的变动,也就是说,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其原因将在第三章效用论中得到说明。

第三节供给曲线

一、供给函数

一种商品的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的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商品的数量。

一种商品的供给数量取决于多种因素的影响。

假定仅分析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对该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影响,则可以建立供给函数:

(PfQs)

其中sQ和P分别表示商品的供给量和价格。

二、供给表和供给曲线

商品的供给表是某商品的各种价格和相应的供给数量的数字序列表。

把供给表里的数字序列用曲线形式表示出来就是供给曲线。

供给曲线可以分为直线型和曲线型。

线性供给函数的通常形式为:

PQsgd

其中,d、g为常数,且d、g>0。

供给表和供给曲线一般都表示商品的价格和供给数量成同方向的变动,也就是说,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

其原因将在第六章完全竞争的市场论中得到说明。

第四节供求曲线的共同作用

一、均衡的含义

均衡的最一般的意义是指经济事物中有关的变量在一定条件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经济学的研究往往在于寻找有关经济事物的均衡状态,这是因为在均衡状态中有关该经济事物的各方面的力量能够相互制约和相互抵销,也因为在均衡状态中有关该经济事物的各方面的愿望都能得到满足。

市场均衡可以分为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

在一个经济社会中,单个或一部分市场的均衡被称为局部均衡,所有市场的均衡被称为一般均衡。

二、均衡价格的决定

一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为该商品的均衡价格。

在几何图形中,一种商品的市场需求曲线和市场供给曲线的相交点被称为该商品商场的均衡点,均衡点上的价格和数量分别为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如图2-2所示:

图中需求曲线D和供给曲线S相交于E点,E点为均衡点,相应的均衡价格为P,均衡数量为Q。

图2---2

商品的均衡价格表现为商品市场上需求和供给这两种相反力量的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是在市场的供求力量的自发调节下形成的。

三、均衡价格的变动

需求的变动和供给的变动都会使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发生变化

需求的变动是指除某种商品价格以外的其它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

需求的变动表示整个需求情况的变化。

在几何图形中,需求的变动表现为需求曲线的位置发生移动。

供给的变动是指除某商品的价格以外的其它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

供给的变动表示整个供给情况的变化,在几何图形中,供给的变动表现为供给曲线的位置发生移动。

需求的变动和供给的变动对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影响是: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的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供给的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的变动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

第五节经济模型、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一、经济模型

经济模型的含义大致与经济理论相同。

经济模型是指用来描述所研究的经济事物的有关经济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结构。

经济模型可以用文学语言或数学形式(包括几何图形和方程式等)来表示。

如果用数学方程式来表示均衡价格决定模型,则可以是:

 

根据以上三个联立方程,可以求出商品的价格和数量的均衡解。

二、内生变量、外生变量和参数

经济变量是经济模型的基本要素。

在一个经济模型中,内生变量指该模型所要决定的变量,外生变量指由该模型以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已知变量,外生变量决定内生变量。

参数通常被看成是外生变量。

例如,在上面的均衡价格决定模型中,参数a、b、d、和g为外生变量,Q和P为内生变量。

在很多经济模型中,外生变量具有很明确的含义。

如果在上述的均衡价格决定模型中的第二个方程式中,加上一个外生变量W,表示良好的气候条件所带来的供给量,那么,该模型中就有一个经济含义明确的外生变量。

三、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在一个经济模型中,根据既定的外生变量值来求得内生变量值的分析方法,被称为静态分析。

当外生变量的数值发生变化时,内后变量的数值也会发生变化。

研究外生变量变化对内生变量的影响方式,以及分析比较不同数值的外生变量下的内生变量的不同数值,被称为比较静态分析。

在静态分析和比较静态分析中,变量所属的时间被抽象掉了。

而在动态模型中,则需要区分变量在时间上的先后差别,研究不同时点上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根据这种动态模型作出的分析,被称为动态分析。

以上三种分析方法也可以从研究均衡状态的角度来区分。

静态分析是考察在既定条件下某一经济事物所实现的均衡状态的特征,比较静态分析是考察当原有的条件发生变化时,原有的均衡状态会发生什么变化,并分析比较新旧均衡状态。

动态分析是考察不同时点上的变量的相互作用在均衡状态的形成和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在

时间连续变化过程中的均衡状态的实际变化过程。

第六节弹性的概念

只要两个经济变量之间存在着函数关系,就可以建立两者之间的弹性关系。

弹性是用来表示因变量的相对变动对于自变量的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的。

弹性的一般公式为:

因变量的相对变动自变量的相对变动如果两个经济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为)(XfY,以e表示弹性系数,则弹性公式为:

 

上面两个弹性公式分别为弧弹性和点弹性公式。

弹性是一个数值,它与函数的自变量的因变量的度量单位无关。

一、需求弹性的含义

本节研究的需求弹性指需求的价格弹性。

其公式为:

需求量变动率

价格变动率

在上式中加一个负号,是为了使需求弹性系数在一般情况下为正值,以便于需求弹性之间的比较。

需求弹性分为需求弧弹性和需求点弹性。

二、需求弧弹性

需求弧弹性表示某商品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弹性。

需求弧弹性的公式为:

弹性系数=

需求弹性系数=

需求弧弹性也可以用以下的中点公式来计算:

需求弧弹性分为五个类型:

de>1为富有弹性,de<1为缺乏弹性,de=1为单一弹性的,de=∞为完全弹性,de=0为完全无弹性。

这五种类型在需求点弹性的事例中也是存在的。

三、需求点弹性

需求点弹性表示某商品需求曲线上某一点的弹性。

需求点弹性的公式为:

需求点弹性系数也可能用几何方法求得。

根据需求点弹性系数的几何求法,可以得到线性需求曲线点弹性的五种类型,如图2-3所示。

图2---3在涉及到需求弹性的问题时,必须严格区别需求曲线的斜率和需求弹性这两个概念。

四、商品的需求弹性和厂商的销售收入

厂商的销售收入=QP,其中,P、Q分别表示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假定等于商品的销售量)。

当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商品的需求的价格弹性的大小会影响厂商的销售收入。

这种影响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对于de>1的富有弹性的商品,降低价格会增加厂商的销售收入,反之则减少。

2、对于de<1的缺乏弹性的商品,降低价格会减少厂商的销售收入,反之则增加。

3、对于de=1的单一弹性的商品,降低或提高价格对厂商销售收入都没有影响。

数学证明,以上三种情况对需求弧弹性和需求点弹性都是适用的。

五、影响需求弹性的因素

影响需求弹性的主要因素有:

商品的可替代性、商品用途的广泛性、商品对消费者生活的重要程度、商品的消费支出在消费者预算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以及所考察的消费者调节需求量的时间。

一种商品的需求弹性系数值,取决于影响该商品需求弹性的所有因素的综合作用。

六、弹性概念的扩大

在任何两个具有函数关系的经济变量之间都可以建立弹性,其方法和需求弹性是相似的。

1、供给弹性

在此研究的供给弹性指供给的价格弹性。

供给弹性也分为供给弧弹性和供给点弹性。

供给弧弹性表示某商品供给曲线上两点之间的弹性。

以se表示供给弹性系数,

供给弧弹性的公式为:

供给点弹性表示某商品供给曲线上某一点的弹性。

供给点弹性的公式为:

供给弹性也分为五个类型:

se>1为富有弹性,se<1为缺乏弹性,se=1为单一弹性的,se=∞为完全弹性,de=0为完全无弹性。

供给弧弹性系数也可以用以下的中点公式来计算:

供给点弹性还可以用几何方法来求得。

根据该方法,可以得到线性供给曲线点弹性的五种类型,如图2-4所示。

2、需求的交叉弹性

需求的交叉弹性被用来研究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和它的相关商品的需求量变化之间的关系。

假定需求函数为(YXPfQ),其中,XQ和YP分别表示商品X的需求量和商品Y的价格,且以XYe表示当Y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的X商品的需求交叉弹性系数,则商品

X的需求的交叉弧弹性公式为:

 

相应的商品X的需求的交叉点弹性公式为:

如果X、Y两商品之间互为替代品,则XYe>0。

如果X、Y两商品之间互为补品,则XYe<0。

如果X、Y两商品之间无相关关系,则XYe=0。

也可以反过来,根据X、Y两商品之间的相关关系。

3、其它弹性

弹性概念在经济学中得以广泛的运用。

经济学家根据所研究问题的不同需要,可以建立各种弹性关系,以考察有关的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程度。

 

第七节运用供求曲线的事例

一、易腐商品的售卖

易腐商品必须在短期内卖掉。

易腐商品的销售者应该如何定价,才能使全部商品以最优的价格卖掉?

以夏天的鲜鱼为例。

如果鲜鱼的销售者准确地知道消费者对其鲜鱼的需求曲线,便可以根据该需求曲线和准备出售的全部鲜鱼数量,来确定能使自己获得最高收入的价格,如图2-5所示:

根据鲜鱼的需求曲线,当鲜鱼销售者准备出售全部

鲜鱼数量为1Q时,他所应确定的鲜鱼价格为1P。

图2-5

二、价格放开

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为了增加那些在市场上供给数量相对缺乏的政府限价商品的生产,一部分中国学者提出:

只要政府取消限价,商品的供给量就会增加。

事实是否如此,这要根据商品的供给弹性作具体的分析。

如果商品的供给弹性较大,则取消限价会使供给量有较大的增加,如图2-6(a)所示。

如果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商品的供给弹性为零,则取消限价不会带来供给量的变化,如图2-6(b)所示。

图2—6(a)图2---6(b)

三、谷贱伤农

谷贱伤农是我国的一句成语。

造成这种经济现象的原因在于农产品的需求往往是缺乏弹性的。

图2-7中,农产品的需求曲线是缺乏弹性的,在丰收年份,农产品的供给曲线向右平移,致使农产品的价格大幅度下降,从而使得农民的收入减少了。

图2—7

第八节*蛛网模型

(动态模型的一个例子)

蛛网模型研究生产周期较长的商品(如农产品)的产量和价格在偏离均衡状态以后的实际波动过程及其结果。

该模型所涉及的经济变量都属于一定时点上的变量,故蛛网模型是一个动态模型。

蛛网模型可以用以下三个联立的方程式来表示:

 

其中,t表示时期,t=1、2、3……

用图解法可以得到商品的产量和价格波动的三种情况,即波动的幅度分别为收敛、发散和保持不变。

这三种情况取决于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斜率。

(图形在此从略)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尽管蛛网模型有一定的意义,但该模型是一个简单的和有缺陷的模型,因为该模型没有考虑到生产者对自己预期的修正。

第九节结束语

本章的内容被分为两上部分:

第一部分说明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的框架和核心思想。

该理论体系企图论证的核心思想为:

在资本主义完全竞争的市场,以利己为动机的个人经济活动最终可以导致社会最大的福利的实现,即企图论证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原理。

这一原理的论证系建立在许多严峻的假设条件之上,因此,论证的结果是不符合现实的。

为了论证这一原理,西方学者用供求关系把个人的经济活动联系在一起。

为此,本章第二部分也按照西方教科书的一般顺序来介绍需求曲线、供给曲线、弹性等工具初步知识。

在第二部分介绍的初步知识的限度内,上述工具与意识形态无关。

这些概念可以被应用于我国的经济分析。

 

第三章效用论

本章分别介绍基数效用论者和序数效用论者对消费者的分析和对需求曲线的推导。

第一节效用论概述

一、效用的概念

效用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即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

效用是一种主观心理评价。

二、基数效用和序数效用

基数效用论者认为,效用如同长度、重量等概念,可以具体衡量并加总求和。

效用的度量单位是“效用单位”。

基数效用论者用边际效用分析方法来研究消费者行为。

序数效用论者认为,效用如同香、臭、美、丑等概念,其大小是无法具体衡量的,效用之间的比较只能通过顺序或等级来表示,序数效用论者用无差异曲线的分析方法来研究消费者行为。

三、基数效用论和边际效用分析法概述

基数效用论者区分了总效用和边际效用。

总效用和边际效用有英文缩写分别是TU和MU。

假定某消费者对某商品的消费量为Q,则总效用函数为:

TU=TU(Q)

相应的边际效用函数为:

或者

由上式可知,每一商品数量上的边际效用值是总效用曲线的斜率。

基数效用论者提出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假定。

其内容是:

在一定时间内,在其它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