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重庆市垫江县初二期末物理卷.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855540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17.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重庆市垫江县初二期末物理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学年重庆市垫江县初二期末物理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学年重庆市垫江县初二期末物理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学年重庆市垫江县初二期末物理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学年重庆市垫江县初二期末物理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学年重庆市垫江县初二期末物理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学年重庆市垫江县初二期末物理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学年重庆市垫江县初二期末物理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学年重庆市垫江县初二期末物理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学年重庆市垫江县初二期末物理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学年重庆市垫江县初二期末物理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学年重庆市垫江县初二期末物理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学年重庆市垫江县初二期末物理卷.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学年重庆市垫江县初二期末物理卷.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学年重庆市垫江县初二期末物理卷.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学年重庆市垫江县初二期末物理卷.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学年重庆市垫江县初二期末物理卷.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学年重庆市垫江县初二期末物理卷.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学年重庆市垫江县初二期末物理卷.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学年重庆市垫江县初二期末物理卷.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重庆市垫江县初二期末物理卷.docx

《学年重庆市垫江县初二期末物理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重庆市垫江县初二期末物理卷.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重庆市垫江县初二期末物理卷.docx

学年重庆市垫江县初二期末物理卷

2020-2021学年重庆市垫江县初二期末物理卷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在下列几种估测中,最接近实际值的是

A.人体感觉最舒适的室内温度约为37℃B.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10g

C.人步行的速度约为1.1m/sD.课桌高度约为80mm

2.一位诗人写道“…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诗句中描述“山走”、“船行”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

A.河岸和行船B.行船和河岸C.都是行船D.都是河岸

3.小李新买了一种电动牙刷,它能发出超声波,直达牙刷棕毛刷不到的地方,这样刷牙既干净又舒服.对电动牙刷发出的超声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超声波的音调很低所以人听不到

B.超声波不能传递能量

C.超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D.超声波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4.关于显微镜和开普勒望远镜,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显微镜是把近处的微小物体放大

B.望远镜是把远处的物体拉近后放大

C.显微镜只是物镜将物体放大

D.望远镜的物镜和目镜都能将物体放大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宇航员们在月球上必须用无线电才能互相交谈

B.水中的鱼被岸上的说话声吓跑,说明空气可以传声

C.教室里讲话时听不到回声是因为教室里没有回声

D.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31m/s

6.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水蒸气在高空遇冷放热凝华成小水珠

B.在阳光下露珠吸热升华成水蒸气后慢慢消失

C.积雪吸热熔化成水归入大海

D.江河湖海中的水放热蒸发成水蒸气升腾至空中

7.建筑物内遭遇火灾时,受困人员直立着身体迅速撤离火场,从物理学角度讲,这种做法是错误的,这是因为与房间内其他空气相比较,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气体()

A.温度较低,密度较大,大量集聚在房间的下方

B.温度较低,密度较小,大量集聚在房间的下方

C.温度较高,密度较大,大量集聚在房间的上方

D.温度较高,密度较小,大量集聚在房间的上方

8.下列现象中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A.蜡烛燃烧B.月亮升上天空C.一杯开水变凉D.铁生锈了

二、填空题

9.如图是茵茵用刻度尺测量一条金属片长度的情形,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mm.长度是cm.为了减少测量误差可以多次测量求.

10.甲乙两辆小车在平直的路面上向东行驶,测出它们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并依据数据作出了相应的路程﹣时间关系如图所示.由图知,小车乙做运动,速度大小为m/s.若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向运动.

11.如图为一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若频闪照相机每隔0.2S闪拍一次,分析照片可知:

小球从A点到F点作的是运动(选填“匀速直线”或“变速直线”).小球从A点到F点运动的平均速度是m/s.

12.彩色电视上呈现的各种颜色都是由红、绿、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三、实验题

13.小芳在家中照镜子时,发现镜中的她“远小近大”.她猜想:

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像的大小是否与物体到平面镜距离有关?

于是制定了如图装置进行探究.

(1)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较________环境中进行(填“亮”或“暗”);

(2)此实验选用透明的玻璃板,是因为玻璃板有平面镜所不具有的________(填“反光”或“透光”)的特点;

(3)点燃竖直放置的蜡烛A,移动玻璃板后面的蜡烛B,直到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一步骤是为了比较物与像________关系;

(4)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___像(填“虚”或“实”);

(5)为测多组数据,你认为应采取下列哪一项操作________;

A.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

B.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进行与上述(3)相同的操作

(6)细心的小芳同学还发现蜡烛A竟然有两个像,这是由于________.

14.小友和小聪一起做“探究冰熔化和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

(1)小聪首先回顾了温度计的使用:

温度计的玻璃泡要________被测液体中,并且玻璃泡不要碰到容器壁或容器底;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相平;

(2)实验中使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________的规律来测量温度的;

(3)如图所示是小友根据数据绘制的冰从熔化到水沸腾的图象(在标准大气压下)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DE段是沸腾过程,此过程水需要吸热但温度不变

B.其中DE段是凝固过程,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C.由图可看出冰是非晶体

D.从图中可知,它的熔点是100℃

1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过程中,进行了以下实验步骤:

(1)让一束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在凸透镜后的光屏上接收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由此可以测出凸透镜的.

(2)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并使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上.

(3)当烛焰、凸透镜位于图甲中刻度对应的位置时,调节光屏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在照相机和投影仪中,成像情况与此类似的是.

(4)实验一段时间后,蜡烛变短了,要使烛焰的像仍然成在光屏的中心,应该将光屏向移动.用纸板挡住部分透镜在光屏上看到像(选填“能”或“不能”)

(5)把图甲中的凸透镜看作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看作视网膜.给“眼睛”戴上近视眼镜,使烛焰在“视网膜”上成一清晰的像,如图乙所示.若取下近视眼镜,为使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选填“远离”或“靠近”)透镜.

16.小张同学在测量一块形状不规则、体积较大的矿石密度实验中,首先拿出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并将游码移到零刻度线上后,发现指针偏转如图甲所示.他应采取的措施是使右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____ (选填“左”、“右”)移动直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此时天平就平衡。

(1)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矿石的质量,当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乙所示,矿石的质量是________g;

(2)因矿石体积较大,放不进量筒,因此他利用一只烧杯,按如图所示方法进行测量,矿石的体积是_______ cm3;

(3)矿石的密度是________kg/m3(保留一位小数),从图A到图B的操作引起的密度测量值比真实值________(选填“偏大”、“偏小”、“不变”)。

四、作图题

17.如图所示,有一束与水平面成45°角的光斜射入鱼缸的水中,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请你画出反射光线并大致画出折射光线的路径.

18.在图中完成光路图

五、计算题

19.用超声测位仪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4s后收到回波。

如果海水中声音的平均速度为1500m/s,此处海底的深度?

20.1cm3的冰熔化成水后,质量是多少g?

体积是多少cm3?

(ρ水=1g/cm3,ρ冰=0.9g/cm3)

21.请你通过计算判断:

体积为40cm3、质量为267g的铜制工艺品是实心的还是空心的?

若为空心的,在其中空心部分注满铝,则需要铝的质量是多少?

(ρ铜=8.9/cm3,ρ铝=2.7g/cm3)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试题分析:

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

解:

A、人感觉舒适的房间温度约23℃,故A不合实际;

B、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50g~60g,故B不合实际;

C、人步行的速度约为1.1m/s,故C符合实际;

D、课桌高度约为80cm,不可能是8mm,故D不合实际.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物体的数据的了解情况,本题告诉我们一定要对实际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做到熟知,以免闹了笑话自己还不知道.

2.B

【详解】

运动具有相对性,即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时,物体的运动情况会不同,所以:

看山恰似走来迎,是以船为参照物,山相对于船运动;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是以地面或河岸为参照物,山是不动的,而船是向前运动的.故B正确.

3.D

【解析】

试题分析:

(1)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低于20Hz的叫次声波,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

(2)声波可以传递能量也可以传递信息;

(3)超声波和次声波都是人耳听不到的,都能在空气中传播;

(4)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解:

A、因为超声波的频率高于20000Hz,所以音调很高,超出了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所以人不能听到,故A错误;

B、电动牙刷能发出超声波,直达牙刷棕毛刷不到的地方,这样刷牙既干净又舒服,是利用超声波传递能量,故B错误;

C、超声波可以在空气中传播,故C错误;

D、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所以超声波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此题结合超声波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原因和传播条件,知道超声波具有能量.

4.A

【解析】

试题分析:

(1)显微镜的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相当于投影仪,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相当于放大镜;

(2)望远镜的物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相当于照相机,目镜成正立、放大的实像,相当于放大镜.

解:

A、显微镜的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这个实像再通过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显微镜是把近处的微小物体放大,故A正确;

B、望远镜是把远处的物体拉近后通过增大视角的方法,使其看起来比较大,其实望远镜成的像是缩小的,故B错误;

C、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都起到了放大的作用,故C错误;

D、望远镜的物镜成缩小的像,目镜成放大的像,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相关知识,关键知道它们的组成和作用,属于光学基础知识的考查.

5.A

【解析】

试题分析:

(1)真空不能传声但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2)声音依靠介质传播,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声的介质;

(3)回声是声波被反射回来形成的,人耳区分开原声和回声的最小时间是0.1s.如果小于0.1s,原声和回声混合在一起,人耳不能分开;

(4)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解:

A、月球上没有空气,声音在真空中无法传播,故宇航员交谈时要使用无线电设备,故A正确;

B、水中的鱼被岸上的说话声吓跑,声音是通过空气和水传播的,说明水和空气都能够传声,故B错误;

C、在教室里,由于我们说话的地点离墙较近,当我们说话时,声音传到墙壁上反射回来的时间与我们说话的时间几乎是同时的,时间差短,因此人耳区分不开原声与回声,故C错误;

D、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了声音的传播、声速、回声,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声音传播的规律和传播速度相关知识,属于基础知识题.

6.C

【分析】

(1)物态变化共有六种:

①熔化是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②凝固是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③汽化是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④液化是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⑤升华是物质由固态变为气态;⑥凝华是物质由气态变为固态。

(2)六种物态变化中,熔化、汽化、升华需要吸热,凝固、液化、凝华需要放热。

【详解】

A.水蒸气变为小水珠是由气态变为液态的液化现象,故A错误;

B.露珠是液态水滴,变为水蒸气是汽化现象,故B错误;

C.积雪熔化需要吸热,液态水在重力作用下向低处流,最终汇入大海,故C正确;

D.水变为水蒸气是汽化现象,汽化吸热,故D错误。

故选C。

7.D

【详解】

建筑物内起火后,温度较高,室内有毒气体体积膨胀,密度减小;根据物体的浮沉条件,有毒气体漂浮在房间的上方.所以,为有效避免吸入有害气体或被灼伤,受困人员应采取弯腰甚至匍匐的姿势撤离火场.

A.温度较低,密度较大,大量集聚在房间的下方与分析不符,故A项错误;

B.温度较低,密度较小,大量集聚在房间的下方与分析不符,故B项错误;

C.温度较高,密度较大,大量集聚在房间的上方与分析不符,故C项错误;

D.温度较高,密度较小,大量集聚在房间的上方与分析相符,故D项正确.

8.B

【解析】

试题分析:

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据此进行判断.

解:

A、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物体的位置没有改变,不是机械运动,不合题意;

B、月亮升上天空,月亮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是机械运动,符合题意;

C、一杯开水变凉,是温度的变化,与机械运动无关,不合题意;

D、铁生锈了是化学变化,物体的位置没有改变,不是机械运动,不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机械运动是指宏观的物体发生了物理位置的变化,解题要从概念入手.

9.1;3.20;平均值

【解析】试题分析:

①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或叫分度值)为相邻的刻度线表示的长度;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要观察是否从0刻度线量起,起始端没从0开始,要以某一刻度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前面的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②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解:

由图知:

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m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

金属片左侧与3.00cm对齐,右侧与6.2cm对齐,估读为6.20cm,所以金属片的长度为L=6.20cm﹣3.00cm=3.20cm;

为了减小测量误差,提高测量的准确性,可以多次测量求平均值,作为最终测量结果.

故答案为:

1;3.20;平均值.

【点评】刻度尺是初中物理中基本的测量工具,使用前要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垂直,测量结果要注意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数.

10.匀速直线;6;东

【解析】

试题分析:

先明确图象的横轴和纵轴所表示的物理量,然后根据甲的路程﹣时间图象判断出甲的运动状态;

从乙的图象上,找出一个点,看这个点对应的纵轴和横轴分别是多少,然后利用速度公式算出乙的速度;

要判断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向哪个方向运动,关键是要看乙车和甲车的哪个速度大:

若甲车速度大于乙车速度,则以乙为参照物,甲向东运动;若两车速度相等,则以乙为参照物,甲是静止的;若甲车速度小于乙车速度,则以乙为参照物,甲向西运动.

解:

横轴是时间,纵轴是路程.甲的图象是一条直线,表明乙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则乙车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

当乙车的运动时间是50s时,通过的路程是300m,则乙车的速度:

v乙==6m/s;

由图象可知,取时间相同时,甲车通过的路程比乙车通过的路程长,则甲车的速度比乙车的速度大.那么以乙车为参照物时,甲车是向东运动的.

故答案为:

匀速直线;6;东.

【点评】用图象来直观形象的表示物理量之间的变化规律,已成为中考物理考查的热点.图象信息题着重考查学生对图象的识别能力、分析判断能力以及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11.变速0.125

【解析】

由图可知,在相等的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越来越大,说明物体运动越来越快,即速度越来越大,故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从A到F,由图中刻度尺可量出AF间的距离为12.50cm;小球运动的时间t=1s;则小球的平均速度为:

v="s/"t="0.125m"/1s=0.125m/s;

12.蓝

【解析】

试题分析:

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其它颜色的光都是由这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解:

彩色电视机是由红、绿、蓝三种颜色合成了五彩斑斓的各种颜色的.

故答案为:

蓝.

【点评】本题考查了光的原基色的认识,要注意与颜料的三基色的区分.

13.暗透光大小不能虚B玻璃板较厚

【详解】

(1)点燃蜡烛,烛焰在明亮的环境中,烛焰和明亮环境对比度较小,成像不太清晰;烛焰在黑暗环境中,烛焰和黑暗环境的对比度大,成像更清晰.

(2)实验过程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因为玻璃板有平面镜所不具有的透光的特点.(3)在物体一侧,既能看到蜡烛A的像,也能看到代替蜡烛A的蜡烛B,当蜡烛A的像和蜡烛B重合时,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4)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A′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5)一次实验不具备代表性,应采取同样的实验方案多做几次,避免实验现象的偶然性,才能保证结论的正确.即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进行与上述(3)相同的操作.(6)玻璃板有两个反射面,都会发生反射现象,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都会汇聚成像,玻璃板越厚,两个像距离越远,两个像越清晰.

【点睛】

(1)成像的物体和环境的对比度越大,成像越清晰.

(2)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同时能看到成像物体的像和镜后和像对比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3)当蜡烛B和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时,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进行判断:

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物像大小相等,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4)实像和虚像的重要区别,实像能用光屏承接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到.(5)一次实验不具备代表性,应采取同样的实验方案多做几次,才能保证结论的正确.(6)玻璃板有两个表面,两个表面都对光线有反射作用,都会成像.

14.

(1)全部浸入;

(2)热胀冷缩;(3)A.

【解析】

试题分析:

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在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

分析图象中不同的时间下的温度变化情况,根据图线的特点找出冰的熔点和水的沸点,可对选项中的描述做出判断.

解:

(1)根据温度计的使用规则,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并且玻璃泡不要碰到容器壁或容器底;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相平.

(2)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来测量温度的.

(3)AB、读图可知,DE段是沸腾过程,此过程水需要吸热但温度不变,故A正确、B错误;

C.由图可看出冰有一定的熔点,因此是晶体,故C错误;

D.从图中可知,冰的熔点是0℃,水的沸点是100℃,故D错误.

故只有选项A是正确的.

故答案为

(1)全部浸入;

(2)热胀冷缩;(3)A.

【点评】本题通过探究冰熔化和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考查了温度计的原理与使用,图象的读取与分析,难度不大,属基本的实验技能.

15.

(1)焦距;

(2)高度;(3)缩小;照相机;(4)上;能;(5)靠近.

【解析】

试题分析:

(1)根据凸透镜焦点与焦距的含义,结合题目的表述可以得到答案.

(2)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在桌面上依次放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像才能成在光屏的中心.

(3)当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其应用是照相机.

(4)原来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实验一段时间后,蜡烛变短了,烛焰移了到主光轴的下方,所成的像将移到主光轴的上方.

(5)近视眼是晶状体变厚,晶状体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增强,使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戴凹透镜使光线发散一些,使像呈在视网膜上.当去掉凹透镜,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光屏向凸透镜方向移动.

解:

(1)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在凸透镜后的光屏上接收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这个亮斑就是所有通过凸透镜的光线的汇聚点,因此叫焦点,焦点到凸透镜的距离叫焦距.

(2)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或同一水平直线)上,像才能成在光屏的中心.

(3)由图可知,此时,u>2f,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就是利用此原理制成的.

(4)蜡烛变短后,像将移到主光轴上方,光屏也应移到主光轴上方,光屏应向上移动;用纸板挡住部分透镜,光线仍能通过凸透镜成像;

(5)近视眼不戴近视眼镜,由于晶状体变厚,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给“眼睛”戴上近视眼镜,使光线发散一些,使烛焰在“视网膜”上成一清晰的像,

若取下近视眼镜,又恢复到原来状态,为使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靠近透镜.

故答案为:

(1)焦距;

(2)高度;(3)缩小;照相机;(4)上;能;(5)靠近.

【点评】此题的难点在第三问上,要确定是放大的像还是缩小的像,一般是利用物距与焦距的关系来确定,但此题中没有告诉物距与焦距的关系,而只是告诉了一个图,如何从图中挖掘出有用的信息:

像距大于物距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16.

(1)179.4;

(2)80;(3)2.24×103;偏小;由于矿石吸收或者浸粘水的原因,导致水的体积测量值比矿石的实际体积偏大.

【解析】

试题分析:

(1)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并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零刻度线处;调节平天时应向指针偏转的对侧移动平衡螺母;

(2)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加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注意标尺的分度值;

(3)掌握替代法的应用,石块的体积等于倒入烧杯中的水的体积;在读数时,注意量筒的分度值;

(4)根据ρ=计算出石块的密度;分析测量过程中m和V的测量误差,从而根据密度公式判断出密度的测量误差.

解:

(1)图甲所示指针偏右,此时应采取的措施是使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左移动直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此时天平就平衡;

(2)由左图可知,天平的分度值为0.2g,所以物体的质量为:

m=100g+50g+20g+5g+1g=176g;

(3)由题意知,矿石的体积等于倒入烧杯内水的体积;

由右图可知,量筒的分度值为8mL,所以原来水的体积为200mL,剩余水的体积为140mL,所以V=V水=200mL﹣140mL=60mL=60cm3;

(4)ρ==

≈2.9/cm3=2.9×103kg/m3.

当将矿石从烧杯中拿出时,矿石上会沾有水,所以所测矿石的体积偏大,根据密度公式ρ=,测得的矿石密度偏小.

故答案为:

(1)179.4;

(2)80;(3)2.24×103;偏小;由于矿石吸收或者浸粘水的原因,导致水的体积测量值比矿石的实际体积偏大.

【点评】此题是测量矿石的密度试验,考查了天平、量筒的读数及密度的计算,同时考查了对实验误差的分析.在实验中,应学习测量体积较大物体体积的方法.

17.

【解析】

试题分析:

过入射点做出法线,然后根据光的反射规律和折射规律做出对应的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注意入射角和反射角大小的标注.

解:

过入射点做法线,由于入射光线与水面的夹角为45°,所以入射角为90°﹣45°=45°,根据光的反射规律做出反射光线,反射角为45°.光线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根据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作出折射光线,答案如图所示:

【点评】在两种透明介质的界面上,反射和折射一般是同时发生的,反射与入射在同种介质中,折射与入射在两种介质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由空气斜射入其它透明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由其他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18.

【解析】

试题分析:

先确定所给的入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的特点,再根据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作图.

解:

对于凹透镜,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

对于凸透镜,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

如图所示:

【点评】凸透镜三条特殊光线:

①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③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

凹透镜三条特殊光线:

①延长线过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③过光心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

19.3000m

【详解】

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用的时间:

该处海水的深度:

s=vt=1500m/s×2s=3000m。

答:

该处海水深是3000m。

20.1cm3的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