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单元教师用书.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8440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1.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单元教师用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单元教师用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单元教师用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单元教师用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单元教师用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单元教师用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单元教师用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单元教师用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单元教师用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单元教师用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单元教师用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单元教师用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单元教师用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单元教师用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单元教师用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单元教师用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单元教师用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单元教师用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单元教师用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单元教师用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单元教师用书.docx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单元教师用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单元教师用书.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单元教师用书.docx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单元教师用书

第八单元

单元说明

本单元以“世界之初”为主题,编排了《祖先的摇篮》《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羿射九日》3篇课文。

既有追想祖先在原始森林中生活场景的诗歌,也有编织出世界之初简单自由、童话般生活的故事,还有想象神奇的中国古代神话。

课文语言富有童趣,想象丰富,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

本册第二单元已安排“读句子,想象画面”的训练,培养学生根据词句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或生活体验想象画面的能力。

“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是“读句子,想画面”训练的发展和提升,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本单元3篇课文充满了神奇的想象和奇幻色彩,为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提供了条件。

《祖先的摇篮》课后练习要求学生想象在祖先的摇篮里,人们还会做什么,仿照课文内容说一说;《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要求体会文中奇妙的想象,并发挥想象讲故事;《羿射九日》,要求和同学交流故事里哪些内容很神奇。

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文本中蕴含的想象因素,拓宽学生思维空间,鼓励学生敢于想象,敢于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

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

分类

内容

课时

教学要点

 

祖先的摇篮

2

1.认识本单元33个生字,会写27个字。

会写46个词语。

2.能结合语境体会表示动作的词语的恰当运用。

3.能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

仿照《祖先的摇篮》第二、三小节说出人们还会在祖先的摇篮里做些什么。

能感受《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中奇妙的想象,并根据提示说出自己想象的内容。

4.默读课文,能根据表格的提示讲《羿射九日》的故事,能就自己觉得神奇的内容和同学交流。

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

2--3

羿九射日

3

口语交际

推荐一部动画片

1

1.能注意说话的速度,让别人听清楚讲的内容。

2.能认真听,了解别人讲的主要内容。

语文园地八

识字加油站

 

3--4

1.能借助形声字构字规律,认识“钩、铲”等l0个生字。

2.积累与快慢有关的近义词语,能选用词语说句子;能根据提示想象画面,仿照例句写句子。

3.了解示字旁和衣字旁、两点水和三点水所代表的不同意义,能区分这些偏旁相似的汉字表示的意思。

4.背诵古诗《舟夜书所见》。

5.自主阅读《李时珍》,了解李时珍和他编写《本草纲目》的艰辛历程。

字词句运用

我的发现

日积月累

我爱阅读

合计

11-13

23祖先的摇篮

教材解析…………………

课文以儿童的视角,通过好奇发问,推想祖先在古老的原始森林里质朴、自由的生活场景。

诗歌共有4小节,结构清晰明朗。

第一小节,由爷爷的话引出“那原始森林是我们祖先的摇篮”,写出了森林广阔无边、绿荫蔽日的特点。

第二、三小节具体推想祖先在原始森林里生活的情景,这些想象都源于真实的生活。

第四小节,风吹树叶的“沙沙”声使“我”的思绪回到现实,“我”对人类祖先的摇篮发出深深的慨叹,真挚的感情由衷表露,强调辽阔丰茂的原始森林是祖先赖以生存的摇篮,与开头彼此照应。

本文语言生动活泼,充满童趣。

“我们的祖先可曾在这些大树上摘野果,掏鹊蛋?

”“那时候,孩子们也在这里逗小松鼠,采野蔷薇吗?

”这些句子生动地描绘出推想中的祖先的生活场景,极具画面感。

疑问的句式,尽显儿童天真好奇和富于想象的个性。

“摘、掏、逗、采、捉、逮”等词语的运用,既准确又形象,儿童情趣溢于言表,这些词语也为学生的表达提供了范例。

课文配有色彩明丽、内容丰富的插图。

远眺群山,苍茫起伏,森林茂密,郁郁葱葱。

画面近处,树木参天,绿草如茵,松鼠、喜鹊、野兔、蘑菇、蔷薇等形象突出鲜明,与课文描述的事物一一对应。

整幅画面充满生命的绿色,生机盎然,有助于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并为学生提供了无限想象的空间。

…………………教学目标…………………

1.认识“祖、掏”等7个生字,会写“祖、啊”等9个字,会写“祖先、原始”等10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好第二、三小节中的问句。

3.能展开想象,仿照第二、三小节说出人们还会在祖先的摇篮里做些什么。

4.能认读含有“摘、采”等动词的词语,并体会动词的恰当使用。

…………………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本课要认的7个字中,都是形声字,可以让学生依据形声字的构字规律猜想生字读

音,然后在交流分享中相机正音。

要注意“祖”是平舌音,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平翘舌音的辨析,如“祖--主”。

根据生字特点,鼓励学生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识记,可采取以下方式进行分步指导。

(1)集中识字。

①换偏旁识记。

在熟字加偏旁的基础上,可以与学过的形近字比较区别,加强记忆的效果。

如,“掏”字可以换偏旁和“萄”比较识记,“蔷”可以和“墙”比较识记。

②偏旁归类识记。

将同偏旁的字进行归类,有助记忆字形,理解意思。

“蔷、薇”都是草字头,“逗、逮”都是走之。

③借助插图或图片识记。

“蔷、薇”可借助插图来识记。

(2)随文识记。

“掏、逗、逮”可在学习课文第二、三小节时顺势识记。

这3个字都是生活中常用动词,引导学生发现这3个字都是表示动作的词。

如“掏”可以动作示范“掏耳朵”。

(3)巩固识记。

学文后,可编儿歌巩固识字,检测学生认读生字词的情况:

“大森林,像摇篮,绿树荫,遮蓝天。

摘野果,掏鹊蛋,逗松鼠,采蔷薇,捉蜻蜒,逮蝈蝈,那回忆,多遥远。

,’

2.写字。

本课要书写的9个生字中,“祖、啊、浓、摘、掏、忆”是左右结构,要引导学生整体观察左右两部分的宽窄、高低关系,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结构特点。

“祖”左右基本等宽,其他字都是左窄右宽。

“祖、忆”是左高右低,“祖”字要写对示字旁;“浓’’是左低右高,“摘、掏”是左右等高,注意“摘”字右边不能写成“商”字;“啊”要注意左中右三部分的占位。

“望、蓝、赛”是上下结构,笔画较多,结构相对复杂。

要注意各个部分的占位关系,各部分要写得紧凑。

本课9个字书写要点:

祖“且”的上端低于左边。

最后一横的位置要高于第三笔的收笔,并穿插到“本”最后一点的下面。

啊注意左中右三部分的位置分布。

“口”和“可”的上端齐平,中间的“阝”略高。

左中部分的总宽和“可”的宽度大致相等。

浓顶部“氵”低,底部“农”低。

第六笔撇的起笔在竖中线上。

第九笔捺要写得舒展。

望注意“亡”和“月”的穿插关系。

第三笔是竖提,不能写成竖折。

“王”居中写在下半格。

蓝中间部分要窄于上下部分。

第四笔竖要短于第五笔竖。

最后一笔横要宽于“一”的横。

摘左右部分的上端基本齐平。

第八笔与第二笔下端齐平,但第九笔横折钩的收笔要略低于第二笔。

掏左右部分的上端基本齐平。

“缶”要写得紧凑。

赛三个横画中,第三横要写得长,第二横稍短。

第九笔撇的起笔和第十笔捺的起笔不能相交,分别挨近上面两竖。

“贝”最后一笔是点。

忆“乙”的起笔与“忄”的右点起笔齐平。

本课要求写的字,可以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加以巩固,如祖先、浓绿、一望无边、蓝天、赛跑、回忆。

二、课文学习

1.朗读指导。

这首儿童诗语言生动活泼,天真有趣。

作者将情感附于想象中,情景交融,营造了优美而充游隋趣的意境。

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想象情境,通过想象理解内容,读出自己的感受。

(1)读好问句。

第二、三小节的朗读,语调应轻松活泼,还要读出猜想的意味。

这两节诗要重点指导读好问句,指导朗读应与理解内容相结合。

“我想——”,“想”字语音应稍稍延长些,呈现出回忆、思索的感觉。

“我们的祖先,可曾在这些大树上摘野果,掏鹊蛋?

”这一句,要结合理解“可曾”让学生体会这里的问句是一种自我询问和猜测(详见“理解运用”),引导学生人情入境,读出疑问的语气,读出猜想、好奇、好玩的感觉。

教师应发挥范读的作用,让学生在感悟练读中不断提升朗读能力。

其余3个问句,可采取多种形式来读。

比如分句指名读、分组读、师引生读。

(2)读好感叹句。

第一小节和第四小节都有感叹句,注意结合具体内容的理解读出不同的感受。

第一小节可想象一个天真的孩子在听爷爷讲故事的情景。

“真有意思”是儿童的口吻,要读出有趣的味道。

“这是多大的摇篮啊!

”用了语气词和感叹号,朗读中应带着惊奇、赞叹的感觉,也可指导学生加人自己觉得合适的表情。

最后一句可以想象大森林像无边无际的绿色海洋,语速可稽陧,突出强调“浓绿、遮、一望无边”等词语。

第四小节中的“沙沙,沙沙”,要调动学生生活积累,边读边想象风儿轻轻吹动树叶的情景,朗读要轻柔缓慢。

“又那么遥远……”声音逐渐低柔,“遥远”应适当拖长,读出回味无穷的感觉。

最后两句诗要读出心中的赞叹之情。

“啊!

”语音可延长些。

“苍苍茫茫”一词,第一个“苍”字可读得稍长一些,以表现森林的广阔无边。

“我们祖先的”后面适当停顿,以突出“摇篮”,语调稍高昂。

最后两句诗感情真挚强烈,但朗读声调不宜太高,学生容易高喊式地读,教师应注意示范,让学生练读体会。

把诗歌读正确、读通顺是基本要求。

本诗中“啊”出现了两次,要注意“啊”的音变,在“这是多大的摇篮啊!

”这句中读“na”,要注意读正确。

2.理解运用。

本课学习可以采取想象画面、读中感悟的方式。

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展开想象,让诗句内容变为鲜活生动的画面,在反复朗读中领悟内容,体验情感。

在此基础上,仿照第二、三小节说出人们还会在祖先的摇篮里做些什么。

从课题人手,首先理解“摇篮”。

“摇篮”,形状像篮子,用藤或竹子制成,婴儿睡在里面,可以摇动,使婴儿容易入睡。

如果学生在生活中没有见过摇篮,可以借助图片辅助讲解。

接着可紧扣“真有意思”展开学习,“为什么说祖先的摇篮真有意思呢?

…‘从哪里可以看出森林很大?

”引导学生联系下文的“一望无边、遮住了蓝天”来理解内容,从而感受原始森林的宽广和繁茂。

可以让学生想象画面,一望无边的大森林就像绿色的。

最后引导学生理解:

摇篮本来是婴儿睡觉用的,我们祖先的摇篮居然是一个大森林,进一步体会“真有意思”,并指导读出有意思的情趣来。

第二、三小节是对祖先在森林中生活情景的想象、猜测。

应将这两节诗整体理解,可以让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圈画文中描写祖先“做什么事情”的词语,整体感知内容。

先引导学生在语境中品悟作者用词的准确,并与想象相结合,体会祖先在原始森林简单、自由的生活。

“掏”字的学习,可以先将“掏鹊蛋”换成“拿鹊蛋”,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揣摩。

然后出示“掏”的字义和树上的鸟窝图片辅助理解,感受用词的准确性。

再引导学生结合生活拓展运用,用“掏”进行扩词,如掏钱、掏耳朵、掏口袋。

这两小节诗以疑问句的形式呈现,第二小节中的“可曾”学生不易读懂,是本节诗的教学难点。

“可”在这里是副词,用来加强疑问的语气,教学中要结合语境在朗读和感悟中揣摩体会:

“曾”是“曾经”的意思。

这是对祖先生活情景的一种不确定的猜测,也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可以联系生活用“可曾”说几个这样的问句,加深学生的体会,如,“你可曾见过在草原上欢快奔跑的小马?

”再引导学生带着好奇、猜想的感觉朗读。

在学习第二小节的基础上,第三小节相对容易理解。

可以让学生圈画出表示动作的“逗、采、捉、逮”等词语,体会用词的准确性,并进行扩词运用,如“逗小猫、采蘑菇、捉小鱼、逮蚊子”。

指导朗读时引导学生想象孩子们在森林中自由嬉戏的情景,将自己想象成其中的一个孩子,读出自由欢快的心情,并注意读好疑问旬的语气。

这样,既丰富学生的想象,又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领悟。

课文最后发出感叹,再次强调原始森林是祖先赖以生存的摇篮。

这节诗的学习要引导学生回扣全文,可提问:

为什么把原始森林称作“祖先的摇篮”?

让学生结合前文理解原始森林是祖先生活、成长的地方,并顺势体会最后一句蕴含的丰富情感:

它饱含着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和希望大森林永远青翠苍茫的美好祝愿。

其中的“苍苍茫茫”可联系第一小节中的“一望无边”理解。

最后联系全文创设语境,在朗读中进一步体会情感。

课文描绘了远古时代如诗如画的田园生活,但也要注意不能让学生的认识产生偏差,产生向往原始生活的想法。

另外,如果有学生提出掏鹊蛋是破坏环境行为,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了解,在远古时代,人们过着最原始的简单生活,生存条件非常艰苦,只能通过采野果和掏鹊蛋等方式来维持生存,而现在我们不需要通过这种方式获取生活资源,我们要保护大自然,保护动物。

3.课后练习。

第一题,指导朗读第二至三小节的4个问句,应该整合于理解过程中完成,详见“朗

读指导”。

第二题是展开想象进行表达的训练,可以融人课文的理解中进行,也可以在学文后进行。

如果学生有困难,可引导学生结合第三题提供的词语展开想象,再仿照第二或第三小节的句式说一说。

第三题旨在感受表示动作的词语使用的准确性,并进行积累。

前两组都是文中的词

语,要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语境体会,并在此基础上尝试运用(详见“理解运用”)。

最后一组是拓展的词语,也可进行迁移运用。

…………………教学设计举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认识“祖、掏”等7个生字,会写“摘、掏、望、蓝、赛”5个字;会写“一望无边、蓝天、赛跑、野果、野兔”5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好第二、三小节中的问句。

3.能展开想象,仿照第二、三小节说出人们还会在祖先的摇篮里做些什么。

4.能认读含有“摘、采”等动词的词语,并体会动词的恰当使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字词,回顾课文内容

出示儿歌,学生认读:

大森林,像摇篮,绿树荫,遮蓝天。

摘野果,掏鹊蛋,逗松鼠,采蔷薇,捉蜻蜓,逮蝈蝈,那回忆,多遥远。

二、导学第二小节

1.品析“掏”的妙用。

(1)换词比较:

把“掏鹊蛋”换成“拿鹊蛋”可以吗?

出示“掏”在字典中的意思。

掏:

用手或工具伸进物体的口,把东西弄出来。

(2)联系“一窝喜鹊蛋”图片,理解手伸进了鸟窝中,所以用“掏”。

(3)迁移运用:

在生活中,还可以说掏伊么呢?

(掏钱掏耳朵掏口袋)

(4)小结:

“掏”不仅用得准确,而且写得很有趣味,一读就能想象出人很小心,偷偷地在树上掏鹊蛋的有趣情景。

(5)根据诗句意思填表示动作的词语。

出示:

()野兔()蘑菇

引语:

你也能根据诗中的“和野兔赛跑,看蘑菇打伞”的意思填上一个合适的表示动作的词语吗?

师生交流:

(追)野兔(赏)蘑菇

(6)读板书的词语,边读边想象画面。

掏鹊蛋摘野果(追)野兔(赏)蘑菇

2.品读问句。

(1)出示:

“我们的祖先可曾在这些大树上摘野果,掏鹊蛋?

引语:

我们体会到了用词的准确性,也想象了画面,能不能读好诗句呢?

【此处设计.既让学生体会用词的准确性并迁移运用,又借助这一形式让学生理解第二节诗最后一句的内容。

(2)引导理解“可曾”。

(指导方法详见“理解运用”)

(3)指导边读边想象画面,读出疑问的语气,读出好奇、

猜想的感觉。

三、自主理解第三小节

1.自读第三小节,将表示动作的词语,画上着重号。

2.结合插图识记“蔷薇”。

3.师范读句子,生想象画面。

4.交流画面和自己的感受,相机指导读好问旬。

四、仿说训练

1.引语:

在祖先的摇篮里,人们还做了什么?

2.根据想象,仿照“掏鹊蛋、逗松鼠”说一说这样的词语,相机板书。

3.仿照第二或第三小节说句子。

【先仿说词语,是积累运用和构建画面的过程.为仿说句子降低了难度。

仿说句子,迁移运用学过的语言进行个性化表达,提升教学实效:

五、学习第四小节

1.理解“苍苍茫茫”。

引导学生联系第一小节中的“一望无边”理解。

2.出示原始森林的图片,感受原始森林的辽阔、茂密、美丽。

3.回扣全文理解诗题。

提问:

作者为什么把原始森林称作“祖先的摇篮”?

(结合前文理解原始森林是祖先生活、成长的地方。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四小节。

(详见“朗读指导”)

六、朗读全诗

七、指导写字

1.让学生观察田字格中“摘、掏、蓝、赛、望”,按结构归类。

2.指导书写上下结构的字“赛、蓝、望”。

(1)观察各部分的占位,强调要点。

(2)教师范写。

(3)学生练写,评价反馈。

3.指导书写左右结构的“摘、掏”。

(1)引导观察两字的结构特点,提示要点:

都是左窄右宽,左右等高,强调“摘”字右边的下框里面是“古”。

(2)教师范写“摘”。

(3)学生练写“摘、掏”,评价反馈。

(4)对学生的字进行评价,学生再次书写。

4.抄写词语:

一望无边、蓝天、赛跑、野果、野兔。

(何晓华湖北省嘉任县宴验小学)

24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

…………………教材解析…………………

课文用轻松活泼、通俗浅白的语言,编织出世界之初简单、自由、和谐的生活。

全文共9个自然段,讲述当世界还小的时候,一切事物都像幼稚的孩子一样,要学会想要做的事情,最终形成自己的生活方式,世界因此变得和谐而美好。

第一自然段以“当……的时候,,这种句式将我们引入到年纪还小的世界。

第二至五自然段通过具体讲太阳、月亮、水是怎么学习的,体现出世界还小的时候,生活十分简单,每样东西只要明白自己做什么最容易就行了。

故事还在继续,第六至七自然段写万物自由生长,世界慢慢变化,意思上也有层递:

只要万物都做自己容易做的事,这世界就很有秩序了。

第八、九自然段思路突转,从故事中跳出来,告诉我们这个故事没有结尾,却有很多开头,引发读者无限的想象。

课文构思新奇,充满儿童情趣,表达上很有特点。

一是想象丰富。

在作者笔下,世界万物都有了生命。

太阳、月亮、水这些事物,经过作者的奇思妙想,变成了一个个单纯天真、可爱鲜活的孩童形象,经过学习,太阳会发光,月亮会变化,水往低处流,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变得奇特有趣。

二是留白巧妙。

文中多处使用省略号,如第七自然段,当讲到“这世界还相当有秩序’’时突然打住;第九自然段,一个新的故事似乎刚刚要开始,却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课文配图色彩明丽,将月亮、太阳拟人化,丰富生动的表情中流露出孩童般的快乐与自由,能激发学生读文兴趣,让学生进入想象的世界。

图画中的树木、石头、星星等事物也为学生发挥想象、续编故事提供了思路。

…………………教学目标…………………

1.认识“纪、必’’等l4个生字,会写“世、界”等9个字,会写“世界、学习”等18个词语。

2.朗读课文,感受课文奇妙的想象,读好自己喜欢的部分。

3.能根据提示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续编故事。

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字音方面,l4个生字中,“粗糙”的“糙”声调易读错,应读第一声。

“秩序”的“秩”声母易读错,注意正音并加强读音示范。

“睁”既是翘舌音又是后鼻音,要提醒学生读准确。

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多种方法识记字形、了解字义。

(1)熟字加偏旁识记。

“纪、须、功、糙、敏、简、睁、秩、哦”可以采用这个方法来识记。

(2)形近字对比识记。

如“纪一记”“睁一筝”。

通过辨字组词,不但能识记字形,还能区分字义。

(3)利用形声字构字规律识记。

“睁、哦”学生能自己找出其形旁和声旁;“简”可在教师讲解其字的本义后,让学生再结合形声字规律识记。

(4)在语境中加强巩固。

“譬”字形较复杂,先借助词语整体识记,然后在课文学习中结合语境理解。

学习“睁”,可联系文中“人睁开眼睛”理解记忆。

(5)积累词语,巩固识字。

教师联系课文内容和学生生活,引导学生将生字组成一些常用词,巩固识字,积累词语。

须:

必须、胡须功:

成功、功课、功劳、立功

序:

秩序、排序、序号式:

样式、方式

敏:

敏感、灵敏、过敏由:

自由、由于

2.写字。

本课要写9个生字,“世、由”是独体字,要注意观察在田字格中的占格;“反、式”是半包围结构,本课要重点加以指导;“功”是左右结构,要注意左右的宽窄、高低和长短;“界、复、简、弄”是上下结构,要注意观察上下部分的宽窄关系:

“弄、界”上窄下宽;“复”上窄下宽,中间的“日”字最窄;“简”上下等宽。

关注容易写错的关键笔画。

需作强调的是:

“功、式”两字中的“工”第三笔都变为提;“界”上面是田字,不要把第四笔和第六笔写成一笔。

本课9个字书写要点:

世第一笔横写在横中线上。

第二笔竖写在竖中线上,这一竖的起笔比第三笔竖略低,比第五笔竖折的起笔略高。

{

界“田”稍扁。

第八笔与第九笔写在竖中线的两侧,起笔不能相交。

功左部靠上,第三笔是提不是横。

“力”字横折钩的起笔在工字旁两横的中间。

撇要写得舒展有力,收笔向左但不要超出第一笔的起笔。

反第二笔撇要写得伸展,与横撇和捺的下端基本齐平。

横撇和捺的起笔都在横中线上。

复中间的“日”字最窄,最后一横在横中线上。

下部的“久”要比上面两部分宽。

第九笔捺要写得舒展。

式第五笔是主笔,在竖中线上起笔,然后向右下斜出,要写得有力,注意不要多加一撇。

简“门”居中,横折钩起笔于竖中线左侧。

“间”字要写得稍扁。

弄“王”居中,竖要沿竖中线运笔。

第五笔横要写长。

撇和最后一笔竖与竖中线距离相等。

由第四笔竖写在竖中线上,不要向下伸出。

本课要求写的字,可以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加以巩固,如世界、反反复复、方式、简单、自由;也可以和熟字组成常用词语,如必要、立功、反正、样式、复习,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写一写。

二、课文学习

1.朗读指导。

本课语言轻松活泼,朗读时应像讲述童话故事一样,读出儿童内心的天真和自由,读出趣味。

应注意读好以下几个地方:

(1)读好长句子。

“每样东西只要弄明白自己做什么最容易就行了。

可进行分步指导。

先提问:

每样东西只要弄明白什么就行了?

交流中相机在“自己做什么最容易”下画线,接着连读“自己做什么最容易”,多读几遍,读流利。

再将这个短语放到句子中,教师示范读。

朗读指导应让学生在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多听多读,在体会和模仿中读好停顿。

“只要万物都做它最容易做的事,这世界就很有秩序了。

这一句,如果学生朗读时停顿不当,指导方法同上。

(2)读好重点词句。

第三自然段“学发光吗”一句,先引导学生明白这是月亮自己问自己,自我思考。

读的时候声音低一些,带有思考的感觉;接着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月亮犹豫不定的心态;再将问句放回文中读,“学发光吗”与后一句之间的停顿要稍长些,表现月亮的思考和不知学什么才好的心理。

第四自然段中连着3个“往低处流”,表示水流动状态一直延续,强调水学习流动很容易,要根据语境,引导体会。

第一个“往低处流”承接前文,这是说水流动的方式,应读出讲述的语气,读得自然平实。

第二个读时声音稍高,强调流向“低处”。

第三个后面有个省略号,表示水会一直这样流,朗读时可将“低”读得更轻一些、慢一些,让学生明白,强调读不一定都得读得很响,有时候,读轻柔一些也可以表达一种强调和突出;“流”拖长一点儿,表现水流的延续,生活的简单。

第八自然段,“哦”十分口语化,表现了讲述者从精彩故事的讲述中跳出来,又要从头开始讲起的情态,所以要读得短而干脆。

“这个故事没有结局,却有很多开头,很多很多开头。

”可以这样引导:

“这个故事没有结局,却有很多开头”这句话意思已经说完整了,为什么后面还要再用两个“很多”呢?

可出示两个句子让学生对比读,体会后面的两个“很多”进一步强调故事开头多,世界很美好,想象很奇妙。

读时两个“很多”稍作停顿,第二个“很多”提高语调。

这样,理解和朗读相辅相成。

课文的结尾,表达要讲新故事之意,朗读时语速减慢,语调渐轻,读出意犹未尽的感觉。

2.理解运用。

“能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是本单元的语文学习要素。

这篇课文充满神奇的想象,并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学习本文,要结合关键词句的品读,让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从中感受想象的奇妙,并利用课文的留白,引发学生的想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