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港湾转换层高支模施工方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820486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4.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晓港湾转换层高支模施工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晓港湾转换层高支模施工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晓港湾转换层高支模施工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晓港湾转换层高支模施工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晓港湾转换层高支模施工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晓港湾转换层高支模施工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晓港湾转换层高支模施工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晓港湾转换层高支模施工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晓港湾转换层高支模施工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晓港湾转换层高支模施工方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晓港湾转换层高支模施工方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晓港湾转换层高支模施工方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晓港湾转换层高支模施工方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晓港湾转换层高支模施工方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晓港湾转换层高支模施工方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晓港湾转换层高支模施工方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晓港湾转换层高支模施工方案.docx

《晓港湾转换层高支模施工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晓港湾转换层高支模施工方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晓港湾转换层高支模施工方案.docx

晓港湾转换层高支模施工方案

一、工程概况

晓港湾F4-F7座商住楼位于广州市东晓南路西南侧。

本工程楼高三十二层,其中二层群楼为商铺,地下室二层作车库,总建筑面积约70000㎡,共分为F4、F5、F6、F7共四座(塔楼)。

结构形式为框剪结构,为实现结构上的转换,在第三层设梁式转换层一层,转换层建筑面积约2200㎡,层高6m,砼强度等级分别为:

柱、核心筒为C50、梁C40、板C30,钢筋用量约530t,最大梁截面为1800×2000,具体梁截面见下表,具体位置见结构施工图。

梁构件截面一览表(单位:

mm)

宽度

高度

选用计算截面

备注

宽度

高度

选用计算截面

备注

400

1200

650

2000

500

1600

600

1900

500

1200

500

1900

400

1600

800

1900

800×1900

B

500

1700

500×1700

A

900

2000

400

1900

1000

2000

1000×2000

C

500

2000

1000

2600

800

2000

1800

2000

1800×2000

D

本转换层具有层高大达6m,梁截面大、跨度大等特点,其施工中的模板支承体系、钢筋制安、大截面梁砼的浇筑、砼养护等是整个转换层的关键,针对上述情况,并结合实际施工经验,编制如下的转换层及高支模的施工方案。

主要工程量见下表:

主要工程量汇总表

序号

名称

单位

数量

备注

1

钢筋

930

2

模板

m2

8539

3

m3

3750

对本转换层及高支模的施工,因对大小截面的梁侧板、柱及墙的侧板的支模有较成熟的施工经验,沿用传统的方法。

故本方案的设计不再进行有关的设计验算,只对梁、板底模板体系及脚手架的支撑体系进行设计验算。

二、施工流程

本转换层的模板体系采用18厚夹板,80×80木枋,支架采用门式钢脚手架,施工流程如下:

楼面测量放线—→绑扎墙、柱钢筋—→墙、柱模安装—→墙、柱砼浇捣—→梁底支模—→梁钢筋绑扎—→梁钢筋初检—→梁侧模、楼板模安装—→梁板模支架拉结加固—→支架模检查验收—→楼板钢筋绑扎—→钢筋验收楼板浇砼—→养护。

三、设计验算

1、梁、板模板立柱(支架)平面布置

转换层大梁、楼板立柱(门式支架)平面布置如下图。

大梁底立柱中距@450,另加φ48钢管支顶@450,净高分别有:

4.2m、4.4m、4.3m、4.1m、4.0m等,楼板底模立柱中距@900,净高5.8m。

450450450450450450

 

450450450450450450450450

框架梁支顶平面示意

≤400(枋木铺架)

120012001200

b

双支80×80枋木桁架

 

900900900900900

a

楼板支顶示意

大梁模板体系构造为:

侧模为18厚夹板,80×80枋木,外加两道2φ48×3.5通长钢管用φ12@450对拉螺栓拉结,同时加斜撑稳定。

底模为18厚夹板,80×80底枋@200,2×2×80×80支承枋木,门式脚手架支架(立柱),门式支架则由上托1个950+1个1950门式支架、下托组成,@450,每900加钢管单支撑2个(并列)门式支架为加强纵向稳定,在支架上模梁中央增设纵向通长φ48钢管,以十字扣件扣牢,使其连成一整体,以平衡加固和提高支架体系的刚度,示意图如下:

80×80桁架@300

 

φ48钢管水平锁80(双边)

 

门式支顶@450φ48钢管斜支撑(双边)

 

1800

600600600200

2000

φ12对拉螺栓

804201950950420180

压脚板

φ48钢管支顶@450

φ48通长钢管拉结

 

2条并排80×80枋木底垫12008001200

大梁模板体系示意图

楼板模板体系构造为:

板厚为18厚夹板,80×80枋距@450~500,门式脚手架支架(立柱),门式支架则由上托1个950+2个1950门式支架、下托组成,其余的整体拉结与固定等构造则同大梁模板体系,示意图如下:

 

38519501950950385380

上托

 

6000

 

φ48通长钢管拉结下托

 

楼板模板体系示意图

2、荷载:

考虑以下荷载情况

1)大梁、楼板模板自重:

0.5KN/㎡。

2)新浇梁、板砼及钢筋自重

1楼板:

(24+1.1)KN/m3×0.2=5.02KN/m2

2梁(按最大梁):

(24+1.8)KN/m3×2=51.6KN/m2

3)施工均布荷载:

2.5KN/m2

4)振捣砼产生的荷载:

1对水平面模板:

2KN/m2

2对垂直面模板:

4KN/m2

5)倾侧砼对侧面模板所产生的水平荷载2KN/m2

3、1800×2000大梁模板体系验算

1)对拉螺栓验算

对拉螺栓采用φ12,新浇砼对模板的侧压力按下列两式计算,取其小值:

F=0.22γctoβ1β2v

(1)

F=γcH

(2)

其中:

F—新浇砼对模板的最大侧压力(KN/m2);

γc—砼的重力密度取25KN/m3;

to—新浇砼的初凝时间取6h;

β1—外加剂影响修正系数,有外加剂取1.2;

β2—砼坍落度影响修正系数,砼坍落度为110~150,取1.15;

υ—砼的浇筑速度,泵送砼,按30m3/h,则30÷(1.8×2)=9m/h;

H=砼侧压力计算位置处至新浇筑砼顶面的总高度,取2m。

(1)F=0.22×25×6×1.2×1.15×9=136.62KN/m2

(2)F=25×2=50KN/m2

根据实际情况,本方案的大梁对拉螺栓采用φ12钢筋(ƒm=215Mpa),横向两道(@600),纵向@450,故每㎡梁侧模分配对拉螺栓的个数为:

n=1÷(0.45×0.6)=3.7个/㎡,其总承载力为:

1

N=3.7×215×103×л×122×10-6=89.97KN>50×1×1=50KN

4

∴满足要求,安全。

2)梁底大楞(80×80枋木),含水率<25%,有关技术指标为:

ƒm=13N/mm2—抗弯强度;

ƒv=1.5N/mm2—顺纹抗剪强度。

其它荷载取值按前;

荷载折减系数取0.9;

荷载分项系数取1.2;

底枋按@200布置,则每米n=1÷0.2=5根;

大梁受力示意图如下:

7001800700

 

7001800700

q

1200800120012008001200

受力图平面图

由于梁底枋是由两个门式支架的四个支点支承的,并由三根枋木搭接组成,为简化计算,近似可按下图计算:

700500800500700

q1q2q3

RARB1RB2RC1RC2RD

简化后计算简图

q1=q3=0.9×1.2×(0.5×0.5+51.6×0.5+2.5×0.5+2×0.5)=30.56KN/m

q1α230.56×0.52

M1mαx=M3max×(2l1-α)=(2×1.2-0.5)2=2.39KN·m

8l128×1.22

q1α230.56×0.52

RA=RD===3.18KN

2l12×1.2

RB1=30.56×0.5-3.18=12.1KN

q2=0.9×1.2×(0.5×0.8+51.6×0.8+2.5×0.8+2×0.8)=48.90KN/m

q2l248.90×0.82

M2mαx===3.91KN/m

88

q2l248.90×0.8

RB2=-RC1===19.56KN

22

1抗弯强度验算

1

W=×80×5×802=426666.67mm3

6

Mmαx3.91×106

б===9.16N/mm2<[ƒm]=13N/mm2

W426666.67

∴满足要求,安全。

2抗剪强度验算

Vmαx=RB2=19.56KN

19.56×103

τmαx=Vmαx/A==0.61N/mm2<[ƒv]=1.5N/mm2

5×802

∴满足要求,安全。

3挠度验算

枋木的E=900

11

I=5×bh3=5××8×83=1706.66cm4

1212

q1α2l23α2

ω1mαx=ω3mαx=(-)

48EI2l2

 

30.56×5002×1200230.52

=×(-)=1.98mm

48×9000×1706.66×10421.22

<l1/250=1200÷250=4.8mm

5q2l245×48.90×8004

ω2mαx===1.70mm

384EI384×9000×1706.66×104

<l2/250=800÷250=3.2mm

∴满足要求,安全。

3)大楞(底枋)下支承枋木验算

大梁底枋支承于其下的门式支架上的枋木上,支承枋木每道用两根枋木并列组合成,由于底枋甚密,故可视作均布荷载,支承枋木4×80×80,跨度450,按四等跨连续梁考虑。

q

 

450450450450

q=0.9×1.2×(0.5×1.8+51.6×1.8+2.5×1.8+2×1.8)=110.03KN/m

Mmax=0.107ql2=0.107×110.03×0.452=2.38KN·m

1抗弯强度验算

1

W=×4×803=341333.33mm3

6

Mmαx2.38×106

б===6.97N/mm2<[ƒm]=13N/mm2

W341333.33

∴满足要求,安全。

2抗剪强度验算

Vmαx=0.607ql=0.607×110.03×0.45=30.05KN

30.05×103

τ=Vmαx/A==1.17N/mm2<[ƒv]=1.5N/mm2

4×802

∴满足要求,安全。

3挠度验算

枋木的E=900

11

I=4×bh3=4××8×83=1365.33cm4

1212

ql4110.03×4504

ωmαx=KW=0.632×=0.232mm

100EI100×9000×1365.3×104

<l/250=450÷250=1.8mm

∴满足要求,安全。

4)大梁门式支架立柱稳定性验算

大梁门式支架立柱组合见“大梁模板体系示意图”,上下为可调整高度的上下托,可调整高度约400,上部为一个950门式支架,下部为一个1950门式支架,为增强支架体系的整体刚度,在每个门式支架的横梁中部及两肢下部都用通长φ48钢管拉结,用十字扣与支架连结,在验算支架体系稳定性时,每个钢管的拉结点可视为一个绞接支点,在计算时取一个大门式支架的高度作为验算高度Lo=1950m,并将门式支架的一肢视为一独立钢管进行验算。

门式支架钢管有关技术参数为:

φ42×2、A=251.33mm2、ί=14mm、ƒm=215N/mm2、@450,不考虑风载,则每肢门式支架所承担的荷载为[参照第2]:

 

N=0.45(RB1+RB2)=0.45×(12.1+19.56)=14.247KN

λ=Lo/ί=1950÷14≈139,查表得:

φ=0.354

N14.247×103

==160.13N/mm2<[ƒm]=215N/mm2

φA0.354×251.33

∴满足要求,安全。

4、楼板模板体系稳定性验算

转换层楼板厚200,层高6m,门式脚手架支撑@900,其组合见“楼板模板体系示意图”,上下为可调整高度的上下托,可调整高度约400,上部为一个950门式支架,中部和下部均各一个1950门式支架,为增强支架体系的整体刚度,其整体的增强拉结按“大梁模板体系”方法进行。

则每肢门式支架钢管所承受的荷载面积为:

0.9×1.2=1.08㎡,其荷载组合为:

q=0.5+5.02+2.5+2=10.02KN/m2

N=0.9×1.2qA=0.9×1.2×10.02×1.08=11.69KN

N11.69×103

==131.39N/mm2<[ƒ]=215N/mm2

φA0.354×251.33

∴满足要求,安全。

四、模板施工

1、模板安装

对群楼及转换层支模工程提出以下注意事项:

1)材料

梁、楼板,特别是大梁底枋80×80的枋木,必须是无腐朽,无折裂枯节等劣质材,亦不得使用过份潮湿,易于变形和弯曲不直的木材。

本工程,当无特殊需要时,一律使用门式支架作梁板模的支撑,分1220×950、1220×1950两种规格,底部配置带底板的下托,上部配置上托。

2)下层楼板结构的强度,当能达到承受上部楼层模板支撑及新浇砼的重量时同义词可进行上层楼模板的施工。

转换层浇砼时,下层主梁必须加回头支顶,间距≤1000。

3)为增加门式支撑的刚度和稳定,凡高度950及1950的门式支撑,在横梁上表中央,应设纵向边长的水平支撑,此项工作必须保证,且在模板铺设前完成。

4)群楼各层大梁跨度较大,最大达14.5m,凡大于4m的梁底模应起拱,高度按1/1000~3/1000考虑。

5)群楼层高5.5mm,要求支模前,搭设工作平台,不得站在柱模板上操作和梁底模上行走,上下应有梯子,不得利用支撑栏杆攀登上下,外架搭设应比支模工作超前一步。

6)五级以上大风,应停止模板的吊运作业。

2、模板拆除

1)拆模前,应对楼层砼强度进行检查,8m以上大梁底模拆除,砼强度等级应达到设计方案,按养护时间计,砼浇注后不得少于两周,且梁底应设另时支撑。

2)模板拆除应划定危险作业区域,有专人指挥作业,严禁非工作人员进入作业区。

3)拆除作业前,应作好安全技术交底,确定拆模程序,检查作业工具是否牢固。

操作人员操作时,思想要集中,防止钉子扎脚和从空中滑落。

4)支架立柱拆除后,梁板模拆除时,要搭设稳固的操作平台,并设防护栏杆。

操作人员不得在被拆除的模板下操作,也不得在同一垂直面上同时操作。

5)模板拆除应逐块有序向前进行,严禁站在悬排结构上拆底模,楼板底模拆除,要谨防大面积脱落伤人。

6)模板拆除后,要及时拔掉钉子,严禁将钉子砸倒或砸入模板内。

支架、木枋、模板应分类堆放、码垛。

对一切楼层洞口,要及时覆盖,墙洞要及时封堵,以防止坠落事故发生。

7)应着意提出的是:

楼层四周梁板模板拆除时,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模板外飞或弹出楼外,造成安全事故。

8)遇六级大风或暴雨天气,应停止高处作业。

五、砼施工

本转换层的砼浇筑,砼坍落度12~14cm,先浇筑柱、墙砼,墙、柱砼采用塔吊浇筑,后浇筑梁板砼,梁板砼采用泵送砼,泵送砼施工原则:

先远后近,先低后高。

在浇筑梁、板砼时,因为转换大梁截面较大,故采用同时分层浇筑法,先浇筑大梁砼至梁高的一半左右,在第一层砼终凝前再回头浇筑第二层梁砼至梁顶。

在浇筑第二层梁砼时,由于梁板砼的强度等级不同,梁为C40,板为C30,故大梁的砼浇筑至按梁边出300处。

如下图:

300b300

 

h/2h/2

第二次(层)浇筑

第一次(层)浇筑

 

b

大梁砼分层浇筑示意图

砼浇筑施工尚应注意按以下要求施工:

1、混凝土浇筑的一般要求

1)混凝土自吊斗口下落的自由倾落高度不得超过2m。

如超过2m时必须采取措施。

2)浇筑竖向结构混凝土时,如浇筑高度超过3m时,应采用串筒、导管、溜槽或在模板侧面开门子洞(生口)。

3)浇筑混凝土时应分段分层进行,每层浇筑高度应根据结构特点、钢筋疏密决定。

一般分层高度为插入式振动器作用部分长度的1.25倍,最大不超过500mm,平板式振动器械的分层厚度为200mm。

4)使用插入式振动器械应快插慢拔,插点要均匀排列,逐点移动,按顺序进行,不得遗漏,做到均匀振实。

移动间距不大于振动棒作用半径的1.5倍(一般为300~400mm)。

振捣上一层时应插入下层混凝土面50mm,以消除两层间的接缝。

平板式振动器的移运间距应能保证振动器的平板覆盖已振实部分边缘。

5)浇筑混凝土应连续进行,如必须间歇其间歇时间应尺量缩短,并应在前层混凝土初凝前,发现问题应立即停止浇灌,并应在浇筑混凝土初凝,将次层混凝土浇筑完毕。

间歇的最长时间应按所用水泥品种及混凝土初凝条件一般超过混凝土初凝时间时应按施工缝处理。

6)浇筑混凝土时应派专人经常观察模板钢筋、预留洞口、预埋件、插筋等有无位移变形或堵塞情况,发现问题应立即停止浇灌并应在已浇筑的混凝土初凝前修整完毕。

2、柱、墙混凝土浇筑

1)柱、墙浇筑前或新浇混凝土与下层混凝土结合处,应在底面上均匀浇筑50mm厚与混凝土配比相同的水泥砂浆。

砂浆应用铁铲入模,不应用料斗直接倒入模内。

2)柱、墙混凝土应分层浇筑振捣,每层浇筑厚度控制在500mm左右。

混凝土下料点应分散布置循环推进,连续进行。

3)浇筑墙体洞口时,要使洞口两侧混凝土高度大体一致。

振捣时,振动棒应距洞边300mm以上,并从两侧同时振捣,以防止洞口变形。

大洞口下部模板应开口并补充振捣。

构造柱混凝土应分层浇筑,每层厚度不得超过300mm。

4)施工缝设置:

墙体宜设在门窗口过梁跨度1/3范围内。

墙体其它部位的垂直缝留设应由施工方案确定。

柱子水平缝留置于主梁下面、吊车梁牛脚下面、吊车梁上面、无梁楼板的柱帽下面。

柱墙不设预埋连结筋,浇砼后使用植筋方法处理。

3、梁、板混凝土浇筑

1)肋形楼板的梁板应同时浇筑,浇筑方法应由一端开始用“赶浆法”推进,先将梁分层浇筑成阶梯形,当达到楼板位置时再与板的混凝土一起浇筑。

2)和板连成整体的大断面梁允许单独浇筑,其施工缝应留设在板底下20~30mm处。

第一层下料慢些,使梁底充分振实后再下第二料。

用“赶浆法”使水泥浆沿梁底包裹石子向前推进,振捣时要避免锾钢筋及埋件。

3)楼板浇筑的虚铺厚度应略大于板厚,用平板振动器垂直浇筑方向回振捣。

注意不断用移动标以控制混凝土板厚度。

振捣完毕,用刮尺或拖板抹平表面。

4)在浇筑与柱、墙连成整体的梁和板时,应在柱和墙浇筑完毕后停歇1~1.5小时,使其获得初步沉实,再继续浇筑。

5)施工缝设置:

宜沿着次梁方向浇筑楼板,施工缝应留置次梁跨度1/3范围内,施工缝表面应与次梁轴线或板面垂直。

单向板的施工缝留置在平行于板的短边的任何位置。

双向受力板、厚大结构、拱、薄壳、水池、多层刚架等结构复杂的工程,施工缝位置应按设计要求留置。

6)施工缝宜用木板、钢丝网挡牢。

7)施工缝处须待已浇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不少于1.2Mpa时,才允许继续浇筑。

混凝土达到1.2Mpa的时间,可通过试验决定,也可参照有关资料选定。

8)在施工缝继续浇筑混凝土前,混凝土施工缝表面应凿毛,清除水泥薄膜和松动石子,并用水冲洗干净。

排除积水后,先浇水一层水泥浆或混凝土成分相同的水泥浆,然后继续浇筑混凝土。

9)浇筑梁柱接头前应按柱子的施工处理。

4、楼梯混凝土浇筑

1)楼梯段混凝土自下而上浇筑。

先振实底板混凝土,达到踏步位置与踏步混凝土一起浇筑,不断连续向上推进,并随时用木抹子(木磨板)将踏步上表面抹平。

2)楼梯混凝土宜连续浇筑完成。

3)施工缝位置:

根据结构情况可留设于楼梯平面板跨中或楼梯段1/3范围内。

5、混凝土的养护

1)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在12小时以内用塑料涂膜或麻包加以覆盖,并浇水养护。

2)混凝土浇水养护日期一般不少于7天,掺用缓凝型外加剂或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不得小于14天。

3)每日浇水次数应能保持混凝土处于足够的湿润状态,常温下每日浇水两次。

4)大面积结构如地坪、楼板、屋面等可蓄水养护,贮水池一类工程,可在拆除内模板后,待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淋水养护。

5)可喷晒养护剂,在混凝土表面形成保护膜,防止水分蒸发,达到养护的目的。

6)采用塑料薄膜或麻包覆盖时,其四周应压严密,并应保持薄膜内有凝结水。

7)养护用水与拌制混凝土用水时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