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的后果读后感.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575375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89.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性的后果读后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现代性的后果读后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现代性的后果读后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现代性的后果读后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现代性的后果读后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现代性的后果读后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2页
现代性的后果读后感.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2页
现代性的后果读后感.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2页
现代性的后果读后感.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2页
现代性的后果读后感.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2页
现代性的后果读后感.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2页
现代性的后果读后感.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2页
现代性的后果读后感.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2页
现代性的后果读后感.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2页
现代性的后果读后感.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2页
现代性的后果读后感.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2页
现代性的后果读后感.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2页
现代性的后果读后感.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2页
现代性的后果读后感.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2页
现代性的后果读后感.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2页
亲,该文档总共5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性的后果读后感.docx

《现代性的后果读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性的后果读后感.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现代性的后果读后感.docx

现代性的后果读后感

如果要例数战后英国最重要的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必不可少。

他的构成理论和“第三条道路”为全球学界所瞩目,他的思想更是始终处在社会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前沿。

是什么成就了吉登斯深刻的思想和他捕捉时事的敏锐,又是什么使吉登斯的理论如此另人信服,以至能为英国政府大胆实践,又是什么让吉登斯的学术思想始终为学术界所关注、探讨?

在《现代性的后果》之中,我隐约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一、以激进亢奋的姿态去怀疑、颠覆和重估全部的价值预设。

  1、方法和结构创新

  安东尼•吉登斯选取的题目是现代性的后果,这似乎在题目上就决定了这部作品是一部规模宏大的叙事和论证,但事实上,在不足160页的全文论述中,吉登斯并没有象许多论述现代化的作品那样将大部分精力用在论述什么是现代性和现代性的产生、发展、表现、结果这样固定的框架之内,而是用言简意赅的语言,在批判中提出论点,在论述中又着力于他所描述的现代性图画中的结构框架。

吉登斯对于现代性的历史一句带过,却在描述现代性的制度性维度时不惜笔墨。

他认为,监督、资本主义、工业主义、军事力量构成了现代性的制度性维度,而这四种维度之间又存在着由此及彼的相互关系,在现代性的全球化进程中,全球化的制度性维度又与现代化的维度交相作用,共同呈现出目前的现代社会形态。

在接下来的论述中,吉登斯又显得与众不同,他没有简单停留在现代性的框架中,而是回归到人与人和人与现代社会的关系来考察现代社会体系,用精神分析法和现代心理学来解释现代社会的信任体系和存在的风险,将研究和具体的日常生活结合,冲破以往社会学研究中框架大但却不切实际的做法。

  2、、怀疑

  吉登斯首先展开他对现代性概念的澄清,但是在一开始,他就开始试图另辟蹊径。

他认为“现代性指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大约十七世纪出现在欧洲,并在后来的岁月里,不同程度地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着影响。

”“直到目前为止,它的那些主要特性却还在黑箱之中藏而不露。

”这看似简单的论述,已经在前提上对现在十分流行的现代社会已经进入“后现代”社会的论调截然相反。

他进一步解释道“我们实际上并没有迈进一个所谓的后现代时期,而是正在进入这样的一个阶段,在其中现代性的后果比从前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剧烈化更加普遍。

”对于这样的质疑,吉登斯并不是在哗众取宠,而是在他的思想中早已经看到:

“后现代视角看到了对知识的异质要求之多样性,这样一来,科学不再享有特权地位了”。

正是一种挑战科学特权地位的勇气,使吉登斯在后来的论述中敢于向传统的社会学理论进行深刻的批判和揭露,并且鼓励着他驾驭猛兽的决心和勇气。

  吉登斯还认为:

“社会学的经典缔造者们都极为重视现代性的机会方面。

马克思和涂尔干都把现代看作是一个问题层出不穷的时代,但是他们又相信,由现代所开辟的使人获益的可能性,超越了他的负面效应。

马克思•韦伯最为悲观,又把现代世界看成是一个自相矛盾的世界。

”“他们三者都看到了现代工厂工作对人的不良后果,它迫使许多人受到寡然无味的纪律和重复的劳动。

但是他们都没有预见到,生产力拓展所具有的大规模毁灭物质环境的能力。

”并且,“没有任何经典的社会学创始人对‘战争工业化’显现给予过系统的描述”。

于是,吉登斯将战争工业化或者说军事力量工业化作为考察现代性制度性维度的重要方面给予了详尽的论述,他认为军事力量和工业主义是现代性制度的两个彼此不同的组织类型或者维度,而连接这两个维度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战争工业化。

“战争工业化急剧地改变了战争的性质,使其进入了‘全面战争’,以及‘核战争’的时代”。

吉登斯认为,全面战争弱化了战争作为政治工具的企图,而实际上强化了战争的经济意义和工业性质。

可以说,吉登斯对于战争工业化问题的提出和认识,已经开始提醒学术界,科学研究需要发现被以往权威忽视的领域。

  3、反思和重估

  在〈〈现代性的后果〉〉中,吉登斯提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

反思性。

他认为,反思性“是对人类所有活动的特征的界定”,因为人类的行动是一个连续不断的、从不松懈的对行为及其情景不断监测的过程,因此在考察现代社会时,我们必须经常对人类的实践活动进行反思。

吉登斯对反思性概念的提出和对反思的强调,为他破旧立新划清了界限、奠定了思想基础,因为在社会学这个宏大的领域中,对于现代性的研究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命题,要想独树一帜,必须在理论上和观念上具备打破权威的勇气。

他大胆地提出“所谓以被证明为合理的传统,实际上已经是一种具有虚假外表的传统,它只有从对现代性的反思中才能得到认同。

”“甚至那些最坚定捍卫科学必然性学说的哲学家,也都承认这一点。

如卡尔•波普儿就说过:

‘所有的科学都是建立在流沙之上’。

按照科学的观点,没有什么是确定的,也没有什么是能够被证明,尽管科学一直尽力地在提供我们所渴求的关于这个世界的最可靠的信息。

在不容怀疑的科学的心脏地带,现代性自由地漂移着”。

可见,无论是吉登斯对于现代性和现代性维度的理解,都不是对权威观点和方法的简单总结,他所关注的焦点,是前有权威没有发现或者论述较弱的薄弱环节,他所采用的方法也在理论描述的方式上标新立异。

  二、驾驭猛兽的勇气和实践

  吉登斯的过人之处不仅在于他挑战权威的怀疑、批判精神,更在于他心系人类整体命运的宏观视角,他做为学者的责任和他描绘前景的勇气。

  现代性作为一种历史进程,它既为人类目的性活动所创造,所应用,也为人类带来无法避免的灾难性后果,集权的增长、经济增长机制的崩溃、生态环境的破坏,核冲突和大规模的战争使现代性的后果变得严峻而可怕。

作为一名远见的社会学家,吉登斯深刻地认识到了现代性的两面性,并为此忧虑、困惑。

他在《现代性的后果》中这样写道“我们,作为整体的人类,究竟在什么程度上能够驾驭那头野兽?

或者至少能够引导它,从而降低现代性的危险并增大它所能给予我们的机会?

现在我们怎么会生活在一个如此失去了控制的世界上,它几乎与启蒙思想家们的期望南辕北辙?

为什么‘甜蜜理性’的普及并没有创造出一个我们能够预期和控制的理性世界?

”实际上,对于现代性后果产生忧虑的社会学家远不止吉登斯一人,利奥塔同样对现代化的破坏性后果忧虑重重,但是他悲观地认为我们再也没有任何可行的办法来维护知识的有效性。

但吉登斯有更可贵的勇气,他首先思考了造成现代性的不确定因素的原因:

  “原因就在于社会知识的循环性,它首先影响到的是社会领域而非自然领域。

在现代化条件下,新知识不断被嵌入到社会中去,就其性质和作用而言,社会领域从来就不是一个稳定的环境,新知识、新概念不仅更清楚地描绘了社会世界,而且也改变了它的性质,使其转向新的方向。

这种现象的影响,对那犹如猛兽的现代性来说是极其重要的。

  鉴于上述原因,吉登斯同样认为“我们不能掌握历史,并且使其屈从于我们的集体目标。

即使我们在自己的活动中创造和再创造了社会生活,我们也仍然不能完全控制它”。

  即便是这样,吉登斯也仍然没有放弃对现代性的反思和尽可能的乐观的、积极的应对,“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或者,我们能够)放弃驾驭那头猛兽的努力。

将具有严重后果的风险降低到最低点,超越了所有的价值和所有相互排斥的权利分化。

‘历史’没有站在我们这一边,它没有目的,也没有给我们提供任何保证。

”吉登斯提醒人们注意“我们必须重视可供选择的未来”,永远不放弃人类追求理想社会的努力。

  吉登斯对现代性所持的乐观、积极的态度使他的思想和观点永远保持着继续前进的活力,这使他对现代性的研究没有停止在消极遁世的态度中,而是提出了自己对于未来后现代性的理想蓝图,他将希望寄托于社会运动,与乌托邦的现实主义观点结合,描绘出后现代性的清晰轮廓。

“社会运动为我们显露了可能的未来的曙光,而且在某些方面,它们成了通向未来的车轮”。

在吉登斯的后现代秩序的轮廓中。

超越匮乏体系、多层次的民主参与、技术人道化、非军事化成为四个最为重要的维度,世界将出现一个需要协调的全球性的政治结构。

不论现代性的不确定性是多么难于控制,吉登斯毕竟为后现代社会描绘着希望的蓝图。

  时间总在不停止地奔跑,不管吉登斯的构想是不是与未来社会相吻合,我们都不能否认他作为一个社会学家的责任和气魄。

驾驭猛兽!

尽管现代性的风险依然存在,尽管社会科学的预言总是小心翼翼,但是吉登斯的呼吁却象一阵排山倒海的呼啸,掀起了悲观脆弱者心中残留的勇气。

 

摘要:

围绕着内涵、特征、动力机制等主要问题,本文对吉登斯见解独到、论述深刻的现代性思想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文本解读。

内容涉及到现代性的制度维度、全球化和社会运动等宏观视角和包括信任与风险、安全与焦虑和自我认同的困境等在内的微观分析。

吉登斯对现代性极富压缩式的分析和扩张性的演绎充分体证了他在社会学理论进路中令人兴奋的知识进展。

 

关键词:

吉登斯;现代性;制度性维度;风险;自我认同

 

英国学者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Giddens,1938-)是当代西方与哈贝马斯、布迪厄齐名的具有世界性影响的著名社会学理论家之一。

他的社会学思想内容丰富,“一直处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社会学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前沿”,[1]本文就其最具代表性的现代性思想试作梳理、解读和分析,以体证他对于现代社会富于想像力的分析中令人兴奋的知识进展。

 

一、   现代性及其动力机制

 

(一)现代性的内涵

只要阅读吉登斯的著作就可以发现,虽说他对“现代性”的分析相当透彻,然而并没有给“现代性”一个明确的定义,只是在比较宽泛的意义上使用“现代性”这一概念的。

他在《现代性的后果》一书中认为“现代性指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大约十七世纪出现在欧洲,并且在后来的岁月里,程度不同地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着影响。

”[2]在《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一书中,他指出,现代性“首先意指在后封建的欧洲所建立而在20世纪日益成为具有世界历史性影响的行为制度与模式。

‘现代性’大略地等同于‘工业化的世界’”。

[3]另外,在与克里斯多弗·皮尔森的谈话中,吉登斯又说:

“在其最简单的形式中,现代性是现代社会或工业文明的缩略语。

比较详细地描述,它涉及:

(1)对世界的一系列态度、关于实现世界向人类干预所造成的转变开放的想法;

(2)复杂的经济制度,特别是工业生产和市场经济;(3)一系列政治制度,包括民族国家和民主。

基本上,由于这些特性,现代性同任何从前的社会秩序类型相比,其活力都大得多。

这个社会——详细地讲是复杂的一系列制度——与任何从前的文化都不相同,它生活在未来而不是过去的历史之中。

”[4]

可以认为,现代性是吉登斯思想发展中始终不渝地连贯主题,[5]这就决定了“现代性”是理解吉登斯社会理论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但他本人对“现代性”的宽泛使用也为我们清晰地理解它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在他看来,社会理论虽能涉入哲学论题的研究,但决然不能因此而丧失自己的方向。

[6]如果社会理论及其概念要有助于“把握社会研究的实践意涵”,[7]则“现代性”在他那里也不应该是一个抽象性的概念。

从多种方式进入他有关现代性的观点,[8]可以认为,吉登斯所言的现代性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内涵:

从时空视角入手,“现代性”有着特定的时间与空间范围。

现代性产生的时间是“17世纪”、“后封建”时期,地理位置是在“欧洲”,现代性最开始是从欧洲产生发展的,后来波及到全世界,成为一种世界范围内的现象;其次,就其具体表现来说,现代性指的是社会生活、组织模(形)式以及行为和制度等,是有史以来第一个具有全球意涵的社会组织形式。

应该说,这是吉登斯在其现代性分析中融入纷繁复杂的内容的基本前提;再次,就其实质来说,现代性是现代社会或工业文明的缩略语,它大略等同于“工业化的世界”,这就说明现代性大致等同于工业文明的世界,与前面所说的现代性起源于欧洲相联系,带有很强的“欧洲中心主义色彩”[6];最后,现代性的后果是全球化。

“现代性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把我们抛离了所有类型的社会秩序的轨道,从而形成了其生活形态。

……现代性卷入的变革比过往时代的绝大多数变迁特性都更加意义深远。

”[9]“现代性正在内在地经历着全球化的过程。

”[10]

(二)现代性的特征和动力机制

吉登斯指出,作为一门概括性的学科,社会学首先要涉及现代社会的特征和动力学问题。

[11]我们要想充分理解现代性的性质,就必须摆脱先前的社会学的种种视角,而必须对现代制度的动力学机制和全球化范围作出说明。

[12]

吉登斯认为现代性动力机制派生于时间和空间的分离和它们在形式上的重新组合,在这种形势下所产生的社会生活有着精确的时间—空间,而时空的分离导致了社会体系的抽离(disembedding),通过旧有知识和新知识的不断输入,产生持续影响的个人和群体行动对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反思性调整。

(动力机制也是特征)

第一,时空分离(separationoftimeandspace)。

吉登斯指出,所有社会的个体都有关于未来、现在和过去的时间感,每一个社会、每种文化都有其特殊的空间感知。

总体说来,在前现代社会,时间和空间总是联系在一起的,而且通常是根据空间来推演时间的,某个时间总是与某个空间中的某个事物相联系。

随着十八世纪后半期机械钟的出现,时间可以与空间分离开来从而造成“时间的虚化”进而导致“空间的虚化”,“随着时间的‘逝去’和空间的‘隐遁’,在场和不在场交织在一起”[13]。

在吉登斯那里“空间”与“地点”是有区别的,“地点”,按吉登斯的理解也可称之为场所,场所是指人类活动物质环境在地理上的分布。

在传统社会,人们的活动空间总是受“在场(presence)”支配,即空间和地点总是相一致的。

但在现代社会,地点日益变得捉摸不定,人们的交往活动往往在“缺场(absence)”中完成,时空的虚空为社会活动中的时空重组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一张火车运行时刻表,初看起来似乎仅仅是一张临时图表。

但实际上它是一个对时—空秩序的规划,它表明火车在什么时间到达什么地点。

正因为如此,它才许可火车、乘客和货物之间的复合调整穿越广袤的时空轨道。

”[14]

第二,抽离化机制(disembeddingmerchanism)。

在吉登斯看来,抽离化即为将抽去社会关系的现实情景在不确定的时空距离上重新加以组合的过程,这是造成现代性时空分离的关键性因素。

“社会关系从地方性的场景中‘挖出来’(liftingout)并使社会关系在无限的时空地带中‘再联结’。

”[15]确切地说,这种“挖出来”就是他所说的“抽离化”。

吉登斯用抽离代替进化,主张抽离化机制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象征标志”(symbolictokens),指相互交流的媒介将信息传递开来,用不着考虑任何特定情境下处理这些信息的个人和团体的特殊品质,象征标志可以划分为不同种类,如语言、权力、货币等;二是“专家系统”(expertsystems),即由技术成就和专业队伍组成的体系,这种专家系统无孔不入,并不局限于专门的技术知识领域,它会延伸到社会关系和各种自我的亲密关系上,构成了我们今天所身处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主体。

这两者都是借助于抽象而达到一般性或普遍性的,因此,他又将其统称为抽象系统(abstractsystems)。

在现代社会,可以借助于抽离化机制来为人们提供预期的“保障”,由于这种保障是建立在外行人员对于系统本身的信赖而非系统中“专家”的“道德品质”的信赖基础之上,这种信任关系自然“就存在着不稳定性和多变性”[16]并有可能引发出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第三,对知识的反思性调整。

“反思性,是对所有人类活动特征的界定”,[17]因此,对于行动的持续性的反思性监控是人们活动过程中始终存在着的基本特征,[18]同时也构成了行动的一种内在要素,行动的反思性用来描述人们的行动总是建立在对周围环境以及以往经验的认识的基础之上的。

在现代性的反思性调整下,没有什么东西是确定无疑的,也没有什么知识是可以被永久证明的。

[19]由于社会实践总要不断地受到有关实践本身所产生出来的新认识的考验和改变,所以,对于现代性实践的反思性调整源于现代性实践的知识。

如此,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

“人们对有关社会生活的知识(即便这种知识已尽可能地得到了经验的证实)了解得越多,就越可以更好地控制自己的命运,是一个假命题。

”[20]对于知识的反思性运用核心所强调的是社会世界变化的范围和速度,因为它把过去、现在和将来联系在一起,让社会生活从传统的既定性束缚中游离了出来,从而让我们瞥见了有别于遥远世界的缕缕微光。

 

二、现代性的宏观分析

 

当现代性社会因其上述特征和动力机制运行时,它就不单单是一个工业社会,而是一个具有特殊监督和控制手段的社会,因为,“凡是国家都会牵涉到对归其统辖的社会体系的再生产的各方面实施反思性的监控。

”[21]很明显,这就涉及到他对于现代性的宏观分析。

(一)关于现代性的制度维度分析

吉登斯的现代性理论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论述就是对现代社会作出的“多元制度”的阐释。

他认为,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是现代社会学理论主要框架的建构者,但又必须对他们的理论重新加以思考。

[22]他指出,马克思是从资本主义角度对现代性做出的解释和展望的;涂尔干认为现代社会生活的急剧变迁缘于复杂的劳动分工及其刺激;而韦伯则更多地侧重于官僚制和“理性化”的范式。

在反思三大思想家的现代性过程中,吉登斯发现,古典现代性理论普遍存在着把复杂的现代性诊断为某种单一维度的倾向。

如果社会学家对社会理论赖以形成的背景时刻保持清醒的话,就会认定现代性在制度性的层面上是多维的,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他融合了经典思想家的现代性思想,同时结合晚期现代性的社会现实提出了有关现代性的几个基本制度维度。

第一,资本主义。

布罗代尔曾经指出,直至1867年,马克思还从未使用过资本主义一词,[23]但吉登斯依然愿意承认卡尔·马克思比其他经典作家有更大的重要性而依然敬仰他,[24]这是因为他也认为和以前的社会形式相比较,资本主义虽非是塑造现代性的唯一力量,但它是架构现代性的至关重要的力量。

[25]按他的理解,“资本主义指的是一个商品生产的体系,它是以对资本的私人占有和无产者的被雇佣之间的关系为中心,这种关系构成了阶级体系的主轴线。

”[26]吉登斯指出,资本主义社会有以下几个特征:

资本主义企业强烈的竞争与扩张本性;经济与其他社会领域的彼此“隔离”或者经济关系对其他关系的极大的支配性;私有制和国家对于资本积累的依赖等等。

由此可见,吉登斯是有选择性的继承了马克思的观点。

第二,工业主义。

工业主义不仅指机械化的技术和工厂生产,机械化的运输和交往方式的发展尤其是其主要特征。

[27]工业主义预先设定了生产的规范化组织,目的在于使人的行为、机器与原材料的投入和产品的产出协调。

在“工业革命”的原初时期,工业主义首先出现了燃煤与蒸汽动力,后来又出现了巨大而沉重的机器在工厂里忙乱的情景;而现代工业在高科技领域的驰骋,在这里电是动力源泉。

此外,工业主义不仅影响着工作场所,而且也影响着交通、生态、通讯和家庭生活等等。

第三,监控系统。

监控指的是“在政治领域中,对被管辖人口的行为的指导,尽管作为行政权力的基础,监控的重要性决不只限于政治领域。

监控可以是直接的,但更重要的特征是,监控是间接的,并且是建立在对信息控制的基础之上的。

”[28]可以看出,监控虽然指涉于政治领域,但也可以遍布于社会经济生活各领域;它既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是一个独立的制度丛结”[29]。

随着现代民族-国家监控的不断密集化,一方面,会提高统治精英牢固把握权力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现代社会以及整个世界体系也会昭示出迈向民主的趋势。

这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他比韦伯对未来更抱有些许的期望。

第四,军事力量。

吉登斯指出许多有影响的社会理论流派包括三大经典社会学家都未对军事力量这一对现代性有着重要影响的因素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他看来,涂尔干“明确反对必须以阶级革命来重组当代社会的做法”,[30]所以他是拒绝革命的社会主义的;[31]马克思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关注过战争,但由于他秉持“工人阶级没有祖国”,所以自然就认为相比于阶级斗争,民族之间战争的重要性会日益降低;而韦伯尽管亲身体验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血腥屠杀,也没有预见到如今骇人听闻的军事暴力。

吉登斯指出,20世纪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革命性世纪’”,[32]在《民族-国家与暴力》一书中,他非常明确地质疑“在现代社会中,军事力量的重要性已相对衰落的假定”。

他认为,在20世纪,“战争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们导致了敌对时期或稍后的重大变迁,它们还蕴酿了具有深远效果的转型,不管是对经济发达国家的制度,还是世界体系中其他社会类型的制度,都是如此。

”[33]

吉登斯认为以上四个维度之间是互相联系、促进的。

早于工业主义相当长一段时间的资本主义[34]的竞争为工业主义的兴起和发展注入了动力,而工业主义反过来又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因此,这二者“相互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

[35]同时,资本主义的扩张与西方军事力量——尤其是海军力量——的加强有着密切的关系。

工业生产的扩张为以军事力量为核心的民族-国家的形成提供了空前的基础。

[36]如果说,“军事社会被基于工业主义或更一般的经济交换关系的社会所取代”[37]在19世纪还是切中肯綮的论题的话,那么,在今天的“军事社会”中,如果认定军事力量、监控和现代民族-国家的暴力主要受制于资本主义企业运行动力的推动,那就过于幼稚愚钝了。

因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军事权力及由它所产生的世界体系从根本上受到了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进程的影响。

[38]

 

(二)现代性的全球化及其社会运动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在全球的扩张,全球化日益成为当今世界的时代内容。

吉登斯认为,全球化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社会关系不断强化的过程,这一过程通过地域性的跨越和时空关联的延展而实现。

当现代性的四种制度维度发展为全球性制度体系时,产生了全球化的四个维度。

[39]

第一,世界资本主义经济。

经济与政治的相对“独立”会使资本主义国家的商业公司有了广阔范围的全球性活动,拥有巨大经济权力的跨国公司从能在世界其他地方获得区域性的发展。

所以,即便边陲国家在世界经济中居于不利的地位,但它们的发展只能根据作为整体现象的世界经济发展动态地来解释。

第二,现代全球性的民族国家体系。

随着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建立,20世纪的民族-国家体系已经变成了全球性的民族-国家体系,除了地球两极的部分地区以外,他们对所有的空间都行使着主权并嵌入世界经济体系之中,他们的持久存在也以后者为基础。

通过对主权的维护,他们不仅获得了权力,而且经济运行机制培育了自身的民族文化。

可见,他们是全球政治秩序重要的“行动者”。

第三,世界军事秩序。

由于军事力量不仅内含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之中,同时也塑造着其未来发展的空间和轨迹,所以,当国家不再被化约为单纯的经济关系时,探讨国家之间军事关系问题就应该成为社会理论中的主要的思考方向,这样,理论的视阈就必须跨越非常有限的时-空范围。

军事力量的全球化不仅仅表现在武器的技术化,战争的工业化,不同武装力量之间的联盟,而且还表现在战争本身之中。

地区性突冲时间可能是全球性战争的开端,而“两个超级大国军事力量之间脆弱的军备平衡是国际秩序的政治无政府主义的惟一制衡器。

”[40]

第四,全球性劳动分工。

劳动分工中的全球性相互依赖的扩展,既有助于生产分布在世界范围的均衡,也减缓了发达国家的经济霸权。

同时,劳动分工向日常领域的渗透会改变人类和环境之间的原有的和睦关系,工业主义的传播营造着危害人们赖以生存的世界生态变化,也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感受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可见,在吉登斯看来,随着现代性的四种制度实现全球化,人类已经抽离的社会关系会实现再嵌入(re-embedding),这会让社会深陷于一个高风险的困局,承受着经济增长崩溃、极权主义、核冲突和生态破坏等灾难,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运动。

首先是劳工运动。

劳工运动是源于资本主义企业扩张或根植于资本主义经济秩序之中的社会运动,它最初是争取言论自由和民族权力的斗争工具,但随后会“扩演”成诸多利益集的“庇护伞”,它的内涵不能简单地还原为单一的“资产阶级”的阶级统治,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这样的权利就有了普遍的意义。

其次是生态运动。

劳工运动的普遍性意义能够与现代性的多维特征相关联,在对传统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