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及保护对策.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837215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2.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及保护对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及保护对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及保护对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及保护对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及保护对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及保护对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及保护对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及保护对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及保护对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及保护对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及保护对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及保护对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及保护对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及保护对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及保护对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及保护对策.docx

《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及保护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及保护对策.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及保护对策.docx

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及保护对策

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及保护对策

作者:

黄柏权 信息来源:

土家族研究

  土家族自古就生活在中国的腹心地带,位于中国东、西、南、北的交汇点上。

历史上就是入川和进入大西南的通道,今天是东中部发达地区与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结合部和西部大开发的最前沿。

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显要的地理位置,这里历来是各种文化的汇聚地,至今仍被学者们称为“文化沉积带”、“历史文化冰箱”和“文化聚宝盆”,文化积淀非常丰厚,保留了许多文化的原生态形式。

如茅古斯、傩文化、撒尔嗬、摆手舞都是土家先民留下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对我们认识早期人类的生活和社会面貌具有活化石般的价值。

但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无声无息中消失,其形势极为严峻。

 

  土家族非物质文化的现状

  通过田野调查和对民间艺人的访谈,我们发现建国后土家族民族民间文化遗产遭受到三次大的冲击:

第一次是上个世纪50年代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对传统文化的否定;第二次是1966—1976年的文革“破四旧”对传统文化的大批、大破坏;第三次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的现代化冲击。

前两次都是政治运动使然,遭受的破坏是突如其来的,破坏性很大,而多是地面上的有形文化遗产,当运动一过,人们又本能地恢复了传统的生活和民俗。

而一直延续至今的变革,是在全球化、现代化的背景下发生的,是广大农村由传统的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条件下对文化选择的结果,是民众的主动选择和适应。

因此,第三次冲击波对传统文化的消解是最彻底、最全面的,以致使我们引起警觉的时候,民族民间文化已处于式微的状态。

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目前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分为消失、濒危、变异、衰退等几种情况。

  消失是指一种技艺的完全失传或一种文化现象(物件)已不复存在。

消失的技艺往往是民间工艺中工艺水平极高,按习惯又不外传的绝技、绝活,例如:

在湖北咸丰过去有一种桃核雕刻工艺就已经失传了;再如土家族传统服饰的制作工艺、银饰制作工艺、纺织工艺、印染工艺、木雕工艺等都基本失传。

因为没有了生存的土壤,再无传人,土家族民间一些体育游艺活动在现代主流文化的冲击下已没有传承的土壤,处于消失的边沿;特别是与信仰有关的祭祀活动和民间礼仪,因为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而不复存在。

如接婚不用轿子,而改用车,抬轿报靠、甩筷等礼仪就没有了;如建房礼仪,因为土家族地区基本不再修木房,所以砍伐、上梁等仪式也就消失了。

消失的文化或者是受外文化的影响,原有的文化已不为当地民族所认同,逐步被其他文化所取代,如土家族传统服饰、印染就是例证。

有的是因为社会进步,生活方式的改变所造成。

  濒危是指某种技艺只掌握在极少数人手中,又无其他传人,或某种文化事象只在极小的社区和群体中传承。

这种情况在土家族地区十分普遍。

土家语是土家族得以确认的主要标志,解放初期在湘西北约有30多万人用土家语交流,今天能流利地用土家语交流的人大约只有3—4万人,已处于濒危;如记录土家族早期历史文化的《梯玛歌》、《摆手歌》是用古老的土家语演唱的,记录了土家族人早期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具有式诗般的价值。

《摆手歌》现在除了龙山农车秦恩如、张灵光能基本演唱《摆手歌》以外,再无传人;能用古老的土家语把《梯玛歌》唱完的梯玛已无法寻找。

土家族民间巫师和文化传人梯玛是土家族文化的集大成者,据我们初步调查,现在在酉水流域还有10多人,但都年事已高,50岁以下的梯玛没有一人,处于断代的境地。

一些技艺或只在很小的范围内传承,或只有少数人、甚至于一个传人。

如土家族传统织锦技艺主要集中在龙山的捞车、梁家寨、叶家寨,仅存的传人没有人能把传统图案织完,传统的缫丝、染色技术已经失传。

又如,在恩施自治州就谭学朝一人在制作傩面具,他带的2个徒弟都外出打工去了,而谭学朝已80高龄,意味着这门工艺将失传。

土家族民间戏剧和一些极为复杂的仪式,因为需要很长的时间学习,对传承人素质要求也很高,由于学习成本高、投入大,又没有市场,没有效益,多无后学者,当这一代老艺人辞世就意味着一种戏曲艺术和礼仪的消失。

如:

恩施灯戏传人廖南山去逝后,再也找不到全面精通灯戏的老艺人了。

土家族民间音乐、舞蹈、口传文学、手工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处于濒危状态,只是我们无法精确地统计。

  衰退主要是指数量的减少。

从手工工艺品来说,是指生产地、生产者、使用者的减少;从其他文化事象是指社区受众、传承人的减少和其影响力的减弱。

这种现象在土家族地区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都是存在的。

比如:

传统的吊脚楼木房不断拆除,新建的都是钢混结构的房屋,传统的吊脚楼建筑工艺就慢慢衰退了,我们在龙山、咸丰等地调查了10多个木匠,他们都有20多年没有写过木房了。

吊脚楼木房的不复存在,它所负载的传统文化也跟着消失。

又如:

金属和塑料制品的进入,逐步取代了传统的竹、木制品,传统的竹编、木工技术也一天天消失;由于电视的普及,观看民间艺术表演、摆龙门阵、唱山歌已渐渐成为历史。

因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衰退已成必然。

  变异是指在现代社会中,民族传统工艺在种类、型制、色彩、图案、制作材料、工艺技术方面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对民间文艺来说就是传承的环境、受众、功用、表现形式,甚至内容都发生了变化。

土家族民族民间文化也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异,如:

传统的西兰卡普工艺在原材料、花纹图案、型制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土家族传统服饰被改地面目全非;传统的女儿会移植到了风景区,参加的人也不是原来地方的民众,而是游客,甚至外国人;土家山歌移植到了漂流船上和宾馆酒店;传统的摆手舞和跳丧舞被改编成广场舞,成为大都市人的文化消费品。

这种变异多是为适应市场需要,人为地进行的,往往失去原有文化的本质特征,这是十分可怕的。

  引发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消失、濒危、消退、变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长期以来我们不重视民间文化,认识不到它的价值。

如建国后我们多次对民间文化的批判、否定;当把精力转到经济建设上来以后,我们又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忽视了文化的重要性,特别是忽视民间文化,当我们清醒时,民间文化已处于危险的境地。

二是土家族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也是使传统文化迅速消解的重要原因。

土家族聚居地历来就与中原接壤,长期以来就受中原文化影响和渗透,当现代主流文化进入时,首当其冲的就是土家族传统文化。

三是现代技术和传媒的作用。

如新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代替了土家族传统的木房,土家吊脚楼一天天消失,土家吊脚楼及其村落不存在了,其负载的文化记忆和文化场景也就消失了;特别是电视的介入,对民间文化的冲击更是致命性的,现在土家山寨基本上都用上了电视和地面卫星接收器,它把土家人的生活带入新的天地,传统民间文艺在主流文化面前节节败退。

四是打工潮的影响。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90年代后土家地区外出打工成为一股潮流,山寨的年轻人,甚至中年,有80%外出打工,大规模的外出打工给民间文化至少带来两方面的影响:

一方面是民族民间缺乏传人,因为出去的都是文化、有思想的年轻人,这些人本来是传统文化的当然传人,他们的外出,造成了民族民间文化没有人可传;另一方面是,到城市和发达地区打工的人很快在异地接受了主流文化,背离家乡传统。

五是旅游业兴起的负面作用。

民族民间文化作为旅游资源从旅游业开始升温就被人们所认识,把民族文化融入旅游业本身并没有错,关键是很多地方曲解民族民间文化,滥用民族民间文化,使民族间文化庸俗化。

六是发达地区的文化掠夺。

90年代后,不断有发达地区的生意人到土家族地区收购古老的家具、织锦、面具、雕花门窗、服饰等,以十分低廉的价格收购,高价销到发达地区,甚至国外,由于地方没有相关的保护法规,无人、也无权干涉。

现在,土家地区精美的民间工艺平已流失殆尽,没有任何办法找回。

 

  总之,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处境已是岌岌可危,令人担忧,正如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在2003年5月召开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研讨会”上痛心疾首地讲的一样:

“每一分钟,我们的田野里、山坳里、深邃的民间里,都有一些民间文化及其遗产死去。

它们失却得无声无息,好似烟消云散。

”土家族民间文化遗产的命运也是如此。

 

  土家族地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取得的成就

  当土家族民族民间文化遗产遭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的时候,在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大背景下,在强大的舆论攻势下,从90年代以来,土家族地区在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

 

  地方党委和政府把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

  在世纪之交的时候,在国内外重视文化多样性保护的大背景下,土家族地区的党政府领导开始把民族文化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纳入工作的视野。

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98年就提出了“打民族牌、唱开放戏”的口号。

2002年5月,州委、州政府又出台了《关于繁荣民族文化艺术的若干意见》。

2003年,周先旺州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加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挖掘整理,建立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在继承中研究,在研究中提升,在提升中整合,努力建设文化大州。

”从此以后,恩施自治州正式提出了建设民族文化大州的战略,并相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全国民族文化先进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长期以来都十分重视民族民间文化的挖掘、整理,保护工作,2002年,县委、县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化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

“设立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立民族文化生态资源信息库,认真组织力量对全县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深入的调查,在弄清家底的基础上,分类进行整理,应用电子化技术进行管理,用2—3年时间建立民族文化资源数据信息库。

抓紧进行民间艺术的抢救保护,切实关心民间艺人,做好民间艺术和民族文化艺人的立档命名工作。

县人民政府每两年进行一次优秀民间文化艺人命名表彰,对有突出贡献的民间老艺人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

要抓好民间艺术的传承工作”。

《意见》对挖掘、抢救、保护,传承民间文化作了硬性的规定。

目前长阳的民族民间文化抢救和保护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在打造旅游大州时,也提出了打造民族文化大州的口号。

当文化部启动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后,州里组成领导班子和专家委员会,竭力争取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区工作,起草论证书和申请报告。

经过努力,2004年4月13日在云南召开的全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试点工作会议上,湘西州被列入全国第二批3个综合试点地区之一,成为全国惟一进入综合试点的自治州。

其它各地、市、县也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建立健全相应的机构,加大投入,改善文化设施,挖掘、抢救、保护民族民间文化。

 

  开始用法律的手段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

  用法律的形式保护民族民间文化是国内外的普遍做法,最先是日本和韩国,国内的云南、贵州、广西也先后制定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地方法规。

恩施自治州早在2003年就开始了《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制订工作,经过两年多的反复讨论修订,2005年3月1日被州人大五届三次会议通过,2005年3月31日经湖北省十届人大十四次常务会通过,2005年8月1日正式实施。

这个《条例》是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州第一个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法规。

《条例》分为6章、28条,对保护的对象、保护原则、有关单位和个人的保护责任和义务、保护的办法、开发与利用、奖励与处罚作了详细的规定,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这个条例的颁布实施标志着土家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纳入法制化轨道。

此外,湘西自治州也出台了《里耶古镇保护条例》,也有涉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

目前,湘西自治州已经启动了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立法工作,湘西州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2005年8月31日审议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草案。

草案分六章三十八条,含保护、抢救、认定、传承、管理、保障等较为系统的内容。

计划于2006初提请州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

 

  启动了建立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村)的工作

  建立民族文化生态保护村的工作是从云南开始的,之后在贵州也启动了建立民族生态博物馆的工作。

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是保护活态民族文化的普遍做法。

最近几年,土家族地区也启动了这一工作。

如长阳在2004年制定了《长阳土家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规划将全县分为文化生态保护中心区、次中心区和保护点,计划到2015年,通过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和完善,使长阳土家族传统文化生态得以有效的保护。

恩施自治在2004年也启动了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村)工作。

恩施文体局、民宗委、财政局联合下发了《关于推荐恩施州民族民间文化生保护区(村)名单》的通知,文件就推荐的条件,申报时间、注意事项进行了说明,并提出了20个建议名单,2005年8月,恩施州人民政府下发文件,正式命名建始长梁乡等20个乡镇为首批民间文化生态保护村。

湘西州和有关县市也在实施这一工作,如思南在打造花灯之乡,德江在打造傩戏之乡,酉阳在打造摆手舞之乡,秀山在打造花灯之乡等等。

  新一轮民族民间文,普查工作正在全面展开

  2002年2月26—27日,由中国民协主持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冯骥才主席作了主题发言,向社会公布了近100名专家学者签名的《抢救中国民间文化遗产呼吁书》,引起了社会强烈关注,从此也开启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

2003年10月27—30日,文化部在贵阳召开“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工作会议”,文化部正式启动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

在这两大工程的推动下,土家族地区也开始了民族民间文化抢救和保护工作,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宜昌地区是纳入第一批综合试点的地区,其中包括长阳和五峰两个土家族自治县和潘湾土家族乡,这些地方的普查、搜集、记录、整理工作已全面启动。

如长阳在2002年5月就成立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领导小组,宣传部长任组长,相关局的局长为成员,成立了专门班子,常年有5人开展搜集、记录、整理、建档工作。

湘西自治州列为第二批综合试点后,保护工作也全面启动。

恩施自治州自2004年下发了《恩施州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公布了实施方案,成立了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和工作班子,下达了任务。

目前,保护工作也在全州范围内启动。

重庆的秀山、酉阳、黔江、石柱和铜仁地区、张家界都启动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

这项工程将对土家族民间文化遗产进行最为全面、彻底的普查和记录。

 

  古城镇的保护开始受到重视

  土家族地区在近代社会以来,在酉水、乌江、澧水、清江流域形成了一批古镇,这些古镇不仅是土家族经济发展史上的缩影,古镇也是土家族地区民族传统文化的汇聚地。

当20世纪60年代以来,土家族地区陆路交通改善以后,水路交通日渐衰落,土家山区的古镇也随之衰败。

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土家族地区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不少古镇被撤除,有的被改造得面目全非。

西部大开发启动以后,随着一些大电站的上马,不少古镇淹没在水下。

正当土家族地区的古镇岌岌可危的时候,古镇游的兴起给土家族地区的领导和人民以深深的触动,特别是凤凰古镇旅游的火爆,更是激发了人们保护古镇的热情。

湘西州专门出台了《里耶古镇保护条例》,对古镇的保护和开发进行了重新规划,目前已取得明显的效果;酉阳制定了保护龙潭古镇和龚滩古镇的规划、措施,正在一步一步地实施;沿河制定了淇滩古镇的整体搬迁规划;石柱对西沱古镇进行了很好的保护,已经列入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恩施对历史文化名城恩施古城进行了多次调研,部分建筑已得到很好的恢复。

此外,洗车河、茶洞等古镇的保护也纳入地方政府的工作日程。

 

  民间文化传人开始受到重视

  在抢救和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民间文化传承人的地位和作用得到重新认识。

从2002年开始,恩施自治州就开始了“寻访民间艺术大师”活动,对全州范围内的民间文化传人进行了调查,并在报刊上进行了介绍宣传。

经过评选,2003年评出了16位民间艺术大师,6月在州府恩施市举行了隆重的命名表彰暨民间艺术表演大会,州委、州政府的主要领导出席了大会,并给16位民间艺术大师颁发了证书。

州政府还给每位民间艺术大师每年补贴1200元,县、乡也相应地给予他们津贴。

2005年8月,恩施周政府又命名了余定喜等10位民间文化传人为第二批民间艺术大师。

  与此同时,长阳也开展了优秀民间艺人的选拔、表彰工作。

2003年8月26日,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委和政府授予孙家香等20名民间艺人为“优秀民间文化传承人”,田科菊等10人为“民族文化建设功臣”,田玉成等10人为“优秀文艺工作者”的称号。

  对民族文化传人的命名表彰,不仅肯定他的知识和创造,提高他们的地位,对全社会也是一种很好的导向,对引导社会重视民族民间文化,认识民间文化的价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举办各种文化艺术节,弘扬了民族民间文化

  在挖掘、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过程中,土家族地区举办了各种形式的文化艺术节和文艺汇演,继承和弘扬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

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从90年代开始就坚持开展各种民间文化艺术节和民间文艺表演。

从1990年开始举办农村文艺汇演,每5年一届;“夷水乡音”青年歌手大奖赛每4年一届;全县中小学生汇演每2年一届;“农村乡镇文化节”由全县各乡轮流举办,最多的乡镇办了3届,最少的也办了2届。

如火烧坪乡举办的“高山蔬菜文化节”,高家堰举办的“盆景文化节”,都镇湾举办的“金枝文化节”等,全县已达180届次以上。

2003年,长阳还在资丘镇举办了“中国土家族撒尔嗬竞技大赛”,五峰、巴东县派队参加,有20000多人观看。

恩施自治州从90年代末就开始举办“清江闯滩节”、“女儿会”等,每次都有民间文艺的表演。

2003年6月25日在全州民间艺术大师命名大会上,来自全州的老艺人表演了他们的绝活。

2005年“五一”长假期间,全州100多名民间艺人齐聚州城,表演了地道的摆手舞、肉连响、耍耍,建始丝弦锣鼓、唢呐、撒尔嗬、傩戏、花鼓灯、民歌。

恩施州各县(市)也举办了相应的文化艺术节,如咸丰县举办的“梨文化节”、利川市举办的“文化经济交流会”、来凤的“摆手节”,建始的“广润民族文化节”。

来凤旧司乡的“牛王节”是土家族民间的传统节日,90年代以来,已举办了4届。

2005年农历四月初八的“牛王节”成了当地民间艺术的大展演,分为6个表演区,全面展示了当地的民间文化。

2004年6月6日,咸丰县大路坝乡举办了首届“青少年民族艺术节”,演出了13个民间艺术节目。

2003年10月28—30日,德江举办了“中国梵净山傩文化学术研讨会”,来自铜仁地区的傩戏艺人表演了原汁原味的傩祭、傩戏和绝活。

2004年10月2—4日,思南首届“土家花灯艺术节”隆重举行,全县各乡镇表演了30多个传统花灯节目。

2004年9月26—27日“武陵山民族文化节”在重庆黔江举行,这是武陵地区第一次大规模的民族民间文化的大展示,土家族地区许多原生态民间艺术在这里亮相。

2004年10月4—7日,在湘西举办了“湖南省民族民间艺术博览会暨湘西第二届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生态保护节”,分别在吉首、凤凰、永顺举办了文艺晚会、民族服装服饰表演、民间戏曲、舞蹈、绝技表演、民间工艺品展演。

2005年10月,沿河举办了“中国贵州沿河乌江山峡百里画廊旅游节”,2005年11月秀山举办了“花灯艺术节及花灯文化论说”。

这些文化艺术节和表演对弘扬民族民间文化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建立各类博物馆,保存了对古老文化的记忆

  土家族聚居区原来就建有湘西州和恩施州博物馆。

以前的博物馆都是以收藏考古发掘的文物资料为主。

90年代后这些博物馆都收藏了一批民俗文物和民间文艺、民俗图片。

在土家族地区最有特色是出现了一批私人博物馆和专题博物馆。

私人博物馆有张家界的秀华山馆,王村杨氏私人博物馆,龙山彭英松私人博馆,长阳资丘田昌杰私人博物馆,这些私人博物都收藏了许多土家族民间珍贵的工艺品,如雕花家具、服饰、刺绣、挑花、剪纸、竹编等作品。

如秀华山馆就有藏品近10000件民俗文物。

私人博物馆都是收藏人几十年的心血凝成,是他们对民族文化热爱、珍视的成果。

专题博物馆如湖北民族学院的土家族文化陈列室,铜仁地区傩文化博物馆,德江傩文化陈列室,思南花灯艺术陈列室,印江民俗博物馆。

另外在一些民俗村也收藏有少量的民俗文物。

这些博物馆收藏着极其丰产富的土家族民间文化的远古记忆。

 

  遗产价值意识增强,申报工作开始引起重视

  虽然土家族地区有丰富的文化遗产,甚至不乏顶级的文化遗产,由于长期以来我们的遗产价值意识差,没有认识到通过申报保护单位和相应的遗产提高其知名度,加强其保护。

近几年来,随着“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启动,一些地方开始认识到申报各级文化遗产的好处,于是开始了申报工作。

如,湘西自治州将土家族织锦、土家舍把日、土家族打溜子、土家族茅古斯、土家族摆手舞等10个项目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秀山将“秀山花灯”和“薅草锣鼓”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宜昌将长阳跳丧、五峰唐祭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申报工作本身就是挖掘、抢救和保护,同时也使保护的理念深入人心。

 

  通过移植保存民族民间文化

  在保护民族民间文化过程中,土家族地区把旅游开发、景点建设与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结合起来,把古老的土家族民间艺术和仪式移植到景区,既丰富了旅游的文化内涵,又保护和传承了民族文化。

如张家界风情园把土家族传统的茅古妍、摆手舞等民间艺术移植到景区,每晚给游客表演,2005年4月26日,与湖南省民族歌舞团联合打造的大型民俗歌舞《土风苗韵》正式上演。

秀华山馆把土家婚俗、民歌移植到景点。

恩施梭布垭石林景区把土家女儿会移植进去。

宜昌车溪把土家民歌、民间手工工艺工艺、民族艺术移植到景区。

龙潭古镇把土家音乐移植到景点表演。

贵州江口云舍把土家婚俗、傩戏、拦门礼等民间文化和造纸工艺引入。

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把民族民间文化纳入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

  在世纪之交的时候,土家族地区社区文化得到健康的发展,特别是广场文艺活动方兴未艾,各个县(市)城,少数乡镇都建了市民休闲的广场,这些广场成为展示民族民间文化的舞台。

如长阳县城广场,每晚和清晨都有人跳巴山舞;秀山花灯广场,天天有数以千计的人跳秀山花灯;恩施民族广场、硒都广场天天有跳清江舞;咸丰、黔江、酉阳、鹤峰的广场每天都有数以千计的人跳摆手舞。

这项活动不仅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也自然而然地传承了民族民间文化。

 

  致力于创新,保持民族民间文化的永久活动

  民族民间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没有创新继承就没有出路。

在继承和创新中,土家族地区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舞蹈方面:

如长阳成功地将传统的跳丧舞改编成巴山舞,现在由国家体育总局和全国总工会向全国推广;恩施将传统的摆手舞、跳丧舞、耍耍等民间艺术融合改编成了清江舞,正在全州推广。

民俗方面,《土里巴人》是成功的个案,这场婚俗歌舞以土家族传统婚俗为背景,经过创新打造,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华大奖”。

目前,湖北省民委和恩施市正在大造音乐风光片《女儿会》。

民歌方面,《龙船调》、《山路十八弯》、《黄杨扁担》、《太阳出来喜洋洋》、《黄四姐》、《西兰卡普》、《巴山谣》、《土家汉子》等,有的就是原汁原味的土家族民歌,有的是在吸收了土家民歌营养的基础上改编成功的作品。

在表演艺术上,如思南创作的《思南姑娘大脚板》,长阳创作演出的《梦幻土家》,湘西创作演出的《土风苗韵》,来凤创作的南剧《西兰卡普》,利川的《夷水丽川》等是其代表。

目前土家族地区利用民族传统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品牌,创新民族文化的势头十分强劲。

  深入研究,寻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理论支架和途径

  民族民间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创新都必须有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所以学术研究既是挖掘、保护、传承、创新的基础,也是一种保护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在世纪之交的时候,土家族地区的学术研究形成了前所未有的高潮,在全国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

湖北民族学院率先推出了《土家族研究丛书》之后,又推出了《土家族语言文化研究丛书》,中南民族大学和湖北省民委联袂推出了《土家族问题研究丛书》,吉首大学推出了《五溪文化丛书》,湖北省民委推出了《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