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理论导读》读后感心得3篇(共9页)5700字.docx

上传人:b**** 文档编号:10809210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4.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教育理论导读》读后感心得3篇(共9页)5700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现代教育理论导读》读后感心得3篇(共9页)5700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现代教育理论导读》读后感心得3篇(共9页)5700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现代教育理论导读》读后感心得3篇(共9页)5700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现代教育理论导读》读后感心得3篇(共9页)5700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现代教育理论导读》读后感心得3篇(共9页)5700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现代教育理论导读》读后感心得3篇(共9页)5700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现代教育理论导读》读后感心得3篇(共9页)5700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教育理论导读》读后感心得3篇(共9页)5700字.docx

《《现代教育理论导读》读后感心得3篇(共9页)5700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教育理论导读》读后感心得3篇(共9页)5700字.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现代教育理论导读》读后感心得3篇(共9页)5700字.docx

《现代教育理论导读》读后感心得3篇

  学习了《现代教育理论导读》这本书,再一次丰富了我们的头脑,增强了我们下一步继续课堂教学改革的信心和力量。

本文是XXXX年《现代教育理论导读》的读后感心得,欢迎阅读。

  XXXX年《现代教育理论导读》读后感心得一:

  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理论,他的主要教育理论是生活教育理论,这是陶行知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主体和核心,是对中国传统教育的反思与批判,更是陶行知对自己一系列教育实践的总结与提。

  在陶行知看来,生活教育就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

正如他所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细细想来,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时时是教育、处处是教育。

作为人民教师来说,在校园生活中、在教学过程中,跟学生相处的每一分每一秒、每一次接触,都是教育。

因此,我们要抓住教育的真谛,不能只看到学生的成绩,而要从根本上出发,真正走进学生心里,与学生融为一体,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标,去努力。

那样,我们的教学相长才可谓落到实处。

  在《现代教育理论导读》一书中,除了大量的教育专家的不同教育理论外,还展示出许许多多真实的教学实例、案例。

这无疑在教学实践方面,给了我们一些丰富的宝贵经。

  比如有一堂数学课的教学实例在解决概率的计算上,教师鼓励学生尝试列表和画出树状图,让学生感受求基本事件个数的一般方法,从而化解由于没有学习排列组合而学习概率这一教学的困惑。

整个教学设计的顺利实施,达到了教师的教学目标,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通过思考、讨论、点评得到解决,对问题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学生的课堂学习充满了成就感,课堂气氛轻松愉快,课堂效果好。

  从这个实例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教学生什么知识,对于现代新型的素质教育大环境下,最忌讳的就是一板一眼直接讲授知识。

而是要找到一个切入点,符合学生年龄、学生接受能力、兴趣导向等方面的关键点。

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跟着老师走,也才会在老师的引导下有自己的创新、自己的办法。

才能通过最最自然的方式走向自主学习的层次,自主不是完全自主,而是在老师引导下自然过渡而来。

  学习了《现代教育理论导读》这本书,再一次丰富了我们的头脑,增强了我们下一步继续课堂教学改革的信心和力量。

让我们共同努力,共创辉。

  XXXX年《现代教育理论导读》读后感心得二:

  陶行知先生(XXXX年-XXXX年)是我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思想家。

他热爱人民,胸怀改造社会的理想,在继承中国优秀教育传统和借鉴西方先进教育理论的基础上,立足中国国情,躬身实践,创造性地提出和实践了生活教育理论,对中国特色教育科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和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年轻的陶行知先生从小热爱祖国,志向高远,他曾在学堂楼的卧室墙上,题写自勉的铭言:

&;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做出一些贡献来。

陶行知先生以主要精力从事平民教育和乡村教育。

他深切感到中国教育改造的根本问题在农村。

他说:

&;中国以农立国,住在乡村的人占全国人口85%。

平民教育是到民间去的运动,就是到乡下去的运动。

&;要想普及教育,就必须使平民教育下乡,开展乡村教育运动。

陶行知先生号召人们加入这个运动,&;一心一德的来为中国一百万个乡村创造一个新生命,叫中国一个个的乡村都有充分的新生命。

&;

  抗战开始后,陶行知先生发现,许多有特殊才能的孩子因为陷于贫困和屈辱的境地而得不到培养的机会。

于是,XXXX年7月,陶行知先生在四川重庆附近的合川县凤凰山古圣寺,创办了一所难童学校&;&;育才学校,选拔有特殊才能的儿童,为抗战建国培养&;追求真理的小学生;即知即传的小先生;手脑双挥的小工人;反抗侵略的小战士&;。

XXXX年4月,陶行知先生来到上海,继续奋不顾身地进行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并为在上海创办社会大学和育才学校的迁址问题多方奔波。

不久,著名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的消息传来,陶行知先生异常激愤,他到处演讲,发出了&;和平最急,民主第一&;的呼号。

后来听说国民党特务已经把他列为下一个暗杀对象,他无所畏惧,作好了&;我等着第三枪&;的准备,仍然一次次发出正义的呐喊,始终站在民主运动的最前列。

7月25日,陶行知先生因为劳累过度和受刺激过深,突发脑溢血不幸逝世。

  陶行知先生的一生是在人民涂炭、国家多难、民族危急之秋度过的。

他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创造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

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忱,怀着&;教育为公&;&;甘当骆驼&;的精神,与劳苦大众休戚与共,为人民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鞠躬尽瘁,奋斗终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勇于实践,善于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教育工作,百折不挠&;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在教育理论及实践经验方面,为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和宝贵的遗产。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包括三个基本观点: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一)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的主旨包括:

生活决定教育,有什么样的生活便有与之相应的教育,教育是供人生需要、为了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的,只有在生活中求得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文字、书本只是生活的工具,不是生活的本身,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育的意义在于生活的变化,因此生活教育的内容是随生活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生活即教育&;是终身教育,是与个人生活共始终的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二)社会即学校

  陶行知先生说:

&;学校即社会,就好像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子里一样。

它从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

社会即学校则不然,它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它任意翱翔,是要把学校的一切伸展到大自然里去。

&;他还说:

&;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

因此,我们又可以说:

&;社会即学校&;&;。

[1]陶行知先生主张学校教育的范围不在书本,而应扩大到大自然、大社会和群众生活中去,向大自然、大社会和群众学习,使学校教育和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紧密相连,形成真正的教育。

  (三)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方法论,是为批判传统单一的教授法,反对教师&;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和学生&;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提出的教学方法论。

陶行知先生说&;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

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

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个方面,而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

&;&;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

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

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

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是非常具有针对性的。

他曾对当时中国教师的教学方法作过调查研究,认为有相当多的教师&;只会教授,只会拿一本书要儿童来读他,记他,把那活泼的小孩子做个书架子,字纸篓&;。

也就是说,教育界普遍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以教为中心的现象。

陶行知先生反对以&;教&;为中心,主张&;教学做合一&;,这就从教学方法上改变了教、学、做的分离状态,克服了书本知识与生活实践脱节、理论与实际分离的弊端,是教学法上的一大改革。

  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及其实践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生活教育理论改造了学校与社会脱离、生活与教育分家的&;死教育&;,构建了学校与社会联系、生活与教育联系的&;活教育&;;生活教育理论改造了盲目抄袭外国教育的&;洋化教育&;,构建了切合中国实际,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教育;生活教育理论改造了脱离人民大众,为少数人服务的贵族式的&;小众教育&;,构建了面向人民大众,符合人民大众需要,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大众教育&;;生活教育改造了&;为教书而教书,为读书而读书&;的&;超然教育&;,构建了密切联系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实践教育;生活教育理论改造了&;教少数人升官发财&;,培养人上人的&;升官教育&;,构建了能&;从老百姓中来&;、&;回到老百姓中去&;、与老百姓&;同甘苦&;的人民教育;生活教育理论改造了&;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的&;残废教育&;,构建了能使人&;手脑双挥&;、&;在劳力上劳心&;的健全教育。

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不仅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而且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我们认识和改进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工作具有许多启示。

  1.教育的原本目的是生活。

生活需要教育,正如教育需要生活一样,教育要在复杂多变的社会条件下为人设计和实现理想的、完全的生活,这应是教育本身的追求。

教育联系生活的目的,就在于不仅仅使学生掌握可怜而有限的书本知识,而是使学生体验和构建理想的生活。

教育不应设法使学生去适应书本,而应设法使儿童适应社会生活的规则,并努力去创制生活的新规则或创制新生活的规则。

狭隘的、封闭的书本教育无法适应丰富而多变生活。

  2.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是教育的中心,生活应发挥对教育的动力作用,要将整个社会作为儿童生活的现实背景来设计儿童的教育,教育要向儿童的生活回归。

教育应为了生活,儿童应为了生活而受教育。

教育要以生活为源,回归生活世界,用生活来教育,通过生活而教育,生活应成为教育的素材、手段。

  3.要坚持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育原则,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获取知识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是成长的主体。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因此处于主导地应,理应发挥主导作用。

但这种主导作用必须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前提,否则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能发挥。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生学&;,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这一对矛盾,在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作用下得到统一,正确地反映了教与学的关系。

在当前情况下,教师要特别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的做法,而应该主动地去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改进教学方法,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钥匙,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做到因材施教。

如果教师只管&;教&;,是不可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XXXX年《现代教育理论导读》读后感心得三:

  作为教师,最急需的就是理论的指导。

本不愿读一些过于抽象的理论专著的我在学习了《现代教育理论导读》一书后感触颇多,我作为一个新教师,对什么是教育,什么是教育科学,为什么说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类老的话题又有了一些新的感受和领悟。

  现代教育就是研究在动态的环境下教育主体的一种创新活动。

每个学校的教育环境都是动态的,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别也是很大的,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和受教育者的学生是在教与学的互动中发挥出他们的智慧和才能。

所以和谐的师生关系,每位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增强和创新性的学习方法共同构成了现代教育的新理论。

  首先,&;以人为本&;这种思想反映到教育领域表现为师生平等,生生平等,因此,教师必须用平等的原则尊重善待学生,不偏爱某些学生,嫌弃另一些学生,充分肯定每个学生的发展潜力,使每个人的发展可能性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现实。

这种平等的师生关系,无疑是素质教育中整个师生关系系统内最为坚实,最必不可少的基础。

  其次,书中提到的几位代表现代教育思想的流派和学说的教育家,虽然在理论基础和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在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上却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们无不是把发展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促进教育教学过程的民主化和个性化放在中心地位。

这种强调唤醒与弘扬人的主体意识的趋势反映到素质教育中来,便表现为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学校的主人。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我们教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我们应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推行民主的工作方式,以期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

实践证明,在相互尊重,和谐民主的教育氛围中,学生才有可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勇于各抒己见,积极表现其个性,展示其才华。

  其三,在传统教育中,对学生情感的刻意教育与培养一直是处于一种被遗忘与冷落的荒芜境地。

这十分不利于培养健康成长的一代新人。

因此,今日素质教育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强调与推行情感教育。

古人云:

亲其师则信其道。

对教师天生有一种信赖与依恋心理的学生,会像花草树木趋向阳光那样趋向教师。

当他们得到老师真挚的爱与关怀,得到理解与重视的时候,心里就会感到快慰与满足,同时产生乐于学习,愿意听从教诲的倾向,就会把对老师的爱移情至老师所教学科目。

与此同时,学生健康美好的情感也在潜移默化当中得到强化与升华。

当然,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起主导作用。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所以须在'情'字上狠下功夫。

我认为,教师应该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首先应爱护,了解学生,建立情感沟通的桥梁;其次应信任学生,对其充满&;爱的期待&;;最后应严格要求学生,做到严中见情,严中见爱。

  最后,在某种意义上说,培养出拥有创造性素质的一代新人正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终极目的。

这是因为创造性素质是现代和未来人才所应具备的素质中具有统御作用和最大时代适应性的一种素质。

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已成为世界各国现代教学的重头戏,我国的素质教育也不应例外。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

最能发挥创造力的条件就是民主。

在民主的师生关系下,学生真正处于主体地位,敢于发挥创造力,当自己的新颖创见被人接受,赞赏时,会感到无比自豪。

我们做为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进行扶植和帮助,而且要积极鼓励学生勇于挑战前人,超越前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综上所述,我认识到:

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是成功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保障。

在工作中应力争尽早建立这种师生关系,为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创造良好的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