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2016.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0838302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2.1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2016.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2016.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2016.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2016.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2016.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2016.ppt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2016.ppt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2016.ppt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2016.ppt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2016.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2016.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2016.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2016.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2016.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2016.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2016.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2016.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2016.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2016.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2016.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2016.ppt

《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2016.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2016.ppt(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2016.ppt

第四讲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从汉至明清加强地方统治的措施,西汉,1、汉初郡国二制并行,后酿成“七国之乱”;2、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唐朝,北宋,元朝,1、实行行省制度;,明朝,清朝,1、废除行省,设三司;,演变特点与趋势,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

1、设25个省级行政单位;,1、唐中期,节度使政治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经济上控制着财权,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力;2、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中央集权的加强:

1、军事:

收兵权归中央,充实中央禁军;2、行政:

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3、财政:

地方赋税由中央掌控,2、设宣慰司管辖边远地区,中央严格控制地方,地方必须服从中央;,四、中央集权的发展,秦汉-明清地方行政的设置概况,秦朝,汉末魏晋,唐朝,宋朝,元朝,郡,道,路,行省,州,州,县,县,县,州,郡,县,路,州,县,明朝,清朝,承宣布政使司,府,县,省,道,府,县,府,)汉初在地方实行“郡国并立”制,即郡(郡县制)国(封国-诸侯王)并行,封国有时与朝廷对抗,汉初刘邦大封同姓王。

他封给同姓诸侯王的土地面积甚至超过了中央直辖的土地面积。

结果他死后不过18年,诸侯王就发动了叛乱。

汉高祖,

(一)西汉: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在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削弱王侯权力,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

结果王国越分越小,力量削弱。

汉武帝,建立中朝,设置刺史,实行推恩令,酎金夺爵,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中央特派,监察地方,位卑权重,推恩分化,削弱王国,剥夺列侯爵位,(3)汉武帝的集权措施,选官制度:

察举制、征辟制,汉书诸侯王表载,武帝时作“左官之律”。

注曰:

“汉时依上古法,朝廷之列以右为尊,故谓降为左迁。

仕于诸侯为左官也。

”官吏违反规定私自到诸侯国任职,构成左官罪;左官犯罪,加重处罪。

这一规定实质上反映了()。

A汉朝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度B汉代存在严格的尊君抑臣等级思想C武帝意在防止诸侯王网罗人才D汉代中央集权的加强,知识迁移,汉书地理志说:

“武帝攘却胡、越,开地斥境,南置交趾,北置朔方之州,兼徐、梁、幽、并夏、周之制,改雍曰凉,改梁曰益,凡十三部,置刺史。

”这一措施()A拓展了西汉的疆域B加强了对少数民族的统治C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D巩固了对边疆的统治,知识迁移,汉武帝元封五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代表中央以监察各州,到了东汉末年汉灵帝改为州牧,州牧集所在州行政权、军权、财权于一身。

由此可见东汉末年()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得到加强B刺史监察地方的职能被弱化C君主监察百官的制度被强化D皇权专制遭遇前所未有挑战,知识迁移,

(二)唐安史之乱后中央集权严重削弱,唐朝设藩镇(节度使),“安史之乱”发生,“藩镇割据局面出现,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形成,藩镇与节度使:

原来玄宗因对外开拓,在边境驻以重兵,设立十大兵镇,以节度使为最高军事长官。

节度使领若干州,权力很大,初时由中央派大臣充任,立功后往往入朝拜相。

天宝以后,李林甫为了巩固本身权位、堵塞边帅入相的路径,借口文官不懂军事,多用胡人担任节度使。

结果给胡人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反唐的机会。

安禄山本是混血胡人,貌似忠诚,生性狡诈;由于得到玄宗和杨贵妃的欢心,身兼范阳、河东、平卢三镇节度使。

安禄山见唐室政治腐败,武备废弛,便于公元755年,以讨杨国忠为名,自范阳率兵南下,很快就攻占了洛阳,自称大燕皇帝。

第二年,唐军在潼关溃败,安禄山便长驱直入长安,唐玄宗匆忙南逃。

貌不惊人的安禄山,“安史之乱”平定后星罗棋布的藩镇,五代十国的形势图,太祖问:

“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

”,宰相赵普回答:

“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赵普,宋太祖赵匡胤,收精兵,杯酒释兵权,宋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平削权,三衙枢密院,兵权互牵制,削实权,中央:

三分宰相权,中书门下掌行政,财政属三司,军政枢密院,制钱谷:

财赋运京师(转运使),(集中军权),(集中政权),(集中财权),地方:

节度使、州郡属中央,文臣任知州,设通判监督,汉武帝和宋太祖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有何异同?

不同:

地方:

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中央:

分割宰相权力,加强皇权,中央:

汉:

中朝宋:

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财权,地方:

汉:

推恩令、刺史宋:

将行政权、军权、财权收归中央,相同:

宋太宗初年,西北边境上的州郡大都以文官充任,在官衔前加上“权知”二字,如“权知州事”,以表示其“名若不正”,“任若不久”,并规定“三岁一易”。

这表明当时()A地方武将拥兵自重现象普遍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趋加强C西北边患的威胁得到了缓解D事权分割导致冗官现象严重,知识迁移,宋史职官志载:

宋代通判由皇帝直接委派,被视为“州郡最要之任”,“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并且还有个职责:

“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

”由此可见,宋代通判()A兼有地方行政权和垂直监察权B拥有对地方守臣的领导权和司法权C资料不可靠,通判只在唐朝存在D单独掌握地方军政财权,知识迁移,宋代有个叫钱昆的少卿,世代都是余杭人。

余杭人喜欢吃蟹。

钱昆曾经要求外放到地方上去当州官,別人问他想到哪个州去?

钱昆回答说:

“只要有螃蟹而没有通判的地方就可以了。

”这讽刺了宋代()A.君主专制的过度膨胀B.中央集权的高度强化C.重文轻武的政治原则D.程朱理学的空疏学风,知识迁移,图表释义,【指点迷津】作为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内容“区别”应侧重于时代背景、与中央的关系及发挥的作用等角度分析。

元朝赵天麟说:

“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

”材料表明元朝设立行省制是为了()A拓宽选官渠道,扩大统治区域B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C管辖边疆地区,提高行政效率D削弱地方割据,减少财政开支,知识迁移,清代学者储大文曰:

“元代分省建置,惟务侈阔,尽废禹贡分州,唐宋分道之旧。

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故元、明二季流贼之起也,来无所堵,去无所侦,破一县,一府震;破一府,一省震;破一省,各直省皆震。

”在此他认为()A行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元代行省制导致了国家分裂割据C元代行省制克服了唐宋之弊D行省制不利于维系地方治安稳定,知识迁移,(2012上海单科卷9)元朝时右丞相铁木迭儿掌管宣政院,他的儿子也为宣政院使。

元史奸臣传记载了时人的批评,称其“无功于国,尽居贵显。

”宣政院的“贵显”在于()A向各省宣达政令B负责中央官员选拔C管理佛教事务和吐蕃地区D掌管蒙古兵马征发,体验高考,明太祖在中央废丞相的同时,在地方还采取了什么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废行省,设“三司”,行中书省,(行政),(监察),(军政),布政司,都指挥司,按察司,三司,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地方权力过大,元,明,(2013山东文综11)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体验高考,总结:

中央集权的发展,(2014山东文综14)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体验高考,一、把握一条基本线索,【突破提示】由图示,可概括为“两强两弱两对矛盾”,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皇帝的权力不断延伸。

权力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于秦朝,从汉至元逐步发展完善,明清时期强化并达到顶峰。

二、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发展及演变过程,

(1)初步形成:

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2)正式建立:

秦统一后,为巩固统治,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确立皇帝制(皇权至高无上)、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机构)。

(3)巩固:

西汉实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完善: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创立和完善科举制,扩大了官吏来源。

(5)加强:

在中央,北宋设参知政事(副相)、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财权,在地方。

派文官做知州与州通判互相牵制;在各路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通过以上措施,皇帝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行政、财政等大权,铲除了封建藩镇割据的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6)新发展:

元朝健全了中央官制,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7)空前强化:

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厂卫特务机构;八股取士;地方实行三司分权。

清朝增设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大兴文字狱。

(8)结束: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二、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发展及演变过程,(2012全国课标卷29)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

“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

”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体验高考,在中国古代,“中央政府的组织,皇权相权是划分的,期间比重纵有不同,但总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

这一状况被彻底改变始于()A汉朝B唐朝C明朝D清朝,知识迁移,他人(地方官)推荐为主,考试为辅,在地方行政部门设置“中正”,对当地人物按其才德声望评定九个等级,然后根据士人的品级向吏部举荐。

分科考试取士的选官制度,才学,自荐考试为主,隋唐北宋明清,在西汉到东汉初曾起过重要作用,为封建国家选拔了大批有用之才,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

成为世族把持政权工具,选拔了大批有用之才八股取士束缚思想,九等评定政府任用,选官制度的变化,科举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选官制度,实行时间,含义,选拔标准与方式,特点,影响,汉代,魏晋南北朝,德才、孝廉-品行,以官举士来源基层,中正评定授官依据,考试选官仕途开放,德才、门第门第,是指地方长官在其辖区内,定期考察、选拔人才并推举给朝廷。

这些被推荐的人,经过考核中央予以任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