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820515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875.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历史试题解析版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下面是外来植物传入中国简况表。

这些物种的传入是

品种

传入中国时期

玉蜀黍(玉米)

16世纪传入中国,清代向全国推广

落花生(花生)

16世纪(明中期)传入中国

烟草(烟)

17世纪初(明末)传入中国

番薯(红薯)

16世纪传入中国南方,清初传至北方

A.西方工业革命的产物

B.明清政府对外政策的结果

C.新航路开辟的客观影响

D.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表现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了新航路开辟。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西方工业革命的开展大致是在晚清时期,故排除A项;明清厉行海禁,限制中外交往,所以外来植物传入中国不是明清政府对外政策的结果,故排除B项;世界市场的形成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故排除D项。

玉米、花生、烟草和红薯这些植物原产于美洲,新航路开辟后开始向外传播,所以这些植物传入中国是新航路开辟的客观影响,故选C。

2.“17世纪的新兴势力——尼德兰、瑞典、英国、法国都在北部。

一些成长神速的城市也一样——阿姆斯特丹、巴黎、伦敦。

相比之下,地中海显得停滞不前。

……16和17世纪在欧洲北部做生意比在欧洲南部有着无可争议的优势。

”这里的“优势”主要是指

A.工业资本取代商业资本

B.垄断性贸易公司的建立

C.最终确立世界殖民霸权

D.欧洲新贸易中心的形成

【答案】D

【解析】

经过工业革命,工业资本取代商业资本,排除A;垄断性贸易公司的建立是要适应对外殖民扩张的需要,排除B;到19世纪中后期,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英国最终取得世界殖民霸权,排除C;由材料“17世纪的新兴势力——尼德兰、瑞典、英国、法国都在北部……16和17世纪在欧洲北部做生意比在欧洲南部有着无可争议的优势”反映欧洲商业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故选D。

3.(时空观念——开辟新航路)“葡萄牙航海家接受了国王约翰二世的命令,率领两条各载100吨的双桅大帆船,沿着非洲西海岸向南驶去。

半年后,他们在非洲最南端的崖石上刻下了国王的名字,以及葡萄牙盾形纹徽、十字架等等,以纪念这一发现。

”材料的“这一发现”指

A.发现“好望角”

B.绕过非洲到达印度

C.发现美洲大陆

D.完成了环球航行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他们在非洲最南端的崖石上刻下了国王的名字”可知该航海者到达了非洲南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迪亚士到达了非洲南端的好望角,A正确;B是达伽马,晚于迪亚士;C是哥伦布没有经过非洲南端;D是麦哲伦及其船队。

4.据《葡萄牙帝国在亚洲:

1500~1700》记载,威尼斯人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口输出的胡椒等香料年平均贸易量1496年为1200吨,1506年则锐减65%以上。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欧洲货币贬值导致了严重的商业危机

B.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的贸易中心转移

C.葡萄牙人垄断了东西方的贸易商路

D.中国茶叶代替了胡椒等香料的地位

【答案】B

【解析】解题时注意题干中的时间限制“1500—1700”,由此推断变化的原因与新航路的开辟有关系。

结合已学知识可知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使得传统的商路发生了很多大的变化,逐渐由地中海沿岸发展到大西洋沿岸,因而意大利的一些城市逐渐衰落,B正确。

新航路开辟引起的是货币膨胀,A错误;C和D显然与材料商路转移没有直接关系。

5.英国艺术家威廉·希斯常以漫画表达对大量机器进入人们生活的反思。

下图《怪物汤》描绘了一位贵妇看到放大的泰晤士河水滴后的惊恐。

这幅漫画反映了

A.环境保护成为社会共识

B.技术革新带来社会问题

C.工业革命造成大众恐慌

D.经济发展加剧贫富分化

【答案】B

【解析】

“机器进入人们生活”“泰晤士河水滴后的惊恐”说明工业革命导致环境污染,从而引发了新的社会问题,B正确;材料只是说明工业革命导致环境污染并没有提出保护环境的措施,A错误;材料并不是说明环境导致民众恐慌,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贫富分化的信息,D错误。

6.18世纪英国的商业,一些历史学家使用了诸如“商业革命”“一场真正的商业爆炸”等字眼。

国内商业以较大的幅度增长,而海外商业活动增幅更大,国际贸易在英国当时的商业发展领域里遥遥领先。

导致英国商业爆炸的主要因素是

A.工业革命完成的推动

B.殖民扩张和殖民霸主地位确立

C.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

D.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

【答案】B

【解析】经过16世纪打败西班牙,17世纪打败荷兰以及18世纪打败法国,英国在18世纪中后期成为世界上最大殖民国家,海外殖民扩张成为国内商业爆炸的主要原因,故B项正确。

工业革命完成是19世纪40年代,故A项错误。

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是17世纪,故C项错误。

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故D项错误。

7.“19世纪中期,英国拥有空前绝后的机会在全世界扩大势力……可以按照自己的主张,与较不发达的经济体建立联系……可以毫无顾虑地对那些拒绝按它的意愿进行贸易的国家使用武力。

”当时英国能够这样做的主要条件是

A.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

B.工业革命的完成

C.“日不落帝国”的形成

D.电气时代的到来

【答案】B

【解析】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对外倾销自己的工业产品,并用武力打开了不愿意贸易的国家,比如对中国发动的鸦片战争,故B项正确;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是1688年,不符合时间,故A项错误;“日不落帝国”的形成是18世纪中期,故C项错误;电气时代的到来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故D项错误。

8.1901年,美国金融巨头摩根在收购了卡内基的钢铁公司后,成立了美国钢铁公司。

后来又不断兼并其它中小公司,最终控制了全国钢产量的65%。

此后并购浪潮席卷了美国,每年大约有3000家中小公司消失,大企业控制了大部分市场。

该现象

A.推动工厂制度的基本形成

B.悖离了自由资本主义思潮

C.有利于优化企业经营管理

D.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的现象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垄断组织的出现,垄断组织通过优胜劣汰实现了优化组合,对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具有有利的条件,故C项正确;工厂制度的形成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结果,故A项错误;垄断组织的出现是自由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故B项错误;垄断组织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故D项错误。

9.阅读1887—1949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表,其中,人均收入的增加曾出现过两次。

这两次都得益于

年份

1887年

1914年

1936年

1949年

人口数(千人)

377636

455243

510789

541670

人均收入(元)

35.9

41.22

50.51

34.98

A.西方侵略加剧

B.政府政策调整

C.官僚资本膨胀

D.中华民国成立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人均收入增加的两次分别是1914年、1936年。

1914年的增加得益于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鼓励实业发展的法令。

1936年的增加得益于南京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因此两次都得益于政府政策的调整,故B项正确。

1914年西方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故A项错误。

官僚资本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末,与材料时间不符,且官僚资本一直扮演反动的角色,对国民经济的增长,国民收入的增加无法起到积极作用,故C项错误。

中华民国成立表述过于笼统,且其作用只体现于1914年,故排除D项。

10.观察下图,这些企业

A.从生产技术角度看,都使用机器生产

B.从产业结构角度看,都属于轻工企业

C.从产品销售角度看,都重视对外贸易

D.从企业创建角度看,都为洋务派创办

【答案】A

【解析】

材料中所示的几个企业都属于近代企业,都采用机器生产,故A项正确。

矿务局、江南制造总局等属于重工业,故排除B项。

材料未涉及企业产品的销售,无法得出都重视对外贸易。

其中汉阳铁厂属于洋务企业,不重视对外贸易,故排除C项。

上海发昌机器厂、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属于民族企业,故排除D项。

11.钱乘旦评价某一件事时说:

“它接受现代化,但只接受它的形式,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

”这一事件

A.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B.实现了自强求富目的

C.促进了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D.以建立民主制为目标

【答案】A

【解析】

材料“它接受现代化,但只接受它的形式,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表明该事件学习西方的现代化,用以维护中国传统,由此可知所述为洋务运动,A符合题意;B“实现了”说法不正确,洋务运动以失败告终;C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洋务运动已经失败,C不正确;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而不是制度,D不正确。

12.19世纪60年代,江浙地区出现了“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的现象。

它反映出

A.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

B.市场扩大刺激江浙地区丝织业发展

C.中国对外贸易地位由入超变为出超

D.开埠通商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产生

【答案】B

【解析】

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之后,题干现象没有体现资本输出,故A项错误;这一时期中国对外贸易大量入超,故C项错误:

题干反映的是中国逐步卷入世界市场,受国际市场的需要,江浙地区“乡农卖丝争赴市”“家家置纺车”故B项正确;“置纺车”说明仍是手工生产,不是机器生产,故D项错误。

13.1896年,清朝政府下令:

“多以广开矿产为方今济急要图,当通谕各省将军督抚,体察各省情形,酌度办法具奏。

”对这一谕令理解不准确的是

A.客观上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B.其目的是扩大税源,缓解财政危机

C.表明清政府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D.为缓解统治危机,被迫作出政策调整

【答案】C

【解析】

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限制促进了民族工业发展,故A项正确;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为了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民间办厂的限制,故B项和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中“酌度办法具奏”正是这一思想的体现,显然重视商业发展,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

14.如图是1913年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出品的“新爱国”香烟的烟盒封面,烟盒下面文字为:

“中国人,中国金钱,中国实业,中国利权,爱国诸君请吸香醇精美之爱国香烟”。

从中可以推断出当时

A.南洋公司注重营销策略

B.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侵略

C.外国烟草在华销售锐减

D.民族工业发展环境得到根本改善

【答案】A

【解析】

材料中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利用“收回利权”“爱国”来做广告,以此推销烟草,体现出企业家注重营销策略,故A项正确;一战发生于1914年,材料也没有体现出欧洲列强对于中国经济侵略的放松,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外国烟草在中国的销售额减少,故C项错误;此时中国社会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工业发展环境没有得到根本改善,故D项错误。

15.19世纪70年代,中国蚕丝业面临一个严峻问题:

生丝质量低劣引发外国丝商的强烈不满。

外国丝商发出警告:

“除非在这两方面(包装和质量)采取改进措施,否则他们的生丝就必须从我们的消费中排除出去。

”而民国初期,中国生丝在国际市场的危机有了一定程度缓解。

这一变化出现的客观原因是

A.甲午战后列强争相向中国进行资本输出

B.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经济侵略

C.洋务运动对经济的客观作用

D.南京临时政府鼓励兴办实业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民国初期,中国生丝在国际市场的危机有了一定程度缓解”可以看出,民国初年中国的民族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经济侵略,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故B项正确;A项是19世纪末,排除;C项是19世纪60年代,排除;政府的支持是国内因素,不是客观原因,故D项排除。

16.下图为《1887—1949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表》(出自王玉茹《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研究》)人均国民收入(1887,1920,1936,1949)1936年币值

年份

1887

1920

1936

1949

国民收入(亿元)

149.9

202.37

250.1

184.8

人口数(百万人)

335.0

400

450.00

541.67

人均国民收入(元)

34.7

45.99

53.4

34.98

时期年平均增长%

1887~19201920~19361936~1949

0.461.39-3.73

对以上表格中人均收入变化的分析错误的是

A.1887—1920年收入增加与政府政策变化、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有关

B.1920—1936年收入增加与列强侵华放松、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有关

C.1936—1949年收入减少与抗日战争爆发、国共两党之间内战有关

D.1887—1949年收入变化与近代中国社会政治局势的变动紧密相关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1920年在“一战”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加紧对华侵略,该项表述错误,但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项。

ACD项,1887—1920年收入增加与民族资本主义的三个发展阶段有关,清政府、南京临时政府、北洋政府都采取措施促进经济发展;1936—1949年收入减少是因为抗战和国共两党内战;1887—1949年收入变化与近代中国社会政治局势的变动有关。

此三项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17.1915年,荣宗敬在上海郊外开建申新纱厂。

第二年投产开工时上海的棉纱价格大涨,从每件90余两狂涨到200两;开工后的三年里,赢利从开办当年的2.06万元增加到2万元,3年增长10余倍。

有关申新纱厂连续盈利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欧洲列强陷入一战需求猛增

B.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D.列强争相资本输出瓦解自然经济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可以看出,申新纱厂连续盈利的三年正好是一战期间。

一战时期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导致市场上需求猛增。

故答案为A项。

B、D项属于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原因,排除;C项是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排除。

18.美国学者艾伦•布林克利在《美国史》一书中说到:

“在一个万物奇缺,许多家庭遭受营养不良和无食果腹的社会,政府很难解释为什么要消除产品剩余,毁掉牲畜和庄稼的做法在许多年都无法让人理解。

”对于农业调整的做法,最为合理的解释是

A.稳定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B.稳定市场,刺激产品出口

C.减耕减产,降低产品价格

D.防止投机,保障农民权益

【答案】A

【解析】

经济危机期间,农产品价格猛跌,农民收入下降,农业调整的做法,最为合理的做法是稳定价格,增加农民收入,排除C,选A;就经济危机期间,刺激产品出口容易掀起贸易战,从而加剧经济危机,排除B;在资本主义社会,无法防止投机,排除D。

19.1929—1933年,在胡佛担任总统期间,美国政府公共工程开支达7亿美元,是1900年以来到1929年总和2.5亿美元的近3倍;在此期间37000英里的公路在联邦政府的资助下建成、国家公园增长40%、国家森林面积扩大了250万英亩、亚利桑那州的胡佛水坝于1930年动工等。

胡佛总统的这些做法

A.放弃了“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B.在新政中得以延续和扩大

C.体现了国家全面干预经济

D.赢得了美国民众广泛认可

【答案】B

【解析】

由材料可知,在美国“大萧条”时期,胡佛修建了公路、国家公园、水坝等公共工程。

B项,罗斯福新政时期兴建了大量公共工程,以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

因此,胡佛兴建公共工程的做法为罗斯福新政提供了重要借鉴,在新政中得以延续和扩大。

故B项正确。

A项,材料反映了危机期间胡佛政府兴建公共工程的做法,不体现胡佛总统放弃了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故A项错误。

C项,不符合史实,面对危机,胡佛固守“自由放任”政策,反对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

故C项错误。

D项,不符合史实,胡佛固守“自由放任”政策,导致危机不断加深,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并没有赢得美国民众的广泛认可。

故D项错误。

20.“第3节作为总统批注任何公平竞争法规的条件,总统得规定保护消费者、竞争者、雇员和其他人员及促进公共利益的条目……”此法律条款可能出自

A.《全国工业复兴法》B.《农业调整法》

C.《全国劳工关系法》D.《社会保险法》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公平竞争法规”、“保护消费者、竞争者、雇员和其他人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罗斯福新政时期《全国工业复兴法》的内容,故A选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农业领域,故不可能出自《农业调整法》,故B选项错误;《全国劳工关系法》是有关劳资关系的法律,不是企业公平竞争的法律,故C选项错误;《社会保险法》主要为失业者和老年人提供救济金和养老金,材料也没有反映类似信息,故D选项错误。

故选A。

21.1933年,美国国会颁布《紧急救济拨款法》,授权政府招募失业者从事公路、堤坝、桥梁、公共建筑等公用事业的建设;随后国会又于1935年颁布《社会保障法》,明确规定:

“本法案旨在增进公共福利,通过建立一个联邦的老年救济金制度,使一些州得以为老人、盲人和残废儿童提供更为可靠的生活保障……”据此可知

A.新政期间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B.新政注重直接救济与以工代赈相结合

C.美国通过国家干预经济实现社会稳定

D.社会福利开支过大导致财政不堪重负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美国政府颁布《紧息救济拨款法》组织失业者进行公路、堤坝、桥梁、公共建筑等公用事业的建设”体现了以工代赈的特点;“颁布《社会保障法》”说明政府注重直接救济;故B项正确。

“《紧息救济拨款法》”“《社会保障法》”是新政期间社会保障体系中一部分,不能推断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排除A。

题干信息体现了国家干预经济的特点,但尚未实现社会稳定,排除C。

社会福利开支过大的确会导致财政不堪重负,但题干并没有体现政府财政负担过重的问题,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

22.下面截图出自20世纪80年代的英国政治讽刺喜剧《是,大臣》,尖锐地揭露了当时英国政坛上的种种弊端。

图中的台词从侧面反映了当时英国

A.调整福利政策面临着巨大的阻碍

B.开始推行福利政策减少社会问题

C.奉行凯恩斯主义以发展“福利国家”

D.达成缩小“福利国家”规模的共识

【答案】A

【解析】

从图片中的话“这是种牺牲”,可以体会出调整社会福利制度在英国的发展阻力重重,A正确。

B项中的“开始”,材料中无法体现,B错误。

材料中未涉及“凯恩斯主义”,排除C。

材料不能得出达成缩小“福利国家”规模的共识,排除D。

23.自1948年英国宣布建成“福利国家”以来,每年的社会保障支出已由65.7亿英镑攀升至615亿英镑,1951年至1986年,英国出现财政赤字的年份有32年,累计赤字达1209亿英镑。

这表明福利政策

A.严重制约了社会消费

B.激发人们工作积极性

C.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

D.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

【答案】C

【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福利国家”造成了严重的财政赤字,说明国家财政支出严重超过收入,因此福利政策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故C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依据所学可知,社会福利政策是从社会收入再分配的角度增加了人民的收入,会刺激社会消费;B选项错误,依据所学可知,英国“福利国家”的建立抑制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D选项错误,“福利国家”政策不利于刺激人们的工作积极性,不能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因此正确答案为C选项。

24.钱乘旦说: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道奇妙的分水岭:

对西方国家来说,它似乎意味着现代化的结束……西方现代化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其优势与弊端都已经十分清楚。

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

”此处“修补资本主义”指的是

A.国家加强经济干预B.缩小福利国家规模

C.欧洲共同体的建立D.加速发展“新经济”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一是修补资本主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强化,纷纷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A选项正确;二战后,福利国家规模逐渐扩大,故B选项错误;欧洲共同体的建立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表现,与“修补资本主义”无关,故C选项错误;发展“新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不是二战后,故D选项错误。

故选A。

25.高二某班学习小组针对新中国一段经济发展历程开展研究性学习,围绕下列标题制作了成果展板:

乡土星火,意料之外显活力;特区先行,南下深圳开窗口;企业元年,各路英豪齐登场;治理整顿,南巡春风再出发;风景独好,中国制造显威力。

据此推断,该小组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B.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C.新中国社会风尚和习俗变迁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熟

【答案】A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农村和城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特区的设立、邓小平“南方谈话”和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因此该小组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故答案为A项。

材料信息不仅反映对外开放,还有经济体制改革,B项说法片面,排除;C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改革开放时期的措施和成就,不是从1992年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开始,排除D项。

26.下图为上世纪50年代,我国某地群众流传的一段顺口溜。

顺口溜所反映的史实

A.初步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B.使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

C.导致我国出现严重经济困难

D.反映了民众三大改造的积极性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办食堂,调锅灶,大搞水利调木料”和所给时间,可以判断出是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不符合当时生产力水平,给国民经济带来巨大灾难,导致我国出现严重的经济困难。

C选项符合题意。

一五计划的顺利完成,标志我国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A选项排除。

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是在三大改造完成后,B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三代改造是在1953年至1956年,而材料反映的是1958年以后的事,D选项排除。

27.下图是一张1955年发行的南洋兄弟烟草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据图文信息判断其印发的目的是

A.引导手工业者走合作化道路

B.扩大国有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C.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D.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中的时间“1955年”和图示中的“公私合营”可以看出,材料反映的是自1953年开始的三大改造中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

故答案为C项。

材料信息反映的不是对手工业的改造,排除A项;B项属于改革开放时期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排除;D项属于改革开放时期的措施,排除。

28.1985年1月,国家物价局和国家物资局规定:

“允许企业按市场价出售和购买‘计划外’的产品,也就是国有企业‘计划内’所需生产资料及产品按国家调拨价供应和销售,超出计划内的所需生产资料和产品则按照市场价格从市场购买或出售。

”此规定

A.说明计划经济体制基本废止

B.标志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激发了国有企业的生产活力

D.表明公有制经济不再占主导

【答案】C

【解析】

允许企业按市场价出售和购买“计划外”的产品是给企业以一定的自主性,激发了国有企业的生产活力,有利于民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