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院校高级工阶段的语文三维目标教学实践与研究 大学论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831109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64 大小:72.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技工院校高级工阶段的语文三维目标教学实践与研究 大学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技工院校高级工阶段的语文三维目标教学实践与研究 大学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技工院校高级工阶段的语文三维目标教学实践与研究 大学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技工院校高级工阶段的语文三维目标教学实践与研究 大学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技工院校高级工阶段的语文三维目标教学实践与研究 大学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技工院校高级工阶段的语文三维目标教学实践与研究 大学论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4页
技工院校高级工阶段的语文三维目标教学实践与研究 大学论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4页
技工院校高级工阶段的语文三维目标教学实践与研究 大学论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4页
技工院校高级工阶段的语文三维目标教学实践与研究 大学论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4页
技工院校高级工阶段的语文三维目标教学实践与研究 大学论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4页
技工院校高级工阶段的语文三维目标教学实践与研究 大学论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4页
技工院校高级工阶段的语文三维目标教学实践与研究 大学论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4页
技工院校高级工阶段的语文三维目标教学实践与研究 大学论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4页
技工院校高级工阶段的语文三维目标教学实践与研究 大学论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4页
技工院校高级工阶段的语文三维目标教学实践与研究 大学论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4页
技工院校高级工阶段的语文三维目标教学实践与研究 大学论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4页
技工院校高级工阶段的语文三维目标教学实践与研究 大学论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4页
技工院校高级工阶段的语文三维目标教学实践与研究 大学论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4页
技工院校高级工阶段的语文三维目标教学实践与研究 大学论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4页
技工院校高级工阶段的语文三维目标教学实践与研究 大学论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4页
亲,该文档总共6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技工院校高级工阶段的语文三维目标教学实践与研究 大学论文.docx

《技工院校高级工阶段的语文三维目标教学实践与研究 大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技工院校高级工阶段的语文三维目标教学实践与研究 大学论文.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技工院校高级工阶段的语文三维目标教学实践与研究 大学论文.docx

技工院校高级工阶段的语文三维目标教学实践与研究大学论文

 

技工院校高级工阶段语文三维目标教学

实践与研究

 

课题摘要

当今世界,时代对高技能人才提出了崭新的要求,也对高技能人才培养阶段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语文三维教学目标的实施,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人文精神,塑造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和价值观;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让学生获得语文学习乃至终身学习的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从业素质,增强学生的发展后劲;还有利于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本课题立足技工院校语文教学的实际,在广泛搜集、分析文献资料的同时,结合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技工院校高级工培养阶段的语文教学现状和对未来的期待方面进行了学生和教师两个层面的调查研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进的相关策略。

同时,结合浙江省《语文(二版)》的单元教学设计竞赛,对语文三维教学目标的实施进行了实践研究。

本课题调查结果显示,高级工培养阶段的语文教学,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关注的地方:

许多学校对高技能人才培养中语文课重要性的认识有失偏颇;师生对语文三维目标的认识不够全面;缺乏实用的教材和教学内容;缺乏有效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还停留于中技教育的模式。

因此,急需我们探索出适用的理论和实践之路,用于指导技工院校高级工培养阶段的语文教学。

针对现状及师生的期待,本课题提出了语文课程三维目标的实施原则:

即为学生的专业发展服务的原则;为人才的全面素质服务的原则;为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服务的原则和各专业相别的原则。

据此,提出了实施语文三维目标教学的有效策略:

全面转变语文课堂的教学理念,构建开放的语文教学体系;营造和谐教学氛围,创新语文教学模式;改进语文学习的方式;创新语文教学的评价方式和对所用教材实行创新性整合……

最后,本课题还结合全省《语文(二版)》单元设计竞赛的契机,立足“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运用探究学习法、情感体验法、合作学习法、拓展延伸法、项目驱动法等教学策略,设计了两则教学案例,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

技工院校高级工语文三维目标实践研究

目录

第一章导引3

一.课题的提出:

3

1.新时代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新要求3

2.语文教师面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新困惑4

二.相关职业院校的语文教学研究现状分析6

1.中职语文教学的相关研究6

2.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的相关研究7

三.课题的创新之处及可行性8

1.研究选题具有开拓性8

2.研究内容具有创新性9

3.研究成果具有推广性9

(第二章高技能人才培养与语文学科三维目标的关系10

一.语文学科教学三维目标的理性审视10

1.三维目标的具体内涵:

10

2.三维目标的层次定位及相互关系分析11

二.语文教学三维目标的实现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意义14

1.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14

2.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人文精神,促进学生的完美人格15

3.有利于夯实学生的语文知识,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15

4.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从业素质,增强学生的发展后劲16

5.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16

(第三章高级工阶段语文教学现实背景分析18

一.技工院校高级工阶段语文教学现状调查18

1.调查目的:

18

2.调查过程与方法18

3.调查统计与结果分析19

二.高级工阶段语文教学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24

1.对高技能人才培养中语文课重要性的认识有失偏颇24

2.对高技能人才培养阶段语文三维目标的认识不够全面25

3.缺乏实用的教材和教学内容25

4.缺乏有效的教学模式26

5.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停留于中职教育的模式26

(第四章高级工阶段语文课程实施三维教学目标的有效策略28

一.语文课程三维目标的实施原则28

1.为学生的专业发展服务的原则28

2.为人才的全面素质服务的原则28

3.为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服务的原则29

4.各专业相别的原则29

二.实施的有效策略30

1.转变语文教学理念,构建开放的语文教学体系。

30

2.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创新语文教学模式31

3.改进语文学习的方式34

4.创新语文教学的评价方式38

5.对所用教材实行创新性整合39

(第五章教学案例43

一.《像山那样思考》43

二.《我与地坛(节选)》47

(附录56

一.相关参考文献56

二.调查表57

 

第一章导引

一.课题的提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呼吁:

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

”教育应该是学生通过自我的积极参与,收获知识,提升情感,实现自我成长、自我超越的过程。

由于达到了对自然世界的深刻认识与生命的愉快体悟,而有责任地活着并“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

当今世界,人才资源和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产业升级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技能人才作为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许多国家都把发展职业教育、提升劳动者素质作为提高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如何应对国际经济竞争,加快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实现其数量的迅速增长和素质的不断提高,是我国人力资源开发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新课题。

1.新时代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2007年3月14日,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了《 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年—2010年)》。

文中特别指出:

“‘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与科技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高技能人才提出了数量、质量和结构的要求。

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需要建设一支具有精湛技艺、掌握核心技术和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需要一大批掌握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等现代服务技能的高技能人才;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也迫切需要提升高技能人才队伍素质。

党中央、国务院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纳入人才强国战略,确立了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战略地位,为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保证和宏观发展环境。

”③

此中,“高技能人才”是指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是一种融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与较强的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于一身的新型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自动化技术发展条件下人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的本质是具有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即具有鲜明的实用性和实践性。

因此,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

既要掌握“必需够用”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基本的专业实践技能,关键是要具有综合性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

由此规定技工院校培养目标主要为:

高级技工、预备技师、技师或高级技师。

从理论上也就有了最理想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教育目标:

第一是职业技能,也就是个人的专业素养,它是高技能人才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素质。

包括:

掌握基本的职业技能操作方法和操作规范,并达到上岗所要求的熟练程度(一般以取得技师或高级技工职业资格证书为准);树立基本的职业意识,形成与职业或岗位相对应的较完备、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等。

第二是职场适应能力。

包括:

及时把握特定职业在职场中的发展趋势和最新动态的能力;自主学习新的职业技能的能力;掌握最先进的相关职业理念和操作方法的能力;扩大知识面,形成更全面的具有延伸性知识结构的能力。

第三是专业创新能力,高技能型人才同样需要具备创新能力,通俗地讲,要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据笔者了解,至少在浙江省范围内,还没有一所技工院校能实现这样的教育目标。

大部分学校都只是停留在“胜任某种岗位要求”为目标,以“必需”、“够用”为度,不求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不为专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服务。

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需要是最有利的调节杠杆,企业是劳动力市场最大的买主,是技工教育的需求主体,从而忽略了培养专业人才的总体目标。

2.语文教师面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新困惑

高技能人才教育的这种特点,要求语文课程目标也应该体现出教育层次。

既不应该是基础语文课程目标的简单重复,也不应该是大学语文课程目标的直接移植。

从语文能力培养角度来看,要体现出语文能力的“高层次”。

对于广大技工院校的语文教师来说,这是普遍面临的新问题和新任务。

(1)缺少现有教育理论的支撑

相对于其他的教育机构,技师学院是一个新生事物。

正因为其新,技师学院语文教育没有全国性的研究组织,省级也只有各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下属的教研室(或职教研究所)进行工作指导。

很少有理论研究来确定高技能人才阶段语文课程开设的重要性,更少有理论研究来构建此阶段教育适用的语文教材和教学方法。

甚至连语文教育开展的目的都不甚明确,到底是弥补中职阶段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不足,还是从使用出发教写应用文和口语交际,还是进行文学欣赏,还是培养思维能力和情感价值观等……目前没有一个共识。

在教育理论国际交流方面,也多集中在传统学科型高等教育,少有对高技能人才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深入引进。

理论的缺失必将带来实践的贫血,因此,相对阶段的语文教学无疑也就显得特别薄弱了。

(2)缺少适用的高技能人才培养语文教材

现有的高技能人才语文教材,一般采用高职类的《语文》和《大学语文》。

这两本教材基本沿袭了本科教材和中专教材编写的体例,讲求大而全,缺少针对性。

教材的编排体例,要么是文选型,如常见的《大学语文》;要么是内容组织上的单元教学型,如《语文》。

同时,由于教材主要面向高职学生,对技工院校高级工段学生缺乏准确的把握,教材的深浅度和宽窄度都不太合适。

而作为高技能人才教学的语文教材,内容的创新,理论知识的深度,新知识、新技能的含量,知识的应用以及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都需要在教材建设中不断体现。

而这,对于广大技工院校的语文教师而言,还缺少选择的余地。

(3)缺少新的教学模式指导

高技能人才培养阶段的语文是一门新开设的课程,考察当今很多技工院校的高级工段语文教学,有的继续延续着中技阶段的教学模式,以课文为中心,重点向学生讲解文章内涵,表达方式等,侧重于知识与技能的目标。

对情感与价值观和方法与过程的目标,执行得不够到位。

有些学校,又将高级工学生等同于普通高校的学生,有的按照文学史的发展流程,以专题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方向。

这种模式,注重了人文教育,但对学习能力和方法的训练微乎其微。

更多的学校又侧重技工院校“技能为先”的特点,将语文课程分解为“应用文写作”与“口语交际”两个模块,注重了语文作为工具性的作用,而人文情感及价值观目标的执行又显得有些偏颇。

因此,作为一种相对较新层次的语文教学,急于找到或探索出一种适合高级工学生基础的,能有效地达到三维目标的教学模式。

(4)对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缺少应有的研究

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的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必要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如何学习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家杜威有这样的论述:

“我们如果要度量学校的教育价值,要看它能否创造继续不断的生长欲望,能否供给方法,使这种欲望得以生长。

但是,大多数技工院校的语文教学还停留于“灌输”的模式,教学内容往往超出学生的承受能力,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往往是老师在课堂上讲得眉飞色舞,学生在课桌下偷偷进行网游,有的甚至趴在桌上直接去见周公。

他们在课堂上的收获当然也就非常匮乏。

课后,老师苦口婆心地劝导学生要努力学习,而学生一副无所谓的表情,让老师恨铁不成钢。

但很少有老师或学生想到基于学生实际的学习动机的问题。

因此,语文教学也就出现了很多尴尬。

记得有一位学生在用人单位招工考核时,发短信给老师求教企业策划书的写法,无奈之下,教师帮他写了一个基本框架,才侥幸得以录用。

家访时家长埋怨,孩子受学校培养这么多年,却不能代他们写封信,几个字还歪歪扭扭……因此,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亟需有一整套完整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3.三维目标教学对高级工段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下一章专门论述)

2010年6月,人力资源与劳动保障部能力建设司颁发了《技工院校语文课程标准》。

课程目标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协调统一,是教育本质的真实回归,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是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层次的革命。

所以,在教学实践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如何整体实现,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二.相关职业院校的语文教学研究现状分析

1.中职语文教学的相关研究

黄永隆、刘铭良在《论职业教育中基础课的定位与实施》一文中指出:

“由于我国长期应试教育只注重精英培养,严重忽视了学习能力及综合素质提高,使职业教育面对的学生是一个学习不良现象大于90%的特殊异质群体。

因此,中职的教育教学定位务必首先立足于生源实际状况,找到其与培养目标有效衔接的融会点与结合点,即基础课——语文、数学、外语、体育等课程,必须强调牵住基础课这个‘牛鼻子’。

褚联峰在《解读中职文化课程的目标定位》一文中说:

“中等职业教育的文化课程应以人为本,并与终身学习的思想相结合,使之成为一个终身发展的社会人。

中职教育的课程应定位于普通性(通用性)能力的发展和掌握,以便在必要的情况下,从一个专业岗位向另一个专业岗位转移。

吕鑫祥在《面向21世纪的职业教育观》中指出:

“技术与职业教育不仅是为劳动世界提供培训,而且必须在终身学习过程中造就新一代劳动者。

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的变化,已不再单纯针对职业岗位,而已扩展到着眼于劳动者整个职业生涯。

还有朱秀法的《关于中职语文教材改革的几点思考》一文,主张以学生生活中需要了解的语文知识模块组织单元教学,以学生生活中实际使用到的实用文写作为写作训练主线,着眼于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开展实用的口语训练,即面向未来职业和专业需要进行“实训”。

应该说,以上的论述都有独到的一面,但显得比较零散,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对于我们技工院校高技能人才语文教学的参考意义不大。

2.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的相关研究

王建勋、刘晓明在《构建有高职特色的语文课程体系》中指出:

“就五年制高职语文教学而言,高职语文要适应职业教育的特点,强调语文实用能力的培养,把培养现代语文的读写听说能力作为主要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

教学方式以言语技能训练为主。

训练模式是开放式的,要面向未来职业和专业的需要进行‘实训’。

杨升菊在《高职语文教学中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一文从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入手,简要论述了高职语文能力的培养目标。

着重阐述了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精心策划,认真实施语文能力训练和以实用有效为标准,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具体做法。

对高职语文课程进行明确定位,杨定明(2006)作了非常有价值的论述: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应是:

“一门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融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为一体的,培养高职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公共基础课程,应为高职院校各个专业的必修课程。

钟建伟认为高职语文应该一方面“为达到高等学历教育的人文素质教学要求,充分发挥在形象思维材料中培养想象力的功能和在古今中外思想精华中开阔视野的功能;另一方面,要弥补基础教育忽视应用语文教学的缺陷,培养实际工作中应用语文的能力,弥补基础教育中忽视自我意识、压制创造精神的缺陷,给予学生充分的思想自由空间,激发其创造精神”的双重功能。

尽管他提出“课堂教学要以讨论式为主,注重调动学生全身心的参与,将语文课当作一次次心灵的探险”的建议,却没能认识到,单纯依靠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并不能保证课程功能的实现。

方法是由内容决定的,如果语文教学的内容仍然仅仅局限在“影响当今世界文艺思想潮流的、代表近现代文学精华的”那些已经定性的权威作品,语文课的教学方式不可能真正关注到学生的兴趣和体验,讨论等方法的使用也只是流于形式的形式。

综上所述,以往对高职语文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虽然提出了某些有见地的观点,也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但这些都未触及到语文教育问题的实质,甚至在研究方法上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三.课题的创新之处及可行性

正如有学者所言,“陷入困境者必求重生,感到困惑者必求澄明”(石鸥语)。

因此,本课题试图在技工院校语文教学一线调查的基础上,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力求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探索出一条适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语文教学之路。

并力所能及地提出一些改革思路与建议,用于指导全省乃至全国同类学校的语文课教学。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在于:

1.研究选题具有开拓性

本课题以高级工阶段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视角着眼于语文三维教学对学生专业发展,认识的全面发展以及今后的适应能力的培养。

并由此针对高技能人才的教育,提出全新的教学理念,并找出适合他们的语文教学模式和方法。

这在全国技工院校的语文教学中,是全新的课题,完全是开拓性的。

2.研究内容具有创新性

我们的课题研究从师生对高技能人才培养阶段语文的认识、语文的教学模式、学习方法、评价方法等方面入手进行调查,取得第一手资料。

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全省性的高级工段语文教学设计竞赛,设计出独特的教学案例,用于指导全省的语文教学。

这在全浙江省乃至全国范围都有极强的创新意义。

3.研究成果具有推广性

本课题立足技工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深入研究中职语文、高职语文和高中语文的研究成果,探究出一条适合技工院校语文教学的途径。

为广大从事高级工语文教学的老师提供了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同时,通过教学设计竞赛的推广和观摩活动,使全体语文老师都享受到本课题的研究成果。

 

第二章高技能人才培养与语文学科三维目标的关系

一.语文学科教学三维目标的理性审视

1.三维目标的具体内涵:

三维目标是指《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提出的三个维度,即每门学科的目标至少应包括三个方面:

知识与技能目标,即每个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即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学习,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指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等。

它囊括了理论概念的建构,涉及知、情、意的操作方式和真、善、美之类的价值,以及探索未来和未知世界的方略。

所以三维目标的基本含义,是学生在知识技能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学科思想、方法的个人学习体验的过程,是形成学生个人的品德与科学人文素养的过程。

三者各有侧重,相互促进,从整体上形成学生个体的创造性素质。

爱因斯坦对知识教育有很深刻的阐述:

“通过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

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

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的鲜明的辨别力。

”而三维教学目标,恰恰注意了这一点。

既强调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又倡导对思想文化内涵的理解,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让知识贴近实际,走进生活,还学科以本来面目。

同时,关注过程,学会方法。

还重视体验和实践,体现价值。

因为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体验,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获取,才能实现思维的发展。

(1)知识与能力目标(结果性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等。

就语文学科而言,没有语文知识,就谈不上形成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假如把语文素养比作一座大厦,由三维目标构成,知识与能力就是大厦的基座,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是上层建筑,基座稳固了,语文教学的根基才不会产生动摇,上层建筑才能发展得更高。

(2)过程与方法目标(程序性目标)

“过程和方法”是一个动态化、开放式的程序性目标。

是为了强调如何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和学会创新,是课程改革的一个创新性标志。

过程是指应答性学习环境和交往、体验;方法包括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具体的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等)。

就语文教学而言,过程与方法目标指在语文教育过程中,所关注的不单是学习的结果,而且应该同时关注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要求能使学生更加主动和有效的学习,并为他们的全面发展、终生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人对亲身经历过的事实的体验性认识及其由此产生的态度行为习惯,是对互动教学中心理因素的功能性要求。

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

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语文学科的教学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关系尤其密切。

这是由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的。

因此,《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意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2.三维目标的层次定位及相互关系

三维目标具有丰富的层次,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总体目标、学科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是不同层次的教育者为了学生素质的不断发展,使之具体化的不同概念。

教育要贯穿三维目标,但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机械的行为。

那种试图在每一节课里将三维目标实现得尽善尽美的做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是不切实际的。

三维目标的实现固然要从每一节课做起,但它更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中。

这个过程,可能是一个单元,也可能是一个模块,一门学科,一个学年,一个学段,甚至可能是整个受教育阶段。

而且,不同学段的学生由于其生理、心理的特点不同,三维目标的侧重点也应该有所区别。

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

在教学中,既不能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单讲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不能离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单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和过程与方法的体验。

(1)三维目标的内在统一性

首先,三维目标的提出凸显了人的本体意义,从知识的传授到对人的重视,从技能技巧的掌握到对人的精神、心理的关怀,体现了教育目的对未来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实质就是要求我们把学生当作完整的人来对待。

在人的个性的完整性层面,准确把握三维目标的统一性和内在一致性。

由此对教学工作提出的规范要求是:

教学是培养人的活动,而不是完成三项任务的过程。

其次,在人的发展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之间是内在关联性。

比如,在认知水平与情感水平方面,彼此的关联性是非常明显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没有深刻认知基础的情感,其发展的程度也是有限的。

同样,认知、情感与价值和信念体系之间的发展也是互为基础的。

英国科学家麦圭尔说:

“越来越多的理论和研究基于这种假设:

一个人对在自己情感、思维和行动之间保持和谐的需要,是他信念体系和全部行为的一个强有力的决定因素。

”三维目标之间是内在统一的。

那么,怎样才能把握三维目标在教学实践中的统一性呢?

特级教师于漪认为:

“教课,不仅是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更是情感的感染”。

临沂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张洪高认为:

“教的是知识,训练的是技能,培养的却是情感态度价值观”。

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青年名师张康桥则认为,语文课堂教学应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能、陶冶情操”。

这些论述指向是一致的,即教学过程中三维目标的统一。

(2)三维目标的互为关联性

知识与技能是实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维目标的载体,过程与方法是衔接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