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修1第四七单元月考及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835676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40.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选修1第四七单元月考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历史选修1第四七单元月考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历史选修1第四七单元月考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历史选修1第四七单元月考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历史选修1第四七单元月考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历史选修1第四七单元月考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历史选修1第四七单元月考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历史选修1第四七单元月考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历史选修1第四七单元月考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历史选修1第四七单元月考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历史选修1第四七单元月考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历史选修1第四七单元月考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历史选修1第四七单元月考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历史选修1第四七单元月考及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历史选修1第四七单元月考及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选修1第四七单元月考及答案.docx

《历史选修1第四七单元月考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选修1第四七单元月考及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选修1第四七单元月考及答案.docx

历史选修1第四七单元月考及答案

奈曼一中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

高二历史试卷2013年3月

第Ⅰ卷选择题(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30小题共60分)

1.造成“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 的主要原因是(  )

A.官员数量增加B.北宋统治者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

C.王安石变法的结果D.政府赏赐大量田地给朝中大将

2.北宋中期,“三冗”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有(  )

 ①宋初为加强中央集权,增设官僚机构以分化各级官员权力 ②形成庞大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增加③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和高额赔款  ④地主兼并土地,隐瞒田产,逃避税收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3.庆历新政的中心内容是(  )

A.加强军事   B.丈量土地C.整顿吏治   D.奖励垦荒

4.“今则西戎已叛,屡丧边兵;北虏愈强且岁币。

”这一材料说的是(  )

 A.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B.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C.冗兵现象突出   D.少数民族威胁北宋安全

5.北宋与辽、西夏交战中,连遭败绩,其原因有(  )

 ①北宋兵员不足②军队素质低下③将帅权力太大④将帅指挥受阻多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6.司马光说:

“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

”司马光的这句话反映了(  )

 ①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地方官强迫百姓向官府借贷的情况②变法过程中一些不法现象成为反对派攻击变法的借口。

 A.二者都对  B.二者都错  C.前对后错  D.前错后对

7.北宋中期,“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

如某人为“吏部郎中、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吏部郎中是官,龙图阁学士是职,知开封府才是实际职务。

宋代这样做的影响是

A.提高了行政效率B.完善了宋朝的科举制度

C.加重了财政负担D.解决了藩镇割据的威胁

8.下列关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摧毁了德意志的封建势力B.有力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

C.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D.促进了德意志民族文化的发展

9.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在教会组织方面的主张是()

A.主张神职人员可以娶妻生子B.主张“因信称义”

C.强调王权高于教权D.主张保留“圣礼”七项

10.“因信称义”中“义”的含义是()

A.指上帝面前灵魂得到拯救的人B.指被教皇免罪

C.指简化宗教仪式信仰上帝D.通过赎罪券信仰教皇

11.在教义方面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内容不同于加尔文教主张的是()

A.没收天主教会的土地B.保留天主教主教制、基本教义和仪式

C.先定论D.因信称义

12、罗马城内有架“圣梯”,凡人只要爬上去便可赎罪。

一天,有人爬到中间,又突然退了下来,旁人问其原因,他说:

“只要心中有信仰,就能赎罪,不必在乎表面的礼仪。

”这个人是  

A.马丁•路德B.克伦威尔

C.亨利八世D.加尔文  

13、马丁•路德说:

“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

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管他。

”该材料反映了马丁•路德 

A.倡导人的解放  B.否定基督教

C.宣扬《圣经》精神  D.否定教皇地位  

14、下列有关16世纪宗教改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宗教改革运动与文艺复兴运动没有关联

B.宗教改革运动受到所有世俗贵族的镇压

C.宗教改革家与启蒙思想家都抨击宗教愚昧

D.宗教改革家认为教徒自己可以通过信仰得救

15、下列宗教改革的内容,属于马丁•路德和加尔文所共有的是:

①信仰得救②因信称义③简化仪式④制定严格的道德标准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D.②④

1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与拿破仑殖民统治措施有哪些相同点

①打击马木路克势力②废除包税制③建立了一些近代工业

④兴修水利,促进农业生产⑤引种新的农作物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⑤

17.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特点是

①目的为了富国强兵②重点发展军事工业③由最高统治者推行④封建性质的改革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18.下列关于阿里在工业方面的改革与洋务运动相同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A.重点发展民用工业B.重点发展军用工业

C.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D.采取官办方式

19.阿里改革失败的外部原因是

A.穆罕默德·阿里政权的封建专制与残暴

B.阿里的一系列扩张战争加剧了国内形势的恶化

C.英国等西方列强进行殖民扩张和干涉

D.穆罕默德·阿里个人的因素

20.阿里改革的性质是

A.一次失败的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和外来侵略的改革

B.一次成功的富国强兵的自上而下的封建改革

C.一次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权斗争

D.一次失败的封建性的富国强兵的改革

21.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意义包括

(1)奠定了近代埃及民族同家的基础②提高了社会生产力③增强了经济和军事实力④客观上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⑤巩同封建统治和对外扩张⑥由于封建统治本身的弊端,加上欧洲列强的于涉,最终失败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④⑤⑥c.①②④D.①②③⑤⑥

22.从工业化角度看,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反映了19世纪中期的俄国A.农奴从封建庄园逃到西伯利亚B.内河航运仍以人力为主

C.农奴生活极端贫困D.俄国的工业生产比较落

23.俄国激进派代表人物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的基本主张是

A.继续保留农奴制B.对农奴制进行平缓的改革

C.主张让农奴向地主赎买份地D.主张无条件地给予农奴自由和土地

24.导致下表中俄国经济状况的根源是()

国别

项目

俄国

英国

德国

生铁(19世纪中叶)

26万吨

385万吨

铁路总长(1861年)

1500俄里

15000俄里

10000俄里

A.农奴制盛行B.工业革命尚未开始

C.俄国科技落后D.垄断组织尚未产生

25.19世纪中叶,俄国工业的发展,要求突破农奴制的束缚,在思想领域具体表现在()

A.农民的骚动B.新思潮的涌动

C.十二月党人起义D.克里米亚战争

26.克里米亚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

A.俄国迫切需要用对外战争摆脱困境

B.俄国的对外扩张与英法的利益发生冲突

C.英法需要土耳其扩大商品市场

D.土耳其所处地理位置具有战略意义

27.下列历史人物,主张通过改革解决俄国社会危机的是()

①②③

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③

28.1876年一位封建地主说:

“街上到处都是热烈的气氛。

成群的农民和绅士都站在宫殿前,大声呼喊着‘万岁!

万岁!

’……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我只有敬慕他们。

他们同以前的主人交谈时,就像一个平等的人在同另一个平等的人交谈。

”假设这位封建地主所说的是真实的,那么农民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农奴从法律上获得了人身自由B可以高价赎买到一块份地

C.摆脱农奴主控制,归村社严格管理D.彻底摆脱封建束缚

29.1861年改革推动了俄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主要表现在()

A.近代司法制度的完善B.地方自治制度的建立

C.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D.立宪君主制度的建立

30.被称为“解放者”的亚历山大二世被暗杀表明()

①改革没有遇到很大阻力②亚历山大二世不是真正的“解放者”③只要适应历史发展的改革都是一帆风顺的④改革者往往要面临巨大的风险

A.①③B.②③C.①②D.②④

 

奈曼一中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月考高二历史试卷

2013年3月

第Ⅱ卷非选择题(40分)

二、材料分析题

31.(10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材料二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当时北宋在人才选用上存在哪些弊端。

(4分)

 

(2)材料二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想?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

(6分)

32.阅读下列材料:

(16分)

材料一当钱投入钱柜叮当响时,增加的只是贪婪爱财的欲望,而不是灵魂升天。

……信徒得救一不靠教皇,二不靠圣礼,只有靠终生“悔改”,才是基督的正道。

——路德《九十五条论纲》

材料二教皇须让我国不遭受他们的不堪忍受的劫掠和搜刮,教皇须交还我们的自由、权利、财产……教皇须让皇权成为名副其实的皇权。

——一路德《九十五条论纲》

材料三我陷于信仰的苦恼中,不断扣问圣·保罗的这句话,想弄清他的意思。

我日夜思索这句话(神的裁判表现在神本身,正如所写的:

“义人靠信仰生活”),神终于怜悯我,让我明白:

神的裁判就是义人蒙受神恩所经历的裁判,就是信仰,而那段话的意思就是:

福音书表现了神的裁判,被动的裁判,慈悲为怀的神通过它让信仰使我们成为义人。

一一路德《拉丁文作品第一卷序言》

材料四教皇在德国的特使报告说:

“十分之九的德国人高喊:

‘路德’;剩下的十分之一少数高喊:

“罗马教廷该死!

----斯大林《宗教改革和伟大农民战争时期的德国》

请回答:

(1)材料一的论述针对的是当时的什么事件?

(2分)

(2)材料二中路德的要求反映了什么问题?

(4分)

(3)材料三中,路德阐述了什么观点?

(6分)

(4)材料四说明了什么问题?

(4分)

请考生在第33、34、35三道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做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本次考试不用涂黑)

33.阅读下列材料(16分)历时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地主对于农民的穷凶极恶的压榨和奴役,引起农民不断地骚动。

国内各阶级、阶层都行动起来参加或支持农民的骚动。

据统计,1801年至1810年的10年间,农民骚动83次;1811年至1820年的10年间,农民骚动124次;1821年到1830年的10年间,农民骚动则达到了156次;1831年到1840年的10年间,农民骚动143次,这较上个10年虽有所减少,但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缓和,只不过是一种短暂的平静。

1841年到1850年的10年间,农民骚动达到351次,而在接下来的10年间,农民骚动则超过591次。

农民骚动的增加,意味着社会的动荡不安,严重威胁着农奴制度的政治、经济基础。

材料二俄国“首要的、必要的、刻不容缓的步骤”是“把农民从地主的压迫下解放出来!

把纳税者从严刑毒打中解放出来!

材料三自上而下的废除农奴制比坐等它被自下而上地废除要好得多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6分)

(2)结合材料三,分析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4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有何进步性?

(6分)

34.(16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1907年,梁启超在日本组织立宪团体政闻社,创办《政论》杂志,发表了政闻社宣言书,其中提出,“无国会之国,则责任政府终古不成立;责任政府不成立,则政体终古不脱于专制”。

鉴于目前的政治状况,“君主代政府负责任之结果,一方面使政府有所诱知,而政治未从改良;另一方面使君主丛怨于人民,而国本将生摇动”。

——摘编自《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

材料二

各省谘议员多数北上,集议如何进行立宪之法……其第三次请愿书中,措词则甚激昂……系谓政府如再不允所请,则吾辈将倡革命矣。

更不料清廷因此震怒,立下明谕,勒令代表等出京还里,各代表闻此乱命,亦极愤怒,即夕约报馆中,秘议“同人各返本省,向咨议局报告清廷政治绝望,吾辈公决密谋革命,并即以各谘议局中之同志为革命之干部人员,若日后遇有可以发难之问题,则各省同志即竭力响应援助起义独立”。

——摘自丁文江编《梁任公先生年谱长初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初立宪派的政治主张及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立宪派在推翻清朝统治中的作用。

(6分)

 

奈曼一中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月考

高二历史试卷2013.4

31.

(1)

(2)

32、

(1)

(2)

(3)

(4)

33、

(1)

(2)

(3)

34:

(1)

(2)

参考答案

1-5BDCDC6.A

7.C   

 解析:

本题考查了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根据所学知识,宋代官名相当于现在的行政级别,仅用于确定待遇,官名和实差大多数情况下是无关的。

职是指馆职(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秘阁等的职位),加上些虚衔如大学士,学士等,来表示高级文官的清贵地位。

差遣才是真正的职权所在,一般都带有“判、权、知、直、监、提举、提点”等字,理论上算是临时性的职务。

光有官名而没有差遣,就好比今天的处级科员一样,待遇上去了但毫无实权。

本题选C项,造成人浮于事、机构臃肿的现象,成为社会沉重的负担。

A项说法错误,宋代官制的设置不利于行政效率提高;B项材料所述是官制与科举制度无关;D项错误。

 

8.A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在改革过程中,马丁·路德将《圣经》译成德文,促进了德意志民族语言的发展,但改革并没有改变德意志的封建割据状态。

9.C解析:

A、B两项不属于教会组织方面,D项是天主教教义。

10.A解析:

该题意在考查考生的区分辨析能力。

关键理解“因信称义”的概念。

11.B解析:

A、C、D三项是亨利八世宗教改革对加尔文教的继承和相同点;而不同的是B项,英国保留了天主教教义。

12.A13.D14.D15/C

16.B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解题关键要注意分辨改革措施的异同点,其中⑤仅限于阿里改革,可用排除法选择。

17.A解析:

解题的关键是全面掌握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并依据具体史实和改革的过程进行分析。

穆默德·阿里改革属于封建性质的改革,目的为了富国强兵,巩固阿里在埃及的封建统治。

18.A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再认再现能力,两者都是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首先发展军事工业,并采取官办方式。

19.C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审题能力。

AB两项都是内部因素,D项是主观因素。

20.D解析:

首先阿里改革最终是失败的,故排除B;其次,阿里政权是封建性的政权,领导改革的阿里是封建势力的代表,故排除A。

阿里夺权的时候可以说是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权夺利,但是之后的改革并不存在利益关系,故排除C。

21.A解析:

本题考查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意义,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此题强调的是意义,因此符合该项的有①②③④;⑤是目的,不是意义;⑥是失败的原因。

注意限定词“改革的意义”,然后再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22.B解析:

仔细观察图画,联系工业化的概念和文学艺术是政治经济在思想文化领域里的反映进行思考。

23.D解析:

本题考察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

A项属于封建地主的主张;B项属于守旧派的主张;C项属于改革派的主张;D项属于激进派的主张

24.A解析:

本题属于材料式选择题,考查学生分析图表的能力。

解题关键是注意表格中的“19世纪中叶和1861年”,由于农奴制的存在,阻碍了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25.B解析:

19世纪中叶的俄国,农奴制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在农奴制度下,俄国工业发展不仅缺乏必需的自由劳专力,也缺少工业投资,更造成国内市场的极端狭窄。

农奴制度的存在已经成为俄国工业发展的最大障碍,而新思潮的涌动是俄国工业发展在思想领域的反映。

俄国工业的发展要求突破农奴制束缚,克里米亚战争是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外因。

26.B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

正是由于俄国的军事行动侵犯了英国和法国在奥斯曼帝国的利益,才引起英法参战克里米亚战争。

27.D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记忆能力和识图能力。

①②两图是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主张更具有革命精神,③是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二一九法令”,推行了农奴制改革。

28.A解析:

本题属于材料式选择题。

首先正确理解材料中揭示的农民的变化,再根据法令内容最能让农民满意的条文,选出正确答案

29.B解析:

本题考查学主的理解能力。

1861年改革是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开始。

A项近代代司法制度的完善表述错误,只能是对旧司法制度的完善,建立了近代的司法制度。

C项表述错误,沙皇专制制度仍然存在.D项不属于186]年的范畴,因此正确答案为B项。

30.D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辨别分析能力和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能力。

被称为“解放者”的亚历山大二世其改革措施是基于维护贵族地主的利益的,并不是真正的解放者。

纵观历史发展进程,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31.

(1)弊端:

人才选拔重诗赋记诵。

官吏作用重科名资历。

4分

(2)教育思想:

注重实用。

措施:

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废除诗赋取士,注重经义策论(应从“破除旧制”和“采用新法”两个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6分

32.【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路德的宗教改革,其起因是教皇出售赎罪券,阻碍了资产阶级积累财富发展资本主义,所以新兴资产阶级发起改革教会的运动。

路德提出“因信称义”,得到人民的支持.最后成功地在德国进行了宗教改革。

答案:

(1)1817年,罗马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

2分

(2)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与掠夺,建立适应其发展需要的新教会。

4分

(3)路德认为人只要信仰上帝,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而不是靠善行来赎罪。

4分

(4)德意志各阶层同罗马教皇的矛盾十分尖锐,路德的宗教改革在德意志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得到了各阶层的支持4分

 

33.【解析】本题考查俄国1861年改革的背景、目的、意义及局限性。

(1)题要从社会矛盾激化的反面考虑;第

(2)题要从贵族地主的利益出发考虑;第(3)题要从工业的发展进而把握其资本主义的发展的特点;第(4)题要考虑其局限性。

答案:

(1)俄国社会矛盾尖锐,自下而上的革命随时都有爆发的可能。

6分

(2)挽救统治危机,维护贵族地主利益。

4分

(3)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其近代化发展历程。

6分

34.(12分) 

(1)主张:

反对封建专制,实行君

主立宪,建立国会和责任制政府。

 

背景:

清政府“新政”和“预备立宪”;立宪派与革命党论战。

(6分) 

(2)宣传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推动了

民主潮流高涨;领导立宪运动,为推翻清朝专制统治创造了有利的政治条件;在宣传

斗争中具有妥协性。

(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