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中学届高三语文周末作业12教师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837723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1.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盐城中学届高三语文周末作业12教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盐城中学届高三语文周末作业12教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盐城中学届高三语文周末作业12教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盐城中学届高三语文周末作业12教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盐城中学届高三语文周末作业12教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盐城中学届高三语文周末作业12教师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盐城中学届高三语文周末作业12教师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盐城中学届高三语文周末作业12教师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盐城中学届高三语文周末作业12教师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盐城中学届高三语文周末作业12教师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盐城中学届高三语文周末作业12教师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盐城中学届高三语文周末作业12教师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盐城中学届高三语文周末作业12教师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盐城中学届高三语文周末作业12教师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盐城中学届高三语文周末作业12教师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盐城中学届高三语文周末作业12教师版.docx

《盐城中学届高三语文周末作业12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盐城中学届高三语文周末作业12教师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盐城中学届高三语文周末作业12教师版.docx

盐城中学届高三语文周末作业12教师版

江苏省盐城中学2014届高三语文周末作业(12)教师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泥淖/绰约  股肱/女红  偌大/一诺千金肯綮/罄竹难书

B.汲取/秘笈  湮没/模样  斐然/流言蜚语佞臣/宁缺毋滥

C.绽放/积淀  埋怨/叶脉  杳然/纷至沓来茁壮/大巧若拙

D.搭讪/籼米  露怯/绿林  自诩/栩栩如生讣告/物阜民丰

答案:

C(A.nào/chuò,ɡōnɡ,ruò/nuò,qìng;B.jí,mò/mú,fěi/fēi,nìng;C.zhàn/diàn,mán/mài,yǎo/tà,zhuó/zhuō;D.shàn/xiān,lòu/lù,xǔ,fù)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辛亥革命前后所兴起的街头政治,把民众当成革命者与国家权力进行斗争的工具,城市街头风云际会,城市在炮火中经历了灾难,民众生存环境恶化。

B.危机发生了,美国解决危机的方式是继续发行更多的国债,用引发危机的方式来治理危机,无异于饮鸩止渴。

C.更可怕的是,他的名气大,能够在大庭广众之中获得话语权,能够把自己信手拈来的言论迅速传播给大众,造成不良的社会后果。

D.他在公共场合愤愤地大谈社会如何腐败,暗地里却收受贿赂,这种做法和叶公好龙没什么两样。

答案:

B.(A.风云际会:

比喻贤臣与明主相遇,有了施展才能的好机会。

也指有才能的人遇到机会。

B.饮鸩止渴:

喝毒酒止渴,比喻只顾眼前,不顾后患。

C.信手拈来:

多用来形容写文章作画时能熟练地运用各种丰富的材料。

用于“言论”对象有误。

D.叶公好龙:

比喻说是爱好某事物,其实并不真爱好。

3.阅读下面文字,概括“巨蟒”发电过程的三个主要环节,每个环节不超过6个字。

(4分)

一根取名“巨蟒”的巨大橡胶管能为低成本海浪发电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巨蟒”两端密封,里面装满水。

将“巨蟒”固定在海面以下,一端朝海浪袭来的方向。

海浪拍打到“巨蟒”一端使之受挤压,管子内部就形成激突波(即内部压力波)。

激突波在管内传动,而海浪则在管外以同速流动,这样就对管子形成了越来越大的挤压,于是激突波也越来越大。

随之,激突波使得固定在“巨蟒”另一端的涡轮启动,于是电能产生,并通过一根电缆传送到海岸上。

参考答案:

①形成激突波;  ②激突波传动;  ③启动涡轮。

【评分建议】4分。

答对1点得1分,答对2点得2分,答对3点得4分。

4.某省高考作文阅卷组对考生作文失分的原因进行了随机抽查,结果显示如下:

(5分)

项目名称

具体内容

所占比例

思想内容

中心、材料、分析

33.30%

层次结构

层次、过渡

21.35%

语言表达

词汇、句子、修辞

39.45%

其他

书写、标点

5.90%

(1)从表中数据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不超过25字)(2分)

参考答案:

影响考生作文得分的关键因素是语言表达和思想内容。

(2)根据统计结果,请你对今年参加高考的同学提出建议。

(不超过40字)(3分)

参考答案:

要想提高作文成绩,(1分)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事物的认识水平。

(2分)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苏廷评行状

苏轼

公讳序,字仲先,眉州眉山人。

公幼疏达不羁,读书,略知其大义,即弃去。

谦而好施,急人患难,甚于为己。

衣食稍有余,辄费用,或以予人,立尽。

以此穷困厄于饥寒者数矣,然终不悔。

旋复有余,则曰:

“吾固知此不能果困人也。

”益不复爱惜。

凶年鬻其田以济饥者,既丰,人将偿之,公曰:

“吾固自有以鬻之,非尔故也。

”人不问知与不知,径与欢笑造极,输发府藏。

小人或侮欺之,公卒不惩,人亦莫能测也。

祖父,名序,字仲先,眉州眉山人。

幼年时豁达开朗,不拘礼法,读书只求大体了解文中的要旨,就放弃不读。

他为人谦逊,乐善好施,急人所困,甚于对待自己。

衣食稍微有了结余,就增加日常开支,或者把财物施给他人,立即用完。

因为这个多次在饥饿寒冷中过着穷困的生活,然而始终不后悔。

不久又有了盈余,就说:

“我本来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困住人(或:

使人受困)。

”更加不再吝惜(钱财)。

灾荒之年,(他)卖掉自己的田地来救济饥饿的人,丰收后,那些被救济的人准备偿还他,祖父说:

“我本来自己就有卖掉它的想法,并不是因为你们的缘故啊。

”不管是了解的还是不了解的人(或:

人不管是了解的还是不了解的),(祖父)都径自(或:

随性地)与他们谈笑,且敞开心扉,相谈甚欢。

小人有时侮辱欺负他,祖父终没有惩治他们,人们也不能揣测他的心理。

李顺反,攻围眉州。

公年二十有二,日操兵乘城。

会皇考病没,而贼围愈急,居人相视涕泣,无复生意。

而公独治丧执礼,尽哀如平日。

太夫人忧甚,公强施施解之曰:

“朝廷终不弃,蜀贼行破矣。

李顺叛乱,围攻眉州。

祖父当年二十二岁,每天拿着兵器登上城楼。

恰逢他的父亲病逝,叛贼围攻更加紧急,城里的居民彼此看着对方哭泣,没有再活下去的念头。

可是祖父独自办理丧事执守礼节,竭尽哀思就像平常一样。

太夫人非常担忧,祖父打起精神慢慢宽慰她说:

“朝廷终究不会放弃我们,蜀州的叛贼将要被打败了。

庆历中,始有诏州郡立学,士欢言,朝廷且以此取人,争愿效职学中。

公笑曰:

“此好事,卿相以为美观耳。

”戒子孙,无与人争入学。

郡吏素暴苛,缘是大扰,公作诗并讥之。

庆历年间,(朝廷)才下诏在州郡设立学馆,读书人欢快地谈论(这件事),朝廷将根据这个选拔人才,他们争着希望到学馆里尽职(或,学习)。

祖父笑着说:

“这是件好事,官员把这个当着美观罢了。

”祖父告诫子孙,不要和别人争着进学馆读书。

郡中的官吏一向残暴苛刻,因为这个(百姓)受到严重的侵扰,祖父(就)写诗来讥刺官吏。

庆历七年五月十一日终于家,享年七十有五。

庆历七年五月十一日在家中去世,享年七十五岁。

闻之,自五代崩乱,蜀之学者衰少,又皆怀慕亲戚乡党,不肯出仕。

公始命其子涣就学,所以劝导成就者,无所不至。

及涣以进士得官西归,父老纵观以为荣,教其子孙者皆法苏氏。

自是眉之学者,日益至千余人。

然轼之先人少时独不学,已壮,犹不知书。

公未尝问。

或以为言,公不答,久之,曰:

“吾儿当忧其不学耶?

”既而,果自愤发力学,卒显于世。

(我)听说,自从五代动乱以来,蜀州求学的人减少,又因都留恋家乡,不愿意出来做官。

祖父才让他的儿子苏涣到学馆读书,他用来劝导苏涣成材的方法,没有不用到的。

等到苏涣凭进士的身份得到官位回到家乡,眉州的百姓争相观看,把这作为荣耀的事,都效仿苏氏的方法教导他们的子孙。

从这以后,眉州求学的人,一天天的增加,增到千余人。

然而我的父亲小时候独独不愿学习,到了壮年以后,还不能熟知诗书。

祖父从来没有过问(他的学习)。

有人拿这件事问他,祖父没有回答,过了很长时间,他说:

“我的儿子还要担心他不学习吗?

”不久,(我的父亲)果然自己发愤努力学习,最终在世上名声显扬。

公之精识远量,施于家、闻于乡闾者如此。

使少获从事于世者,其功名岂少哉!

不幸汩没,老死无闻于时。

然古之贤人君子,亦有无功名而传者,特以世有知之者耳。

公之无传,非独其僻远自放终身,亦其子孙不以告人之过也。

故条录其始终行事大略,以告当世之君子。

谨状。

(节选自《苏轼文集·卷十六》,有删节)

祖父见解精确,有远大的器量,在家中施行的、在家乡出名的事,如此等等。

假使(他)稍微能够在世上任职,他的功名难道还会少吗?

不幸被埋没,直到老死,在当时还没有声望。

然而古代的贤人君子,也有没有获取功名而有传记的人,只是因为世上有了解他(为他作传)的人啊。

祖父的声名、事迹(之所以)没有流传,不只是(因为)一生自我放逸(或:

洒脱不羁)、远离功名,也是他的子孙没有把他的声名、事迹告诉他人的过失。

所以分条记下他一生行事的大概情况,来告知当世君子。

恭谨陈述。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日操兵乘城乘:

B.公独治丧执礼执礼:

遵奉礼制

C.又皆怀慕亲戚乡党慕:

贪恋

D.所以劝导成就者成就:

成全,造就

答案:

D(成材,成器)

6.下列句子中,表现苏序有见识或有雅量的一组是(3分)

①吾固知此不能果困人也②小人或侮欺之,公卒不惩

③朝廷终不弃,蜀贼行破矣④此好事,卿相以为美观耳

⑤公始命其子涣就学⑥果自愤发力学,卒显于世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④⑤D.②③⑥

答案:

C(①表现其为人洒脱;③表现其有孝心及遇事从容镇定;⑥表现的不是苏序,而是苏洵)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序自幼性格豁达开朗,不拘礼法。

他读书只求大体了解重要意旨就弃书而去,正因如此,成

年之后还不能熟知诗书。

B.苏序只要衣食上稍有盈余,就增加日常支出或者把它赠与他人,即使因为这样而使自己在生活

上屡次陷入困顿,他也始终不悔。

C.苏序尽管身份卑微,但目光长远,为把儿子苏涣培养成才,他极尽劝导之能事。

苏涣的学有所

成,深深影响了眉州人的思想观念。

D.苏序一生都没有功名,这与他的个性不无关系。

苏轼为他写作这篇“行状”,目的是让当世君

子借此了解苏序为人行事的大致情况。

答案:

A(“到了壮年还不能熟知诗书”的不是苏轼的祖父苏序,而是苏轼的父亲苏洵)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人不问知与不知,径与欢笑造极,输发府藏。

(3分)

不管是了解的还是不了解的人(或:

人不管是了解的还是不了解的),(祖父)都径自与他们谈笑

且敞开心扉,相谈甚欢。

评分建议:

语意通顺,1分;径与欢笑造极,省主语,1分;输发府藏(fǔzàng,肺腑),1分。

(2)郡吏素暴苛,缘是大扰,公作诗并讥之。

(3分)

郡中的官吏一向残暴苛刻,因为这个(百姓)受到严重侵扰,祖父(就)写诗来讥刺官吏。

评分建议:

语意通顺,1分;素,1分;缘是大扰,省略句,1分。

(3)公之无传,非独其僻远自放终身,亦其子孙不以告人之过也。

(4分)

祖父没有传记,不只是(因为)他一生自我放逸(或:

洒脱不羁)、远离功名,也是他的子孙没有

把他的声名、事迹告诉他人的过失。

评分建议:

语意通顺,1分;“非独……亦……”,1分;僻远自放,1分;过,1分。

如将“公之无传”译为“祖父的声名、事迹没有流传”,亦可。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10分)

幽州夜饮  

张说

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

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

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

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

注:

据《新唐书·张说传》,张说因与姚元崇不和,罢为相州刺史,后又任幽州都督。

(1)“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这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有何作用?

(4分)

(1)这两句通过对“凉风”“夜雨”“寒林”的描写,突出了边地之夜萧瑟、荒寒的特点。

(2分)一方面渲染了“夜饮”的氛围,另一方面也为全诗奠定了愁苦的情感基调。

(2分)

(2)诗歌颔联中的“迟暮心”化用了屈原《离骚》中的哪一句诗?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3分)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1分)表达了诗人因年老及仕途坎坷所生的愤懑之情。

(2分)

(3)清人姚范评论最后一联“托意深婉”,请作具体分析。

(3分)

(3)表面上感激皇上派遣他来边城为将的深恩,(1分)实际上表达了他对朝廷的怨愤之情。

(2分)  

赏析:

据《新唐书·张说传》:

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初,张说为中书令,因与姚元崇不和,罢为相州刺史、河北道按察使,坐累徙岳州。

后以右羽林将军检校幽州都督。

都督府设在幽州范阳郡,即今河北蓟县。

此诗就是他在幽州都督府所作。

诗中描写了边城夜宴的情景,颇具凄婉悲壮之情,也委婉地流露出诗人对遣赴边地的不满。

全诗以“夜饮”二字为中心紧扣题目。

开始二句描写“夜饮”环境,渲染气氛。

“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

正值秋深风凉之时,在幽州边城的夜晚,风雨交加,吹动树林,只听见一片凄凉动人的萧瑟之声。

这一切,形象地描绘出了边地之夜的荒寒景象。

第二句还暗用了宋玉《九辩》中的诗意: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益发渲染了诗句中悲伤的色彩。

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悲愁的心绪,已经见于言外。

而这“夜饮”,就是为了要驱走这恶劣环境带来的悲苦,宴会还没有开始,从着力渲染、暗示中,已经给“夜饮”罩上了一层愁苦的阴影。

第二联紧接一、二句,进入“夜饮”,抒发诗人的感叹:

“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

”“正”字接转巧妙,紧承首联对环境的描写,同时也自然地转入到宴会。

诗人说:

正是在这风雨寒冷的夜晚,我们在高敞的厅堂中摆开了夜饮的筵宴,但在这样的环境中,我又岂能忘却自己的衰老和内心的悲伤呢?

“能忘”句以问句出之,将诗人内心的郁勃之气曲折地表露了出来。

这种迟暮衰老之感,在边地竟是那样强烈,挥之不去,即使是面对这样的“夜饮”,也排遣不开。

诗中化用了屈原《离骚》句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将诗人心意表达得更加婉曲、深沉。

第三联,随着宴会开始,并逐渐进入高潮的时候,诗人的情绪也随之兴奋起来,诗情也有了亮色:

“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

”在都督府的宴会之间,军士们舞起剑来,那矫健刚劲的舞姿,慷慨雄伟的气魄,令诗人为之感奋。

《史记·项羽本纪》中项庄说: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舞剑是为了助兴,增加席间的欢乐气氛。

一个“宜”字,传出诗人对剑舞的欣赏。

但接着吹奏起胡笳时,那呜呜的声音,使席间短暂的欢乐顿然消失,而充溢着一片悲凉的情调,诗人的心情也随之沉重起来。

塞上本来就多悲凉之意,与诗人的远戍之苦、迟暮之感,融合在一起,成为心灵上的沉重的负担,诗情在稍稍有了亮色之后,又忽然黯淡起来。

这一联在豪壮中寓悲凉,在跌宕起伏中展现出诗人难以平息的滚滚思潮,直至引出最后一联。

“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

”这十个字铿锵有声,似乎将愁苦一扫而光,转而感激皇上派遣的深恩,以在边城作将为乐、为荣。

实际上这最后一联完全是由上面逼出来的愤激之语,他将对朝廷的满腹牢骚,隐藏在这看似感激而实含怨望的十字之中,像河水决堤似地喷涌而出,表现了思想上的强烈愤慨和深沉的痛苦。

清人姚范评论说:

“托意深婉。

”(《唐宋诗举要》引)这一联的确托意遥深、措语婉曲,可谓“得骚人之绪”,寄寓着诗人悲愤的感慨,它与首联的悲苦的边塞荒寒之景,恰成对照,相得益彰。

全诗以景起,以情结,首尾照应,耐人回味。

诗歌在语言上遒健质朴,写景之语,并无华丽之辞,与边塞情调极为相称。

遣词用字也十分精当,例如“吹”、“动”、“宜”、“重”这些字,看似一任自然,实际经过认真锤炼,用得恰到好处,对写景、抒情起了很好的作用。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诸葛亮《出师表》)

(2)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庄子《逍遥游》)

(4)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苏轼《赤壁赋》)

(5)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白居易《琵琶行》)

(6)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7)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林则徐题联)

(8)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西铭》)

五、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黄土招魂

王灏然

①大抵每一个人都会对故乡怀有亲附依傍之情,这也许是人们情感的一种皈依。

故乡的存在就像是母亲的爱一样,总在我们干旱的心田里及时洒下雨露。

它让我们骄傲地意识到,家园还在,我还在,一切似乎都有了着落。

②生长在黄土高原这方神圣的土地上,我发觉自己总对她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

我们的血脉早已深深地渗透、交融于这一片承载着我们整个躯体与灵魂的土地。

当故乡以一种原生的姿态屹立在眼前时,我发觉,在这片天空下绵亘着的生灵和黄土,竟是如此的富于灵气而值得敬重。

正是这片贫瘠的土地,养育出了最让人向往的秦汉与隋唐;正是这片贫瘠的土地,却成了整个西北地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载体,它更是撑起了一个民族的魂骨。

③黄土无言,从那起伏的峰峦、寂寥的旷野中我们读出了她的深沉与豁达。

置身于旷荡无垠的三秦大地,除了有时西北风的呼呼声以外,你似乎再也听不到任何声音,你只会感觉到黄土那沉默诱人的品质是如何潮水般地把你淹没。

黄土的沉默是一种智慧的显现,它就像是深沉的黑夜一般具有非凡的渗透力;源生于黄土中的那些威武壮观且精神饱满的秦兵马俑更像是一群厚重思想的载体。

而秦兵马俑乃是人类史上真正的文明。

④黄土是原始而单纯的生存,而它似乎总在沉思,但沉思的背后却隐藏着一种神圣的孤独。

也许正是因为黄土的朴实与单纯,才让她隐秘得更加深不可测;也许正是因为黄土的沉默,才告诉了我们更多。

⑤黄土大多时刻是静默的,而在它那静默的背景之下,上演着的更是一种刚劲与烈性。

一种风卷黄沙的浩荡气势,在那宽阔纵深的黄土地上豪情恣肆,血性喷薄。

黄土里生长的人们一片欢腾,吼着秦腔,唱着信天游,还有那“替古人卖劲儿”的说书人的谈笑风生。

另外,腰鼓、唢呐、大秧歌,整个世界与那溅起的黄土尘埃共同欢笑成了一片沸腾的海……

⑥我想这便是黄土真正灵魂之所在,它以那兼容的性情凌驾于一切而又战胜着一切。

沉默与刚烈的互相映衬使它成了一幅色泽鲜明的巨画,或者说是一部音域起伏的神曲。

⑦再次游走于故乡的领地,我带着一种复杂的心情和沉重的思考,想起一些黄土地上的歌子,那歌声随即萦绕在我的脑海中。

我突然间觉得那些曲调怎么变得那么生疏而又平淡老土。

而这本应该是一些淋漓而又契合本土的歌子。

我开始疯狂的寻觅,古老的黄土地里散发着的沧桑,是那些老旧的木雕窗格,青苔覆瓦的水井,流蚀的梯田以及已无青烟升起的高耸的烟囱。

此时,我觉得脚下踩着的土地像是一块易碎的玻璃,整个黄土领域成了一副失去了灵与肉的枯瘦的骨架。

⑧我们仿佛正在经历着人类精神家园史上的一场浩劫。

技术时代的到来给了我们完善的物质文明的良好机遇,然而,正是人们对于物质方面的过分掠夺导致了其对精神方面的摒弃和敷衍。

我们似乎已在流浪,可笑的是,我们流浪的脚步竟然没有踏出家园或者是故乡的领地。

我们是另类流浪者。

⑨我突然间想起了自己的父母,父母是属于这这片原始的黄土地的。

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觑田亩,背灼天光,甚至在夜里,也没有搁下手中的活。

尽管他们没能在天空中放飞太多的梦想与愿望,但那播种在土地里的品质与精神却足以养育起一方众生;尽管没有在这方土地里洒下无数辉煌,但他们栽起的那成片的树木还是如此葱郁地撑起了一片蓝天。

⑩这时候,我更感觉到我们原来是那么肤浅,当不得不追随着时代的步伐时,本质上我们已成了一群失去航向的无助者。

也许,我们会去凭吊一个远去的王朝,但是,我们是否更应该去挽留自己丧失着的精神家园呢?

我们还将遭遇什么,秉持什么,还将经历怎样的浩劫与缅怀呢?

从迷惘走向清醒吗?

无疑,我们应该固守我们的文明,固守我们的精神庄园,固守我们祖先的每一处经典传承!

(选自《中国散文家》双月刊2010年第4期,有删改)

11.文章题目为“黄土招魂”,请结合全文概括“黄土魂”所包含的具体内涵。

(5分)

参考答案:

富有灵气,是民族的魂骨;深沉豁达,沉默中显示了智慧;包孕了厚重的思想,是人类史上真正的文明;朴实单纯;刚劲烈性。

[评分建议]:

共5分,答对1点给1分。

12.文章第⑦段写到了“老旧的木雕窗格,青苔覆瓦的水井,流蚀的梯田以及已无青烟升起的高耸的烟

囱”,这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4分)

参考答案:

用简笔勾勒出失去了灵与肉的黄土领域的凋敝景象;与上文内容形成鲜明对照;为下文写自己的复杂情感和沉重思考作了有力的铺垫。

[评分建议]:

共4分。

内容表达,1分,鲜明对照,1分,有力铺垫,2分。

13.第⑤段画线文字叙写了黄土地上人们欢腾的景象,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

(5分)

参考答案: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选取典型画面;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描写与抒情相结合;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气势。

[评分建议]:

共5分。

修辞手法,1分;典型画面,1分;表现手法,1分,“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写出一种即可;表达方式,1分;语言特点,1分。

14.第⑦段开头说“再次游走于故乡的领地,我带着一种复杂的心情和沉重的思考”,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怀着怎样的复杂心情。

(6分)

参考答案:

①对故乡亲附依傍和难以割舍的思念之情;②对黄土孕育了灿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敬重、赞美和自豪之情;③对黄土领域失去了灵与肉的的失落和悲叹之情;④对“我们”“肤浅”的自责之情;

对黄土精神回归和重建精神家园的期盼之情。

[评分建议]:

共6分。

答对两点给2分,答对3点给4分,答对4点给6分。

答对4点即可。

六、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8题。

“纯粹”觅得“好声音”

张颐武

①最近,“中国好声音”这档节目赢得了诸多关注和好评,这是中国电视文化新的变化的折射。

②“中国好声音”之所以一出现就引发轰动效应,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力求超越粉丝和明星的关系,不靠选手搞噱头,不靠评委耍牌子,也不靠庞大阵势的粉丝投票,而是着力于音乐的专业性,力图回到尽可能纯粹的音乐的本质,力图让“好声音”成为唯才是举的最重要的砝码。

让刘欢、那英这些当代流行歌坛最有声望的音乐人来指点新人,依据好声音来收徒;而选手也可以选择导师,进入音乐专业领城深造,从而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既不同于让年轻人成为粉丝热捧的超级明星,也不同于让普通人在舞台上一展即毕的走过场。

这其实是从普通人中选择真正的“好声音”,让他们得以成为好的歌唱家、艺术家,让选秀不再是一下子就实现梦想,也不是仅仅展现梦想,而是让梦想通过一个专业的路径和较为严谨的程序得以延伸,最终成为一个职业生涯的选择。

节目正是在这一点上赢得了公众。

③今天的“80后”、“90后”,正处在竞争激烈、生活和事业发展的压力较大、而自身的适应和抗压能力相对较弱的矛盾之中。

一举成名的冲动、展示自我的激情如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具体路径,正是青年一代的焦虑所在。

一般的选秀节目尚未从这一方面加以具体的指点,而青年的职业生涯的内在需求和成长渴望在“中国好声音”中却得到了展现。

这很像是一个音乐的职场节目,对于激励青少年更好地学习,更艰苦地磨炼,培养更加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所标举的脚踏实地实现梦想的路径是非常值得肯定的正面和积极的价值取向。

这里不是梦想止步之处,也不是梦想瞬间实现的地方,而是一个实现梦想的起点,一个修业和锻炼的开始。

而这一切都在公平和公开的舞台上进行,这正是节目具有无限魅力的地方。

④但这个节目引起的质疑也值得反思。

尤其是几位选手的经历描述引发了一些争议,这其实说明,这些年来公众对于诚信的要求有了更严格的标准,也要求电视节目应该有更严格的自律,使得出现在屏幕上的选手更为真实。

人们越来越不能容忍曾经相当盛行的“托儿”或者胡乱编造情节的状况,因为大家越来越明白,诚信的缺失造成的损害和冲击是社会无法承受的。

只有诚信,社会才能向更高处进发。

年轻一代所需要的是更真实的人生的反映,而不是戏剧化的表演。

这其实也给这个优秀的节目提了一个更为苛刻的要求。

只有更加真实,让每一个选手的过去都经得住追问,节目才可能赢得更多的观众。

这是对“纯粹”的另一意义指向,也凸显了今天社会的必然要求。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2年8月7日,有删改)

15.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6分)

[评分建议]:

文章先提出了“中国好声音”这个论题,接着分析了这档节目赢得公众、独具魅力的原因,最后反思了公众的质疑。

(每点2分)

16.作者认为“中国好声音”这档节目“具有无限魅力”,请根据文章第③节,概括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6分)

[评分建议]:

展现了青年一代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