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高考专题汇编》变异与进化.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816108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57.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年高考专题汇编》变异与进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历年高考专题汇编》变异与进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历年高考专题汇编》变异与进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历年高考专题汇编》变异与进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历年高考专题汇编》变异与进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历年高考专题汇编》变异与进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历年高考专题汇编》变异与进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历年高考专题汇编》变异与进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历年高考专题汇编》变异与进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历年高考专题汇编》变异与进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历年高考专题汇编》变异与进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历年高考专题汇编》变异与进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历年高考专题汇编》变异与进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历年高考专题汇编》变异与进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历年高考专题汇编》变异与进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历年高考专题汇编》变异与进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历年高考专题汇编》变异与进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历年高考专题汇编》变异与进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历年高考专题汇编》变异与进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历年高考专题汇编》变异与进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年高考专题汇编》变异与进化.docx

《《历年高考专题汇编》变异与进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年高考专题汇编》变异与进化.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年高考专题汇编》变异与进化.docx

《历年高考专题汇编》变异与进化

绝密★启用前

2013-2014学年度?

?

?

学校3月月考卷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

xxx;考试时间:

100分钟;命题人:

xxx

题号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题型注释)

1.玉米糯性与非糯性、甜粒与非甜粒为两对相对性状。

一般情况下用纯合非糯非甜粒与糯性甜粒两种亲本进行杂交时,F1表现为非糯非甜粒,F2有4种表现型,其数量比为9:

3:

3:

1。

若重复该杂交实验时,偶然发现一个杂交组合,其F1仍表现为非糯非甜粒,但某一F1植株自交,产生的F2只有非糯非甜粒和糯性甜粒2种表现型。

对这一杂交结果的解释,理论上最合理的是

A.发生了染色体易位

B.染色体组数目整倍增加

C.基因中碱基对发生了替换

D.基因中碱基对发生了增减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和基因突变,以及染色体变异相关知识,由题可知玉米的两对相对性状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但某一F1植株自交,产生的F2只有非糯非甜粒和糯性甜粒2种表现型,原因最可能是发生染色体易位,使原来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所以答案A。

考点定位:

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和基因突变,以及染色体变异。

2.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都可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其中仅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的变异是

A.染色体不分离或不能移向两极,导致染色体数目变异

B.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导致基因重组

C.染色体复制时受诱变因素影响,导致基因突变

D.非同源染色体某片段移接,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

【答案】B

【解析】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都可以发生染色体不分离或不能移向两极,从而导致染色体数目变异;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导致基因重组只能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间期都发生染色体复制,受诱变因素影响,可导致基因突变;非同源染色体某片段移接,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可发生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

因此选B。

3.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的说法正确的是

A.基因突变是主物变异的主要来源,有利的变异对生物是有利的、而且是定向的变异

B.如果植物的枝芽在发育早期发生基因突变,可以通过生殖细胞传递给后代

C.如果显性基因A发生突变,只能产生其等位隐性基因a

D.通过人工诱变的方法,人们能培育出生产人胰岛素大肠杆菌

【答案】B

【解析】变异是不定向的,AC错误。

植物叶芽在发育早期发生基因突变,那么由这个芽长成的枝条,上面生的叶、花和果实都含有突变基因,花进行有性生殖时可产生含突变基因的生殖细胞传递给后代,B正确。

人的胰岛素基因和大肠杆菌的基因差别较大,不能通过改变大肠杆菌DNA的个别碱基对使其产生人的胰岛素基因,D错误。

4.如图表示细

胞中所含的染色体,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①代表的生物可能是二倍体,其每个染色体组含4条染色体

B.②代表的生物可能是二倍体,其每个染色体组含3条染色体

C.③代表的生物可能是四倍体,其每个染色体组含2条染色体

D.④代表的生物是单倍体,其每个染色体组含4条染色体

【答案】B

【解析】①所示的细胞为2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含4条染色体,若它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个体的体细胞,则代表二倍体;②所示的细胞为3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含2条染色体,若它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个体的体细胞,则代表三倍体;③所示的细胞为4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含2条染色体,若它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个体的体细胞,则代表四倍体;④所示的细胞为1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含4条染色

体,代表单倍体。

5.芥酸会降低菜籽油的品质。

油菜有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H和h,G和g)控制菜籽的芥酸含量。

下图是获得低芥酸油菜新品种(HHGG)的技术路线,已知油菜单个花药由花药壁(2n)及大量花粉(n)等组分组成,这些组分的细胞都具有全能性。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①、②两过程均需要植物激素来诱导细胞分化

B.与④过程相比,③过程可能会产生二倍体再生植株

C.图中三种途径中,利用花粉培养筛选低芥酸油菜新品种(HHGG)的效率最高

D.F1减数分裂时,H基因所在染色体会与G基因所在染色体发生联会

【答案】D

【解析】①、②两过程为植物的组织培养过程,均需要植物激素来诱导细胞分化,A正确。

在花药离体培养中,单个花药由花药壁(2n)及大重花粉(n)等组分组成,因此花药离体培养可能产生二倍体再生植株,因此B正确。

采用花药进行离体培养,成功率高,并且不会发生性质分离,育种年限短,因此选低芥酸油菜新品种(HHGG)的效率最高,C正确。

减数分裂时,发生联会的染色体是同源染色体,即H基因所在的染色体与h基因所在的染色体、G基因所在的染色体与g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可以发生联会,H基因所在染色体会与G基因所在染色体发生未非同源染色体,不会发生联会。

D项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遗传知识在育种中的应用,减数分裂。

突出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难度适中。

6.为获得纯合高蔓抗病番茄植株,采用了下图所示的方法。

图中两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

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过程①的自交代数越多,纯合高蔓抗病植株的比例越高

B.过程②通常取F1植株的适宜花药作培养材料

C.过程③主要包括脱分化和再分化两个过程

D.图中筛选过程不改变群体抗病基因频率

【答案】ABC

【解析】A,杂交育种正是通过此法不断提高纯合比率的;B,此处“适宜花药”并不是指基因型适宜(基因型肉眼不可见),而是指花粉所处的发育时期适宜;C,由叶肉细胞到转基因植株,是离体细胞通过组织培养形成个体的过程,包括脱分化和再分化两阶段;D,筛选过程就是将表现型不符合要求的个体淘汰,此过程与自然选择中的淘汰实质相同,都会改变基因频率,例如在AA、Aa、aa中的aa淘汰,会使a基因频率下降,A则上升。

7.某遗传病的遗传涉及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

已知Ⅰ-1基因型为AaBB,且Ⅱ-2与Ⅱ-3婚配的子代不会患病。

根据以下系谱图,正确的推断是

A.Ⅰ-3的基因型一定为AABb

B.Ⅱ-2的基因型一定为aaBB

C.Ⅲ-1的基因型可能为AaBb或AABb

D.Ⅲ-2与基因型为AaBb的女性婚配,子代患病的概率为

【答案】B

【解析】“Ⅰ-1基因型为AaBB”而个体不会患病,由此可推知基因型为A__B__的个体表现正常,也可推知患病的个体Ⅱ-2的基因型必为aaB__。

由于第Ⅲ代不会患病,第Ⅲ代个体的基因型一定为AaB__,故Ⅱ-3的基因型必为AAbb,同时确定Ⅱ-2的基因型必为aaBB,则Ⅰ-3的基因型为A__Bb,故选项A错误,B正确。

Ⅲ-1与Ⅲ-2的基因型都是AaBb,故选项C错误。

Ⅲ-2基因型为AaBb,AaBb×AaBb的子代中,正常的概率为9/16而患病的概率为7/16,故选项D错误。

本题以遗传病系谱图为背景,考查对遗传定律的综合运用和分析能力,考查识图能力。

8.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A.基因的自发突变率虽然很低,但对进化非常重要

B.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性可相同,也可不同

C.环境发生变化时,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改变,也可能不变

D.同一群落中的种群相互影响,因此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群落.

【答案】D

【解析】基因突变是进化的原材料,所以A正确;生物的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基因型不同,表现型相同,对环境的适应性相同,也可能表现型不同,对环境的适应性也不同,B正确;环境发生变化时,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改变,也可能不变,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答案D。

考点定位:

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

9.针对耐药菌日益增多的情况,利用噬菌体作为一种新的抗菌治疗手段的研究备受关注,下列有关噬菌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利用宿主菌的氨基酸合成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

B.以宿主菌DNA为模板合成子代噬菌体的核酸

C.外壳抑制了宿主菌的蛋白质合成,使该细菌思闻

D.能在宿主菌内以二分裂方式增殖,使该细菌裂解

【答案】A

【解析】噬菌体侵入寄主后,利用寄主菌的原料(氨基酸和核苷酸),合成噬菌体的蛋白质,所以A对;子代噬菌体是以噬菌体的DNA为模板来复制的,B错;噬菌体消耗细菌细胞内的物质,导致细菌死亡,C错误;噬菌体没有细胞结构,不能以二分裂方式增殖,而是在寄主菌体内合成各个部件后,组装,释放,使细菌裂解,D错

10.达尔文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发现几种地雀,用现代进化理论解释,错误的是

A.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达到生殖隔离,导致原始地雀物种形成现条件下的地雀物种

B.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原来属于同一

物种的地雀很快进化形成不同的物种

C.这些地雀原先属于同一雀种,从南美大陆迁来后,逐渐分布在不同的群岛,发生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

D.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有所差别,最终导致这些种群的基因库变得很不相同,并逐步出现生殖隔离

【答案】B

【解析】原属同一物种的地雀,从南美大陆迁来后,因在不同群岛上生活(地理隔离),产生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这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由于每个岛上的食物和栖息条件互不相同,自然选择对其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就有差别。

在一个种群中,某些基因被保留下来,而在另一个种群中,被保留下来的可能是另一个基因。

久而久之,由于自然选择的不同使各个种群的基因库变得很不相同,并逐步出现生殖隔离,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原来同一种的地雀就成了不同的地雀。

不过物种的进化是十分缓慢的,往往要成千上万年才能实现,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形成的。

11.动物性食品中的某些致病菌如沙门氏菌、李斯特菌、禽流感H5N1和大肠杆菌O-157,是在现代畜牧业中滥用抗生素条件下抗药性提高而产生的新的致病菌系。

用进化论的观点解释致病菌抗药性增强的原成因是

A.使用抗生素的剂量越大,病菌向抗药能力增强方向的变异越快

B.长期使用抗生素是对病原体进行选择的过程,结果导致种群中抗性基因频率增加

C.长期使用某种抗生素,能诱导病菌分解抗生素的基因大量表达

D.抗药性强的病菌所繁殖的后代都具有很强的抗药性

【答案】B

【解析】根据现代生物进化论的观点,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长期使用同一种抗生素,实际过程是对病菌中抗药性基因控制的抗药性状进行选择,通过繁殖并得以传给后代,使后代中具有抗药性的个体增多,抗性基因频率不断增加。

抗药性增强是抗生素逐代选择的结果,并非抗生素诱导病菌分解抗生素的基因大重表达。

抗药性强的病菌所繁殖的后代也存在差异,由于基因突变等因素,所产生的后代病原体不一定都具有很强的抗药性。

12.玫瑰有5000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迄今已培育出2500多个品种。

玫瑰没有生成蓝色翠雀花素所需的“黄酮类化合物3,5—氢氧化酶”的基因,因此蓝玫瑰被认为是不可能培育成功的。

但日本科研人员将蓝三叶草中的蓝色素基因植入普通玫瑰而成功培育出了蓝玫瑰,这株玫瑰的花瓣中所含的色素为蓝色。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蓝色翠雀花素分布于蓝玫瑰花瓣细胞的液泡和叶绿体中

B.培育蓝玫瑰用到的工具酶是限制性内切酶和DNA连接酶

C.蓝色素基因在所有玫瑰细胞中都能控制合成蓝色翠雀花素

D.蓝玫瑰的培育成功意味着人类创造了一个新的物种

【答案】B

【解析】蓝色翠雀花素分布于蓝玫瑰花辦细胞的液泡中,叶绿体中为光合色素,A项错误;日本科研人员将蓝三叶草中的蓝色素基因植入普通玫瑰而成功培育出了蓝玫瑰,为转基因工程操作,故用到的工具酶是限制性内切酶和DNA连接酶,B项正确;蓝色素基因在玫瑰花辮细胞中能控制合成蓝色翠雀花素,在其他细胞中没有表达,C项错误;蓝玫瑰仅仅是转入了一个外源的基因,与其他的玫瑰未产生生殖隔离,没有产生新的物种,D项错误

13.普氏野马是目前地球上惟一存活的野生马。

甘肃濒危动物研究中心精心挑选出了两个家族的25匹普氏野马放归到自然环境中去。

有人预计,数年后,这些野马将发展成为一个野生种群。

根据以上材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野外的普氏野马的基因突变频率将不断增加

B.野外的普氏野马与圈养的普氏野马还是一个种群

C.野外的普氏野马在自然选择的压力下,其某些基因的频率可能会发生变化

D.野外的普氏野马与圈养的普氏野马因环境不同而产生了生殖隔离

【答案】C

【解析】A项中,分清基因频率和基因突变频率,基因突变频率与外界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如物理因素紫外线、X射线等有关。

野外的诱变因素不定,不能预测基因哭变频率如何变化。

B项中,野外的普氏野马与圈养的普氏野马分布区域不同,已经产生了地理隔离,不尾于一个种群。

C项中,自然选择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D项中,野外的普氏野马与圈养的普氏野马仅存在地理隔离,还没有产生生殖隔离。

14.在某岛屿上相互隔绝的甲、乙两个水潭中,都生活着一种小型淡水鱼——虹鳉。

研究发现,甲中的虹鳉(天敌是狗鱼,以大而成熟的虹鳉为食)比乙中的虹鳉(天敌是花鳉,以幼小的虹鳉为食)常常早熟,即在体重较低时就能繁殖后代。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乙两个水潭中的虹鳉种群因环境不同而产生了生殖隔离

B.狗鱼对甲水潭中虹鳉的捕食,使甲水潭中虹鳉种群的早熟基因的频率下降

C.虹鳉种群中如果没有新基因的产生,则不会发生进化

D.若将甲中的虹鳉和乙中的花鳉转移到一个新水潭中共同饲养,多年后虹鳉成熟个体的平均体重将会增加

【答案】D

【解析】甲乙两个水潭中的虹鳉种群因环境不同是否产生了生殖隔离不能判断。

狗鱼对甲水潭中虹鳉的捕食,以大而成熟的虹鳉为食使甲水潭中虹鳉种群的早熟基因的频率上升。

生物是否发生进化不是看是否产生了新的基因,而是看种群的基因频率是否发生了改变。

若将甲中的虹鳉和乙中的花鳉转移到一个新水潭中共同饲养,以幼小的虹鳉为食,多年后虹鳉成熟个体比在甲中的虹鳉年龄大所以其平均体重将会增加。

15.下图中的A、B、C表示3个自然条件有差异的地区,地区间的黑粗线表示存在一定的地理隔离。

A地区某些个体由于机会开始分布到B、C地区,并逐渐形成两个新物种,③中的甲、乙、丙分别表示3个种群。

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上述过程说明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B.甲、乙两个种群的基因库存在较大的差异,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C.乙、丙两个种群存在地理隔离,但两种群的基因频率相同

D.甲、丙种群存在生殖隔离,两个种群基因库组成完全不同

【答案】B

【解析】考查了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隔离的本质、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据题干信息“A地区某些个体由于机会开始分布到B、C地区,并逐渐形成两个新物种”可推知:

甲、乙、丙尾于三个不同的物种,它们之间已形成生殖隔离,而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是基因库存在较大的差异,从而不能进行基因交流;乙、丙两个种群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基因库存在较大的差异,故两种群的基因频率不能相同;甲、丙种群之间虽然存在生殖隔离,但它们都由共同的原始祖先进化而来,故它们的基因库组成中有些基因种类相同,有些基因种类不同,基因库组成并非完全不同。

16.如图表示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个种群中A和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后,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

B.P点时两曲线

相交,此时A和a的基因频率均为50%

C.Q点表示环境发生了变化,A控制的性状更加适应环境

D.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査自然选择与种群基因频率变化。

变异本身是自发产生的,变异发生后,在自然(环境条件)选择下,适应性的变异被选择保留下来,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P点时两曲线相交,此时A和a的基因频率相等,均为50%。

Q点时A基因频率增大,表示环境发生了变化,A控制的性状更加适应环境。

17.改良缺乏某种抗病性的水稻品种,不宜采用的方法是()

A.诱变育种B.单倍体育种

C.基因工程育种D.杂交育种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育种的几个基本方法的特点。

正确把握“缺乏某种抗病性的水稻”及其原因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可通过诱变育种或基因工程育种的方法使水稻获得抗性基因,可通过杂交育种培育抗病性水稻。

单倍体育种过程,只是让单倍体原有的染色体及其上面的基因加倍,无抗病基因并不能产生相应的变异。

18.科学家用人工合成的染色体片段,成功替代了酵母菌的第6号和第9号染色体的部分片段,得到的重组酵母菌能存活,未见明显异常,关于该重组酵母菌的叙述,错误的是

A.还可能发生变异B.表现型仍受环境的影响

C.增加了酵母菌的遗传多样性D.改变了酵母菌的进化方向

【答案】D

【解析】人工合成的染色体片段替代酵母菌的染色体部分片段,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重组酵母菌仍可能发生基因突变等变异,A正确;重组酵母菌的性状受其遗传物质的控制和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B正确;重组酵母菌的遗传信息和自然状态下的酵母菌有所不同,增加了酵母菌的造传多样性,C正确;重组酵母菌只是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不能改变酵母菌的进化方向,生物的进化方向由自然选择(环境条件)决定。

【考点定位】本题情景比较新颖,以人工拼接的方法产生酵母菌染色体结构变异为背景,考查生物的变异、生物表现型的决定因素和影响因素、生物进化的实质等内容及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能力,难度中等。

19.某地区男性中的红绿色盲占8%,若此地红绿色盲的遗传符合遗传平衡定律。

下列有关该病在此地的判断中,错误的是

A.女性色盲的概率为0.64%B.女性携带者的概率14.72%

C.男性携带者的概率为比女性多D.男性中正常的概率为92%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遗传平衡定律在伴性遗传计算中的应用,明确红绿色盲的造传方式和遗传平衡定律的使用方法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红绿色盲为伴X染色体隐性造传,色盲基因b位于X染色体上,对男性(XY)而言,每个男性只有一个X染色体,含有致病基因即为患者,不含则为正常个体,没有携带者。

若男性人群中色觉基因B、b的频率为p、q,则p+q=l。

据题意可知:

q=0.08,可求得p=0.92。

男性的X染色体来源于母亲,因此,在女性人群中XB的基因频率P和xb的基因频率q分别为0.92和0.08因此,女性色盲(xbxb)的基因型频率q2=0.082=0.0064,即0.64%,女性携带者(XBxb)的基因型频率2pq=2X0.92X0.08=0.1472,即14.72%。

20.某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色盲在男性中的发病率为7%。

现有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妻子为该常染色体遗传病致病基因和色盲致病基因携带者。

那么他们所生小孩同时患上述两种遗传病的概率是()

A.1/88B.1/22C.7/2200D.3/800

【答案】A

【解析】此题考察遗传概率的的计算方法;常染色体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100,则a%=1/10,A%=9/10,得出该正常男性可能为AA或Aa,即排除aa的可能性,该男性为2/11AaXBY,与AaXBXb的女性婚配,所生小孩同时患两种遗传病的概率是2/11×1/4×1/4=1/88。

21.下图是三倍

体无子西瓜的培育过程部分图解,在无子西瓜的培育过程中,接受花粉的植株是(  )

A.甲  B.乙C.甲和丙  D.丙

【答案】C

【解析】培育无子西瓜时,首先用秋水仙素将二倍体母本处理为四倍体(甲植株),然后授以二倍体的花粉,所得种子为三倍体,三倍体种子种下去即是三

倍体植株(丙植株),由于三倍体植株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所以无法形成正常的配子,但此时可以授以二倍体的花粉刺激三倍体植株的子房发育成果实。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二、综合题(题型注释)

22.一对毛色正常的鼠交配,产下多只鼠,其中一只雄鼠的毛色异常。

分析认为,鼠毛色出现异常的原因有两

种:

一是基因突变的直接结果(控制毛色基因的显隐性未知,突变只涉及一个亲本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中的一个基因);二是隐性基因携带者之间交配的结果(只涉及亲本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

假定这只雄鼠能正常生长发育,并具有生殖能力,后代可成活。

为探究该鼠毛色异常的原因,用上述毛色异常的雄鼠分别与其同一窝的多只雌鼠交配,得到多窝子代。

请预测结果并作出分析。

(1)如果每窝子代中毛色异常鼠与毛色正常鼠的比例均为,则可推测毛色异常是性基因突变为性基因的直接结果,因为。

(2)如果不同窝子代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同一窝子代中毛色异常鼠与毛色正常鼠的比例为,另一种是同一窝子代全部表现为鼠,则可推测毛色异常是隐性基因携带者之间交配的结果。

【答案】

(1)1:

1隐显只有两个隐性纯合亲本中一个亲本的隐性基因突变为显性基因时,才能得到每窝毛色异常鼠与毛色正常鼠的比例均为1:

1的情况。

(2)1:

1毛色正常

【解析】

(1)若为基因突变,又只涉及一个亲本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中的一个基因,要想表现毛色异常,该突变只能为显性突变,即由隐性基因突变为显性基因,突变体为Aa,正常雌鼠为aa,所以后代毛色异常鼠与毛色正常的鼠比例均为1:

1。

(2)若为亲本中隐形基因的携带者,此毛色异常的雄鼠的(基因型为aa)与同一窝的多只雌鼠(基因型为AA或Aa)交配后,不同窝的子代不同,若雌鼠为AA,后代全部为毛色正常鼠,若雌鼠为Aa,后代毛色异常鼠与毛色正常鼠比例是1:

l。

【试题评价】该题以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为出发点,结合基因突变,考察对遗传规律和生物变异分析应用能力,难度较低。

23.请分析下列与遗传和变异有关的问题:

(1)水稻(2N=24)正常植株(E)对矮生植株(e)为显性,抗病(F)对不抗病(f)为显性。

两对基因独立遗传。

①在EE×ee杂交中,若E基因所在的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不分离,产生的雌配子中染色体数目为____________。

②假设两种纯合突变体X和Y都是由控制株高的E基因突变产生的,检测突变基因转录的mRNA,发现X第二个密码子中的第二个碱基由U变为C,Y在第二个密码子的第二个碱基前多了一个C。

与正常植株相比,_______突变体的株高变化可能更大,试从蛋白质水平分析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现有正常不抗病和矮生抗病两种纯种水稻,希望快速得到正常抗病纯种植株,应采取的育种方法是__________,理想的基因型以及该基因型所占比例依次是_______________。

(2)狗的皮毛颜色是由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的两对基因(A,a和B,b)控制的,共有四种表现型:

黑色(A_B_)、褐色(aaB_)、红色(A_bb)和黄色(aabb)。

①若图示为一只红色狗(Aabb)产生的一个初级精母细胞,1位点为A,2位点为a,造成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

②两只黑色狗交配产下一只黄色雄性小狗,则它们再产下一只纯合褐色雌性小狗的概率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13或11

②YY突变体比X突变体的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改变可能更多(或:

X突变体的蛋白质中可能只有一个氨基酸发生改变,Y突变体的蛋白质中氨基酸序列可能从第一个氨基酸以后都改变)

③单倍体育种EEFF、1/4

(2)①基因突变、交叉互换②1/32

【解析】

(1)①EEXee→若E基因所在的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不分离,产生的雌配子是EEe和e,水稻是2N=24,所以配子染色体数目就是13或11;②基因突变是DNA分子中喊基对的替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